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环境;青少年;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114-02

收稿日期:2006-07-26

作者简介:张瑜(1982-),女,湖北保康人,研究生,从事教学心理与人格 发展理论研究;李宏翰(1970-),男,河南叶县人,教授,博士,从事认知过程、人格发展 、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研究。

一、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

我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的社会由单一、保守走向了 多元、开放,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政治方面,我国进入了一种从“总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过渡的转型期[1] 。

在经济方面,我国从供给型经济转向需求型经济,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转为开放型的经济 ,从温饱型经济转为小康型经济[2]。

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文化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迅速与国际接轨,文化的功能、形 式、内涵、传播等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人的一生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在青少年时期(处于11、12岁到17、18岁的个体)[ 4],这种发展变化是暴风骤雨式的,个体的生理特征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的第二 性征在这一时期出现显著的变化),由此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随着生理特征的剧变,个体的思维能力得到 了极大的发展,情绪情感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发展。[4]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生理发展为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蓬勃发展、急剧变化。这一时期,个 体的身体外形更具有自己的性别特征了,个体的体魄更加强健;内脏的机能健全了,大脑的 发展已基本成熟,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加强,个体的精力更加旺盛;性的发育成熟使青少年开 始意识到自己已向成熟过度,同时给个体带来对性的好奇心和新颖感。[4]

2.认知能力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脑机能发展迅速,趋于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神 经元完善化和复杂化,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已完成,保证信息传递畅通,不相互干扰 。[4]个体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上的一系列变化大大促进了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逻 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在青少年时期逐步发 展起来,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渐渐地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开始喜欢探 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能变通思维方式,能用新异独特的思维观点解决 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 自 己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个体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开始注重自己的社会形 象,逐渐由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为社会化的个体,开始学习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步适 应社会的要求。

3.情感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稳定性,易出现极端情绪。他们时而唯我独 尊,时而又沮丧万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对这种不断增加的需求时而感到满 足与认可,时而又否定,使得他们的情绪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过渡性 青少年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 复杂的时期,充满矛盾的时期。2.动荡性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思维比 较敏捷,他们的情绪发展更为激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在行为、情绪上表 现得很不稳定。3.闭锁性 青少年自我与社会的同一性仍处于发展之中 ,因此青少年只会向外界展示他认为的对他的社会化有利的内容,而将一些矛盾的、迷茫的 心理困惑等他们认为对自己不利的心理特征隐藏起来,因此他们具有较多的心理问题,这会 给他们带来一些烦恼。4.社会性 青少年的这些特征归根到底是因为个体 必须经历由单个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过程,青少年发展中的危机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则是 个体的自我成长与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 作用。

三、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1.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科 技文化 的发展,创造出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这为青少年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2.开放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多种思想都会在社 会中交汇、碰撞;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让青少年可以便捷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丰富的 信息,对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十分有利,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思维的 深度,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让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不易盲从与偏激。

3.先进的社会文化能够激发青少年求知欲望和发展意识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探求外在事物的能力也会得到极 大的发展。开放的社会环境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大众传媒能及时地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 态传播给青少年,向青少年展现多元的文化现状,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技艺能满足青少年的 求知欲,让他们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这种自 主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多元的社会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社会,正确地评价社会 ,学习到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社会文化规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社会意识,明确自己的 社 会责任;有助于个体正确的评价自我,帮助个体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再盲目地乐观 或绝望。

开放、多元的社会能为个体提供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对 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1.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与青少年过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青少年不再为衣食担忧,奢华的物质生活对于青少年存在极 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迷恋物质生活,使他们缺乏进取心。有些格调不高或不健康的 文化内容会让青少年意志消沉,耽于享乐,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健康的人格 。

2.多元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动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动荡性的特点,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对社会的看法容 易极端与片面,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价值观、思想观 念都会通过大众传媒来争夺市场,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相互矛盾、冲突的社会思想观念就 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这些对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的 青少年有不良的影响。

3.虚拟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闭锁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不用面对压力的文化空间。在这种相对安 全的文化空间里,社会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这种表 现 手法容易吸引逐渐将内心世界关闭起来的青少年,而沉迷于虚拟文化中的青少年会看不到真 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 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

开放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是前人所不曾 遇 到的,旧有的一些经验对青少年的成长不一定是有帮助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一生发展 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发展的过程拥有独特的规律,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 发展的研究工作,能够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还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积极与青少年一起 了解 社会环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感受问题,为青少年 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社会文化的研究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构建起抵御社会文化中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这需要 教育 工作者积极地了解社会,对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社会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认真地思考与探 索,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青少年中可能出现的失范现象和经常出现的偏离行为进行预防 性研究,做到未雨绸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共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 尤其是学校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三)社会文化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文化传播的管理

加强文化传播的管理,主要是实施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 戒职能。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方式的研究,以及加强对社会文化传播的 伦理、道德的研究。对传播文化中出现的偏离行为、一般性误导行为进行合法跟 踪 和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公开的处理。推进法制化进程,就是要对信息的生产、交换、传递 、 消费进行单独立法,即使初始阶段不很周全,但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历史经验值得借鉴,贻 误了青少年就贻误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参考文献:

[1]沈立新,吴新叶.中国政治转型的理论研究:综述与评价[J].湘潭大学学 报:哲社版,2004(4).

[2]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J].经济战略,2003(3).

[3]何少林.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及发展趋势[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0(4).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62~374.

[5]续冰.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2005(4).

[6]吴彩云.信息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 青海教育,2005(7).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第2篇

    据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考试焦虑,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性心理扭曲,情绪不稳定,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定,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上述种种现象,我们对之进行了归类,大致可分为: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

    1、学习类问题占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大部分。

    尽管近些年来,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在困扰着广大青少年,加之父母的望子成龙心理,对子女寄予的过高期望,使青少年的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据1998年北京《中学生时事报》的相关调查,34%的被访中学生说,有时“因功课太多而忍住想哭”;58%的接受调查的同学说,“父母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调查表明,45%的被访中学生感到当前的学习压力太大,近半数的人经常担心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受责备,57%的中学生为“考试成绩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而担忧。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多种症状出现。

    考试焦虑在青少年学习类心理问题中占突出地位。大部分孩子都有考试焦虑情绪,只不过是严重的程度不同而已。考试焦虑可以使孩子产生一些身体上的障碍,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睡不好觉、吃不好饭。考试焦虑严重的孩子,常常在考前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如果经常有严重的考试焦虑,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胆怯、紧张、不安的个性心理特征。

    2、人际关系类问题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

    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当,从而引起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在孩子小的时候,亲子关系的矛盾关不突出。可是,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和父母的日渐年长,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显得愈来愈困难。尤其当孩子处于青春期而父母处于更年期之时,问题更为突出,部分孩子会产生压抑和抑郁,部分孩子则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

    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不言而喻。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随意贬低孩子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孩子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

    与  同学的交友和相处,可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质量。孩子们都希望在同学中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2、情绪类问题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先生对7050名中学生的调查,“对同学忽冷忽热者”者占44.1%,“对老师时而亲近,时而疏远”者占35.8%,“做作业情绪忽高忽低”者占73%,“对学习的劲头时高时低”者占81.9%,“心情时好时坏”者占71.2%,“对父母时而亲热,时而冷淡”者占32.8%。这些数据,活生生地证明了当今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性。情绪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所造成的,父母的性格特征、养育方式、教师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情绪稳定性造成影响。

    3、人格障碍类问题

    人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本质,也是各种精神症状和反映产生的基础。人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它是以人格结构与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人为其特点。在目前的青少年人格障碍里,依赖型人格和分裂性人格较为多见。依赖型人格的突出的障碍是缺乏独立性,缺乏自立性,没有主见,遇到事情手足无措,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常处于被动的地位。一般情况下,依赖型人格开始于幼年时期,到青春期后表现得较为明显。孩子身上体现出这种人格特征主要是由于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而形成的。分裂型人格的特点是内向,孤僻胆怯,不爱与人交往,应变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良,往往不能适应新环境。

    4、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

    有关的资料表明,中国孩子的青春期正在不断地提前到来。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状态的改变,青少年的性生理存在着越来越提前的趋势。据北京市的调查,北京男孩子的首次遗精年龄已经从60年代的平均16.6岁提前到90年代的13.7岁,女孩子的月经初潮从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的12.2岁。身体发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则存在着相对后延的趋势,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许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如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与此同时,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然而尽管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的家庭根源

    1、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生活中最主要、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家庭生活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发展人的心理,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一个人的智力、体力的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全方位的影响。第二,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各种心理态度、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先天遗传和生理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

    2、 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中国目前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当今中国最为普遍的家庭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夫妻间的人际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预定了家庭的基础特征,特别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那么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那么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会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结果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为稳固的关系,因为它具有不可解除性,现代的夫妻关系的稳定性正受到越来越有力的冲击,而亲子关系因其血缘关系而不可替代。同时,亲子关系一经产生,就具有永久性,这是任何外力也无法改变的。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与正确相处,亲子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学会具体人际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个社会群体,父母对他们采取热情、温和、尊重抑或冷漠、急躁与轻视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与人的交往。亲子间不同的交往方式对孩子的个性、道德与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无数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3、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很大。有学者指出,目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的教养方式。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教育 心理潜能开发 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全面的全面改革,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已经引起了学校的大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已经纳入了大多数学校的课程安排之中,目前,许多学校内部都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处等心理教育场所,尽可能的帮助青少年解决一些心理问题。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合理的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可以全面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心理潜能开发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不可缺少的环节,青少年的心理潜能是蕴含在青少年内心深处的一种能力,激发出来对青少年的整体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心理潜能开发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1. 心理潜能的本质

潜能,按字面的意思来翻译就是指潜在的能量,而人的潜能就可以理解为人潜在的体能,智能,技能等,心理潜能就是潜能的一个部分,在人的所有潜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习活动被现在的心理科学列为心理活动的一个分支,众所周知,大脑是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器官,也是人类智能开发的物质保障,从细胞学上看,大脑是由上亿个细胞和组织而形成的一个包含许多信息的神经网络,有资料显示,平均每个人的大脑都包含1000万亿比特的信息量,约为计算机信息量的100万倍。虽然每个人每天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会消耗掉十万个左右的脑细胞,但是这和大脑的整体能量相比十分微小,因此,每个人所蕴含的潜能都很多,青少年正值整个生命历程的最初阶段,其蕴含着大量的可开发的潜能,同时也只有充分的开发青少年的潜能才能帮助青少年更好的成长。

2. 开发心理潜能的意义

从心理潜能的定义中可以发现,人的潜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这是每个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财富。充分的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不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这也是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基础。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人生是高智商和高情商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也突出了心理潜能开发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项以培养,塑造全方位人才为目标的工作,它的工作核心就是完善人,提高人,这项工作应该将激发被教育者的潜能作为工作核心,全面为这一核心服务。俗话说的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可见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待开发的宝藏,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建立适合于青少年发展的教育体系,充分挖掘潜能。再则,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技能全面,能力极强的高素质人才,这也为潜能开发提出了需求,总之,潜能开发不但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路线。

3. 青少年心理的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总的来看,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就是青少年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独立欲,自由欲,自尊心,自信心增长迅速,自我意识高速发展。(2)认知旺盛:青少年往往具有极强的想象力,且记忆能力很好,能够迅速接受新鲜事物,同时青少年的求知欲极强,思维敏捷。(3)情感丰富:青春期阶段的人们往往具有很丰富的情绪,感情比较强烈,多变,很容易激动,抑郁。(4)有朦胧的望:青少年往往会对异性产生奇妙的感觉,既害羞,又好奇,并且经常会有生理与心理发展不一致的现象出现。

4. 开发心理潜能的措施

开发青少年的心理潜能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进行心理潜能的开发教育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教育策略,学校相关教育人员要为学生制定适合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主动的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总的来看,心理潜能开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4.1脑潜能的开发:脑是人学习工作的基础,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和能量,帮助学生学会健脑和用脑,是学生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基础和保障。

4.2人格品质的激发:人格品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先学做人,再学成才,可见人格品质是人成才道路的指路明灯,因此学校要注意开发学生的人格意识,全面培养青少年的自尊心,同情心,责任心,上进心等,并且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抗压能力以及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的提高。帮助青少年完善自己的心理结构,提高人格品质。

4.3学习能力的开发: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行为活动,也是学生接受各项教育的本质活动,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心理潜能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好学,勤学以及高效学习等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邵忠海;;论青少年心理适应与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许丽伟;;基于服务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的初探[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3]余晓敏;江光荣;;心理健康控制源、自我效能与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5期.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早恋现象 分析 成因 对策

早恋是青春期性成熟过程中,两性之间出现的一种过度亲密的互相接近。现在大多称早恋为“交往过密”。少男少女因为性发育开始成熟,本能地产生互相爱慕的情感。有的人表现为独自的单相思,有的人突破了羞涩的束缚,递纸条,约会,互相倾吐爱慕之心,借口互相帮助,形影不离,个别人则还发生进一步的两性接触。那么,中学生该怎样正确看待早恋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分析

为了探究中学生早恋的成因和寻找最大限度防止早恋的途径,我们对高一150名、高二100名、高三100名共35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取100份问卷进行统计。为了避免在问卷调查时给学生带来不便,本人在设计问卷时一律避开了“早恋”一词,而改为一个中性词“交往过密”。经统计分析后结果如下:

(一)中学生自身方面

1.中学生早恋的覆盖面较广。在“你是否渴望‘交往过密’或

正在‘交往过密’”的问卷中,回答“渴望”、“正在交往过密”、“独自在想”共占80%,“从未有过的”占20%。

2.中学生的性成熟提前。在“你读几年级开始悄悄地喜欢上一个人或渴望与异性接近”的问卷中,回答“小学至高一”共占73%,有的在小学五年级时就有这种“渴望”了,中学生早恋年龄大多在15―17岁之间,而且现代中学生性的成熟还普遍出现了提前趋势。

3.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发展出现不同步性。一方面生理急剧发展,身体迅速增高,第二性征全面出现,对异性产生迫切的生理要求,对爱情的渴望强烈,另一方面,由于本身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社会经验诸因素的限制,心理的发展又远远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使得中学生极易在早恋中犯错误、酿成苦酒甚至遗恨终身。

4.中学生的认识力和意志力的矛盾。11%的学生对早恋投赞成票,36%的学生持“可以理解”的态度,53%的学生持“反对态度”,59%的学生认为早恋“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说明他们对早恋危害性的认识绝不肤浅,但早恋现象又普遍存在,这说明中学生的意志薄弱,不能用理智和意志去战胜感情。

(二)社会环境因素方面

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中学生早恋有直接的影响。在“引起你渴望与异性接触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一栏中,有22%的学生认为是爱情小说、影视的影响。31%的学生认为是“校园生活太枯燥”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有的同学有了朋友就觉得比别的同学高人一头,特别是女生交了朋友后好像有了保护人就盛气凌人。这些都是一种无形的吸引力,他们的行为,很快就会在好奇心较强的中学生身上起作用。

(三)家庭因素方面

家庭对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亲和力,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言行举止的细微变化难逃家长的眼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并非什么事都愿向父母倾诉,一怕无共同心声,二怕引来无端指责。中学生家庭成员的不良生活作风和有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缺乏关心和教育、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的早恋更有直接的影响。

(四)教育因素方面

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老师在学生中的相对权威,学生尊重老师的意见。然而早恋是一处敏感地带,有早恋现象的学生在师长面前也会矢口否认,他们不愿老师总盯着这件事不放。有不少的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早恋的教育还处在陈旧的模式上;有的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如果早恋者在家里、学校受排挤打击,得不到温暖,就会加剧同对方的恋情以寻求温暖,患难相爱情更深。

二、对策

(一)加强对青少年的异往辅导

1.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团体辅导就是以集体形式通过单个或系列活动去帮助青少年发展心理素质和技能以及预防、解决心理问题。帮助青少年认识到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并使青少年认识到早恋对自我发展的不利影响,从而端正青少年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异往观念。个别辅导就是为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提供的心理辅导。如对有早恋问题的青少年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这样既尊重当事人,同时又能深化辅导的程度,更具有针对作用,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两者应有机结合。

2.辅导学生与辅导家长相结合。学校必须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对家长进行辅导,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使家长能注意配合学校搞好青春期教育工作,加强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交往指导,及时主动向孩子传授一些与异往的原则、技巧和礼仪方式,引导孩子与异性同学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不早恋,不发生越轨行为,以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这一人生关键时期。

3.心理辅导和行为辅导相结合。防止早恋不是通过杜绝男女同学交往,应该提供一些机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郊游、野炊、举办主题班会、联欢会等,创造男女同学一起活动、加深相互了解的条件,以满足男女同学交往的心理需要,促进正常友谊关系的发展。即与异性同学相处时,不要搞“男女大防”,但要讲究“男女有别”。

(三)妥善处理青少年的早恋问题

一是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和感情。大多数学生是珍视自己所拥有的那份感情并且希望得到保护的。当我们发现学生有早恋苗头时,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为学生保密。二是要进行针对性强的说理疏导。要做到说理疏导针对性强,就要了解早恋的几种心理类型:攀比心理、逆反心理、怂恿心理、游戏心理、好奇心理、解闷心理等。可见,我们在对早恋学生进行辅导时,一定要把握好他们的早恋原因和心态,若光讲“影响学习”、“危害健康”等大道理,效果是不佳的。三是要注意引导青少年将爱情冻结。要么果断地中止关系,要么将感情冻结起来,要么将感情转移和升华,以防止自己堕入情网而不能自拔。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

[2]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3]协作组:《中学生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吴昌顺主编:《早恋与青春期教育》,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李树珍:《中学生心理与教育》,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范文第5篇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