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时代语录

小时代语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时代语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时代语录

小时代语录范文第1篇

1、我坐在客厅里流眼泪,虽然没有哭出声,但是中途差点被渗透到鼻腔里的眼泪给活活呛死。

2、那些泼过我冷水的人,总有一天我会烧开了还给你们的。

3、是青春的底蕴就是孤独,抑或是孤独弥漫了整个青春。

4、如果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以前另一种未知的可能性的话,那么在大学围墙范围内,这一场追逐大战,谁先遇到谁,都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结局。这就像有人在转盘里撒下一大把钢珠,在转盘没有停下来之前,谁都不知道最后的赢家会是谁。

5、你们都给我听着!我先把丑话说在前头,我顾里从小到大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别人把生日蛋糕往我脸上抹。你们听听,你们想想,这是多么恶俗的行为!别以为这是什么fashion的事情,所以,无论是谁,无论是谁我都会用这把刀把他的血放满这个游泳池!

6、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恋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漫漫皓首。

7、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的光尘,我们是比在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远,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是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的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8、夜晚沉睡的大陆,无数的肮脏秘密和扭曲的欲望,从潮湿的地面破土而出,他们把湿淋淋的黑色触手甩向天空,抓紧后,用力拔天幕拉垮。

9、你之所以能够这样无所谓说钱不重要,这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过过没有钱的日子。

10、心脏上像是瞬间破土而出一颗疯狂生长的巨大食人花,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就用它肥硕的枝叶遮盖了所有的光线,巨大的黑暗里,无数带刺的藤蔓缠绕攫紧我的喉咙。

11、其实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转动过去。秒针、分针、时针,拖着虚影转动成无数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终汇聚成时间的长河,变成我们所生活的庞大的时代

12、在我们平凡而又微茫的生活里,并不是只有轻松的欢笑和捧腹的乐趣。在时光日复一日的缓慢推进里,有很多痛苦就像是图钉一样,随着滚滚而过的车轮被扎进我们的心中。

13、当我们都认为,人生已经出现坏的不能再坏的局面的时候,上帝总有办法超越我们的想象,把一切弄得更加腐烂。我们这群人,从小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秘密、喜悦、悲伤、痛苦

14、这是一个以光速往前发展的城市。旋转的物欲和蓬勃的生机,把城市变成地下迷宫般的错综复杂。这是一个匕首般锋利的冷漠时代。

15、有时候女人需要一个男人,就像逃机者需要降落伞,如果此时此刻他不在,那么以后他也不必在了。

16、当我们都认为,人生已经出现坏的不能再坏的局面的时候,上帝总有办法超越我们的想象,把一切弄得更加腐烂。我们这群人,从小一起,分享着彼此的秘密、喜悦、悲伤、痛苦。

17、当青春变成旧照片,当旧照片变成回忆,当我们终于站在分叉的路口,孤独,失望,彷徨,残忍,上帝打开了这扇窗,叫做成长的大门。

18、如果我们的生活是一部电影,或者说是一部迭起的连续剧。那么,在这样的时刻,一定会有非常伤感的背景音乐缓慢地从画面上浮现出来。那些伤感的钢琴曲,或者悲怆的大提琴,把我们的悲伤和难过,渲染放大知道称满一整个天地。在这样持续不断的,敲打在人胸腔上的音乐中。

19、沿海无数的天价楼盘沐浴在上海昏黄色的雨水里,有寂寥的贵妇人在第十二次拨打老公手机听到的电话依然依然是被转语音信箱之后,茫然地抱着蚕丝的抱枕,靠在床边看窗外的江面。翻腾的黄色泡沫像是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漩涡。

20、你喜欢我,我喜欢他,光凭这一点你就永恒输给他了。

21、我喜欢你,又绝非因为你从小就有奔驰接送而喜欢你,也绝非因为你有名牌包而喜欢你,更绝非因为你送我昂贵的靴子我才喜欢你,就算你没有一分钱,我还是会喜欢你。

22、很多时候,我们的一生,就像是电影里配乐的叙事片段。镜头从我们身上一个一个地切过去,然后转了一圈,又切回来。没有对白,没有台词,我们沉默地出现在这些被音乐覆盖着的镜头里。

23、顾里想了想,说:“那还是琼瑶剧吧,郭敬明的主角哪个不是死了的,他的心里一定极其阴暗变态,他的童年一定充满了阴影和扭曲。”

24、如果今日我只是个只领补助金的学员,你顾源会爱我吗?

25、破坏关系的最好方法就是听信谣言。

26、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这么我愿意一直等下去,是一年,抑或是一生。

27、“我并不是因为你从小就有宝马车接送而喜欢你,我也不是因为你的LV包包而喜欢你,我更不是因为你送了我D&G的靴子而喜欢你。就算你没有一分钱,我也喜欢你。”

28、非让现实给你一巴掌,你才知道现实有多残忍。对于喜欢你的人,你的小缺点小任性都是可爱的,对于不喜欢你的人,你的小清新小优雅都是做作。

29、上海没有秋天。往往是夏天一过去,下几场大雨,然后整个城市就开始飕飕地冒汗气。冬天迅速地在地上打几个滚,于是一切都变成冷冰冰的样子。

30、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沙。

31、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流逝告别。我们慢慢地走向一个被上帝作记号的地点。

32、源源不绝的泪水混合着无法排遣的沮丧心情,不断地从我身体里流出来。我觉得自己像是一座超过水位线的巨大水库。整个身体里都是满满的泪水。

33、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涌入这个飞快旋转的城市——带着他们的宏伟蓝图,或者肥皂泡的白日梦想;每一天,也有无数的人离开这个生硬冷漠的城市的摩天大楼组成的森林——留下他们的眼泪。

34、有一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这种感受,是永恒都不会改动的。

35、别用你那盗版蒙娜丽莎般的微笑冲着我,我的胃没你想象的那么坚强。

36、我不知道什么叫年少轻狂,我只知道什么叫胜者为王。

37、白光四下流淌,逐渐炎热起来的空旷街道像是一步黑白默片。无限膨胀开来的寂静。

38、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就像是电影里配乐的叙事片段镜头从我们身上一个一个地切过去,然后转了一圈,又切回来没有对白,没有台词,我们沉默地出现在这些被音乐覆盖着的镜头里。

39、路灯跳动了几下,像是快要熄灭的样子,但是几秒后,又恢复了正常。一整条大街灯火通明,繁华得让人觉得很幸福。

40、与其忍气吞声说声没关系,不如优优雅雅说句bitch。你什么货色,我就什么脸色。

41、每个人都要有一次被原谅的权利。

42、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日飘洒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我们全是小小的星辰。

43、男人是容易被勾引的,如果你拿他像儿子一样伺候,就别怪他在外面给你找儿媳妇。

44、巨大的月亮把白天蒸发起来的欲望照的透彻。银白色的月光把一切丑恶的东西都分刷成象牙白。

45、谢谢你总是在没有人陪的时候想起我,但我不缺你。

46、每个人,包括我本人,都有愚蠢透顶的时候。

47、别给我脸色看,你的脸又不是调色盘。

48、我们都知道,电影里总会有让我们惊讶的桥段。但是,当我们拿着爆米花可乐坐在电影院里的时候。都知道无论多么惊险,蜘蛛侠都会打赢章鱼博士;无论多么曲折,最后王子也很会和灰姑娘在一起。但是生活不是这样,它轻轻地把一颗炸弹放到你手心之前,其实早就把一张诅咒的符,贴上了你的后背。

49、只要你按时达到目的地,很少有人在乎你开的是奔驰还是手动拖拉机。

50、这才是悲剧的最强音节——弥漫在整个空旷天地间的,低沉提琴的巨大悲鸣。

51、没有人能够永恒年青,但永恒有人正年青着。

52、没有人能替你承受痛苦,也没有人能拿走你的坚强。

小时代语录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校报;“三贴近”

自1895年北洋大学校刊《北洋公学》问世以来,中国高校校报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全国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作为高校党政机关报、高校校园主导媒体的校报却面临着影响力下降、地位边缘化的危机。笔者以多年从事校报工作的经验,试解释这一现象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对同行有所裨益。

一、高校校报困境背后的思考

从理论上来说,高校校报作为定向师生的分众媒体,在大学的组织传播及文化建设等工作中本应大有作为,但从近年的调查统计、观察反馈来看,其影响力却呈普遍下降的趋势。根据传播学学者喻国明的解释,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发出者对收受者的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和目的性的控制作用。没有了影响力,媒体就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础。在笔者看来,校报影响力下降主要原因大概有三。

1.以宣传性湮没新闻性,使报纸亲和力下降

校报是高校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受众对推销和宣传都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因此,校报的“报性”决定了宣传不能通过空洞的单向灌输来进行,而应通过事实选择、议题设置等来实现,以服务受众来说服受众。遵循传播规律,将复杂抽象的信息形象化、简约化,易于在受众中传播,这正是校报有别于开会发文等宣传手段的地方。

但是,事实情况是,长期以来,不少人将校报的机关报属性误读为“宣传单”,报道领导、报道会议多,报道方式模式化,空话、套话黑压压,八股之风弥漫。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领导宣传”就是“宣传领导”,将校报变成领导讲话和活动的信息栏。长此以往,校报当然会失去读者的关注。

2.行政化管理和封闭的工作环境,降低了校报的活力

从社会学角度看,影响新闻生产的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因素:个体/群体层面因素,即记者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新闻理想;组织层面因素,即编辑部常规的生产机制和报纸整体的定位及利益诉求;组织外部社会层面的因素,即新闻宣传的政策和行政部门的要求。这三种因素影响了记者的自我角色和生产方式,其中,后两种起决定作用。[1]

具体到高校校报办报的情况上,我们可看到,校报虽然大都有正式刊号,但与市场无关,管理上走行政化路线,例如经费由学校拨发,其数量往往只够硬性成本支出,人员由学校按编调配,几乎没有专业人士,人手不足且很少流动。由于人员少、经费少,全国只有5%左右的校报为周报,绝大多数是旬报和半月报,时效性较差。特别是,超稳定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的工作程序以及进修学习机会的匮乏,让不少办报人员产生了惰性,没有工作创新的意愿和专业办报的能力。据此,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校报普遍缺乏吸引力。

3.网络传播新趋势的到来,让受众进一步“漂移”

在前网络时代,由于信息渠道较少,校报虽然总以一张面孔示人,尚能称为校园主流媒体,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校报和其他纸质媒体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近年来,由于受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介的吸引,受众对报刊的“黏性”减弱,大量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向更为便捷的新媒体“飘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手机网民上升至3.18亿人,在网民中的总比例达65.5%,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增长到1.95亿,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网络传播理念对传统宣传模式的冲击也相伴同行。在重灌输、轻交流、权威导向的传统模式下,宣传者可以通过控制媒介和传播内容、操控宣传过程,使受传者依其设置的路径来了解事件及信息。但进入网络时代后,信息铺天盖地,个人制作和传播新闻也非难事,这就使得传统宣传模式失去了着力点,单从人人网、微博等社交媒体火热,而纸质媒体特别是党报、机关报发行日益艰难就可看出。

综上所述,高校校报之所以陷入困境,既有高校新闻宣传部门自身的原因,也受网络时代传播趋势变迁的影响。对此,研究者要辩证分析、系统求解。

二、高校校报“突围”战略解析

要在众多对手中胜出,商家要靠产品和营销,所以,高校校报的“突围”战略就是,以“三贴近”原则为统照,以专业服务为读者提供优秀的用户体验。

1.坚持“三贴近”,用温情和亲和力重塑形象,吸引读者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福勒说:“为了生存,每份报纸都必须反映一个特别的读者群,通常情况下就如同手握一面镜子照着某一特别地方,报纸必须和他的读者共同分享一种感觉,一系列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这种报纸与受众共享的感觉就是传播学上所说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媒体才能让受众产生认同。

提升媒体的亲和力,不仅仅是写得“软”一点、可读性强一点等技术操作问题,更是要贯彻以受众为本的指导思想。对校报来说,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师生)”的“三贴近”原则,以带着感情与体温的报道,赢得关注,以重塑富有温情和亲和力的形象。在笔者看来,用传播的理念办报,强调传者与受者的平等和互动,不会消解信息的导向性或意识形态内涵,相反,化刚性宣传为柔性说服,观点会更容易被接受。

校报坚持“三贴近”,就是要密切关注高校发展、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立足本校,又不拘泥于本校,除了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就业求职、科研进展等常规话题之外,也要关注和师生有切身关联的其他话题,如师生生活、高教动态等等。只有倾注感情,深入基层,研究师生,校报才能真正成为传播者与读者两个场域的“连通器”,在众生喧哗中彰显主流。

2.当好内容提供商,善用新媒体,优化用户体验

毋容置疑,全媒体、自媒体等网络传播新趋势让传统媒体广受冲击,但传统媒体仍有自己的优势——专业性和公信力。无论“浅阅读”怎样流行,总有一部分受众需要原创的深度报道,而这些必须依靠稳固的组织支持和专业记者采写来完成。这也是校报可以“突围”的理论依据。

校报留住读者要靠用户体验。接近性强的信息是受众需求最迫切的信息,相对社会媒体,高校可能空间小一些,但只要善于发现,能对师生关注的领域进行深入调查,做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同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校报除了当好内容提供商外,也要建立“营销网络”。道琼斯公司著名的“波纹”信息资源管理理念指出,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就像一块石头投到水中,会产生很多波纹,像波纹扩散一样,事件的影响面也会迅速扩大,公司就可以把这个新闻通过道琼斯通讯社、网络版、CNBC电视频道、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等7种不同媒体售卖7次,从而将信息价值“吃干榨尽”。有鉴于此,校报也要持开放心态,借助新媒体的快速、互动、便捷等优势,共建多元化传播平台。

三、高校校报提升影响力的操作路径

网络传播放大了校报的固有缺陷,校报面临生存危机,为夺回“麦克风”,校报必须坚持贴近性,致力于为读者提供“有体验感的新闻”,具体到办报实践中,则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突破。 转贴于

1.加强新闻策划,提高报纸的专业水准

新闻策划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宏观层面,指报纸的定位和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中观层面,指相对固定的阅读单元(即各版、专刊、专栏等)的设计与策划;微观层面,指报纸对某一时期或某个选题的报道所进行的创意设计和组织调控。校报的新闻策划主要为后两种,内容包括: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阶段任务、师生关注的热点以及重要事件和重大纪念日,根据版面定位,确定每期各版的报道主题、栏目选题,制定整体报道计划;对各专栏、专题、专版,编辑部还要具体确定报道角度、版面设计、报道时机等细节。

策划出新意、出深度、出冲击力,对出版周期较长的高校校报来说,一定要打好策划牌,而策划成功的前提就是选题切合实际。所以,编辑要广伸触角,通过会议、文件、采访、网站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无论单位工作要点、教科研动态、师生关注热点,还是时政资讯、行业发展、高教改革,事事都要关心。只有对社会发展、国家教育形势和党的政策有总体把握,对学校工作和师生生活有实际了解,编辑才能提炼出切合实际的报道主题。

专栏、专题、专版是新闻策划的重头戏,策划得好,报纸就变得“丰神动人”,《华东理工大学周报》的经验证明了这点。2011年5月,编辑通过与即将毕业的学生记者交谈了解到,在学校就业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却还有少数毕业生“待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没有明确规划,在学期间浑噩度日,以致履历苍白泛善可陈。编辑就此敏锐地提炼出“大学如何不虚度”的问题意识,分别选择了留学深造、入职媒体、保研复旦等4位毕业生进行典型报道,推出专版“成长的足迹”,后以“我的逐梦之路”为主题在校园网主页上,众多低年级学生自曝“很受震动”。这个策划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主题贴近学生,将成才教育的话题于毕业季以毕业生现身说法的方式报道,不着痕迹的说服拨动了学子心弦;策划整合了碎片化的素材,勾勒出优秀学子奋发自强、勤于思考的群像特征,深化了报道主题。

2.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比重,增强校报的“鲜度”

为避免“旧闻”盘踞版面,出版周期较长的校报要扬长避短,增加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比重,为校报“保鲜”。

非事件新闻是指“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综合消息、述评等都属此类。由于非事件新闻往往通过点面结合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相比消息来说,对时效性要求不甚高,更适合校报刊登。

加强深度报道也可帮助校报“保鲜”。深度报道并不是一种新闻体裁,而是一种报道方式。相较于普通的消息,深度报道不只是告诉读者“5个W”和“1个H”,还揭示“为什么”和“未来会怎样”这些问题。传播规律要求,深度报道之“深”体现在立意上,写作却要求“浅”,新闻表述要故事化,注意场景、细节、对话的运用和叙述的节奏,语言有画面感、现场感。

也许有人担心校报没有深度报道的素材,其实,高校作为科技文化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与社会息息相关,像科研方向和行业发展、学子的求学就业、高校“青椒”的生存状态等都可以入题。只要瞄准与学校发展、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题材,将素材放到大格局里衡量,校报同样可以做出有辐射力的深度报道。

专栏是非事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可靠载体。以《华东理工大学周报》为例,3个新闻版上共有10余个常设栏目,其中“教苑撷英”、“学子说经”、“就业在线”、“校园写真最前线”、“校园牛人”等都是品牌专栏,除了常见的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外,也有工科学生性别比例变迁、毕业生留等调查性报道。此外,校报还紧扣热点、结合实际不断推出新专栏,例如,2009年,以宣传科学发展观为背景,根据学校绿色化工科研特色,推出报道教师为科研支撑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专栏,陆续刊登5篇深度报道文章,获得广泛好评。而且,这种视野开阔、内容深度的取向也为内外宣结合铺平了道路,前述多篇文章都被《科技日报》、《文汇报》等媒体转载。

3.改革新闻报道方式,争取出彩、出新

报道的方式影响报道的效果,校报可从以下几点做起,突破僵化的报道方式,以求出新、出彩。

(1)写会议新闻突出其新闻价值。会议新闻是高校校报的“必选动作”,写好会议新闻,首先要认识到会议只是新闻由头,不是新闻本身,记者要回答读者“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个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写作时突出有新闻价值、读者关心的内容,把会议写活,忌讳写成流水帐。

(2)新闻报道重事实、写细节。美国新闻学者卡罗尔·里奇曾指出,好记者要“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就是要用富于表现力的笔把读者带到现场,用事实、引语、视觉和语言形象去触动读者的情感,或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记者一定要做好观察现场、采集细节等基础工作。

(3)改进版面视觉效果。传播学研究揭示,近乎百分百的读者读报时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图片,所以,校报改善视觉效果的关键点是:精心琢磨标题和导语,给新闻“画龙点睛”;对报纸版式进行“可视化”设计,力求版面新颖;以信息量丰富、有冲击力的图片于“三步五秒”中先声夺人。这些都是编辑必须着意的基础性工作。

4.报网融合,打造多元化传播平台

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根据媒介的特点和受众的偏好,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身逢其世,校报也要走报网融合、错位互补之路。

报网融合,首先要求高校宣传部门理顺管理关系,整合资源,建成由校园网、官方微博、校报、手机移动终端等多个媒体组成的立体传播平台,采编人员合作策划、作业,实现一条新闻、层次化写作、多形态展示,实现新闻集约化生产的目标,提高高校组织传播的整体影响力。

对校报来说,报网融合的积极影响,不仅表现在校报借此拓展了传播渠道,还在于它有利于与读者的深层次互动。例如,校报可以借网络更快捷地了解读者需求,做相应的深度报道,或者借网络互动提升亲和力,也可发掘师生“拍客”、“播客”资源,让受众全方位参与新闻的生产等等。

小时代语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生态学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也是高校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更是高校师资群体中不可或缺的生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生态的视角考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生成因素,提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态构想,为稳定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建言和实践建议。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态意蕴

生态学的核心是系统论、整体论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整体论观点及可持续发展的有序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特点,恰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律吻合。而辅导员发展权利应当“在需要与限制之间,需要表现为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是满足生活的可能;限制表现为对欲求的控制与对资源的节约,它是满足生态的可能”[1]。辅导员是高校师资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时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当我们用生态学的视角探究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时,必然要研究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关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辅导员因子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既依赖又反作用于开放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生态环境。

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凸显“人”的地位,体现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辅导员职业发展包含辅导员与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辅导员与学校社会等的相互交往、相互激励和相互支撑,其相互作用与反作用十分明显。“辅导员群体是出于多维度的社会关系中,继而必须接受这种特定社会关系的社会价值和伦理规范”[2]。一方面,从辅导员队伍与社会的关系看,辅导员队伍建设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辅导员队伍与学校关系看,辅导员队伍建设肯定受制于学校的管理和规范;从辅导员生态主体看,辅导员队伍建设肯定要与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发生联系。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动态或持续发展的过程,其职业倦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辅导员自身的素质、个性、兴趣、习惯等,辅导员对角色的体悟与认可程度、工作环境、国家政策等。这里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内在自觉因素。因此,影响辅导员的生态因子是多元的,是复合的。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困境解析

(一)专业知识困境影响教育效率从而诱发辅导员职业倦怠。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文化的营造者和传播者,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大。因此,辅导员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从辅导员职责看,他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稳定工作、就业创业指导、党团组织建设、班级生活及专业学习指导等诸多工作。而要胜任这些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支持,最好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因此,辅导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但按照专业化的发展取向,辅导员要在这么多的相关学科都成为专家几乎不可能,甚至在以上学科具有较系统的训练都是困难的”[3]。这种广博与精深的专业知识困境,让本就事务繁杂的辅导员力不从心。“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来源”[4]。加之,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驱使,人们有意无意忽视或者否定精神力量的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虚无化倾向,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因为其低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职业根本的辅导员难免被社会边缘化,于是极大地消解了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直接诱发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二)社会评价困境降低职业认同从而形成辅导员职业倦怠。

对老师的考核评价特别是对辅导员职业的评价是困难的。我们无法比较一位跪着上课36年的山村教师和一位项目费上千万元的大牌教授谁是更好的老师,仓促而简单地量化比较一定会南辕北辙。况且,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效应。一个辅导员研究论文比较多,管理学生也没有大问题,而另一个辅导员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积极联络校园讲座、组织社会实践,就是缺自己的研究项目和论文。若干年后,后者培养的学生有一大批业界精英,而前者培养的学生却业绩平平,那么谁更优秀一些呢?的确,这是一个评价悖论。目前社会对高校工作的评价重点在学科、科研及SCI、E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数量,而其培养的学生素质、能力水平往往因为难于量化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的工作重心被扭曲的社会评价所绑架,几乎陷入只求硬性指标数量而忽视思想素质等软指标的泥沼,于是让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无力感,极大地削弱了职业认同感,形成了他们难于抗拒的职业倦怠。

(三)幸福观念弱化压抑创新热情从而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

在高校推行绩效工资改革的大环境下,“辅导员因其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直接影响其收入,成为在高校收入偏低的群体”[5],或者说他们未来的收入增长预期偏低,这是因为社会转型期的浮躁与利益驱动成为左右大众价值选择的重要因素。当一个社会信奉金钱万能时,就会道德和精神幸福论变得虚无,而蔓延的财富幸福论又会弱化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热情的极大消弭。更有甚者,有的辅导员会把工作精力转移到追求收入上,追求那些易于量化的诸如论文、项目等指标,本职工作则局限在学生“不出事”的底线里。此外,辅导员不可能像法官和医生那样用本行业的专用术语捍卫自己的角色,也不可能在大学生中赢得像专业教授那样的职业认可与尊崇度。这种辅导员工作幸福感的弱化,使其产生失落感,从而导致其职业倦怠。

(四)公共危机时有发生妨碍校园安全从而强化辅导员职业倦怠。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矛盾的积累,非传统安全滋生的公共危机时有出现,增加了辅导员职业情景的压力。“无论是多么优质的学校,抑或是管理水平多么高的学校,想要根除风险都是不可能的”[6]。因此,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压力就会增大,而直接面对一线学生的辅导员必然“春江水暖鸭先知”。公共危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这使得处置危机常常没有应急预案可以参考。基于公共危机的人为性和高度不确定性,辅导员自然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激情”状态中。

三、消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生态策略

(一)用人才生境原理破解辅导员成长的花盆效应。

辅导员是生态的产物,生态则是辅导员的载体。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称为局部生境效应,一方面其生存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因为人工介入使花盆植物长得比野外更好,但这种介入一旦消失则经不起风雨。辅导员受专业困境影响,生存与发展空间在一定条件下确实受限,而且与中观环境(具体学校)的政策关系密切。学校领导重视时,辅导员群体就会发展良好,一旦这种介入消失则其必然面临很多困难。辅导员群体作为一个生态因子,需要在一个具有支持性的生态系统背景下才能健康成长。这个支持性的生态系统就是对辅导员成长发生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即辅导员的生境。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境丰富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物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辅导员群体而言,能够消弭职业倦怠的诱发因素。生境作为一个可持续的、动态的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存在着能量和条件的交换。只有在良性的生境状态下,才能破解辅导员成长的花盆效应,消解职业倦怠,使其保持良好心态和精力,高效地开展工作。

(二)用竞争协同原理消解辅导员成长生态位分化。

辅导员队伍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合作关系,同时也存在着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合作与竞争最终呈现一定的动态平衡性。为避免辅导员内部恶性竞争,应当对辅导员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和考核。辅导员之间一定的竞争关系会产生必要的张力,催生辅导员内生动力,有效地防止人才沉淀,使辅导员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发展动力及高度的责任感和灵敏性,其能力因子也必定在工作中不断锻炼提高。这种竞争协同,通过辅导员个体因子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双方甚至多方的互惠互利,并依靠人才协同关系在竞争自强化机制中消弭倦怠,从而使群体得到发展和进化。每个辅导员都是“不同的发展个体,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位,同样存在着专业发展的生态位分化问题”[7]。密切辅导员间开放、互信和自然的合作关系,促使各因子间在知识、信息上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执业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为消解辅导员职业倦怠奠定基础,为辅导员队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三)用终身学习理念抗拒辅导员成长的超耐失衡。

谢尔福德1911年提出了生态学“耐度定律”,他认为,一个新物种从诞生到繁衍生息必须依赖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但要使其灭亡则只要其中一项因子就足够。其中一项因子含量增减或者性质改变,一旦达到该种生物耐力的界限,就可能出现物种消亡的严重后果。同样,在辅导员生态系统中,影响因子对辅导员而言,也有耐受性问题。有学者指出,受知识困境的影响,辅导员“参加工作后,专业根基不牢的弊端就显现出来”[8],常常对学生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无法站在理论的高度用专业的术语予以解难释疑,经常出现“大道理讲不清、深道理钻不透、歪道理驳不倒”的情况,影响工作效果。当一个或一些因子超过辅导员耐受范围时,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学习型辅导员,“通过自身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学术水平,在工作中会起到‘不令而行’的结果”[9],才能更好地适应或者抗拒辅导员成长的影响因子,进一步消解职业倦怠,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起到铺垫作用。

(四)提升职业幸福感引导辅导员走向自我实现。

有研究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倦怠变为主观幸福感低下。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曾提出“幸福悖论”的观点,即收入突破某个临界点后再增加财富不一定导致幸福同步增长。“当欲望既定时,幸福与收入成正比,收入越大越幸福;当收入既定时,幸福与欲望成反比,欲望越小越幸福”[10]。因此,经济效益的提高既要表现在增加收入的效率提高上,又要表现在减少欲望的效率提高上,更必须比较这两个方面的效率。这就需要倡导辅导员实现幸福观念的转型,从追求物质到心灵自由,从结果幸福转型为享受过程,从根本上提升职业幸福感。只有辅导员走进大学生心中,实现心灵碰撞,就会享受思想交流的幸福,才可能得到辅导员个人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实现自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拓展了个人的价值,实现了辅导员的社会价值。当然,幸福不仅在结果上体现,过程幸福也极为重要。一方面积极遏制欲望,另一方面追求知足常乐,享受生活的过程,有利于舒缓情绪、消解职业倦怠,走向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国文.生态公民与一个生态世界的格局[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版,2012(3):49-56.

[2]秦天堂.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生态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6):20-23.

[3]朱孔军,林伟庭.从两难选择到整合协调―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8):52-54.

[4]张华敏.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生态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90-92.

[5]刘孝菊,王向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深层归因与系统消解[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30-31.

[6]郭德侠,楚江亭.学校管理:风险社会的视角[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3-128.

[7]莫华善,张传月.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生态策略[J].教育导刊,2008(9):46-48.

[8]彭瑾.高校辅导员职业枯竭表现及其自我调适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64-65.

[9]李宁.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及自我修复策略[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99.

小时代语录范文第4篇

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在20世纪90年代曾预言,传统的商业银行将是在21世纪灭绝的恐龙。也许盖茨的预言过于悲观。但在大数据时代以及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作为中小商业银行需要正视面临的挑战,运用大数据思维对传统银行进行改造,实现经营转型,这也是传统中小银行焕发生机、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数据时代挑战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思维

大数据时代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或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传统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在预计未来经济环境、金融政策的前提下,依据现有银行规模、网点、人员、资本、客户等资源占有状况,以及客户需求、竞争对手状况来确定其战略目标及路径与方式的。而在大数据时代,决定一家银行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对数据的占有及其使用能力,而传统的人员、网点因素将逐渐淡化;未来银行客户资源的稳定及增长,将更多依赖于对不同类别客户需求数据的掌握并开发出便捷、安全、高值的产品,更多地依赖于对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电子渠道的开发利用。这就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评判自身优势和竞争对手实力时要充分考虑大数据实力与IT能力;在确定战略目标时要兼顾财务承受能力来确定对大数据的投入,使战略规划与大数据支撑、业务引领相适应;在确定实施路径与方法时需要把数据收集与挖掘、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电子渠道、互联网金融作为向客户提供服务、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对传统银行经营范围的冲击。人类从古至今的商业活动大都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分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升级,每一笔交易都将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同时整合。在互联网时代,银行业与其他商业活动的界限将日渐模糊,银行业的经营范围正逐步扩大。当然不是说金融可以替代其他商业活动,而是说金融与其他商业活动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一方面IT让金融无所不在,金融业的版图日益扩大与延伸;另一方面,IT使金融不再是金融机构的特权。这不仅使金融机构之间的混业成为现实,而且使金融与其他非金融机构之间的混业成为趋势。大量非金融机构将结合自身的商业模式,从不同角度渗透进金融或准金融业务。眼下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金融行业只是这种演化的开端。也许有人认为这样的演化将使风险过大而难以驾驭,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样本=总体”变成现实的情况下,人类对金融风险的识别、量化与控制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精准,对风险的驾驭能力更加强大。当然,商业银行对风险的隔离以及监管的变革也势在必行。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的商业银行不仅经营现有的银行业务、非银行金融业务,而且经营与交易相关的信息与物流业务也会成为趋势。也就是说随着金融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化时代的到来,金融将变得无所不能。

对传统银行业经营方式的冲击。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将彻底改变银行经营方式。在产品开发与营销方面,通过对大量交易、行为数据的收集和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建立数据模型,可以展示出分层客户的金融需求,从而按照市场需求、客户需要开发产品、实施营销,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开发产品,并做到精准营销,而不是以银行为中心来制造与推销产品;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不少中小银行在风险评价中虽引入了数量分析,但由于历史数据积累较少,加之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经验判断仍在风险管理和决策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借助大数据对法人与个人客户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其风险模型将更加符合市场实际,对客户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的取值将更准确,这将极大改善商业银行过去凭经验办业务的经营范式。尤其在微贷业务上,大数据可以极大改变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银行可以在准确计量风险溢价的基础上,构建快速授信审批流程,既满足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又确保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总体收益水平;在绩效管理上,可以通过大数据,借助通讯、移动终端、视频等技术对员工工作频率、方式、业绩、能力等做出准确评价,银行绩效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冲击。在宏观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速过渡、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下降成为必然趋势,信贷成本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收入成本比大幅压缩的空间也不大,银行业未来利润增速会放缓。在可预见的3~5年内,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将逐步增加。商业银行可以应大数据时代变迁,强化IT支撑,建设数据仓库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和挖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线上服务,同时在线下提供咨询以及智能化工具难以替代的个性化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改变过去因业务量增加和经营范围延伸而必须增加网点与人员,进而导致成本增加的经营模式,而且将改变过去一味依赖关系营销扩大客户群体的营销模式,为迅速扩大客户群提供了可能。此外,由于大数据时代将使银行业与非银行业的相互渗透变得更加可行和容易,这就为商业银行拓展电子商务、对接资本市场、加强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些新兴业务将可能取代传统存贷汇业务成为中小商业银行未来赢利的主要渠道。

大数据时代的中小商业银行转型战略

当前,大部份中小商业银行在经营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人员素质等各方面与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尤其是在金融国际化、市场化改革提速的形势下,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小商业银行又面临新一重的危险,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有准备的银行来说,这种危险同时也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抓住并及时融入这一深刻变革,实施经营战略的转型,不仅可以转危为安,而且有弯道超车,后来居上的可能;如若不然、其后果可想而知。

确立大数据战略。大数据时代,中小商业银行董事会要充分认识大数据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并对大数据源、大数据技术做出规划。经营管理层要制定分期实施计划,并将实施落实情况及时报告董事会。具体来讲,首先要制定尽可能详尽的数据需求规划,并及时完善与数据采集和存储相关的运行系统,充实自身数据库。其次要改变目前内部系统之间数据各自为政或分散化的状态,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或数据仓库。第三要增强数据分析能力,或借助专业咨询服务商、集成服务商和通信厂商的技术优势,采取合作或外包等方式,提升自身对数据的整合、分析、挖掘以及转化为商业运用的能力。

实施业务结构转型战略。在可预见的未来,金融管制将进一步放松,金融市场将更为开放和自由,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因素叠加,将导致金融领域的竞争全面加剧,中小商业银行依靠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来维持一定的增速将逐渐成为过去式。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将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作为转型的核心发力点,打造小微和零售业务核心竞争力,不仅可以降低对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的依赖,开辟金融蓝海,而且由于大数据时代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以及成本成几何级数的降低,使微贷业务、零售业务成为中小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发展的核心支撑变得更加现实。

加快新兴业务拓展战略。一直以来,中资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作为盈利模式,以至于商业银行以追求规模作为最主要经营目标,因为规模越大自然盈利就越多。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市场全面放开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中小商业银行如何长期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唯有加快盈利结构调整,逐步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及其占比。为此,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发展传统存贷汇业务以外的新兴业务,如投资银行、资金业务、国际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等,这也将成为中小商业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推进金融互联网化战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和金融产业将更加深入地融合在一起,金融电子化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强化。中小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顺应这一趋势,主动贴近技术进步,拥抱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加快推行金融互联化战略,除了继续深化自身运行和管理系统的电子化建设及传统业务的电子化受理以外,还必须紧跟互联网发展步伐,探索建立电子化金融商业模式,着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社区智能银行、移动终端、电子商务、直销银行等业务。这就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将金融互联网及电子渠道作为未来提供金融服务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主渠道。

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路径选择

大数据时代,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加强管理、产品、功能、渠道、服务等模式创新,具体就是要做到以下“五化”:

管理系统化。未来中小商业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依托信息技术提升内部经营管理的效率,也就是说,要加快推进银行内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从客户需求分析、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内部控制、业务流程、服务监控方面入手,建设包括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业务流程处理、运营管理、风险管理、评级授信、办公自动化等系统,逐步实现银行整个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和智能化,促进经营管理决策水平和日常运营管理效率的提升。

产品个性化。目前,大多数银行在产品设计与营销上,仍从自身角度出发,先根据自己对风险控制的内部要求,设计出统一的标准化产品,再向市场和客户进行推销,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银行自身风控需求上的产品制造,并没有对客户需求进行面对面地充分了解,往往导致银行设计的产品与客户的需求严重脱节。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是对客户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传统的“关系”竞争,而是如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竞争。这就要求中小商业银行要将“以客户为中心”从口号变为行动,彻底摒弃以银行自身为出发点和中心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模式,转变成先充分了解每一类客户甚至每一个客户(主要是集团客户、大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特殊化需求,再设计出与其特殊需求相适应的人性化产品,并反馈和提供给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客户对银行产品的粘性,提高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依赖性,建立银企长期合作共赢的关系。

功能平台化。大数据时代,银行业与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相关金融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甚至银行与其他非金融业的合作和渗透的深度也将无限扩大。因此,未来的商业银行功能将是一个综合化的大平台,不仅是传统银行充当的资金融通中介,还要为客户提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电商、商超、物业、商品交易等其他行业之间进行资金、信息、物流交换的平台,也就是既要销售金融产品,还要提供交易及物流通道。

小时代语录范文第5篇

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是指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开办经费和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向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

以建设银行为例,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上,(1)贷款对象:下岗失业人员;(2)贷款额度:最低额度为人民币2000元,单户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万元(含2万元);(3)贷款期限: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借款人提出延长期限,经担保机构同意继续提供担保的,可按人民银行规定延长还款期限一次。延长期限在原贷款到期日基础上顺延,最长不得超过一年;(4)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不上浮;(5)担保方式:政府制定的担保机构提供担。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宣传尚不到位

按照规定,每办理一笔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需经过借款人自愿申请、社区推荐、就业服务机构资格审查和项目评估、担保机构承诺担保、银行审批放贷等多个部门和环节。由于申请贷款需要经过多个部门、不同标准的审核,审核周期较长,贷款手续繁琐,操作难度较大。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小额贷款并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员对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还不了解,不知道如何申请贷款。

(二)小额担保贷款违约率过高

贷款违约率高的主要原因: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创业成功率低,收益有限。二是不少下岗失业人员自身经济状况差,负担重,而自身又缺乏还款能力。三是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贷款,政策因素成分较多,加之一些下岗失业人员信用意识淡薄,承贷者很容易认为是政策性放款而诱发道德风险。四是下岗失业人员多为自谋职业,流动性大,营业网点不固定,管理难度大,据担保公司估算,约有1/3左右的贷款者已失去联系。

(三)小额担保贷款覆盖面有限

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小额担保贷款金额一般掌握在两万元左右,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借款人提出展期且担保人同意继续提供担保的,商业银行可以按规定展期一次,展期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四)各部门责、权、利未能实现有机统一

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规模是衡量再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劳动和就业部门往往希望扩大贷款发放规模。而根据现行政策安排,小额担保贷款的财政贴息是由中央财政和省级地方财政承担,贷款的呆坏账损失又是由各商业性金融机构承担,并最终通过担保法律关系,由地方财政设立的担保基金给予补偿。

三、今后解决好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应加大贷款宣传力度

针对广大下岗失业人员不了解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部门应积极借助电视、广播及户外宣传栏等各类宣传媒体,使公众对贷款对象和条件,审批程序和用途、发放额度和期限、担保机构和责任等方面的内容有所了解和知悉,从而进一步缩短办事时限,提高放贷效率。

(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开发可行的创业项目

缺少可行的项目是目前影响下岗职工贷款创业成功的主要障碍,由于受文化素质、创业技能等因素制约,贷款项目大多数集中在小百货、小餐饮等,而这些项目的市场容量有限,无法吸纳大量就业者,不少贷款者根本无创业经验,所以极易导致项目失败。劳动部门和社会各界应积极想办法,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各类创业项目,帮助他们以贷款为依托,走上较为稳定的再就业之路。

(三)重塑多种运作模式

采取立体渗透模式,把小额担保贷款扩大发放地域范围,同时将发放对象扩大到包括城镇军队退役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和返乡创业的农民等符合条件的所有人群,以及劳动密集型小企业;采取企业征信模式,经查询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对招录下岗失业人员达到在职职工人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重点对接;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小额担保贷款联席会议制度为平台,以优化制度设计和微观操作为手段,以扩大小额担保贷款受益人群和总量为目标的全新模式。

(四)落实责任,进行扎实有效的贷款管理

主要是:(1)重建风险分摊机制。积极组织劳动就业、担保公司、经办银行等部门多方协商,形成权责分明、正向激励的小额担保贷款风险分摊机制:劳动部门以指导为主,遴选符合条件的贷款对象推荐给经办银行;运用招投标等市场化机制,选取担保公司和经办银行,并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分摊风险。(2)重选最佳经办机构。(3)重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承担贷款管理责任的部门,可以采取对还款情况好与差,在目标考核中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借款人而言,讲信用的可以采取利息“先收后返”、还款奖励、贷款额度递增等激励措施,不讲信用的除取消其再次贷款资格、还可以考虑通过催收公示的方法加强催收。对具体经办机构,如金融机构、担保公司等,除给予适当手续费支持外,还可以在有关业务上给予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