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

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

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舍;语言;北京韵味;通俗直白;幽默诙谐

一、北京韵味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不同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形成了作家各自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文化熏陶和时代环境也影响着作家的语言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这样就为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的运用到作品中去。

《骆驼祥子》的一大成功,就凸显了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儿。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说写祥子在混乱的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买得了一些钱而后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很好的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在烈日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二、通俗明白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老舍成功的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示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的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骆驼祥子》中的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了的。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句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光彩。作品在情节交代和人物介绍时,笔墨俭省,表现力强。在写到刘四这个流氓无赖的经历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话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都极为平易俗白,不加雕饰,为人物勾画出一幅精彩的画像。

客观叙述与主观剖白的水融,使《骆驼祥子》在平静的外界景物衬托下写活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波澜。与虎妞结婚以后的祥子,渐渐的连拉车也厌恶了:“原先,他以为拉车是他最理想的事,由拉车他可以成家立业。现在他暗暗摇头了。不怪虎妞欺侮他,他原来不过是连个小水桶也不如的人。”像是作者的叙述,又像是祥子心中的思量,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小说中那段关于烈日和暴雨的描写,也同样可以说就是祥子心中的感受。虎妞的人物描写也是闻其声如见其人,虎妞这个车厂女儿的泼辣、粗俗而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

老舍的幽默是具有稳定风格的多元化幽默。

短篇小说《一天》里,讲主人公“我”忙忙碌碌,一天都被别人侵占的这个过程。

“晚饭后,吃了两个梨,为是有助于消化,好早些动手写文章。刚吃完梨,老牛同着新近结婚的夫人来了。老牛的好处是天生来的没心没肺。他能不管你多么忙,也不管你的脸长到什么尺寸,他要是谈起来,便把时间观念完全忘掉。不过,今天是和新妇同来,我想他绝不会坐那么大的功夫。牛夫人的好处,恰巧和老牛一样,是天生来的没心没肺。我在八点半的时候就看明白了:大概这二位是在我这里度蜜月。我的方法都使尽了:看我的稿纸,打个假造的哈欠,造谣言说要去看朋友,叫老田上钟弦,问他们什么时候安寝,顺手看看手表…老牛和牛夫人决定赛开了谁是更没心没肺。十点了,两位连半点要走的意思都没有。”

一个很烦人的生活细节,被老舍写得意趣盎然。当事人很烦,可读者读起来很有趣,觉得并不烦。

《离婚》中的主人公老李,对自己的乡下妻子不满意,总想找一个富有“诗意”的爱人。而张大哥在劝说老李时便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她也许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儿,可是她是你的夫人,一个真人,没有你那些《聊斋志异》!”我们知道,《聊斋志异》是一部以传说中的花妖狐魅、幽冥世界为题材,想象丰富奇特,故幻离奇的浪漫主义小说集,可用在这里并不使人觉得风马牛不相及,而是巧妙的喻代了老李的那种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思想状态,含义深刻,意味无穷。

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四世同堂》中的语言同样如此。像那几个被讽刺的人物冠晓荷、大赤包,包括祁家老二。老二是靠家里生活的人,他对他大哥说:“大哥,你可得养着我,谁让你是我大哥呢?”这话说得多好,一个典型的家中老二的口气。还有冠晓荷的,他的闺女当了日本特务,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以此来吓唬别人:“我们家招弟,那是大红大紫的特务。”这台词太深刻了,把一个人能到什么程度写得入木三分。

老舍的幽默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对于正直善良的人是温和的,对坏人采取的是夸张的漫画式的手法来戳穿他。

总之,作为人民艺术家,作为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语言恰似一坛老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其独特艺术魅力持久不衰,所以无论到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诊视他,学习他,研究他。

【参考文献】

[1]冯健飞.老舍叙事作品悲剧品格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

[2]金艳.论老舍的悲剧意识及其小说的悲剧性.华中师范大学,2003.

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典阅读 迷失 回归

作家余华对“经典阅读”作过生动的描述: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地走着,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后,才知道它们已永远和我在一起了。可见,经典有着完善人格、净化心灵、塑造灵魂的神奇魅力,阅读经典是一种特殊的旅行,会给“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深刻的感受和终身难忘的经历。

然而,现在中小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面临着几多无奈,几多尴尬,几多迷失:一是教师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指导,不少语文教师几乎没读过几部经典,甚至连“四大名著”都没有完整读过,遑论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二是存量少。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尤其是经典藏书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家长学生购买的大多是课程辅导训练及优秀作文选,对经典名著很少问津。三是学生对阅读经典缺少兴趣和热情,呈现出以下几种阅读现状:

(一)功利式阅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使得相当多的学生根本没时间阅读经典原著。为了应付高考、中考对名著经典的考查,只得在临考前突击读读简本、背背提纲要点。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读,让原本高雅的阅读变得功利十足。

(二)浅文本阅读。有些学生在阅读经典时,急于追求情节,采用跳跃式的阅读方法,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种缺乏深刻感悟和体验的阅读,在阅读结束合上书后,就像灯火熄灭一样,什么也没有了。

(三)娱乐化阅读。据权威调查显示:八成中学生冷落名著,而对于像《论语》、《三字经》这样的传统文化经典只有10%的学生表示自己接触过。他们觉得完整版的经典读起来又累又没意思,而“戏说”、“大话”以及简本读物成为他们的首选,他们把阅读当作娱乐消遣,以获得视觉和心理愉悦。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规定了初中阶段必须阅读的10部名著,但实际阅读情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天,10部名著都没能认真完整地读下来,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缺失和遗憾。因此,引领学生阅读经典,让学生与经典同行,应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觉悟和使命。

首先,教师要有阅读经典的热情。

阅读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之于打靶,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语文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因为经典阅读不仅能提升语文教师的职业素质,还能让教师形成个性化、诗意化、充满灵气的教学风格。因此,语文教师要有阅读经典的觉悟和热情,凡是要求学生阅读的经典,自己首先必须完整反复地阅读;不仅如此,语文教师在经典阅读方面更应该拥有“一杯水”、“一盆水”,甚至是“长流水”。惟有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思接千载、神采飞扬,才能让课堂闪现文学的光彩,让学生感受经典的精彩,激起学生的共鸣,点燃学生阅读经典的火花和热情。

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活动最直接的动力,她直接决定了阅读的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精美文章的阅读向课外经典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如,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放映《骆驼祥子》中与文本有关的精彩片段,一方面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悟课文,让学生深切感受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痛苦感受和煎熬,再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骆驼祥子》,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原著。也可以抓住影视热播等契机,有效地促进经典阅读,如,组织学生收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并及时地向学生推荐原著;此外,还可以通过介绍作家的趣闻轶事、文学典故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第三,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一是读写结合。培根对阅读曾打过一个精当的比喻: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只聪明的“蚂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时,要求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精彩段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让学生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表达技巧上的收获。二是读思结合。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读书与思考结合的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读又思,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放手让学生去交流、讨论、甚至辩论,达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理想境界。三是“攻读”。不少经典尤其是外国经典对学生来说,在阅读方面的确很有难度,一些学生畏难罢读,知难而退。作家王蒙认为学生最好读点费劲的书,因为费劲读下来的书,往往是最有趣的,也是最有收获的。一个真正想要学知识、长智慧的人,必然要经过阅读中的难读、难懂的解答才能真正有进步。教师要鼓励、帮助学生踮起脚尖“够一够”,让学生感受“啃书”的苦乐滋味,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收获美不胜收的风光。

第四,营造书香四溢的阅读氛围。

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范文第3篇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头脑灵活,好奇心强,特别喜欢听名人名家的奇闻异事,科幻小说等,一讲到这些内容,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教室非常安静。为此,我在教学中,每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再抓住机会,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书,再把内容补充完整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入情趣盎然的学习意境。利用校园网、广播室、黑板报开辟《好书推荐》《读书感悟》《我与作者对话》等栏目,促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读书的同学学有所获,原来没有兴趣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每当看到同学们如饥似渴地读书的状态时,我会心地笑了。

二、教给阅读方法,独立获得知识

只有热爱阅读的老师,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喜怒哀乐,才能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丰富自己的课堂。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因此,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有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走马观花,有口无心,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准备笔记本,阅读时按:作者篇目、观点内容、精彩段落、思考感悟等分门别类的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裘、丰富词汇。其次,每读一本课外书后,让学生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精美语段仿写,或续写,或改写等,在此引导学生有重点的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细读。边读边想,把感触最深的地方圈点画句。阅读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课外阅读的方法,也能掌握更多的信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定期举办“课外阅读手抄报比赛”,把优秀作品展示在学校橱窗上,一份份精致优美的小报,引来一个个驻足欣赏的同学,在享受课外阅读成果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

三、扩展阅读空间,课内课外结合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坏书也会引人误入歧途。当前,不少学生阅读追求的是“轻阅读”。沉醉于小说的故事情节,迷恋于漫画的表象,读物以消遣、刺激、娱乐类为主。因此,教师要及时地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合理的阅读取向,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及时向学生推荐与课内所学内容有关的读物,如: 学完了《智取生辰纲》后,推荐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学完了《范进中举》后,推荐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学了《在烈日和暴雨下》,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骆驼祥子》,再组织学生阅读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学了冰心的诗《荷叶 母亲》,先播放朗读视频,再组织学生进行“配乐诗朗诵”等。采用这种活动方式推荐图书,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更受学生欢迎。

四、注重阅读效果,提高语文素养

“爱书吧,他会给你力量。”高尔基的名言已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座右铭。对中学生来说,汲取精神营养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致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书读的越多,积累越丰富;书读的越熟,越能融会贯通。一旦需要,这些积累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使用,把之间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训练。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同时更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实践证明,学生会读书,读的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在阅读写作中享受了阅读的快乐、创作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正如培根所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范文第4篇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关键是要抓住自然环境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变化,精心捕捉其独特之处,合理安排好写作顺序,进行生动逼真的描写。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但它们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与人物的思想行动紧密联系着的。其中,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以及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技法指导】

一、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文章气氛。

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头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是这样的:“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其对深冬的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二、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开头写“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营造出一种优雅迷人的环境氛围。文中写“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向读者暗示梨花正象征了哈尼小姑娘。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首尾呼应,更深入地点明了主题,突出了人物形象。

三、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著名作家林海音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里,以“夹竹桃”为线索,通过环境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开头以“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领起全文;文中又写到“我”又看到:“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通过环境描写渲染爸爸病重的悲哀氛围;结尾“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更深切地表达了内心的悲痛。

四、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深化文章主题。

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祥子在烈日下和暴雨中挣扎的情景。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更彰显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主题。

【典例分析】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孙犁《芦花荡》)

分析:作者特地选择夜晚的景色来描写,暗示了抗战时期炮火纷飞的时代背景,渲染了紧张、神秘的气氛。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分析: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句式,丰富的想象,令人陶醉的遐想,写出了春天的热闹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以及对春天的喜爱。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分析: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则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4.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鲁迅《在酒楼上》)

分析:前句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主人公懒散怀旧的心情。后句用“梅”与“花”反衬主人公的懒散心情。

5.高山的雪水汇入湖中,又从像被一刀劈开的峡谷岩石间泻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水从悬崖上像条飞练似的泻下,即使站在十几里外的山头上,也能看见那飞练的白光。如果你走到悬崖跟前,脚下就会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俯视水练冲泻到深谷的涧石上,溅起密密的飞沫,在日中的阳光下,形成蒙蒙的瑰丽的彩色水雾。就在急湍的涧流边,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

(碧野《天山景物记》)

分析:文章从多种角度,写出了天山的神奇秀丽。描写细致,比喻贴切,色彩迷人,表现了天山脱俗的美。

【实战演练】

1.分析下面段落的自然环境描写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

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思维拓展:通过阅读可以感知描写对象,不难看出,这个文段里写了初春墓地的景色。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突出文章主旨,表现内心情感服务的。“花环”“青松”和“如茵的嫩草”均表现出对烈士的景仰,引发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以“我”终于获奖了,怀揣奖状回家为情景,写一段环境描写衬托“我”的喜悦心情;或以月考(考试)失败了,回家见父母前的心理为情景,写一段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烦躁、悲观、失落、懊悔的心情。在景物描写中至少要表达两种感官感受。

思维拓展:景物描写能起到烘托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到,喜悦的时候看到外面的景物会有什么感受,言行举止上有什么特点。伤感的时候,看到相同的景物感受是一样的吗?不是景物变了,而是我们看景物的眼光变了,内心的情感变了,所以看到的景物自然就不一样。

骆驼祥子在烈日与暴雨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想象力情境创设能力培养

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如果没有想象,哪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果没有想象,我们的祖先怎样由猿变成人?人类历史该怎样前进?从燧人氏的钻木取火到今天的原子能发电站,从北京周口店猿人居住的天然洞穴到现代拔地而起的摩天高楼,从古老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只有想象,人类才有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想象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精灵。一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就是凭借想象对人类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的“相对论”就是想象的结晶。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

在现代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离不开想象能力的训练。什么是想象呢?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想象是一种创制成形的精神,是创制观点的力量。”《心理学》上解释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类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如观看天上的云朵,同自己头脑里的已有表象“山”、“石”、“河流”等相结合,就把云朵加工改造为山石的形象、河流的形象,说云朵像山石,像河流,像羊群,像奔马……这就是想象。想象是一种创新能力,它是创新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天赋,无论从事文学艺术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缺少了它,都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把想象能力列入对学生考核的内容之一。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在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中都有明确规定。近年新考纲中就专门增加了推理想象的内容,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的类型多种多样。《心理学》上把它按目的划分,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按是否依靠现成的描述划分,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文都斯德在《文学批语三原理》一书中把想象分成联想的、创造的、解释的三种,而把幻想别名为空想,以示与想象不同。

综上所述,教师对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指有意识想象的训练,在重视学生想象能力训练的同时,着重突出创造想象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结合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抓住适当时机,积极引导学生训练想象能力,突出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的意外情境浮想训练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意外情境,如安静的教室里突然发出了文具盒掉在地上刺耳的声响,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听课时,一位学生家长突然站在窗外并叫出子女名字;老师正上课时突然某位学生做恶作剧,等等。这些意外情境发生后,如果教师处理不当,则不仅不能因势利导有意外收获,反而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例如,一天我上下午第一节课,烈日炎热,突然一声响雷,狂风大作,大雨顷刻而至,同学们都伸长脖子望着窗外,我灵机一动,说:“你们都想当骆驼祥子吧?”同学的注意力集中了。我问:“谁能说说祥子在暴雨风中被淋的感觉?”我让同学们即兴想象,请一个同学口头表达出来,其他同学补充,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这堂即兴训练课,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集中了学生的分散注意力。

二、依环境、情节、人物引导学生再造想象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有什么联想?”学生的答案各种各样,最有代表性的是:说假话的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三、已知形象的想象训练

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成为学界的泰山北斗,这与他超人的想象能力是分不开的。钱钟书先生年少时看书,想象就特别丰富。比如看了《说唐》《三国演义》《西游记》,他会把关公的偃月刀,李元霸八百斤重的锤子与孙悟空一万三千斤的金箍棒拿来联想想象,任想象飞翔。

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已知的范围内自由联想想象。例如,学习《祝福》,有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王熙凤的眼睛,“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泼辣刁钻;《故乡》里中年闰土的眼睛麻木呆滞;《守财奴》中葛朗台的眼睛贪婪;《药》中康大叔的眼睛,狡诈凶狠……通过这些联想想象,既让学生明确了“画眼睛”的写作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一举两得。

四、尊重科学的幻想训练

曾有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让学生大胆幻想,是考查学生想象力的有力明证。任何科学创新都离不开大胆幻想。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的第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

相关期刊更多

小学语文教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教育报刊社

电子商务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故事大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