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静脉瘘

动静脉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静脉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动静脉瘘

动静脉瘘范文第1篇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PAVF)比较少见,我院近10年共发现3例,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

病例1女性,46岁,因“颈前肿物伴消瘦、手震1年”入院,患者活动后自觉胸闷、气促,体检::颈前可触及甲状腺II°肿大,余发育正常,入院时胸片显示右下肺背段见2个结节,拟有相连改变,边界清,考虑动-静脉瘘可能性大,为了明确诊断,行胸部MRA检查显示右下肺动脉明显增粗,并向内下行走,直接与增粗右下肺静脉相连汇入右房,诊断:右下肺动静脉瘘,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术中发现右肺发育畸形,无明显分叶,由上至下有纵向肺裂,发育不全,右肺只有下肺静脉,术中右下肺静脉至远端均未发现明显的相汇部,抽血气分析显示右下肺静脉同右肺动脉上下支无明显差异,考虑需要行全肺切除,家属拒绝,终止手术;

病例2女性,58岁,因“气促4天,右侧胸痛4小时”入院,体检:嘴唇轻度发绀,杵状指,右侧胸腔有一胸管,引流出少量血性胸水 右上肺叩诊鼓音,左肺呼吸音清,右肺呼吸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示低氧血症,SPO2 86.6%,轻度贫血,胸部增强CT显示:右侧液气胸,右肺上叶后段占位性病变,4.2cm×3cm大小,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CT值178HU,病灶由迂曲增宽的右上肺动脉分支供血,经迂曲增宽的静脉引流至右下肺静脉,右肺下叶前段亦可见一类似占位,5cm×3.4cm大小,CT值185HU,病灶由迂曲增宽的右下肺动脉分支供血,引流至右下肺静脉,右肺上叶前段及左肺下叶背段亦可见迂曲增宽呈囊状的异常血管影,均有肺动脉供血至肺静脉,(图1)诊断:1、右肺及左肺下叶多发肺动静脉瘘,2、右侧血气胸。MRA:双肺可见多个结节状异常信号,边界清,T1WI呈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右肺上叶前段病灶呈哑铃状,两端大小约1.8cm×1.3cm及1.6cm×1.3cm,紧贴胸膜,由右上肺动脉两条分支供血,引流至右上肺静脉,其他病灶均可见动静脉之间的交通,诊断:肺多发动静脉瘘畸形,为了进一步确诊肺动脉造影也证实如上诊断(图2)。

病例3女67岁,因“左侧胸痛1月余”入院,体检,发育正常,无阳性体征,胸部增强CT:左上胸部恶性占位性病变,考虑来源于胸膜,以胸膜恶性间皮瘤可能性大,建议活检,右肺下叶背段及后基底段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团影,约2.5cm×2cm大小,由右下肺动脉供血,引流入肺静脉,诊断:1、左侧胸膜恶性间皮瘤2、右肺下叶背段及后基底段静脉瘘。

2讨论

PAVF的病理机理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胸部血管发育障碍所引起的先天性肺血管畸形,形成异常增多的动静脉毛细血管网团,且有动脉和静脉直接沟通的动静脉瘘[1-2],绝大多数是先天性,少数为后天获得。多数报道其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三左右[3],中青年发病较多,有家族发病趋势。病理上分两型,I型为肺动脉和静脉的直接连通,常形成单个或多个血管瘤样囊腔,此型又分为两个亚型,①单纯型1支引流肺动脉同1支肺静脉连通,囊腔没有分割,②复杂型,多支引流肺动脉与两支以上肺静脉沟通,瘤样囊腔常有分割,II型是肺小动静脉瘘,病变广泛弥漫分布,可漫步一叶或一侧全肺,甚至两肺都有病变,病例2属于此种类型。

PAVF的常见临床症状是心悸、发绀、鼻出血,活动后气促等,随着病变发展,心外分流增加,可能会出现咯血,胸内大出血及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如果分流大于20%,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轻重与病变的大小及病程有关[4],文献报道30-56%发生异位栓塞和脑血管意外,5-14%发生脑脓肿[5]。

PAVF容易误诊,胸片或者胸透是筛选该病的最好方法,典型表现是肺内结节样影,可以看到异常的血管连接,但敏感性不高。病例1的患者就是通过胸片筛查出病变,然后通过MRA进一步确诊。多层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远高于胸片,典型表现是圆形或椭圆形病灶,边界清,可呈分叶状,边界可见“血管蒂”征,如果加用增强扫描可以精确的显示供血血管和引流静脉的具体走向(如图1)。以上的病例1和2的CT都达到了明确病变的效果。传统观念认为MR在血管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局限性主要是呼吸伪影的存在和难以区分流空信号同周围肺组织的信号。但也有人指出MRA经过3D重建后可以大大提供疾病的检出率,而且能够清晰的显示供血的动脉和引流的静脉,特别对于大于1cm的病灶,其图像质量可以和数字减影肺动脉造影检查(PA-DSA)相媲美。病例1和病理2的MRA都清晰的看见病变的血管走向。 PA-DSA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可以直观的显示肺动静脉瘘口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等,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如图2)。但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无创性检查方法已经慢慢取代有创性检查,多层螺旋CT在血管成像方面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效果好,风险小,完全可以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相应的信息,此种方法可能越来越被医生和患者所青睐。

PAVF是一种进行性病变,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故应积极治疗。治疗目的是改善缺氧和乏力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目前治疗方法有导管介入栓塞和外科手术处理。自1977年Porstmannl首先报道以弹簧圈栓塞治疗PAVF治疗后,国内相继有所报道。其优点是创伤小,微创美观,可重复操作等优点,缺点是胸痛、咯血、栓子的脱落、移位、治疗后复发和再通等。目前对其治疗的效果争议较大,故笔者认为对于存在多发广泛弥漫PAVF的患者和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介入栓塞。当前比较普遍认可的就是手术切除病变的肺组织,手术原则是尽量彻底切除病变的肺组织,尽量保留正常的肺组织。术前要仔细阅读患者的影像资料,如有必要,加做PA-DSA.,要详尽的了解病变的部位,形态、数目、大小,血管走向,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义清,王执民,等 肺动静脉瘘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3):209

[2]陈星荣, 介入放射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9:36-38

[3]Khurshid I,Downie GH,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J]Postgrad Med J,2002,78(918):191-197

动静脉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双侧肺动静脉瘘;肺叶切除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6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99-01

【Key words】Bilateral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Lobectomy;Nursing care

肺动静脉瘘多为先天性肺血管畸形。1939年Smith应用心血管造影证实本病。肺、动静脉间的异常交通,分隔动脉和静脉丛的血管隔发育不完全或肺末梢毛细血管神经缺陷,形成动静脉之间短路,短路血管受动脉压力负荷的作用逐渐扩张,形成囊瘘,肺动脉低氧血通过瘘道不经氧合直接回流左心进入体循环,从而形成右向左分流.分流量大者可引起紫绀、气促、胸痛、头晕、晕厥等症状。本病容易误诊,并可引起咯血、胸内大出血及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尤为重要。现将1例双侧肺动静脉瘘肺叶切除术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历介绍

患者,男性,50岁,入院日期:2011-2-28.入院情况:患者主因“发现肺动静脉瘘”10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月因胃部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同时发现患者存在有低氧血症。经治疗后患者胃部症状逐渐好转。入院前10天在邯郸市医院行造影检查诊断为“肺动静脉瘘”,未特殊处理。入院前3天患者突发意识丧失,持续十分钟左右,自行缓解,但患者仍有言语不利并伴有饮水呛咳,到当地医院治疗,言语不利及饮水呛咳症状逐渐好转。现患者为治疗动静脉瘘来我院。入院后完善检查,于2011-3-1在局麻下行肺动脉造影,术中见患者双肺曲奇血管畸形,畸形血管较宽,且畸形处血流速度较快,单纯行血管封堵风险高,难度大。2011-3-21在手术室全麻下行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切除术。术中见右肺中叶表面及左肺上叶宽大迂曲畸形血管。予以切除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带左右双侧胸管返病房,予抗炎、止痛治疗。术后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13.3kPa,于2011-3-28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此患者为中老年男性,有较强的分析思考能力,且患者的性格较内向,因而对疾病本身及手术均存在较大的思想压力;存在着较大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担心手术的风险和疗效。为此,需耐心详细地做好术前宣教,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手术预后,护理工作主动、诚恳,并表示关心,使患者产生温暖、安全、亲切感。以娴熟的技术,沉着、稳重的举止行为,消除他们的心理疑虑,产生信赖感。使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增加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2.1.2 完善检查 完善常规检查和血气分析、心脏超声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和血常规等,进行药敏试验和术前备血、备皮等。

2.1.3 术前指导 术前禁食禁水6-8h,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和腹式呼吸,向家属和患者讲解呼吸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从而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由于开胸,全麻手术的创伤,加之此患者手术复杂。回病房后立即给予多功能重症监测,包括心电监测、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每30min测量并记录1次,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h,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常规给予面罩吸氧平稳后改为鼻导管吸氧。尤其是要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及呼吸音情况,注意患者有无气急、发绀等缺氧征象,注意有无呼吸窘迫现象,若有异常,及时处理。如果脉搏超过140次/min,常提示血容量不足使心脏代偿性加速[1],必要时调整输液速度。另外,血压的波动,结合胸腔引流液的改变也是观察术后胸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的重要指征。认真听取患者有无胸痛、胸闷等不适主诉,做好预防性护理。

2.2.2 术后呼吸道的护理 由于手术破坏了胸部的正常结构,损害了其呼吸生理机制,使胸壁弹性下降,胸壁顺应性下降,从而使潮气量和肺活量较术前下降,最高达50%[2];另外,气管插管、心胸手术后的病人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而呼吸系统的急性感染则是引发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4]。因此除合理应用抗生素外,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是防止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也是术后护理的重点。麻醉及手术的刺激使肺泡分泌增加,纤毛运动受抑制,分泌物排出受阻,术后伤口疼痛抑制患者的呼吸和咳嗽[5]。咳痰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咳痰方法,协助排痰方法有叩背法:患者取坐位,护理人员站在床边,将手成杯状,以增加共振力量,使痰松动。从患者肺底部开始。在胸部或背部行有力叩击,应自下而上,从边缘到中间,同时嘱患者咳嗽并用手按压手术侧胸廓,吸气时及时放松,咳嗽时加压,以减轻伤口疼痛。必要时给予气管外指压方法:即护士采用指压胸骨切迹上方气管的方法,刺激患者将痰液咳出。另外雾化吸入也可以协助排痰:术后常规雾化吸入5天左右,每次15-20分钟,有利于痰液的稀释。当患者咽干口渴而影响了咳嗽时,可酌情含漱或饮少量温开水。

2.2.3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肺叶切除术后留置引流管在于及时将患者胸腔内积气、积液、积血引流至体外,使余肺得以及时复张,有助于胸内残腔的消灭。因此,术后平卧6小时后则改半坐卧位,以利于引流。妥善固定好胸腔闭式引流管,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和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及时记录。因患者双侧肺叶切除故带有左右两侧胸腔闭式引流管,教会患者如何正确带胸管活动尤为重要。更换引流瓶时,严格无菌操作及保持胸腔的生理性负压。待引流液减少,24h少于10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患者无呼吸困难可拔除胸管。患者与术后第3天拔除左侧引流管,第5天拔出右侧引流管。

2.2.4 早期活动 开胸手术、长期卧床等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6]。为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并告知患者早期活动的意义。患者因手术创伤大,术后切口疼痛剧烈,适当给予镇痛,常用的止痛方法有镇痛泵,肌注杜冷丁等。本患者术后第1天生命体征平稳,先协助患者床边活动,进行床边站立,原地踏步等运动,每次1-10分钟,每次活动间隔两小时以上。床边活动后患者无不适感,可协助患者进行室内及室外的活动,每次约100-200米,每日2-4次。双侧胸管拔出后患者可自主活动,未诉不适。

2.2.5 做好饮食护理 术后清醒后6小时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利于提高机体组织修复力及防御能力。术后第一天改为普食。

2.2.6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自行用双上肢轮流梳头、端碗,漱口。胸管拔除后练习手指爬墙运动和从头顶触摸对侧耳廓等动作,其目的是锻炼患侧的胸大肌,预防患侧上肢费用性瘫痪。

3 小结

肺动静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肺血管发育异常。手术是治疗此病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行双侧肺切除术后的患者,护士必须熟练地掌握相关疾病知识,做好术前宣教,重视心理护理,消除患者顾虑,并指导患者呼吸功能的锻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呼吸道的护理,胸腔引流管的护理,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注意饮食护理,促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经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患者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 黄杰,周新明.经心包纵隔内关闭支气管残端治疗难治性支气管胸膜瘘.中华心血管外科 杂志,2005,21(1):2-4.

[2] 法宪恩,赵松,王改非.胸心外科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河南: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91-100.

[3] 谢正福,刘唐威,施焕中.内科重症监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7.

[4] 姚景鹏.内科护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0-65.

动静脉瘘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支气管动静脉瘘;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护理措施;观察要点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96―01

支气管动静脉瘘是一种少见的肺血管疾病,大多数为先天性,肺血管扩大迂曲或形成海绵状血管瘤,肺动脉血液不经过肺泡直接流入肺静脉,肺动脉与静脉直接相通形成短路。短路血管逐渐扩张形成囊瘘,当囊瘘破裂可出现咯血和血胸[1]。2012年11月,我院收治1例支气管动静脉瘘大咯血的患者,给予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患者已痊愈,且未再复发,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6岁,因咯血伴气喘1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一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咯血,咯血量约500ml,为鲜红色,伴气喘,感头晕,无黑朦,无发热,无畏寒、寒颤。在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白细胞:9.3×109/L,中性粒细胞:83.9%,淋巴细胞:8.2%,Hb:124g/L,PLT:111×109/L ,CRP:14mg/L,肾功能及凝血酶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两肺广泛散在渗出性病变。于2012年11月9日收入我科,入院诊断:咯血待查,肺部感染。查体:T36.9℃,P62次/分,R20次/分,BP111/64mmHg,血氧饱和度98%。入院后予抗感染、化痰、止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家属签字同意,完善术前准备后,于入院第5天,在DSA室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术中发现支气管动静脉瘘,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手术成功,拔管,加压包扎穿刺点,病人安全送回病房。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2012年11月19日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咯血的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取患侧卧位,头侧向一边,鼓励患者将血轻轻咯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咯血时勿屏气,以防出血引流不畅造成呼吸道阻塞。密切观察咯血颜色、量、生命体征,警惕休克及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如出现咯血停止、发绀、自感胸闷、心慌、大汗淋漓、喉痒、有血腥味及精神高度紧张等窒息先兆症状,应立即畅通气道,取头低脚高位,轻叩患者背部,及时用吸引器去除口腔、咽喉部血块。给予持续低、中流量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合理使用止血药,同时准备呼吸兴奋剂,观察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并做好输血、气管插管等准备。

2.1.2 心理护理 大咯血常常突然发生且反复发作,不易控制,常常使患者感到紧张,迫切需要治疗。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对介入手术认识不足,易产生恐惧心理。用关心温和的语气对患者进行交谈,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术前向患者解释病情,告知介入治疗的微创性及治疗的可靠性,告知手术操作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中如何配合,术后注意事项等,使患者能建立足够的心理准备,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2]。

2.1.3 术前准备 协助完成术前常规检查,如心电图、CT、B超、胸片、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组合;以腹股沟韧带上下1~2cm为中心,上、下各20cm范围备皮[3];做好造影剂、抗生素过敏试验;评估两侧足背动脉搏动,做好记录;训练有效咳嗽、咳痰、练习床上排尿、排便;术前禁食、禁水4小时。

2.2 术中护理

2.2.1 术中予吸氧,协助患者取平卧位,使术侧大腿外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2.2.2 教会病人术中配合,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更好地配合治疗。

2.2.3 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详细记录患者的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等,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2.2.4 保持输液通畅,通常建立有效静脉通道2~3条,以便及时应用抢救药物。术中及时用负压吸引器清除患者咳出的血液,以防止窒息。

2.2.5 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口舌麻木等过敏反应,有无上腹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及脊髓损伤征象,发现情况积极配合医生抢救。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24h,右下肢制动12h,穿刺部位用0.5~1.0kg的砂袋压迫8~12h,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周围有无血肿。为患者备好便盆,协助患者在床上进食、排便。予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等。术后注意观察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若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意味着血栓或栓塞形成,应立即报告医生做进一步处理。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术后1~2天患者可有少量陈旧性血痰咳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恐惧心理。鼓励患者适当咳嗽,促进痰液及陈旧性血块咳出,减少感染及肺不张的发生。

2.3.2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3.2.1 穿刺部位出血 穿刺部位出血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是栓塞后压迫位置偏移、加压包扎不到位、穿刺困难重复置管、应用肝素抗凝、患者不配合、过早活动肢体。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穿刺点可用无菌纱布按压10~20分钟,无出血时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0.5~1.0kg的砂袋压迫8~12h,患侧下肢制动24h,禁止屈腿。同时做好病人的宣教工作,使其明确制动的目的和重要性。密切观察局部敷料有无渗血,有无皮下血肿形成。

2.3.2.2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原因是由于支气管动脉与脊髓动脉有吻合,高浓度的造影剂流入脊髓动脉所致。表现为下肢麻木等感觉障碍,或者尿潴留等[4],发现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遵医嘱应用扩血管及抗凝药物,补充液体,鼓励病人大量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积极进行对症处理。

2.3.2.3 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常发生在栓塞后24h内,与穿刺时血管内膜受损、栓塞后过度加压包扎、大量出血后血液浓缩、高血压患者存在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肢端发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足趾、足部和小腿的皮肤颜色出现苍白、发紫、变黑,严重时还会产生溃疡和坏死。注意穿刺侧下肢温度、颜色、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与健侧相比较;下肢制动期间每2h挤捏腓肠肌1次,每次20min,直至能下床自由活动,以促进肌肉收缩和静脉回流[5]。

2.3.3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参加重体力劳动,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按时服药,定期门诊随访。

3 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支气管动静脉瘘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的优点。围手术期给予优质高效的护理,能保证手术顺利的进行,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光清.右肺支气管动静脉瘘介入治疗1例[J].四川医学,2012,33(4):719

[2] 李宏.支气管扩张症大咯血行介入手术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33

[3] 晏莉.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大咯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9):33-34

动静脉瘘范文第4篇

建立动静脉内瘘(AVF)进行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血液透析净化血液治疗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建立,使人体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2006.12—2008.8间在本院行动静脉瘘手术的86例血液透析患者,术前、术后左室短轴缩短率(FS)、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各项心功能指数的改变,以分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直径大小对其左心室心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数为86(男41,女45)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8.75±18.50岁,其中慢性肾炎57例,糖尿病肾病21例,高血压病5例,多囊肾2例,痛风性肾病1例。建立动静脉内瘘方式均采用桡动脉与头静脉的端侧吻合。方法飞利浦 HDI4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及东芝EXRI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0MHz。每例患者在AVF手术前行心脏彩超检查,观察CO、CI、FS及EF各项心功能指。AVF术后3~6周复查上述指标,同时使用高频探头,测量动静脉瘘口直径(AVFD)、动静脉瘘口血流量速度(AVFV)、内瘘口血流量(AVFB)。按术后彩超测得AVFD,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73例,AVFD2.6~4.1mm;B组13例,AVFD4.2~4.9mm。

1.2结果

本研究观察到两组AVF患者EF、FS手术前、后变化不明显,而术后CO、CI值比术前明显增高,而且AVFD、AVFB越大,则术后CO、CI增加越明显。

1.3结论

血透患者AVF内瘘直径的大小与心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适当的瘘口大小即可以保证透析的充分性,又能减轻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减少心衰并发症发生率。

2 讨论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血管通路。本研究的患者手术方式均采用桡动脉与头静脉的端侧吻合术,操作简便,可较好地达到控制吻合口直径的目的。血液透析净化血液治疗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一个重要手段,但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的建立,使人体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临床工作中,发现肾衰患者在血液透析后会对心脏产生较大的影响,往往伴有心衰。血液透析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冠状动脉病变、高血压、贫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使各种代谢产物的潴留;动脉内瘘亦可加重感染致心衰竭。动静脉内瘘的建立,使人体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其中最常见的是诱发心血管并发症。而心功能不全是影响终末肾病血液透析病人长期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动静脉内瘘直径的大小及潜在的器质性心脏病的有无,又是诱发高排出性心衰的两个决定因素,同时也与离断血管的侧支循环压力及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和血管弹性有关。本研究观察到病人AVF术后CO、CI值比术前明显增高,说明AVF建立能使患者心输出量明显增高,对血液透析病人的心功能有一定影响。这是因为AVF使回心血量增加,舒张末期容积及内径均增大,故每搏输出量增加。同时还观察到EF、FS的值在术前后变化不大,其原因与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的机制有关。动静脉内瘘高血流量导致致命性高排出性心衰是少见的,但内瘘血流量过大将是引起血透患者心脏肥大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左心功能较差、室间隔肥厚者。建立良好的动静脉内瘘的目的是保证充分有效的透析血流量,理想内瘘口血流量通常为600~700ml/min吻合口过大.造成动脉血通过内瘘直接回流至心脏,增加心脏负担,易致心衰并发症;吻合口过小,透析血流量不足,造成透析时间延长,影响透析质量,更易引起其它并发症。所以吻合口的大小决定着回心血流量多少,肾衰病人透析疗效的好坏与吻合口大小密切相关。相关文献报道吻合口大小约为5~8mm为宜,而我们认为2.5~4.1mm(吻合口内径)为佳。本研究中,患者不同瘘口直径大小的比例分别为A组(AVFD小于4.1mm)占84.9%(73/86),B组(AVFD大于4.12mm)占15.1%(13/86)。从实际使用情况看,以A组较为满意,表现为透析充分,心功能相对稳定。B组中有2例因开始透析后出现严重心功能不全,出现心衰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AVFB流量均为1200ml/min以上,血流量过大,患者经外科手术缩窄瘘口直径后可耐受透析,心功能明显好转。因此,控制好动静脉瘘内瘘直径的大小,既能满足血液透析的血流量要求,又不致过多地增加心脏的回心血量负荷,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及动静脉内瘘直径的变化等情况,减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程度,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 考 文 献

〔1〕 周永昌.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 张缙熙.新编超声诊断问答〔J〕.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0.

〔3〕 华参,叶朝阳,李林,等.HD02型血透监测仪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监测〔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

动静脉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静脉瘘;保护;护理

动静脉内瘘是动静脉内外科手术,主要用于血液透析治疗。内瘘建立后,一般4~6w时间,不能使用过早,因术后数周经过血流的冲击静脉血管已动脉化,静脉管壁扩张并增厚,过早使用不仅粗大的穿刺针不宜刺入,满足不了透析所需的血流量,而且透析机血泵的抽吸可使吻合口狭窄,导致内瘘闭塞。

1 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方法

穿刺内瘘,先观察内瘘血管走行,然后摸清所穿刺血管壁的薄厚,弹性及深浅。对于血管暴露不清者,可于血管上方轻扎止血带,但扎止血带时间宜短。

首选阶梯法,而穿刺点不固定,且新穿刺进针点距上次进针点至少1cm以上;其次,采用纽扣法,即像衣服上的纽扣一样,固定几个穿刺点,轮换使用,切忌使用定点穿刺法,避免硬结节,瘢痕形成,有的甚至形成动脉瘤,而未用的血管形成狭窄。

控制高血压,防止内瘘部位血栓形成,内瘘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不能在吻合口及静脉瓣穿刺,易产生血肿引起内瘘闭塞,动脉穿刺点应离内瘘吻合口5cm以上,针尖向吻合口方向。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内瘘的血流量充足,且管壁增厚,也可采用向心穿刺,静脉穿刺点要尽量离开动脉穿刺点,一般8~10cm以上,可降低循环量,提高透析效率。

若穿刺失败出现肿胀,应立即拔针按压,胶布固定,冰袋冰敷,24h后再用50%硫酸镁湿热敷。静脉穿刺有困难者,在穿刺前先热敷,使静脉充盈。使用中的内瘘作动脉用的血管发生血肿,如确认内瘘不在血管内,并且血肿不大,可在穿刺处略加应保护,同时迅速将血流引入血管路内减轻血管压力,继续透析。但血肿明显增大,应立即拔针,加压止血,在穿刺点以下(远心端)再做穿刺(避开血肿):如重新穿刺有困难,可将血流满意的静脉改为动脉引血,另外选择静脉穿刺做回血端继续透析。如静脉发生血肿应立即拔针局部加压止血,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同一条血管应在该穿刺点的近心端或改用其他外周静脉穿刺。

血透结束后,压迫位置在血管进针出,而不是皮肤进针处,以免形成皮下血肿。压迫血管力量适中,力度为不渗血扪及震颤和血管杂音为宜。

指导患者及家属保护动静脉内瘘,极为重要。内瘘手术早期尽量穿袖口宽松内衣,手臂太高避免受压,避免压在内瘘手臂上睡觉。手术3d进行功能锻炼,5~7d内保持术侧肢体清洁,干净,避免潮湿,以防伤口感染。如伤口渗血不止,疼痛难忍,立即与医生联系及时处理。手术侧禁测血压、戴手表、输液、抽血,内瘘侧上肢避免提重物,避免将一些较重的物件盖在内瘘侧的手臂上。

透析前清洁手臂,透析后穿刺部位避免当日接触水,学会判断内瘘是否通畅的方法,自我检测瘘管有无震颤或血管杂音2~3次/d,特别在发生低血压时,以免瘘管感染及瘘管闭塞,发现瘘管震颤或杂音消失及疼痛,立即就医诊治。

2 动静脉瘘的适应症以及禁忌症

适应症:①血液透析;②全胃肠外营养;禁忌症:①四肢近端大静脉或中心静脉存在严重狭窄、明显血栓或因邻近病变影响静脉回流;②患者前臂ALLEN 试验阳性,禁止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③预期患者存活时间短于3 个月;④心血管状态不稳,心力衰竭未控制或低血糖患者;⑤手术部位存在感染;⑥同侧锁骨下静脉安装心脏起搏器导管。

3 术后处置

①抗凝药使用:存在高凝状态或血压较低,且术后无渗血,可给予全身抗凝,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扩管治疗,也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②术后渗血:轻压止血,压迫时注意保持血管震颤的存在;结扎止血;③功能检查:术后静脉能触及震颤,听到血管杂音。术后早期应多次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血栓形成,及时处理;④术后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输液、输血及抽血化验;⑤手术侧禁止测量血压,术后2w内手术侧上肢禁止缠止血带;⑥术后24h术侧手部可适当做握拳及腕关节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⑦适当抬高内瘘手术侧肢体,可减轻肢体水肿;⑧每3d换药1 次,10~14d拆线,注意包扎敷料时不加压力;⑨注意身体姿势及袖口松紧,避免内瘘侧肢体受压。

4 日常护理

①内瘘术肢不可负重,睡觉时不要压迫术肢,可将软枕垫于术肢,促进静脉血流,以减轻肿胀程度;②注意对内瘘术肢的保护,避免碰撞,防止受伤;③衣袖要松大,术肢避免佩带饰物;④内瘘术肢不能量血压,一切静脉治疗以及抽血;⑤每日监测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防止高血压避免低血压的发生;⑥保持内瘘术肢的清洁,每天清洗局部,预防感染;⑦术后10d开始做健瘘操;⑧自我监测内瘘吻合口有无震颤以及听诊血管杂音。

参考文献:

[1]施淑美,成小清,范迎春.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脑血管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血液净化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血管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