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鱼我所欲也原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5)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一词多义】
(1)与:A.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B. 呼尔而与之(给)
(2)于:A.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B.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3)得:A.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4)为:A.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为了)
B. 今为宫室之美为(wéi)之(做)
(5)恶:A. 所恶(wù)有甚于死者(厌恶)
B. 娇儿恶(è)卧踏里裂(不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苟:A.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
B. 苟富贵,无相忘(如果,倘使)(《陈涉世家》)
(7)而: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的连词,却)
B.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的连词,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的总称)
(2)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用处;今义:加上,增加)
【重要词语】
(1)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偷生)
(3)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
(4)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通“避”,躲避)
(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凭借,通过)
(6)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天良)
【重要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本是我需要的,可我需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这样看来,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他的本性。〕
【文意提示】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资料链接】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三章》)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4)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唯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印度〕泰戈尔)
【中考链接】
(2013山东烟台卷)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因篇幅有限,原文略),完成11—13题。
11. 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故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于秦
C.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生,亦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 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一、前人关于文言文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学习文言文尚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甚至第三语言习得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理解难度之大显而易见。截至目前,关于此类的论文并不是很多,其中有三篇相关的论文观点新颖。分别是李泉(2006)《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他提出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至今沿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贾少宁、张瑞华(2009)《也谈对外汉语文化中的教学导入》中提出留学生应明白一些典故、成语独特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影,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李博闻(2012)《对外汉语教学文言文课程设置与教学探索》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文言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分析,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对外汉语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价值。
二、《孟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孟子》中“性善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人之初、性本善”这对于大多数外国留学生来说都是极其陌生的,甚至一些信奉基督教的留学生(例如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留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接受“原罪论”的教育,即人性本恶。而孟子的性善论则认为性善是每个人所具备的心理活动,是普遍的、与生俱来的。这种思想是千古以来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思想。这就是反应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性善论”的教学是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步,如有必要,也可适时向学生介绍《荀子》“性恶论”的思想,但要向学生解释“性善论”是影响中国多年的正统思想。
(二)《孟子》中“义”的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是《孟子》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有极大的作用。首先,文章中以鱼和熊掌起兴,从这一点这可以告诉留学生中国人讲究含蓄,就是在一开始通过讲述一些其他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是向很多西方国家那样直抒胸臆。其次,也可以向学生讲解舍生取义这个成语。最后,可结合《孔子》向留学生传播中国“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思想。
(三)《孟子》中的成语与对外汉语教学。参看《发展汉语 高级综合1》(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岑玉珍主编),每篇文章中都涉及大量成语。可见成语教学在高级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仅《孟子》一书中,就包含大量在当今社会中仍广泛使用的成语,例如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一曝十寒、心悦诚服、出尔反尔、一介不取、当务之急等,这些成语虽然从字面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又是日常口语中经常使用的,因此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很有必要学习之。如果仅仅学习这个成语而不去理解其历史背景则很难理解和掌握,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孟子》中的这些篇目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成语,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可见《孟子》对于留学生成语教学也有很大的意义。
(四)《孟子》中的排比句与对外汉语教学。大量句式整齐且富有哲理的辩论语句是《孟子》的一大特色,这些句子对于留学生的音韵和汉语语流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例如《孟子 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一段,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让留学生感受汉语之美的同时让音韵和语流得以训练,使口语水平得以提高。因此,让留学生在课余时间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甚至唐诗宋词对他们的语音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孟子》为例,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故事性教学为主。《孟子》作为先秦散文,其语用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因此让留学生大量学习其内容甚至词类用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讲解宾语前置、通假字、古今字等古汉语语法时,要重点讲解与现代汉语语法仍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点。因此在教材选取时,应选择其中一些较容易理解的文章在高级班进行原文学习,例如《奕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对于难度略大的文章,建议采取翻译成白话进行故事教学的方式,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孟子》的思想文化,又减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毕竟文言文的教学还是以渗透文化为主,学习用法为辅,过多地输入文言文会让留学生认为其难度太大而失去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应贯穿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灌输的方式,多对学生提问,引领着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在学习到其中的一些成语时,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成语按照文章排练成小话剧,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加深对该成语的印象。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让课堂活起来。
一、诵读形式要多样
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只要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因此,诵读的方式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变一变。
1.平行比较法
何谓平行比较,即把学生读、老师范读、专家朗读置于同一平面比较。例如,在学习《空城记》时,学生甲、乙各读一遍,老师朗读一遍,听录音范读。在朗读前,老师提出要求,请学生在字音、停顿、情感投入等方面作比较,评一评谁读得准,谁读得好,说出你的看法。学生的眼、耳、心都调动起来,注意力、敏感性、鉴赏力及朗读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2.小组竞赛法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下流行、高效的学习方式,在朗读教学中也可引入,其竞赛的方式也要呈现多样化。
例如,可以进行三个层次的比赛,第一轮比读得准,第二步看读得齐,第三回评读得好。最后,老师、学生评价。第一、三轮小组派代表参加,第二轮小组全员参与。这一过程,既实现了朗读三个维度逐级提升的训练要求,又是小组凝聚力的一次考验。
二、翻译训练要变化
文言文,首先是“文”,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意。而文言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所以,翻译的方式也要变。
1.主角互换法
教师先给学生做一个范例如何讲解,学生照着老师样子学。例如,讲解《桃花源记》,老师串讲第一段,学生发现问题,有时老师不妨故意犯错,考查学生的关注度和理解程度。第二段学生仿照老师串讲的方式进行。第三段,小组合作讨论关键词及文意,最后汇总问题,共同解答。选择我译、你译、大家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转化主角,让学生参与到译文学习中来。
2.文白互现法
通常我们是把文言文语段翻译成白话文,同样也可以换一个程序来个逆推理。老师先给出某一语段或某一句话的白话翻译,学生依据白话文译为文言文,此方法最好用于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对章句了解不深,还没有达到熟读成诵的时候进行效果尤佳,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表达习惯的熟知程度,另一方面也可就学生的创作与作家的作品作比较分析。
例如,在《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实践中,我把这篇课文的点睛之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译文呈现给学生,请他们说出原文,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者”“经纶”的用法是否真正理解。反向译文不仅使学生对关键字词有了更深的体会,还有助于诵读、记忆,可谓一举两得。
三、成语典故要积累
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养。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门庭若市”,《礼记》中的“教学相长”“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记》的“毛遂自荐”“运筹帷幄”“青云直上”,《鱼我所欲也》的“舍生取义”,《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求甚解”,《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庖丁解牛》中的“游刃有余”,《秋水》中的“贻笑大方”,《老子》中的“祸福相倚”等。对于成语,要理解其意思,学以致用。
典故在古文中还有许多,例如“刻舟求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对于典故,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提高文采,丰富内涵。
关键词:语言积累;思路;再现;发展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22-01
语文学习是综合性的大课堂,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而繁杂的,但再高的楼房,总是要先打地基的,因此要打好语文能力的“地基”,首先要做到扎实积累语言。《语文标准》在“基本观念”部分就强调语言的积累,“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而加强背诵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背诵这一环节,做好引导。很多人认为既然是背诵就让学生去背好了,只指定内容而不加以引导,其实较多语言材料的一味背诵,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就需要积累的语言文段多加引导,帮助学生轻松记忆。就指导方法,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顺语意,抓关键词
比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语意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可以引导学生顺着诗歌的大意,抓关键词:小时侯、邮票、母亲——长大后、船票、新娘——后来啊、坟墓、母亲——而现在、海峡、大陆。全诗托物寄情,表达了四个人生阶段的乡愁,并且最终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经过这样点拨,就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条记忆的链条,很快就会将该诗背得滚瓜烂熟了。再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啊》一诗可以抓住以下关键词: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理想、胚芽等,通过记忆关键词,掌握了诗歌的内容框架后,只需填写各自的修饰词即可,这样既可以顺利完成诗歌的背诵,又可以给爱好习作的学生留下想象和思考的余地,何乐而不为呢?
二、紧紧围绕作者写作思路来引导
如教学的《沁园春·雪》一词的背诵时,可指导学生先作写作思路的分析,然后围绕写作思路来背诵,如:词作开篇总写北国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精悍的十二个字将视野锁定到了广袤无垠的北方飞雪中,气壮山河!接下来是对雪景的具体描绘,“望长城,惟余茫茫……”一个“望”字领起,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令人心旷神怡,又“须晴日”,借助想象,写出雪后景象的明朗、娇艳和妩媚,顺着这样的思路即可顺利地完成上片的背诵。而下片则是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引发议论,抒发远大抱负,仍然可以围绕写作思路来完成背诵,如第一句从写景到议论的过度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由景及人,轻松记忆。下文则是具体评论了历代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然后用“俱往矣”一笔带过,点出词作主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分析至此,可使学生茅塞顿开,背诵起来也就有了水到渠成的自然感,既降低难度,又节省时间。诸如《两章》、《鱼我所欲也》此类文章,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轻松背诵。
三、从事情的发展变化入手
就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来说吧,可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原文内容作出准确的复述,再进行“浓缩”,如邹忌与徐公比美“三问”“三答”,然后暮寝而思之,“旦日”,“入朝见威王”,由家事及国事,以小事喻大事,得出结论“王之蔽甚矣”,于是有了威王纳谏、“三赏”“三变”,终于取得了“战胜朝廷”的伟大成就。这样,就可以依据事情的发展变化来背诵课文了,也可以使学生轻松完成此类有“心理难度效应”的文言篇章的背诵任务了。再比如说《曹刿论战》一文,“齐师伐我”,而庄公迎战前曹刿问战,并参与作战取得胜利,最后“论”战。当时齐强鲁弱,曹刿铁肩担道义,挺身而出,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作战,大获全胜,又为鲁庄公释疑,借助这一分析,引导学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记忆,就会很快背诵课文了。
四、分析修辞手法,再现情景,帮助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