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老师的文章

描写老师的文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老师的文章

描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1篇

一提到作文,学生头疼、老师也头皮发麻,一打开电脑,网络上写作方法与技巧比比皆是,尽管学生也买了很多的作文书籍,但作文水平很难提升。在新课改的浪潮中,作文教学仍然是很多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道“暗礁”。笔者查找了大量的书籍和网络资源,结合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认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中、小学作文只要把写人的文章写好,作文水平就会提高,原因很简单:中小学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是以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类型。人在事中,事中有人,不管是写事的记叙文还是写人的记叙文,“人”才是最关键的,只要把人物写“活”了,文章就成功了。怎样才能把人物写“活”呢?有句话说得好:人物之美,美在个性,写人,就是要写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人物的个性;只要写出个性,就把人写“活”了。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呢?

一、 表现人物的主题要深刻

表现人物的主题就是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就是你所欣赏、所敬佩、所感动,你要赞美和歌颂的地方。写谁?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人物入笔呢?建议写我们最熟悉的人或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因为熟悉才能写的真实,因为印象最深刻才能写得细腻。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在确立主题,主题一旦确立,选材就有了依据。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最敬佩的人”等这类作文的主题,就是要突出他们的精神品质,他们的事迹令你感动,你要通过你的笔赞美他们的精神,歌颂他们的品质,那么他们一定是你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人,我们就要抓住题目中的字眼,“好”、“敬佩”就是文章的题眼,怎样才能体现老师的“好”,怎样才能使你“敬佩”,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你所熟悉的人在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们所做的事,他们的音容笑貌都会像放电影一样在你脑海中呈现。把握住了主题,选材就不会偏。

二、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例要典型

主题确立后,就是选材,选材很重要,你所熟悉的人在你的视野里,他的言行举止、他所作的事很多,得从中选取最能体现主题的事例。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这一命题作文中,我的一个学生为了体现老师“严”的品质,他选取了这样一个事例:一次,他把一道数学题中的“720”误写成了“270”,结果错了,老师揪他的眼皮,并罚做俯卧撑。这个事例虽能体现老师的“严”,但不能体现老师的“好”,为什么呢?在新课改的今天,课堂上,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主角,老师只起引导作用,是配角,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绝对不允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出现,这有违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个事例不但不能突出老师的“好”,反而是这个老师的一个“污点”,所以选材相当重要,稍不注意,就会和主题背道而驰。

要想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在选材上必须用鲜活而又典型的事例,事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一件事例就应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尤其是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细节要真实再现出来。例如,为了体现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好,可用一件典型事例,如:上课字词不讲解——自查工具书,文章主旨不归纳——自己概括,思考题不讲解——小组合作,自己探讨。一个单元结束后考试,试题为,只要是老师不讲的几乎全考到了,结果一塌糊涂,第二天重考,没想到试卷和原来一模一样,结果还是一塌糊涂,第三天再考,学生忙的不亦乐乎,该记的记,该思考的合作探究,考试结果可想而知。慢慢的学生的自觉性越来越强,思维能力越来越敏捷,班上的成绩越来越好。就这个事例体现了老师教学方法好,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多件事例就应该选取不同的角度去多方位展现人物的个性,可以按照事例的轻重或中心的需要,恰当安排详略。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就可以用多个事例体现“好”——学习上关注、生活上关照、生病时关心等事例全方位表现老师的优秀品质。

三、突出人物的描写要细腻

细腻地描写决定着人物刻画的成败,如何把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这就需要描写了,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它的作用很大,例如:写一场球赛的精彩,就需要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双方队员进攻与防守的情况,进攻队员怎样控球、传球、上篮,防守队员怎样防守,写得够详细,作者觉得够精彩,但读者不一定认同,如果加上侧面烘托,那效果就不一样了,把台下观众的语言、动作、神态描述一翻,读者就觉得这场球赛紧张、精彩。对人物的刻画也一样,采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这里的正面描写主要是指直接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进行描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描写时要抓住最典型的特征来写。

(一)人的外貌描写要以“形”传“神”。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二)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三)动作描写要有鲜明的个性。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同样是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

(四)心理描写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五)神态描写也要以“形”传“神”。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例如:哭丧着脸,专注的神情等。

把人物的这几方面写到位,这个人物就活灵活现的跃然纸上了,就写“活”了,写出了个性。

四、表达主题的结构要创新

描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2篇

这段文字选自魏巍的《我的老师》。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出作者对老师的热爱,也可以读出这位老师的优秀。相比较“啊!我爱我的老师,我的老师非常的优秀,他教学有方,循循善诱,深受学生们的爱戴……”这样的赞美,作者的描写是不是读起来更真切,更感人?

这种对所要描写的对象不作正面描述,而是通过对其他人或事的描绘、渲染,来烘托描写对象的方法,就是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比较曲折含蓄,能引发读者的想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也给文章增加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

再如,《陌上桑》中这样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中运用了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通过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来表现罗敷的美:过路人看到她,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捋着胡须出神地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下帽子去整理头巾,希望引起她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身边的犁,锄地的人也忘记了手中的锄……各种人都为罗敷的美貌倾倒,你想罗敷有多美!这里不直接写罗敷美的形象,而从侧面去写美的效果,引导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再创造”一个罗敷。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

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不妨多些侧面描写,常用的方法有:

景物烘托法――通过对与描写对象有关的时令、气候、地点、花鸟草虫等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他人反应法――人物的言行,别人看在眼里,听在耳内,反映在心中。从他人的反应,可以更好地看出这个人的特点。如《师恩难忘》中,听田老师讲故事时,“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描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3篇

我们先看一段外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许多同学都熟悉,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经典语句,写出了贾宝玉眼中“神仙似的妹妹”。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如果能恰当运用外貌描写,也会使文章“回眸一笑百媚生”呢!那么,如何运用外貌描写呢?

写作指导

一、抓住特征,传神绘形。

人的相貌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就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而不要面面俱到。如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描写蔡芸芝老师:“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作者抓住了老师的一个特点,写出了她的温柔和美丽,让每一个读过的人都记忆犹新。

二、运用修辞,生动刻画。

进行外貌描写,如果能适当地用一些确切的比喻和适当的夸张来描写人物,会使人物更鲜明生动。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修辞大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巧妙精确的比喻会让你的文字插上彩色的翅膀,飞舞出绚丽的色彩。如大家都喜欢的经典名篇《童年》,作者进行的一段外貌描写:“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

我相信每一个读过《童年》的同学都会对这段外貌描写印象深刻,因为它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两个舅舅的自私残暴和外祖父的气愤。

三、前后对比,揭示中心。

描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真情; 感人

【中图分类号】G634.34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中招试卷写作部分常常要求:文章内容要感情真挚!尽管如此,许多考生的文章写得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无感人之处,让人觉得有装饰、做作之感。而考生们要想在考场上写出令阅卷老师为之动容、一见钟情的文章,就要写得生动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样才能情真意切,真挚感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栩栩如生,情真意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情动人

写人叙事的文章总离不开细节的刻画。作文中的细节,往往就是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或对事情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看似细小的情节,它可以是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个眼神就能够显现的。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时,就要善于抓住能代表人物独特个性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等典型细节,然后细细刻画。有一考生在文中这样写道:老奶奶把我喊到她身边,用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她破旧的土布兜里掏出两张皱巴巴的钱,对我说:“山望呀,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望着她脸上那刀刻出来似的皱纹和干瘪的眼睛,及手中的两元钱,我和母亲都禁不住流下泪来。从语段,可以看出作者抓住老奶奶送来两元钱时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这些细节进行生动传神地刻画,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感人至深,而且赋予那本平常的两元钱以不寻常的意义,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读者在感动之余,灵魂也接受了一次洗礼。如此感人至深的刻画,阅卷老师能不为之叫好吗?

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这样描写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抓住父亲“攀”“缩”“微倾”这几个细节性的动作和他独特的外貌作生动的刻画,准确细腻地描写出父亲“努力的样子”。读到此,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及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理解,父子深情,从笔端流露,情景交融的场景让读者无不为之感动。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引起学生及世人的共鸣。《背影》一文也因此成为中学教材的经典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

二、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以景动人

在叙事、抒情中着力描写自然环境,往往借此来渲染氛围,衬托人物心情,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如一考生在以“友情”为话题的作文中,一开始就渲染一种悲切的气氛:“我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飞。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地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该文中间,作者这样写道:“我无言地伫立在风中,伤感与无奈如同秋风中四下飘散的枯叶,满地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生动细致的环境描写中,倾诉着对朋友的“愧疚”而又无法忏悔的“无奈”,让读者在悲伤的氛围中真实感受到作者内心挥之不去的愧疚之情,情景交融让人如身临其境。

又如,一学生在文章中描写:“一阵微风吹过,我眼前晃过一点葱绿,是它们!是它们!那是我在阳台上栽种的一片花草,在窄小的阳光上露出灿烂的笑脸,那微微有点润泽的小花苞一个个昂着头,挺着胸,沐浴着阳光。阳光映在她们嫩嫩的小脸上,红红紫紫的,像小孩儿涂成的花脸,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段文字通过阳台上的一片花草迎着阳光微笑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心情的变化,让读者也心头一喜,仿佛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

三、注重心理描写,真实感人

心理描写就是人物将其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直接表露出来。考生如果能够在文中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就会使文章更真实,更感人。如一考生在《家》一文中这样写道:“真是的,姐姐看直播也不叫我一声,太不够‘义气’了。哼,我也看,你也不敢把我怎样!”“‘哇!妈妈的手艺可真不得了,色香味俱全,我在心里品尝着,‘快点呀!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唉,难道我真的一无是处吗?我该怎么办?不行,我要振作!”等等,文中每一部分都恰到好处的心理描写,使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实感就会更强。

描写老师的文章范文第5篇

一、把握文本细节,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从细节切入文本,抓住作品中的细节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有效方式,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文《最后的姿势》记叙了地震发生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通常,我们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地震前”“地震中”和“地震后”三个时间点,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感受谭老师的人物形象。但特级教师徐梦吟老师设计这一课的教案时,独辟蹊径。徐老师紧扣“姿势”,抓住文中三次描写谭老师姿势的细节做文章。首先请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思考这三处姿势的描写有什么不同;然后通读课文,思考每次描写谭老师的姿势,分别有什么作用。在交流每一处姿势的时候,徐老师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的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品质。经过这样的探究,学生认识到,文中三处有关姿势的描写,各有特色:第一处侧重动作,是对谭老师的正面描写,第二处侧重语言,是对谭老师的侧面烘托,而第三处则是对谭老师姿势的高度概括,这种凝练的表达更引发了人们对谭老师的无比敬重。课后,徐老师就让学生仿照课文写《我的妈妈》,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妈妈的特点。虽然作文《我的妈妈》,六年级学生早已写过,但这次的写法,完全是一种新的尝试,大家的兴致很高。因此,徐老师抓住文中三次描写谭老师姿势的细节展开教学,既别开生面,又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二、把握细节,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把握具体语境中人物的真实、丰富和复杂的细节,可以引领我们见微知著,从细小的环节获取丰富的信息,促进我们与文本深度对话。

如课文《半截蜡烛》中,有这样一处关于伯诺德夫人的细节描写: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油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位教师抓住句中的“急忙”和“轻轻”,提问:“这两个词语是否矛盾?”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急忙”地取油灯,又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熄蜡烛?通过一番探究,学生认识到:面对燃烧的蜡烛,伯诺德夫人的身份是双重的。一是情报员,一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经验的情报人员,动作是不能“急忙”的。但作为一个母亲,面对越烧越短的蜡烛,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还有什么会比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更令她揪心呢?母亲的天性下意识地使她的动作变得“急忙”。但当她点亮油灯之后,职业身份又告诉她这样的“急忙”是失常之举,可能会招致危险,所以她转而又“轻轻”地吹灭了蜡烛。从起念取油灯的“急忙”到点亮油灯之后吹灭蜡烛的“轻轻”,瞬间两个有悖的动作,揭示了人物当时内心的风云变幻。也正是这样,伯诺德夫人的形象才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在这节课上,执教的老师发现了《半截蜡烛》中的关键性细节,还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的涟漪。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更深刻地感受到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三、把握细节,教出文本特色

抓住细节展开教学,可以教出文本特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培养有关文体的阅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