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农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气中碳浓度的升高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目前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本出路。农业生产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如何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探寻减排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1]。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低碳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效益的农业绿色生产模式,其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约有限资源,改善农村环境,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2]。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3][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其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近几十年来,各国靠高碳农业迅速增加了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如不断开垦农田、连片种植、扩大耕地面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除草剂、兽药、设施等工业化产品,但同时也带来温室气体排放过大,自然植被、森林、湿地、草原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可以推断,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几乎都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有关联,有的方面关联度还相当大[5]。江苏地处华东经济发达地区,又是农业大省。江苏地少人多,自然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这就决定了江苏发展低碳农业要在资源节约型农业上下功夫。资源节约包括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工、节能等7个方面。本研究通过对农业增加值与农业机械及物质消耗的关系分析,试图找到影响江苏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投入要素及不同区域低碳农业发展的差异,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加快建立有江苏特色的资源节约型低碳农业发展新模式提供依据。
1回归分析的指标选择与模型选取
本文选取1990~2008年江苏省和2008年江苏省52个县(市)农业投入要素中的农用化肥施用量(万t)X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万t)X2、农用柴油使用量(万t)X3、农药使用量(万t)X4、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X5作为解释变量,对因变量农业增加值(亿元)Y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对农业增加值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进而可计算出农业单位GDP能耗及所产生的CO2量。因此可以建立因变量Y与各自变量Xj(j=1,2,3,…,n)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1)式中β0、β1、β2、β3、β4、β5、和ε都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β0为回归常数,β1~β5为非标准化条件下的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对这些未知参数进行参数估计就是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核心任务之一。参数估计所用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9)》[6]和《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2009》(见表1、表2)。
为了解决原始数据中量纲不同的问题,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分析各投入要素指标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把数值标准化到Z分数,其公式是:
ZCij=(Cij-C—j)/Sj(2)式中Sj为标准差,因此可以建立标准化后的因变量ZY与各自变量ZXj(j=1,2,3,…,n)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ZY=β1ZX1+β2ZX2+β3ZX3+β4ZX4+β5ZX5+ε(3)式中,ZY、ZX1、ZX2、ZX3、ZX4、ZX5为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值,β1~β5标准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因标准化数据的回归方程中常数项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1>0.05,表示常数项与0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应出现在方程中。
2回归分析过程与结果
为研究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中农业增加值受哪些投入要素的影响,收集1990~2008年江苏省和2008年江苏52个县(市)农业增加值与农业投入要素的数据,利用SSP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解释变量筛选策略采用向后筛选,由SPSS自动完成解释变量的选择,并观察每一步检验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如表3、表4和表5。
由表3可知,1990~2008年江苏省和2008年江苏52个县(市)的农业增加值与主要投入要素的回归分析,利用向后筛选策略经过2步都完成了回归方程的建立,最终模型均为模型2。
对1990~2008年江苏省农业增加值与主要投入要素的回归分析,模型1和模型2的相关系数R均为0.985,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极高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方值均为0.970,总体回归效果相同,说明在因变量的变异中,有97.0%可由自变量的变化来解释。模型2剔除出方程的变量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万t)X2,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可以看到被剔除的X2的偏F检验的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因X2的偏回归系数与零无显著性差异,其对被解释变量的线性解释没有显著贡献,故不应保留在方程中。最终保留在方程的变量为X1、X3、X4、X5。方程的DW检验值为2.068,残差存在一定程度的负自相关。
对2008年江苏52个县(市)的农业增加值与主要投入要素的回归分析,模型1和模型2的相关系数R均为0.874,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比较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方值分别为0.765和0.763,总体回归效果比较接近。模型2剔除出方程的变量是农业机械总动力(万KW)X5,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可以看到被剔除的X5的偏F检验的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因X5的偏回归系数与零无显著性差异,其对被解释变量的线性解释没有显著贡献,故不应保留在方程中。最终保留在方程的变量为X1、X2、X3、X4。方程的DW检验值为2.180,残差存在一定程度的负自相关。
是回归方差分析表。表4中的2个模型2为最终的方程。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因此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建立线模型是恰当的。同时可以看出,2个模型2的F值分别为64.498和37.871比2个模型1的F值45.169和29.901大得多,表明整体回归效果更佳。
展示了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偏回归系数(非标准化、标准化)、偏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情况。
对1990~2008年江苏省农业增加值与主要投入要素的回归分析,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则模型1由于存在回归系数不显著的解释变量X2,因此模型1再次被否定。模型2是最终的方程,其所有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α,因此解释变量X1、X3、X4、X5与被解释变量Y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最终的原始数据和标准化值的回归方程分别是:
=1930.752-22.936X1+31.435X3+179.020X4+0.990X5(4)Z?=-1.760ZX1+1.508ZX3+0.252ZX4+1.009ZX5(5)对全省而言,由多元线性回归方程(4)可以估算,每增加1万吨农用化肥施用量(X1)、农用柴油使用量(X3)、农药使用量(X4)和农业机械总动力(X5)可使农业增加值(Y)分别平均增加-22.936亿元、31.435亿元、179.020亿元和0.990亿元。相当于回归方程(5)估算,每增加1个标准单位的农用化肥施用量(ZX1)、农用柴油使用量(ZX3)、农药使用量(ZX4)和农业机械总动力(ZX5)可使农业增加值(ZY)分别平均增加-1.760、1.508、0.252和1.009个标准单位。
对2008年江苏52个县(市)的农业增加值与主要投入要素的回归分析,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则模型1由于存在回归系数不显著的解释变量X5,因此模型1再次被否定。
模型2是最终的方程,其所有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α,因此解释变量X1、X2、X3、X4与被解释变量Y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同时模型2中的常数项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0.05,表示常数项与0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常数项应保留在方程中。最终的原始数据和标准化值的回归方程分别是:
=10.715+0.992X1+14.897X2+3.346X3+26.207X4(6)Z?=0.327ZX1+0.203ZX2+0.395ZX3+0.196ZX4(7)对2008年每县(市)而言,由多元线性回归方程(6)可以估算,每增加1万吨农用化肥施用量(X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X2)、农用柴油使用量(X3)和农药使用量(X4)可使农业增加值(Y)分别平均增加0.992亿元、14.897亿元、3.346亿元和26.207亿元。相当于回归方程(7)估算,每增加1个标准单位的农用化肥施用量(ZX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ZX2)、农用柴油使用量(ZX3)和农药使用量(ZX4)可使农业增加值(ZY)分别平均增加0.327、0.203、0.395和0.196个标准单位。
3不同区域单位农业增加值主要投入要素的差异性分析
为寻找江苏不同区域低碳农业发展的差异,对2008年江苏52个县(市)单位农业增加值所消耗的农用化肥量(X1/Y)、农用塑料薄膜量(X2/Y)、农用柴油量(X3/Y)、农药量(X4/Y)、农业机械总动力(X5/Y),按苏南(14个县(市))、苏中(14个县(市))和苏北(24个县(市))3个区域进行分组统计(表6),利用SPSS软件对3个不同区域的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将多组样本数据混合并按升序排序,求出各变量值的秩,再考察各组秩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借鉴方差分析的方法,构建K-W检验统计量,即K-W=秩的组间平方和/秩总平方和的平均。根据相关公式,SPSS将自行计算K-W统计量和相应的概率p值[7]。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见。
由可知,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单位农业增加值消耗的化肥量(X1/Y)的平均秩有较大差距,最低的苏南的平均秩为14.86,最高的苏北为36.50,K-W检验统计量(表8中的卡方,下同)为20.557,概率p值近似于0,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应拒绝零假设,认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单位农业增加值消耗的化肥量(X1/Y)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苏北>苏中>苏南);三大区域单位农业增加值所消耗的农用薄膜量(X2/Y)的平均秩,最低的苏中为19.54,最高的苏北为32.19,K-W检验统计量为6.822,相应的概率p值0.030,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则认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单位农业增加值所消耗的农用薄膜量(X2/Y)均值存在显著差异(苏北>苏南>苏中);三大区域单位农业增加值消耗的农用柴油量(X3/Y)、农药量(X4/Y)的平均秩差距不大,K-W检验统计量分别为5.174和0.707,相应的概率p值分别为0.073和0.0703,均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所以,三大区域的X3/Y和X4/Y均值差异不显著;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单位农业增加值所需农机总动力(X5/Y)的平均秩有较大差距,最低的苏中的平均秩为16.14,最高的苏北为32.92,K-W检验统计量为10.867,相应的概率p值为0.003,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因此,三大区域的单位农业增加值所需农机总动力(X5/Y)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苏北>苏南>苏中)。
4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对1990~2008年全省农业增加值与主要投入要素的回归分析,反映了近20年来江苏农业发展过程中,各类投入要素对农业增加值的影响,其中化肥施用量对农业增加值起负作用,对农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是农用柴油使用量,其次是农机总动力,农用薄膜使用量对农业增加值的贡献不显著。对2008年全省52个县(市)农业增加值与主要投入要素的回归分析,反映了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不同投入要素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大小,依次是农用柴油使用量、化肥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农机总动力对农业增加值的贡献不显著。
对2008年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单位农业增加值所消耗投入要素量的差异性分析可知,单位农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以苏北最高,苏南最低;单位农业增加值消耗农用薄膜和农机总动力以苏北最高,苏中最低;单位农业增加值消耗农用柴油和农药量三大区域间差异不显著。总体上,单位农业增加值所消耗投入量以苏北较高。
4.2几点建议
4.2.1制定低碳农业发展规划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球气候变化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入手,从当地实际出发,明确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切实做到务实可行。“十二五”规划中既要有经济发展指标,也要有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规划应突出发展低碳高效农业,并以此为统领。规划应明确各个阶段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和重点措施,尤其要明确相关扶持措施。规划应计算出各个阶段低碳农业发展所需的投入总需求和相关组成,明确投入渠道,以保障发展需求。
4.2.2提高资源利用率据统计,江苏省化肥利用率不足35%,比发达国家低将近20个百分点。由于多数农户盲目追求高产出,偏施、过量施用化肥现象普遍,导致农业化肥利用率逐年降低,已对农业增加值起负作用。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当务之急。建议优化化肥在区域及作物间资源配置,调整施肥结构,加强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等基础性工作,建立科学的有机-无机结合的施肥体系,调整氮、磷、钾肥养分比例和品种结构,实现养分均衡供应,开展和普及测土平衡施肥技术,根据氮、磷、钾养分土壤行为特点,制定不同的施肥措施,加强肥料宏观调控,加快新型缓/控释肥料研制与示范推广。同时要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运用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数量,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
4.2.3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加快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的推广,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充分发挥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农业;策略与方法
1农业中低碳经济发展的阻碍
1.1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
根据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对相关部门和基层实际走访,发现了关于二氧化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产生原因。可以将其归纳到农业发展的投入、加工、售卖、清理这四个过程。首先在投入方面,其中包含了各类化学农药试剂、人工肥料的生产和施放及各类辅助农用薄膜。加工方面,主要是来自农机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售卖过程中则会消耗大量包装用品,比如各式的保鲜膜、塑料袋等塑料制品,这些包装物的生产无疑会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后农业废弃物的清理上,大多数农业生产过程中诸如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都是被直接焚烧,这一过程也是环境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之一。
1.2各类碳及氮的化合物的生成
除了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造成结果外,还有各类碳及氮的化合物也是罪归祸首之一。甲烷对于温室效应的作用结果为二氧化碳的28倍,以及各类氮的化合物也是二氧化碳作用结果的数倍甚至是数百倍。这些结果大部分是由于人类对土地应用方式的变化所造成的,因为相对于传统农业的耕种方式不同,现代农业已经进行了集约化改造,化肥被大量施用,诸如尿素等。将会直接导致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各类温室气体的生成。根据相关专业数据表明,施加尿素的田地与未施加尿素的田地的结果是,两种田CO2平均排放量分别是262mg•m-2•h-1和177mg•m-2•h-1。而各类氮的氧化物的生成也是因为,各类化肥农药中的有机或者是无机硝酸盐被土壤里的微生物转化后形成了各类亚硝酸盐,但是在这一过程里,或伴随生成一氧化二氮以及各类氮的氧化物,大部分都会对温室效应产生重要的影响。仅在过去的十年中数据统计显示,农业中一氧化二氮的排放占据了中国整体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2实现农业低碳经济发展的策略
2.1灌溉技术改良
目前在中国,农业集约化不发达的地区,采取的灌溉技术依然是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虽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是依然属于较为落后的灌溉方式。根据发展调查,这类灌溉方式依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我国主要灌溉方式。但这类灌溉方式对水的利用率很低,耗水量极大。不再符合低碳经济的相关先进理念。应当从田地改造以及灌溉方式的改良这两个方面对灌溉技术进行优化处理。土地改造方面,农户应当被鼓励去对其田地进行平整化处理。根据实际实验表明,平整化土地的单位面积用水量仅为普通土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而在浇灌技术上,应当鼓励农户采用喷灌和滴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方法。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也纠正了农户对于水浇灌的越多越好的错误思想。做到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
2.2耕作技术优化
相对于现代农业,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对于环境的改善则不太友好。由于过度的耕作,导致耕作土地里的碳元素被释放。既然造成了各类碳的化合物过量排放。在未来的农业耕作方式中,可以采用免耕方式进行。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保有土地里的碳元素,加强土地对碳元素的固定。免耕方式的最大好处也在于免去了农机的过度使用,这也意味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免去了因为农机使用化石燃料对大气层造成的伤害。其二也在于免耕的方式在保有土地碳元素的同时,也增强了土地的肥力,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杜绝了化学肥料的过量使用。这对于农户来说实际的收益就是农机雇佣费用及化肥购买费用的缩减,这也意味着农户的收入资金将会得到增加,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2.3施肥及施药
虽然相对于新式的化肥传统的粪肥可能会起效慢,但是就目前的形式来看,粪肥的合理施用也会获得极大的成效。关键在于低碳经济的推行上,粪肥的施用比化肥更加契合低碳主体。通过有机肥料的释放,可以减缓田地里有机物的消耗速率,改善土地的水分管理结构。相对于化肥,粪肥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会比前者大大降低。另外通过粪肥的沼气收集池,可以获取大量的甲烷气体,可以利用这些气体作为农户的日常燃料,而非之间将其排放至大气。最后,配合氮肥硝化还原抑制剂等,可以减少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改善土地结构。
2.4秸秆的新式处理方法
虽然秸秆是一种廉价的农业生产“废弃物”。但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概念中,它则是一种廉价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它的含硫量不足百分之零点五。但是热值却能达到标准煤的百分之五十。应当学习国外的先进做法,增加秸秆还田率,使用秸秆来做饲料、发电、以及碳化。这样能够避免因为秸秆的直接焚烧而带来的空气污染以及土地肥力的下降。切实的将碳经济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丽光.灭茬旋耕深松全层施肥玉米精播机功能评测与综合农艺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2]陈相芬.变量施肥的环境效率测算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7.
关键词:低碳农业;SWOT分析;节能减排;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188-03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增加,导致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威胁。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最先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提出,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政府于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50%。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的低碳,就没有整个经济的低碳。据调查,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13.5%,可见,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作用巨大。本文对江苏省低碳农业的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农业是指为了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改善全球气候条件,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固碳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农业[2]。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新特征,是具备多元功能的新型农业。发展低碳农业既能有效地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又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节能减排的需要。农业生产各个阶段都有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农药、化肥、地膜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化肥为例,化肥是资源消耗性产品,过量施肥会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化肥生产不但能耗大而且利用率低,2006年中国氮肥生产综合能耗1亿吨标准煤,占到全国能耗的5%左右;有研究表明中国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约为15%~20%,钾肥约为35%~40%,化肥当季利用率约为30%,远低于欧美国家60%~70%的水平,且近年有下降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氮肥利用率约为35%,现今已经下降到27.5%左右[3]。化肥利用率不高是导致化肥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主要包括水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有效控制农业生产各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业节能减排目标,因此农业生产中提倡发展低碳农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发展低碳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导致城镇人口和非农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应对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业生产部门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能,以此满足日益增长的非农业人口的粮食消费和应对耕地的日益减少。低碳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广节能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向,降低能源成本,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高农业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检测及控制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以此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江苏低碳农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考虑农业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等。低碳农业技术的开发或者引进要能够在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上发挥作用,这样的技术才是切实可行的。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地区,长江及淮河均流经江苏,并在淮河形成了一条自然的分水岭,淮河以南多以水田为主,以北多是旱田,境内土地地质肥沃,大部分是广袤的平原,适合农业生产。无论历史记载还是在现在,江苏省的农业生产力都较高,农业发展水平属全国前列。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为江苏省低碳农业的大规模实施和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2.农业生产经验丰富。低碳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有效的农业生产经验,做到古为今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低碳化和传统经验的发展和传承。江苏省有着良好的农业耕作传统和技术,循环农业发展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其中由江苏省农科院结合动物科学基地的建设,在六合启动的生态种养项目,探索回圈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已发展成为现代循环农业的示范样板。其主要内容是形成一个大循环,即“肉用羊、生猪养殖―废弃物生产沼气―(沼气发电―生产、加工)沼液、沼渣肥田―优质种植业产品生产―农作物秸秆喂羊”的物质能量大循环。构建两条产业链:一条是种植业产业链:“优质种植业(甘薯、玉米、青毛豆)产品生产―加工―配送―销售”;另一条是养殖业产业链:“优质养殖业产品(猪羊)生产―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从而构建起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回圈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这些已经成型的经验和技术构成了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3.市场化组织程度较高。近年来,中国农业领域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以个体或者组成团体参与市场竞争,市场开放程度和农户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低碳农业发展中碳汇交易机制的发展水平。江苏省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成熟。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得出:截至2006年末,全省89.6%的乡镇有综合市场,54.1%的乡镇有专业市场,45.1%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 000万元的农产品专业市场达301个,占乡镇农产品专业市场总数的26.6%,98.7%的乡镇有储蓄所[4]。江苏省可以利用已经建立起来并逐渐成熟的农业市场,注重低碳技术和农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把低碳技术和低碳农业成果推向市场,充分发挥低碳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凸显低碳农产品的环保、安全、营养功能,以取得长期的市场购买认同。
4.科学技术优势突出。低碳农业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低碳技术的供给不足已逐渐成为阻碍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江苏省科技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据统计,2009年全省有5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5],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3%。全年申请专利17.4万件,比上年增长36.2%,其中发明专利3.18万件;授权专利8.7万件,增长95.7%。企业成为专利申请主体,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7.9万件,占专利申请总数的45.6%。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解决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对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制约,有利于实现江苏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地少人多,规模经济难以实现。农业规模化有助于机械化作业的展开,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户经济利益。江苏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第二次农业普查可知,截至2006年底江苏省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41亩(江苏省全省耕地面积468.806万公顷,其中水田293.025万公顷,旱地175.781万公顷。按乡村人口计算人均占有耕地面积941.84平方米,就是1.41亩 [6]);同时受到土地流转等一系列因素的困扰,规模化的农业很难形成。此外,由于开发或者引进的技术具有排他性,使得低碳技术只能在技术所有者及其亲属周围的小范围内使用,而其他人因不是技术拥有者或相关者不能使用此技术,这就造成了低碳技术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规模效应难以实现。
2.低碳技术回报率低,企业参与不足。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大量的成本,但是这些技术的近期收益不明显,企业在进行了“成本―收益”的评估之后,认为低碳技术的收益远低于市场平均利润率,因此许多企业不愿意涉及低碳技术领域。目前,江苏省大部分地区低碳技术成本高昂,低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条件不够成熟,并且很难形成体系,缺乏可持续性,使得低碳农业技术收益远低于市场追逐的基本回报率。以秸秆为例,秸秆作为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可以用于生产包装材料、一次性餐具、肥料和饲料等。使用秸秆处理技术能消费大量秸秆,但是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而且最终产品和原来的生产材料相比并没有多大的优势。因而,虽然江苏省秸秆年产量达3 700多万吨,但是相当一部分被直接焚烧掉了,这不仅污染了环境,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监督不够,相关低碳认证体系不完整。首先,低碳农产品认证机构既是产品的法律、法规、行政规定和标准的制定者,又是实施监控和颁发证书的部门,导致认证过的产品难以取得经销商的信任。其次,低碳农产品认证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江苏省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的认证标准,导致有机认证体系杂乱,降低了产品的可信度。最后,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江苏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低碳农产品的开发,认证监督部门需要更多更专业的检查员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进行监督。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世界经济低碳化绿色转型为江苏省低碳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随着全球对低碳农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及国际资本与节能减排技术的传递与延伸,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农业生产管理经验等也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入并影响江苏低碳农业的深入发展,使其农产品更环保、更富有竞争力。江苏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充分利用发展低碳农业的各种优势,克服困难,实现低碳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2.新农村建设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导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发展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的科学发展指明道路。新农村建设不仅强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要求注重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目前,江苏省投入专项资金用于综合治理农村的生态环境、减少农村污染物的排放和丢弃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系统,这些都与低碳农业要实现的促进节能减排、推进生态建设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吻合。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对低碳农业发展造成巨大压力。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比较大,截至2009年底,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5.86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6 400.5亿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20.15万吨[5]。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凸显,陆地生态系统退化,耕地被当做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征集,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空气环境质量问题相对严重,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环境,有害污染气体不达标排放,使得空气质量下降;水生态系统问题突出,工业和生活污水乱排乱放,2008年,太湖遭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威胁,在整个太湖外部污染总量中,农业面源污染就占到了59%。江苏省农业生态环境基础比较脆弱,低碳农业发展面临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2.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低碳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受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束缚,粮食作物种植等传统农业一直是江苏大部分农业地区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产量和收入,与温室气体排放关联度相当大的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不合理的大量投入使用,再加上规模化的禽畜养殖粪便处理不当等其他因素造成了江苏省部分地区水质和土壤环境恶化,使得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低碳化农业生产方式面临很大困难。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由SWOT分析可知,发展低碳农业是江苏省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苏省发展低碳农业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因此,我们应遵循农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充分地把握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的机遇,清醒地认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威胁。顺应低碳农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统筹规划,在提高物质装备水平的同时,充分发挥江苏各地区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点,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根据江苏省基本情况和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多赢”的低碳农业发展路径。
(二)政策建议
1.多管齐下,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技术。我们要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好我省数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发挥自然和人文优势,引入和发展相关低碳技术,倡导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低碳农业发展的目标。首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根据实际构建农业产业链,如“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有机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大力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意义及途径,教育和引导农民节地、节水、节电、节肥,实施清洁农业生产,积极参与和支持循环农业发展。其次,发展相关技术,加强绿色保护。扩大冬季绿肥种植,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引导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的农家有机肥,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降低化肥用量。最后,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注重制度创新,强化政策引导支持。积极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制度,建立由银行贷款、直接投资融资、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组合而成的碳金融体系,参与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相关服务,充分发挥碳金融体系在促进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首先,制定绿色低碳农业相关信贷政策,丰富农村信贷的种类。为符合低碳农业发展的项目提供优先信贷支持,提高贷款授信额度,对不符合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环境指标和一些未达标排放的农村发展项目实行贷款逐步退出政策。对于准备支持低碳农业项目的贷款,界定还款责任,加强贷款使用的监督。其次,明确资源和环境的公共产权,积极实施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在低碳农业领域建立起反应供求的市场价格机制,搭建起碳交易市场平台,提供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诸如碳信用的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等工作,形成统一有序的初始公共产权的分配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机制,建立碳汇交易机制和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地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3.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低碳社会的建设。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内源性动力,即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农民是发展低碳农业的主体。低碳农业要实现其发展目标,其引入的技术和发展模式首先要经得起广大农民的考验,只有农民真正接受了低碳农业,其发展才有前景可言。所以上级组织和乡、村等基层组织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通过墙报、农民喜爱的各种科普宣传和农村培训项目等活动,让农民了解到环境危害的严重性。向农民宣传低碳农业,强调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和发展措施,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积极倡导农民形成低碳社会的生活方式,推行农业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低碳农业的生产机制,引导农民真正接受低碳农业的生产方式,使农民真正融入低碳生活。同时,加强对农民低碳技术知识教育,增加农业产出的同时多方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形成以农业和相关的低碳产业为基础的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低碳乡村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2]李晓燕,王彬彬.低碳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发展之路[J].农村经济,2010,(3).
[3]陈宏坤,张强.实现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革新化肥产业,发展缓控释肥[J].中国农资,2010,(6).
[4]2006年江苏省农业普查公报[Z],2008.
吉林省地处白山黑土的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资源之一,素有“大粮仓”的美誉。然而,调查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碳的生产方式已导致吉林省黑土地对生物、生态和粮食的原生态承载力递减,有些区域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黑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自然力基础日渐脆弱。随着人类对高碳高效农业的反生态做法的反思,人为降低气候灾难意识的提高,民众、企业与政府趋向于认同了农业发展方式只有走出高碳发展误区,转化为能源低投入、高效利用、二氧化碳低排放的现代低碳高效农业,才能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类健康的天人合一生态目标。这种高效低碳农业既有优于原始社会低效低碳农业的高效,又有优于化学高碳农业的低碳,是一种人类积极主动选择生态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次质的飞跃。
从主体功能区的角度出发,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大省、商品粮基地,农业是区域重点产业。虽然目前商品粮增产百亿斤粮食计划已基本实现,但粮食的可持续增长,就目前的地力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研究,吉林省的区域环境水平、区域生态水平、区域抗逆水平三个“指数”在国内排名靠后,位列第22。说明吉林省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环境牺牲为代价,不具可持续性。改变发展模式,要求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低碳升级。
一、吉林省低碳农业发展思路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吉林省在农业低碳化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全面低碳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应在种植、养殖与林业碳汇方面下功夫。首先,种植业低碳化发展。吉林省在减量农业、绿色农业产品认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都为下一步的低碳种植业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低碳种植业发展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特点,遵循低碳农业发展规律,选择适应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实行多元化、差异化发展;坚持低碳高效原则。低碳种植业应该在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既不能恢复到最初的低碳低效农业,也不能发展当前的高碳高效农业,要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减量替代原则。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替代,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循环利用原则。把循环经济的理念灌输到低碳种植业发展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不断提升对发展低碳种植业的认识,在生产、流通和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低碳化升级,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和土壤碳汇工程,从而让百姓吃到放心的粮食蔬菜。
其次,畜牧养殖业的低碳化。《牲畜与气候变化》指出,牲畜及其副产品实际上至少排放了325.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总排放的51%,远远超过粮农组织先前估计的18%。目前,吉林省在畜牧种植业协调共进的循环农业、沼气池建设以及低碳畜牧养殖技术方面已有较多的实践。未来发展低碳畜牧养殖,应坚持如下原则:资源节约原则。“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发展低碳畜牧业应尽可能地节约使用各类资源,注重节约用水、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实现减投节能;综合效益原则。加强低碳畜牧养殖业的科技自主创新,以最适量的物质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生态安全原则。畜牧业的低碳化不仅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更涉及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低碳畜牧养殖是生产绿色畜牧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科学系统原则。发展低碳需要养殖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实现农业环境友好,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通过政府的规范引导、人才队伍的建设、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大力提升社会各界对低碳畜牧业发展的认识、发展标准化和循环化的畜牧养殖业,做好低碳畜牧养殖产品的深加工、加强畜牧业生产污染的治理。最后,碳汇林业的发展。依托于长白山原始森林,吉林省是全国闻名的林业资源大省,具有发展碳汇林的自然优势。在自然条件方面,目前吉林省拥有经济林面积约为7.92万公顷,天然林面积571.2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148.22万公顷。②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多部政策法规,强调要在继续大力造林,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加强现有森林保护与经营,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固碳能力,增加森林碳汇。
③虽然吉林省的碳汇林业建设尚处起步摸索阶段,还没有正式进行碳汇林业建设试点,也没有启动林业碳汇项目,但发展趋势和潜力已日渐明显。针对吉林省碳汇林建设现状,本文认为应该坚持如下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碳汇林业的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在保持和增强吉林省森林碳汇能力的同时,以碳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与市场协调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碳汇林业的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法则,综合运用政府补助和市场机制,减少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成本,推进吉林省资源碳市场的发展;充分争取碳汇基金项目原则。吉林省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积极争取国际、国内碳汇项目资金,辅之以自筹资金,多方筹集资金来共同发展林业碳汇事业。
通过设立育林基金、建立多种形式碳汇体系、培育碳汇交易试点,发挥森林资源大省的林业碳汇优势,为区域经济、环境做贡献。
二、吉林省低碳农业模式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福建采取了福建台湾农业研究中心主导模式,通过发展碳汇农业、有机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开展低碳农业实践。广西主要采取立体生态循环、绿色植保保护、免耕栽培、科学节肥减排、高效节水灌溉、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资源替代等模式发展低碳农业;江苏采用立体种养节地模式、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农用化学品替代与休闲观光农业等发展低碳农业。吸取国内低碳农业经验,结合省情,整合优势资源、规避劣势与风险,选择的发展模式如下:
(一)低碳农业产业集群式模式
产业集群是指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顾客、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知识生产机构等),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的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④根据吉林省自西向东依次为草原、台地和山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对低碳农业发展进行区域差异化设计,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粮食、绿色畜牧业与绿色中草药生产加工集群,从而提升区域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其中,西部草原地区,发展绿色畜牧养殖业。围绕绿色畜牧养殖业,培育无污染的肉、乳、特色产品与加工企业,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形成绿色畜牧产业集群。中部台地(黑土地),是世界闻名的黄金玉米带,承载着粮食供给压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黑土地地力优势,减少化肥施用,增加绿色有机肥,生产有机粮食,并形成集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粮食产业集群;东部山区是绵延起伏的长白山山脉,是天然的中药药材库。充分发挥药材库优势,培育绿色中药材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区域药业产业集群。将绿色畜牧业、绿色粮食产业及绿色中药产业三个子集群有机结合,形成互助共生的吉林省大农业低碳产业集群。
(二)低碳农业“5R”模式
在农业生产中遵循循环经济“5R”原则,即以循环经济方式发展低碳农业。所谓循环经济的“5R”原则,即为减量化(d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生性(Reproduce)与替代性(Replace)原则。⑤其中,农业的减量化原则,靶向农业生产输入端资源过度投放。要求从生产源头节约使用资源,用较少的资源(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实现既定生产目标;再使用原则,靶向农产品低效利用。旨在延长产品与服务的生命周期,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排放;再循环原则,靶向农业输出端资源的一次性利用。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够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当成垃圾丢弃;再生性原则,靶向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不可再生资源。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要在保证资源再生性前提下,使资源的消耗速度慢于资源的再生速度;替代性原则,靶向农业生产使用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资源。要求,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吉林省通过遵循农业“5R”原则,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如采取如精简包装、秸秆资源化、沼气和太阳能利用等方式。
(三)农产品碳标签模式
目前,在低碳经济发展大潮中,美国、日本、韩国及欧盟国家纷纷设计建立食品、家电、汽车等低碳认证机制,产品张贴碳(足迹)标签,鼓励减少碳排放,承担相应的气候生态责任。吉林省发展低碳农业,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农产品实行碳标签制。加强对低碳农产品认证的法律法规建设力度,通过对农产品碳足迹认证升级,促进低碳农业发展长效有序发展。对低碳农产品实施碳标签制升级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在农产品初级品生产环节上制定碳排放标准,促进生产源头的低碳化;其次,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上制定碳排放标准,促进加工过程低碳化;最后,在流通环节上制定碳排放标准,促进农产品流通过程低碳化。通过全程控制实行整个农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减量化。
(四)林业碳汇模式
关键词:农村沼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低碳农业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19-1
1 发展农村沼气的优势
1.1 生态效益
1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85多立方米,可供4-5口之家一年的炊事和照明用能需要,每座沼气池年总减排二氧化碳1.8851吨,以商丘市为例,农村户用沼气总减排二氧化碳96.6万吨;在农业生产中,综合利用沼渣、沼液,充分发挥其作用,沼渣沼液可用作肥料、生产原料、农药、饲料等,能够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每座沼气池年产沼渣4745千克、沼液21313千克,相当于尿素122公斤、过磷酸钙582.5公斤、氯化钾170公斤以及有机肥515公斤。实践证明,沼肥既是优质的有机肥,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推广的“猪―沼―菜”、“猪―沼―果”、“猪―沼―粮”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模式,拉长了生态链条,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达到了自净,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保护了森林资源,降低了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程度,促进了生态平衡,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1.2 经济效益
每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节约常规能源煤1.65吨,电280度。发展农村沼气,在节约群众生活用能的同时,也带动了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建设一个沼气池可直接或间接为农民增收节支1000多元。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向上大力推动养殖业,向下大力发展种植业,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延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群发展。
2 发展农村沼气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
着力加强宣传引导,大力营造建设氛围,在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报道,通过会议、赶科技大集、电视讲座、印发宣传标语、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反复宣传发动,在全市上下做到了广播上有声音、电视上有影像、报纸上有文字、路旁边有标语、墙壁上有漫画。同时,各县(市)区都大规模地组织乡村干部和妇女代表到沼气示范村、示范户和项目户参观开眼界,通过现身说法、亲身体验,使广大农民了解利用沼气的多种好处,认识到了沼气建设既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又能美化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真正使沼气建设在广大农村开花结果,让广大农民入目、入脑、入心,动员、引导农民群众投身沼气事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
2.2 做好科学规划
政府统一部署,将沼气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内容,打破就沼气说沼气、就能源说能源的传统思维方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不改变原有的村容村貌,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以养殖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作为发展重点,做好“七个结合”:即农村沼气建设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安全饮水相结合,与村村通工程相结合,与植树造林相结合,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立足于把生态村建成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初步实现了“农户沼气化、道路硬面化、饮水安全化、村庄园林化、生活文明化”的目标。
2.3 示范带动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不懈地抓示范、树样板,把示范带动作为推进工作的切入点,作为领导干部的着眼点,作为推广普及的样板点,充分发挥农民投资主体的作用,使农民自筹资金建设沼气。领导做示范,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带头搞示范,围着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做到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养殖大户做示范,使沼气与养殖业互为促进,良性发展;项目户做示范。这几年的国债沼气项目,商丘市瞄准全省最好样板,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真正建成一批影响面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精品工程。如商丘市睢县周堂镇齐庄村、胡堂乡秦庙村、城郊乡黄堤口村等,这些村全部实施了“一池四改”工程,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厕所内外贴上瓷砖,基本实现了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农村环境优良化、乡村生活城镇化的目标。借助于国债项目这一平台,基本实现了县县都有精品村、村村都有样板户,通过众多样板户、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市沼气建设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2.4 做好后续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