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国以后,为了优先发展工业,只好靠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剪刀差”完成原始积累,工农差别在当时有其合理的经济基础。同时,为了稳定农业,保护城市经济,又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农村,不仅如此,还一次次地把城市青年往农村赶,人为地遏制城市化的推进。这个时期建设的城市,如“火车拖来的城市”玉门,再如攀枝花、六盘水、大庆等,大多是国家计划经济的产物。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村的工业化开始飞速发展,但历史又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80年代中期,国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条政策,叫“离土不离乡”,其实还是怕农民进城,民以食为天,没有人种地不行。后来粮食够吃了,但城市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却没有疏通,乡镇企业式的工业化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结果出现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异现象。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已超过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5%。中国的经济要长足发展,“三农”问题要彻底解决,大刀阔斧的城市化是必由之路。
按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30%的时候,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处于70%的时候,则进入缓慢的平稳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近10年来平均每年大约以0.6%左右的速度提升,目前已到了35%左右,正处于起飞的前夜。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过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远的城市化运动,其直接结果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将至少有一半人从农村搬进城市,中国将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为城市化国家。这将是何等波澜壮阔、沧海桑田般的景象啊!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现有的城市格局肯定要重新洗牌,无论是重量级的大城市,还是数以百计的中小城市,都面临着怎样调整自身的定位、自谋发展的问题。于是乎,如何经营城市也就成了市长们的必修课。对各级地方首脑来说,就似乎昨天在长江里行船,忽然一夜之间驶出长江口来到了太平洋上,不免有一种昏眩的感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今天在哪里?明天到哪里去?怎样培育航船的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一连串的天问,都是城市经营的题中之义。
未来格局将“三分天下”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曾出现两派:一派认为,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另一派则认为,要积极发展大城市,尤其是要发展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组团。实践证实,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建设使土地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城市的聚集效应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故两弊相衡取其轻,发展大城市虽然难免带来种种“都市病”,但却更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前不久,浙江省政府就转变思路,提出要重点建设杭州、宁波、温州一批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调整无序的小城镇建设。
在目前的中国,我们不难察觉有三个城市群正浮出水面,逐渐形成未来中国城市框架的基本格局: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一个是所谓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大北京都市圈,另一个则是以香港、广州为核心的华南城市带。这三个城市群好比三个巨大的增长极,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据统计,其总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7.53%,土地占全国的1.24%,但GDP却占全国总额的30%,利用外资额更高达73%。
其中,“大北京”包括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统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以及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和石家庄等城市部分地区,中心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其目标是要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上海目前的城市规划也十分超前,其范围已包括苏锡杭地区,以一小时、两小时可达地区为规划概念,要求两小时之内可到达相邻的江苏和浙江等关联性极强的地域。上海与宁波之间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已正式动工。同时,多年未有突破的粤港一体化进程开始紧锣密鼓,高层频频互动,大规模的城际交通正在酝酿,广州更是要建可与欧洲最大的航空港法兰克福相媲美的花都国际机场,欲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物流中心,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日趋明显。
这三个城市体系的日益强化和发达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未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对同处于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城市,彼此间的竞争固然在所难免,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城市的分工与协作的问题。中小城市必须根据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有机疏散,各归其位,重新研究、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尤其是产业定位,找到自己在城市群落中的恰当位置。
举例来说,瑞士是一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小国寡民”却“富甲天下”,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极其鲜明。日内瓦是国际会议中心;日内瓦以外30公里的洛桑是国际奥委会的所在地,是体育之城;苏黎士是传统的金融中心,数百家银行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80%的居民生活都同银行业有关;伯尔尼则是钟表制造业中心;相邻的卢赛恩却以教育发达出名,许多中国人去那里学习酒店治理;达沃斯则以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而闻名。这些城市百花齐放,分工明确,共同组成了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有竞争力、多姿多彩的国家。
由此可见,今后城市的发展不能再搞小而全的“山寨经济”了,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追寻自我封闭的经济循环的思维方式必将为时代所抛弃。以前我们的很多城市无论大小,关起门来做皇帝,凡是能想到的都要上,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也要建音乐厅、体育馆、会展中心、大学、博物馆,其结果不仅是极大地浪费了资源,而且是谁都吃不饱,谁都发展不好。
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再小的城市也可以是世界性的,但一定要看清楚宏观的城市格局的发展变化,然后在城市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发展自身,最终既满足了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也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找
了康庄大道。
火锅理论与腾笼换鸟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的本质,以及不同城市的功能,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历史变迁,或许能悟出一些道理。
我们不妨拿两个城市来做比较:重庆和上海。今天的重庆大约相当于10年前的上海,是多种极不协调元素的复合体,既在兴建很多象征着城市财富和文明的现代化建筑,同时古老的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的痕迹也随处可见。即使在重庆最繁华的闹市街头,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帮人挑物的棒棒军和擦鞋妇。这种有趣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重庆的城市化正处于脱胎换骨的转型之中。其实,中国的很多大中城市都可看到类似重庆的情况,这恰恰说明,这些城市所应有的产业聚集效应和现代化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城市的新陈代谢尚处于低级阶段。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假如我们把过去的城市看作一口火锅,那么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火锅里的食物。假如火锅里烫的都是价值不菲的海参、鲍鱼,那么这个城市的聚集能力就越强,辐射半径就越广,经济就越有活力,相反,假如烫的都是些豆芽、白菜,那么城市的经营就越惨淡,城市的含金量也就越低。但是,谁都想提升城市的内涵,谁都想多烫些海参、鲍鱼,到底如何去做呢?这就需要大规模的“腾笼换鸟”,也就意味着城市的产业布局必须完成根本性的转型。
上海大概用了10年的时间才走完了城市产业兴替的过程,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二、三、一变成了今天的三、二、一,即以第三产业为龙头,让那些更反映时代特征、更具备聚集功能和拉动力、更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产业占据城市最宝贵的空间,而那些常规的产业则逐步分散开来,转移到价值相对较低的地方。当时上海80多万纺织工人中有50多万下岗,转为从事新兴的城市服务业。北京也同样,近几年,大量的工业企业迁出四环以外,城市中心区建设成为第三产业的密集区,大力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品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目前,优先发展附加值高、辐射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很多大城市改造城市产业布局的不二选择,遍布各个大城市的所谓中心商务区就是这些城市开始“腾笼换鸟”的必然产物。
由此一来,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正面临着价值的回归与再造。城市作为各种产业的超级聚合点,其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尽可能大的裂变效应,必然涉及到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对于大城市来说,首先是一个经济形态,其次才是一个空间形态,必须有别于其它城市,必须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城市所应有的辐射和聚合功能。在城市圈中,这些大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如同心脏,心脏越发达,周边的城市作为四肢就越有活力,正如没有上海脱胎换骨的变迁,也就不会有今天华东经济圈的繁荣。
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极有增长空间的城市来说,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即作为城市必须发展为都市,作为都市必须发展为中心都市,作为中心都市必须发展为国际性都市,当然,假如有可能也要争取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这类城市肯定是以现代第三产业的高度集聚为特征,是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的聚宝盆。相比而言,这些城市所辐射到的周边城市就应该自觉调整自身的位置,要像传动的齿轮一样紧紧咬合住中心城市这个大齿轮,为中心城市做相应的产业配套,这样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跟着转10圈,同样也可以自得其所,把城市经营得很好。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苏州和东莞。正是因为上海的产业转型,苏州市领导才提出“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的发展思路,把上海转移出来的优质产业照单全收,并充分利用依托上海的优势招商引资,以至于台湾的小资本在上海无法立足,纷纷来到苏州的昆山,据说有30万人之多,大大增强了苏州的城市竞争力。广东的东莞则正好处于香港、深圳、广州的连线上,目前已成为世界电脑业的加工中心,以至于业界都说,假如东莞闹地震,全世界的电脑厂商都要受影响。
城市定位是基本前提
经营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城市定位的问题。没有准确的定位,就谈不上城市的发展战略。所谓城市定位,简单地说,就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比如西子湖畔的杭州把自己的定位概括为:“人间天堂,快乐杭州”。可以说,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没有灵魂的城市就没有内涵,没有理念的城市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个性越突出,影响的区域就越广,升值的潜力也就越大。
在欧洲,由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说法,与城市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譬如,巴黎是法兰西风情的集中体现,是真正的世界浪漫之都,维也纳是众口皆碑的音乐之都,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罗马是当之无愧的历史之城、永恒之城,甚至连奥地利的小镇、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独特的风情。这些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充分显示出特有的个性。再比如法国的戛纳,这个滨海小城不仅具备地中海极富旅游、休闲特色的各种资源,而且巧妙地把时尚主题引入其中,从而打造出了举世闻名的电影节,建立了自己所特有的城市性格。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城市定位的理解见仁见智,看起来似乎很轻易,其实不然。当一个规划师来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城市时,会不由自主地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一个经济地理研究者来到某地的时候,会赞叹其为“某某门户”,当一个政府官员视察某地的时候,也会挥毫写下“北方香港”的字样。这些说法都是城市定位,但又都不是,都对,又都不对,只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全面、立体的眼光,才能找到准确的城市定位。
举例而言,不久前,我们应有关方面的委托,重新对地处京津之间的廊坊的城市定位作了一番研究,并给廊坊一个全新的定位—休闲商务城市。当我们以动态的眼光考察廊坊就会看到,随着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中国加入WTO,北京作为中国门户的地位将无可动摇,北京的城市化将会高速发展,当北京的经济总量实现2006年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的时候,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北京的肥水已经流到了廊坊的脚下;当我们以发散的眼光来看,随着北京的城市建设
所带来的负作用日益明显,今天被北京人视为乡下的廊坊由于天生丽质,且仅有30分钟的车程优势,将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休闲胜地;当我们再以复合的思维方式考察廊坊,我们会知道,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招商引资、工厂多寡,环境是生产力,体验也是生产力。因此,廊坊就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成了乡村CBD,只要大力发展休闲商务环境和设施,顺应人们“在工作中休闲,在休闲中工作”的渴望,大北京地区的精英阶层就会蜂拥而来,廊坊的经济形态亦将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由此可见,城市定位既不能脱离城市周边大的经济环境,也不能光看到自己的显性资源,而忽视了那些宝贵的隐性资源。当我们换个角度观察问题时,今天的劣势经常会变成明天的优势。只有先搞清楚自己在大的城市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然后再统一盘存、梳理各种资源,扬长避短,才能找到准确的城市定位,并借此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来。
市长要从船老大变为船长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有着天然的相似性。既然城市是一笔资产,那么同样也要追求增值,也要走差异化生存的道路,也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整合平台和操作手段。同样的城市空间和环境,由于发展理念、产业布局和规划功能的不同,其内涵和作用也大不相同。那么,如何重塑城市竞争力,如何重新搭建城市的发展平台,从长远考虑发展城市的先导产业,如何用市场化的眼光找到城市运营的突破口,就是各级政府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因此,当城市运营到了长江入海口这一阶段的时候,由于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市长必须转变观念,具备现代经营意识,不再是凭眼睛和经验辨认航道,而要学会用罗盘,学会看航海图,要把握潮起潮落的规律,一句话,要从原来的船老大自觉地变为船长。
首先,成功的市场经验表明,城市经营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市长必须学会与市场跳双人舞,借助企业的力量和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来达到城市增值的宏观目标。目前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一些颇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城市运营商已慢慢浮出水面,在每一个浩大的工程背后,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市长与市场的关系就像公和婆,谁也离不开谁,可以断言,凡是城市经营搞得好的城市,一定是最充分地实践了市场经济规律,是按照企业化、市场化的方法去操作的先行者。
其次,城市经营必须处理好长计划与短安排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市长们开始了一次惊险的旅行,理想与现实,进步与妥协,生存与发展的反复博弈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城市的决策者。没有人可以发明一劳永逸的程序应对所有的变化,所以,我们的市长必须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长计划,短安排,就像滑雪和溜冰一样,要善于在运动中前进,在动态中把握平衡。
其三,城市运营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策划的关系。前者侧重于务实,后者侧重于务虚,在城市规划之前,必须先务虚,也就是要充分研究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只有在大的方向确定之后,城市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持之有据。在现实中,很多城市片面地强调城市规划,市长俨然城市的总工程师,其实,指望一步到位的城市规划是不现实的,相反,城市经营的务虚做得越好,城市规划的空间和层次也就越高。
其四,城市形象必须有相应的内涵去支撑,必须培育相应的产业链。现在的很多市长热衷于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净化,这种举措本身无可厚非,比起过去是一种进步,但终归都不是解决城市运营的根本之道。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城市的造血机能,即产业链的培育和建设上。否则,一旦我们把宝贵的资金都用在了城市表面的建设上,而忽视了城市内涵的充实,城市经营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还是运转不起来。
其五,城市经营一定要吃祖宗饭,但不能造子孙孽。在此要强调,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是城市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越有历史的品位,就越有吸引力,个性越强,就越有包容性。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城市是缺乏魅力的,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十分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巴黎现在的格局就是当年的路易十四国王所奠定的。前些年,我们的很多城市大搞旧城改造,否定传统建筑,结果得不偿失,最后才痛定思痛,终于明白旧城改造要“修旧如旧”,而不是所谓的拆旧破旧。
但是,在城市里,如果有那么浓的年味,简直是不可思议!但今年,特别的不一样。
除夕之日,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炸声打破了我的美梦。“谁呀,大清早的放什么鞭炮啊?”我条件反射般的说了一句。但一想“不对啊。这里不是老家诶,不是不能放鞭炮吗?”
于是我便“哗啦”地一下起来。冲向阳台,在街道上,只见很多人都提着蔬菜往家里赶。小孩们更是疯狂——拿着鞭炮到处放。“哟,看来保安们都想通!”我高兴的笑着。
吃过早饭,便来到楼下“晃悠”。只见新奇鲜杂货店前人山人海。爱凑热闹的我便左挤右挤,硬是钻进去了。嘿,竟然是一大堆的烟花爆竹;一看价格,喔,竟然这么低。小店老板见我惊叹,便笑着说:“是啊,城管不管了,我们也敢卖了,自然价格就降低啦!”听了老板的话,二话不说,拿出钱就开买。
下午,正寻思怎么样写拜年短信时,电话响了起来。电话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原来是老家的亲戚。因为觉得老发短信没什么年味,所以就直接打电话联络啦。
关键词:城市限界;城市空间;物质城市;数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7-0054-03
“城市限界(Urban limit)本是地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原本的概念指城市地域,特别是指市街地域扩展的范围。”怵语中的城市限界是有明确范围的,它包括市街地域和非市街地域(即农村地域和荒置地域)。这种地理学范围内的术语,与在这里所讨论的“限界”不是一致的,这里是作为建筑含义的一种引申。近些年来在建筑界对城市限界的讨论越来越多,也愈发成熟起来。它不仅联系到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也涉及到城市的经济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建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变更。
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通过自己的作品作为表达和交流的途径,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技术水平,城市和其建筑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并且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建筑方法和手段;这样,新旧对峙、新老交替、新老对峙的状况必定出现,而此时“限界”就随之而生。当我们去尝试剖析这些建筑的信息并转换为共同语言时,这些信息就开始形成一个在共同范围中具有尖锐矛盾的共同体,它记载着城市的沧桑和光辉,而这些矛盾正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必然;事实上这样的城市限界的处理已经是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艰难问题。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限界――当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占据了同一地理领域时,限界也在此时出现。因此,两种对于城市建造的态度完全不同的都市生活就在同一地点对峙着。在很多城市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是文化悠久经济复兴的古城。一面是以整齐分布,具有强烈排外性和一成不变的旧有形式的旧城生活为象征,而另一面则是零乱分散,个性鲜明和不断繁衍的新建筑形式为特征的都市生活。这些会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各个分支的社团限定中有所体现。而那些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它对于都市空间的态度是融合、毗邻和活跃的。
发扬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是城市规划主要内容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一系列研究城市环境的专门学问,如研究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影响和建筑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的环境社会学,研究人类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反应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城市环境模式的社会生态学,研究城市小气候的城市气候学等。同时,城市环境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从重视城市环境的视觉艺术到重视人的需要,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融合,使城市生活更接近自然。
通常人们对旧有的地形和空间的使用有很强的传统性,独特的文化态度和敏感性。多代人聚居,对于用地,有他们自己的使用方法,也有些地方家族聚落用以维持家族标准的小型经济制度。这就产生了不规范用地和高密度的情况,改造了邻里的结构。这种发展模式的强度与现存统治城市边界呆板的、顽固的分区制度不相协调。我们试图通过设置一个文化断裂带,把密集、变异的有机体无秩序的生长和自发性的发展组织在外,来避免它会污染原有的整齐秩序。
融合的可能性鼓舞我们去实践,因为我们正在寻找交织的、灵活的地形来重新定义由现在严格的分区法律所强制限定的边界。发展模式的强度与现存城市呆板的、顽固的分区法律不协调。很有可能发生在当代中国中小型城市中的是:小巷,广场,车道,和其他一些被浪费的基础设施开始被划拨出来,并被社区暗中使用。临时的和混合的功能成为了今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新商业中心的限界 这是从交易的自然场所这个最原始的意义中产生的,并引申为在没有尺度或压力的可操作的空间中活动的含义。作为一种抽象的力量,商业中心已成为了比以往任何自然要素更强有力的机构。它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元素快速生长着,成为城市意识形态最为时尚和前卫的地段,与传统历史风貌形成了鲜明的分裂。而与此同时社会精神愉悦感也在逐步增强,近来的技术进步已经从根本上加快了信息和其传播的速度、范围和质量。这些技术进步导致了商品生产和服务性工作的全球性增长,并造成了经济平台的扩展。消费者有很广泛的选择权和选择机会,在生活必需品送货上门和售后服务的商业机制中变得越来越满意,而这些在以前都是政府的工作或仅仅靠运气才能享受到的服务。在规划良好的社区中,高满意和低风险已经变成了可控制的因素,这几个因素也存在对立面和混乱,以娱乐的不同形式的内容展露出来。这些决定了商业中心,即新兴城市元素,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如何解决两种文化之间的对峙也成为当代城市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拥挤喧闹的场面正是它追求的效果。精神愉悦并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商业繁荣增长的结果,而仅仅是在那里对食物,工作和投资的争夺是降低这里的价格,提高利润和清理此处空间的良好途径。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促使人们从郊区涌进,而且休闲的生活取代了工业化的市中心,中心和周边的场所都凝结成城市的一体,这个统一体看起来并没有文化氛围,而像是扩大的经济有机体,由供应商/消费者构成,而不是实际的自然形式。
物质城市与数码信息城市的限界城市限界同广泛发展和应用的交通信息技术联系紧密,技术在都市化方面呈现出难以预料的发展与可能性。
数字世界的普遍技术从来没有与实践相关或成为其一部分,但是在这个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建筑方案必须结合对开放的独立思考和对建筑想象的理智精神。城市的媒体节目中可以穿插个人的、物质的各种状况即城市文化特征的每一个部分。在以往,城市的影像对定义城市本题从没有这样重要过。城市本身纯粹的物理特征和基础结构也从来没有如此敏感过。如今城市影像,居民和自然资产将被进一步推向新的限界。
从文化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不同的地方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影响联系起来,从城市和城市文化,分类资料和存储资料,技术和信息中提取有用资料来完成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设计。随着不同研究方向的发展,逐步更新这些资料,它涵盖了类型学的各种领域,包括从产品设计到建筑设计,包含声音艺术和新媒体的文化学科,各种数字化设计,构成信息技术的一切领域。
早期的城市设计解决城市限界的方案中,曾经对探究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关系提供了开端,通过将城市和设计与城市系统经费及对其使用者与文化设施的重新定义相联系,我们认识到可以通过设计来选择并形成基础设施层面,从而为公共生活创造新的平台。
不断发展中的限界的双重概念为城市带来了新的多孔性的状况,这是从经济的,民族的和城市的边界到建筑墙体和表层材
料中延伸出来的。市场文化的基础设施并不适用于建筑外部。受小型化的驱使,速度和连结性,水,空气和动力的供应,以及信息渗入建筑之中,改变了城市化的方向。这些公共资源以建筑内部力量的形式出现并精确地嵌入了建筑物中:在私人领域内部,公共地域的插入形成了一条贯穿房屋,社会机构和城市的障碍线。曾经定义了建筑边界的墙体和表面如今连结了出入口和可穿行的表面;出口和入口的新场所。在这里,建筑师的角色就是重新定义问题本身,并对那些已经“知名”或“特定”的制度结构提出质疑。所需要的思考方式必须冒着褒贬相当的风险,这就要求有独立的环境,这种环境在建筑师的职业发展中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珍贵。
我们可以引入城市模糊限界的概念:“把城市描述为各种系统的自由聚集,每种系统都代表了不同的边界。因此城市的地图可以通过互相竞争的自然的、数字的和组织性的地理穴来进行绘制,如果界定和延伸城市的多种边界与创造他们的系统定额场地状况是连续的,我们就可以把城市理解为综合的复合网络。”如何创造灵活界限的组织性的边界?如何去转变城市的,文化的,计划的和素材的参数之间关系?首先可以把城市边界的概念理解为空间边界,重新将边界定义为渐近线或者说是最大值状态。创建模糊体:意图就是要创造一种基本上以模糊方法运作的模型系统,也就是说,在系统的技术,使用和实际应用以及形式上和组织上的技术,作用界面间,缠身给一定程度的模糊性,例如模糊强体,模糊幕墙等等。因此,该系统对述职,范围,使用以及特殊用户要求等都能提供很强的适应性。模糊体在本系统范围内以及存储,显示,照明的综合程序内部几经成熟,开始向建筑及城市应用方面发炸,由于它与机械制造相关,计算机数控铣削技术对于大规模的生产,基本上依靠标准化和最优化的方法,尤其是依靠零件、模块或样板系统,模糊方案希望将这种方法贯彻到调整,分割和样板铸造方面,同时开发出创造灵活性和变化的技术能力。
这样不仅提供了解决限界的方案,还为全球市场文化下的城市化创造了物质世界和数字世界间分界面的新形式。研究了基础结构、行为和空间组织存在的困境,人员和流动方式的配置以及连通表面和基础结构中看起来是次要空间的排列结构,为董新考虑公共机构的范围,界定类型学提供了条、件。建筑师应该重新从公众、外在形象和公共立面中工作。这些开端也使我们可以想象建筑组织信息的途径和信息组织城市体验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发展
Abstract: A long history of urban design. I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Modern urban design emphasizes the human core, to study the shaping of the city as a whole and partial type environment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city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Emphasis on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mphasizing the increasingly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its tradi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procedur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design. Fo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urban design, to promote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urban design theory, urban design management system to suit national conditions, strengthen personnel training is a very urgent taskKey words: urban design; urban planning; building;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设计是当前我国规划界建筑界热门的话题。按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城市设计下的定义:“对城市体型环境所进行的设计”来衡量,它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早在古代和近代都已有不少这一方面的理论与优秀的实践。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卫城、公元l5世纪的意大利圣马可广场,l6世纪的中国明北京城、l7世纪的巴黎改造,以及19世纪美国华盛顿中心区等都是为世人公认的城市设计佳作。这些城市设计主要以实体环境与视觉艺术作为基础,运用广场、轴线、视线、序列、对景等手法,来塑造符合时代需求的城市实体空间环境。
城市设计这个名词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出现,美国密执安州匡溪艺术学院于l934年建立了建筑与城市设计系。但现代城市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从规划与建筑学中分出来,通常以1960年哈佛大学究生城市设计学位课为标志。在促使城市设计独立的过程中,以原籍芬兰的美国建筑师E·沙里宁为代表的一些建筑师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倡导,以及战后英国、欧洲许多城市和巴西的巴西利亚新城的建设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城市设计正式登上学科舞台起到了推动作用。现代城市设计从原先比较局限于物质形态、视觉艺术研究的范畴中得到了拓展,开始引入行为、心理、社会、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将目标提高到优化城市环境质量的高度。此后。城市设计得到了蓬勃发展,以美国为例到60年代后期,已有90多家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课和设置学位。联邦和地方政府认识到城市设计对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在该学科的研究和教育方面增加投资。l967年纽约市规划局首先设立城市设计小组,研究和管理纽约市的城市设计。90年代初,纽约与旧金山相继提出了城市设计研究报告,并加以实施。1978年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城市设计学术会议。
现代城市设计迅速发展不是偶然的,它与世界范围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经过恢复、重建,到了60年代,经济相继出现飞跃,积累了足够的财力、物力用于城市建设,使许多城市高速发展和更新,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环境质量却改善不多,甚至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不少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威胁与破坏,城市中心在衰退,人们呼吁优美与效率的城市环境,呼吁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复兴。原来以研究物质规划为主的城市规划不断向城市社会、经济相关的社会系统设计发展,注重政策规划,忽视环境设计,而建筑师们又偏重于建筑单体创作,忽视城市整体环境,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现代城市设计的兴起和发展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与此同时,城市设计在理论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它研究的方法不再局限在视觉艺术的圈子里,提出着重以“人、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环境——行为研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城市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1959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发表了《城市意象》一书后,相继克里斯托弗·亚里山大 (Christopher Alexander)发表了《城市并非树形》、《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简·雅谷布森(Jane Jacobs)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奥斯克·纽曼(oscar Neumenn)发表了《可防卫的空间》等,这些论著从城市社会、人的认知、行为的观察与要求,以及场所(P1ace)理论等方面进行研究,在环境中寻求满足城市使用者的需要、理想与爱好的场所与形态,其含义包括空间、时间、交往、活动、意义等综合内容。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发展趋势
城市建设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国民生活质量以及国家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十分注重经济发展,但却往往会忽略生态环境受到的恶劣影响,这样是十分不利的。人类是与自然共存的,这种关系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社会发展也会走向衰败,所以加强园林建设成为了当前的趋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文中的讨论将主要针对城市园林发展趋势展开,作为改革的参考。
一、城市园林发展现状
我国园林工程有着长久的发展历程,在发展历程当中,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主题,但对于生态环境却始终缺乏应有的重视,当前虽然各个省市都在积极建设园林设施,但实际上园林建设是否能够体现出绿化作用,长久的服务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但当前我国的园林工程普遍是比较程式化的,有固定的建设流程以及相似的建设思想,仿古风格常见,创新程度不足,这样的量产园林工程,虽然能够满足部分民众的基本环境需求,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代表性,即便建设的再多,也无法体现出我国在绿化工作上的优势,而且一味的追求仿古风格,会使园林风格设计僵化,无法体现出各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园林建设需求不同,而且当前的文化共融思想下,各个地区的园林需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优势,也应当融合更多地区的文化,让园林建设更加多元化,这样才是符合当前我国园林建设需求的思想。所以园林建设相关单位及人员,都应当更加重视对当前园林发展问题的分析,并严谨的分析园林建设后续发展趋势,根据趋势去改革相关工作,这样才是符合当前社会生态化发展需求的园林工程[1]。
二、城市园林发展问题分析
(一)建设思想单一,缺乏变通
园林工程的建设思想,决定着园林的特点、质量以及后续是否能够成为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设施。就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的建设思想来分析,多数企业及人员的思想都是模板式的思维,规模较大的工程多数以仿古为主,石桥、杨柳、人工湖,规模较小园林的则以广场为主,包含许多座椅及运动器材。虽然这两种类型的园林,都是园林体系当中的重要构成,但如果一再以这样的主题去建设,会让群众产生审美疲劳,进而无法意识到园林的美感以及重要性。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园林建设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园林的建设其中一项重要目标是让大众都意识到环境绿化的重要性,如果无法引起大众的广泛注意,吸引关注,形成印象,那么宣传作用也无法体现。
(二)不注重文化共融,不符合时代趋势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文化体系,园林作为文化产品的其中一项,自然也是要为文化共融做出贡献,确保文化的传播流通,这样才是园林工程作用的体现。由于国土广阔,我国许多地区的文化,即便是在国内也并没有十分广泛的传播,更无法谈及走出国门,因此要更加注重将更多地区的优秀文化融入园林建设过程当中,让园林成为生态与文化的融合体,让我国的优秀文化财富与园林的绿化内涵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我国在文化工作与绿化工作两方面的综合实力。这样能够让我国在国际领域建立起更好的对外形象,让更多人因优秀的园林工程而对我国的建设成就有更深入的认知。这是园林工程的重要任务。
(三)园林建设信息化程度尚不足,应当提升先进性
信息时代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在积极利用信息手段提升自身工作效率,园林工程作为建设周期长,涉及工作内容多的工程类型,更应当积极的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确保园林建设工作效率及质量的两方面提升。但由于多数园林工程是具备一定公益性的工程类型,所以成本管控会更加严格,企业通常会因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而一再缩减技术成本,多数采用较为原始的施工手段,设备也通常都并不十分先进,这对园林工程建设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十分不利[2]。
三、城市园发展趋势预测
(一)灵活化趋势
当前我国多数地区的园林建设,多数以小规模的互动式园林为基础类型,即是说为民众提供了沟通、游玩、运动空间的园林时首要选择。虽然这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园林类型,但当这样的园林成为了量产式工程,便已经失去了审美上的意义,会导致大众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在未来,意识到这样的问题,灵活化的园林建设思想将会是主流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更多各具特色的独特园林设施逐渐被建设起来。园林建设企业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园林建设需求,对园林设施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而且应当融入更多创新性的园林要素,为园林赋予更加独特的含义。例如可以根据植物的特点、含义等等,来建设主题园林,让园林的特殊意义体现出来。众所周知,桃花在我国与其他许多亚洲国家,都是爱情的代名词,种满桃花的美丽园林,也正是我国宋朝伟大诗人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其眼中的世外桃源。所以在适合栽种桃花的地区,完全可以建立起桃花主题的园林,供民众去体会陶渊明所描述的“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妙境界,供个性浪漫的民众在桃林当中去寻找一份甜美的缘分,以上提及的桃花园林,在我国多处地区已经逐渐建设起来,无法谈及首创,但这样的创新思想却是值得借鉴的,这样灵活的建设思想下,企业必然能够建设出更多独具特色的优秀园林设施。
(二)文化共融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网络的建设、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化共融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发展的关键词。我国地大物博,文化体系复杂,所以不断需要与国外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国内各个地区丰富文化的共通,以及对外的传播也是更为重要的。园林不但是环境目标的产物,也是文化目标的产物,因此只有更加注重融入各个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要素,让园林与文化融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各地文化首先在国内传播开来,并进一步传播到国外,展现我国的文化实力。例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标志便是冰雕,但由于冰雕会受到季节限制,所以许多民众无法四季都观赏到优美的冰雕作品,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在建设园林时,如果企业考虑到文化传播的需求,可以利用园内温度调控系统,建设封闭性的冰雪园林,在园内大规模栽种喜冷的植物,如油松、华山松及云杉等,并将园林内部温度控制在适合冰雕建筑展示的范围内,配合美丽的冰雕去衬托植物的傲雪魅力,更能体现出园林的特色,让群众能够一年四季都能观赏到冰雕与绿色园林相互辉映的美妙景色。
(三)信息化趋势
这是当前社会最主要的趋势,也是对于园林建设影响最大的贯穿全程的重要趋势。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园林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更加精准,环境勘测、设计、选材、采购、实际施工,每个环节的工作,应用信息技术,都能够确保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不可否认的必然趋势,也是园林建设工作必须要重视的趋势[3]。
结语:
园林建设,是当前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健康人居环境所必须要采取的措施,时代不断在发展,园林工程建设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相关企业只有更加重视对当前建设趋势的了解,以及对未来园林建设发展趋势的思考,这样才能保证园林工程的建O更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并满足群众的审美需要。
参考文献:
[1]耿路萌.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趋势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