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教育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转贴于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采取更适合专业本身发展的毕业设计类型。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与一般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理念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5]对“业”施教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这样有助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添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多,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还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创造与创新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自我创造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关键词:创新教育;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110-0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四个目标,在教学方式与考试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应对媒介技术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实务三大类课程构成,其中前两者主要属于理论类课程,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可分为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不能仅强调大众传播类课程,需要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划在课程体系当中,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构成的一个新要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学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在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学习和掌握传媒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主要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一些适应媒介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体会到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根据课程性质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从理论类课程、业务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入手,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为使基本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教师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的内涵。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媒介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反思和置疑,这就可以适当抛给学生一些当前有争论的观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理据充分地阐述个人观点。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中选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类课程理论与实务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与方法,更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内外实训机会,锻炼他们的新闻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采、写、编、评、舆论调查、公共危机处理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优缺点,向业界前辈学习实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些虚拟或真实的大众传播现场情境,利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新闻报道、舆论调查、危机处理,并鼓励学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胆思考与众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报道、调查与处理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够超越条框限制,运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还必须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技术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讲练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对基本的操作技术进行示范,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未达到教学目标,能运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进行平面、影视、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选取优秀的行业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布置阶段性和综合性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作品鉴赏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将创新意识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1.建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题库,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见,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启发”,这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诱发学生产生创意的“原型”,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断提高考核内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围的广度,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式,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教师通过勾画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图示指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但在题型设计方面可以多样化,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述评等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需要教师在讲授清楚基本理论之后,根据章节特点适当进行实训。学生的实训作品质量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此类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给学生布置实训作业,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习题课中,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将课程作业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对实训作业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独立和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新闻实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另外,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综合性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采用应用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应对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注重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类课程,此类课程不能只以期末考试为主,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适时给学生布置阶段性作业来考察学生对基本软件技术的掌握情况。因此,此类课程适合采用阶段性作业与期末综合性作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阶段性作业重点考察学生对软件技术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期末综合性作品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中大部分软件技术的整体把握与应用情况,并在综合性作业中将学生的创意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创新情感体验。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结构概念;创新设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99-02
一直以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应用实际工程的能力较差,独立和创新的工程意识较低。原因是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缺乏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锻炼,教学与实践无法有效衔接。目前,土木行业越来越多的地方用到了概念设计,这种理念在很多实际的建筑方案中得以应用,对土木工程影响巨大[1]。因此,概念设计在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环节中应当加以体现、反映。针对这样的现状,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就十分有意义。这对改革工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有利,又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建立工程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2]。
一、《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涵和意义
土木工程结构概念设计是工程当中结构设计的灵魂,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自身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一种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3]。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如何打破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能将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现代社会是迫切需要的。因为他们才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4]。
《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是在原《结构创新设计》课、《结构概念与体系》课及《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基础之上,发展整合及改造后新设立的课程。该课主要是以学生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为主线,训练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它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特色,以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为载体,探索在干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程培养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自学和终身自学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等内容放在第一位。《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提出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概念和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概念与体系部分介绍结构概念设计的背景、思路、基本做法、设计过程中经常用到的结构概念。
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于探索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掌握善于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二、我校的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和环境
1.专业建设基础好。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大赛10年。完成了校教研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学院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
2.师资力量强。上述这些课程由多位建筑工程系的老师担任,职称结构合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老中青队伍结构。因此,对于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教学改革研究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
3.实验室基地条件良好。本专业下设的结构实验室是河北省结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建立模型实验提供了科学的、可靠的硬件条件。
三、《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1.教学目标。初步形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完成《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的教学大纲制定,确定教学内容,初步形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指导其他工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经验。
2.教学内容。《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内容: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项目的设计,项目要包含若干个结构和力学的概念的运用,如拉、压、弯、剪、扭、稳定、倾覆等,使用材料应宜于制作,实验的方法要直观。项目的要求应是概括性的,应用较少的约束,以使学生开阔思路。给出的条件应尽量少,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条件。布置结构设计制作实验项目,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应经过结构方案设计、一定的计算分析、绘制施工图、施工制作结构模型、进行结构实验、实验分析、总结等过程。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和理念启发学生将所掌握的基本结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模型实验之前教师上课以引导为主,主要由学生自学、讨论和分析计算设计制作出结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甚至产生出学生还未学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
教师的教学主要以指导为主,如结构概念设计的原则、路线、方法,基本思路、基本做法以及设计中常用到的结构概念等,并结合学生的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案例进行点评分析。
基本教学过程:布置题目――学生以小组讨论学习――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重点要起到启发、督促、指导、控制进度的作用)――学生形成方案――教师根据方案指导学生改进方案――学生制作模型――学生实验――教师点评总结(重点是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总结)
3.存在的问题。(1)如何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是本教学课程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研究创新性设计制作实验题目。研究题目的内涵、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适用性、题目的趣味性、题目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等。(3)研究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即稳定又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稳定是要教学理念要坚持不懈,总结提高,教学模式要稳定形成套路和程序,便于教师掌握和控制教学进度。灵活是具体的教学内容,比如涉及的结构概念很多不可能在课堂上全讲,需教师具有灵活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4)初步形成课程所需的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教学讲义、题目库、教学录像等内容。
四、《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的实施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性结构设计》等一系列课程以来,我们在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均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已经完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结构实验探索研究》和《结构创新设计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两项校级的研究,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相关教师在工程教育方面有长期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探索,并且已成功组织土木工程结构大赛10年。已开设《结构创新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事故分析与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等课程,相关教师教学水平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体实施如下:
1.修订《结构概念与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及学时安排。
2.选择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该课程教学。
3.自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的第一学期期末,研究确定题目及相应的教学安排。
4.将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按班级分给不同的教师,教师则分头实施教学,定期讨论交流改进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师授课、学生设计、模型制作和模型实验相结合,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概念设计与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5.在大学三年级专业学生的第二学期期末,教师对课程实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五、总结和探讨
本文方案结合新的科研成果开设出新的课程以及课程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方案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将工程项目、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进行课程计划和实践内容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本方案突出启发式教学和指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问求知和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乔安宇.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及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36-39.
[2]刘彦艳.浅谈建筑结构概念设计[J].科技风,2009,(13):52-55.
关键词 研究生 职业生涯 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On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PI Jian
(Changsha Radio & TV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5)
Abstract Career education is a way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rovement and reform of 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innovation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improve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career with the basic building rol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graduate career on educational content, from a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 clear sense, curriculum reform, business support,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five aspects of education graduate career,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Key words graduate; career; education
当前,职业生涯教育侧重面向本专科学生,对研究生设计较少,同时,就业指导仅仅是进行就业、创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面向研究生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特色服务、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
1 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1.1 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即帮助学生了解和获得就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心理学角度看主要指探索、认识和匹配自己的人格与职业,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自我概念对研究生职业生涯非常重要,在就业教育中,关于就职和应聘的知识、技能是容易学习和获得的,但对于自己人格的类型、自我概念的清晰度以及对自我的接纳程度等却是难以评估和测量的,尤其是自我概念作为个体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的中介,它的清晰与否关系到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安排和掌控自己的内在心理力量。职业自我概念包含的认知和评价体系对于个体判断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行为的有效合理性以及职业意志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从职业现状到职业发展结果的行为取向的中介,是行动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判断、达成目标的行为有效性判断以及目标的可靠性判断的标准。①生涯发展就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不断调整自我概念,实现职业自我概念的历程。
1.2 创业教育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为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目的是要发挥研究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并具备自觉预测的前瞻性能力和素质。因此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由教育部委托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承担的重点课题“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每年想要创业的大学比例高达75.22%,而真正创业的人数只有1.94%。学历高创业率却不高的现象凸显了研究生创新素质、创业能力的低下,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针对研究生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理念是由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的。会议认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②
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③因此创业不仅指创造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且包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改进、改造和创造等。当前,高校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是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独立自主性、发展研究生创新精神、发挥研究生创造性、完善研究生个性、实现研究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以创业带就业的发展措施。以创业带就业的本质就是进行创新、进行改进,赢得公司、社会行业的青睐,甚至是自己开办自己的公司。④创业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业教育同样需要从研究生自我概念的探索和认同入手。
2 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着手点
2.1 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发展定位
质量凝练特色,特色决定发展,发展源于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高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来开展教育活动,尤(下转第103页)(上接第58页)其是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从学校的发展优势和特色定位出发,引导研究生从自身所处的文化生态实际着手分析自身优劣,继而职业的发展规划定向才能使职业规划教育得以发展和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明确创业教育的意义
实施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世界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不能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实施过程中不能只教授一些应聘的技巧,创业教育要根据研究生特点和现状制定可行的措施和手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立足生涯教育的长远性。职业生涯教育要立足培养创业型人才,要转变理念,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要培养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还要训练他们的创业技能、养成创业品质。因此不管是学校领导、高校老师还是研究生群体,都要加强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视力度。
2.3 深入开展课程改革
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形成合理的机制,学校和学生个人应当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学校的侧重点是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而学生方面的重点是应当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学校要真正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根本的教育体制中,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促使创业教育贯穿在所有学科的教授活动中,以塑造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新人格,同时以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推动研究生人格完善和自我概念的特质明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研究生教育质量。
2.4 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研究生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更低,除了研究生自身创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限制外,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资金不足、无创业方向、风险意识等也是其中的困难和顾忌。因此要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高校除了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创业关系,为研究生试验创业提供条件支持,开展系列创业计划竞赛和创业实体化工程,积极鼓励和推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帮扶工程,以期实现全社会共同努力合作建设的局面,吸引和帮助研究生真正实现创业带就业。
2.5 建立健全评价和反馈机制
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是衡量教育成果、调整教育政策和教育行为的风向标。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只是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奠基和开始,教育的效果如何、如何改进等等都需要有评价的标准和反馈的过程,因此建立健全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时俱进发展和完善的保证。
注释
① 龚雨玲.浅析自我概念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J].求实,2011(1):255.
② 徐迎红,李非.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4):244.
[关键词]创业能力创业课程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马长世(1961-),男,甘肃甘谷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德育。(江苏苏州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创业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SJD88014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27-02
“创业”已成为当下高职教育中的流行词汇,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有关“创业”实践模式的尝试和探索。但我国的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如创业教育模式单一、师资薄弱、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建设滞后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究。笔者认为,作为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缺乏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乃是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因素。依托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内容融合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对创业教育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创业能力为切入点,从创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出发,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
一、创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创业能力”是建立在“创业”这一概念基础上的。要对“创业能力”进行界定,首先需对“创业”概念进行简要说明。《辞海》中对创业的解释是“开创基业”。美国著名创业学教授杰夫里·提蒙斯在其《创业创造》一书中对“创业”的定义是: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而这一定义,已被国内众多学者所认同。
创业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尽管学者们对创业能力的概念本身及其内涵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但在对创业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后,可以对创业能力做一些界定:“是以人的智力活动为核心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机能,是与个性心理倾向、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个性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是经验、知识、技能经过类化、概括后形成的,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复杂而协调的行为动作。”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尽管“创业能力”指标本身的指向是包罗万象的,但在对“创业”和“创业能力”进行了基本界定后,围绕高职学生“创业能力”这一概念,课题组开展了相关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对高职学生有关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之指标按重要性进行排序(见表1)。然后将平均分以上的指标作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核心指标,分成五大类(见表2)。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将以创业能力为核心,主要围绕这些指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和实施。
二、高职院校创业课程的定位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了实施创业行为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人格品质。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创业教育中最基础和核心的环节,也是创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明确定位:(1)实现近期就业与终身发展相结合。不可否认,当前创业教育提出的大环境是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抓手之一。因此,创业课程的设置也应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创业教育的意义远非仅此而已,创业课程的开展不仅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启发创业思维、培养创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以及发掘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受益终身。(2)体现高职特色。高职的创业课程应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符合高职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高职生的创业能力为核心。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因此,创业课程的开设也应体现高职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
三、基于创业能力的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如前所述,创业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桥梁和中介,创业教育必须依靠创业课程体系才能实施。因此,高职创业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组织及评价的实施等都是构建高职创业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
1.以创业能力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目标应是培养和提高以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创业综合素质。通过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高职学生树立创业的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以及提升创业心理品质,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1)激发创业动机。创业动机决定着实践行动的方向和强度。主要包括了与创业相关的创业需求、创业态度、创业意志、创业情感等因素。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创业的深层次意义,转变就业观和传统创业观。(2)提升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活动本身是复杂的,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要求创业者具备较高的心理品质,包括开拓创新、坚韧不拔、团结合作、独立思考、勇于拼搏与承担责任等。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来说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也是能让学生获益终身的。(3)提高创业能力。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构建相关创业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和加强自身诚实信用、人际交往、沟通表达、问题解决、责任意识、抗挫折能力、开拓创新等各项能力的提升。
2.分层次、多维度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有了明确表述后,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基本方向。课程内容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主要回答“教什么”的问题。根据创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要把这些繁杂的指标体现在课程内容之中,我们认为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1)创业意识与通识类课程。可以通过“创业学”“创业学概论”“职业生涯规划”“创办你的企业”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创业的意义。同时通过“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创业财务制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到与创业有关的税务、财务、法律、管理等内容,为今后的创业活动储备必要的知识。(2)创业能力与素质类课程。主要包括开展创业所必需的组织领导能力、自我展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过“创业模拟训练”“创业手册”等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3)创业心理品质类课程。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主要由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多种心理成分以及冒险精神、协作精神、挫折承受力等多种心理个性构成。这些心理品质一方面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创业心理学”“成功与挫折”等课程实施,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创业模拟与体验等实践行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分步骤、重体验组织教学形式。任何课程设计,最终都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组织工作才能得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创业课程的目标、创业课程的内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及教育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具体包括:(1)创业课堂打基础。通过“创业学”“市场营销学”“成功学”等课程主要传授学生一些创业基本常识。可以通过向学生呈现案例,进行创业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寻求创业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等。其采取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2)创业模拟重体验。根据创业课程目标专门设计的创业专题活动,如创业方案大赛、创业论坛、创投峰会、企业文化论坛等,能增强学生对企业或创办企业的感知,了解企业各个业务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组织和运行模式、决策模式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创办企业的过程及企业必经的成长历程,增加创业勇气,提高创业能力,为自己未来的创业做准备。对于学生而言,创业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却缺乏必要的感性体验,因此,无论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还是对学生而言,创业模拟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最直接、最经济一种方式。特别是在创业时机还不够成熟的时候,通过一系列创业模拟活动的开展能够最有效地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动机,提高创业能力,形成深刻的创业体验。(3)创业平台练实践。创业平台不仅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对接、与社会对接、与创业相关管理部门对接的重要桥梁。通过创业平台,学生可以提出创业项目的申请,结合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开展创业实践;学院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学生创业服务,如提供场地、承接项目、开展交流与指导、组织培训等。
4.分角度、多主体开展课程评价。随着创业教育活动的深入,高职院校对创业人才培养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也就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对创业教育的评价本身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许多评价因素,有显性的因素,也有许多隐性的因素,因此,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方式都不能单一化、简单化。评价主体包括了高职院校本身、教育对象、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评价。评价方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现场考察等多种形式,可以是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力求科学、合理、全面地展现高职院校创业课程开展的实效性,及时发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归根到底还是培养人的活动,其成功与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立、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只有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学生、社会各方团结一致,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良好运作,实现培养创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严强.社会发展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郑颖,赵冬梅.本科院校创业课程设置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