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中医

老中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中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中医

老中医范文第1篇

广州人善吃全国闻名,但吃风不俗,体现为“吃而有法”:深入研究食材,讲究搭配原理,加工手段巧妙。他们用来蒸煮的陶器、瓷器完全可以编出一本广州厨房器皿史。善“吃”者手艺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一旦和广州人坐一起聊吃,你光说白己吃过啥没意义,要说出怎么吃才能博得满堂彩。

这和广州人注重养生的观念有关。别说养生经验丰富的师奶和阿婆,就是你办公室邻座一个看起来胎毛未褪的广州小女生,也能煞有介事地对你说出“车前草”利尿、“薏米”祛湿的养生常识。广州人养生理念和中医原理趋同: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从而延年益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谨遵此令。这里说的“各种方法”其中之一就包括研究食材性质,琢磨相互搭配,很符合中医的“配伍”理论。广州人做饭钟爱用新鲜食材,市场也对此做出了呼应,街头巷尾总有乡下人挑担卖鲜货,这也是羊城温馨街景之一。

这个城市的土著们,人人都是老中医,个个可以编汤谱,家家都有厨房秘籍。一个外地人定居广州,生活圈里要是长期保有几个广州师奶,她的厨房工作很快就可以达到顺风顺水的境地。从外人的视角看,广州人通晓食材性能和材料搭配功夫俨然是一门偏冷的江湖手艺。他们对食材的研究像极了丈母娘相女婿,没查出你祖宗十八代的来龙去脉绝不放心使用。我从小接受“有病吃药天经地义”的家庭文化熏陶,爸妈至今坚持小毛病白己治理,大问题才去医院的生活原则。当你在家刚说出今天觉得哪疼,话音未落他们就能立刻给你开出处方,准备充分的还转身回屋拿出几盒药,什么药一次吃几片都背得滚瓜烂熟。这在广州人眼里简直不可原谅:仅凭私人经验动辄“乱”吃药,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其生命治理精神与广州人崇尚的养生方法显然不一致。

食疗食补是深人广州人骨髓的生活精神,他们的养生之道通过食材春风化雨,亲尝过他们手艺的人就明白,人家手法确实得当:“食”和“药”组合精妙,厨房出品的每一味菜和汤都不见药苦只闻气香。广州人在中医经验生活化的路上付出的努力经久不息,这让他们在任何身体调养问题面前都举重若轻,借此形成的方法论也成了日常生活习惯和厨房基本法。他们谈起食材药理和保健效果,就像谈论一次气象简单的天气,轻松得像他们生下来就知道这些。生活传统的长久积淀,最后变成了稳定的遗传,你无法不认为,广州人,个个都是老中医。

最让人信服的是,广州人仍在这个领域乐此不疲,经验一直在增长,在如此积极地寻找面前,也成就了广州的独特餐饮。每一个到过广州和还没来广州的人,现在已经开始对广州食物念念不忘了。

老中医范文第2篇

1947年,王兰宾本是一名教师,可由于略能医术,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遂弃教从医,1957年,王兰宾自山东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到原羊口盐场职工医院工作,1987年,晋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临床经验丰富,是我市“十名”老中医之一,先后在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1988年,他从医院离休。

离休后的王兰宾并没有闲着,他走街串巷,只要听说哪里有病人,不管什么时候,总要亲自去看看,夜半砸门的事儿,对王兰宾来说并不稀奇,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次了,而外地人来登门求医的更是不计其数。除了为疑难患者义诊,王兰宾还潜心研究中医学术,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将这些宝贵的医案整理成册出版。在义诊之余,他仍学习不止,笔耕不辍,他常对同样从事医务工作的孙子王永军说,中医学是好东西,好东西就一定要留下,自己要在学术上“开花结果”。

2001年7月3日,寿光日报对王兰宾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时隔六年,去年8月25日,我们在前南河村见到王兰宾老人时,他正在给人看病,看到我们的到来,他赶紧起来打招呼,说话有点急促,原来他刚刚从外边给人看病回来,家中已有几位病人在等他,他又坐下来给病人瞧病。由于找他看病人很多,又经常出去给人看病,使年迈的身体受了风寒。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可要求看病的人特别多,只好拖着病体给人看病,说到这些,不免引来老伴一通善意的埋怨。

老中医范文第3篇

风热型:多见于急性荨麻疹。症状表现为发病急,风团呈红色,灼热剧痒,兼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胸闷腹痛、恶心欲吐,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风寒型:多见于寒冷性荨麻疹。症状表现为皮疹呈淡红粉白色,遇冷会加重。症状不多或伴有头身痛,舌体胖舌质淡苔白。

血虚受风型:患此类荨麻疹的宝宝病多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午后或夜间加剧,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舌质淡。

心脾两虚型:患此类型荨麻疹的宝宝体质较虚弱,面色苍白,口唇血色较淡,常入夜起病,汗后发疹,皮疹色淡而痒。多会在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发病,又称“精神型荨麻疹”。

下面介绍3种中医疗法:

1.按摩治疗

让宝宝仰卧着,家长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对称地捏拿位于宝宝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的百虫穴,左右各5次。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穴,左右各操作50~100次。患儿俯卧位,家长以单掌横擦膈俞穴处的肌肉,然后以拇指及食、中二指捏挤该处,反复操作5~10次。按揉双侧曲池穴各1分钟。

宝宝仰卧,家长用大拇指点揉膻中穴1~5分钟。按揉曲池、风池、足三里、血海穴,每穴操作1分钟。之后让宝宝俯卧,家长用单掌横擦肾俞至大肠俞的部位,以局部透热为度。

让宝宝坐着,家长以掌按揉并推擦宝宝的颈项部,以透热为度。之后让宝宝坐位或俯卧,家长一手扶住宝宝的前额,另一手的大拇指及中指点揉双侧风池穴,使穴位局部和头侧部有酸胀感为度。掐、揉血海、三阴交穴各两分钟、并使酸胀感向上下扩散为最佳。最后,让宝宝仰卧,家长以掌心对准肚脐,顺时针揉动5分钟。

注:以上的方法可以缓解宝宝的不适,但要进一步治疗,需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减治疗,方案宜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中药浴足

风热型:药用生山楂24克、青陈皮各24克、猪苓24克、黄柏24克、枳壳24克、赤芍24克、木通24克、黄芪30克、大黄12克、芒硝12克、生石膏40克、蝉蜕24克、浮萍24克。

风寒型:药用桂枝12克、麻黄12克、艾叶40克、徐长卿30克、羌独活各20克、蝉蜕24克、当归12克、鸡血藤24克、黄芪40克、浮小麦24克、荆芥24克、防风24克、紫苏叶20克。

浴足方法小提示:每日1剂,每晚水煎取汁,浸泡双脚至足背,温度不宜过高,根据宝宝的耐热度来调节。5分钟后,以第二煎连药渣加至盆中,使药汁浸至足踝部,再浸泡5分钟,且双脚互相揉搓,以宝宝些微出汗为好。7天1个疗程。

3.生活调理

老中医范文第4篇

1甄梦初肺痨脉象心得

甄老认为在痨疾未发现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食欲减少或正常,面色晦黯,体重减轻,咯血……等症状,但无发热、潮热之时,脉象可出现右寸外侧沉弱状似凹陷,反映出寸脉外侧血管张力不足,且欠充盈(因之切诊时脉管不成为半圆形)的特征性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右寸外以俱肺,内以候胸中。”《医宗金鉴》则以右寸候肺、胸。清•费伯雄《医醇賸义•晋卿脉法》讲:“右寸为肺,所以通百气,百气上通,呼吸所系。”肺主气,气旺于右,“病生于内,则脉色必现于外。”肺结核病位于肺,中医疏于“劳偲”,疾病既成,临症中常以肺阴亏耗为多见,寸口脉为肺腑经脉的通道,肺经最高,百气上通,也为五脏六腑的道路。肺主气,血脉赖气推动,而脉为血之府,血由气所生,血由气所行,“劳偲”之疾,气阴常耗伤,故津血阴液必然亏少,病在肺脏,清肃必失司,痰瘀之邪内阻脉道,因而在气阴耗伤的基础上,复有痰瘀邪阻脉道。是故出现上述的右寸外侧张力不足、充盈失常的肺痨脉象。这种肺痨特有的脉象在长期的临床验证中屡验不爽(这种验证往往在胸透、照片发现之前)。在诊疗过程中,亦常据此观察肺结核的治疗转归;在治疗中如上述寸脉(外部)张力逐渐增加,凹陷渐复,则显示病已经治而日趋好转;如经治疗,右寸内外两侧比较无所差别,表示病已近痊愈或已愈;若经治而脉象不改则应考虑治疗是否恰当等问题。另肺痨脉象除上述外,亦有脉浮大而续,若出现潮热盗汗喘息之时,则脉大而数或按之无力或细数,尺脉浮洪滑而数……等脉象,应视当时的病势与病及的脏腑而各异。故甄老认为肺痨之脉象虽有大法但省病问疾时也应该详细考察,以求真脉。

2脉诊入门基本点

2.1以常达变以常达变,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之一,在中医四诊中广泛应用,《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常以不病调患者,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就是以正常人的表现和状态去衡量病人,以发现病人的异常之处和病变所在。脉诊为四诊之一,同样遵循此原理,为医者,于诊病之前当先明了无病之体象,后方可诊有过之病象。否则就会如老子所言:“未知常,妄作凶”。《诊家枢要•诊脉之道》亦曰:“凡诊脉之法,先识时脉与胃脉及脏腑平脉,然后推之病脉。”所以对于诊脉而言,医者亦当先明其常(平),而后达其变(病)。首先诊脉之道,虚静为宝,内含环境、病人、医生三方面。诊室宜肃静,就诊有序,避免嘈杂喧闹;患者进入诊室,不宜即诊,应待其稳定情绪,免去喜怒忧思悲恐的干扰,排除杂念,放松形体,安神静气;医者宜凝神敛志,以求心静神清,意在指下,才能感知脉之常与变,做到指下如有神明,不被外部现象所惑,或以区部之现象充为整体之现象,或只医区部之疾而与整体不符,才能洞察人体脏腑之消长盛衰、因郁因邪种种病因。平脉是指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成人一息四~五至,和缓有力,节律均匀。书本有言,平脉的特点是有胃、神、根,脉象从容、和缓、流利,是有胃气的基本特征;脉象柔和有力,节律整齐是有神的主要表现;而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是有根的依据。无论何种脉象,只有有力之中不失柔和,和缓之中不失有力,节律整齐,尺部应指,乃是有胃、神、根的表现,即为正常脉,即便有病,也在病初,或精气未败,预后尚好[2]。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人仍难以掌握平脉的特点,不少医学名家提出可以缓脉作为平脉脉象,确实具有参考意义,如周学霆所撰《三指禅》以对举法拈出缓脉来定平人脉象,可真谓会学习者[3]。生理性缓脉从容不迫,应指均匀,和缓有力,是神气充沛的表现,以缓脉为参照对象,结合四时五脏,再参考性别、年龄、体质、起居、饮食与情志脉之常、变,就可体会出各种平脉同中之异。后于病脉,便更易把握,因平脉的反面即是病脉。

2.2脉分阴阳《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揆度奇恒”指的当是审查阴阳,“道在于一”指的是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脉要精微》曾言:“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切脉之要,需明正邪、表里、虚实、盛衰,而阴阳是辨脉的总纲[4]。从脉位分阴阳,《诊家枢要》云:“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及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而中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亦脾胃之候也。”从至数分阴阳,《素问•阴阳别论》曰:“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当然此为最简单的阴阳分类法,内伤、外感、虚、实、寒、热均可引起数脉,有的属热证,有的属寒证,根据阴阳的相对属性可以再分,属阳的数脉,指凡是属于热证中的数脉均属阳,有力的为实热,无力的为虚热。属阴的数脉:凡是在虚寒证的病变过程中出现的数而无力或脉息模糊者。从脉形及脉势分阴阳,张仲景在《伤寒论•辨脉法》云:“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即主要从脉的形、势上将脉分为阴阳两类:凡大、数、浮、动、滑等脉为阳脉,凡沉、涩、弱、弦、微等脉为阴脉。从脉象类别分阴阳,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进一步明确将脉象按阴阳分类,属于阳者,有浮、数、实、长、洪、紧、动、促;属于阴者,有沉、迟、涩、虚、短、微、缓、濡、弱、细、伏、结、代。由于阴阳的无限可分,阴阳之中仍有阴阳可分。属于阳中阴类,有滑、芤、弦、革、散;属于阴中阳类,有牢脉。也就是说从脉象的四个要素,位、数、形、势皆有阴阳可分,而脉象分类也有阴阳可分。通过阴阳的对比学习,便于我们掌握各类脉象的特点及主病,从而得辨脏气之盛衰、预后之良莠。

2.3分部主病寸关尺分候脏腑首见于《内经》[2],主要内容为:左寸外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而晋代王叔和《脉经》的“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引用《脉法赞》的内容,提出了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子户、三焦),每脏都有对应的相表里之腑。后世脉法的脏腑分部所属即源于此。而每一脉象的分部主病,可参照《濒湖脉学》学习,如其中提到浮脉的分部主病:寸浮为病在上焦,如头痛、眩晕或胸中有痰;关浮为病在中焦肝脾;尺浮为病在下焦,如大便不通或小便不利。而沉脉的分部主病为:寸部沉可见水停于胸,关部沉可见脾胃寒凝气滞,尺部沉可见淋浊、遗尿、泄痢,也可见固肾精气不足所致之腰痛。

老中医范文第5篇

【摘要】名老中医档案是综合性中医院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详实地记录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性,为医院系统整理、深度挖掘名老中医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梳理了清晰的思路,对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明确建档对象和收集范围,创新收集模式和方法,建立健全名老中医档案管理制度和开发利用名老中医档案等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中医院 中医名医档案 中医药文化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61

广东省中医院始建于193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在医院8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德艺双馨的名老中医,在近当代中医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对于发挥中医药特色服务百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广东省中医院开始启动名老中医档案的收集工作,涵括了医案、临床经验总结、研究成果、著作、发明等,全方位地系统记录名老中医的学术成就、专题讲座、示范性诊疗活动和中医临床带教的全过程,为医院深度挖掘、系统整理、研究开发名老中医经验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梳理了清晰的思路。本文将从明确建档对象和收集范围,创新收集模式和方法,建立健全名老中医档案管理制度和开发利用名老中医档案等方面进行概述。

1界定建档对象,明确收集范围

名老中医档案是指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在学科领域内有重要影响力、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医药学家,在医疗、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这一概念涉及到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关系到“名老中医”的贡献作为和名誉,二是关系医院档案的质量。因此,名老中医档案的收集工作必须慎之又慎,明确界定名老中医档案的建档对象是尤为重要的一环节,为此,我院充分借鉴广东省名中医评审条件,确定名老中医档案的建档对象。

顾名思义,名老中医档案的建档对象要求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5年以上,具备深厚的中医药理论造诣,学术思想或技术经验独到,技术精湛,年诊治人数在当地领先,临床疗效突出、经验丰富,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在全省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无私传授独到的学术经验,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德艺双馨,为中医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名老中医档案的归档范围决定了档案建设的方向,结合综合性中医院的特性,明确档案收集范围主要包括七方面内容,一是反映名老中医一生经历及其主要活动的生平村料,如自传、传记、回忆录等;二是反映名老中医职务活动的材料,如文章、报告、演讲稿、日记、信函等;三是反映名老中医成就的材料,如个人发表的著作、评著、译著、论文、研究成果、书画等;如出版的专著、及其各种创作手稿、研究成果、诗词、书画、奖状、奖牌、奖杯、奖章等;四是社会对名老中医研究、评价的材料,如纪念性、回忆性材料,研究介绍材料等;有关个人事迹的报导等;五是与名老中医有直接关系的材料,如各类证书、职务任免书、聘书、谱牒、贺卡等;六是反映名老中医活动的音像(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电子文件、实物等载体形式的材料;七是名老中医的口述历史材料等[5]。

2改变收集模式,创新收集办法

2.1依托名医工作室,系统收集名老中医档案

名老中医档案的收集工作,仅靠一纸行政公文和“等、靠、要”守株待兔的收集方式是行不通的,必须改变传统档案收集的工作模式[1]。我院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声像、光电等技术优势,建立了“名医工作室”,全方位多角度记录名老中医的学术成就、专题讲座、示范性诊疗活动和中医临床带教的全过程,并及时编辑、整理、归纳为情景资料和数据库文件,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材料。医院综合档案室依托名医工作室,以年度为单位,全面收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科研成果等材料,建立人物档案,按照档案类别,将由名医工作室征集到名老中医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档,统一录入档案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2.2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畅通名老中医档案收集渠道

名老中医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档案,它是名老中医人生经历的记录,伴随着名老中医的生活轨迹,档案形成的周期与其生命周期是同步的,且档案时间跨度比较大;其次名老中医档案内容丰富,载体形式多样,大部分珍贵的档案实物都由名老中医本人或其家属亲自保管。它的特殊性无疑增加了收集工作的难度,涉及到档案实物所有权问题,因此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畅通档案收集渠道,保护档案实物所有人的所有权,名老中医的肖像权、著作权、专利权等权益不受侵犯[1]。基于此,针对名老中医档案的特殊性,在依托名医工作室的基础上,改变传统档案收集方式,积极主动,突出重点开展收集工作。

3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开发利用

3.1引入现代知识管理理念,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经验

建立名老中医档案的价值在于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和开发研究蕴涵其中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为了充分挖掘名老中医经验瑰宝,我院借助现代知识管理的手段,通过现代信息编码技术、知识库、专家地图以及实践社区等的建立,充分挖掘与整理各名老中医的思想和经验,建立了中医知识管理信息库,为名医学术创新传承提供支持,促进名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也为进一步明确各流派的学术思想整理与临床应用,促进各派学术观点在我院的繁荣提供依据与支撑。譬如医院通过播放中医名医档案中各中医流派的讲课视频,搭建学术流派融会的学习平台;借助名老中医档案的真实记录及中医知识管理信息库,组织编写《广东省中医院中医学术流派》一书,书中介绍了岭南邓氏内科流派、岭南岑氏杂病流派等14个流派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等具体内容。

建立中医名医档案关键是对医院名医、名专家中的个人知识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开发、编研,将个人的思想经验转化成集体知识,逐步形成和完善中医药文化资源知识数据库,把名老中医的显性知识更加系统、清晰地呈现在档案利用者面前,从而实现档案的蕴藏价值。例如医院通过对名医的示范诊疗过程及手法示教进行全程录像;临床资料收集摘取成册;将名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发表著作收集编研成书,如名医《论文汇编》、《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专病专科中医古今证治通览丛书》等。

3.2借助多种宣传渠道,全方位开发名老中医档案

名老中医档案不仅记载了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独门绝活、科研成果等历史材料,也反映了我院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名老中医作为医院的先进典型人物,是医院文化的一种象征,他们的一言一行体现了医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2],他们的成长历程同时也记录了中医院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和服务宗旨的发展过程。在对名老中医所获荣誉实物进行归档的基础上,通过举办名老中医档案展览,借助医院长廊、官方网站、院刊等平台开展名老中医医德教育,宣扬大医精神,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使名老中医档案走出档案室,融入医院,走进社会[3]。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医精神在院内年轻一代中扎根,还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文化在院外传播。

名老中医档案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其建设和管理是一项艰巨繁重的工作,因此,档案工作者在名老中医档案收集工作中做好“打长期战”的准备,将之纳入档案管理的常规性工作;在整理工作中做好“打创新战”的准备,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整理方法;在开发工作中做好“打协作战”的准备,发挥多部门优势共同开发档案价值,从而充分挖掘隐藏于名老中医档案中的中医药文化精髓,为传承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百姓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平安,葛桂珍.高校名人档案收集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6-118.

[2]吴晓琪.医院档案与医院文化建设[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2,13(6):44-45.

[3]潘美恩.建立医院名人档案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意义[J].现代医院,2012,(7):7.

[4]黎带娣.论医院名人档案的管理[J].现代医院,2012,(12):144-145.

[5]陈春华,王临江,张予.名人档案征集、管理和效应[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4,2(8):94-96.

[6]黄洁梅.医院名人档案的征集、管理与利用[J].医药前沿,2012,(9):31-32.

《中国现代医生》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现代医生》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疗卫生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CMCC/CMCI,国内统一刊号:CN11-5603/R,国际刊号:ISSN1673-9701,邮发代号:80-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脱订者可直接通过发行部订阅。每月出版3期,每期定价15元,全年54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登载国内外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者在医药科研领域中所取得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新方法。主要栏目设有:论著、调查与实验研究,综述、基础研究、药物与临床、临床研究、中医中药、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卫生政策与管理、误诊误治、个案报道、卫生研究、健康研究、医学教育、检验与临床、临床麻醉、病理与临床、临床探讨、技术与方法、法医论坛等。凭订阅单复印件投稿,同等条件优先录用。欢迎各医药单位、院校、厂家刊登产品和广告。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402号楼403室 《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社发行部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宗教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宗教事务局

浙江中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神州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