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怅然吟式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caused by tainted food, and to do a good job on safety supervision of school health. Methods: During May 5, 2016 to May 12, 2016 by questionnaires randomly the school selected 350 students, took 11 cases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caused by spoiled foo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nducted a Hygienic investigation, the laboratory testing and so on,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and pathogens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and then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in this group of 11 patients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is 3.14%(11/350), male 6 cases, female 5 cases; from the 25 cases of feces, 8 cases ofswab, 7 cases of Norovirus were detected, and the food poisoning which has not been detected was caused by a common pathogen. Conclusion: This group of students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is due to eating contaminated food; the main causes are norovirus infection, so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in schools,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awareness of disease preven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early detection, early treatment, positive control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and ensure the epidemic or event controlled in the bud.
关键词: 污染变质食品;急性胃肠炎;病因;流行病学;对策
Key words: tainted food;acute gastroenteritis;etiology;Epidemiolog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20-02
0 引言
本校学生在2016年5月5日到2016年5月12日期间出现了11例因食用污染变质食品而引发急性胃肠炎,其均有程度不等的呕吐、腹痛等急性胃肠炎典型临床表现。根据其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判定该起事件是因诺如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肠炎的聚集性事件,本组患者均为轻型病症,并经门诊治疗后痊愈。
本次事件经过卫生部门调查主要原因为:污染变质食品引起急性胃肠炎。本文主要是通过还原事件过程来发现引发事件的主要因素,针对性的给予适当措施减少同类事件的发生。经过此事件学校应加强对学校所提供食品安全性的卫生管理,并加强学生的防病意识宣传教育,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积极控制急性胃肠炎,确保疫情或事件控制于萌芽状态。当前,本校学生的急性胃肠炎已经获得有效控制,现报道本次疫情调查结果如下。
1 疫情概况
1.1 基本信息
将学校2016年5月5日到2016年5月12日期间因食用污染变质食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所在校区均设有食堂,提供学生早中晚餐,活动场所、通风以及环境卫生均良好。
1.2 发病情况
该校自2016年5月5日开始有学生发生腹痛、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对该症状实施主动搜索,确定该学校自2016年5月5日下午有2例学生出现急性胃肠炎,截止到2016年5月12日,一共有11例急性胃肠炎病例,其急性胃肠炎发生率是3.14%(11/350),其中11例学生均有呕吐症状,其构成比是100.00%(11/11),腹痛患者7例,其构成比是63.64%(7/11),腹泻患者2例,其构成比是18.18%(2/11)。呕吐次数是1~5次,平均呕吐3次,均无发热症状,属于轻型急性胃肠炎,病程是1~3d,平均病程是(1.71±0.23)d,没有死亡病例,经过门诊对症治疗后痊愈。
2 结果
2.1 卫生学调查
①学校厨房卫生学调查:该学校是一层建筑,包括仓库、独立更衣室、烹调间、面点间、洗碗间、烘烤间。在厨房内未见苍蝇、蟑螂活动,其中厨房内共有6名工作人员,并持证上岗。经现场调查发现,其中2名厨房工作人员制作食物时没有带手套,且口罩佩戴不甚规范。
②进食餐谱。厨房中有餐饮服务许可证,食物原材料则由既往商家送货,并登记有台账。该厨房从周一到周五提供早餐、午餐、晚餐和夜宵,周六到周日则提供早餐、午餐、晚餐。厨房每日所供应的早餐品种相同,是厨房自制的糕点、饼、粉等。经调查,学校2016年5月5日到2016年5月12日期间的早午晚餐以及宵夜,其供应品种包括蔬菜、鱼、肉、蛋、豆制品等。同时,学生否认食用校外提供食品。
③标本采集与检测结果。现场采集标本61宗,其中学生患者肛拭子8宗,食品13宗,学生粪便标本25宗,厨房用品以及餐厨具等表面涂抹6宗,厨房工作人员的肛拭子3宗,手部涂抹标本6宗。检测结果如下:自上述25宗粪便、8宗肛拭子中检测出7宗诺如病毒(病例4宗),未检出的食物中毒为常见致病菌。
2.2 疫情控制方式
综合防控方式:①隔离感染学生,实施全程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是大便成形后的1周,并逐一排查亲密接触人员,并对学生进行晨检和午检,并予以3天预防性用药治疗;②加强对食品卫生监管;③展开全校师生急性胃肠炎预防知识教育。
2.3 分析和结论
依据卫生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测结果,确定该起事件作为诺如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肠炎集体事件。经过甄别核实发现,发病人数共11例,均为轻型急性胃肠炎事件,经门诊治疗后痊愈。当前该事件已经控制,其爆发原因是学生食用污染变质食品,其污染环节尚未明确。本组急性胃肠炎患者中男6例,女5例,发病时间集中于2016年5月12日至2016年5月15日,其餐次食物与其他学生不一致。
3 讨论
经本次实验室检查、临床资料检测等确定本次疫情的群体性发病,是因其所进食食品受到诺如病毒感染所致。因诺如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急性胃肠炎多以流行、爆发等形式发生[1],感染患者的病情多属于轻型病毒,以恶心、腹痛、腹泻和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发头痛、发热等表现[2],属于自限性急性胃肠炎,无并发症,可自愈,严重者有脱水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其生命安全[3]。诺如病毒的致病力极强,因诺如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肠炎有起病急骤、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泛等特征[4~5],且该种病毒极容易发生变异,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B类病毒[6],主要因水源性、食源性爆发[7~8]。
对此,本文建议学校作如下急性胃肠炎防控建议:①对学生每餐后的餐具均及时清洗,并予以高温消毒柜予以消毒处理。对检测出的诺如病毒感染的厨工暂时调开工作岗位,且保证其无腹泻、发热以及呕吐等临床症状和外伤,一旦发生则立即治疗,治疗后后再次予以粪便检查,确定无诺如病毒感染后上岗。②学校应建立有效卫生管理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卫生教育,并增强其卫生意识。同时,加强对厨房食品的管理,并定期检查食品卫生安全,定期消毒,加强对急性胃肠炎监测工作。同时,改变学生用餐的消毒处理,坚持每日两次集中检测食堂用具、公共洗碗池、学生餐具,销毁其过期变质、不合格食材,对厕所、病患排泄物、污染场所予以消毒,隔绝任意可能的疫源。③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宿舍、教室的消毒和通风,每日应用消毒剂对学校教室桌椅、公共用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④开展学校师生的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教育,确保其了解病毒性腹泻严重性,增强其卫生意识,预防其食源性传染病、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华.一起家宴食用被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皮蛋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4):2502-2503.
[2]沈钰钢,应锡钧,竺小春,等.浙江某中学一起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9):1154-1158.
[3]周国营,张巍巍,郑德生,等.北京市密云区居民急性胃肠炎流行病学特征与风险因素调查简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28(5):648-652.
[4]沈钢,应锡钧,竺小春,等.一起农村学校诺如病毒Ⅱ型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 36(1):72-75.
[5]缪国忠.一起菜豆引起食源性急性胃肠炎疾病暴发的病例对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1):3889-3890.
[6]王洋,蒋荣荣,周帼萍.我国首例因Asaia sp.污染而导致含果汁及果肉饮料变质的案例分析[J].中国酿造,2012,31(11):138-142.
金色的麦浪
被风掀起的麦浪,一波一波,尽情欢唱。
清晨的旭日喷薄于东海,将天地渲染成一片金黄,似是与金色的麦浪一争高下。麦浪虔诚地匍匐在地上,拂过一树树麦穗,献给挚爱的人满满一掌心的谷粒,含着欣喜与谦卑的微笑。它们是农民最忠诚的契约者。
白巾
汗水
白巾拂去的汗水,在白巾上绽成一朵无色的花。
落日的帷幕披挂在弯曲的脊背,教堂的钟声回响在田野的上空,当化为最后归去的鸟号,他们搁下将他们的一双手磨成坎坷的石子路的锄头,然后紧紧相扣十指,合上眼帘,诚挚地在心中祈祷,愿主圣安。当其他人可以抓起碗筷,尽情地挑拣并享受美味飘香的食物,他们的双手仍是选择继续挥锄。只有银辉洒就的田野会向他们道,伙计,晚安。他们是田野最合拍难舍的伙伴。
欧洲中世纪的农民生活,仅从一幅幅艺术家引以为豪拍卖上亿的画布上能展露一角。多以灰黄的色调描绘那一望难到底的麦浪,以灰红描画人物的姿态。灰红的双手触摸大地,灰红的脸孔面朝灰黄的麦浪。他们是如此亲密,就连颜色也要融为一体,难以分辨。
中国的田园情怀当属古代男耕女织时期最能体现,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短短四句便已将那时的田园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这样的情景就是一向追求安逸闲适的生活的诗人也不禁感慨:“即此羡闲意,怅然吟式微。”也无怪乎陶渊明宁愿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若能品出个中的滋味,也会不由吟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空旷的澳大利亚田野,茫茫无际的麦浪翻滚,置身于那样的画境,是怎样一种体验。就是冲破喉咙也无法表达内心的狂野,这便是另一种田园。在此耕作的农民,也许不是风吹而显,不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也不是成群成片,也许是几里之内三两个。他们或尽情地纵一架机器在广袤的大地上撒野,或是低头弯腰间哼一曲回家,一身朴素的补丁棉衣,上面粘几粒淘气的小谷粒。
约定好了,放学要带我去,去哪儿呢?去和爷爷奶奶一起到田里去。农家的孩子可以光着脚丫子闯到田沟里,湿滑夹着几粒小石子的田泥从脚趾缝间溢出,像在按摩挠痒。搬只小板凳坐到爷爷奶奶身边,手里擎着几株稻苗,咿呀咿呀地嘻笑,盯了老半天还是没瞅出这玩意儿到底与小草有啥区别呢。
阿诺尔德·汤因比(1889—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其煌煌巨著《历史研究》在当代中国也不乏信徒。正是在这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对中华文明的诞生发表了一番高论:“我们发现人类在黄河流域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挑战严重得多,这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我们所能肯定的仅有这么一点,就是在黄河岸上居住的古代中国文明的祖先们,没有像居住在南方古代中国的人们那样享有一种安逸而易于为生的环境;而南方的居民,如在长江流域的居民,他们没有创造文明,他们为生活而斗争的艰苦性也的确比不上黄河流域的人。”
照汤因比的说法,较之长江流域,中华文明之所以首先在黄河流域诞生,是由于这里的居民遇到了艰苦环境的挑战,而他们也成功地应了战。很显然,汤因比把中华文明的起因套入了他那著名的文明起源的“挑战与应战”模式。
“挑战与应战”模式自有其诱人之处,也不乏部分真理,用于解释黄河文明的起因,国人从心理上也容易接受。如果中国只有一条黄河,或者汤因比先生不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对比,这一“黄河文明起源说”也许尚能自圆其说。可惜的是,偏偏中国有两条纵贯东西的大河,现代考古学又揭示了这两条大河在新石器时代的许多不可辩驳的事实,汤因比先生的这一理论终于露出了马脚。
当然,汤因比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黄河文明起源说”时,对于古代中国尚无从了解。汤因比先生精心打造了一张文明起源的床,自然希望所有的文明都睡着合适,长的锯短、短的拉长也情有可原。问题在于,在中国现代考古学成绩斐然的今天,这一谬种仍在流传。甚至某些号称学者的人们仍在津津乐道汤因比的这一“黄河文明起源说”,不但自误,还要误人。笔者虽然才疏学浅,却愿意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因为笔者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诞生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恰恰不是由于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环境更艰苦,而是正好相反:较之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更适于文明诞生前夜的中华先民的生存。换句话说就是,黄河流域对原始生产力的发展更为有利。
二
“人类必须先获得文明的一切要素,然后才能进入文明状态”(摩尔根语)。为了便于论述的展开,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下“文明”一词的涵义。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对“文明”一词曾有明确的阐述。他说,在现代汉语中,“文明”一词与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相对应,表示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在历史学界,则通常将“文明”一词用于描述人类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在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已经发明文字并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而且已经知道冶炼金属。
这就是著名的文明三要素:城市、文字制度和金属冶炼技术。
显然,按照这一标准,文明只能由定居者来创造。问题是,人类并不是天生的定居者,只要没有充足的食物,人类就只能像野兽一样到处游荡。那么,充足的食物靠什么来提供呢?
现代考古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定居生活开始于原始农业发明之后。“农业是一切多少固定的社会的最初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语),没有一个文明能够不依赖充分的粮食供应而发展起来,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也无一例外都是发源于农业的文明。
英国学者斯蒂芬·F·梅森在其所著《自然科学史》中曾探讨过文明的起因。他说,“旧石器时代的人发明了形形的工具,新石器时代的人则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即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时间也许最近也要在公元前6000年。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很快就消耗掉土壤的肥力,这个因素好象限制了多数新石器时代村社的规模和稳固性。在印度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这种限制就比较小些,因为河水一年一度的天然泛滥带来一层肥沃的新淤泥。在这些流域就有比较多的定居村社繁荣起来,他们排干沼泽,灌溉荒芜的土地,使固定耕作的面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村社——乡镇——城市,与此同时,由僧侣祭司统治的管理体制也发展起来,组织人们生活上的各种复杂活动。这样在公元前3000年的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就出现了最早的一些城市文明。”
相对于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模式,梅森的这一说法尽管朴素,却更为接近事实,这是因为,文明脱胎于新石器时代的结论,到了今天早已成为常识,而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诸多发现对这一说法也提供了支持。
三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夏鼐先生已基本揭开了“黄河文明”起源的面纱,下面不妨引用一下这位中国现代考古学先驱的一些说法。
“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经公开发表的约有七千余处,经正式发掘的也在百处以上。这些发现所提供的大量新资料已经使各地的原始文化的面貌日益明确。尤其是由于碳十四测定年代法的采用,使不同地区的各种新石器文化有了时间关系的框架。”
“最引人注意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叶所发现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即分布在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它比仰韶文化为早,约在公元前6000年到5700年。当时主要的农作物是粟类,并且已知道驯养猪和狗,可能还有家鸡。住宅是半地穴式,屋旁还有储藏粮食的窖穴。……如果沿着这一线索向上追溯,或可找到中国农业的起源。”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半坡遗址的年代是公元前5000—4500年,稍晚于磁山·裴李岗文化。就文化内涵而言,两者似有承继关系,不过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最重要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它的年代与北方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早期(半坡)同时,或许开始稍早。当时在这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潮湿,居住点的周围环境是分布有大小湖沼的草原灌木地带。河姆渡文化的居住房屋是木结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这是远东及南亚各国主要粮食水稻从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最早的实物标本,年代约在公元前5000年。”“从前我们认为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2250年)是我们所知道的长江下游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并且认为良渚文化是龙山文化向南传播后的一个变种。实则这里是中国早期文化发展的另一种中心,有它自己独立发展的过程。”
行文至此,似可得出如下结论:在文明的前夜,与黄河流域一样,长江流域也存在着一个文化发展的中心,同样是中国原始农业出现最早的地区之一。
四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属于旱作文化区域,其显著特点就是大部分地区分布有黄土及黄土状土。由于黄土的风成起因,土壤结构均匀、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与供水性能,而且土壤中蕴含较高的自然肥力。虽然黄土地带年降水量较少,但雨水集中在夏季,有利于耐旱作物的生长。现代科学表明,由于受水热、土壤、地形条件控制,在当时的黄河流域,野生植物经人工驯化后成为栽培植物的只能是粟。粟宜于黄土地带生长,成熟期短且易于保存,粟类作物至今仍在黄河流域大量种植也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以“磁山文化”的考古学结论为例。
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处,范围有8万平方米,是古代先民聚居的一个村落,碳十四测定的结果表明其年代在公元前5800年左右。在这里发现的灰坑多达数百个,数量最多的是平面作长方形的。这类灰坑,多半是贮存粮食的窖穴,深1—2米,最深的达5米以上。在其中的80个这类坑中发现了腐朽的粮食堆积,厚度在0.3—2米不等。鉴定结果这些粮食属于耐旱的粟类作物。据专业人员估计,残存的粮食以十余万斤计,说明当时农业生产的规模已经很可观,农业已经在当时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正是这种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保障了人们的定居生活。
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主要的差异表现在降水多、气温高,而且广大平原地区沼泽水网密布,人类只能在一些“墩”、“台”地貌部位相对高的地方活动。在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稻谷的遗存。例如,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是以发现较早而且又具代表性的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命名的,其年代距今约7000——6000年。1961年,在上海青浦崧泽遗址的马家浜文化层中出土了稻草茎叶、稻谷和米粒等实物,经鉴定属于籼稻型。以后又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浙江桐乡罗家角等遗址中发现大量的稻谷堆积;在宁绍地区的河姆渡遗址(约公元前5000年)第四文化层所出土的稻谷遗存,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都是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中罕见的。在5000平方米左右的挖掘范围内,普遍发现由稻谷、稻谷壳、稻杆、稻叶和其它禾本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物,厚度达40——50厘米。毫无疑问,长江流域属于稻作文化区。
旱作文化与稻作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旱作文化要获得更高的产量,只需要解决灌溉问题;而稻作文化对水的要求则颇为苛刻,没有水固然不能种稻,可是,如果终年积水,稻谷也不可能生长。因此,在降水丰富的长江流域,要获得更高的水稻产量,必须解决排水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新石器时代,灌溉与排水哪个更容易呢?
五
在这里,故老相传的“大禹治水”的传说似乎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事实上,大禹的“治水”就是要解决排水问题。而人们之所以视大禹为英雄,对“大禹治水”念念不忘,正是暗示着能够解决“排水”问题在当时非常了不起。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大禹的活动范围是黄河流域,而且大禹活动的时期已非常接近文明的诞生,此时在干旱的黄河流域解决排水问题尚且艰难,在多雨的长江流域要解决这一问题,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不过,在新石器时代,中华先民又有了一项发明,这就是水井。
有证据表明,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了水井。目前已知中原地区最早的水井,见于河南汤阴白营早期龙山文化的地层中,是一口井字形木构水井;在河北邯郸涧沟遗址,则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两座圆形土井,口径2米,深7米左右,附近有陶窑,井旁有沟渠遗迹。在一口井的底部,发现了完整或残破的陶壶、瓶、罐等容器数十件,当是人们汲水时失落的。这说明这里的水井除了提供生活用水和制陶用水外,也可能用于小块园地的灌溉;在洛阳矬李遗址第三文化层(龙山文化晚期)也发现了圆形水井一眼,这眼井的井身上宽下窄,可防倒塌,已经不是最初始的井了。这是否意味着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流域的先民已经找到了解决灌溉问题的钥匙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水井并非黄河流域独有的发明。因为,比上述中原地区更早的井,则有在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发现的一口木构古井。指出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就纯农业生产技术而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较之长江流域,似乎并不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