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徐志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他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走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想作诗便作一手好诗,并为新诗创立新格;想写散文便把散文写的淋漓尽致出类拔萃;想恋爱便爱的昏天黑地无所顾忌,这便是我们此刻面对的徐志摩。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那短暂的如同一缕飘向天空的轻烟的一生,甚至没有来得及领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了。但即便如此,他却被长久地谈论着而为人们所不忘。他的率性天真的短暂比那卑琐而善变的长久要崇高的多。
象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着。要知道不是每一个写诗的人都能获得这般宠遇的。也许一个诗人生前就寂寥,也许一个诗人死后就被忘却。历史有时显得十分冷酷。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着这么久,而且谈论的人们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历史要忘掉他,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仍然觉得他以三十五岁的年华而“云游”不返是个悲剧。但是,诗人的才情也许因这种悲剧性的流星般的闪现而益显其光耀:普希金死于维护爱情尊严的决斗,雪莱死于大海的拥抱,拜伦以英国公民的身份而成为希腊的民族英雄,在一场大雷雨中结束了生命……当然,徐志摩的名字不及他们辉煌。他的一生尽管有过激烈的冲动,爱情的焦躁与渴望,内心也不乏风暴的来袭,但他也只是这么并不轰烈甚至是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但这以来一走之间,却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
也许历史正是这样启示着人们,愈复杂的诗人,就愈有魅力。因为他把人生的全部复杂性作了诗意的提炼,我们从中不仅窥见自己,而且也窥见社会。而这一切,要不凭借诗人的笔墨,常常是难以曲尽其幽的。
诗人为什么到康桥 (今日之剑桥)来“寻梦”?他要寻的是个什么样的“梦”?为什么说那“梦”是被“揉碎”的“彩虹似的梦”?为什么又“不能放歌”,而只能“沉默”?
康桥,对于徐志摩的生命具有特殊的意义,康桥是令其终生魂牵梦萦的地方,它孕育了诗人的理想,慰藉诗人寂寞而悲苦的心灵,这就难怪诗人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寻梦”了。
诗人的“梦”首先是指对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的追求。1918年,徐志摩出国赴美留学,他后来言道:“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想要我将来进‘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猛虎集》序)徐志摩梦想做中国的汉密尔顿,梦想成为一个政治家。为了这一夙愿,他忘却了父亲的叮嘱,醉心于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此,他于1920年又转到英国康桥学习,并在此确立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要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归国后,他办杂志、教书,发表文章,努力传播自由主义思想。但当时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国列强蚕食鲸吞,国内封建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几年的国内生活,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击了诗人那颗高傲的心,使他渐渐地失望,在中国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愿望最终化为泡影。这对于信仰坚定并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心想成为一代政治家的徐志摩来说,无疑是极其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故地重游,重温旧梦,聊以抚慰心灵和精神的伤痛,实出自然。
“诗言志”,又“诗缘情”。对个人生活理想尤其是情感理想的追求和渴慕,是《再别康桥》中所寻之“梦”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康桥,对徐志摩来说,正是他爱的圣地。他对林徽因的爱,与康桥是密切相关的。康桥成了徐志摩对林徽因爱的一个象征,一个载体。这也构成了他所寻之“梦”的内核和真正的秘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徐志摩这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地走。在哪淋漓的大雨中,猛烈的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大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到了致命的创伤。半空中起了一团火,如同天上的陨石似的,只掉下去。徐志摩和俩个朋友就死在烈焰中!
如此可爱的人竟会死的那么惨。但几天后的精神震撼过去后,仔细回想。这样的死法也许是志摩最配的。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地走,也不相信他会死的如此平凡,死在大雨淋漓的空中,死在烟雾笼罩之中,死在大火焚烧之中,那撞不到的山头冷眼旁观。就算是新时代的人,自己挑一种死法,也跳不出如此合适,更悲壮的了。
志摩走后,世界不知被带走多少云彩。而他也是一片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丽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个方向吹——
我们又有谁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呢?可是狂风过后,我们才感觉到天上少了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永远回不来了。
常常有人谈起徐志摩,常常有人痛苦,在别处痛苦他的,一定还不少。叶公超先生说:他对任何人,任何事,没有绝对的怨恨至于无意中都没有表现出憎嫉的神气。陈伯通先生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们的连锁,他是粘着性的。他才是和事佬,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间的“连锁”他从没有疑心,他从没有妒忌,使这些多愁多疑的人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他的一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服,
我想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他眼里有你——
《他眼里有你》
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字序》中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们想着这三个条件能够合成在一个人生里。他的一生历史只是他最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历史。
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社会上严厉批评的俩件事。现在徐志摩的棺已盖了,而社会舆论还没有结束。但我知道这俩件事情,这俩件事可以代表徐志摩对单纯信仰的追求。这俩件事在别人看来,是乎不曾实现徐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天,我们还忍心用成败来评价他吗?
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用一些神圣的材料来说明徐志摩决心离婚时的心理状况。明国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出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那没有自由,没有爱的婚姻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尝还自由”他认定为“彼此从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真生命必自奋斗求的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求的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求的来!……
他觉得没有爱的家庭能摧毁人格,所以他下决心,要以自由还自由。从自由求的他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后来他回国,婚事里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原谅他。奇怪的是,他与离了婚的夫人通信更密切,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徐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户的学生,梁任公曾写一封很长的信去劝他。信里,提到俩点:其一,玩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的与否……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滋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之人,其幻想起落,而得满足得宁贴也极难……呜呼志摩,可无惧也!可无惧也!
任公一眼看透了徐志摩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败,又怕他少年受不起磨难,就会死,就会堕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徐志摩所不能接受的,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把他人的痛苦来换自己的快乐。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不可求,但他不能不去追求。徐志摩对任公说:“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俗,流入卑污,其几乎微以!”
这三封不曾发表的信,因为这三封信能够表达那个单纯的,理想主义的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育出来的。——我们如果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徐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可以了解了。我们还可以说只能从这个观点才可以了解徐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认清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才能认识真正的徐志摩。
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他承认是失败的。他有一首生活》的诗,诗暗惨的可怕。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知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内脏里争扎,
头顶不见一线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他的失败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他的追求是我们惭愧,因为我们信心太小,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他的失败,也应该使我们对他表示深厚的恭敬,同情,因为偌大的世界里,只有他有这信心,冒着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无限的安逸,牺牲了亲人的友谊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实验一个梦幻之——圣神境界。而终于避免不了失败,也不是他一人的失败。正如易卜生的诗剧Brand里的那个理想主义者,抱着他的理想,在人间处处碰钉子,碰得焦头烂额,失败而死。
而我们的徐志摩,在恐怖的压迫下,从不说一声投降。几年的磨难,挫折使他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可爱。
谁都想不到,在这个最有希望的时代,他竟然丢下我们走了!他的《猛虎集》里有一首咏黄鹂的诗,现在重读了,好想他在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对他的死的悲哀:
等候她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他。
打他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作一彩雾;
飞来了,不见了,没了!!
像春光,火焰,像热情。
志摩这可爱的人,化作春光,火焰,一腔热血。现在难道都完了!?
绝不——绝不——志摩最爱他自己的一首小诗,题目叫做“偶然”,在那个可爱的孩子阿明临死前,那个瞎子弹着三弦,唱着这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光芒!
朋友们,志摩是走了,但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放的光芒会永远留在人间,它不曾白来一世。我们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不曾白来一世。我们忘不了和我们在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关键词:徐志摩 爱情婚姻 诗歌 浪漫人生
一、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没有爱情的婚姻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可徐志摩并不爱她。虽然张幼仪出身名门、温柔贤慧,但徐志摩却坚决拒绝这门婚事。后来,他在奶奶的苦苦哀求下,忍痛接受了这门婚事,与张幼仪结婚。婚后不久,徐志摩便收拾行李外出读书,两人联系很少。1920年冬天,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徐志摩去接她时,有这么一个片断说明他不爱张幼仪:“三个星期后,轮船终于驶进马赛港的船码头。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人群里东张西望。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由于他们之间没有爱,1922年徐志摩与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离婚,终于结束了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二、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美丽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出生书香门第,家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国通过林徽因的父亲相识。当时徐志摩正面临婚变,而林徽因正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她对徐志摩更多的是倾慕之情,但徐志摩的感情正处脆弱的低谷期,经不起异性暧昧的触动。可在婚姻抉择的关键时刻,林徽因是理性的,她始终不能相信诗人瞬间迸发的热情,最终嫁给了梁思成。人生的游戏就是如此,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好的。在林徽因婚后的岁月里,尽管梁思成对她百般宠爱,内心却从未停止对徐志摩的思念。徐志摩最终为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因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据说徐志摩死后,梁思成从失事地点给林徽因带回了一块未烧焦的木块,林徽因一直将其系挂于床前。林徽因伴着床前的这块飞机残骸终其一生。
三、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理想中的完美婚姻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徐志摩灰心到了极点。就是在这时候,徐志摩遇到了同样忍泪度日的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在一起,有许多共同语言,他们可以谈诗,可以谈文学,徐志摩会讨陆小曼喜欢,而她的丈夫王赓忙于工作,无暇顾及陆小曼,最终他们离婚了。而后徐志摩和陆小曼顶着巨大的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举行了婚礼,在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祝福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吸毒、玩乐表示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
徐志摩除了他浪漫的爱情与婚姻,还有他浪漫的文字。
四、徐志摩浪漫的文字
(一)浪漫的诗歌
徐志摩1920年秋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与陈源、英国作家威尔斯等人相识,开始对文学产生出极大的兴趣。1921年结识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后经英国学者狄更生介绍,以特别资格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接近真正的康桥生活。康桥,从此成为徐志摩人生新的起点。在康桥,他的心灵得到深层的荡涤,他寄情于山水,倾听自然,康河的灵性默默地滋养了他胸襟和情怀。在康桥,徐志摩一面沉醉在“康河的柔波”里,一面与英国的作家学者们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和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再别康桥》正是有了曲折幽深的意境、低吟回环的节奏、周密的技巧和严整的格律而被传诵下去,成为名篇佳作。
(二)浪漫的散文
徐志摩浪漫的情思还表现在他的散文中。比如《翡冷翠山居闲话》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许是写得最酣畅的了。文中写一次远足,即便只是偶尔的放松,留给记忆也是难忘的。在这里,真是怎么想怎么做都有一种畅适。大自然复苏了人的天性,人生就没有必要再带上一幅面具。徐志摩是那么的喜欢走进自然中去,实在是借此发现了内心的自然。不过作为诗人的他是很任性的,也不想束缚自己。如《海滩上种花》一文中所说,我们失去的只是一种单纯的信仰和愉快的童贞,这才自以为聪明地想到了现实中的种种不可能,却忘了还有可能在人道的海滩上种鲜花。花不可能种活,但种花的精神不死,所以不能说诗人是过于天真了,其实倒很执着。
(三)浪漫的书信
徐志摩的书信中最出名的当然是他写给陆小曼的情书《爱眉小札》。徐志摩是个典型的理想浪漫主义者,他的爱是轰轰烈烈、恣肆的。对他而言,爱是血液里的火,心脏里的热情,生命存在的理由。爱必须是热烈、激情的爱,才能让他完全感觉到自己是因为在爱而存在的。在《爱眉小札》中,徐志摩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陆小曼,是因为他在爱陆小曼。《爱眉小札》中徐志摩多次提到要陆小曼陪他一起死,如:“眉呀,我心肝的眉呀,你快来伴我死去吧!”可想而知,在徐志摩看来为情而死是爱情最完美的结局。
五、徐志摩的理想悲剧
如果说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没有爱情的婚姻,让他感到痛苦与无奈,那么林徽因重道德胜于爱情则给他带来的就全部是痛苦,而他和陆小曼的婚姻是生命的另一次痛苦的开始。在我看过的许多情感电视和小说中,最真实的婚姻莫过于“一把青菜两条鱼”式的平淡婚姻。过于浪漫,过于完美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当激情的潮水退去后,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搅拌出的种种矛盾会冲淡当初的感情。如果徐志摩没有死于空难,我想他与陆小曼的婚姻也不会长久。他把他的婚姻设计成同他的诗文一样浪漫、完美,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徐志摩从一开始就是不清醒的。可以说他在这个婆娑的世界里受尽情苦的折磨。因此他最后只能: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也许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和命运。
参考文献:
(1)/f?kz=135910180
(2)《徐志摩诗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3)《志摩的诗》 徐志摩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徐志摩散文经典》,对他的印象才从最初的浪漫诗人转变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而又热情高涨的、率真诚实的文学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点便是浓郁,人们总以为将纷繁的世界写简单是本事,殊不知将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个平平常常的场景写得繁采到极致也是一种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种能把别人无话可说之事说得天花乱坠,让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洒洒,花雨缤纷,但更难得的是这些奇艳瑰丽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内心,出自一个"真'字。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
这本书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飞》,读后让我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说: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其实,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着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篇,如《丑西湖》,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了……
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本散文经典是最新的一种,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读后确实让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会、照亮了中国文学。
最新《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
读了这首诗,我特地查了字典,偶然,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的词。虽然诗只有十行,但是仍然让我回味无穷。其中似乎包含了他的一生,他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偶然,与林徽因的恋情是偶然,和陆小曼的风波也是偶然;他学习金融是偶然,倾心康桥是偶然,最后,飞机失事更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