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工作执行力

提高工作执行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工作执行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高工作执行力

提高工作执行力范文第1篇

一个企业的成功是要靠出色的执行力来作保证的,提高执行力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发展力,只有那些建立了执行力文化的企业才可能长久发展,企业的发展历史证明:执行力抓得好,职工队伍就充满朝气和活力,事业就能顺利发展;执行力抓得不好,干部职工队伍就缺乏朝气和活力,事业就会受到挫折。企业面临着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竞争,这种竞争最终体现在执行力上。真正把企业做精做强,提高执行力是关键。面对我矿资源不足和黄金市场放开,我们深刻分析了严峻形势和任务,工会提出了: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大力开展技术比武、劳动竟赛,提高企业竟争力,增强凝聚力,努力开拓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要求。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目前,执行力不强是不少企业的通病。许多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政策上、理论上,而是出在执行力上:执行走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决策方案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二是计划在执行过程当中经常延误,有些工作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计划的执行。三是力度。制定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力度越来越小,成效不大。分析其原因,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责任心。有少数干部职工缺乏责任心,存在着“浮”、“散”、“粗”、“虚”等方面问题,工作部署了下去了仍旧拖拖拉拉,无所作为。

二是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不能自觉地贯彻上级要求,而是各取所需,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还有的爱找借口推卸责任。有问题,怪客观原因,唯独不主观上找原因。

三是制度不完善。某些制度与实际脱节,又不能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完善,在执行上缺乏可操作性,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掺杂较多的人为因素,随意性比较强。

四是机制不健全。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导致多头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工作效率不高,对既定目标缺乏有效的监督,抓落实仅仅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致使工作力度小。

提高执行力的具体措施:唯有提高执行力,用心去做事,才能实现上下认识一致、行动一致。要提高执行力,首先,增强责任心是前提,执行力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工作态度,它需要激情和动力,需要用心去做事。作为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有没有这种责任心,是衡量其合格不合格、称职不称职的首要标准。用心去做好本职工作,不但是对企业、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同样也是对自己、对家庭、对事业负责的表现。反过来,只有对自已、对家庭、对事业负责了,才能对企业、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也就会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出主意、拿措施、抓落实,执行力也就得以提高了。

提高工作执行力范文第2篇

打击传销活动,是国务院赋予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责。建立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就是系统地、规范地、经常地贯彻打击传销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式,是对打击传销斗争经验和做法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这一工作机制,是为了改进打击传销方式,把打击传销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日常工作中去,增强严厉打击传销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是工商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开展打击传销工作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工商机关作为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政府部门,担负着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惩教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切实体现打击传销方针的要求。突出重点,对传销分子坚持露头就打,始终保持主动进攻的高压态势,及时、有效地打击传销活动。长期保持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维护、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法律和政策,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违法活动,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是人民群众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的法制保障。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把打击传销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确保打击传销工作更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从而更有力地打击传销活动和传销分子。维护法制的尊严和统一,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三)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是应对传销发展形势的需要。当前,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财物和信息流动频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并且传销活动呈现出方式更加隐蔽,组织更加严密,欺骗性更强,手段更加恶劣,涉及的区域更加广泛,参与的人员更加复杂等特点。新的形势对打击传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打击传销方式,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及时对传销形势进行评估和预警,适时和有针对性地部署工作,确保及时、有力地打击传销,保障社会经济秩序长期稳定。

(四)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是运用和发展打击传销经验,改进和深化打击传销工作,提高打击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需要。打击传销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创造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增强打击传销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打击与整治相结合,对打击传销实行综合治理;职能部门依法互相配合,形成执法合力: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打击传销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就是将打击传销工作经验制度化,将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规范化,使这些经验和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坚持和运用。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也是解决各地在打击传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的需要:在打击方式上,有的地方打击传销方式单一,注重轰轰烈烈的集中行动,忽视日常的打击、防范工作,打击传销实效性差;在组织实施上,有的地方行动前的准备不足,针对性不强,习惯于“拉网式”大清查,没有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和方式,效果不明显;在政策把握上。有的地方只注意从重的一面,忽视依法从轻处理和人权保障工作,文明执法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发动群众上,不少地方群众并没有真正动员起来,还没有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在保障措施上,有些地方经费不足,影响了打击传销的效果等等。为此,要通过建立健全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打击传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一套有效实用的经常性工作制度,切实加强日常打击处理工作,提高打击传销质量,巩固打击传销成果。

二、打击传销经常性工作机制的具体内容

(一)形势分析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地评估打击传销的形势,对传销活动适时预警,是打击工作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一定时间和范围的传销信息准确收集,迅速研判,及时传递。掌握传销发生发展的规律,为打击行动及时提供信息支撑。一是建立科学的传销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数据包括:传销案件、传销人员、传销地点的情况,公众对传销情况的反映和举报,工商等职能部门预警应对措施等。二是建立畅通的传销信息监测通报网络体系。要建立严格的传销信息采集责任制。工商机关的传销信息采集单位要及时、准确、负责地统计有关传销信息。建立传销信息收集和通报制度。工商部门还应建立传销信息调查摸排制度,主动获取传销信息,确保涉及传销的重要信息得以及时掌握、及时通报。三是建立传销信息研判制度。各级工商部门要建立传销情况研判制度,定期听取传销情况的报告,研究分析传销形势,找出发案规律,准确预测传销走势,为预防、打击传销提供决策依据。

(二)工作决策部署机制。根据对传销形势的分析评估,作出科学决策,是全面及时贯彻打击传销方针政策,顺利开展打击传销工作的重要保障。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充分利用收集的传销信息,及时组织进行综合研究,准确确定一个时期,一定范围突出的传销活动和传销问题,迅速作出决策,因地制宜部署打击重点、打击方式,统筹调配执法人员和群防群治力量,组织推动打击传销工作方案的实施,确保打击传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党委、政府统一决策部署。贯彻打击传销方针的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和政治优势,坚持党委、政府统一决策部署,组织动员职能部门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建立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工商等有关部门参与的指挥机制,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协调、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和社会力量。二是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工商部门要认真贯彻各经党委、政府关于打击传销工作的部署,认真制定本部门的工作方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合理调配力量,突出打击重点,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打击传销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打击传销政策运用机制。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正确理解和全面执行打击传销的政策,坚持依法办案、惩教结合、标本兼治、宽严相济、正确适用法律,使传销分子受到应有的惩处,使无辜者依法得到保

护,把打击重点始终指向严重危害社会传销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传销活动,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一是准确界定和把握传销与直销的区别。把握好传销与直销的区别如:直销不收入门费;直销不发展下线;直销不采取复式(团队)计酬方式等;打击的对象是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严重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传销分子。二是体现惩教结合的打击政策,分化瓦解传销分子,教育挽救大多数。对查获的传销一般参与人员,注重宣传教育,就地遣散:对传销痴迷人员通过说服教育,劝其返回原籍;对拒绝配合的,由公安、民政部门负责通知其单位、亲属或所在地的公安、民政部门将其领回:对严重干扰执法行动的,由公安部门依据有关治安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对被困人员要联系公安部门及时组织解救。

(四)职能部门协作配合机制。执法部门之间互相配合,是贯彻打击传销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工商部门整体效能,有效打击传销的实际需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整体合力,确保及时有力地惩处传销分子。

一是建立内部协作配合机制。工商部门要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各业务科室之间的协作配合,完善以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联手打击传销的能力。二是建立外部协作配合机制。制定和落实好“政府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与公安、商务、银监、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产业、税务等有关部门及时沟通信息,加强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整合执法力量,开展联防和综合治理,解决传销“一打就跑,异地另起炉灶”的情况。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联打联防的工作格局,建立打击和监管的长效机制。

(五)督查考评和激励机制。对贯彻打击传销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是保证打击传销方针全面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对这一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建立科学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各执法环节贯彻打击传销政策方针的工作进行科学考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严格奖惩,完善激励办法,促进打击传销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做到定性评估与定量统计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反映贯彻打击传销方针的实际状况。考评内容包括对当地传销形势的估价,打击传销决策部署情况,传销案件是否得以及时查处,涉及犯罪的传销分子是否得以及时移交司法机关等。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分类考评标准。将共性的、具有代表性的定量和定性指标,作为普遍督查考评的标准:对于地区特点明显的,制定个性化的督查考评标准,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地方、一定时期内打击传销工作的状况。二是认真组织实施督查考评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工商各部门自行对本系统贯彻打击传销方针的情况进行自查、督查和考评。对贯彻打击传销方针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扎实、贯彻打击传销方针不力,严重传销活动长期得不到惩治、社会经济秩序长期混乱,或发生严重影响稳定的传销问题的地方和部门,要严肃追究相关部门、人员的责任。要把督查考评的情况,及时反馈到决策机关,以便适时调整部署,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和协调。要把考评结果作为评定工作实绩、晋职晋级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认真及时兑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督查考评的标准和方法,防止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问题的发生。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督查考评相结合,日常督查考评与年终考核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

提高工作执行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量 质量管理体系 有效性 影响因素 举措

中图分类号:TV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064-01

引言

当前全国的计量检定测试所都是政府设立的法定计检机构,在长期的发展中,计量所依托政府出现了管理松懈的状况,使得计量所的计量检定和检测实验管理都较为滞后。随着当前迅猛发展的经济形式和科技的进步,计量所呈现了两大趋势:第一是市场上有了更多的计量检测需求,第二是计量所的检测质量堪忧,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中,我给的计量所开始逐渐引入了国外先进的计量检测标准和大型检测实验室,促进了计量检测市场的开放,当前如何提高计量所的质量管理问题已经受到计量检测机构的关注。要发展计量事业,就必须做好计量工作的质量管理,由此,本文就我国计量检测实验室如何提升其计量质量管理水平进行探讨,从而寻找到提升计量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对策。

1、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表现

计量所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计量工作人员具有较为明确的质量意识,能够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明确自身的职责,能够深入贯彻计量所的质量控制方针政策。能够以优良的计量品质赢得客户的信赖,能够通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为企业客户计量提供服务,并能够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

2、计量工作中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在计量检测实验室,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计量工作流程能够顺畅开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在满足标准的前提下,根据计量所自身的质量管理情况,搭建一个精简、实用的组织架构,简练检测系统文件,提高计量检测管理。②系统体系文件必须要完善,文件要全面、系统、适用,最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编制体系文件要有高层领导带头,通过多个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编制,做好做到全员出动;先程序文件后质量手册;文件格式要统一、规范;数量上要精简。③不能将17025标准作为检测的最高标准,只能作为通用标准,要根据检测实验室的情况、特点设置标准,忌搬抄17025标准。

3、计量所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要点与措施

3.1 制定质量方针,明确质量目标,提高质量意识

要提高计量所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树立现代计量检测理念,特别是计量所的领导要有计量检测的质量意识,根据客户需求以及计量所自身的特色,从而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质量方针,体系出计量所检测实验室的计量检测工作追求以及工作宗旨。在此基础上还要定立计量所总的质量目标,通过后期的目标分解细化,让目标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体现。计量所的质量方针与目标制定大致包括的内容有:第一,计量检测实验室必须要有一个检测服务质量承诺,这包括了计量检测实验的职业行为以及检测服务质量。第二,检测服务标准声明,要有管理层做出。第三,质量管理目的。第四,所有检测人员必须对质量文件进行熟悉掌握,并体现在工作执行过程中。第五,对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持续改进的承诺。

3.2 完善文件系统

计量所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了完整的质量管理组织结构、计量工作程序、过程以及资源。建立文件系统是为了保障计量工作有章可循,有相关制度法规依据。所以,计量所的检测实验室必须要具备完善的文件系统,这里面包括了计量质量方针、目标、手册以及检测指导书等,还有质量计划、规范、记录。

计量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文件化的规定,可以将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各部门提供查阅信息,便于相互了解,同时使得实验室的质量承诺下达到每一个员工,员工查阅相关资料,便于加深对工作的理解认识,还为计量检测工作提供明确的运作框架,有效为检测培训奠定资料信息基础,也为检测工作的持续改进和评价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数据依据,通过文件系统的展示,有利于向客户展示计量所的实力。建立和完善文件系统,必须要和计量所的规模、工作人员的素质、检测工作的复杂性等对应,保障计量检测结果质量可靠。加强宣传文件系统信息,让全员都能准确理解文件规定。

3.3 检测过程的系统控制

计量所检测工作的全过程都要得到标准、规范的管理,贯彻ISO/IEC17025:2005标准思想,对检测工作流程的人员、设备环境、量值溯源等检测而的关键因素建立核心的控制要点,并记录下控制工作,形成相关文件,还要有纠正预防措施,相应的管理评审机制,控制好检测结果质量,确保其准确性、可靠性。确保计量检测工作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完成,对检测工作过程的控制要严谨、全面、有效,不能有脱节的地方,所有的检测过程要合法合规,使得检测服务能达到客户的需求,并在检测服务过程中通过评审机制不断提升计量检测质量和水平,适应时代的发展。

3.4 对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个持续改进机制

为了确保计量检测服务的质量,计量所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检查工作,特别是实验室的质量体系,通过持续改进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计量检测中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此外,通过持续改进机制,有利于防止一些检测问题的发生。当前的ISO/IEC17025:2005体系已经有了对计量检测实验室内部审核与管理平时的改进措施,内部审核的策划与组织者是实验室的质量负责人,在有培训经历和相关资格的内审员的执行下进行,从而对质量体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管理评审是在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的组织下进行的,定期举行质量体系和检测工作的评审活动,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性,确保其充分、适宜。

结语

计量检测质量是计量所的生命,是计量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对于计量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提升计量所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过程中要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蓝本,结合计量所自身的实际从加强整体的质量意识,完善文件系统,建立监督机制以及动态自我完善机制等措施来切实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提高工作执行力范文第4篇

一、充分把握认识规律

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人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所以,认识也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思政群体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思政群体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需注意以下几点一第一,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直面恩政群体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解答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他们的困惑和迷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第二,坚持双向交流。交流双方要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教育者要以理服人,着重与对象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搞居高临下的“我打你通”。应从他们的认识基础出发,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二、充分把握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是:需要一心理紧张一动机一行为一需要满足一紧张一解除一产生新的需要。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人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对转变人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于部分群体来说,最突出的需要就是生活上的需要(主要是饮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恋爱的需要等等。只有正确对待他们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提高工作执行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籍管理 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215

学籍是指一个学生属于某学校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或者资格,学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在学生的入学时对其资格、学习期间的学习情况以及毕业资格等进行考核处理的活动,主要包括学籍的取得及注册管理、课程考核及考试成绩管理、在校纪律与学习考勤、学籍的异动管理以及学生的学历与学位证书管理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新特征对其自身的学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 高职院校的新发展对学籍管理的影响分析

1.1 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急剧增加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

据教育部消息,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计有1288所高职院校具备招生资格。这些学校的在校生的人数已超过1000万。而且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预计未来这些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规模也会逐年攀升,并成为高校学生总人数中的重要部分。据统计,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数量占普通高校数量比例不断上升,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急剧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工作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部门和社会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新的要求。具体见下图:

1.2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增加了学籍管理的难度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步回归到高职教育的核心,即面向社会需求,重视实践。在实际教学中,高职院校在强调基础课程知识外,尤为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和实训能力,并将其考核指标一并列入学生的学分,纳入对学生的综合测评。这使得先前一贯重视学生课程考核学分评测的传统学籍管理制度渐渐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更加要求高校严格学生学籍的管理工作,提高学籍管理的综合水平。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更增加了学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得学籍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加大。

1.3 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为学籍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当今形势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培养和发展,以便让学生尽快适应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要求。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在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呈多元化发展,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别较大,这就要求管理者要统筹考虑,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要切实维护学生的利益,与时俱进地修改学籍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促进学生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工作的最大化,也增强了学校的责任感,实现了教育水平、教育理念和学生发展的统一。

2 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开发应用存在缺陷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籍管理工作任务复杂程度的增强,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的人工学籍管理工作模式,转而采用学籍管理应用系统,但是现在各院校所运用的学籍管理系统质量和层次参差不齐。据统计,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系统存在系统功能不完善、系统维护不到位的情况。部分系统对于学生等级考试的成绩无统计功能;部分系统对于学生参加的全国等级考试无成绩录入选项,导致学生成绩无法录入系统,无法进行系统操作;部分系统中学生不及格的成绩和课程名称会经常出错,导致信息无效。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一个院校的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会危害到学生的利益,导致其信息出错,无法顺利毕业。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系统的维护并不到位,经常出现系统不稳定或者反映迟缓的现象,给及时查询、整理学生的学籍信息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学籍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管理工作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完成,要想提高学籍管理的水平,就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学籍管理人员。以往高校学籍管理工作都是手工作业模式,许多管理工作者对高科技的信息操作、计算机作业模式较为生疏,这些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自身管理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具有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存在诸多不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欠缺等特点,学籍管理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摸索合适的工作方法,改进自己惯常的工作方式,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办法,使得学籍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进步奠定基础。

2.3 学籍管理理念未能与时俱进

传统的学籍管理重点在管理,目的是强化对学生学籍的管理和控制,管控的标准主要是按照学生考试分数进行综合测评,在对学生的处分问题上,有些高职院校存在惩罚不当的问题。面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传统的学籍管理显得形式化和表面化,无法全面体现学生的权益,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学生自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状告高校的案件屡见不鲜,对这些案件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和学校争论的焦点基本都集中在学籍问题上。面对新的学校发展要求以及社会需求,有必要改进学籍管理的观念,置管理于服务中去,既能突显学校的学籍管理水平,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可见,学籍管理理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2.4 学籍管理执行力存在不足

全国不同的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所采取的运行机制也是千差万别。通过了解,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在具体执行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院校对学籍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只是一味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却没有看到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以至于忽视了学籍管理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二是学籍管理实际运行机制不够顺畅。部分高职院校的校教务处与具体各院系教务部门在管理上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工作开展不顺畅,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管理机制的运行缺乏有效性,从而使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受到严重影响。三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具体操作中出现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主要体现在严格考核和保证毕业率之间的矛盾上。每个学生都想顺利的毕业,但有一些学生由于未达到考核标准,以至于无法顺利领取毕业证。有些学校为了“面子”需要,一些做法违犯了学籍管理的规定。

3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3.1 充分掌握利用学籍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极大增加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单纯手工作业已经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大力推进学籍管理系统是发展的趋势。当前,计算机技术已相当发达,其给各项工作带来的便利也日益显著,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提高了工作的准确率。因此,各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学籍管理系统的重要性,选择和购买较为可靠的管理系统。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并根据测评和记录学生实践、创新和实训能力成绩的需要,研发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管理系统与软件,并且不断完善学籍管理系统,增加相应的操作功能,完善相应的工作步骤,简化工作程序,减少人工的操作步骤,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要重视系统的日常维护,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学籍信息的安全性,尽可能发挥系统管理的优势。通过引进合适的学籍管理系统,就可以在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有效地完成学籍管理工作。

3.2 提高学籍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水平

学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与否,既关系着教学工作能否顺利的进行,又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对于学籍档案分门别类的保存,既有利于学生及时查找个人信息,又有利于学校迅速完成学籍的整理、完善与发放。想要使学籍档案实现规范化的整理与归档,首先就要规范学生信息的采集工作,明确采集的方法,确立明确采集内容,而且各部门之间要协调工作,采用统一的代码采集学生信息,以实现学生信息的资源共享。其次,要明确学籍管理工作的考核标准,定期对学籍工作进行考核,督促管理人员落实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提升其工作责任感,促进学籍管理标准化建设的迅速推进。

3.3 转变学籍管理理念,坚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顾名思义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传统的学籍管理理念要求学籍管理要监督制约学生,而在新形势下,学籍管理的目标更应该理解为是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的推动力,促进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应逐渐实现由“约束”到“服务”的转变,贯彻置管理于服务中去的理念;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积极地引导学生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努力,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只有更接近社会,才能更适合社会需要,才能充分体现自我价值,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和思想。因此,学校应本着一切对学生负责的理念,学籍管理工作中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增进学生对这项工作的理解与认同,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们较多的自我发展空间,以实现“育人为本”、回馈社会的教育宗旨。

3.4 提高学籍管理重视程度,保证工作的执行力

要充分做好学籍管理工作,需要执行力的强力支持。新形势下要做好学籍管理工作,必须在制度执行力上下工夫。首先,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籍管理,把学籍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的重点和持久工作来抓,要深刻认识到学籍管理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学生的切身利益、教学质量的效果和教学秩序的稳定以及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信誉具有重大意义,关系着教书育人目的的实现。其次,高职院校要着手理顺学籍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各管理机构的责任感,共同协调完善学籍管理工作。再次,做好学籍管理的宣传培训工作。院校老师要带头熟知本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学籍管理的宣传工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规章政策,促进师生互进,增进学生对学籍管理工作的理解,共同推进学籍管理的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J].教育研究,2011,(3).

[2]田建国.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A].大学教育沉思录[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3]张素英.高校学籍管理若干问题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1,(9):197-200.

[4]殷涛.如何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3):90-92.

[5]蔡莉,任秀蓉.“以人为本、以生为先”与高校学籍人性化服务管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9):147-150.

[6]高林琴.高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黄山学院学报,2011,(6):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