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白驱鬼

李白驱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白驱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白驱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蒙古栎林;天然次生;生态恢复技术;长白山区

中图分类号 S792.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83-01

1 恢复目标

恢复相应立地条件下的原生林型。

2 恢复树种选择

恢复树种应选择红松(Pinus koraiens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紫椴(Tilia amurensis)、春榆(Ulmus japonica)、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等。苗木质量需符合《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规定[1]。

3 栽植季节

在春季土壤解冻深度达到苗木主根长度时,苗木芽萌动前,进行裸根苗栽植,栽植时期尽量提前;营养钵苗栽植需雨季或春季解冻后进行。

4 整地

植苗前1个月采取水平沟整地,沟宽0.4~0.6 m,沟深0.2~0.3 m,沟距0.3 m。

5 恢复密度

林内目的树种天然更新的幼树≥500株/hm2,采用人工方式促进天然更新,栽红松1 000~1 500株/hm2。林内目的树种天然更新

6 恢复总体原则

天然次生蒙古栎林树种组成较为单一,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环境较为干燥。采取“栽针引阔”的技术手段。针叶树为红松,阔叶树为紫椴、黄檗、胡桃楸和水曲柳乡土树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引阔对象。对于困难立地条件可采取白桦、山杨、落叶松等先锋树种,先形成杨桦林后,再培育恢复成红松阔叶混交林的技术手段。

7 恢复措施[2-3]

7.1 蒙古栎矮林类型

7.1.1 带状疏伐。采用二次疏伐结合人工抚育的方法,具体方法:疏伐带带宽为10 m,伐去丛生的多余植株及生长不良的林木和非目的树种,保留红松、紫椴等目的树种以及部分健壮蒙古栎,伐后林分保留郁闭度保留为0.3~0.5。根据保留的目的树种数量,在其林冠下距保留木1.5 m处的林间空地采用簇状人工更新三年生红松、三年生紫椴、四年生黄檗和四年生水曲柳,簇间距4 m,株间距1 m,穴面30 cm不整地。疏伐带栽植的人工更新进行人工抚育,包括割除后生长的灌草和对目的树种进行修枝抚育,抚育3年6次(3∶2∶1)。

疏伐带二次疏伐抚育时间为作业后的15年,带边缘4 m伐去直径大于8 cm的栎树以及疏伐带中原先保留的部分蒙古栎,尽量保留与疏伐带上针叶树等高的珍贵阔叶树(含椴、槐等),带中间6 m采用均匀透光和单株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7.1.2 效应带造林。在林木分布均匀的情况下,每隔4~6 m开辟一条效应带,伐除所有灌丛及非目的树种,保留有价值的目的树种,在效应带中栽植2~3行红松、紫椴、黄檗等喜阳树种,要视立地条件采用裸根苗或营养钵苗。株行距为1.5 m×1.5 m。对效应带中目的树种加以人工抚育,包括割除后生长的灌草和对目的树种进行修枝抚育,抚育3年6次(3∶2∶1)。

7.1.3 块状改造。在林木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采取块状造林恢复技术,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苗木类型,按照株行距1.5 m×1.5 m的规格植入红松、紫椴、黄檗等阳性目的树种,以形成蒙古栎等非目的树种与红松等恢复树种的镶嵌分布格局。

7.2 低密度中幼林类型

7.2.1 林冠下造林。在林木分布均匀林下红松、紫椴等目的树种分布数量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林冠下均匀造林,首先在林下进行清理,按照人工更新的要求,清除灌木、杂草以及蒙古栎等部分非目的阔叶树种,穴栽红松、紫椴、黄檗目的树种,地势较低的湿润处可以考虑水曲柳、胡桃楸等目的树种。穴距0.5 m×0.5 m,形成针阔混交复合群落。

7.2.2 林隙造林。在疏林地的林隙中,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苗木类型,人工更新红松、紫椴等目的树种,株行距1.5 m×1.5 m,形成斑块复合群落。在造林之前在林隙中清除灌木、杂草以及非目的树种的天然更新幼苗,保留目的树种的天然更新,为新引进种群创造适宜的生态位[4]。

7.2.3 透光抚育。在红松等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分布比较多的次生蒙古栎林中,伐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藤本植物、灌木和部分非目的树种或采取修剪非目的树种树冠的方法,使其郁闭度维持在0.3~0.5。

7.2.4 效应带造林。在林木分布均匀的情况下,每隔一定距离开辟一条效应带,其保留带与效应带的比例为6∶6、8∶8、10∶10(m),在效应带中的林木实行间伐,间伐强度不超过50%,但要保留红松、紫椴、水曲柳、黄檗以及部分对红松幼苗生长起到荫蔽作用的蒙古栎或速生树种。

8 后期管护

8.1 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与扶苗、除蔓等结合进行,及时割除影响穴外幼树生长的高密杂草,连续进行3~5年,每年进行1~3次。有冻害发生的地区,第1年以除草为主,可减少松土次数。松土除草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深度一般为0.05~0.10 m。

8.2 补植

植苗成活率符合《造林技术规程(GB 15776―2006)规定,对成活率不合格的植苗地及时进行补植。补植苗木选用同龄大苗。

8.3 幼树管理

根据林种和树种需要,适时进行除蘖、修枝、整形等抚育工作。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的树木控制修枝;对新植苗地要进行封禁保护,不准进入林地放牧和打柴,有计划地割草;易受冻、旱害的针叶树苗,当年冬季采取覆土、盖草等防寒(旱)措施。做好林木病虫兽害防治工作。

9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2]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 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李白驱鬼范文第2篇

京翰教育综合介绍

1.招生年级:小学一年级--高三

2.常规课程: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

3.招生时间:周末班、同步班、寒暑班、根据孩子时间灵活安排

4.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

5.上课地点:多个校区详情电话咨询

校区分布:朝阳区、大兴区、东城区、丰台区、海淀区、怀柔区、石景山区、西城区

免费课程咨询热线:400 006 6911 转分机 58261

如何拨打:先拨打前十位分机,听到语音提示后,再输入后五位分机号,就可以直接和机构老师沟通。

具体地址:

北京人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39

北京公主坟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0

北京城建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1

北京劲松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2

北京朝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3

北京亚运村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5

北京北大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6

北京宣武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7

北京四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8

北京中关村教学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49

北京马家堡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0

北京团结湖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1

北京雍和宫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2

北京方庄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3

北京崇文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4

北京世纪金源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5

北京牡丹园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6

北京人大附小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7

北京学院路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8

北京东直门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59

北京精学望京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60

北京交道口校区        400-0066-911转分机58261

部分课程简介:

【小学语文基础+阅读专项课程】

授课对象:三~六年级学生

学习时间:周一至周日(根据孩子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上课地点:北京各教学中心

【小学语文基础与阅读课程介绍】

1、字音、字形、词语、学习重点字词、积累词语涉及广泛、重点突出、把握基础、重在提升。

2、句子、标点、修辞、句型转换、修辞的运用以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3

3、名著阅读了解名著知识

4、百科知识了解地理、生活等百科常识

5、写人记事记叙文阅读梳理记叙文知识点

--教学心得

理智与情感结合的教学风格。条理清晰、层层相扣、结构严谨,用思维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在理解、沟通的前提下,共同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不仅要学生知道怎么做题,更要知道如何自我学习。

********************************

创新思维的习惯培养

培养孩子敢想,敢问,敢说,敢争辩,大胆探索的习惯使孩子更富有创新精神。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亲切的课堂氛围。鼓励孩子去怀疑,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的见解,还要允许失败。

课前准备习惯的培养

李白驱鬼范文第3篇

关键词:武术;剑;关系;功能

剑,又称“直兵”,素有“神兵”、“神器”、“短兵之王”、“百兵之君”、“诸器之帅”等美称,它是古代一种用于劈砍刺杀的短兵器,也是古代最为普遍使用的一种冷兵器。一般为直身、尖锋、细长、双刃;由首(多为圆形)、柄、格、身构成,并配有剑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武、武备、武功、武术、尚武精神的象征,甚至作为武的代名词。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剑由早期作为防身武器和战场兵器的使用功能逐渐注入新内涵,成为人们降妖与杀魔的法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身份和等级的标志、娱乐与健身的工具。

一、剑与战争

剑与先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剔割兽皮的工具,也是战时的兵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对石器、骨角器、青铜器等锋尖利刃的应用和鱼标、矛、匕首等扁长形铜具的使用,这些都是剑的雏形。随后,剑开始逐步走向战场,在西周初期的车战组合时代里,由于铜质剑的剑身太短、剑身太脆,在战场上使用的威力还不算太大,因此,剑此时在战场上的使用仅被作为一种短兵相接时才运用的防身兵械。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规模空前,造成大量封国的灭亡、车战的式微、步兵的兴起,甲士和车战降到了次要地位,徒兵和野战上升到主要地位,使徒手技能和用械技能进一步得到发展。此时出现的钢剑,也一度成为战场上军阵格斗的利器。尤其在当时南方的吴越地区,因为水网纵横,地多林莽,使具有轻便锋利、演练多变、潇洒飘逸、适于近战的剑在战争中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作为步兵武器的短剑和长兵,此时受到很大的重视,制作技术也已臻炉火纯青。并且,剑在作为战争兵器的同时,也得到不断发展。其发展的标志为:出现欧冶子、干、莫邪等一批铸剑名家;军事、官吏、庶民均佩戴宝剑;击剑和斗剑活动风行;剑术理论得到丰富。

明人茅元仪在《武备志》中曰:“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唐太宗是否真的有千人剑士,唐史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当时确有不少人喜欢习练击刺之剑,并以此为能。

二、剑与武术

剑在古代作为武术兵器之一,是武、武术、尚武精神的象征,并逐渐被人们视为武的代名词。剑,起源于商代,乃“短兵之王”、“百刃之君”。因其制作精美、舞韵潇洒,并随着武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尚武的标志,因此古今之人有好剑之风。李君元《天子剑赋》云:物之利者称乎剑,人之尊者称呼天,固一人之所执,谅四海之攸先,必当耀武德,静氛烟,举之无上,挥之莫前。“俞大猷所著《剑经》,是一部讲述棍法的著作,却命名为《剑经》也说明了以剑代武,书中有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一句也作了注脚,论棍的专著自然可称为《剑经》。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云:《剑经》“其所名剑者,盖中国古代剑为重,名此所以尊之也。”以剑代武的很多,如,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有“华山论剑”一回。此处“论剑”并未持剑大打出手,而只是以拳法功力相搏。所谓“论剑”,实际是比武之意。顺理成章,“侠客”被称为“剑客”,“武侠”被称为“剑侠”,“琴心剑胆”等中的剑也代表武的意思。

剑在与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剑与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丰富了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和剑术文化的内涵,使其理论构架趋于完整。剑,相对其他武器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其发展较早,流传甚广,其理论在武术史上也是最早出现的,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的发展,不断推动剑术逐渐多样化,剑术理论更是得到极大的丰富与发展。战国时期的越女、鲁石公,精于剑术,其剑术理论对后世影响颇大。然而,剑,因其身薄而轻,在战场上的攻击力不大,逐渐被战阵所排斥,故茅元仪《武备志》中有“古之言兵者必有剑,今不用于阵”之说。战阵的排斥并未使剑绝迹,相反,武术的发展使剑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功能与内涵。首先,武术向武艺的发展促使剑与艺术相结合。这一点,对于推动武术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历练和陶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武术的艺术特性同样在剑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武术又称武艺,它既是一门技术,亦是一门艺术。中华武术具有的艺术化的倾向,是在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对民族审美特征和欣赏心理的迎合。由于剑术是以技击特点为依据的,这种以技击艺术化的倾向去追求审美价值的特点,充分的展示并体现了中国的武术特性。

三、剑与宗教

在原始社会时期,宗教对武术的发展一直起着派生和促进的作用。作为源自远古时代尚武精神的象征物,在远古遗留下来的传说故事里,渗透着一种对剑日甚一日的神秘感。同时由于剑之灵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已经根深蒂固,许多有关剑仙的传说也来源于古代人类对剑的神力的崇拜,如,当时一些部落的主宰者、巫师就常常借助“剑”来显示神灵的力量,以达到慑服众人的目的。远古时期的神话《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记载:“刑天与(黄)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说的是刑天借助“剑”来表现其不可征服的神力。自东汉以来,由于道教的发展与盛行,剑又成为道士登上法坛,手持宝剑,仗剑步罡,念咒作法,驱鬼降妖的宗教法器。陶弘景普通年间为梁武帝造的“凝霜,道家三洞九真剑”等神剑十三把,剑上分别刻有各种真人与女名字、冯伯雨师形、蚩尤身形、星辰北斗二十八宿等。此时剑便成了“神剑”、“仙剑”等法力无边的圣物,从而使宝剑成为法术神力的代表。

自古以来,武当武术自成一派,威震武林,但向来就有“武当无拳”一说,“武当无拳”却尚使剑,以剑术著称,武当拳祖师张三丰在《熔神铸剑》一诗中写道“师传铸作青蛇罚,坤鼎乾炉锻炼成。非铁非金生杀气,无形无影自通灵。掣来匣外乾坤窄,收入胸中芥子生。万两黄金无觅处,隐然身畔斩妖精”。可见,剑不仅可以千里之外取人首级,也进一步证明了剑被道教作为一种具有避鬼驱邪、隐身降妖、祈求神灵的法器使用的功能。

在古代,由于剑可以避鬼驱邪、消灾求吉等观念的推行,使为帝王制剑者,多为道士。《古今刀剑录》中记载:北魏太武帝时,“有道士继天师为帝造剑,长三尺六寸,隶书,因改元真君”。帝王铸剑多埋于名山,沉于大川,以达到镇邪的企图。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上古时期,宝剑也常作为随葬物品使用,原因就是由于剑可以用来避鬼驱邪等观念的驱使。

四、剑与身份、权力

剑除了被用做战争的兵器之外,还常常被用来佩戴,当作一种高贵的饰品和身份、地位的象征。《老子》曰:“服文彩,带利剑。”正因为剑可被认为是某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所以亦为历代仕宦书生所共好。同时,剑在中国古代还是仁人志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伴随和楷模。所谓“琴心剑胆”,即是此意。东汉时期,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常被作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之功用。人们不仅以佩剑来体现当时尚武的社会风气,更以带剑来显示其威仪,以华美的剑具来标示自己的富贵。于是,在几千年的文化熏陶之中,剑作为佩戴之物,也自然而然地逐渐流为一种工艺品。出现很多于剑身之上雕铭刻画,于剑柄上美化其型,附加蕙饰,进而于剑鞘上镀金嵌玉之举。陕西宝鸡竹园沟出土的周初的扁茎柳叶形同短剑配有纹饰繁缛的鞘,就体现了这种倾向,可见佩饰的含义要远胜于实际的功用。

宝剑作为圣物,在古代与君王相连,具有君王的权威、威仪和力量,一度成为君王代表或权力的象征。如在戏台上、小说中我们见惯了的“尚方宝剑”,不仅作为至宝允答元功,而且钦差大人得授此剑,手中便握有极大的权力,皇亲国戚,封疆大吏,皆可先斩后奏。而尚方宝剑,实际上就是皇上御用的宝剑,代表着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力。在《隋书・礼仪志》中记载有:“一品,玉具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像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

至隋唐时期,佩剑之风尤为盛行,且常与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级观念结合在一起,被视为权力和贵贱之分的代表物。唐代的剑则通常被文人墨客作为饰物及自己的感情寄托,常以来表其身份、尚武英姿,抒发凌云壮志。如,唐朝的“诗仙”李白有诗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表达其壮志报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表达其尚武英姿。通常我们所了解到的是唐代的直刃兵器称“唐大刀”,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已经把剑作为佩戴之物,而非实战的兵器使用。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冶金技术、铸剑工艺不断进步,铸造的剑也日益锋利精良,各种名剑层出不穷,在军队中剑被用做象征威武,象征领导地位的权力使用。至今,在一些仪仗队列里,剑,仍然被作为军官身份地位的代表及“威武”的象征而被继续使用。

五、剑与娱乐、健身、养性

中华剑术,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一束灿烂的武术之花。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逐步由实用功能向审美、健身功能过渡,逐步趋向健身性、艺术性和群众性发展,成为既可健体强身又可防身御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与奋威将军邓展曾在一次宫殿宴饮时,曾在比较剑技时,以甘蔗代剑进行较量,还有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说明古人对剑体育性和娱乐的注重。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云:“昔有佳人公孙氏,以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参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剑舞的情景。由此描述可以看出它是剑技与舞蹈的结合。古代著名剑术家裴景既能舞单剑,也擅于舞双剑,“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宫”,“忽如裴景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他舞剑作气以助吴道子挥毫,竟使道子之画魔魅代出,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促进和推动了健身娱乐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剑作为娱乐助兴、强身健体的功效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尤其当剑受到民间武艺家的青睐后,武艺家根据剑身细而轻,技击法轻快敏捷、清晰多变,气韵生动、身剑合一等自身特点,和其相对其它武术兵器来说,蕴含更丰富的抒情性、表现性和节奏感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恰是舞蹈最本质的审美特征。从而使剑术与舞蹈的结合成为娱乐武舞的必然性。这使得剑术的演练与舞蹈艺术之间有了相通之处,使剑的娱乐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中华剑术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具有健身、养性的功能。剑术是一项纯粹的有氧运动,它在练习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提高肌肉和呼吸系统的持久力,并且对降低脂肪、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也有极好的作用。剑术在健身功能上除了改善身体的生理功能,又因剑术的姿势在医学上也证明为正确姿势,剑术的练习有利于培养武术者正确的身体姿势。并且,剑术的练习是击、刺、闪等动作的练习,若以敏锐的注意力,无限制的将这些运动技术反复练习,就会使身体的反应变得敏捷,尽而产生灵巧的动作,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灵活性的目的。剑术在培养性格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剑术因其技术特性,常与孤独相伴,可以依靠信赖的往往只有自己,无法借助于他人,这一特性,造就了武术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坚强的意志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果断的实行力;练习剑术可以提高人的气质,剑术是一种自律自主的运动,格斗时必须专注、认真,更要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来抗衡对方,能在逆境中磨炼个性。因此学习剑术不仅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力,也能培养一个人专注、果敢的性格以及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

六、结束语

在传统体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剑的使用功能已经从过去的被使用于战争、宗教、身份权力、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上,逐渐转变为以注重发展剑的娱乐性、健身性、体育性、群众性等功能为目的。这种使用功能的转变使剑的各种有利于人们身心发展的使用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它所具有的良好健身作用和强烈艺术魅力价值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2]蔡宝忠.中国武术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白木,周杰.中国人喜欢的新武术项目――剑道[J].中国学术期刊,2005,(5).

[4]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期刊更多

李白学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李白研究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