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失败的英雄

失败的英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失败的英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失败的英雄范文第1篇

迈入历史博物馆,视线定格在那把匕首上,沧桑岁月腐蚀它的躯体,却腐蚀不了它的主人的伟大灵魂。

百感交集的思绪化为双翅,翱翔于历史长河上,去寻找那伟大的灵魂。

荆轲带着燕国人民的希望,走上那条不归路。他知道这次行动必定凶多吉少,但他还是选择了去完成。在路上,士兵抢掠后放火的浓烟刺痛着他的双眼;骨瘦如柴的农民在田间苦苦挣扎的背影,笼罩在他的心头;寒风刮过简陋的茅草房;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风中瑟瑟发抖的身躯,像阴沉沉的天空,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看,这就是嬴政带来的灾难啊!这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当那把锋利的匕首随着荆轲的手腕刺向秦王时,英雄的形象已在我眼前定格。是的,行动失败了,荆轲的血染红了整个宫廷,秦王为之震撼、为之炫目,于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啸歌述说这位失败的英雄的故事。荆轲啊荆轲,有人说,你傻得不可救药,明知刺杀秦王九死一生,你还是去了秦国!当你血洒宫廷时,我的心颤抖了,为一位虽失败却是人们心中永恒的英雄而颤抖!

失败的英雄范文第2篇

有这样一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它诠释了人生的真谛、红尘的奥秘。

古往今来,有多少伟人都曾失败过,可他们不曾放弃,不畏艰

险,勇往直前,最终走向成功的殿堂。即使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

,可他们努力过、奋斗过,使他们成为“失败的英雄”。

爱迪生,这位散发着熠熠光芒的伟人,成功之路也极为艰辛。

是的,他失败过。他在寻找做顶丝的材料时,试用了三百多种材料

,可这些材料一个都不匹配。他失败了,可他并没有放弃,他励精

图治,终于寻找出做灯丝的最佳材料。他成功了,因为他奋斗过,

努力过,他不怕失败,不怕艰辛。

爱迪生是“成功的勇士”,可也有“失败的英雄”。

斯科特一行5人便是“失败的英雄”。1912年,斯科特和他的

队员们从南极返回途中悲壮覆没。可他们勇于探险、坚毅执着的精

神永远在南极上空飘扬。

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和顽强奋战后的失败同样可贺可敬!

失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它不足为奇。我们也不必惧怕

失败,因为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一蹶不振。跌倒了,别怕

,重新站起来,勇敢的大步向前走;摔疼了,别怕,拍拍身上的尘

土,微笑着走下去;失败了,别怕,调整好心态,努力奋斗、顽强

拼搏。即使做不了“成功的勇士”也要做一名“失败的英雄”。

笑看未来,无惧失败。成功需要失败,但不要惧怕失败。要用

失败的英雄范文第3篇

然而纵使时光逆,转杜牧的那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能上演吗?也许、大概、可能、或许……但我想说,一定——项羽一定不能成功。为何?

从藐视始皇的“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权主义,到垓下之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的悲观绝唱,在到乌江岸边放弃东山再起的“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自暴自弃。这都已注定他是一个消极的宿命论者,难道这样的人能成功吗?

他有宏图大志,却骄横残暴。巨鹿一役二十万秦兵投降于他却落得个全被坑杀;攻破咸阳,火烧阿房宫,掳掠财宝和美女,秦民大失所望;驻军霸上,三番两次的不听范增劝谏,鸿门宴没能除掉刘邦,还逼走范增。这也注定了他的穷途末路,难道这样的人也能成功?

也许有人认为他是英雄。的确,他有光彩的一面。面对乌江亭长声情并茂的规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矣,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但他说:“吾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这是的大义。虞姬乌江歌咏一别,拔剑自刎,项羽抱着她冰冷的尸体,仰天长叹,痛哭流涕,感伤“虞姬虞姬耐若何”。唱罢亦随她而去,这是他的柔情。比起那刘邦在生死关头只顾逃命不顾妻儿的行径,这也是英雄的一面吧。

然而,英雄也他落难的时候,项羽的自身因素注定了要走向失败的道路。当我们在回首那个乱世时代,对他而言,做个失败的英雄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失败的英雄范文第4篇

有一阵子,在国内每6周就有一本关于我的新书出版。这些书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然而我看了一本,它把我写成一个从不犯错误的人,好像我是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

事实呢?我失败过许许多多次。人人都喜欢谈论成功,但我认为从失败中获取的经验更为宝贵。

我不知道美国球迷怎么想,但在中国,当你得了30分,球迷就想让你得40分,当你拿了40分,他们就要50分。我在NBA的第一个赛季刚结束,中国报纸就已经开始谈论我需要多少年拿总冠军,多少年成为“最有价值球员”,所以我会想到失败。这些目标太大了,如果我不能实现,人们就会把我当成失败者。

对于失败的看法,我跟许多人不同。如果成功的可能性不高的话,我的许多同胞或许根本不会去尝试。而我,无论成败,都觉得要从过程中去学很多东西。

中国有句老话:“胜者王侯败者寇。”很多人把它当成人生信条,这说明中国人很在乎结果。还有一句名言:“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取胜,没人会记得你。这是中国和美国价值观的另一大区别。在美国,迈克尔・乔丹和查尔斯・巴克利都是英雄,虽然巴克利从未赢得年终总冠军。

巴克利的言论很多。我想他也说了不少言不由衷的话,他只想让众人议论“你又听到巴克利说什么了吗”?总之,这就是美国,只要你努力过了,即使不成功也能够出名。而在中国,败者会被人遗忘。

另外,在国内,你没赢的话,没人会记得是出于什么原因,常常只记得你没赢,然后把你忘记。

但我认为,只看重结果是不对的。我相信过程很重要。我没能获得最佳新人奖,但我尽了最大努力。让我再来一次我可以打得更好,没赢我也不气馁。第一年我做的比想象中能做到的要多。我预测自己可以平均得10分,抢6个篮板。结果我平均得13.5分,抢了8.2个篮板。

有一本武侠小说帮了我:金庸的《笑傲江湖》。我喜欢书中英雄的处世方式。他行事非常有原则,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他并非不苟言笑,他常开玩笑,很放松。如果我能够期望和追求一件事,那就是当我身处困境时,也能像书中的英雄那样放松。

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第二点是他的功夫――我不是说自己想练武功,只是对武功背后的哲学感兴趣。正如所有门派的打斗,你准备进攻和防守前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站位。如果我想击你的脸部,开始时会握紧拳头,在你面前高高举起。但如果我什么动作都不做,你就猜不出我要打击的部位了。因此对手不知道该如何反击,是由于无法揣摩出我的意图。

我就这样打篮球,出击的时候我不先出手,我要让你猜我将会做什么。对手如何反应会向我透露一些关于他的信息,他一定会显示他的强项,然后我就能据此设法回应。你得用自己感觉舒服的方式打球,或者用你比对手感觉舒服的方式打球。由于沿袭了数千年的信条和观念,许多中国人畏首畏尾。我想原因大概是:如果规则或思想是古人传下来的,行不通则可归咎于古人;如果你擅加改动,出了错的话,就得归咎于自己。

这又转回到对失败的恐惧上。似乎许多中国人还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信条。没有什么方法能永远行得通,人不可能每次都成功。有时你必须遭受失败,有时你必须做出改变――人生就是如此。

我一直相信,假如我成功,将会是巨大的成功;假如我失败,也将会是一败涂地。试图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很有意思,就像去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探险,每件事都那么新鲜、令人激动,不管怎样都能学到很多。不论你身处何地,从事什么职业,实现一个目标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就好比要上楼,得一步一步来。

如果你知道目标在何方,但还很遥远时,就不要老是回头张望。只要看着脚下,走你的路。然后终于有一天你抬起头,伸出手,发现目标已近在咫尺。

(吴应海摘自《读者》2008年第3期)

失败的英雄范文第5篇

一、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没有想象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如阅读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第四节中的一段文字:“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笔者设置了几个问题:①这一节中描述人的活动有哪些文字?②描述自然景物有哪些文字?③人与自然是如何交融的?尽管多数学生并没有在这样的山中闲居过,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人漫游时,逍遥自得,心神愉悦,青草和暖的颜色,道旁树木的阴影,林中欢唱的莺燕,僻静漫长的山径……凡此种种,或静或动,或明或暗,或虚或实,或歌或舞,一个意象就是一幅画,一个意象就是一首诗,一个意象就是一曲歌,众多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深邃幽远、欢快明朗的意境,这一意境能启发读者的无限想象,增添散文的诗情画意,深深地感染着、感动着读者。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之中。

二、架设桥梁,走近作者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要运用想象在其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读杜甫《蜀相》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联时,教者为学生架设桥梁,让学生走近“英雄”。师问: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学生讲出了诸葛亮的故事: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等等。师问: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学生有的说是成功的英雄,有的说是失败的英雄。师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师问: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有,这英雄也包括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杜甫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见解。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令人欣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