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免疫疗法

生物免疫疗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免疫疗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免疫疗法

生物免疫疗法范文第1篇

克莉丝汀・克雷恩霍费尔(Kristin Kleinhofer)的抗癌故事始于七年前。最初,她的头顶上悄悄长出一个针尖样小凸点,她以为那是一个囊肿,没有在意。但它不是。后来,克莉丝汀被确诊为急性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

走运的是,她在2014年11月参加了美国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开展的一项称作CAR-T疗法的临床试验――研究人员运用转基因技术改造她的免疫细胞,然后回输到她体内,杀死癌细胞。

2016年2月,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参与这项临床试验的免疫专家斯坦利・里德尔(Stanley Riddell)博士体验了一回当“学术明星”的感觉,他公布的初步临床试验结果引起轰动:在29位接受治疗的晚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当中,有27位患者病情有某种程度的缓解,有效率高达93%,其中超过一半的患者甚至完全缓解。

要知道,参与这项临床试验的都是晚期白血病患者,此前全都接受过化疗等其他治疗,并证明是无效的。

在基本无药可救的状态,仅剩几个月的存活时间,CAR-T疗法治疗有效率竟高达90%以上,里德尔在评价自己的研究结果时,也称“不可思议”。

同样的治疗方法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身上,有效率分别在80%和50%以上,表现也不俗。

近五年,包括CAR-T疗法在内的免疫疗法突飞猛进,以至于有业内专家称,在未来五年内,免疫疗法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标准疗法”。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系终身教授卡尔・朱恩(Carl June)曾表示,一直以来,医学界做出了很多医治癌症的承诺,现在,免疫疗法正在将这些承诺变成现实。

癌症治疗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正在发生。 用自己的身体对抗癌症

里德尔团队人员从克莉丝汀的血液中提取出的T细胞,经过基因修饰后,能够识别并干掉肿瘤细胞,这些“杀手”被派遣回克莉丝汀体内。

CAR-T疗法中的“CAR”,有个拗口的名字,叫嵌合抗原受体,“T”是指T细胞,它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优秀的“猎人”。

带有这种“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如果发现癌细胞,不仅会杀死它,还会开始分裂,创造出一支灭癌大军。

这一思路就是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机能去消灭癌细胞和肿瘤组织。

回输T细胞的过程大约一个小时,克莉丝汀回忆,当时她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细胞像游戏里的吃豆人一样,去吃光自己体内的癌细胞。试验结果显示,通常需要30天到60天后,很多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就消失了。

在绝大多数癌细胞刚出现的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识别并清除它们,将之扼杀,这就是身体的“免疫监控”。然而,总有极少数癌细胞进化出“伪装”能力,掌握一套逃脱免疫系统识别的办法。

人类尝试多种办法来截杀癌细胞,皆不尽如人意。最直接的方式是手术切除,可一旦癌组织没有切除干净,就会复发;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威力强大,但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消灭大量正常细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消灭癌细胞,又不会伤害健康细胞的“靶向药物”,在近些年问世,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靶向药物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疗效明显下降,原因在于狡猾的癌细胞只要在靶向位点稍微发生一点基因变异,就能躲过靶向药物的攻击。 一名6岁的白血病患儿小磊(化名)接受cAR一T细胞免疫疗法。图/cFP

克莉丝汀经历的免疫疗法似乎解决了以上缺陷。科学家认为,CAR-T疗法和检查点阻断药物一起,将共同引领新一代免疫抗癌革命。

免疫系统不但能够被激活,也会被抑制。免疫系统在发动大规模攻击之前,需要经过一些被称为免疫检查点的“关卡”,通^后才能发起“战争动员”,以防攻错目标。也就是说,这些检查点决定着T细胞的活化还是抑制。

癌症能够发病的原因,可能就在于癌细胞窃取了“口令”,将免疫系统一直卡在检查点,使其无法被激活。如此一来,医生可以通过阻断这些检查点,以释放免疫系统的活力。

科学家已经发现CTLA-4、PD-1和PD-L1这三种抗体,可卡住免疫系统。其中,PD-1和PD-L1能够特异性结合,一旦发生,T细胞便会进入无应答状态,失去猎杀癌细胞的功能。

2011年,第一个针对“检查点阻断”的免疫治疗药物Yervoy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目前已有5种以上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在美国上市,广泛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肾癌、前列腺癌和肺癌等。 需要更多的惊喜

在加入免疫疗法前,克莉丝汀曾经历过两年化疗,病情得到缓解。但好景不长,一年半后癌症复发,且恶化的速度比以前更快。此时,常规的放疗和化疗都不再适用。

FDA规定,肿瘤患者只有在标准疗法失败后,才可以考虑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克莉丝汀因而能够参与到CAR-T疗法的临床试验。加入CAR-T疗法的都是癌症晚期或者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患者。

理论上讲,肿瘤在早期阶段体积较小,患者的免疫系统也相对更健康,免疫疗法应该能够发挥更积极的效果;而那些接受过放疗、化疗的患者,免疫细胞被大量杀死,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不过,免疫治疗还没能成为一线的用药和治疗,是因为CAR-T疗法、检查点阻断药物都面临着关键性的难题。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科学家对免疫疗法的研究尚未透彻,患者想便利地接受免疫治疗需要时日。

“CAR-T疗法在一些患者中有不良反应,但大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可控的。”里德尔告诉《财经》记者。

在前述临床试验中,29位接受治疗的癌症患者当中出现好几例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最终导致两名患者死亡。尽管这些患者本来就是不治之症,但这毕竟属于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需要更多研究搞清楚原因。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里德尔打算减少T细胞的数量,预期能降低不良反应的程度。

至少在克莉丝汀的感受中,CAR-T疗法的不良反应比她曾经接受的化疗要小得多。化疗让她长期处于疲劳状态、皮肤脓肿、心脏也受损。在CAR-T细胞输注后,她高烧五天,血压也在下降,伴随着发热、打颤、全身酸痛。当她早上醒来时,病号服都被汗水湿透。

好在这种痛苦是暂时的。一星期后,她感觉恢复得很好,甚至去逛了西雅图的几个著名景点。

除了不良反应,治疗癌症种类的局限性,是免疫疗法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从理论上说,检查点阻断药物应该是对多种癌症都有效的广谱药,但现实是,它目前只对一些癌症种类的一部分患者有效果,对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接近90%,然而在消化道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和肝癌的有效率仅30%左右。

此外,对卵巢癌、结直肠癌、胃癌和胰腺癌等实体瘤,检查点阻断药物也不那么好用。

这说明,对检查点阻断药物的研究尚未完全成熟。“未来会有新的免疫检查点被发现。”里德尔说。

CAR-T疗法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未正式通过批准。从2010年CAR-T疗法第一次临床试验以来,绝大多数临床研究都针对白血病的治疗,缺少其他实体肿瘤的试验数据,如何推广到其他种类的癌症,是一个重要挑战。

不过,FDA对CAR-T疗法给予了优先评估的待遇。里德尔估计,由于在白血病治疗的“突破”,可能会让CAR-T细胞较快被批准,“在2017年,CAR-T细胞将被批准用于治疗B细胞急性白血病,在此后某个时间,会被批准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淋巴瘤”。

医学界和产业界都在努力将免疫疗法推向一线治疗,也就是在患者刚发现患癌时,就尝试使用免疫治疗。

2016年10月25日,一个标志性的时刻来到:免疫药物Keytruda被FDA批准,用于一线治疗肺癌。这宣告肺癌治疗正式迈进了免疫时代。

免疫疗法成为和化疗、靶向药物平行的主流选择之一。它意味着很多肺癌患者将不再需要先化疗,而可以直接使用免疫药物。

美国诺华制药公司癌症新药开发部资深研究员李治中告诉《财经》记者,免疫治疗药物的兴起,使医药界对靶向药物没有以前那么狂热了。以后追求的是混合疗法,即靶向药物+免疫治疗。 中国的竞争者

奥巴马在自己任期内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讲中,倡导投入更多资源对抗癌症,主攻免疫疗法。

免疫疗法的兴起将逐渐改变癌症的治疗方式,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制药企业以及生物公司投入进来。

专门投资医疗健康领域的Leerink Partners公司预测,全球肿瘤免疫治疗市场规模到2020年将达167亿美元,2025年将实现超2倍增长,达到361亿美元。其中,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占据大约50%的市场份额。

CAR-T疗法的研发十分热闹,全球多个医疗机构、研发类公司聚焦于此。但受限于临床研究患者数目,均处于实验室阶段。

据才金资本创始合伙人宫惠珉观察,在临床试验上取得效果后,凭着技术再融资,“从商业上还不是很成熟”,生产成本和复杂性都可能直接限制CAR-T疗法的市场容量。

中国市场尚没有癌症免疫治疗药物获批。无论成药在手的国外制药巨头,还是快马加鞭的国内公司,若能在中国市场拔得头筹都意义重大。

中国有众多的创新型医药公司加入了癌症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竞赛。国家药审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曾表示,现在国内有几十家企业都在做这类药物的研发,这种热情是别的国家比不了的。

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PD-1单抗肿瘤免疫药物“BGB-A317”,在进行晚期实体瘤的临床I期试验,它与国外已经上市的两种PD-1抗体药相比,设计上有显著差异性,即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特异性去除了某个受体的结合能力。

百济生物药研发总监李康博士曾表示:这一设计可能会在一部分肿瘤中显示出优势。当然,这种差异能否转化成临床用药上的优势,有待证实。

通过临床试验数据网站Clinicaltrials.gov查询,截至2017年3月30日,全球注册的关于CAR-T的临床试验有310项之多,其中中国研究者贡献89项:2015年共有15项,2016年注册49项,2017年前三个月新增10项,中国的临床研究增长势头迅猛。

不过,国内的诸多研究都处于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距离通过审批上市遥远,且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可是,国内已经出现细胞免疫疗法被滥用的现象。

2016年5月,21岁的癌症患者魏则西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武警二院)接受生物免疫疗法治疗后,医治无效死亡。事件引发了广泛、多视角的争论与交锋。

单从技术迭代的角度看,CAR-T疗法属于免疫细胞疗法的第四代技术;武警二院所采用的CIK-DC疗法属于免疫细胞疗法的第二、三代疗法,美国也曾开展过临床研究,可惜没有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美国已鲜有开展相关的研究。

在中国,有一批机构在缺少大规模、正规的临床试验的情况下,直接开始推广已经过时的免疫疗法,并收取高额费用。

2016年5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要求细胞免疫治疗须停止应用于临床治疗,而仅限于临床研究。

历经这场风波,免疫治疗的名声在一定程度上受损,但免疫治疗进入中国是大菟趋。

一个利好消息是,国家食药监总局启动了进口药审批的变革。3月17日,《关于调整进口药品注册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简化境外未上市新药进入中国的多项限制。比如鼓励境外未上市的新药经批准后在境内外同步开展临床试验,并取消进口药应当获得境外制药厂商所在生产国家或者地区的上市许可要求的限制。

生物免疫疗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口腔免疫疗法

接受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概率较高,是造成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早产儿由于口腔自净能力低,口腔黏膜薄嫩,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因此做好机械通气患儿口腔免疫干预十分重要。口腔免疫疗法指用无菌棉签蘸取少量的初乳(通常为0.2ml),涂抹于患儿的口腔两颊,通过口腔黏膜吸收达到免疫效果。初乳中含有丰富的细胞因子和免疫制剂,可提供抑菌、杀菌、调节免疫、抗感染等保护作用[2]。为此,本研究观察口腔免疫疗法对早产儿VAP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收的早产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出生体质量1.5~2.5kg;出生后24h内入院;需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所有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存在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等),且预计存活时间<7d;母亲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即不能提供初乳者,患有活动性结核、艾滋病、肝炎,正在接受放射性治疗或化疗,母乳检测巨细胞病毒(CMV)阳性;患儿存在本次入院期间需进行外科干预的疾病[3-4]。剔除标准:中途退出放弃研究者。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1:男22例,女18例;胎龄29~37周,平均(34.22±1.56)周;体质量1.3~5.2kg,平均(2.69±0.45)kg。对照组2:男20例,女20例;胎龄28~38周,平均(34.36±1.42)周;体质量1.2~5.1kg,平均(2.70±0.41)kg。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胎龄29~38周,平均(34.61±1.44)周;体质量1.4~5.0kg,平均(2.68±0.47)kg。3组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0例患儿均经气管插管接Stephanie小儿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静脉营养、药物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由护理人员协助患儿取半坐卧位,抬高暖箱或者调高抢救台床头30°,根据患儿情况吸痰,规范吸痰流程,严格执行手消毒[5]及无菌操作原则。2h为患儿翻身、叩背1次,患儿取俯卧位通气,必要时应用新生儿面罩制作的叩背器为其叩背;2h添加1次湿化水,每天更换湿化罐与湿化水,其中湿化水应用灭菌注射用水;每2h清除1次患儿呼吸机冷凝水,同时放置含氯消毒液(500mg/L)的冷凝水收集桶,加盖;每天擦拭抢救台、监护仪、暖箱以及呼吸机等设备,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留置胃管患儿,必须2h及鼻饲前回抽胃内空气,避免影响通气效果、发生胃食管反流等情况;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6]。对照组1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2采用5%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两组均由护理人员洗手后应用无菌棉签蘸取0.9%氯化钠溶液或5%碳酸氢钠溶液擦拭患儿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试验组给予口腔免疫疗法:护理人员洗手后从冷藏室取出储奶袋,使用1ml注射器抽取0.2ml初乳,放置于室温条件下5min,使用低负压将早产儿口腔淤积分泌物轻柔吸出,然后取初乳0.2ml,用无菌棉签蘸取初乳擦拭口腔,擦拭顺序:颊黏膜、牙龈、硬腭、舌面、舌下,每3h1次,持续72h。

1.3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口腔护理72h后口咽部分泌物及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以及口腔感染率、VAP发生率。口腔感染:参考《实用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有水肿、红斑、鹅口疮、溃疡、水肿、糜烂则判断为口腔感染。VAP[6]:若体温高于37.5℃,胸片有新的或进行性肺浸润,肺部可闻湿啰音,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检出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或者葡萄球菌等),WBC>10×109/L,CRP>8mg/L即可诊断。患儿上机1h内、72h后及撤机时采集口咽部分泌物、气管导管分泌物,应用一次性无菌咽拭子擦拭咽部深处分泌物,应用无菌吸痰管,于下呼吸道取分泌物,采集完成20min内送检,以上操作均在无菌操作下完成[7]。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多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3组患儿细菌培养情况比较

试验组口咽部分泌物阳性率、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分别为2.50%,2.50%,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3组患儿口腔感染、VAP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口腔感染、VAP发生率分别为2.50%,2.50%,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生物免疫疗法范文第3篇

单细胞基因组测序

随着微流控技术、罕见细胞分离技术以及对单基因组破译能力的提高,单细胞基因组测序研究于2012年悄然崛起,并有望于2013年获得重大突破。

多数的基因组测序是通过提取大量细胞中的DNA后进行的。为了获得足够的DNA进行测序,通常需要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细胞。这种测序方法,忽略了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对于控制基因表达、细胞行为和药物反应有可能是至关重要的。近年,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可以对一个细胞进行基因组测序的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实现了从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细胞这个层次,去研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和变异等过程。如今,在微生物生态学、癌症基因组、法医学、微量诊断和遗传印记等研究中,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使其研究和检测更深入、更细致,从而带动基础科学新的发现,也将给人类对抗疾病、保障健康和提高生命寿命和质量带来很多新的机会。

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建立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高质量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二是高通量低成本的测序技术。2012年元月,测序巨头们几乎同时推出了新一代测序仪,为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提供“利器”。在这一年里,几乎每个星期都有重要成果在顶级期刊发表。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借助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对源自一名男性的91个细胞的全部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发现许多新的重组热点和与间接方法发现的相一致的比率。随后他更深程度地测序了8个足以确定突变率。这将有助于了解自然发生的个体遗传突变,对于不孕不育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2012年冷泉港的基因组生物学会议上报告说,对近200个细胞进行的测序,估算出捐精给他们的男子的重组率。研究者发现每个细胞平均有24.5个重组事件,与来自间接实验的结果相一致。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称为Strand-seq的新型测序方法,这种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新方法能分别对单细胞的双亲DNA模板链进行测序,获得高分辨率的姊妹染色体交换图谱。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当双螺旋解旋后,两条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偶然会出现交换,如果这样的交换水平不断提高,也就是DNA损伤和癌症的一个标志,那么传统的基因组测序方法就无法检测出来。利用Strand-seq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完成单链DNA测序,并发现了首个基因组压力和不稳定性的痕迹。这种方法能来捕捉DNA一条链上的信息,并且能令研究人员对亲本DNA模板链进行单细胞基因组测序。

目前,单细胞基因组测序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技术上和成本上还远没有达到大规模应用的地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13年,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有望揭示更多信息,如了解癌细胞如何在肿瘤内变化以及每个细胞内“定居”着多少版本的基因,相关技术有望用于癌症诊断。在不远的未来,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将会使组织器官内细胞基因组的异质性研究、干细胞的异质性研究、生殖细胞的遗传重组研究和胚胎的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研究更加精准。

NO.2

“普朗克”卫星

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余烬”,它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宇宙空间。更精确地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对于揭开宇宙形成和演变等宇宙奥秘至关重要。为此,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与类星体、脉冲星、星际有机分子一道,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也因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根据1989年11月升空的宇宙背景探测者(简称COBE)测量到的结果,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谱非常精确地符合温度为2.726±0.010K的黑体辐射谱,宇宙背景辐射具有高度各向同性,温度涨落的幅度只有大约百万分之五。2006年,负责COBE项目的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3年,美国发射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不同方向上的涨落的测量表明,宇宙的年龄是137±1亿年,在宇宙的组成成分中,4%是一般物质,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宇宙目前的膨胀速度是每秒71公里每百万秒差距,宇宙空间是近乎于平直的,它经历过暴胀的过程,并且会一直膨胀下去。

为了精确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欧洲航天局于2009年5月14日发射升空“普朗克”探测卫星。这颗以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命名的卫星,携带了一系列高灵敏度仪器,能够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深入探测。“普朗克”卫星的灵敏度是“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的10倍。“普朗克”卫星具有更高的角分辨率,比“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高2.5倍,比“宇宙背景探测器”高了50多倍。该卫星可绘制宇宙微波背景图,角分辨率在10弧分以上,能确定宇宙的空间曲率,并能分辨某处天区中百万分之一度的温度差异,而且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图能够自动将来自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光谱辐射从宇宙背景信号中去除。2013年,“普朗克”卫星将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迄今最精确的绘图,以更高的精度检测现在的宇宙学理论,并可能发现证据补充或修正“大爆炸”理论。

NO.3

人脑连接组计划

人脑连接组计划是美国国立卫生院资助的一个为期5年的科研项目。该计划投资3850万美元,于2010年正式启动,华盛顿大学等4所大学承接了这个艰巨任务。

人脑连接组计划旨在通过脑成像技术(主要是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弥散磁共振成像,传统的脑电图、脑磁图等作为补充),扫描1200名健康成年人(其中包括300对双胞胎)的大脑,比较他们大脑各区域神经连接的不同,以及如何由此导致认知和行为方面的个体差异,最终描绘出人类大脑的所有神经连接情况和功能、结构“图谱”。这一计划不仅样本量非常大,而且使用比较先进的技术。当然还少不了问卷、行为、基因测序等,进行综合研究。这是目前脑成像界最大的项目了。

人脑连接组计划可以帮助人们全面细致地刻画大脑内部的组织模式,改变长久以来大脑的研究方式,即不再将大脑视为数量巨大的离散的解剖单元或者化学物质的集合体,而是由彼此纵横交叉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细胞构成的复杂统一体。整个大脑连接图就像地图一样,也包括交通枢纽、交通要道等,这些区域的不同可能会带来明显的个体差异。

2013年,人脑连接组计划有望取得重要进展。一旦采集到的所有数据被公开,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整个人脑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推动脑、行为认知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NO.4

探索南极冰下世界

2012年2月5日,俄罗斯科考队员经过十几年努力,钻透3769米冰层,触及覆盖在南极冰川下超过2000万年的巨大淡水湖,这也是人类首次钻开南极冰下淡水湖。这一消息的,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尤其是极地科学家们极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从发现到触及南极冰下最大的淡水湖,俄罗斯研究人员花了近20年。早在1994年罗马召开的第23届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会议上,俄罗斯研究人员卡皮茨亚博士就宣布,在俄罗斯南极内陆考察站“东方站”的冰盖之下约4000米深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湖泊,命名为东方湖。

南极冰下淡水湖是由冰冻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组成的低温大约零下30摄氏度)、高压(大约350大气压)、低营养输入和黑暗的封闭系统,冰下湖已经被冰封了2000万年之久,拥有独特的与世隔绝的环境,是一个天然实验室。可用于研究生命如何适应极端环境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进化。例如,在南极冰雪中和冰下淡水湖中可能存在的主要是菌类微生物,而且处于休眠状态,但可能仍具有生物活性或本来就存活着。研究这些细菌的种类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可能获得生命起源的多样性,并揭示不同地质条件下地球生物的演化规律。

科学家猜测,如果东方湖中有生命存在,那也只能是极端微生物。是一种适合生存于极端环境中的生命形态,它可以耐得住极端高压、永恒的严寒、低营养输入、高浓度氧气以及无阳光等各种极端情况。研究这些细菌的种类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可能获得生命起源的多样性,并揭示不同地质条件下地球生物的演化规律。据悉,俄罗斯计划在2013年的南极夏季,将一个水下机器人送入湖中采集湖水样本和湖底沉积物样本。到那时,神秘的南极冰下世界将有更多的奥秘被揭开。

NO.5

肿瘤免疫疗法

肿瘤免疫疗法是一类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进行活化增殖,提高抗肿瘤活性,由免疫的力量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的治疗方法。它是继手术疗法、放射疗法、化学疗法、中医疗法之后,近几年国际上最新采用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

肿瘤免疫疗法根据是否主动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及被动免疫治疗;前者如肿瘤疫苗,后者主要包括抗体、杀伤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肿瘤疫苗包括细胞瘤苗、蛋白多肽瘤苗以及核酸瘤苗等,通过提取肿瘤抗原进行免疫接种,从而促进机体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

肿瘤免疫疗法的优点在于:被激活的人体自身免疫活性细胞不仅能够直接清除体内的残存肿瘤细胞,而且能够提高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同时还能把患者个体特异性的肿瘤抗原信息传递给体内肿瘤免疫杀伤细胞。免疫细胞能够正确区别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不伤害人体的正常细胞和生理机能,避免了放疗、化疗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反应,适合于各种病程、各种体质的肿瘤人群。

肿瘤免疫治疗既可以独立治疗肿瘤,又可以与放疗、化疗、手术配合应用,具有独特性,为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即先用常规的疗法清除大量的瘤细胞,再用免疫疗法清除残留的肿瘤细胞,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并能减少化疗、放疗的副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目前在临床中免疫疗法已被成功应用于前列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乳腺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产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如2010年4月美国FDA批准了dendreon公司研发的世界上第一个癌症治疗性疫苗Sipuleucel-T(Provenge)用于无症状或微小症状、去势抗性的转移性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2011年3月又批准了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用于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易普利姆玛是一种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能有效阻滞一种叫做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的分子,该分子对机体免疫系统发挥负调控作用,常会削弱机体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的能力。

细胞疗法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肿瘤免疫治疗方式,常需要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通过对自身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扩增、修饰或改造后再回输至患者体内,实现抗肿瘤的目的。

NO.6

植物基础研究

植物基础研究有望在2013年获得多项新成果。首先值得关注的是生物燃料植物的研究与利用,如利用微藻生产生物燃料。微藻是一种浮游的光自养微生物类群,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环境中,其中有很多藻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可以积累大量的油脂产物,用于生物柴油生产。藻类的一大优势是它不会争夺粮食作物的土地。其另一特点在于光合作用效率高,易于规模化培养,且能够积累多种能源物质。此外,微藻生长周期短,细胞繁殖速度快,单位面积产量是油料植物的数十到数百倍以上。

2012年7月,法国大型生物技术公司Cellectis宣称:到2013年1月,公司将证明基因组改造能使用微藻来制造第三代生物燃料。目前,Cellectis公司应主要证明其技术在藻类植物中的有效性。Cellectis公司研发了能够干预DNA的分子剪刀,通过此分子剪刀,能够改变或更换疾病突变载体基因,并改变植物机体。

据海藻生物燃料组织统计,目前美国有 60 家对海藻进行基因工程改造的公司,蓝宝石公司是同类企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公司之一。公司创始人兼 CEO杰森·派尔是分子生物学家。2007 年,派尔和他的团队开始从近 40 种产油海藻入手,从那以后他们对 10 万种海藻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他们的目标是迅速分离出那些产油量极高的海藻种类。

另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13年1月8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化学家最近通过基因工程对蓝藻进行了改造,使其能生产出2,3丁二醇,这是一种用于制造燃料和塑料的前化学品,也是生产生物化工原料以替代化石燃料的第一步。相关在2013年1月7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研究小组利用网上数据库发现了几种酶,恰好能执行他们正在寻找的化学反应。他们将能合成这些酶的DNA引入了蓝藻细胞,随后逐步地构建出了一条“三步骤”的反应路径,能使蓝藻将二氧化碳转化为2,3丁二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转基因作物。据了解,目前世界各国已累计批准21种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涉及100多个转化体,13类目标性状,其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着重于发展抗性转基因,例如抗除草剂、抗虫、抗旱、抗盐碱和抗寒等;第二类侧重于改变作物的品质,比如增加营养、提高食品的医疗保健功能等,以及作为工业、药物、能源原料。

生物免疫疗法范文第4篇

值得注意的早期信号

前列腺癌是一种进展比较迅速的恶性肿瘤,有资料表明,如果得不到早期诊治,从发现症状开始,平均存活期只有3~5年。实际上,前列腺癌出现症状时多半已不属于早期,而且因癌肿长大阻塞膀胱出口和压扁尿道,会出现尿频、夜尿增多、排尿困难以及血尿等症状,与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误诊为前列腺增生症。另外,前列腺癌很早就可发生转移,出现的转移症状有时竟会比局部症状更明显,甚至还可能早于局部症状。部分病例以转移症状就诊,表现为腰骶部、髋部疼痛,坐骨神经痛,锁骨上或皮肤肿块,咳嗽,咯血,胸痛等。至晚期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和贫血。因此,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相当困难。

那么,在前列腺癌尚未出现局部症状和转移症状之前,是否存在着早期“信号”呢?以下一些因素值得警惕,但并非前列腺癌所特有。

(1)不明原因的乏力、消瘦。

(2)难以解释的发热。

(3)肛管及直肠内酸胀不适或隐痛。

(4)排尿踌躇,有尿不尽感。

(5)尿频及夜尿增多。

(6)疼痛或血精。

出现上述症状的老年男子应警惕前列腺癌,要尽早去医院进行检查。

直肠指检――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直肠指检是一项简单易行又基本没有损伤的临床检查,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十分重要,其准确率可达50%以上。许多学者主张对中年以上男子进行定期检查。

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早期肿瘤的筛查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据统计,若肿瘤浸润至包膜,直肠指检的发现率可达70%以上,即使肿瘤只局限在包膜内,直肠指检也可检出25%。因此,对于中老年人,定期给予直肠指检,将使许多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彻底治愈的机会。

当然,确诊前列腺癌尚需要做超声波检查、放射学检查、CT检查、MR/检查、前列腺癌的针吸细胞学检查、前列腺癌的活体组织检查等。

前列腺癌诊疗的新方法

在前列腺癌治疗的具体方法上,除了手术、内分泌抗雄激素治疗、化疗、放疗和冷冻消融治疗以外,医学界仍然在进行新的探索,其中介入疗法、免疫疗法显示出一定的威力,而基因疗法也在深入研究中。

所谓介入疗法是采用动脉内插管,向通往肿瘤的血管内灌注化学抗癌药物,并将该血管栓塞。介入治疗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利用灌注的抗癌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和肿瘤组织;二是将血管栓塞,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肿瘤最终因缺氧和缺乏营养而坏死。目前这种治疗是将专用的导管插入主动脉与髂内动脉的分叉处,灌注的药物有顺铂、丝裂霉素、5-FU等;所用的血管栓塞物是明胶海绵等。该疗法适用于晚期前列腺癌已经无法手术而其他疗法又效果欠佳者。

免疫疗法并不神秘,在人类与传染性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免疫疗法已屡建功勋,既往在肿瘤治疗领域也有所应用。免疫疗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也就是采用一些通用的免疫制剂对抗癌症。常用的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等。这些免疫制剂在治疗其他肿瘤中也在使用,对前列腺癌也有一定的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需要通过特殊手段,制造出专门针对前列腺癌的免疫制剂,例如研制出前列腺肿瘤疫苗,接种在癌症患者身上治疗前列腺癌,为此科学家正在不断地努力。

基因疗法是一种令人期待和鼓舞的疗法,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绘制的成功完成,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学家正在加快速度,想方设法,力图改变人体的致癌基因,用健康基因置换致癌基因;或者改造癌症基因,使它们“改邪归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因疗法将给癌症治疗带来全面突破,也将使治愈前列腺癌甚至所有的肿瘤成为可能。

两个重要提示

生物免疫疗法范文第5篇

背景提示

据预测,2005年全球的治疗性疫苗的销售额将达到9000万美元,2006年为1亿美元,2007年猛增到5.85亿美元,2008年为12.65亿美元,2009年为20.75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42.9亿美元。

由于治疗性疫苗的创新性特点,它们将是高价入场券的产品,并且其市场及其增长将与创新性处方药的审批相似,但与预防性疫苗的审批不相同。一旦治疗性疫苗加入全球疫苗市场,其市场价值将成倍增长。在全球治疗性疫苗市场中,美国是的最大市场,其次是欧洲。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全球有65家生物技术公司正在研发治疗性疫苗,产品达167个。

据估计,在所有的癌症病人中约33%能够接受治疗性疫苗的治疗,并且每种病人可接受治疗性疫苗治疗的比例各不相同,其中黑素瘤病人为45%,淋巴癌病人为32%,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病人均为26%。

治疗性疫苗的应用

肿瘤仍然是治疗性疫苗的最广泛研究治疗领域,其次是艾滋病和其他病毒性感染疾病,如EB病毒、肝炎、单纯性疱疹病毒、人瘤病毒、和白念珠球菌、多发性坏死、银屑病等。此外,处在早期临床研究阶段的治疗性疫苗治疗的疾病包括多发性坏死,风湿性关节炎,和狼疮,甚至还包括药物(例如可卡因、尼古丁等)成瘾等。

用于开发治疗癌症和病毒感染的治疗性疫苗的方法有多种。对于癌征和病毒感染这两种病症,治疗的目标相同:即对入侵机体免疫系统的肿瘤或病毒抗原诱导免疫原性反应。目前上市的所有治疗性疫苗和有望在2009年底上市的所有接近临床(临床III期试验及其以上)的候选疫苗都是用于治疗癌症的。本文主要集中在有希望投入临床使用的治疗癌症的疫苗,包括自体和同种异体基因的疫苗与单克隆抗体及其可能上市的时间,以及各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

自体疫苗

自体疫苗可能包括绝大多数正在开发的治疗性疫苗的类型。在自体疫苗治疗过程中,每一名病人都是用从他/她自身的肿瘤细胞中提取的疫苗进行治疗的,是真正的个性化疗法。因为尽管对某一肿瘤有多种特异性抗原(例如前列腺肿瘤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每一名肿瘤病人同样还提呈对自己独特的某些抗原。

自体疫苗的开发包括三个主要的步骤:第一,从病人体内捕获抗原提呈细胞(例如从手术切除的肿瘤提取);2、对捕获的抗原提呈细胞进行处置,以增加其免疫原性;3、将经处置的细胞重新接种到病人体内。结果,每一名病人都用对其专门生产的个性化治疗性疫苗。

即将出现的一个自体疫苗是Dendren公司的Provenge ,该疫苗为用于治疗前列腺癌的疫苗。该疫苗是将树突细胞祖细胞与一种由前列腺烷酸磷酸酶(PAP)与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在体内融合的重组融合蛋白(PA2024)接触而产生的。这种疫苗刺激免疫系统攻击表达PAP的癌细胞,PAP是一种在约95%的前列腺癌细胞中都可见到的蛋白。Provenge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该疫苗仅对一小部分病人有效。因此,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要求增加275名病人进行试验,该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之中。Provenge有望成为第一批大批量生产的重量级治疗性疫苗。因此,据估计,Provenge在2007年底进入市场后将使Dendren公司成为治疗疫苗市场的领军企业。

其他侯选自体治疗性疫苗

据估计,在不远的将来进入市场的其他侯选自体治疗性疫苗包括Antigenics 公司研发的Oncophage,和Genitope 公司研发的MyVax 个性化免疫疗法制剂(GTOP 99)等。Oncophage 包含有与肿瘤抗原台有关联的肿瘤衍生热休克蛋白的纯化复合体,至少可用于治疗恶性黑素瘤和肾肿瘤等7种不同类型的肿瘤。Oncophage有望在2008年投放市场,其第一年的销售额将达到月2.8亿美元。目前开发的MyVax 个性化免疫疗法制剂用于治疗B细胞淋巴瘤。该产品包含有与钥孔嘁血兰蛋白共轭的病人衍生独特型蛋白,并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佐剂合用。MyVax 个性化免疫疗法制剂可望在2009年进入美国市场。据预测,到2009年,美国的潜在病人为17万人,其市场渗透至少在10%。因此,MyVax 个性化免疫疗法制剂的销售额将超过8000万美元。

异体治疗性疫苗

与采用肿瘤抗原特异性对个体病人进行治疗的自体治疗性疫苗相比,异体治疗性疫苗包含有对一类肿瘤具有特异性的抗原。由于异体治疗性疫苗可以在某一生物制剂中心批量生产,所以,该产品是相对便于开发生产的侯选产品。异体治疗性疫苗可用各种方法开发,包括用保证许多抗原提呈的未明确的混合体和制备融合蛋白等。

CancerVax公司的Canvaxin是一种异体治疗性疫苗,由含有30多种已确定的黑素瘤相关抗原的3种黑素瘤细胞系(M101,M24,和M10)组成。目前正在进行III期试验,可望2008年进入市场。Canvaxin还是一种预防性蛋白疫苗。

另一种将在近期上市的用于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异体抗原侯选疫苗为Aphton 公司研发的Gastrimmune (G17DT),该疫苗为一种融合抗原疫苗,可望在今年上市。

单抗

在治疗性疫苗市场,除了自体和异体治疗性疫苗外,单克隆抗体也是一种正在崛起的重要治疗性药物。鼠单抗IGN101模拟见于某些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上皮细胞粘合分子(EpCAM)在癌症病人体内诱导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OvalRex(oregovomab)是一种正在进行III期试验的用于治疗卵巢癌的鼠单抗,由加拿大AltaRex Medical公司与美国Unither Pharma等多个公司合作开发的。该制剂可延长复发性卵巢癌病人的生存期(与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相关),OvalRex靶向由人卵巢癌细胞表面产生的肿瘤相关抗原CA125。研究人员认为,OvalRex通过一个使CA125与OvalRex循环的复合结构诱导抗CA125的免疫反应。与自由CA125不同,复合CA125被传输到树突细胞中激发T细胞活性。

研发的挑战

尽管治疗性疫苗提供一种有利的市场机会,但开发治疗性疫苗的挑战包括病人的选择、过长的临床试验期,和先期的巨大投资等。由于治疗性疫苗仅适合于体质仍较好的病人(如病人的免疫系统未受损,能够对疫苗产生反应)和发展较慢的疾病等,所以,必须谨慎选择临床试验的病人群体。患晚期和发展较快的疾病的病人用治疗性疫苗效果差的原因有2点:一是诱导免疫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是由于病人的身体状况较差而无免疫应答。

与非疫苗疗法相比,治疗性疫苗的临床试验期和随方观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其疗效的计算是通过计算病人的存活率进行测定的,所以,在病人接种疫苗后必须观察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