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免疫组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鼠组织;免疫组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R39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34-1
医学研究和科研领域经常会应用动物模型来进行研究,以此来探索人类疾病的模拟反应。在过去一个世纪的研究中,小鼠已经成为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的最佳实验材料。当科研人员应用小鼠做为研究对象时,往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小鼠组织进行鉴定和分析。但是由于免疫组化操作的影响因素诸多,免疫组化效果不稳定等因素常常困扰着免疫组化操作者。本文就以上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1小鼠组织的应用
小鼠经常被用作动物模型进行科学研究,因为现在小鼠的基因改造技术越来越成熟,并且它的生理生化及发育过程类似于人类,基因组也和人类有90%同源,所以小鼠模型可以基本上真实模拟人类的功能活动和反应;小鼠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的另一优势还在于其基因组计划已基本完成[1]。基因组序列的大量信息为研究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胚胎发育和人类疾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条件基础和技术手段。
2免疫组化的原理及优点
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能将形态、代谢和功能密切结合起来。简单地说,用已知的抗原或者抗体去检测待检组织中的抗原或抗体,其结合后经一系列方法的处理,出现呈色反应,这样在光镜下就可以确定组织的来源属性和部位。免疫组化技术还有着以下的优点。(1)特异性强,抗原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2)敏感性高。由于ABC发或SP法的出现时抗原抗体的结合更敏感;(3)定位准确,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
3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3.1组织的预处理
因为小鼠模型都十分珍贵,所以我们在试验中应尽量减少失败的几率。首先,小鼠组织的剥离要迅速,固定要及时,否则很多组织比如脑组织很容易被破坏。其次,固定时间要适当。固定时间以常温下6-12小时为宜。过度固定可能导致组织抗原的损失,影响实验效果[2,3]。最后,组织的脱水时间要适当。拿裸鼠为例,因为其组织比较柔嫩,所以脱水时应该从低浓度乙醇开始,比如50%乙醇梯度开始,并且适当缩短脱水,透明的时间,防止小鼠组织变形,变脆变硬,影响后面的切片和形态观察。
3.2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多步骤、多因素决定的实验方法,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都直接影响免疫组化的结果。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抗原修复。由于小鼠组织在福尔马林或其他固定液中会引起蛋白内或蛋白间亚甲基桥的桥连,导致许多抗原簇被封闭。所以,需要先进行抗原修复或暴露。试验中应该根据具体组织和抗体选择最佳的修复方法。(2)减少或消除非特异染色。一般小鼠组织中免疫组化的非特异染色较深,常常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尽量避免:①抗体浓度要适合。试验中通过设计梯度稀释抗体来确定最佳抗体稀释浓度。抗体浓度过高也会产生非特异染色。②PBS洗涤要充分。试验中尽量使用新鲜的PBS,每次的洗涤时间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③实验用的封阻血清要确保与一抗同源,封阻时间也要足够。④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要确保组织不能干掉。(3)DAB显色:对二甲胺基偶氮苯(DAB)显色的时间也不同程度影响免疫组化的最终效果。最好显微镜下控制显色,所以操作者应具备一定的常用抗体定位的知识,不要显色时间太长,如果无阳性物质,显色时间过长无益,只能使假阳性的机率倍增。
3.3结果的判断和分析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判断应该是阳性染色强而非特异染色很淡或无,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阳性标记物的位置准确(核、质、膜、血管壁或间质等),细胞边界清楚。判断根据:根据阳性细胞的染色强度:(无着色细胞)(一),(+),(+ +),(卅)。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还要结合组织形态学判断是真正的阳性染色而非其他着色。另外实验的进行还必须设有对照,比如阳性对照,阴性对照,自身对照等,这对结果的分析很重要。
4总结
总之免疫组化是一项很精确的实验技术。它在小鼠组织研究上的应用有着很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潜力。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敏感性的不断增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基因库的建立;以及修复抗原性的各种措施、特别是热预处理法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免疫组化技术的使用迈出了崭新的一步。虽然该技术也同时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操作每一个步骤,一定能做出高质量的小鼠的免疫组化切片并且得到有用的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1] 范尔钟,李颖,刘仲燕.免疫组化技术在实验动物组织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21(1).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免疫组化;c-kit;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基因
[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7(b)-0008-02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由突变的c-kit或PDGFRA基因驱动,可见于消化道的任何位置。过去,多数CISTs被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1983年Mazur等首次提出CISTs的概念。目前,CISTs的诊断依赖于结合组织形态学、CD117和DOG1免疫组化检测以及c-kit和PDCFRA基因突变的检测。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集的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110例C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og-l、CD117、CD34、SMA、Sl00的表达,其中8例包含c-kit、PDGFRA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探讨免疫组化结合基因检测对CISTs的诊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2013年1月-2015年1月经手术或内镜下切除的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原发性GISTs患者组织标本110例。
1.2 免疫组化检测
所有标本均经10%甲醉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化采用sP两步法,试剂均购白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实验,常规设置阳性和阴性对照。结果判定:阳性表达部位定位准确,Dog-1、CD117、CD34阳性细胞数平均≥10%为阳性。
1.3 基因突变检测
按照试剂盒(OMEGA,USA)说明提取石蜡组织中的基因组DNA,运用合适的引物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c-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DCFRA基因外显子12、18。PCR产物经3%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后,用ABI 3500测序仪行序列分析。应用SeqScape v2.7软件判断基因突变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及病理特征
110例患者中,男56例,女54例。年龄22~89岁,中位年龄59岁。肿瘤发生部位:胃74例(67.3%),小肠2l例(19.1%),结直肠6例(5.5%),食管6例(5.5%),胃肠外(腹膜后、盆腔)3例(2.7%)。根据文献将肿瘤行危险度分级:极低组47例(42.7%),低组25例(22.7%),中等组10例(9.1%),高组28例(25.5%)。肿块最大直径范围0.3~20cm,平均直径4.6cm。110例患者中梭形细胞型92例(83.6%),上皮样型7例(6.4%),混合细胞型11例(10%)。
2.2 免疫组化结果
110例中CD117、Dog-l、CD34、SMA、Sl00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02(92.7%)、103(93.6%)、87(79.1%)、49(44.5%)、9(8.2%)(表1)。CD117、Dog-1、CD34大部分为弥漫性表达。8例CD117阴性病例中,7例Dog-l阳性。SMA、Sl00大部分为局部或局灶阳性。
2.3 基因检测结果
8例GIST(中等风险1例,高风险7例;胃4例,小肠3例,直肠1例)行c-kit、PDCFRA基因突变检测,总体突变率100%(8/8)。其中c-kit突变率75%,PDGFRA突变率100%(表2)。c-kit突变结果提示4例应用伊马替尼可能有积极疗效,2例可能产生耐药或敏感性降低,2例疗效不明确。PDGFRA检测结果对伊马替尼疗效预测尚需要进一步临床观察。8例GIST中,6例CD117阳性。其中一例CD117、Dog-l双阴性,c-kit第9外显子插入突变。3讨论
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中国,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其中10%~30%为恶性。本研究中,中高等风险组占34.6%。CIST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部分患者可发生于消化道外。该研究中,胃部发生率最高(67.3%),小肠其次(19.1%)。
GISTs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因不同瘤体的组织分化程度存在差异,故其表现出的形态学以及组织学特征也不同。该研究中梭形细胞型占83.6%,上皮样型占6.4%,混合细胞型占10%。在组织学上,GISTs与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相似,难以与平滑肌肿瘤、神经纤维瘤等鉴别。免疫组化诊断以往依赖CD117、CD34的表达。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DOC1已成为GISTs诊断的重要分子标记物。在该研究的110个病例中,CD117、Dog-1、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2.7%、93.6%、79.1%,在8例CD117阴性的病例中,7例Dog-1阳性。CD117、Dog-l、CD34三者联合应用可区分出绝大部分的GISTs。
【摘要】 目的:用两种不同的免疫组化方法二步法和三步法分别在胃癌组织中进行ERα-36染色结果的比较,寻求不同免疫组化原理的染色试剂盒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利用两种不同的试剂盒研究相同的胃癌微阵列芯片(共352点,以肝组织作为定位标志),通过比较两种免疫组化方法在相同组织上表达的不同做比较。结果: 三步法制片结果比二步法背景低,阳性率低,非特异性着色小,结果明确易读;而二步法较三步法操作简单,检查阳性率高,阳性强度高。结论: 针对一抗为ERα-36的免疫组化染色,三步法虽然实验耗时比较长,但实验结果较好,明确易读,适合科学研究。二步法较易出结果,灵敏度较高,阳性强度高,较易出背景着色,假阳性率高,故不适于科学研究,但因为操作方便,检出阳性率较三步法高,对于ERα-36弱表达的病例不容易漏诊,且能较快出结果,故可考虑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选择应用。
【关键词】 免疫组化技术; 二步法; 三步法; 组织芯片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组织或细胞内某种物质的性质,并利用酶作用于底物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来显示某种物质的分布于细胞内定位的一种技术,自建立免疫酶标技术以来,这门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科研和临床诊断已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部分胃癌为雌激素受体依赖性[1]。但一张好的免疫组化切片需要真阳性染色结果表达在预期对应的组织细胞中,定位清晰准确,间质清楚,无或少背景着色[2]。影响免疫组化的结果有很多,如组织固定、脱水的过程、修复的好坏以及免疫组化的过程和免疫组化试剂盒的选取以及显色步骤均对结果有影响[3]。目前研究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因素多从免疫组化试剂盒以外几方面分析,对不同原理的试剂盒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甚少。本研究拟以ERα-36为目的指标,观察免疫组化两步法和三步法在ERα-36检测中的异同,探讨两种方法在使用中的优缺点。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由江汉大学肿瘤教研室构建352点胃癌组织芯片,以正常肝组织作为定位标记,芯片直径0.6㎜,片厚4um。
ERα-36兔抗人多克隆抗体,由Creighton大学王兆一教授提供,以胞浆着色为阳性。三步法SP超敏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二步法PV-9000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方法
选用已知阳性的正常乳腺组织为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DAB显色,染色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苏木素复染核。
以三步法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① 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化,用PBS(pH 7.4)冲洗3次,每次3min;
② 用EDTA缓冲液浸泡(pH 8.0),高压修复2min,使抗原暴露;
③ 每张切片加150μl过氧化酶阻断溶液(试剂A),室温下孵育10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BS冲洗3次,每次3min;
④ 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150μl正常非免疫动物血清(试剂B),室温下孵育10min;
⑤ 除去血清,每张切片加150μl的第一抗体,4℃过夜;
⑥ PBS冲洗3次,每次3min,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150μl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试剂C),室温下孵育10min, PBS冲洗3次,每次3min;
⑦ 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150μl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酶溶液(试剂D),室温下孵育10min,PBS冲洗3次,每次3min;
⑧ 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600μl的新鲜配制的DAB,显微镜下观察3~10min;
⑨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 ,自来水冲洗返蓝或冲洗后用PBS快速返蓝;
⑩ 梯度酒精脱水干燥,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两步法④至⑦步骤与三步法不同,不用正常血清封闭,直接滴加一抗过夜,然后直接滴加聚合了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特异性二抗,余步骤相同。
转贴于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学采用SPSS13.0完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采用免疫组化三步法对胃癌组织芯片ERα-36进行处理后的染色结果均为浆着色,无核表达。染色结果为癌组织显示棕黄色的颗粒,背景清晰。根据芯片上显色结果的深浅我们对其进行了4个等级的评定:癌细胞胞浆无着色-;癌细胞胞浆上出现淡黄色染色颗粒+;癌细胞的胞浆上出现深棕黄色的染色颗粒为+++;介于+与+++之间染色深度为++。ERα-36的阳性率为(52/111)46.85%,其各个等级表达率见表1。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胃癌组织芯片ERα-36分别进行处理后,阅片标准同三步法。结果均为浆着色,无核表达。ERα-36的阳性率为(105/111)94.59%,其各个等级表达率见表1。表1 二步法与三步法阳性率的比较由表1可见,二步法与三步法各个等级免疫组化ERα-36的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两步法高于三步法。
此外,我们通过使用二步法和三步法对ERα-36进行染色发现,三步法检测结果的背景较二步法低,非特异性着色小,检查出的阳性率低于二步法,且费用相对较少;但二步法步骤少,耗时较少,且无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检出的阳性率高,染色强度高,见表2。表2 二步法与三步法比较
3 讨论
关于胃癌的ER阳性率国外报道为23%(30/130)(免疫组化法)[4],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ERα-36在胃癌中表达。
二步法又称非生物素酶法。该方法中的第二抗体是将特异性的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通过一个多聚糖骨架联接成一个多聚体。PV系列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试剂将二抗抗体分子和酶聚合在氨基酸骨架上,形成多聚体,替代传统方法中的二抗和三抗,直接放大抗原抗体结合的信号,避免再使用生物素。然后通过DAB呈色反应来观察抗原表达部位。
三步法又称生物素酶法。我实验室采用SP超敏试剂盒是根据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Peroxidase)链接系统设计的。第二抗体采用生物素标记;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SA)是从链霉菌中分离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60KD,它含有四个亚基,每个亚基都有与生物素(Biotion)连接的部位,且两者之间有很强的亲和力。SA与过氧化物酶形成SA-过氧化物酶复合体;生物素化的二抗与SA-过氧化物酶复合体,可通过DAB的呈色反应来显示抗原抗体结合部位。
我们对芯片的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发现用三步法进行染色的芯片结果明确易读,而二步法阳性率普遍较高,非特异性着色率高。
免疫组化三步法染色非特异性着色率比二步法低的原因可能是:①三步法加一抗前用血清封闭去掉内源性杂质的干扰, 而PV二步法省了这一步,因此SP三步法非特异性着色率低;②二步法灵敏度高,第一抗体4℃过夜容易导致背景着色。因此,三步法的假阳性率(假阳性指所有切片均呈阳性反应,或一组抗体均在同一组织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呈阳性反应,另外切片边缘、刀痕,皱褶区和挤压区呈现的阳性反应)[5]低于二步法,故对于实验室研究检测ERα-36的阳性表达率适合采用三步法以避免误差。但是三步法耗时较长,步骤较多,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且对于阳性表达率较低的病例不容易检出,故在这方面二步法比较有优势,二步法法灵敏度较高,不容易漏诊,且无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DAB显色较快,顾较适合临床快速诊断使用。我实验室研究的是胃癌上一抗为雌激素受体ERα-36时的染色结果,对于检测其它指标二步法和三步法检测结果是否也有显著性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Nicolson GL. Cancer metastasis : tumor cell and host organ properties important in metastasis to specific secondary sites.Biochim Biophys Acta ,1988 ,948(2) :175~224.
2 张铭,司少艳,韩瑞刚,等. 免疫组化SP法与PicTureTM两步法的比较.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 (1):58~59.
3 刘桦,赵静.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质量控制应注意的基本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学杂志,2006,9(12):1246~1247.
4 Kojima O ,Takhashi T ,Kawakami S, et al. localiz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s in gastric cancer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monoclonal antibody cancer ,1991 ,67(9) : 2401~2406.
【关键词】 抗原修复液;固定时间;免疫组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87-02
随着医学技术和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出现了。它是一门基于免疫和分子生物学与病理形态学等学科综合的技术,主要是通过已知抗体或抗原进行对实验中的组织细胞中探测的抗原或抗体检测。典型特征包括操作易于实现,准确性高和特异性强,并且能够将形态和机能相互整合。该种技术已在实际中能够进行病理和鉴别诊断,组织胚胎和神经解剖等相关领域的实验研究[1]。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正确及时的固定离体组织前提下,免疫组化技术才能得出精确度高的实验结果。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存在大量的影响因素造成不能正确及时的固定离体组织,特别是在进行尸检标本时,对实验的要求更高。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是考察这些组织是否能够做免疫组化实验,对于不同抗原修复液和固定时间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本院在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中送检,并且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26例标本。在实验中,每一标本中选取4块肿块部位,其中的四个时间点分别是:t1,t2,t3和t4。t1,t2,t3和t4分别代表立即固定组,延迟12小时固定组,延迟24小时固定组,延迟48小时固定组。将其中的1块标本马上置于10%的中尔马林液中进行固定,并将实验中的其余3块分别于延迟12、24、48小时后放入10%中尔马林液进行固定。然后对于以上标本固定满24小时后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和包埋相关操作,再进行切片行HE染色验证肿瘤组织。并且将染色结果为阴性者立即固定组免疫组化,同时不再做与其相应延迟固定组的标本标记染色。
1.2 试剂与方法 采用的试剂包括:鼠抗人CK7单抗,抗人C-erbB-2,单抗兔抗人ER单抗和鼠及ElivisionTM plus(即用型检测试剂盒和DAB试剂盒均购于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采用两步法进行免疫组化,即分别用柠檬酸高压热修复和胃酶修复,并且严格按照ElivisionTM plus试剂盒要求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其中,脱水透明,中性树胶封片,DAB显色和苏木素轻度复染,并且用PBS进行替换一抗作为阴性对照。其中,不同抗原修复液分组:pH为9.0的高温高压EDTA缓冲液修复(A),pH为8.0高温高压EDTA缓冲液修复(B),pH为6.0高温高压柠檬酸盐缓冲液修复(C),pH为9.0微波炉EDTA缓冲液修复(D),pH为8.0微波炉EDTA缓冲液修复(E),pH为6.0微波炉柠檬酸盐修复法(F)。
1.3 结果判定 进行阳性定位在细胞浆和阳性定位在细胞核的免疫组化切片,将其中具有特征代表的10个在400倍视野中观察,对其中的阳性细胞占整体细胞的比例进行计数如下:计阳性细胞数占整体细胞比例在25%以下记做(±),占整体细胞比例在25%-50%记做(+),占整体细胞比例在50%-75%记为(++),占整体细胞比例在75%以上记为(+++),并且相应的评价分为1,2,3,4分;同样的,以(±),(+),(++)表示染色强度,并且相应的评价分为1,2,3分。最后,将两种记分乘积作为染色效果指数。另外,对阳性定位于细胞膜的免疫组化进行切片,其中的染色效果参照文献[2]标准判定,同样的以符号±,+,++,+++,++++进行评价,并且相应的评价分为1,2,3,4,5分,将两种分数的乘积作为染色效果指数。
1.4 统计学分析 基于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字统计处理。在进行统计中,进行随机区间设计的秩和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在P
2 结 果
2.1 通过在A-F抗原修复液以及固定时间不同乳癌组织中,CK7的表现结果如下:在乳癌组织中,CK7的阳性显示为黄褐色的颗粒,其定位于细胞浆中,在总共26例标本中立即固定组均阳性。并且,在立即固定组、12小时后固定组、24小时后固定组和48小时后固定组间的染色效果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通过在A-F抗原修复液以及固定时间不同乳癌组织中,ER的表现结果如下:在乳癌组织,ER的阳性显示为黄褐色颗粒,其定位于细胞核中,在所有的标本中有22例立即固定组标本呈现出了阳性。在立即固定组、12小时后固定组、24小时后固定组和48小时后固定组间的染色效果指数之间的差异P
2.3 通过在A-F抗原修复液以及固定时间不同乳癌组织中,C-erbB-2的表现结果如下:在乳癌组织,C-erbB-2阳性显示为黄褐色颗粒,并且阳性定位在细胞膜中,在所有的标本中有18例立即固定组标本呈现阳性。在立即固定组、12小时后固定组、24小时后固定组和48小时后固定组间的染色效果指数之间的差异P
3 讨 论
由组织病理学基本理论可知,无论在组织切片活着进行电镜大体标本的保存,应该及时适当进行有效的固定。通过这种操作,才能达到使组织和细胞内蛋白凝固并能够在特定位置保留,进而可以防止破坏及自溶内外源性酶,从而最大程度的对组织和细胞的固有形态、结构实施了保护。当出现组织内没未能进行有效的固定时,内外源性酶将能够造成组织细胞结构破坏,甚至使某些特定部位的蛋白向周围扩散并出现降解。在本实验中,通过采用不同抗原修复液,并采用在延迟时间不等的固定组织,进行特定部位的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在结果中可以看到特定阳性部位周围有不同的化程度的阳性背景。并且,在进行CK7免疫标记时,癌巢周围阳性背景随着抗原修复液A到F,固定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深;在进行ER免疫标记过程中,在核阳性减弱的同时出现胞浆的阳性背景;在进行C-erbB-2免疫标记过程中,胞膜阳性同时胞膜两侧均出现阳性背景。并且,从统计学角度,在CK7、ER和C-erbB-2在4组固定时间不等的乳癌组织间的表达效果具有统计意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基本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或者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通过借助显色剂来标记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从而能够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诊断。其中,组织固定不理想对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有非常大的关系,其固定的结果程度和抗原保存有直接关系,因此应该进行尽快组织固定。在进行大标本和有包膜的标本实验时,由文献[3,4]应该进行切开固定。在其中的组织细胞不能及时有效固定,就会导致细胞内蛋白破坏降解,甚至导致免疫组化检测失败[5,6]。免疫组化染色中,组织结构的保存和抗原性等的改变程度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抗原、固定液的pH值、固定剂种类、灌注速度和进行固定后处理方法等方面。
在本实验中,所选用得CK7、ER和C-erbB-2抗体,进行了在不同抗原修复液,在立即固定、延迟12小时固定、延迟24小时固定和延迟48小时固定的4组乳癌组织中,并且最终标记了细胞浆、细胞核和细胞膜等部位的相应蛋白。通过实验看出,在抗原修复液E和F及在延迟48小时中的不到明确的膜阳性。因此,延迟固定对膜蛋白免疫组化效果的影响更明显。延迟固定大幅弱化了免疫组化效果,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延迟固定和内外源性蛋白酶对部分蛋白的降解,以及部分蛋白向周围扩散造成。抗原修复液E和F延迟固定太长,不太适宜进行检测,而抗原修复液A、B、C和D可以进行延迟固定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得出,尽管在实验中免疫组化效果变差,但是可以分辨出特定部位的阳性结果。因此,对延迟固定组织只要充分固定和选用抗原修复液抗原修复液A、修复液B、修复液C和修复液D可以做免疫组化检测的,同时应注意减少实验延迟固定时间。
综上所述,对于那些客观因素造导致延迟固定标本,在其延迟时间未达到48小时之前,并且没有进行免疫组化辅助诊断,可以选用抗原修复液A、B、C和D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应当注意的,判定检测结果应充分考虑到延迟固定带来的影响。因此,只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排除了延迟固定产生的不良影响,免疫组化在一定意义上能够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美娟.组织标本固定方法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的关系[J].解剖科学进展,2003,9(1):89-90.
[2] D'Alfonso T,Liu YF,Monni S,et al.Accurately assessing her-2/neu status in needle core biopsie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n the era of neoadjuvant therapy: emerging ques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addressed[J].Am J Surg Pathol,2010,34(4):575-581.
[3] 吴秉铨,刘彦仿.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
[4] 杨红.免疫组化质量控制中的3个基本影响因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1,17(2):183-185.
[关键词] 免疫组化; 质控; 病理; 医技人员; 沟通交流
[中图分类号] R446.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21-02
免疫组化是目前病理诊断方面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在病理诊断鉴别肿瘤中起重要作用,也是指导临床肿瘤治疗和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依据[1]。免疫组化发展较快,染色结果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以及病理诊断和病理技术二者均充满个性化,颇具经验型,难以标准化,造成目前免疫组化质量难以令人满意[2],免疫组化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引起了业内极大的关注。因此,强化病理实验室免疫组化质控成为当前病理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3] 。
1 质控中医技人员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1.1 对免疫组化质控的正确理解是基础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受制片因素、染色方法、染色流程、试剂质量、实验室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同一种抗原可以在多种肿瘤或组织中表达,没有一种完全针对某一肿瘤或组织的特异性抗体,也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正确判断带来困难和一定局限性。免疫组化结果判断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体现病理医技人员综合水平[4]。免疫组化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和实验性特性决定了要做好免疫组化确实不易。强化免疫组化质控,使免疫组化操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对切实提高免疫组化染色质量,同时促进和提高病理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沟通交流是做好免疫组化质控的现实需要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免疫组化质控有一套比较先进的方法和程序,国内免疫组化质控方法正处于摸索之中,免疫组化质量尚未形成一个权威性标准。在免疫组化标准化欠缺足够重视、免疫组化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下,面对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要做好免疫组化质控工作必须依靠病理医技人员通力合作。病理医生和技术人员历来关系微妙,如果都站在各自立场上,很难客观正确解读清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现象如染色结果表达与不表达,该不该表达的真正意义和原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靠性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免疫组化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中非常需要加强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发挥诊断医生主导作用,改变诊断医生只关心染色结果、技术人员只管技术操作的现状[5],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判断整个免疫组化制片过程、染色过程、正确评估染色结果,从而促进免疫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免疫组化病理诊断的质量和水平,和谐病理医技人员关系。
2 做好医技人员沟通交流的关键
2.1 相互理解和尊重
一般情况下,病理医生关注的只是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染色结果判断体现医生业务水平。技术人员是免疫组化实际操作者,理论水平不足,操作受各种技术条件因素影响较大。医技人员相互之间应该尊重,不要各自从专业技术解读染色结果,应该站在对方角度理解各自专业的能力和局限。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免疫组化质控,提高免疫组化质量对病理医技人员都必须有一个认识过程和经验积累过程,正确解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也需要有一个不断认识过程,并且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一些单位开展免疫组化质控但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医技人员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医技人员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应该是做好免疫组化质控的最关键因素,相互之间有效沟通交流是做好免疫组化的现实基础。
2.2 提高专业水平
专业水平不高,难以沟通。免疫组化发展较快,试剂种类增多、染色方法改进、操作流程更新,理论观念变化都需要病理医技人员加强学习。专业素质提高了,对染色结果原因有了客观理解和正确评估,更有利于病理医技人员做好免疫组化质控,提高免疫组化质量,认识免疫组化机制,有效发挥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和指导临床肿瘤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免疫组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 医技人员有效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3.1 建立免疫组化工作单加强室内质控
免疫组化工作要标准化,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病理医技人员要根据自己实验室具体情况共同讨论制定免疫组化工作单内容,将制片程序[6]、试剂类型、染色方法、操作程序、适合的质控对照和实验条件细化列入室内质控免疫组化工作单,每次操作中都认真实时记录,客观反映免疫组化染色全过程,给医技人员正确判断染色结果,分析结果原因和总结经验提供客观依据和方向,为尽快找到一种较好的、标准化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摸索出一种适合本实验室免疫组化质量控制的方法[7]打开思路。避免医技人员之间对染色结果缺乏依据猜测引发误解,营造科室宽松的学术氛围和正常和谐的专业技术反馈机制。在做好免疫组化室内质控中,摸索最佳抗体和染色流程、最佳实验室条件以及结果正确分析和问题原因查找更需要医技双方坦诚交换意见和建议。
3.2 参加全国免疫组化质控网活动搞好室间质控[8]
全国免疫组化质控网通过病理专家和试剂公司技术专家对统一分发切片的染色效果按照免疫组化质控标准测评,找出普遍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推荐最佳抗体和染色流程,为免疫组化染色规范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参加的单位都得到较大提高。争取参与其中室间质控活动,了解专家对本单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评估,分析本单位与优秀实验室的质量差异,病理医技人员可以明确知道本单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真实情况,找到准确解读染色结果的方法,在较高技术层次对比中找差距,分析原因,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好方法好经验,不断改进操作提高免疫组化质量。这些无论对诊断医生还是技术人员在免疫组化规范化学习方面都是最便捷、提高最快、效果最明显的好方法。
病理医技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是打开免疫组化质控的一扇窗户,效果取决于病理医技人员共同努力,效应体现在免疫组化质量上。
[参考文献]
[1] 陈磊. 分子肿瘤病理学的新进展[J]. 癌症杂志,2007,26(1):106- 112.
[2] 刘复生,刘骅,吕福东,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J]. 癌症进展杂志,2007,5(4):355-361.
[3] 陈杰,郑杰,霍临明. 重视免疫组织化学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2):65-66.
[4] 马大烈,白辰光. 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标记结果的观察和判断[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5):557-559.
[5] 周小鸽. 重视病理医生在免疫组织化学应用中的主导作用[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6):77-79.
[6] 梁英杰.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制片的规范和质量控制[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4,13(2):262-264.
[7] 王小亚,杨清海,黄奇平. 免疫组织化学标准化(一)[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8,15(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