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血栓的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术后一周内,建议患者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应保持一周。如不积极防治,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发生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本片文章对近两年来妇科手术患者进行分析,评价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手术患者800例,年龄25-85岁,其中400例运用新护理措施做为观察组,400例用普通护理措施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手术的方式、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通过护理干预给予护理措施如下:
(1)术后12小时内的抗血栓压力泵治疗,它可以通过减少静脉内的血液淤积,提高血流速度,从而发挥抗栓形成。
(2)术后患者穿抗血栓弹力袜,通过向病人腿部提供渐进的压力,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3)患者活动指导:术后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护士协助患者被动按摩四肢,告知患者尽早采取主动活动,床上翻身做四肢伸展运动,术后1日离床活动,每日2-3次。
(4)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单位,每日一次。
(5)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及时纠正贫血,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6)密切注意患者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
(7)对于年龄大于65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特殊关注,增加预防措施的次数。
(8)避免在下肢静脉采血及静脉输液。避免反复穿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防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9)促进排气:防止腹胀压迫腹膜后血管减慢血流速度。
(10)饮食指导饮水每日1500以上,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吸烟、饮酒及饮用咖啡,减少刺激物质引起血管收缩。降低血液粘稠度,少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造成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11)生活及环境护理:保持室温22-26℃,防止冷刺激血管痉挛,每晚可以用热水泡脚,促进睡眠,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环。
(12)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悦。消除紧张、焦虑心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能够配合及理解术后护理工作。
(13)以前得过血栓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如观察肢体是否有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皮肤颜色及温度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2 结果
由于给予充分完备的临床护理措施,两年以来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对照组中有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中没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两组血栓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称魏尔啸三联,包括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1】了解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采取预防措施。护士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高龄、肥胖、静脉曲张、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妇女应引起高度警惕。静脉血栓的发生相关因素:(1)手术后卧床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驰状态,致血流缓慢,Agnelli等认为卧床休息大于3天为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五大高危因素之一。【2】(2)手术时间长,肢体制动,盆腔静脉密集缺乏静脉外鞘,静脉留置针,用下肢静脉进行穿刺或采血,反复血管穿刺,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均可造成静脉内膜的损伤,使静脉血栓形成。(3)输入液体量不足,患者贫血或失血、失液较多,血液浓缩,止血药物的应用,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4)患者因术后疼痛而不敢活动,在床上翻身少,不下地,家属与患者不配合术后护理。(5)饮食不合理,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6)对高危因素没做到提前的评估采取措施,术后预防措施不完善。以上均可以造成妇科手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护理干预确实能大大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通过两年来的妇科术后患者以预防为主而制定的护理措施效果明显。确实减少手术后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35例,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颁布的诊断标准;②有冠心病病史,有反复发作的心前区疼痛、胸闷及典型的ST-T改变,血清酶谱水平的变化,发作时间在24h之内,且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狭窄>50%。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45~82岁,平均62.5岁。全部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病变程度,结果显示,单支病变8例(22.9%),双支病变16例(45.7%),三支病变11例(31.4%),接着均行PCI术。
1.2 方法 术前常规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300mg顿服,术后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q12h)连续7d;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并根据临床情况常规使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qd)。根据血糖情况,应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负荷量10μg/kg,3min内注射完,继以0.15μg/(kg・min)持续微量泵,维持24~36h。
1.3 结果 本组病例中有3例出现穿刺点出血,1例牙龈出血,1例鼻腔粘膜出血,1例球结膜充血,1例出现血尿,出血患者给予停用盐酸替罗非班及相应处理措施后,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其余28例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要点
2.1 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观察穿刺部位纱布是否干燥,有无渗血,若有少量渗血时及时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若出现大量新鲜血渗出时,及时汇报医生,重新予以包扎止血;若局部出现血肿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观察血肿是否继续增大。
2.2 实验室指标的监测 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是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期间最重要的监测指标。在治疗前应测定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球压积和出凝血时间,推注或负荷输注盐酸替罗非班6h后以及治疗期间至少需每天监测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如证实血小板计数减少,则须停用盐酸替罗非班和肝素,并进行适当监测和治疗。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盐酸替罗非班的血浆清除率降低,应监测血清肌酐,根据数值来降低盐酸替罗非班的使用剂量。
2.3 严格掌握禁忌症 对有过敏者、活动性出血、颅内出血史、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及者应禁用替罗非班;同时也禁用以前使用替罗非班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慎用于急性心包炎、出血性视网膜病、慢性血液透析、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的患者。
2.4 全身出血情况的评估及护理
2.4.1 持续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四肢末梢循环,评估患者有无大出血现象。
2.4.2 教患者学会自我观察 指导患者选用软毛牙刷,观察有无口腔粘膜出血,若有少量出血时予冷盐水漱口,出血量大时予停药,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观察皮肤有无出血青紫现象,避免四肢碰撞;有无腰背部及下腹部的疼痛,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汇报,防止潜在出血事件的发生。
2.4.3 鼻导管吸氧 应使用质地较软的吸氧管,嘱患者勿挖鼻及用力擤鼻,减少鼻腔粘膜出血,少量出血时予干棉球填塞,出血量大时予鼻腔填塞,密切观察出血量及颜色的改变,必要时改鼻导管为面罩吸氧,减少对鼻粘膜的损伤。
2.4.4 导尿管留置 对于导尿管留置的患者,尿管应尽量使用细小的,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引起局部组织的出血,留置期间及拔管后应密切观察尿液的颜色,如出现血尿,必要时停用盐酸替罗非班。另外需观察大便的颜色,判断有无出血的现象。
2.5 血糖监测及护理 了解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按糖尿病的配餐标准做好饮食管理,这样既控制了总热量又满足了人体需求。根据医嘱监测血糖,发现异常汇报医生及时处理,遵循个体化原则给予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防止发生硬结,影响药物吸收。
2.6 心理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使用心电监护、输液泵等各种仪器,以及对手术、出血的恐惧和血糖升高的担心等因素产生了焦虑、恐惧、忧郁、消极情绪,护士应针对这些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关心体贴患者。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护理,消除患者思想顾虑与不良情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PCI术后,由于患者本身存在的一系列内分泌障碍及介入术引起的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的释放增多,加剧血糖波动及血脂代谢紊乱,血小板活性增加,聚集性被激活,血液中纤溶活性受到抑制,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促发PCI术后冠状动脉炎症过程最终导致血栓事件的爆发[2]。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特异、高效、高选择性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过程中的最后共同途径而发挥强大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血栓形成作用[3]。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PCI术后,在常规使用抗血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左心功能,减少PCI术后并发症发生,其疗效确切,但可增加出血的危险性。
本组病例中,PCI术后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期间,我们实施密切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对7例患者出现的出血症状给予及时处理,效果好。特别是女性和老年患者分别较男性和年轻患者有较高的出血并发症,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等抗凝药时,可以使凝血时间延长。对这些人更应严密观察,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处理,从而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益并保证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志坚,林文华,刘菁品,等.盐酸替罗非班治疗亚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43(1):74.
南通市肿瘤医院 江苏省南通市 226000
【摘 要】目的:研究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在2012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期间收治的58 例进行手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58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 例。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后,2 例(6.90%)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下,8 例(27.59%)在围手术期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减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妇科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围手术期;护理研究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深静脉腔内的血液出现不正常凝结的状况,阻塞静脉管腔,从而影响静脉的回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下肢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一旦栓子脱落,则可能形成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多数为中老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行盆腔淋巴结清扫以及术后卧床时间较久,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防治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本文针对58 例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在2012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期间收治的58 例进行手术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58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 例。58 例患者经过临床影像学检查以及手术病理研究都确诊为妇科恶性肿瘤,其中包括18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23 例宫颈癌患者以及16 例卵巢癌患者。58 例患者的年龄在31-5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8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从而进行护理。通过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措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整理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利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利用t 来检验计量数据,当P<0.05,表示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观察组29 例患者经过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后,有2 例(6.90%)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9 例患者在常规护理下,有8 例(27.59%)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4.291;P<0.05)。
2.2 满意度
观察组29 例患者,只有1 例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6.55%;对照组29例患者中,5 例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总满意度为82.76%。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DVT 的形成原因
首先,恶性肿瘤分泌出癌性促凝活性物质,血液系统异常,且恶性肿瘤降低了血液中的纤维活性,容易引发DVT;其次,手术过程中,由于操作带来的创伤以及手术的时间和术后的卧床时间都会导致患者发生DVT;最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年龄的增加也提高了DVT 发生的概率。
3.2 DVT 护理干预措施
第一,术前护理。在手术前,护理人员要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对DVT 风险进行评估,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进行提前抗血栓治疗,同时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查,维持患者的电解质平衡。第二,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操作,减少操作带来的血管壁损伤。第三,术后护理。患者手术6 个小时后,鼓励患者半坐卧位,多饮水,多翻身。鼓励患者做踝泵运动,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行下肢气压治疗,从而促进血液的循环。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下肢和腓肠肌。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29 例患者仅有2 例(6.90%)发生了DVT,而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有8 例(27.59%)发生了DVT,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DVT 发生率明显较低,且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要制定出防治DVT 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进行健康和饮食的指导,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苗静.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4(16).
【关键词】脑血栓 康复 护理
在临床上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中,传统存在重视抢救生命,忽视功能恢复,重治疗,轻康复的倾向。作者为了减轻脑血栓患者的痛苦,在传统物治疗基础上结合系统的康复护理,对患者肢患肢功能及语言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并总结了一套较成功的护理经验,供护理同行们交流。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0年至2005年收入我科住院的脑血栓病人49例,其中男38例,女11例,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50岁,平均64岁,职业为干部和工人。患者均神志清楚,偏瘫痪,住院时间2个月左右恢复达到完全自理75%,部分自理25%。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62岁,一工厂退休干部,因眩晕、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一天于2000年4月15日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85/105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左侧口角歪斜,左上肢不能前伸上举、握拳,左下肢不能上抬、屈膝,口齿不利。住院诊断“脑血栓形成”。治疗原则:静卧、抗血栓、扩血管及支持疗法等。护理诊断:自理能力缺陷、语言交流障碍、肢体废用综合征、忧郁。护理措施:部分功能代偿护理、语言恢复训练、肢体被动与主动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经过以上2个月的治疗与护理,患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语言交流正常,生活自理恢复,于6月13日痊愈出院。
3 护理方法
3.1确定随机分组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63岁,实验组29例,平均64岁。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3.2对照组采用传统性药疗加常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采用药疗加计划康复护理方法,比较二者的康复效果。
3.3编制康复护理计划内容。包括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翻身动作训练、心理康复等,采取医护人员、家属、患者共同参与的方法。
3.4编制语言训练计划与方法。设置适宜的语言环境,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天上午,每次不超过30分钟。从简单的字,循序渐进,逐步用词到整句的话去教患者说话,训练其语言功能,采用家庭治疗及个别治疗的方法。
3.5制定防肢体废用综合症、肢体主动与被动训练计划 转贴于
3.5.1床上运动 进行瘫侧肢体各部位被动运动,先按摩再对每一关节进行活动,练习抬头、翻身、坐起,为能下床行走创造条。
3.5.2站立 在床上达到自行坐稳后训练站立。站立由护士或家属协助,站立时间由短到长,达到站稳15分钟后开始迈步。
3.5.3迈步 迈步时护士或家属搀扶可用手协助其抬脚起步,在行走练习时防止摔倒。
3.5.4瘫侧上肢功能的康复 应从大关节被动活动到小关节被动活动,如抬臂、握拳、拾物等微细功能的锻炼。
3.6制定对患者及家属相关知识及疾病转归宣传题纲及实施过程,使患者提高对疾病认知及对康复训练增强信心。
3.7制定防并发症如沉降性肺炎、褥疮、便秘等护理计划。
3.8效果评价 生活完全自理:采用患者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语言交流正常、患肢肌力达到3-4级,排便1-2次/日,无并发症。达到此标准的:对照组占63%;实验组占85%。生活部分自理:言语不清、患肢肌力为2级,排便0-1次/日。患者为此标准的对照组占37%,实验组占15%。
由上可知患者功能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患者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药疗与康复护理相结合比传统的常规护理与药物治疗效果更明显。
4 护理体会
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其供血范围内的梗塞性坏死,因而产后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故老年人患脑血管病中发病率高的是脑血栓。根据寻49例脑血栓患者进行语言及肢体功能训练分组观察的结果,我们体会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脑血栓可致失语、心理障碍,因此运用心理护理用于临床实践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腹部操可促进肺扩张,预防肺炎,另外刺激肠蠕动以及晨间冷饮开水对预防便秘的发生效果明显。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对于脑血栓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DVT;骨科;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5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1-3]。本文选取本院从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7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探讨优质护理干预针对骨科下肢手术DVT形成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70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27例,年龄58~70岁,平均65.5岁。采取患者自愿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性别、年龄、手术方法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只采取常规骨科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
1.2.1 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DVT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
1.2.2 饮食指导 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1.2.3 患肢 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1.2.4 抗凝溶栓治疗 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等。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1]。
1.2.5 出血的护理 出血是下肢DVT最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2]。
1.2.6 预防治疗 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 d,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下肢DVT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DVT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4,P < 0.05)(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2.9%)明显高于对照组(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6,P < 0.05)。
3 讨论
下肢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包括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遗传性疾病有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和蛋白S缺乏、纤溶障碍等;导致获得性高凝状态的因素包括年龄大、肥胖、吸烟、糖尿病、血栓病史或各种大型手术等[4]。血液流速缓慢时,血小板会沉积在血管内膜上,并激活凝血酶和凝血因子,当达到凝血浓度时,便导致血栓形成。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减退,多合并器质性疾病;且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长时间制动,手术麻醉和术后疼痛导致静脉血流进一步减慢[5]。
谭宏星[6]对骨科手术后发生的29例下肢DVT患者的病因、手术和麻醉方法及预防进行分析,发现15例患者经早期诊断和治疗后都没有发生肺、脑栓塞或下肢坏死情况。潘淑兰[7]随机选取髋部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加强护理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邹国清[8]针对DVT形成的三大原因(血流淤滞、静脉损伤、高凝状态)实施有的放矢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饮食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及出院后随访3个月内患肢活动良好,无明显肿痛不适。王小俊等[9]将髋部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在围术期按“髋部术后早期DVT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的设计进行健康教育,而对照组在围术期接受整体护理常规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均在术后2周接受相同的问卷调查;另外针对影响健康教育落实的原因对护理64例患者的护士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实验组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及自护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患者高龄、自理能力缺陷、文盲、教育时机不当以及护理人力不足、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化等因素评分较高,脊柱骨折或者下肢骨折、手术后长期卧床、伴有高血压、高龄或患有代谢病及心血管病与下肢DVT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广红玲[10]选取行髋部手术的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使用骨科髋关节手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下肢DVT发生率(5.6%)远低于对照组(22.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组70例患者DVT发生率为30%,观察组DVT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82.9%)明显高于对照组(57.1%)(均P < 0.05)。
综上所述,对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DVT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芸,马宝通,郭若霖,等.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9):693-697.
[2] 王星. 226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31.
[3] 施凤英.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36(19):358-359.
[4] 陈知音,陈小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2(9):92.
[5] 何婉芳,曾文磊,陈金娥,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使用抗血栓弹力袜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09,7(20):1815-1816.
[6] 谭宏星.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68-169.
[7] 潘淑兰.护理干预对髋部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24):96.
[8] 邹国清.86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和护理[J].吉林医学,2012,33(23):5090-5091.
[9] 王小俊,戴雪梅,陈巧玲. 影响髋部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落实的原因分析[J].护理研究,2009,23(10):897-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