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悲剧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2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盲目的,并且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其内在本性的必然性,意志总是以人而存在,并且表现为个体的个性。“一切意愿都是产生自需要,因而是产生自缺乏,因而是产生自痛苦……欲念的目标一旦达到,就绝不可能永远给人满足,而只是给人片刻的满足 。……因此,只要我们的意识里充满我们自己的意志……我们就绝不可能有持久的幸福和安宁。[1]”“这样进行认识的自我以及被自我所认识的特殊事物,总是在一定的事件、空间以内,都是因果链条上的环节。”只有通过这些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联系,客体才能够与意志相联系。
《麦克白》讲述了一个有野心的战功赫赫在将军在收到女巫 蛊惑后杀死国王谋权篡位后,内心承受巨大煎熬并众叛亲离,最终面对邓肯之子和援军落得枭首的下场。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渲染了阴暗恐怖的悲剧氛围,尤其是超自然场景等因素的运用,其黑暗的色彩和流血的主题使得它的悲剧性到达了巅峰。
一、《麦克白》中的悲剧审美距离
戏剧通过真正的人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感情,加上音乐来增强表现力,所以容易使观众产生联想,唤起相对更加实际的态度。
相对于其他的戏种来说,悲剧更加严肃认真,所以更容易唤起道德感和个人的情感,在观看悲剧是,观众往往因为恐怖的剧情而变得严肃深沉。为了保持悲剧的距离,作者往往采取以下几种手法:
(一)遥远的时空
莎士比亚将《麦克白》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了遥远的中世纪的英国。这种手法的采用立即将故事设置与观众的普通生活之外,使观众在看剧之初就产生审美距离。在悲剧中,为了达到审美的距离,作者最典型的手法莫过于设置遥远的时间和空间。
(二)人物与情节的设置
《麦克白》在人物角色的设置上,将军和国王都是离普通人非常远的角色地位,这样的设置使观众不能把自己同麦克白等同起来。麦克白虽然是坏人,但是有很大的意志力,人物本身就有悲剧的崇高感。
这些特殊的人往往也设置在特殊情境中,才能烘托出完美的悲剧效果。《麦克白》作为将领,为国家抵御外敌入侵,战功赫赫,是一般人不能达到的高度。
在悲剧中,主人公往往有致命的弱点和超群的力量。对人物和情节的特殊设置,也是一种制造审美距离的方式。
譬如杀害国王邓肯后的麦克白深受困扰,再次造访女巫,她们所召唤的幽灵告诉他,他“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向邓西嫩高山移动”。
(三)超自然的气氛设置
在大多数的悲剧中,往往有神、魔鬼等超自然事物的设置。这种方式使环境完全脱离普通人的生活,能够唤起观众心目中的神秘感和仪式感。
1.女巫
在麦克白的开场中,三个面目狰狞的女巫在等待麦克白的归来,,第一个称他为葛莱密斯勋爵,第二位称他为考特勋爵,第三个称他为未来的国王。预言激起了麦克白的邪念,三个女巫正是麦克白不受道德力量约束的本我的体现。
2.超常的自然现象
女巫出现时,暴风骤雨狂卷而来;国王邓肯被谋害之夜也是狂风怒吼;烟筒垂了下来,有人听到奇怪的死亡的惨叫声……这一切反常的自然现象既预示着悲剧的发生,又渲染了悲剧发生的恐怖气氛,更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戏剧氛围。
在《麦克白》全剧中只出现了两次光明的时刻,一次是国王邓肯去麦克白家做客的路上,一次是麦克白得到惩罚后的阳光普照,除此之外,全剧的黑暗笼罩在了悲剧氛围之内,为观众制造了良好的审美距离。
所以,悲剧中的痛苦和苦难决不能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人物和情节的设置,超自然的气氛的烘托等手法的运用,都将观众所处的现实世界和剧种的世界隔出距离。可以说,所有悲剧都是如此,不仅是《麦克白》,戏剧中可怕的东西都需要用艺术力量去克制,从而表现出不同于现实框架中的生活。现实世界总是与我们直接触碰,没有经过艺术的距离化处理,也就没有悲剧中人物和形式上的美感。
二、《麦克白》的悲剧与恶意
欣赏悲剧的主要是一种审美。那什么是审美呢?
审美简单来说就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欣赏,是对艺术的赞赏。艺术是一种不同于生活真实本身的一种虚构的事实。所以对于审美来说,它并不是出于某种实际的目的而产生的,也并不会引发任何目的和需要。另一方面,审美是不包含任何逻辑的无组织无目的的行为,只可能伴随一定的情感,与任何实际性活动无关。
在观看戏剧《麦克白》的过程中,由于观众的精力都集中于这一出戏剧之中,所以观众本身和戏剧之间这两个个体之间的距离,在审美活动中消失。叔本华曾对这种现象有过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在审美活动中,观众“不再考虑事物的时间、地点、原因和去向,而只看孤立着的事物本身”,并且会“迷失在对象之中,甚至忘记自己的个性、一直,而仅仅作为纯粹的主体继续存在。[2]”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情现象,把主观的感情投射到客体中去,又可以把客体的情调吸引到主体中来。在移情的作用下,客体也和人一样,具有了人的情感、人的特征、人的表现。
由于审美活动的存在不牵扯任何的逻辑思维,在欣赏悲剧《麦克白》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悲剧的与恶意。因为往往观众知道,艺术作品的苦难并不是真正的苦难,而是艺术作品中的虚构的苦难,
观众从悲剧《麦克白》中收获的其实是一种幸灾乐祸的表现,是恶意的开始。如果我们杀了人,受到内心的煎熬,肯定会感到十分痛苦。但是杀人的并不是观众,登上王位的也不是观众,观众作为旁观者的角度,目睹了麦克白杀人登上王位的种种心理过程,作为旁观者,我们内心的冷酷、无情得到了满足。并且,我们观看悲剧的也许并不来源于麦克白悲剧的本身,不是对麦克白的嘲讽,而是庆幸这个悲剧并没有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从而产哼了一种清高孤冷的优越感。
桑塔亚那说:“在悲剧中感到恶,但与此同时,不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到我们,这种感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自己完好无恙的意识。[3]”并且,麦克白和妻子在生活中的地位比观众高,命运确实如此的曲折不堪,因此,观众更能够从中获得一种优越感,这是悲剧的来源。并且这种恶意正契合了人性中残酷的部分。亚历山大培因则认为:“按照斯图瓦特的意见,力量似乎很可能是恶意的基础。然而事实也可以同样证明相反的命题―恶意是力量的快乐的基础。事实上,有了强大的力量,我们就无论有没有报复的借口,都可以得到看别人受苦的基本满足,同时我们又能避免自己成为那种恶意心情的牺牲品。[4]”
2 刘 佳,女,1986年11月生,山西大同人,西南民族大学宣传部教师
摘要:近年来,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得到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选课自主性体现的愈发明显,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重视。高校教学秘书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本文将从高校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职责入手,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秘书应具备的能力,以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进行。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教学秘书;能力
一、 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
高校教学秘书作为学校职能部门,特别是学校教务处与学院分管教学领导的联系人,同时也是学院领导与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的纽带与桥梁,承担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使命。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一个学院所有的教学工作,既要协助教务处下达各学期教学任务,具体落实排课计划等,又要协调学院领导、任课教师及学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教学秘书必须能做好学院的得力助手,协助领导管理教学,处理与教学有关的具体事务,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代的各项任务。总体来看,教学秘书的工作综合性强、繁琐复杂但非常重要。
每学期初,教学秘书要协助教务处级学院领导检查任课老师到岗情况及备课情况。在正式开学前两天提醒各位老师新学期上课时间,尤其是新学期第一天有课的老师,教学秘书必须通知到教师本人,确保其按时到岗,保证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期中,教学秘书要协助教务处及学院领导做好中期教学检查工作并撰写中期教学检查报告。具体检查任课老师是否能按原定授课计划顺利推进教学,征求、收集学生对学院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记录,组织学生完成评教工作。教学秘书在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督促各教研室做好期末考核工作。特别是对担任期末考卷的出题教师,一定要确保其能按时按要求提交试卷,并协助教务处做好试卷的验收及印制工作。
每学期末,教学秘书接到教务处安排新学期教学计划的通知及要求,联系各教研室主任提交新学期教学计划,通过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的再三审核,教学秘书在教学系统中落实详细的教学计划。这一过程具体包括每门课程的代码、性质、学分、周课时、总课时、以及排课班级,任课教师,教材等。其中每一环节都要确保万无一失,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如期修满规定学分顺利毕业。期末对于任课教师来讲是一段时期教学工作的结束,而对教学秘书来讲,期末却是最忙、最累、最苦的阶段。这一阶段教学秘书负责并具体实施期末考试的组织、开展,参与学生每个科目考试的整个过程,对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出快速、高效的处理,以保证考试的公正,以及成绩的真实可靠。
对教学秘书来说,最考验最繁琐的莫过于教师排课及学生选课阶段。排课既要照顾整个学院每个年级每个专业上课时间的合理性,也要尽量满足任课教师上课时间能相对集中,以便任课教师在上课之余能专心科研创作,提升学院整体科研水平。学生选课也是如此,一旦选课开始,全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了能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不分昼夜的选课,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上课及休息,并造成严重的网络拥堵,导致简单的选课过程往往因网络瘫痪而浪费更多的时间。因此,教学秘书必须能对整个过程把好关,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教学秘书应该在教务处规定的时间内,分批次地组织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分别选课。这样才能错开时间段,确保选课有序、高效进行。
每学期末教务秘书另外一项重要任务便是核算任课教师课时量。教师们的课时量关系着每个老师课时津贴的发放,尊重任课老师的劳动,使每一位任课老师的辛勤劳动都能得到合理的报酬,就容不得半点出错。此外还有教学手册的打印,学生及教师教材的发放等等。
以上所列的是高校教学秘书日常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秘书要面对、处理的工作不仅仅包括日常性、事务性的工作,还有更多临时性、突发性工作。不难看出,高校教学秘书工作非常琐碎,随时考验着教学秘书的耐心和责任心。因此,教学秘书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工作能力,才能在面对突况时能镇定自若地迎接各种挑战。
二、教学秘书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作为学院管理教学的基层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学秘书的工作必须足够认真细致。教学作为学院所有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学院整体实力的高低,而教学秘书的素养和能力的高低关系着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教学秘书承担的事务繁多,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影响到学院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教学秘书热情、细致、耐心、高效率的工作是保证学院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对推进学院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教学秘书工作的复杂性、日常性、时效性,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有效开展,教学秘书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和能力。
1. 周密的计划能力
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学院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安排顺序的先后是各项事务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教学秘书工作时效性强,工作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忙碌的阶段里往往好多事情接踵而至,让人感觉应接不暇。因此,教学秘书首先要有周密的计划能力,要能对各项工作分清主次,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安排,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作为学院领导管理教学工作的助手,教学秘书还要对领导近期必须完成的各项事务有详细的计划安排,并适时作出提醒,以免耽误工作。
2. 强有力的组织能力
以期末考试为例。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不少学生都惧怕考试,尤其对于平时不学习,妄图在考试中作弊拿高分来评奖、评优的学生,考试过程组织的严密性直接关系考场秩序的好坏。只有把考试组织好了才能保证考试成绩的公平合理,以及后续评奖、评优的公正性。因此,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学院办公室行政人员之一,学院大型活动如学术讲座等也少不了教学秘书的组织。教学秘书不仅仅要通知相应人员按时到场,还要做好组织工作。根据讲座内容组织相应人员到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体现学院凝聚力及团结精神,只有各方面组织到位,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熟练地协调、沟通能力
以排课为例,教学秘书最终排出的课表直接决定着任课老师的上课时间。对于年龄大或正值孕期的老师而言就必须为他们预留相应的时间,符合他们的工作规律,而这势必又会影响到其他老师的上课时间。因此,教学秘书要从中能够协调各方面关系,尽量使更多的老师满意。熟练的沟通、协同能力是教学秘书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
4、迅速、高效的执行能力
作为各项任务上传下达的基层执行者,教学秘书处理各项任务是否迅速、准确,直接影响到各项任务的执行后果。因此,教学秘书 在面对各种琐碎的事务面前,不应抱怨,不能拖沓,必须快速准确地将信息传达下去。高效地执行能力是教学秘书必须具备的能力。
5、冷静处理突况的控制能力
教学秘书工作虽然事务性强,但仍需不时处理一些突况。比如老师临时因故不能按时到岗时,教学秘书必须马上通知教务处及相关学生,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又比如,考试过程中难免有些异常情况,一旦出现必须马上处理,防止事态严重或失控,保证考试过程顺利。
6、不断追求进步的创新能力
一、这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作出了全新的阐释和规定。在课程性质上,强调“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在课程目标上,规定“知识维度”要“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规定“能力维度”要“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定更为丰富。
如果细数《课程标准》的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占初中思想品德课总体知识结构的近三分之一,这就说明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是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必要条件。如果欠缺了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就根本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顺利实施课堂教学,中学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二、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按照“课程”的这个功能型定义,我们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认识便变得清晰了。思想政治课不是一门纯粹的知识性或工具性课程,它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道德教化、思想训练和人格培养的重任,是帮助中学生完成基本社会化过程的“助力器”。所以,对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认识要全面深刻,不能抱有实用化或短期效益化的目的。
有研究者认为:“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体人格的完善过程。思想品德的内容要求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动机、信念、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无论是人格的发展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是各种心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笔者认同这一分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思想政治课课程属性的内在要求。
在评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分数论高低。考试分数不能用来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教师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形成健康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才是比分数重要百倍的教学成果。基于此,中学政治课教师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是圆满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条件。
三、这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早期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一个自然人要成长为社会人,要经历不间断的社会化过程。中学阶段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个体完成早期社会化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家庭教化、学校教化、社会教化、同辈群体的感染等,这些途径基本上是融合在一起的,其中学校教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学校教化这个途径中,教师的作用相当关键,这里面思想政治课教师扮演的角色又是重中之重。思想政治课教师由于所教学科的特殊性,担负起“育人”的很大一部分责任,帮助学生消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地适应社会,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成熟度上有很大差别,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是不一样的,但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加以有效引导。尽管大部分中学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也配备了心理教师,但是针对某些心理与思想的教育还是要由思想政治课教师来承担。故而,中学政治课教师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素养对于学生的早期社会化过程影响深远,这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 键 词:音乐欣赏 基本能力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课程,《音乐欣赏》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同学们普遍感到理解音乐比较困难,音乐仿佛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无章可循,无据可查。马克思曾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也可以看到:一曲优美的音乐,一部分听众为之倾倒,如痴如醉;但在有些人身上却不能唤起任何反响,这足以说明,不同的人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确实存在着差距。决定这种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因素,更有后天的培养。而且,大量的事实证明,后天的培养至关重要。
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通过后天的培养使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培养音乐欣赏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应具备一些音乐基本理论知识、音乐演奏或演唱的技能、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有关哲学、美学、宗教方面的知识以外,还应当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
一、 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对音响的感受能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流动的,没有时间就没有音乐,音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转瞬即逝。因此,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在音乐欣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例如,同一音乐素材的重复、变化或多种形式的对比、并置等方法是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来展现音乐主题的主要形式,如果欣赏者对音乐缺乏一定的记忆能力,那么就不能从音乐的前后对比中获得整体印象或找出差异,难以领会作者的意图。如中国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如果我们对音乐音响缺乏一定的记忆力,将无法获得熏风拂面的春江由平静到遥闻渔歌,由点点白帆由远及近至逐歌四起、渔舟破水又复归舟远去这“静——动————静”完美的“春江月夜”音画感受。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我们能记忆相当数量不同风格、不同体载、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主题、作品片段,则能够使我们对他们作一细致比较以便更好地感受、理解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为了培养这种能力,我们不妨先从一些短小的、结构简单的乐曲开始,由小到大,由浅至深,反复地聆听一些作品,掌握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熟悉旋律的行进规律,渐渐地对这些作品的特征有了较深的感性体验,无形之中就培养了自己的记忆能力。
对音响的感受能力也相当重要,它首先体现在对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听辨能力上。假如同学们缺乏辨别各种乐器不同音色的能力,是无法体味到各具音质特色的乐器本身所带来的音响美感的,自然更难以领略丰富多彩的交响音乐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同学们对音高、节奏、力度缺乏足够的听辨力,则难以把握作品的情绪变化,更无从谈起与音乐作品本身精神的交流。譬如,我国的民间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通过琵琶、古筝、木鱼等民族乐器巧妙的编配,以流畅多变的节奏和质朴的旋律,细腻地勾勒出了一幅清丽淡雅、色调柔和的春江月夜景色。我们如果对琵琶、古筝、木鱼等乐器的音色特点,对音高、节奏、力度、音量等音乐要素缺乏足够的听辨能力,怎能体会出一幅幅江南水乡的动人山水画卷呢?
二、 音乐作品情感内容的体会能力和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无论作曲家、演奏者、歌唱者都是通过音乐来表现或表达某种情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作品本身所表现情感的直接体会,比如,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它就是表现一种欢快、祥和的大联欢节日气氛,如果我们在欣赏过程中把这种情感体会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种体验相结合,就会把这种欢快、祥和变成切身的感受,“温暖”“喜庆”萦绕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这就是第二个层次,即对作品感情的体会与自身生活经验的结合。当我们听到《国歌》时心潮澎湃,当我们唱起《当兵的人》时豪迈激昂,这就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再如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其中第二乐章那段著名的“念故乡”主题,描绘的是远离他乡的人们的乡愁之情。每当听到这个主题,淡淡的忧伤就会涌上心头。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段音乐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差异不会太大,如《百鸟朝凤》肯定不会使人产生悲伤的情感。
中外音乐史上,无数杰出的作曲家写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重大社会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当时的社会状况,表达作者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注,而且还包括着一定的哲理思想。因此,要想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一部作品,就要努力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时期,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久唱不衰,除了作品本身带给我们震撼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黄河大合唱》是在民族危亡的特殊时刻涌现出的一部伟大作品,特别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那样的一个历史时刻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保卫家园的英勇精神。同时,也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是一个不会被征服的、一个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英勇奋战的民族,我们的是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的。正是这种思想内涵,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斗争意志。因而,时至今日,这首音乐作品仍然被广泛传唱,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这就是艺术的价值与魅力。如果同学们想非常完整、正确地去理解音乐作品,就要努力去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品的巨大感召力。
三、 对音乐作品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在音乐欣赏中,联想与想象具有共性,这种共性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没有这种共性,便不可能产生全人类公认的杰作。但同时,联想与想象又具有鲜明的差异性与个人色彩。聆听同一首作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思想感情、个性特征、艺术修养及爱好不同,所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聆听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很多人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总希望把音乐形象理解得确切和具体,这实际上是与音乐的非具象性相背离的。所以,理解联想与想象的这种差异性,对我们正确地欣赏音乐和树立理解和把握音乐的自信心是很有帮助的。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在音乐的世界里,既没有具体、直观的视觉形象,也没有明确、清晰的文字内容,音乐是用“以声塑形”的表现手法来描绘大自然和丰富无比的人类感情世界,如果没有联想与想象,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到音乐形象。
一般而言,音乐欣赏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有三种类型:
由描绘性音乐引起的联想。与建筑、绘画艺术相比,虽然音乐在塑造具体形象上有难度,但是,有一些作曲家却能运用象征类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了生动、具体的音乐形象。以“日出”为例,作曲家怎样描绘出太阳冉冉升起这样一幅自然景象呢?他可以用音区的由低到高、音量的由弱到强,配器、和声色彩的由淡变浓来表现太阳的由低到高,光线的由暗变亮,亮度的由弱到强。在欣赏作曲家创作的这段音乐时,如果没有联想,我们就很难体会到“日出”这样一幅自然景观。
由情节性音乐引起的联想。很多情节性音乐作品都来自于文学名著、戏剧作品或民间传说,它们大多数都与原著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在欣赏这部分作品时,如果预先了解了文学、戏剧或民间传说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聆听音乐作品,边听边想象,就可以充分领略音乐作品中各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场景、冲突、矛盾,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它是根据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创作完成的,它被喻为我们自己的交响乐,具有大众化、全民化特点,人人都能听懂,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听众都知道这个故事,通过情节性的联想非常直接地就体会到了梁祝二人那种真挚、纯洁、坚贞不渝的爱情。
由抒情性音乐引起的联想。所有音乐作品都是抒情的,特别是那些无标题的音乐作品。这些无标题的音乐作品,曲作者在创作时,它的创作构思很可能作者去世后就无人所知。因而,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不得不借助想象来体验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于音乐欣赏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基本素质的具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后期的培养、锻炼。因此,音乐欣赏活动不仅仅是简单被动的听辨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过程。全身心的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维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平收著《青年艺术鉴赏能力训练教程》知识出版社 2002年1月
摘 要: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班主任既要对班级工作无比热爱,也要对学生亲切关爱。
关键词:班主任;学困生;转化
在班管理中,对学困生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部分,稳定住学困生才能保证整个班级的学习生活秩序,改变一个学困生,才能让一个孩子更好地生活,给家庭带来幸福。
所谓学困生,就是指那些毛病多,思想波动大,屡经教育没有改变的学生,他们在班里占的比例虽小,但往往是“一条鱼腥了一锅汤”。为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变成了班主任的一项长期任务,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想转变学困生,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必须要了解这类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
往往越是这样的学困生,他们越是班级教育的焦点。由于认识和行动上的错误,他们具有一个普遍的心理特征,就是怀疑心理和防御心理特别敏感,对他人的言行采取一种怀疑或戒备的心理状态,在心理上对其他人,尤其是对班主任来说,筑起一条无形的高墙。特别是初中的孩子,他们处于青春期,本来就比较逆反,往往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引起老师的关注,其实这样的孩子,更希望老师的关注与理解,但他们更害怕别人的讥笑与嘲讽,很难吐露他们的真实行为,由于这种心理作用,他们不轻易吐露真诚。因此,要想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班主任就必须要在了解这一特点的同时,还要具备一颗赤诚的心。从而依靠情感的交流来消除他们的隔阂心理。为此,班主任要与这类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之情,才能深入他们的心中,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积极发现他们蕴藏的积极因素,有效地开展工作。我觉得教师只有走进他们的心灵,他们才会与教师交心。我做法是,先找到学生与我所拥有的一点共同点,夸大其词,让他觉得老师和他一样,往往这样,他就会放下戒备心,与我逐渐靠拢,因势利导地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学困生,我经常带着一颗赤诚之心走入他们的世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学习上稍有进步就大力宣传,加以鼓励,背地里我做班干部的工作,要求他们主动接受这些孩子,帮助这样的孩子,而不是拒之于千里之外。在生活和学习中,我常常对他们加以引导,给他们讲道理,谈人生谈理想,使他们能够改掉坏习惯,重振旗鼓。
学困生由于较长时间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在与外界的接触
中,常常不被人重视,甚至受到过多的批评指责和歧视,对他们形成了持久的心理压力,感觉被人瞧不起,于是自暴自弃,认为前途悲观失望,甚至破罐子破摔,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时地认识和把握这个心理,不从树立信心方面去引导,而是靠训斥、威胁、压迫等强硬方法去征服,那就永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面对这一心理,班主任必须要树立信心。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后进、先进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差生,只要充分相信,认真分析,找到他们成为学困生的真正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做好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学困生是完全可以转化的。另一方面,对学困生来说,信任是医治他们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要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充分给予信任,做到不记老账,不揭伤疤,增强信任感,如果把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比作坚冰的话,那么,班主任饱含的热情无疑会使坚冰融化。可见,信心是班主任具备的第二个心理素质。
学困生之所以差,绝非旦夕所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班主任,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只有能够真正地驾驭学生,让学生能够佩服自己,才能使学困生认识到教师的那份真诚。
作为学生,他们思想比较活跃,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比较强,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出现这种渴望的时候,他们更希望教师能蹲下身来,改变居高临下的状态,重视他们的感受,如果能让他们与你分享快乐与痛苦,那离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