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三化学课程

初三化学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化学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三化学课程

初三化学课程范文第1篇

即将过去的学年是本地区初三化学进入课改的第一年,一年的课改实践与反思,使笔者对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认识,发生了由理性感知到实践感悟的转变。本文拟结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使用过程中的教学实例,与同行们交流三点感悟。

1 注意知识逻辑关系的修复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改变传统教学中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做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弱化。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一定的能力又是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保障。因此,面对新教材中知识逻辑关系的颠倒甚至缺失,我们有必要做适当的修复工作。

铺垫法是修复知识逻辑关系的方法之一。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本应在元素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但教材中上、下位概念出现的顺序却是颠倒的(元素的概念出现在73页,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出现在47页),为了避免化合物、氧化物、单质概念出现的唐突,教学中应对元素的概念做适当的铺垫,即让学生开始接触化学时,就有意识地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结合物质的化学符号去记忆),使学生对元素产生一种不识其人但闻其名的初步感知,这样既降低了化合物、氧化物、单质三个概念建立的难度,又为后续元素概念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延伸法是修复知识逻辑关系的方法之二。或许是出于降低教学难度的考虑,教材的第四单元中并没有说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笔者个人认为,在学习化合价时,将原子核外电子排步的初步知识向前延伸一点,让学生明白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之间的关系,不失为一种可取之举。因为此举不仅可以完善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化合价的记忆增添几分理解的成分,还有助于学生理顺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和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瞻前法是修复知识逻辑关系的方法之三。在第二单元中出现的探究实验――空气成分测定的实验中,强调了该实验所用的红磷不能用木炭代替,但到了第十单元,学过了氢氧化钠等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性质之后,教者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回到前面所学过的这个探究实验上来,及时弥补当时所造成的知识缺失:该实验中的红磷也可以用木炭代替,不过要预先在集气瓶的内壁涂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

2注意结论认知过程的呈现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和方法是最为关键的目标,因为知识和技能必须在过程和方法中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在过程和方法中渗透,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论认知过程的呈现。

原子的构成,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执教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没有沿袭将原子构成的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的传统教法,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对教学作了如下探究性设计。

首先,呈现化学史实,让学生了解近代科学家揭开原子奥秘的大致历程: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③同类原子的质量和性质都相同。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

1906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一种带正电的粒子)散射实验,即让一束平行的α射线穿过极薄的金箔。按卢瑟福的预料,由于α粒子的质量比电子质量大七千多倍,它在轰击金原子时应该一冲而过。但实验结果却发现,大部分α粒子能够沿着原来的方向穿过金箔,一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直线射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转,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大约一万个中有一个),好像遇到某种坚实的不能穿透的东西而被弹回(媒体模拟展示)。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三位科学家的观点或实验事实。通过分析,学生得出了下列结论:

然后,总结上述认识结果,帮助学生形成原子模型的表象: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电子在原子核外较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

最后,介绍原子核的构成情况,建立原子构成知识的网络体系;让学生依据教材中的表4-2,描述氢、碳、氧等原子的构成情况。

和传统的教法相比,上述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闪现出了以下两个亮点:

一是呈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沿着科学家认识原子的轨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短暂的探究之

旅:通过对道尔顿原子学说主要观点的评判,对汤姆生发现电子的事实以及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自主构建了原子构成的相关知识。其间,贯穿了学生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消除了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促进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二维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达成。

二是让学生接受了一次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洗礼。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主要观点虽然与现代原子理论相悖,但他的学说是揭开原子庐山真面目的基础,因而人们送给了他“原子之父”的美誉;汤姆生发现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权威学说,是揭开原子奥秘的突破;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找到了构成原子的另一部分――原子核,是建立原子核型学说的依据。因而,汤姆生、卢瑟福都是发现原子构成的功臣。所有这些,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是一个由肤浅到深入、由谬误到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过程,是一个踏着前人脚步不断前行和创新的过程。从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教学目标的达成找到了较为合适的落脚点。

3 注意实验简约原则的把握

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实验启迪学生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本质的功能,决定了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但探究实验是需要精心设计的,不一定要照搬教材,更不是越多越好。

眼下好多公开教学中,取消了教师的演示实验,满堂都是学生实验,甚至出现了学生实验过多过滥的状况,这种只顾热闹、不顾实效、无视浪费的现象是十分有害的,简约性是实验设计不可忽视的原则之一。

《溶液的形成》(第九单元课题1教学的内容)是笔者参加江苏省2006年初中化学优课评比的一节课。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这一教学环节,教材上安排了碘、高锰酸钾分别加入到水、汽油中四个探究实验。教研组集体备课时,也有不少老师认为这四个实验必须由学生去做。笔者觉得无色汽油市场上难以买到,即使买到了,二十多组的学生实验也会使教室里充满了汽油味。因此,对教材上安排的实验进行了重组和增添:学生做碘、高锰酸钾、植物油分别加入到水中的三个实验(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发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教者演示碘、高锰酸钾、植物油加入到汽油中的三个实验(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进一步验证上述规律,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汇总分析,得出: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实验的简约性不仅体现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也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整节课,学生共做了四个实验,每一个实验都得到了二次利用:

感悟的前提是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一线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不断感悟教学的精妙,在感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才能真正走进课程、驾驭新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三化学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79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有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化学课程定位在三维目标培养上,它表明课程除了知识学习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求知世界兴趣的能力,同时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高中化学难教难学已成课改中较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与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外,同时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方法掌握参差不齐,且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况、教材内容及学习方法等的改变。高中化学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讨论、研究等方面的评价,也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从定性思维到定量思维,从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复杂逻辑思维的过渡变化等。这些问题对高一学生来说都是不适应的,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化学难关,笔者在此结合《化学课程标准》,针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过程中需注意解决的几个环节谈几点思考与体会。

一、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从教学内容上做到有效衔接

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有延续性和前瞻性。如果高中化学教师对现行初中教材不熟悉,对初、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不够了解,势必造成在授课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

1. 主动学习新课标、熟悉新教材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重要保障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中化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评估与考试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化学课程的基础。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学内容上化学新课程结合国际、国内化学教学的发展动态,在关注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同时,对传统课程中与学生认知不相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大胆删除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偏、旧”的内容,并适当降低了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同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化学新课程通过构建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个主题内容,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

2. 注重高一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

(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2)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注意教学方法的衔接

为保证初高中化学教学的顺利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环节。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由“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对教学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上,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也非常重要。

1. 激发化学学习动机。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不但能使学习者趋向化学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对化学学习具有敏锐的感应性;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化学学习需要被强化,有利于今后的化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地提出学习任务和要求,科学地制订学习目标;重视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对化学的认识兴趣和强烈求知欲;特别是注意满足学习者的缺失性需要,使学习需要及时地向高层次转移;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是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动机的重要策略。

2. 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化学的衔接教学结构中,问题导引策略是构建课堂结构的重要支柱。教师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通过讨论、实验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在提出课题后让学生发现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查和实验等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出探索过程,使整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初、高中教学都要留有余地。该讲的内容要讲到位,但要把握好“度”,给教学留有更大的弹性和更多的空间,如难度较大的问题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到知识的不足,这样更容易激发尖子生的求知欲,避免把发展性概念讲死,把公理性问题讲得含糊不清。

4. 注重理解,精讲精练。把好讲课、习题、作业的质量关,不搞“题海战术”。

三、全面了解学生基础,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下转第82页)(上接第79页)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成为快乐的学习者、自主的学习者、独特的学习者,让课程成为“一种私人的意义”,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教师知道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新课程的学习方法,与以往的要求有所不同。为使学生学好新教材,教师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1. 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针对新生普遍表现的“收音机”“抄写员”的惰性,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先积极思考,再精做笔记。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多鼓励学生提问并利用自习时间主动向个别学生提问。3. 教会学生分析平时的学习得失。就是在平时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应该要求学生对试卷进行评析,对每一次考试、测验的每一道习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分析每道题对、错的原因,不能只分析错题,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作题的时候是侥幸正确的,如果他们不对自己侥幸得分的题目进行分析的话,这部分侥幸得分的题目在下一次考试中就极可能成为他们失分的热点,对学生的发展极其不利,所以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分析每道习题。当然,如果得分的题目完全是掌握了的,可以只作简单的分析;如果并非是掌握了的,就应该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该题的考点,并在试卷上标明,该考点是教材哪部分章节的内容,作好知识的链接,同时在教材上也可以作上标记,突出在某次考试中该知识点以何种形式出现。然后分析当时作题时的想法,错误的原因,现在对该知识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题目的理解程度,考试后的收获。

初三化学课程范文第3篇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所占比例很大,其目的是进行科学探究,对学生化学实验的的基础奠定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化学实验过程中,存在教学效率低下、实验对象模糊和教学安排不合适等原因,导致了实验教学存在无序和低效的状态,影响了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文分析了初三化学实验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提升化学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三化学;实验课;有效性教学;提升;对策

初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化学学习十分重要[1]。实验使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教学目标[2]。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3]也要求发挥化学实验在德育和非智力品质培养方面的教育价值。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课堂学生动手实验两种[4],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往往会超越与实验相关的知识,从而影响了实验课效果,从而也影响了学生学的兴趣和教师教的积极性,所以提高化学实验课的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分析了初三化学实验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为提升化学课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实验课的忽视

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即将面临中考,学习任务繁重,中考是他们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老师也往往将十分重视化学理论课的教学,将化学理论成绩作为完成中考的一个指标,忽视了实验课。

2.实验纪律涣散

由于化学课是初三才设立的,大多数学生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可以亲自动手的实验也比较热心,所以学生就对化学实验课感到兴奋,有时候往往也忘了实验的目的,也没有对实验进行认真的预习,对实验过程不清楚,导致了实验时的手足无措,实验时小声讨论;另外一些学生对实验课不是很重视,仅仅是为了好玩,对实验课没有严肃对待。

3.实验课本中实验对象模糊

目前部分教材对实验内容区分度不够,对那些实验是教师演示实验,那些是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这导致了教师对那些实验具体怎么实现充满了迷茫,往往认为实验很简单,认为做起来比较简单,往往自己动手操作,忽略了学生动手参与。

4.教学评价的单一

实验教学的评价往往是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书写仅仅能反应学生的书写水平,不能反应出学生的合作意识、实验态度和实验效率,以及对实验的思考。

二、提高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由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和有利于达成课程目标,所以有必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认识

教师在平时化学教学中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改变为了应付考试而加快进度,应让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来学习,同时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借助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求知欲;老师进行化学课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媒体(PPT、动画)进行教学,使实验看起来生动形象。总之,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老师和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的认识。

2.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教师既要做好实验课的备课作用,准备好实验时需要的各种教学仪器和药品,做好操作和教学中的各种准备。实验前检查实验仪器,确保实验仪器足够,同时做好预实验,确定药品的浓度和用量是否合适等,获得第一手资料。如在制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因为后续有很多性质实验要用到二氧化碳,所以要严格计算石灰石的用量和盐酸的浓度及用量。同时实验时用到大量盐酸而造成实验室的污染和对学生的伤害,可以减少实验分组和开窗通气,降低盐酸用量和污染;在制氧气的实验时,要保证高锰酸钾的用量(理论上需要4g),使其产生的氧气足够后面的两个性质实验,通过亲自实验发现4g的高锰酸钾大约要3到4药匙,实验时嘱咐同学取用4药匙,保证高锰酸钾的用量足够;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因为粗盐颗粒较大,用量也较大,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前笔者把大颗粒的粗盐研磨后使其变小并将实验改为9ml水溶解3g粗盐,这样安排后,既缩短了溶解的时间,也加快了后面蒸发的速度,缩短了实验时间,使实验老师和学生时间更为充足和从容不迫。

3.编写适合的实验教材

为明确实验对象和减少化学实验的盲目性,结合学校实际的实验条件和教学安排,编写适合学校实际教学的化学教材,让化学实验课有一定的容量和技术含量,让实验教学真正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4.改变实验课教学评价体系

改变过去单纯的依靠实验报告的模式,对学生实验时的实验态度、表现出的合作意识,实验时的效率以及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等进行考察。并将实验成绩计入最终的期末成绩。

总之,在初三化学课堂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措施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编写好适合实际的实验教材,改变实验课的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提高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单位:黄石市铁山区铁山一中)

参考文献:

[1]樊为民.浅析运用实验手段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能力[J].学园:教育科研,2011,17:23

[2]陈正亮.浅谈如何提高中学化学实验课的有效性[J].理科考试研究(综合版),2014,5:77-78.

初三化学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三;化学;新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33-02

唯物观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很多的区别与不同。从而我们得知,不同的学科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特点。而正是这些不同之处,很好地将化学这门学科与别的学科区别开来。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也应该注意把握好这些特点,不断地更新教学观与学习观。这就要求教师使用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并且教育学生站在化学这个学科的特别角度,去认识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不断地探索问题,使用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来解决相关的化学问题。一般来讲,在初三化学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方法。而本文涉及的新型教学方法多为对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改进,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案例教学法

从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来看,它是一门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息息相关,相比初三的其他学科而言,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那么,在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来指导教学活动。

案例教学法也是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所指导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列举一系列的实际事件,与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以此更好地揭示所示案例情景与所学理论原理之间的联系。运用此种方法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组织和管理,应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对案例进行展示之后,应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讨论,对所示案例进行积极发言与评价。

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该详细地讲授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穿插一系列的实际案例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与补充。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之下,以及在教师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才能使教学内容得到较好的诠释。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三学生只有在较高的化学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才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才可能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才会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通过提高学习能力,以此来全神贯注地学好这门学科。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联系,初三学生可以从一系列丰富多彩而且奇妙的化学反应中得到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学习化学的无限乐趣和欢愉,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好、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效等方面得到良性的循环,最终促进整个化学教学的发展。

二、讨论法

讨论法,主张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而展开教学活动。此种方法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阅读、思考、积极讨论,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素养的增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能力的进步与发展。一般来说,教学内容中的叙述性内容多采取此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从目前初三化学学科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来看,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适合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教学。比如那些文字表述通俗易懂、表达较为活泼生动,而且在内容设计上具有图文并茂效果的内容等。运用该种教学方法,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拟定好可供学生使用的自学提纲。提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学开展的步骤和程序,设计好的相关问题,编制好的相应习题以及对习题进行的详细解析。第二,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情况进行及时的指导、启发,从各个知识点的难点和要点中找出其中容易出错的共性问题。第三,要进行总结与评价。当然,这个步骤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独立阅读与思考、并且积极开展讨论,进行评价与总结,最后教师再进行综合性的总结与评价。教师还应该对初三化学的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系统以及详细的讲解,对学生学习化学的阅读能力进行不断地训练,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能力,才能使得初三化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三、实践法

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其中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实验。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才刚刚接触这个新的学科,如何能够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就需要这些神奇的实验来使得这些教学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与进行。因为通过这些实验,能够让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得到很好的诠释,能够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实践法”与一般的“实验教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在“实验教学法”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同时对其进行优化之后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践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仅包括“实验教学法”当中的步骤和要求,即要求初三化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明白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如何使用与操作,通过控制和改变相关的条件来引起实验对象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这些不同的变化和结果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总结,从而获取相应的化学方面的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法”要求教师对初三化学学科的实验进行一一演示之外,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化学实验中来。从实验之前条件设备的选择与准备,到实验开展当中出现的各种反应与变化的观察,再到最后的实验报告的撰写与总结,都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从中能够发现化学规律,获取化学知识,掌握相应的化学学习技能。

通过“实践法”的实施与使用,学生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与联系起来。这样初三学生在学习化学之时,既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素养与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能够使得自身独立探索科学知识与规律的专业精神得到提升与陶冶。这些都能够为以后化学学科的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使得其学习态度得到端正,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独立性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

当然,在初三化学的教学活动中离不开那些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等。如何将这些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整合,是化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将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与优化,才能提高初三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上文所述的三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各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学科教学的不同的需要进行运用和发展。通过使用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教师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能够促进初三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促使整个初三学生学习成绩得到进步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大海.浅析初三化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教研),2010(09):34.

[2]朱俊杰.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才智,2013(23):91.

[3]方翠萍.初三化学教学探讨[J].新课程(教师),2010(05):46.

初三化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效率;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分别学习了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东卢中学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我感觉他们都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唯教”为“唯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唯师”为“唯生”,认为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唯”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构建了高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化学课堂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处于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与互动中,思维才容易被激活,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摒弃“师道尊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学业上的指导关系,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情感上的朋友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学困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快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探索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充分的课前准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把工夫用在课外,充分备课。由于初三化学学科的特点,多年教授同一本教材,大部分老师都能吃透教材,熟悉新课程标准,能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就认为自己对教学内容已经成竹在胸,在课前翻翻以前的教案,就算备课了。而忽略了每一届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在每节课之前除备常规的内容外,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备“学生”上,积极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使课堂45分钟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无论是杜郎口还是洋思中学,在课堂教学中都强调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真言”并加以行动和发展,在课堂环节上落实为“预习、展示、反馈”。以杜郎口中学为例,课堂模式是10+35,规定教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有人质疑说课堂教学岂能限制教师讲,这样的质疑应该说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却没有明白另外一个道理,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不限制“讲”岂能保障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应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什么都问,漫天撒网,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否则,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教师只能是劳而无功。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学生能够‘领悟’

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正作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学生活动太少。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多思、多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四、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这就是说,学是教的依据和目的。初三化学,有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即概念性强,前后知识联系紧密,而知识又有规律可循;初三化学,又有其作为启蒙学科的特点:知识点多,面广,零碎,记忆成分多。作为初三化学的学习者——初三学生,则属于青少年阶段,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化学的学习,开始表现出较大兴趣,但越学越觉得困难,从而心灰意冷。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搞满堂灌、题海战,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初三化学靠背背,也能考个八九十;高中化学犯了难,考考就是不及格。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只有致力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形成他们的终身发展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根据初三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问题导入法、实验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归纳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观察和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图标和数据。

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科学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坚持学的品质。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我国古代张载曾说:“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深刻认识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合作性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成绩,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严格按照教育规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不断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杨小微.中小学教学模式.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3]王坦著.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