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桃源图

桃源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桃源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桃源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粮食生产;安全;存在问题;发展途径;湖南桃源

中图分类号 F326.11;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68-02

农业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1],粮食又是基础中的核心。湖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桃源县粮食生产名列全省前茅,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量显著提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粮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其生产任务越来越重,发展环境越来越复杂,粮食安全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危机。

1 桃源县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粮食生产任务越来越重

粮食既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工业生产特别是生物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原料。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扩张,国家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全国产粮大县,保障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责无旁贷,但桃源县经济底子薄,财政负担重,发展路子窄。近几年,尽管国家重视、政策倾斜,但与其他非农投入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责任与权利不协调,粮食生产面临新的挑战。2011年全国粮食生产目标总任务5亿t,桃源县粮食生产任务是90万t,是全国2 050个县(市)平均水平的3.7倍。

1.2 粮食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在粮食生产实际工作中,存在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职能弱等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民有自主经营的主动权,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用行政命令搞一刀切;一部分农民也产生一种讨价还价的依赖心理,没有项目、资金就不配合,难于管理。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国情,政治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农业生产管理又惯性地采取政府主导、行政推动、项目带动的方式,加上考核考评办法的功利与简单,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应付各种检查,基层工作中常重形式、轻内容,重外表、轻实质,重开头、轻结果,行政成本投入过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1.3 非农建设用地及环境污染等导致耕地面积与质量下降

桃源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是主导产业,粮食生产是重点。但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收益低,加上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招商引资的利益冲动,房地产业的繁荣,城镇近郊及周边地区良田被占、环境污染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耕地面积、质量下降。

1.4 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危及农业生产及粮食安全

气候环境不断恶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虽然桃源县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但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粮食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1.5 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与旧观念存在冲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环保、绿色、有机食品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推行绿色、环保、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实行粮食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依赖化肥、农药,虽然产量提高了,但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土壤肥力下降,长期发展势必影响粮食产量、质量;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对人体危害更大,这种生产方式亟待改变。但从短期来看,产量、收入会受到影响,新旧观念必然发生碰撞,转变观念、改变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6 收益对比悬殊,农民种粮积极性日益下降

尽管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兴粮政策,桃源县也做了大量政策宣传、技术培训、办点示范等工作,但相比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收入,种粮收入的比较效益非常低。另外,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高涨和生活成本的上升也极大消解了粮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农民种粮缺乏内在动力,积极性下降。

1.7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素质普遍偏低

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桃源县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老、弱、妇、幼”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素质普遍偏低,对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产品兴趣低、接受慢、掌握难、应用少,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阻力大。

1.8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远没有到位

2006年以来,桃源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农技推广队伍逐步稳定、待遇大幅提高、工作成效显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与中央要求、农业发展趋势、农民需要相比,还存在显著的差距,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远没有到位。全县40个乡镇农技推广站、109名推广人员,其中55岁以上的占60%以上,人员结构老化、知识水平落伍、条件设施落后、职能不明、待遇不稳等现象严重,体系改革如果仍停留在形式上,将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2 发展途径

2.1 改革体制与机制

科学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改进政策扶持方式,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2.1.1 建立和完善粮食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改变以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抓粮食生产的被动和粗放做法,规范政府、农业部门和农民的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法行政,不断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2-3]。

2.1.2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目前,粮食种植管理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但耕地保护职能主要由国土部门行使,造成耕地保护与粮食种植管理脱节。因此,要切实做到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的生产安全,必须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耕地保护。

2.1.3 加强粮食产能建设投入,提高粮食专项补贴。国家要加大对粮食生产主产县的基础建设投入,保证责任与权利相协调,提高粮食产能;稳定并完善奖励政策,提高粮食专项补贴标准。

2.1.4 改进政策扶持方式。一是创新农业直接补贴制度。粮食补贴应与种粮相挂钩,不能只直补承包土地的农户,应结合农民实际种植面积、产量质量、卖给储备库粮食的数量或按购买农资的专用发票补贴真正的种粮者,确保种粮者基本收益,增强惠农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二是改革惠农政策实施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和补贴范围,激发他们生产粮食的动力。四是加强监管,保证国家产粮大县投资与奖励资金落实到位,禁止挪作非农建设项目。

2.1.5 抓好储备粮管理和救灾备荒种子管理。作为产粮大县,一是根据全年粮食种植计划,对各乡镇下达年度粮食生产和定购任务。无论是欠年还是丰年,惠农保护政策要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应收尽收,应储尽储;强化对储备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质量。二是根据全县粮食生产任务和历年灾害发生频率、程度,备齐备足救灾备荒种子,在遭遇特、重大自然灾害和市场短缺时,开展生产自救和平抑市场价格,恢复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2.2 创新方法与手段

从社会发展形势、农业发展规律、粮食生产任务、农村农民的需求出发,转变发展方式,创新运行手段,抓好粮食生产。

2.2.1 加快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粮食作物生长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回报有限。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粮食专业化合作社扶持和引导力度,规范运行,健康发展。桃源县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组织于2009年起步,如今发展到15家,入社农户4 800多户,流转土地超过3 333.33 hm2,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粮食高产创建重要的试验示范基地,是实现桃源县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方向和主要途径,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创造有利于其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培养和发展粮食种植大户。发展粮食种植大户符合农村实际,潜力大,发展快,贡献突出,管理方便。目前,桃源县粮食种植6.67 hm2以上的大户有158户,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中坚力量。三是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2010年桃源县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1 000户,辐射带动农户2万户,极大地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四是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加强与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合作,提高种粮水平,加大农资投入,推行订单农业,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2.2.2 粮食生产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是农村生产力,是推动粮食发展的第一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桃源县粮食单产和总产逐年递增,2010年水稻平均产量达到6 t/hm2,粮食总产突破80万t;与80年代以前相比,单产、总产增长近2~3倍,没有科技的进步是不可能实现的。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快速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建立一支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作风优良、农民满意的农技推广队伍是关键。2011年,桃源县争取到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其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只有把改革与建设工作尽快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才能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

2.2.3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的前提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要求,只有实现机械化,才能解决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劳动效率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等一系列问题。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一方面,国家要大幅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基本农田改造和建设,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让农业机械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国家要实行更加优惠的补贴政策,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和范围;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机械维修和操作技术培训,激发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4]。

2.2.4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桃源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成为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事关国家农业的长远未来,必须从现在抓起。通过开展农民互助合作、增加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等手段来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大力开展科普下乡、科技入户、农资下乡等活动,同时与政策、法律宣传和“农家书屋”建设等系列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素质,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参考文献

[1] 刘宁.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农业科研投入效应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2010(2):53-57.

[2] 崔俊辉,王艳霞,郭造强,等.河北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66-70.

桃源图范文第2篇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结构安丰镇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全镇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表1)。其中:农业用地面积134.9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1.45%,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等类型;建设用地面积30.3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05%,主要包括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等类型;未利用土地面积23.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50%,主要包括苇地、滩涂和其他土地等类型。已利用土地与未利用土地之比为7∶1。

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点土地缺乏系统规划、盲目扩张、分布散乱、侵占耕地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一方面,安丰镇农民长期习惯以“居民点+责任田”的形式分散居住,农村居民点基本上处于自然形成、自我发展的无序状态,“满天星”式的居民点分布格局,影响了土地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另一方面,居民点用地普遍呈现沿村镇“摊大饼”式外延扩展,致使村庄内出现大量空置房和闲置宅基地,形成“空心村”现象,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乡镇企业用地粗放。安丰镇有些村镇关停并转企业的存量土地闲置,却仍然向外扩展侵占耕地,一些企业土地征而未用,圈多用少,甚至荒芜闲置,这种“重增量、轻存量”,不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的情况浪费严重,导致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下。

安丰镇现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耕地田块小,形状不规则,埂、渠、路占地面积大,仅田埂(不含山区田坎)和沟渠就占耕地面积的9.5%,致使耕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人均耕地逐年减少,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以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为指导。按照简明科学性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可比、可量、可行性原则,结合当前安丰镇土地利用特点,从土地产出率、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选取对土地利用集约度产生影响的18项指标,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的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的确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通过专家咨询及对指标体系的综合分析,确定准则层各指标对目标层的贡献度及指标层各指标对其准则层的贡献度,构造判断矩阵。经过归一化处理和一致性检验(CR<0.1),确定各层次的权重。其中,准则层各指标权重依次为:B1=0.342,B2=0.257,B3=0.214,B4=0.187,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见表3。

3指标标准化处理该研究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0年《安丰镇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安丰镇土管所土地利用调查资料等。因各指标值数据的量纲不同,为使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将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并进行标准化处理。针对不同情况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主要指标通过正向型、逆向型和适度型的不同情况求得,采用百分比标准化法,并要求样本数据具有独立性。

由于个别指标数据离散程度大,若按照百分比标准化法处理,得到的分值普遍偏小,且与准则层的显著作用区间难以准确界定,为了增强此类指标的显著性,笔者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其进行处理:首先,计算各指标平均值μ和标准差σ;然后,根据μ和σ值,进行分段赋值,即根据区间[μ-a1σ,μ+a2σ]来划分相应的分数段,给指标赋值。其中a1、a2为常数,根据指标数值的大致趋势及μ和σ值来确定。

以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为例,由于安丰街道的指标值与其他村之间相差过大,故采用方差分析法,过程如下:根据安丰镇各村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计算出其μ值为181.45万元/km2,σ值为446.96万元/km2;通过对数据的差异性分析,并依据标准差值确定a值,a值分别取0.25、0.30、0.35和0.38,对不同的区间值赋值,最终得出各村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标准分(表4)。

4模型建立与计算根据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和各指标归一化的分值,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安丰镇各村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模型公式为:式中,F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ωb为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ωc为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Iij为归一化后各指标的分值。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安丰镇所辖自然村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表5)。从总体来看,安丰镇各村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别较大。其中,安丰街道、北岗、石集、戚冲、龙塘和赵楼村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高于0.53,土地利用属于集约型,与其良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天岗、廖圩、青城、叶套、大桥、竹兴、甲贝和爱国村土地利用集约综合度介于0.47~0.52之间,土地利用属于适中型,其农村工业产值较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东庄、青峰、糖坊、谷贝和马路村的土地利用集约综合分值较低,土地利用属于粗放型,该类村以农业发展为主,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土地利用集约度驱动力分析

1自然驱动力自然驱动力作为一个子系统,可以分成不同的组成部分。对于农村建设用地,自然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地基承载力的大小,从根本上影响新农村土地集约的程度。安丰镇以平原为主,建设用地受地形影响较小,主要在居民点的边缘部分呈外延式扩展。对于耕地资源,自然驱动因素主要表现为气候、地形、地貌及土壤质地等的不同,其差异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最终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安丰镇位于北亚热带季风区,湿热的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降水过度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给土地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安丰镇中部岗地为黄色粘土,东部滩地和西部湾区为水稻土和沙壤土,复杂的土地类型为土地利用多样化提供了条件,同时增加了农业开发成本,不利于土地的成片集约利用。

2经济驱动力经济因素包含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经济实力,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安丰镇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农村工业的迅猛发展,必然会挤占大量的耕地。同时,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归于农村工业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又成为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扩大的重要驱动力。如图2所示,安丰镇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与单位土地经济总收入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3社会驱动力社会驱动力作为一个子系统,可以分为人口、技术、贫富状况、价值与观念等。人口增长一直被认为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安丰镇人口增长加大了对住房和土地利用系统输出产品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居住用地的扩大与土地利用强度的提高,由此带来诸如土地退化、环境质量降低等问题。随着安丰镇人口增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用地及工矿用地增长迅速,又导致了耕地等农业用地的减少。图3显示,1952~2010年安丰镇人均耕地面积从1822m2下降到682m2,大约60年间人均耕地减少62.6%。

4政策驱动力政策因素是土地利用的重要决策因素,它通过地权制度、价格制度、经营机制等直接影响土地利用及其结构的形式。土地利用的实践表明,随着不同经济政策的实施,土地利用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安丰镇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以农村改革为契机,解放生产力,形成一批特有的乡镇企业,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脱离出来转向二、三产业创造了条件。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土地利用的多样化、高效化、商品化。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安丰镇执行退耕还林还湖,截至2010年全镇退耕还林112.07hm2,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土地利用可持续度方面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的优化途径

1科学编制农村建设规划,提高集约用地水平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安丰镇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根据国土资源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建新地块)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因此,需要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与小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整理规划相衔接,以达到提高集约用地水平的目的。

2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从安丰镇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及其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用地闲置和低效利用现象比较严重,存在“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现象,土地资源冲突尤为剧烈。当前亟需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针对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生活基础设施不健全、村容村貌差的现象,以建设中心村、迁并自然村、消除零星村、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具体目标,通过村庄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使农村建设用地逐步集中、集约,从而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以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桃源图范文第3篇

幼儿教育,在当前国民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结合幼儿教育中幼儿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至关重要,而乡土资源是幼儿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本文结合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现状,探讨乡土资源在当前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可行应用策略。

【关键词】

乡土资源;幼儿园教育教学;应用;策略

当前幼儿园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约束因素在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大多数幼儿园在教学开展中可用的教学资源只局限于教材,这难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合理应用乡土资源有利于幼儿教育高效开展。

一、乡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合理、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在当前幼儿教育中发挥着如下方面的重要性:

(一)丰富幼儿教学内容

单一、枯燥的教材内容是当前大部分幼儿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能够丰富幼儿教学内容,改善幼儿园教学方法。在当前部分经济较为紧迫的乡镇幼儿园而言,乡土资源可谓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在幼儿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不仅仅能够改变教学内容枯燥空洞的问题,还能够拓宽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二)推动园本课程开发与发展

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开发适合自身发展的园本是提升幼儿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因而,幼儿园应该基于自身实际教学条件与环境,结合当地乡土资源,积极开发与自身发展需求相吻合的园本教材,这对于推动园本课程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乡土资源无疑是成本最低、价值最高的教材资源。

(三)提升幼儿学习乐趣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幼师在开展幼儿实践活动时积极利用乡土资源,能够达到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并在课外实践学习过程中帮助幼儿了解到当地更多的人文知识,更近距离地接触当地的自然风光,真正在幼儿学习中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同时,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归属感,培养幼儿的自豪感。在幼儿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还能够不再受限于短缺的幼儿教材,突出大自然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乡土感情,热爱大自然,培养乐观精神。

二、幼儿教育教学中应用乡土资源策略

幼儿园在未来发展中应该从如下方面应用乡土资源,以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

(一)创设手工坊

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幼儿教学活动的一大目标。然而,当前大部分幼儿园受限于自身教学资源,难以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或者所开展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化,难以取得效果。因而,幼儿园应该积极利用乡土资源,创设幼儿手工坊。比如,现在大部分城镇都开很多食品加工店,幼儿园可以与这些食品加工店谈判,愿意提供幼儿手工坊区域的食品加工店,幼儿园可以在园区内免费进行宣传。幼儿园便可在达成合作协议的食品加工店中设置所需的手工坊,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课外手工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创设手工坊能够花最小的成本,达到最理想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二)争当家乡小导游

在幼儿园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是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充分利用当地旅游,组织学生们充当家乡小导游,是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张家港市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幼儿园可考虑与当地景点合作,组织家长陪同幼儿开展春游或者秋游活动。为了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提升幼儿演讲自信心,可以安排幼儿充当幼儿园所组织的春游活动导游角色。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幼儿园可以设置若干奖项,以奖励在导游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并在旅游活动结束后,安排景点的优秀导游进行全面地点评,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在语言表达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日后的幼儿教学中予以注意并改善。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不仅仅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在旅游快乐环境下拓宽自身视野,一举两得。

(三)建立种植区

在当前大部分乡镇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经济产业,幼儿园可以与当地政府沟通,在特地的区域建立适当的种植区,以便幼儿园开展乡土资源教育活动。比如说,幼儿可以从家里带来小麦、葵花籽等不同的种子,然后在幼师的引导下将种子播放在特定的种植区内,由此幼儿心中便充满了期待。幼儿每周在观察植物的成长情况,亲身经历种子成长的全过程,并亲身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艰辛与收获喜悦。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能够让幼儿更近距离地亲近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非凡魅力,对生活充满期待。教学资源匮乏,是约束幼儿园教学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这也使得幼儿园想方设法开发园本课程。乡土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轻易地解决幼儿园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因而应该从创设手工坊、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种植资源等方面积极入手,以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发展目标。

作者:钱春华 单位:张家港市阳光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海春.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121.

桃源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医学院 图书馆 多元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0 导言

图书馆历来承载着信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使命,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21世纪交流融合模式的开启,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追求也成为了主旋律。与传统作为公共文化承载传播交流的服务平台的一般城市图书馆不同,医学院图书馆首先在信息范围上具有专业性和专门性,其主要是以特定学科为主的图书馆设置。其次,医学院图书馆的受众群体也和一般图书馆不同,他的受众面相对一般图书馆来说要窄且职业性、专门性特点突出。那么作为这样一种在提供信息和受众人群上都具有鲜明专门化的图书馆是否需要实现多元文化服务,又该如何践行多元文化服务正是本文接下来讨论的重点问题。

1 医学院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必要性

在对于医学院图书馆的服务讨论上笔者首先明确结论,认为医学院图书馆尽管与一般图书馆相比较主要体现了其专业化的特色,但是在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仍旧具有建立多元文化服务的必要性。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医学院图书馆建立多元文化服务的必要性。

1.1 服务对象的多元

首先是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分析,相对于一般的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针对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群在语言文字上的多样性而言,医学院图书馆虽然在专业学科限制之下受众面相对狭小,但是依旧不能否认其服务对象的多元要求。在笔者分析看来,医学院图书馆服务人群的多元化并不是语言文化的多元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层次需要不同的多元之上。在医学院中,从教授,副教授,专门学科的带头学者,到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科研人员,再到一般的教师,教职工人员,以及人数众多教育层次不同的博士,硕士,本科生等,他们对于医学知识的掌握和研究的层次显然是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差甚远的,那么他们对于图书的需求层次,内容和深度也就当然不同。基于此,图书馆在图书的选择服务之上就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实现服务的多元,满足不同层次的医学研究人员的知识信息需要。

1.2 服务内容的多元

其次,在当前学科研究不断深入复杂的趋势之下,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动性与交流性大大增强,学科与学科之间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互不干涉,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更体现千丝万缕。因此,对于主要服务于医学专业的医学院图书馆而言,在服务内容上体现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是满足和辅助医学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于现在人才全面化培养计划的需要。对于医学院图书馆在满足专业化之下,也同样应该满足作为医学研究人员日常生活和兴趣等方面的需求,实现专业突出且不失多元的服务体系。

1.3 服务方式的多元

再次,信息技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主推动力之下,已经从书本纸质的固定繁重载体之下解脱出来,实现了电子信息数据等形式的有效传播和普及。电子计算机数据库等方式的广泛应用,数据索引的引入,下载,共享,链接,云存储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数据传播交流方式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图书馆借阅式的知识获取方式面临冲击。在这种信息科技的浪潮之下,作为对于世界前沿研究成果更具需求性的医学,在其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上,更加应该满足快捷方便的要求,实现服务的现代多元文化。

2 医学院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的构建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书,医学院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在适应和满足现代化一般图书馆服务多元文化要求之下既具有一般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要求的共性也更加体现其特性,接下来笔者就具体针对医学院图书馆在构建多元文化服务必要性之下,应该如何实现这种多元文化的服务格局做几点具体的分析。

首先既是满足不同层次服务对象的多元文化服务要求。在上述必要性分析中,笔者也强调指出了医学院图书馆服务人群层次的不同。基于此,在服务之上,即要求图书馆提供一些相对浅显易懂的基础读物满足一般大学生和医学爱好者的需要,又要有针对性的提供专业性强,理论相对深厚的专业读物满足医学教授等学科研究的需要。这首先是在提供服务类型载体书籍上的多元文文化。另外在图书馆图书的布局分类之上也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做出不同的区分和标识,满足不同的服务人群的需要。这种更加人性化主动化的服务方式也应然归入多元文化的服务之中。

其次,在满足信息多样性和信息获取方式多样性的要求之下,医学院图书馆应该在明确自身专业型要求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笔者在此认为应该借鉴西方国家家图书馆信息个性化的构建,由专业性强的图书馆技术人员对于图书馆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和整理,从而在对于信息的获取上更加方便快捷,提高效率。另外对于网上图书馆的维护和与其他同类高校甚至是域外的外国知识信息库的联合也实现信息资源多元文化的引入和共享,是满足人们对于其信息多元化需求的重要方式。通过多种现代化方式与传统方式的结合,在信息多元和服务多元的良性互动之下,实现医学院图书馆的使命。

3 小结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医学院图书馆多元文化的探讨之下,一方面是明确必要性,确立建立医学院多元文化服务模式的理念。在这种理念和要求之下,对于医学院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模式的构建提供具体可借鉴的措施建议,以在此探讨之下,促进医学院图书馆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 刘雅琼.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9(8):92-95.

[3] 杨双琪,张云鹏.基于网络的医学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4] 李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定题服务的变革[J].现代情报,2007.27(5):185-187.

[5] 兰杰.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工作在教学、科研、医疗中的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9):96-97.

桃源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期刊管理员 综合素质 专业储备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54-02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从互联网、电视、各类移动通讯设备等渠道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获取随时随地,利用方便快捷等特点,图书馆期刊资源的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电子期刊的大量出现,使得以纸质为载体的传统期刊的利用率不高,效果堪忧,对期刊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目前形势下,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特别是纸质期刊资源的利用效果,已经成为图书馆期刊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认为,提高期刊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是其中的关键,只有在人的综合素质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才能直面挑战,做好期刊管理的各项工作。

1 综合素质

期刊管理员直接面对读者群,是期刊管理的主体,期刊管理员本身的素质是提高期刊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根本。作为一个合格的期刊管理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1 服务意识

首先应树立强烈的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切以读者为中心,将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态度亲切和蔼,服务细心周到,制度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主动听取读者意见,及时改进的工作,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了解读者所需,针对高职院校读者特点转变服务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高职院校的读者与本科院校的读者有一定的差别,偏好性明显,如高职院校学生读者对获取技能性知识有较大的兴趣,而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没有学术研究上的压力,对学术期刊的阅览量很小。表1(期刊分类阅读时间统计表)是我馆期刊阅览室六个月的期刊外借阅读时间统计,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我校读者偏向于阅读社科类期刊,对技能性和休闲性知识有较大需求。因而,期刊服务的重心就应转向技能知识的搜集、引导和利用方面。

1.2 职业道德

期刊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教师以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较高,从而对期刊管理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图书馆是高校的精神食粮仓库,期刊管理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读者造成影响,自身素养的要求更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崇高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言行;具有敬业奉献,勇担职责的工作态度,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责任,坚持认真负责、规范服务,以良好的职业操守影响读者,对读者的需求不推诿、不逃避,及时充分给予满足。

1.3 专业储备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都根据学校的专业开设情况订阅期刊,往往数量都比较多,涉及到各类学科领域,从充分利用期刊资源的角度来说,只有具有较高专业素质期刊管理员才能主动为读者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期刊馆员首先应备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有关期刊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学会宣传、评价期刊,能编制刊名目录、分类目录及期刊论文主题目录索引等;其次每一个期刊管理员起码应掌握一至二个学科领域的专业基本知识,才能对这一学科领域的读者进行信息指导和服务,提供专业人员所需的各类信息资料,解答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性咨询,提供信息综述、专题索引、信息分析等高层次信息服务。

1.4计算机处理能力

期刊管理员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高质量履行期刊管理的职责。

首先,是期刊管理基础工作的要求。验收、登记、分类、编目和加工工作等是既繁琐重要又容易出错的日常工作,需要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才能保证工作的高效和有序。其次,是期刊服务的要求。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期刊资源分布于纸质期刊、电子期刊和互联网,来源广、数量大,期刊管理员要能够跟踪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敏锐地感知信息资源,及时了解国内外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发展动态。当读者有需求时,高质量的服务要求期刊管理员能从纸质期刊、期刊数据库中快速准确提取信息资源,能够开发、整合、选择、组织、有效的信息资源。所有这些工作都要求期刊管理员具备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1.5外语水平

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外语应用相关专业,对外文期刊有较大需求,另外教师科研和艺术类专业也对外文期刊提出了需求,因此,外文期刊数量正逐年增加。这就要求期刊管理员应具备必要的外语知识,以适应外刊服务的需要。

1.6 资源开发能力

实际上,期刊管理岗位的核心工作应该是期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其性质决定了开发所面向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职类的学生和教师,必须有针对的、分层次进行期刊资源的开发。首先,作为期刊管理员,应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资源的需求,在保证浅层次的读者需求的同时,兼顾深层次服务。应能分析高职院校读者的需求,提供技能、技巧资讯、专题研究、主题活动资料等方面的资源,具备诸如目录编制、期刊宣传与导读、读者咨询等方面浅层次服务能力,同时能进行馆藏期刊资源的整合,进行以应用性开发为主的诸如专题咨询服务,编制专题研究预案,选题研究等深层次服务。其次,资源开发应有主动服务意识。开发应坚持主动服务与按需服务相结合的原则,预先跟踪、搜集、整理各类专题的资讯和资源,在读者有需求时,能按读者的要求组织力量,及时保质满足读者的需求。

2 提高综合素质的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期刊管理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与高质量期刊管理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难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所占比例不大,主动服务意识和能力不足,高质量服务开展不够等。提高期刊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2.1 自我鞭策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信息存储和传递方式的革命,愈来愈多的期刊将会以电子载体形式出现,电子期刊在期刊收藏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最终将成为馆藏的主体,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图书馆员的专业技能更高,经验更丰富。在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并存的形势下,期刊管理人员要继续做好纸质期刊管理工作,同时,必须尽快熟悉电子期刊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读者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更加明显,要求图书馆期刊管理员深人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读者的结构及各类读者的阅读倾向和服务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对策,为读者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因此,作为期刊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的意识和动力,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准确定位,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真正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2 继续教育

对于在岗的期刊管理员,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是提高综合素质的一条快捷途径,图书馆管理部门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

从继续教育内容上看,职业道德、读者心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是培训的基本内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期刊检索技术、期刊管理技能等是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学科知识的学习是更高层次的教育。为了提供专业化高层次资源服务,应该结合个人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每一个管理员学习一至二门专业知识,力求覆盖所有专业领域。

从继续教育的途径上看,视个人情况和经费预算情况,可以采用自学、讲座、外出短期培训、学历提升等多种形式。

总之,继续教育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期刊管理员自身要有强烈的自我学习意识和紧迫感,要能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持之以恒,有终身学习的毅力;同时,学校在工作和经费安排上要有统筹计划,在时间和经费上保证期刊管理员的继续教育能正常进行。

2.3 队伍建设

不少高职院校对期刊管理岗位的认识尚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人员安排的随意性较大,造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非图书馆专业的人员所占比例偏大,直接影响了期刊服务的整体水平。因此,在建设期刊工作队伍时,学校人事管理部门要从期刊管理的高质、高效服务的高度,按期刊管理的人才需求,聘用具备图书馆相关专业的人员,不能把期刊管理员岗位当作安排闲人、照顾关系的地方。对于已聘用的非图书馆相关专业的人员,应尽量考虑调整到学校其他部门工作,或者有计划地安排图书馆学方面的继续教育,使其达到期刊管理员的岗位能力和素质。

总之,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载体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期刊管理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期刊管理员在思想上要有危机意识,正视自身的不足,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在行动上加强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以适应期刊管理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文霞.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期刊馆员必备的素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8).

[2] 李丹,刘淑华.探讨21世纪网络环境下期刊馆员的素质与能力[J].科技信息,2012(27).

[3] 王蓓蕊.探讨提高图书馆期刊馆员的服务素质[J].农业网络信息,2010(10).

相关期刊更多

茶叶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源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

瞭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华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