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设计原理

艺术设计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设计原理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1篇

构成原理中的造型要素点、线、面是分割、架构视觉空间的基本要素,是造型最基本的形式语言,它们共同构建了艺术形态的“骨骼”,使其像生命体一样凝聚精、气、神。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善于归纳抽象的点线面。一个文字符号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个面,利用所处环境中的其他元素作参照物确定它的性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创新的思维、敏锐的视觉、精湛的表现技巧,通过观察、体验和联想,把自然现象中存在的复杂形象运用最基本的几何形态进行组织和变化,来反映客观现实所具有运动规律,从主动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创始者彼埃•蒙德里安在其著名的红黄蓝构图中对此做出了非常充分的解释和运用。其次作为集约化符号的抽象意义,在进行元素组合时可利用其内在的表现张力及其展示出的形态,使观众或受众得到相应的感情印象和信息感受,这是一个全局协调的过程,此时应把握点线面的情感表达、空间描述、视错觉特征,利用构成形式安排形态空间,或者进一步将还原自然形态。

美的形式原理是规范形式美感的基本法则,在构成中应用形式原理去完善元素之间的变化与统一,对视觉空间做出具体的划分、填充和润色,使形态单元之间衔接、过渡、呼应的更加流畅,像创作“活体”的五官、四肢达到高度的和谐,因此遵循构成的形式原理来组合版面中的元素,才可以使诉求的主题更加传神。构成的形式原理通用法则总结为重复交错、节奏韵律、对称均衡、对比协调、比例适度、变异秩序、虚实留白、“立场”网格八点,作为重点相对集中的某个局部,在变化与统一的形式原理总则中,要以新的审美意识去寻求更多的美的形式,进行主动创新。所以我们要探求更多的造型可能性和新的表现、组合形式,通过直接经验来探求各种元素形态所具备的性质和可能的构成效果,打破先入为主的观念,试验各种元素形态的自然或偶然的接合。以上方面完成形态“骨骼”、“血肉”表象的塑造,是相对理性的表现,利用构成形式丰富的“肢体语言”去促进信息的表达,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这是积极主动的。另外为提高传播效率,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及情感体会,却不能通过确切的公式、逻辑思考获得,更多应利用感性引导心理感受去获得,也是强调形态的意象表现,所以设计师还需要始终不渝地寻找、挖掘创造出最佳的视觉情景,用带有感性思考、情感色彩的空间环境,借以表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宗旨,使主题诉求更具感染力,提高认同度。

知觉情景的渲染,应更加侧重深入研究抽象本质,以创造想象为基础,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学会捕捉总结记录自己的“印象”,包括“生理知觉”与“心理知觉”所捕捉的信息,用构成的形式来表现真实生活,将思考的意念视觉化,并最终体现为具体的空间效果。在创作中,大面积留白的使用相应产生大面积空白或虚渺的空间,这个虚幻的空间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是利用实体空间(形象)表现的情感认知进行塑造或牵制的,大面积的虚幻空间能充分的按照表现主线给人营造一个遐想的空间,使主题诉求得以延续在观者的思想中,并激发观众主动思考来获得主题“背景”的描述,创造一种轻松、自由的知觉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空间的延展性,使得空间或遥远、或神秘、或安详。中国传统美学中“计白守黑”的提法,也是对这一形式最早期的解释和充分的运用。至此,构成原理已经在艺术创作中指导完成了元素的组织,形成系统的框架,此后,梳理形态的知觉动线、信息内容的主次区分,完成形态结构调整的最后一个重要步骤。

梳理形态的知觉动线,要符合人们认识过程的心理顺序和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对于设计中“创新、创意”的要求,追求新颖的版面效果,就必须利用知觉动线的构成原理、打破常规的视觉惯性来营造全新的知觉体悟顺序。这要调动造型元素的积极性来建立新的秩序,从有利于创造的因素中进行重新组合。可以在知觉经验中,从元素形状、大小、方向、位置、立场的关系,从数量的重复、变化处理上进行递增、递减、植入等处理,使形态的空间关系呈现出远、中、近景的虚实对比,构成空间深度并增进其结构中的运动规律,重点表现“存在”或“渐隐”的活动反映,利用多种形态产生的“点”在空间中进行分隔或提示,引导体悟阅读,达成信息导读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和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艺术设计作品强调信息的效果和效率,同时又要求使读者通过作品中的信息阅读产生美的遐想和共鸣。构成原理运用其造型要素、形式原理、抽象意向三方面内容,合力指导完成了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核心要求,实现了审美和实用、技术与艺术的整合。

作者:白桦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精神生活的水平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作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意味着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艺术设计,从而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

硬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铺地

铺地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个重点,尤其以广场设计表现突出。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广场都因精美的铺装设计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广场、澳门的中心广场等。但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对于铺装的研究,特别是仔细琢磨似乎还不够。不是去研究如何发挥铺装对景观空间构成所起的作用,而是片面追求材料的档次,以为这样就好,其实不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要用高档的材料,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国外,在这方面研究得很深。如巴黎艾菲尔铁塔的广场铺装与坐凳小品都是混凝土制品,而没有选用高档次的花岗岩板,并无不协调或不够档次的感觉,同时,也可利用铺装的质地、色彩等来划分不同空间,产生不同的使用效应。如在一些健身场所可以选用一些鹅卵石铺地,使其具有按摩足底之功效。

2.墙体

过去,墙体多采用砖墙、石墙,虽然古朴,但与现代社会的步伐已不协调。出现的蘑菇石贴面墙现正受到广大群众的亲睐。不但墙体材料已有很大改观,其种类也变化多端,有用于机场的隔音墙,用于护坡挡土墙,用于分隔空间的浮雕墙等。另外,现代玻璃墙的出现可谓一大创作,因为玻璃的透明度比较高,对景观的创造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墙体己不单是一种防卫象征,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感受。

3.小品

园林小品的种类很多,如坐凳,花架,雕塑,健身器材等。坐凳是景观中最基本的设施,布置坐凳要仔细推敲。一般来说在空间亲切宜人,具有良好的视野条件,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和防护性的地段设置坐凳,要比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受欢迎。西单文化广场由于不可能在广场上摆满坐凳,只好在狭窄的道路旁摆了一排坐椅,因为没有其它可坐人设施,游人只好坐在上面,但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可见,设计必须提供辅助座位,如台阶,花池,矮墙等,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观构筑

它包括雨水井、检查井、灯柱、垃圾筒等必要设施。过去,人们只是一味注重大的景观效果,而疏忽了对一些景观构筑的艺术考虑,从而产生总是对一个设计项目感到美中不足。现在,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人们逐渐将景观细部加以考虑。从而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这一点在国外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检查井井盖的处理,在中国,对井毫不修饰,虽然已出现一些预制的褐色井盖,但其视觉效果一般。而国外则对井盖进行细部研究,他们将井盖的颜色加以修饰,五颜六色的图案被恰当地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与景观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景观。

软质景观的艺术设计

1.园林植物

植物造景,艺术在其中起很大作用。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对植物能否达到预期的体量、季节变化、生态速度要深入细致考虑,同时结合植物栽植地、小气候、干扰等多因素的考虑。在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利用植物造景艺术原理,形成疏林与密林、天际线与林缘线优美、植物群落搭配美观的园林植物景观,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同时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水体

水体有动水和静水之分。动水包括喷泉、瀑布、溪涧等,静水包括潭、湖等。喷泉在现代景观的应用中可谓普遍与流行。喷泉可利用光、声、形、色等产生视觉、听觉、触觉等艺术感受,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水的气息。尽管如此,人工的痕迹始终不可避免地展现出来。如果能将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那一定会呈现另一种境界。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环境空间人文精神

公共艺术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特殊的景观空间要素。它的体量、尺度、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色彩等对城市空间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公共艺术设计及其相关环境因素的形成,不仅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城市环境设计领域中,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大地艺术、装饰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由于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正越来越成为一门新兴而富于生命的学科。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无不关注城市文化艺术与环境建设,它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

一、公共艺术含义与环境空间的对应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必将对改善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体,它不仅是高度物质文明的体现,而且还是人们寻觅的一个未来精神生活的空间。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不但要求艺术家在改造时空的活动中发现新的造型和空间元素,而且要求观赏者所有的感官同时参与和感应。公共艺术又是一种纯粹赋予物体以形式和结构的载体,或者说是形式的创造活动和美学活动。作为一种试图赋予物质观察和文化现实秩序的创新行为,它始终关联着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它给予社会的物质秩序和文化秩序创造富有美感的形式和结构,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以及审美的需求。公共艺术与空间环境的关系是第一性的。在强调公共艺术作品的空间感的同时,拓展其时间感和流动感。它是将生活世界的各种因素,反映在空间形态、界面、构件等感觉体上。人们在置身这个空间环境时,由于形式与内容的结构相似而使公共艺术形态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便产生方向感,由方向感产生了认同感,使得公共艺术确立了与环境的关系,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关联,从而产生归属感。

公共艺术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视的形态,而人们的活动又遍布生存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公共艺术随着人的活动而扩展成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环境形态。

公共艺术所置身的场所空间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关系,是艺术家的创造与公众互动构成对话的领域。置身于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是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因为它直接向公众展示。与公众构成一个共同的场所空间,因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于生活之中,显示其社会化的本质倾向。所以,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场所的存在,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人们审视生活的意义提供了一种角度,使观赏者感悟到其中的文脉与美感。另一方面,公共艺术设计有赖于场所因素,是一种整合性的艺术创作。

二、公共艺术的百分比制度

现今世界上不少国家在发展公共艺术上采取了“百分比制度”的有效做法,它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它的做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公共工程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第一,确立公共艺术基本的审美标准以及在环境中的存在比例与投资比例。按照公共艺术城市化的审美标准实施规范,现代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公共艺术在城市环境中的比例为60%或7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艺术上都采用“百分比艺术建设”的措施,即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制定出公共工程建设基金,用于环境艺术的建设。因此,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的美化载体,所形成的形态必然有着城市化的审美烙印。第二,组合与引导包括公共艺术社会化的运作机制,公共艺术是整体社会完整系统的一部分,在社会系统规划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担负着具体的社会实用功能,公共艺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市场规律。这样就需要加强公共艺术与历史的关联性研究,通过对历史与艺术的探讨,了解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对公共艺术的影响。三、公共艺术与人文精神价值

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形式形成与环境的有效联系,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公共艺术是介于纯艺术与设计之间的综合性艺术。从公共艺术的本质属性来看,体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很多好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引起人们审美的想象;很多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新的媒介、混合媒介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识。特别是公共艺术的目的性与功能性并存于设计,因而所产生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所以,公共艺术形式的表达实际上是对环境文化哲学态度与精神的综合表达,是一种设计文化。

随着现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已从纯粹意识形态的纪念性、宣传性而转向对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开始关注到环境艺术与地域文化及其生态环境的关系;强调设计对现实文化整体的关注与对话,开始了对城市环境及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的参与。

结语

由于公共艺术不仅仅是把艺术设计展现于公共艺术空间,此外,它还要求艺术设计具有与社会大众进行对话的可能。一方面,公共艺术要能够产生与大众沟通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观念上的前卫性,它同样可以表达人类恒常的理性与普通情怀。在多层次与多元化的文化时代,公共艺术具有较为独特和明显的文化价值,恰恰是它与所在的文化背景一道,被社会公众引申出更广泛的话题,并载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视觉记忆的核心中,体现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公共参与性”,体现出公共艺术与社会所产生的双向互动性。从另一角度来看,公共艺术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以艺术表达方式去传达公共社会领域的各种意向、价值观念及审美态度等。公共艺术所要强调的公共精神的基本态度,是力求在具有社会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公众之间,恪守必不可少的“大众认同”。这种“大众认同”是公共艺术精神的内涵所决定的,也是公共艺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条件。因此公共艺术必须体现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韩巍.形态.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邹文.美术社会观——当代美术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高校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新出现的一种办学形式,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就是培养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人才。要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就是教学管理工作。本文针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本文所称独立学院,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它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1],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尝试与创新的独立学院,既有大学的共同本质,又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既不同于公办学校,也不同于民办高校。本文就是以独立学院为背景,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其专业的特殊性、教师队伍、规章制度等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管理上的体现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存在许多特殊性。比如,在教学管理上,其教学安排与其他课程不同,在专业教学中存在延续性问题。例如在素描和色彩等绘画课,色彩颜料调好了,不可能只上两节课就扔掉,明天重新调,而必须一次性调制好、用完。对于其他视觉或环艺专业课程,教师基本会在前四节课讲授理论知识,紧接着安排实践。如果按照正常的课程在一周只安排四节,学生大多在第二次上课时忘掉上周的内容,因此一门专业课往往需要连续地、集中地讲授几周。并且在整个学期中,排课通常会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因为艺术设计的课程大多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从授课教师层面讲,学期内一个教师讲授完几周的课后,可能在一段时间没有其他课程安排,那么他不必坐班,学校很难对其进行考勤制度的管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也存在局限性;从学生层面讲,大多数学生会为做一个模型或是设计一个新作品做通宵。所以大多数学生早上起不来,早上的课无法坚持正常的出勤,有时会出现迟到、旷课等情况。这样一来,往往会影响到学校统一规定的制度执行等等。

二、专业课程安排较其它专业的复杂性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就涉及到现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实践环节对学生的影响。其中,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74%的学生认为合理,21%的学生觉得一般,并且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教学实践与实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专业知识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在画画还是在设计时,往往不会拘泥一种常规的方式。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需要学生走出户外大量地进行观摩,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市场情况,让其细致地进行市场调研,为其设计寻找灵感和材料。但从学校的教学秩序上,实践环节的安排有限,并且学校需要教师和学生按照预先的安排上课,以保证课堂秩序并监督教师是否按时完成工作量。除此之外,学生有时在课堂作画时,除了安静的教室外,可能需要一些音乐来激发他们绘画和创作的热情。由于以上情况的发生,有时学校正常的考勤或教学管理制度是不能完全适应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需求的。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个性鲜明

独立学院生源一般是本科三批学生,其录取成绩比普通高校学生要低70-100分左右。学生文化基础总体较差,入学分数较低,大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自律性差、毅力差,缺乏钻研精神和进取精神等。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存在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由于高考的失利等原因失去上重点大学或是本科学院的机会,但入学后在学业上表现刻苦。

相对于普通专业的学生来说,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难管是大多数人的印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从小爱好美术,对于任何事物有其独到的想法。他们追求标新立异,个性十足、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同时,较普通高校和其他一般专业,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学费一般比较高,所以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学生本人能够有条件并且能迅速接受新事物。他们情感丰富,好恶分明,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自我意识突出,强调个性化发展,社会化程度不高,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和较大的随意性。因此,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照搬常规专业或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不通的。

四、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独立学院的专职专任老师不多,许多教师来自不同的地方,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对于艺术专业来说,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到和母体学校的优势资源共享,聘请了大量有经验的教师来为学生上课。但是外聘教师到独立学院的工作任务单一,除了上课并无其他责任,缺乏与学生和其他老师的交流,在思想上也缺乏凝聚力,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一致性以及学生思想上的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作用无法得以发挥。此外由于大多外聘教师都属有经验并且具有高职称的教师,他们自身都担有一些教学科研任务,工作重点不尽相同,时间安排很难一致,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协调合作,开展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活动,也有一定的教学管理难度。

根据以上提出的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管理上的问题,笔者觉得应该从实际出发,在仔细研究和分析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管理特点的前提下,参考了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提出以下加强独立学院艺术设计系专业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管理上的特殊性,独立学院除了在参照普通公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应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加以制订,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母体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且,独立学院既定位在培养应用型、创新性艺术人才,那么就应该在坚持学院正规化管理的同时,充分注意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更多地应注重其管理的实用性。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制订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的正规化管理体系和考核标准。例如,纯理论的和实践类的课程在时间的安排上应有所不同,打断式地四节连排的方式更适合实践类的课程,他能够将教学和练习有效地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而理论类的课程相对操作性较低,两节课的形式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除此之外,比较其它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应该从专业兴趣上鼓励,让其形成自我约束能力,仅靠学院统一的考勤制度,不仅不能够提高出勤率,还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学院逐步形成有针对性的区别式的正规化管理可以达到促进教学管理,实现教学宗旨的目的。

(二)在对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应该根据独立学院的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基础课和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比重,调整优化学科及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特色课程。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院校和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个性思维特征不同,在培养的模式上,应利用其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多样可能。比如开办阶段课程作品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轮替式安排学生负责展览,从作业搜集整理、排展布展到为整个展览进行海报设计,最后进行展览推广,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锻炼,并借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这样就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发展选择权,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人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认可度,为社会接受。

(三)教育兴衰,系于教师[2]。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学院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虽然独立学院能够利用体制上的优势组建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相对协调,专职、兼职教师搭配这样的教师队伍,但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并没有形成相对有效、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本着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在聘请外聘教师的同时,要求他们有标准的、有目标地培养专职专任教师。例如在课程开始的几周内,专职教师要通过听课的方式学习教学经验或优良的教学方法,然后掌握外聘教师对课程的要求,由专职教师和学生形成联系,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定时定地地去找专职教师询问,避免了学生遇到问题无法联系外聘教师的尴尬。同时,专职教师队伍形成坐班制,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并且,开展专职专任教师教研室活动,邀请有相同课程的外聘教师集体制定恰当的教学进度,教学方案和大纲,一方面能够对外聘教师进行督导检查,另一方面能够锻炼培养学院的教师队伍。

(四)建立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对于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监控,应从教材的选用、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的合理安排及课堂检查等各方面进行。可以通过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和督导制度,对学院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指导,组织学校专家组对学院的教学计划进行审定。大体上,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做到教学基本文件齐全,包括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进程计划、课表等,并且需要成熟的工作制度,如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教学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除了建立各类教学规章制度外,学院教学管理层还应注意教学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定期开展检查。对教学前,教学中和完成教学三个阶段进行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上下部门之间的听课检查。同时,形成双向测评制度。双向测评包括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测评结果与奖惩制度挂钩,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资源;系统设计

一、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艺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科学管理,保证教学资源的不遗失、不混乱、分类归档,有助于课程的纵向资源积累。

第二,符合任课教师成长设计,为教师经验积累提供辅助,便于教师横向交流。

第三,提供科学资源展示平台向学生传递信息,并通过互动实时采集学生的课堂状况信息,为教学效果提供辅助。

第四,解决大文件在网络上传输的技术难题,实现和应用缩略算法。

第五,有效解决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资源传输问题,通过有效规则控制资源的共享时机和接受传输时机。

二、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是结合艺术专业的特点开发一套资源管理软件,从课程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角度提供一个课程资源收集、共享和管理的平台;提供一个合适的课堂资源展示平台,为师生互动提供教学辅助;方便作业管理和归档,方便知识交流的FAQ系统。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课程资源管理、课程作业管理和FAQ管理。

第一,课程作业管理(见图1)。课程资源指针对某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数字化资料,包括:电子教案、课件、图片、教学文本、音频、视频和课堂互动测试等。课程资源管理部分主要研究三个问题:单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如何组织和统一管理;艺术专业的课程群如何组织和统一管理;课程资源与课程班级如何关联以及课程资源与纵向课程班级之间如何设定关系等。课程资源管理部分的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1、课程注册和课程审核。教师要在系统中开设一门课程需提交开课申请,专业教务部门负责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申请进行审核,可与专业师资计划的课程负责人对应;只有经过审核的课程才能接受教学班级;一名教师可被允许承担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接受多个教学班级。

2、课程资源管理。课程资源以讲次为单位进行组织,一门课程被划分成若干个讲次,每个讲次包含若干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包含一定的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按一定的逻辑和顺序排序,所有教学环节按一定逻辑和顺序排列的资源集合构成了一个讲次的教学资源,所有教学资源的集合构成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资源。

3、教学资源共享。在系统中,教师之间资源共享是以课程或讲次为单位,在教师备课时通过课程搜索同类课程比较或历史积累共享;师生之间共享是授课支持的方式共享,教师可以上传资源、设定资源被允许下载的时机和范围,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过程查看教学环节中准备的资源和素材。

4、用户、权限、成员管理。教务管理部门负责维护教师、学生的账号信息;教师负责课程班级的成员管理,设定班级成员可共享资源的时机和范围;系统根据课程、班级情况维护学生与课程的对应关系。

第二,课程作业管理(见图2)。学生作业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网络的课程作业管理便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传递,便于作业收集和归档。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1、布置作业。教师通常会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课外作业,布置作业和作业素材上传通常被安排在教学环节当中。

2、上传作业。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后,通过网络上传。

3、批发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后,教师对学生作业查收,并批发作业;对完成的好的作业可以当素材收藏。

4、新建作业展。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从自己收藏的素材库中选择部分素材向学生民展示,开拓学生作业时的眼界和思路。

5、作业报告。课程结果后,系统会根据教师每次的作业批改情况,生成一份对所有学生的作业报告;学生结合自己的作业清单对作业成绩进行核对。

6、作业归档。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资源进行归档;教务部门能针对课程调阅某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当保存期过后,教务部门能对过期作业资料进行清档。

第三,课程FAQ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的知识库。FAQ,即在线问答,有提问有回答。问题可以由学生发起,也可以由教师发起,由教师或学生提供解答(见图3)。

三、拟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本课题使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在NET平台上采用C#语言ASP。NET+SQLServer2000技术进行实现。在实现过程的预计的关键技术问题有:

第一,利用面向对象方法,使用UML建模。

第二,数据库设计。该课题将对需求规格明确之后,把概念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

第三,适合系统功能扩展的业务逻辑分析MVC三层架构。

除此之外,系统将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关键技术实现:

第一,大文件资源的共享问题。利用RFC1867标准处理文件上传的两种方式:一是一次性得到上传的数据,然后分析处理;二是一边接收文件,一边写硬盘。目前无组件程序和一些COM组件都是使用Request。BinaryRead方法一次性得到上传的数据,然后分析处理,因而导致上传大文件很慢而且超时。

第二,图片、视频资源的缩略显示算法。艺术专业的特点,上传的素材往往特别大,为了加速网页显示的速度,减少网络流量,对大量图进行缩略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明,陈治中动态生成验证码图片的方法研究[J].信息技术,2009(2).

2、刘军.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