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关系;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17-0109-02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激烈性的不断加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依靠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化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手段,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标准化作为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质量的关键,对质量管理体系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标准化和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及应用进行探讨,对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促进企业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标准化,就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企业标准化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它贯穿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试验验证、包装、贮存、运输、安装交付、售后服务以及有关的安全、卫生、能源、环保等各个环节,而标准则是进行这些环节工作的技术和管理的依据,也是衡量产品质量、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尺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主要靠产品质量,而要提高产品质量最基本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就是推行标准化。只有推行标准化,才能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达到有序化,从而发挥质量管理体系显著的功效。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为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一些企业通过实施ISO9000标准,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编制质量手册和相关程序文件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现内部沟通、协调、统一,从而达到增值的目的,以支持企业提供的产品满足顾客要求。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先生曾多次强调: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两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它说明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之间的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实践证明,在质量管理不断发展中形成的经验和管理知识,已越来越依赖于以标准化的手段去推广和实施。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2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重要基础

企业要想以质量求生存,立足于国内市场,竞争于国际市场,就必须制定正确的质量方针和适宜的质量目标。围绕着质量目标的实现,企业就要在新产品开发的设想、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改造、工艺水平的提高、人员能力的培养、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权力的分配与落实、产品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这些管理活动就是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的过程。GB/T19001-2008标准为我们提供了现代的质量管理依据,它对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的各种技术、管理和人员要素提出了管理要求。

产品质量评判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在生产和验证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还需要各类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支持性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是企业建立、完善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的主要文件,它们在企业内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法律性,既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基本法则和准则,也是企业必须遵循的质量标准文件。企业从开始编制这些质量体系文件时就应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先对体系文件的层次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依据标准要求,结合实际编写,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与标准体系结合好,横向与纵向文件之间得到相互关联。

不少企业的实践证明,在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过程中,应用标准化的原理起到了简化、统一和优化的作用。使体系文件与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之间得到有效的统一和简化。

企业在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管理,而质量管理从一开始就是从制定标准着手的,只有加强对标准化的重视,事事都追求标准化,只有让标准成为企业的法律,使标准化思想牢固地树立在企业员工的头脑之中,才能有利于加强质量管理。如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质上就是企业的全面标准化管理,产品的质量标准即产品的性能、寿命、安全性、可靠性指标,就是企业管理目标在质量方面的具体化和定量化。它为企业的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物质管理、设备管理等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质量管理提供了目标。原材料、配套产品、外构件、工艺工装标准等都是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它们的标准化,能使企业内各分系统的功能得到最佳发挥。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2篇

一、客观分析现状,科学编制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员工的能力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成败,成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笔者供职于一家中型国有企业,员工的平均年龄已近41岁,平均工龄已达20年。员工一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存在按部就班得过且过的思想,抗冲击能力有限。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要推进公司的快速、健康、安全、和谐发展,必须打好管理创新的攻坚战,通过管理工作的提档升级,在向市场要效益的同时,向管理要效益,双管齐下,切实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

公司希望广大员工在保存各自文化价值观的同时,接受行业系统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主动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中。通过每一堂课,不仅使员工个人有所思有所得,更通过每一位员工的点滴成就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使得“全员培训提升工程”成为看得见成果,经得起检验的质量信得过工程,并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而在《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6.2.1中也明确“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从事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表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有着教育、培训的义务。公司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的程序文件,对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也据此明确提出了有关培训工作的程序性要求。

所以,从制订培训计划这个环节开始,就引入了标准化运作的要求。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得各级管理人员,经过理论化的系统培训和交流互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各级操作人员,经过分级化的技能培训和实际演练,熟练掌握并不断提升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二、精心搭建平台,严格规范实施

企业培训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培训工作,有时难免会为了培训而培训,使得培训工作流于形式,有效性也大打折扣。当培训成为一项管理措施,特别是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时,就必须从计划、组织、实施、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去思考。

实践中,配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全员培训提升工程”的实施,也按照相关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的要求,在可控范围内标准化地规范实施,这不仅符合公司管理工作提档升级的初衷,也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6.2.2“能力、培训和意识”中要求的“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获得所需的能力”。

从编制计划开始,由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管理权限和幅度,提交针对不同类别人员、不同受训方向的《教育培训申请表》;人力资源部根据各部门的教育培训申请,结合公司年度工作思路及措施,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计划的时间、课程安排,由责任部门组织具体实施。这个起始过程要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2.3关于文件控制的要求,比如“为使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文件前得到批准”、“确保文件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确保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发展”等等。

实施中,责任部门首先要填写《培训开班审批表》,就培训时间、课程安排、授课老师、参培人员、培训费用等内容进行申报,经人力资源部和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开始实施。培训中的签到、培训记录、试卷等,都必须由责任部门统一整理,交人力资源部归档保存。对于参加社会或行业系统适宜性教育、培训的,也要按照相应流程报批,培训结束撰写培训体会,形成完整的培训档案。整个起始过程符合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序性要求,也符合《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2.4“记录控制”的相关要求。

貌似繁琐的流程,标准化规范运作后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使得各项活动更易于受控。严格来说,培训计划提供了一个目标,但是目标不能保证必要的行动,所谓“变化要比计划快”,不仅是一种现象也可以成为一个借口。所以一个可控的有效实施,更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

三、及时组织评价, 反馈培训效果

纵观整个培训过程,最重要的是培训有效性的评价,这也是最难以衡量的。

在实施全员培训提升工程中,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各项培训的有效性应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比如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分层次进行了多场培训。作为培训评价,一方面是考核认证过程中,整体工作是否有序推进,并顺利通过认证;另一方面,对全员进行的有效性评价,分基层和公司两个层面进行测试,由基层单位对所属员工进行测试后,选拔出优秀人员参加公司测试,确保培训不留空白。客观分析将培训工作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化实施以来的得与失,笔者觉得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在培训计划的制订上,员工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尚有欠缺,难以满足员工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这部分内容并非必须,但从企业员工队伍现状和企业发展战略来说,这类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不可忽视。二是在培训有效性评价方面,手段过于单一,缺乏一些更直观更明了的数据支撑,比如产品合格率或者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是否与员工培训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时间限制,缺乏完善的对比数据。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3篇

关键词:ISO9000标准;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建立和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无疑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的一种科学、有效、经济的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持续改进、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如今实验教学在高等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如何改革实验教学工作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当今教育界致力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即针对高校实验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分析了ISO9000质量管理的内涵,构建了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期为推进教育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高校教学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一、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

1.基本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具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业机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委员会先后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1)、《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以及《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指南》(ISO9004)。国际上通常将这6项标准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

2.主要特点

ISO9000族标准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⑴坚持采用过程模式,通用性、兼容性好。为了实现质量管理体系自身以及各种管理体系的兼容性,ISO9000标准选择在公共基础上的“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主体内容,运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可通过相同管理要素的“连带效应”,实现其他管理体系的运作。此外,ISO9000标准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它已完全没有某个行业的色彩,更具通用性,也更加强调体系的有效性,顾客需求的满足和持续改进。

⑵坚持强调组织“满足顾客需求”。ISO9000族标准列出的第一项质量管理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提出“组织依存于顾客”的理念。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期望。在ISO9001标准要求中有12个条款直接涉及到“顾客”。

⑶坚持“持续改进环”,强调自我改进机制。ISO9001标准将“顾客满意度的测量和监视”和“数据分析”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要求,确定提供顾客可接受产品的过程,以及保持这些过程受控,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用于持续改进的框架,以使顾客满意。

二、高校实验教学引入ISO9000标准的重要意义

1.实验教学及其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使培养的学生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探索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相互协作能力。

实验教学的环节是实验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容,实现循序渐进。将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掌握必须具备的、相互关联的知识和能力。高校的实验教学环节(模块)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工程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

2.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高等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教学管理职责、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实现和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控与改进。学校在进行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时,首先要根据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的要求,准备必要的资源条件(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教学媒体等资源),然后通过设置教学组织机构,分析确定需要开发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活动(过程),分配、协调各项活动的职责和接口,通过程序的制定给出从事各项实验教学质量活动的工作方法,使各项实验教学质量活动(过程)能够经济、有效、协调地进行,这样组成的有机整体就是学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高校实验教学引入ISO9000标准的意义

⑴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参照了 ISO9000 族标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是一致的,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实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⑵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实验教学环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⑶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学校可以向家长、社会各界和政府展示自己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已经齐备,并且教学质量处于受控之中,从而,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同时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了解学校的组织是否健全、人力和物力资源是否齐备、工作机制是否健全,从而得出教学质量是否有保障,并进而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提供可靠的依据。

⑷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依法治校而不是以人治校,在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也使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基于ISO9000标准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1.基本思想。以ISO9000基本思想为指导,借鉴企业按 ISO9001 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方法和成功经验,吸收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开展教学质量保证活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以环节、活动及因素实施有效地控制,确保高校“产品”达到规定的要求,使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促进高校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改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目标。教学质量目标是对教学质量方针的具体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教学质量目标。①教学质量特性,包括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质量特性,如师生比、骨干教师比率、服务态度、学校特色、升学率、合格率、优秀率、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学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等;②比较特性,与同类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较;③质量改进特性,反映学校教学进步的指标;④时间特性,规定目标实现的时间限度,比如一所基础薄弱学校确定的目标是三年内在教学质量上达到本地区中等水平。

3.构成要素。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通常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⑴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质量管理总体要求和相应的文件要求;

⑵实验教学管理职责体系。包括实验教学质量括管理承诺、质量方针、方案策划以及管理评审;

⑶实验教学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从事实验教学的人力资源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

⑷实验教学产品实现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和方向、学科专业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课程设置、科研等。

4.模式设计。

对于高等学校这一组织而言,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管理工作的目标,通过进一步分析和引用ISO9000 标准的有关规定,建立了以过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见图1,以过程为基础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是实验教学过程的实现,包括实验教学过程输入、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教学输出效果,第二个是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目标的管理过程,管理过程的要素构成由实验教学管理职责,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实现和实验教学监控与改进四个部分组成,与ISO9000标准中规定的四大板块内容:管理职责;资源;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动态过程的不断运动,以及它们在运动过程中的相互关联、交叉和作用,构成了学校实验教学质量的运动过程,可见,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动过程实现的。

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是必要的。作为整个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是建立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目的。

四、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将ISO9000标准应用于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经历一个尝试、适应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构建规范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因而值得我国高度重视。

1.认识不充分,致使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实际。

有些高校在没有真正了解ISO9000标准的作用和意义的情况下,就盲目效仿企业引入ISO9000标准,机械地按照模板进行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设计和编写,在短时间内,堆砌成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事实上,这样建立起来的所谓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无非是一堆形成文字的文件,难以与实际情况衔接和挂钩,无法增值和有效运行,很多环节在应用过程中流于形式。因此,在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要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解决管理问题,解决管理者自身的工作质量问题。对质量管理的投入必须到位,领导要带头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办事,切忌说起来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一套。同时,学校还要培养出懂ISO9000标准的内部管理人员,结合实验教学管理特点灵活把握,充分识别过程,对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精心策划,构建符合本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2.缺乏全员参与,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淡薄。

在应用ISO9000标准的过程中,嘴上倡导“提高质量意识”、“全员参与”,但在实际推动过程中,多数教职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在文件编写和修改时,部分人员考虑的不是怎样提高质量问题,而是尽量想办法“避责”;在内部自查、审核过程中,也是在一夜之间造一些“假”记录,应付检查;在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时,也是应付草草了事,整改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抓质量教育工作,强化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现代质量观念,使之充分认识和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同时,也不可忽视对学生的质量教育。因为人才培养是双向行为,学生是高校“产品”的载体。为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全员质量意识的教育工作,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强化质量意识教育。

3.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时,注重形式而非实质

在引入 ISO9000 标准时,机械地制定了大量的程序文件、规章制度和记录表格。这样的结果是,在实际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每一项工作,不管大小、有无必要,都要进行记录,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实施缺乏灵活性,不仅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还把教师、管理人员限制得太死,因此不满情绪和反感情绪在教师队伍中滋生,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应用 ISO9000 标准的实践中,质量体系文件数量和详略程度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现行实验教学及其管理的实际情况,只要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文件应尽可能少、尽可能简单明了。另一方面,在质量体系运行中发现某些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问题反复出现,在需要修改补充相关的规定,甚至增加新的质量体系文件。

参考文献:

[1]李漪.引入IS09000标准模式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2):98-99.

[2]薛梅,张学军.论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1):63-65.

[3]严思明,卿大咏.基于过程方法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J].化工高等教育,2009,(2):56-57.

[4]汤志军.基于过程监控的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105-107.

[5]辜竹筠,李彦.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22-24.

作者简介:

黄志斌(1975-),男,广西南宁人,讲师,硕士,现就职于广西财经学院,研究方向:质量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4篇

2004年我公司被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确定为本市创建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试点企业之一,并参加了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的草拟工作,目前我公司已进入自查整改阶段。在创建过程中,对于我们已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质量标准化这两者之间关系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结合创建工作对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两者之间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区别

第一、安全质量标准化采取强制原则,而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采取自愿原则。

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企业具有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并通过实施严格管理,使企业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工作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的要求,使企业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从业人员对自身安全和文明生产的愿望。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已于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并印发了《机械制造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和《机械制造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机械行业企业要按照此标准要求,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要求的重要体现。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PDCA循环,即“计划、行动、监察、改进”活动,使体系功能不断加强。它要求组织在实施管理体系时始终保持持续改进意识,对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损失的目标。组织是否实施该标准,是否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取决于组织自身的意愿。

第二、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管理标准,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管理方法。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一个标准,它分为基础管理评价、设备设施安全评价、作业环境与职业健康评价三部分,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每一台设备设施、每一个作业环境的评价都有明确的量值规定,以此来判定企业是否达到安全质量标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企业管理的做法和程序,它表达了一种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进行管理的思想和规范,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是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并列的三大管理体系之一,这种体系是科学的、有效的、可行的,而且与组织的其它活动及整体的管理是相容的。

第三、安全质量标准化有起点要求,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没有起点要求。

安全质量标准化适用于各类机械制造企业,采用千分制考核,分为三个等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900分的为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800分的为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600分的为三级。也就是说,考核分不到规定的分值就不能达到相应的安全质量等级。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用于所有行业,旨在使用一个组织能够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其绩效,它并未提出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准则,也未作出设计管理体系的具体规定,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企业是事故低发单位,还是事故高发、频发单位,都可以建立体系。

二、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联系

第一、都是强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以及动态管理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安全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安全管理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科学方法和动态管理,可进一步明确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通过持续改进,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治理和整改,降低职业安全风险,不断改善生产现场作业环境。

安全质量标准化中通过“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管理,以及对重要危险源制定应急预案”,从源头上加强了对职业风险的管理,采用动态管理方式,降低了事故事件的发生概率,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第二、都是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我国已建成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对于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标准中所列的考评条款是根据国家和行业法规、标准以及安全健康的有关规定编制的,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就是以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为底线,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预测、度量系统的安全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依据,是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的一条最基本的保障线。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也是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组织通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等活动的实施确保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并对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进行监视检查。这与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精神完全吻合。

第三、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建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它相当于体系运行中的作业指导书,可以为危险源的辨识、运行控制、绩效改进提供方法和手段,它的产生使体系的具体化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体系的有效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范文第5篇

摘 要 当前,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存在着作用发挥不够、信息不够通畅、培训不够到位、管理不够到位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培训效果,转变工作作风,加大监督力度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质量标准化 管理体系 存在问题 对策

当前,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当前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作用发挥不够

从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之初到运行,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效果不尽理想。而且从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来看,一般都是在作用发挥不够。其实,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总结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体系,对于规范各机构以及日常工作,并使其管理化、科学化、高效化和系统化,而且可以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

(二)信息不够通畅

信息不够通畅,是当前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目前,有些单位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的信息沟通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错误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没有认真履行体系规定的职能职责,没有及时准确地把有关信息记录下来等现象。而有的人相互推诿、严重失职、不负责任,严重违反了建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宗旨和要求,使得了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存在信息不够通畅的突出问题,这也是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的最大障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培训不够到位

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作为一个结构清晰、权限明确、逻辑严密的管理模式之一,在其实施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全员参与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的原则。因此,建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事情,而是必须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教育培训,使大家都会经营、懂管理以及自觉参与质量标准化管理,这也是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科学合理运行的前提和保证。但是当前却存在着一种不良的现象,即就是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教育培训的开始,而不去重视的培训教育过程与结果。这样,就谈不上改正不良工作作风和培养质量标准化意识了。

(四)管理不够到位

管理不够到位,是当前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一般而言,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在建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切实加强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必要的检查考核,促使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同现实生活相互结合起来。当前,在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结合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权限要求,研究制定考核标准,并适时组织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这也是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构建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从思想方面正确认识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好处,正确看待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管理方式以及当前管理体系的不同。同时,在工作方面,要正确处理一些不良行为与习惯,认真处理好同当前管理体系之间的矛盾。此外,更要从作风方面坚决克服接受新事物的畏难情绪;在学习方面,做到认真学习,坚持标准,深入贯彻管理体系。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放眼世界,树立雄心壮志,创新思维,拓展视野,全力提高自身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转变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但是,要做到提高思想认识,我们首先必须要从宣传入手,狠下功夫,仅仅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形式、多渠道宣传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工作,逐步培养管理体系运行的思想意识,进而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二)增强培训效果

我们必须把培训工作必须贯穿于整个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的全过程,并积极组织动员全员参与。增强教育培训的效果,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基层一线,因为基层一线是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正常有序运行的桥梁和纽带。在教育培训上,我们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定期集中培训,也可以分散分批组织培训。而在教育培训内容上,我们可以组织标准学习,也可以组织学习体系文件等。此外,在教育培训形式上,可以组织课堂教育,也可以是分组进行讨论。总之,教育培训作为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有序运行的基础,也是其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

(三)转变工作作风

转变工作作风是一切工作的关键,也是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正常运行最基本的的要求。一般情况下,经过教育培训以后的员工,都能很好地理解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宗旨、目的及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继承发扬好的做法与经验,坚决抛弃一切不良的习惯、做法和行为,逐步培养员工勤动脑、勤动手、勤思考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进而达到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运行自如、信息顺畅、发展快速以及效果显著的目的。

(四)加大监督力度

加大监督力度,是构建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检查和考核,逐步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考核管理,而且这也是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的关键所在。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标准,按照职责分工,严格考核,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和可行,更要注意奖罚适度,这样才有利于监督工作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