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人物故事

历史人物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人物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人物故事

历史人物故事范文第1篇

通过学习,在次强化了大家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生产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切实落到日常工作中。此三件事故的发生,使每个员工的心里都十分沉痛,同为南网人,发生在他们身上,如同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一样,沉痛的教训,只有认真思考,进行反思。

通过学习,体会如下:

1、三件事故充分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违行为就是野蛮行为,不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只图省事、快当、存绕幸心理,怕麻烦,这就是事故发生的必然。

2、作业人员严重的违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不验电不挂接地线,无安全措施保障的情况下就作业,严重违反《安全工作规程》和保障安全的技术措施,这也是事故发生的必然。

3、制度的缺失,管理的缺位。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执行力差,而且在检查中只报喜不报忧,平时对设备管理又不到位消缺又不及时,判断缺陷又不准确,日常巡检工作又不认真,致使存在不安全的因素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4、风险管理流于形式,有章不循,有规不遵,工作浮躁,作业人员现场操作不按要求执行,危险点控制措施虚设。

历史人物故事范文第2篇

这是献给兵团成立60周年的书著。60名最具影响力的来自兵团的劳动模范的故事及其人生之路。通过他们,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兵团的辉煌与不朽,兵团的精神与风骨。

这是一部记录兵团历史的力作。不求高、大、全,定位于记述60名从平凡的岗位起步,但却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的劳动模范的奋斗轨迹。

透过他们,透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兵团的昨天、今天以及明天。这本书著也因而有了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一、以人物为中心,以浓浓的兵团精神统领全书

“翻开兵团成立60周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的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是一部战天斗地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奉献史。”从该书《序言》中的第一句话中,我们不难读出编辑此书的缘起,这就是:在兵团成立60周年之际,通过编辑这部书来展示生动、鲜活的兵团历史。

记录历史,古已有之。关于兵团,更有不少书著。如何使之从林立的书丛中跳将出来,吸引读者眼球?该书没有停留在记录那些兵团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上,而是以小角度、小切口为着眼点,即从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入手,再现兵团的发展、壮大历程,正所谓“从平凡处着手,写不凡历史”。

这让人想起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使《史记》成为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的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可以想象得出,如果不是选择这样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史记》的影响力远非现在这样深远,这样具有穿透力。

同样,在《时代榜样》一书中,我们读到的是60个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这些故事既独立成篇,又是宏大的兵团发展历史上的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把它们串连到一起的时候,一个有血有肉、可触可碰、可感可知的兵团,一个浸染着一代代兵团人汗水的兵团,一个从荒原和戈壁滩上诞生的兵团,就这样真实地站在了我们面前。该书的资料性、历史性、故事性,跃然纸上。

二、人物选择既具有时代性又有历史意义,感染力强

为劳动者而歌,为劳动模范立传,为弘扬兵团精神而著书。早在2013年6月,该书的编撰者就提出了编撰一本兵团成立60周年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画传的倡议,得到了兵团工会领导的支持,并将此书编辑作为兵团成立60周年劳模表彰系列活动的内容,上报兵团党委,得到兵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认可,兵团工会根据兵团党委安排,牵头组织开展了“兵团成立60周年最具影响力劳动模范”评选活动,经各方推荐,层层筛选,从历年兵团级以上千名劳动模范中推选出候选人,由兵团劳动模范评审会审定,并报兵团党委批准。他们是:运输标兵苏长福,西北军区特等功臣称号获得者贺三存,北塔山下的普通医生李梦桃,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

他们中既有第一代军垦战士的身影,也有第二、三代,甚至第四代军垦战士的身影,并涉及各个行业。从农工到养殖户,从科研工作者到教师,从飞行员到医护人员……全覆盖、宽角度,立体交叉,在显示出纵深感的同时,解读了兵团历史和兵团精神:第一粒麦种是如何播进荒原的;第一片绿化带是如何培育出来的;第一线屯垦者是如何维稳戍边的;第一批大学生是如何从兵团走出来的……

无数个的第一,还原了一代代军垦战士的生活、工作场景,解答了兵团是怎样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的,他们的精神是怎样传承和发扬光大的,该书因而有了独具的史料价值、收藏价值。

三、精心打磨,集史料性、文学性于一体

“多少年过去了,滕祥增没能融入到城市里,他忘不了自己从田野走出来的每一步,更忘不了的是十三师的土地孕育了小麦品种C21。”(见《为了大地的丰收》)

“有的成功道路上布满了惊险与刺激,有的成功道路上平铺着一层平淡与艰辛,而我选择了后者。”(见《为了温暖而盛放》)

诸如此类看似平淡,但却让人反复咀嚼的语言,在《时代榜样》一书中处处可见。它们形成了该书独具的语言风格、特色:以散文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质朴、平实,但平中见智,显示出语言的张力;生动凝练,给人回味的空间。

任何一部流传千年的优秀作品,仅有史料价值是不够的。只有兼顾其文学艺术价值,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如《史记》,既是一部不朽的历史专著,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同理,在兵团成立60周年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时刻,要推出一部能跨越时空的有分量的作品,在保持作品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文学性必不可少。

该书组委会严把语言文字关,所刊发的60篇稿件,都是几易其稿,精心淘洗淬炼,并特意聘请业内人士严格把关,反复打磨而成。一行行文字因而有了声响,有了颜色,有了兵团人特有的气息、味道和表情,如实地描摹出兵团60年的时代环境和历史氛围。

该书还以感人的细节、细腻的心理刻画,进一步强化了文章的感情与色彩,增加了感染力。如《情系北塔山》一文中这样写道:“由于长时间洗不上澡,头上身上都长满了虱子,他只好把头发剃光,把衣服脱下来用石头砸……晚上,当他孤零零地躺在四面透风的毡房里,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还有不时传来的野狼的嚎叫,他的心里充满了恐惧。想起远在上海的父母亲人,泪水渐渐溢出了他的眼眶,顺着他又黑又瘦的脸颊流下来,打湿了身下的毡片……”环境的恶劣,人物内心的冲突,赫然闪现,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开发建设兵团的艰苦,从而为展现主人翁坚韧不屈的精神气质,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物故事范文第3篇

古诗文素材进入作文,由于师生耳熟能详,所以叙述上宜简略,议论上宜精辟,写法上宜变通,语言上宜有文采。下面笔者以下水作文的方式,具体介绍三种运用类型:“单枪匹马”型、“调兵遣将”型、“吹集结号”型。

一、“单枪匹马”型

所谓“单枪匹马”型,就是“一人一事”。在文段中,定准一个角度,调动语言技法,析透某一事件,凸显某一人物。

教师示例:身困会稽,当人生陷于绝路之际,你没有把酒问青天,而是低头问自己能否扼住命运的咽喉?能否从绝望的洞穴掘出闪亮的出口?心存大志,哪怕身处潮湿的柴堆,哪怕行走于漆黑的深夜,你也能看见天际那颗最亮的启明星。人生百味,唯有苦味最能催人奋进,哪怕天天舔尝着失败的苦楚,你却能用甘甜来做诱饵。你是大智的问家,更是大勇的行者!在那山重水复、乱云飞渡的远古岁月里,你低头思索,问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强国良方,因而创造了金戈铁马三千越甲一吞强吴的神话,谱写了春秋最后一页动人的华章!

简评:素材来源于课文《勾践灭吴》和课后练习“卧薪尝胆”的文言短文。文段围绕2006年高考四川卷题目“问”而写。此段用富有文采的语言,生动描写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不问天不问地只问自己,问出了一颗优等的心,问出了春秋动人的华章,阐述了面对困境时思维和智慧的力量。

二、“调兵遣将”型

“调兵遣将”型,就是“一人多事”。在文段中,选定一个角度,为突出某一人物或某一观点,运用多个材料。

教师示例:坚硬时须提防脆弱。脆弱,有如木桶的短木块,能决定水位高低;脆弱,有如长堤的小蚁穴,能导致堤坝崩溃。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进,旌麾一指,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守,敌军围困万千重,仍能岿然不动。西楚霸王,看似铜墙铁壁,坚硬无比,但脆弱之处也非常明显:对下属多疑而对敌方轻信,有妇人之仁却又不体贴百姓,逞匹夫之勇且太顾面子,欲使部下卖力可又吝啬奖励。鸿门失机,鸿沟失利,乌江自刎,咎由自取。可他至死仍无自知之明,仍怨天尤人,发出“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感叹。这样的人,归去只能是残阳如血浓!这样的人,来世怎能称雄?看来,自视坚硬而无视脆弱,必然导致“行而不远”。

简评: 该片段作文集中写项羽一人,事例材料出自初高中诗文《垓下歌》、《鸿门宴》、《垓下之围》和电影《霸王别姬》歌词等。主要论证“坚硬与脆弱”这一话题中“坚硬时提防脆弱”这一分论点。本段结构分明,段首点题,段末总结,段中紧扣观点,叙例简洁,叙议结合。第二句话运用比喻、对偶修辞手法,形象论证了坚硬中的脆弱的重要性。然后用“进”和“守”说明项羽的坚硬之处,笔锋一转,用一组排比句高度概括项羽的脆弱之处,一反人们对项羽的评价。最后,化用经典歌曲《霸王别姬》的歌词,一个感叹句,一个反问句,强调了项羽不提防脆弱是自食苦果。

三、“吹集结号”型

所谓“吹集结号”型,就是“多人多事”。在文段中,选择一个角度,选取多个人物,对应多个材料,突出主旨。

教师示例:语言,转一个弯,会独辟蹊径,曲径通幽。触龙旁敲侧击,上屋抽梯,使赵太后怒色稍解,心悦诚服地“恣君之所使之”;邹忌由此及彼,三思三比,终促齐王三赏而“战胜于朝廷”;烛之武设身处地说攻郑利弊,列举事例,晓之以理,迎来了秦伯“吾其还也”的柳暗花明。

简评:该片段作文选取了《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三篇课文的三人三事,内容上叙例简洁,形式上大致对称,构成了一组排比,有力地论证了“语言,转一个弯,会独辟蹊径,曲径通幽”的段首观点。

教师示例:古往今来,有正气的人的豪言壮举,回响在耳边,浮现于眼前。我仿佛听到了屈原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直言,听到了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呼。我仿佛看到了文天祥蔑视富贵以正气照汗青,看到了追求光明、至死不渝的林觉民用带泪带血的笔墨写就情深意长的《与妻书》。

历史人物故事范文第4篇

(1)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也就是“因果关系”。

(2)过错的严重程度。这个原则赋予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依法认定交通事故时极大的自由裁量权。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激增,交通事故发案率居高不下,交通事故认定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2000年3月8日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该规定为交通事故认定纳入行政诉讼范围,扫除了障碍。从此,对交通事故认定不服,当事人可以通过行政诉讼寻求司法救济。

    如今,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案件因当事人对认定结论不服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寻求司法救济。如何依法使用自由裁量权,作好交通事故认定工作,公正、公平地认定交通事故责任,同时在可能引起的交通事故认定行政诉讼中立于不败之地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依法确认事故中各方当事人的法定义务;其次,依法确认各方当事人法定义务的优先原则;第三,确认各方当事人的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第四,根据各方当事人的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确认不同的交通事故责任。

    案例:2004年9月,凌晨,晴,某高速公路上直线路段,一驾驶人在过度疲劳的状态下驾驶东风中型货车遇到占用部分行车道正在左侧后轮处修理因故障骑压硬路肩与行车道分界线停放的解放中型货车,东风中型货车驾驶人在车头与解放中型货车左侧车门扶手几乎平齐时,才发现解放中型货车,导致二修车人与东风中型货车右侧后轮碰撞后当场死亡。

    该高速公路为双向四车道,发生事故时,东风中型货车在右侧行车道内行驶,装载符合法律规定。驾驶人自述车速为40km/h,路面上没有该车的制动印记。解放中型货车停车时占用行车道65cm,行车道宽385cm,右侧行车道内散落有手电筒、扳手、该车左后轮处有卸下的半轴螺丝。危险报警闪光灯持续开启,在来车方向没有设置警告标志。

    一、确认事故中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高速公路上驾驶人在顺行方向右侧车道内行驶,驾驶人的义务是:遇到前方车辆时速低于本车车速,(1)有超车的义务;(2)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的义务。

    东风中型货车以40km/h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应该具备的义务是:遇到前方车辆时速低于本车车速,(1)有超车的义务;(2)与前车保持安全车距的义务。

    按照《实施条例》规定,东风中型货车的法定时速范围在60km/h—100km/h之间,当东风中型货车以100km/h的速度行驶,遇到前方车辆时速为60km/h时,相对速度差为100-60=40km/h.此时,东风中型货车要保持己方速度,就要驶入超车道,实施超车操作,同时,必须保证超车中双方车辆的安全。

    当东风中型货车行驶中接近解放中型货车时,两车的相对速度是40km/h,同时负有同前车保持安全车距的要求。

    解放中型货车因故障车辆无法离开行车道,驾驶人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二条和第六十八条一款的规定办理,警告标志应当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一百五十米以外,车上人员应当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或者应急车道内,并且迅速报警“。该车驾驶人没有履行”扩大示警范围“法定义务,也没有迅速转移到右侧路肩上,侵犯了东风中型货车的路权,在事故中致使二修车人死亡。

    二、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

1、速度(违法停车)在事故中的作用

发生事故前,东风中型货车以40km/h的时速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因为没有影响其他后续车辆的通行,所以,低速行驶仅仅只是一种违法行为,在事故中没有责任。

    发生事故前,东风中型货车以40km/h的时速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遇到前方两个修车人占用了部分行车道修理解放中型货车(速度为零)。此时,两车的速度相对差同样是40km/h.东风中型货车实施的超车过程与正常情况下的超车过程都是消除40km/h的相对速度差,没有任何过高的操作要求。

    所以,解放中型货车违法停车,对该事故发生没有作用!

    2、未依法履行扩大示警范围在事故中的作用

由于驾驶人“过度疲劳”驾驶,在车头与解放中型货车左侧车门扶手几乎平齐时,才发现开启了危险报警闪光灯的解放中型货车,所以,在这种特定的“过度疲劳”状态下,即使依法履行了扩大示警范围的法定义务,东风中型货车驾驶人依然不能发现解放中型货车!因此,解放中型货车未依法履行扩大示警范围对该事故发生没有作用!

    综上1、2所述,解放中型货车没有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二条“ 难以移动的,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设置警告标志等措施扩大示警距离 ”和第六十一条“ 警告标志应当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一百五十米以外 ”的法定义务,仅仅只是违法情节,在事故中没有作用!

    没有尽到安全超车的义务,是因为“过度疲劳驾驶”。

    由于没有尽到安全超车的义务,导致发生事故。

    三、过错的严重程度

东风中型货车“过度疲劳”,没有尽到安全超车的义务,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解放中型货车违法停车,二人在行车道内违法修车的行为增大了事故后果。

    四、依法认定事故责任

历史人物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语典故 历史人物 评价

作为语文教师,在成语教学中经常需要讲解其典故出处,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并牢固掌握。很多成语带有强烈的感彩,尤其对于典故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但历史往往本身就存在争议,因此,很多成语释义对于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失之偏颇,不尽客观。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这些历史人物也被一代代后人深深地“误解”、“误读”,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笔者选取了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语“纸上谈兵”和“李广未封”加以阐述。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典故当中的主人公,从而还历史人物一个生动、丰润且真实的形象。

(一)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讨论军事方略。[用法]比喻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一提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很多人就会对典故中的主人公赵括投以不屑的目光,憎恶其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致使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活埋。事实真是如此?其实不尽然。

首先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秦军倾全国兵力进攻赵国的长平,赵将廉颇率数十万大军驰援,仓促应敌,数战失利,于是赵军坚守营垒不出,双方僵持不下。战事一拖就是三年,旷日持久,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军械,由于赵国综合国力远不及秦国,因此,更加捉襟见肘。为此赵国四处借粮,由于外交失当,楚齐魏均拒绝相助。赵王多次催促廉颇主动出击,尽快结束战事,然廉颇不受君命,赵王只好委派赵括接任廉颇之职。赵括的到来使赵军的战略由防守转为进攻,也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但制定者并非赵括一人,赵括更多只是充当了执行者的角色。

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迅速组织起有效的进攻,首战大捷,突破秦军前沿阵地,灭敌三万有余。秦军因势利导诱敌深入,赵军追击,猛烈攻打秦军壁垒,但四日未破,发现后路已被秦军截断,当即回师。然而秦方援军源源不断开来,赵军一直未能冲出包围圈。于是赵括指挥赵军驻起车城圆阵死守,以待援军。秦昭襄王听闻秦军合围赵军主力的消息后,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赵军随身干粮吃完后开始杀战马,最后不得不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也开始组织余部精锐做最后的突围,他把部队编分四队,轮番进攻突围。可惜突围失败,赵括也战死沙场。

长平一战,赵国亡军四十五万,从此一蹶不振,秦军亦损失数十万精锐部队,而后被六国联军一直打到咸阳郊外,二十年后才恢复元气。

由此可见,长平一战甚为惨烈,双方伤亡均十分惊人。典故中的赵括确实存在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等诸多缺点,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所体现出的英勇、身先士卒、忠君爱国还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二)李广未封

[释义]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未能封侯。后多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对于“李广未封”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李广,很多人可能都为他的“未封候”而扼腕叹息,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缺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李广感慨自己的部吏封侯的不下数十人,但自己一直得不到封爵封地,于是去问星相家王朔。王朔反问他是否做过悔恨的事,李广说:“过去我在陇西当太守时,羌人造反,于是诱降他们,投降的有八百多人,当日我就以欺诈的手段把他们全杀了。至今追悔莫及。”

然而应该令李广反省的远不止这样一件事。李广曾因兵败而被削职为民,闲赋在家,有一次与别人在野外饮酒,夜里很晚才回来。路过霸陵时,霸陵尉按照规定不予放行,李广随从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尉官适逢酒醉,回答道:“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何况是前任将军!”李广对此耿耿于怀,当他复职担任右北平太守时,便要求把霸陵尉调入辖下,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李广就公报私仇,把他给杀了。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胸襟并不十分开阔,品格也不是非常高尚,这也为日后“未封侯”埋下了伏笔。

笔者选取的上述两个成语典故虽然比较具有代表性,然而对于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中华民族瑰宝――成语来说,可谓沧海一粟,冰山一角。但以小见大,现实生活学习中,乃至教学书籍中,确实存在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被曲解、被断章取义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一点与成语文字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感彩强烈等特点密不可分)。因此,对于就事而去论人的成语,释义起来就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当然也不能因为成语典故中提到的某一件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武断地给某一位历史人物下定论。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需要把万卷书读全、读“破”,融会贯通。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人物的背景资料。才能更透彻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

(二)不迷信权威,不仅听一家之言、片面之词。对于评价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人物,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正反、褒贬两方面的资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