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参观博物馆有感

参观博物馆有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观博物馆有感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第1篇

它是一座室外博物馆。当时因为日本人的侵略,韩国与朝鲜都比较落后,没有生产武器的能力,所以展出的武器大部分是美国与前苏联支援时使用的,另一部分是日本人留下的老式火炮和步枪。

进入博物馆,首先看到是两排高射炮。炮的长度各不相同,有粗有细,有的大炮内部零件还非常齐全,保存完整。摸着它们涂着军绿色油漆的表面,我仿佛看到了当时在战场上,它们将炮弹一发发投出去的威武雄风。虽然现在这些炮已经不能用了,但它们依然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博物馆里。高射炮的右边整齐地停着一排运输武器的车辆,有些车身上还有被炸过时留下的弹洞。驾驶座上的皮垫已经开裂,生锈的方向盘仿佛告诉我们战争早已远去。

顺着参观路线向前走,有个高高的球形塑像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像房子一样高的球体中间是分开的,上方还有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这座雕塑是博物馆的标志,名字叫“兄弟”。意思是:虽然韩国和朝鲜国土分裂了,但两国还是好兄弟。听导游讲解完雕塑的故事,我从心里默默地祝福两国能够一直友好下去。

头顶蓝天白云,脚下是绿绿的草地。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各类武器放在这里自己心里感觉很不和谐。战争博物馆记录了一个国家的战争历史,韩国的战争博物馆更是记录国土分裂的整个过程。“战争”这个词就像一个恶魔,它让无数的人失去亲人,失去了家园。虽然战争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很多科技发明,但给人带来的只有悲伤。能够战胜“战争”的只有“和平”,“和平”她就像天使给人们带来安宁,带来幸福。我想,只要大家宽容地面对生活,平等地去看每一个国家的朋友,那么,世界上将永远和平幸福,战争博物馆再不添一件展品。

为了全地球人民的美好明天,请大家一起呼喊:“和平,和平,和平!”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物馆 虚拟技术 展示设计 应用与研究

博物馆作为时代历史文化的所在,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物化的汇集与并置和精神的集聚。博物馆加固历史保留文化,更好地保存文物展示文物,而且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广大市民、游客认识城市历史、感悟城市辉煌的窗口。在博物馆可以领略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和谐、大气开放的新时代人文精神。到目前为止,我国博物馆总数达到3589个,其中国有博物馆3054个、民办博物馆535个,全国一级博物馆达到100个。①博物馆的发展在无形中折射出一个国度、一个地域、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厚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博物馆的展示技术原始落后,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博物馆展示环节的改革成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因此,结合我国博物馆展示和数字虚拟技术的各方面特点和实际情况,将数字虚拟展示技术融合于以教育、研究、欣赏为基本功能的博物馆建设是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何将虚拟技术有效运用于博物馆事业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改变传统博物馆展出方式,提高艺术品展出效果

目前,我国各类博物馆中的收藏文物达到1000多万件,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博物馆的展品都收藏在展柜中,受到展柜空间的限制,长期沿用“通柜、实物加说明牌”的传统陈列手段,观众无法近距离观看展品细节,也看不到文物被展柜遮挡的部分。还由于各个博物馆硬件条件参差不齐,只能展出极少部分的藏品,更换率极低,削弱了艺术品对生活在信息时代观众的吸引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运用三维、虚拟、视频等效果将文物制作成各类影像,外接感应终端,展示文物生动的原貌,以及重量等外部特征,实现对虚拟文物的旋转、放大、缩小等操作。突破时空限制展出所有藏品,供观众零距离的观摩与研究,新颖的交互式参观模式,加强艺术品的表现力,增强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参观兴趣。在展示藏品的同时,播放与艺术品相关的纪录片或者电影,让参观者对艺术家更深入地了解,陶冶在艺术的氛围中。真正的艺术精品往往都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通过技术手段能使人们的理解和感受加深,促进博物馆提高参观率。如今,我国博物馆中应用虚拟技术最先进的是故宫博物院,以往基于古建筑保护的目的,观众只能在围栏外或隔着玻璃参观古建筑内景,受到室内光线和参观距离的限制,室内陈设模糊不清,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参观效果。故宫博物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文物古迹用数字化形式展现给观众,制作了四部大型虚拟现实作品,打造互动展示、自主选取视角等技术,让观众感受虚拟现实博物馆的视觉效果,更可以复原阿房宫、圆明园等已经湮灭了的建筑,尚未发掘的秦始皇陵等历史遗迹,颠覆传统博物馆不展出不能看、不发掘不能看的局限性。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文化产业快速提升的大形势下,国家重视博物馆建设,主张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我国博物馆展示设计上的弊端频现,资金严重不足、展出手段单一并导致恶性循环,博物馆应及时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文物展览展示为主,将虚拟现实技术充分应用于博物馆展示设计上,加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为博物馆新的运作模式提供可实践的方式,转变传统博物馆边走边看、走不到看不见的情况,使博物馆的环境及藏品进行全方位、立体感的展示成为可能。

二、改善文物保护机制,延长文物寿命

对于当代博物馆来说,运用现代科技的宗旨在于更好地保存历经沧桑的珍贵收藏品。随着艺术品的物理收藏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只有细致注意到每一件艺术收藏品的用料、使用技术等细微差别,才能更好地保存艺术品。

现有博物馆的文物中存在大量容易出现脆化、脱色、剥落等现象的艺术品,即便人工修复后仍难长期用于研究与展示。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是基于数字影像的虚拟在线技术,是涉及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语音和音响处理、人工智能技术、传感与测量、仿真、微电子等技术的综合集成技术。②它能够实现超越3D建模的真实再现能力,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觉,以达到对环境或物体对象进行逼真再现、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它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是用计算机创造现实世界。我们可以利用虚拟技术,预先展现文物修复后的影像,再进行检验修复,与视图计算技术相结合,利用虚拟技术多角度展示文物,将文物实体保存在严密的环境中,延长文物寿命。③

三、建立信息资料数据库,加强管理流程和信息分享

利用虚拟技术建立统一的艺术品数据库,规范管理流程,加强信息分享。可以借鉴一些国外著名博物馆,如法国卢浮宫数字博物馆、纽约大都会数字博物馆、澳大利亚数字博物馆等,都有非常严谨的艺术品信息管理系统。对博物馆内艺术品的信息进行记录,包括文字介绍、图片、影像等信息录入数据库中,还记录文物古迹的现实状态,跟踪监测受损程度,制定出相应的虚拟修复方案,预先模拟修复过程,检验修复技术和手段的可行性,从而避免直接人工操作带来的不必要的文物损伤。④将高精度的数据保存起来,以便日后开展更精密的研究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清晰地管理馆藏情况,也可以将艺术品的信息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共享,还可以在实体博物馆内安装馆内艺术品检索机,用来查询想要观赏的艺术品位置、简介等信息,方便又可参观。

四、整合共享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价值

科技时代的博物馆展示方式,走进实体博物馆参观已经不是欣赏世界艺术瑰宝的唯一途径,除了在场馆内应用虚拟技术,还可以打造信息时代感较强的博物馆网站,虚拟游览现实存在的博物馆,定期更换博物馆活动方案的主题,相较于实体博物馆更具有感召力和互动感。国外很多世界知名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不但推出了数字博物馆网站,而且网站还有专门的区域提供丰富的馆际链接,方便用户跨馆浏览和查阅资料。有些数字博物馆还经常与专业的研究团队进行合作交流,请一些国际知名的IT公司对数字博物馆提供技术支持。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了解并痴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国各大博物馆也与许多国际知名博物馆建立了友好往来,共同探讨研究相关文物保护知识,交换展览展示经验,还会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借展展览满足广大观众对异国文化的渴望。但由于很多艺术瑰宝年代久远,不适合长距离移动和长时间展出,大型展品和宫殿建筑更是无法参展。那么,建立数字博物馆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真实长街,配合模拟的声音与图像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文物,实现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数字化博物馆与观众间的互动。我国的网站博物馆要学习国外经验做到服务性与市场性兼顾,设置的内容频道可以分为馆藏检索、虚拟导航、活动介绍、参观信息、联系咨询、在线售票系统、在线商店等,设计风格方便快捷、简单明了。满足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游览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欣赏平时不能在实体博物馆展出的世界经典藏品,同时弥补了实体博物馆藏品展出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增加了观赏的自由性、随意性和互动性,从而使文物脱离地域限制,实现全世界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

将虚拟技术充分地应用到博物馆建设中,改变传统博物馆展出方式,提高艺术品展出效果,较好地解决展品与展览空间、时间的矛盾,把观众带进虚拟与真实相互交融的三维世界当中,使人们更直观、更深刻地获取知识与信息,加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改善文物保护机制,延长文物寿命,能够在保护文化遗产不受损害的同时,更好地满足观众和游人的参观游览需求。建立信息资料数据库,加强管理流程和信息分享,实现博物馆数据信息现代化。整合共享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价值,传播中国文化、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开拓博物馆藏品保护、研究和展示新领域。

(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第93号)

注释:

①王嘉.学术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J].美术观察,2013(10):23-24.

②吴向东.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7):11.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历史博物馆;展示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38 ― 02

一、国内博物馆叙事性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今国内的博物馆也正在经历从只注重空间形式的追求到注重环境、空间、人与展品关系,再步入对展示内容“感染力”的研究,缺乏富有感染性的、连续的、动态的、引人入胜的故事空间,观者参观后没有一个总体印象或深刻的记忆,观众无法理解展览内容更深层次的含义,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将文化产业视为重要支柱的国家,都拥有非常好的博物馆文化,因此对博物馆的展示设计要求也更加专业和苛刻。国外对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上,集中体现在实践设计中运用到较多的叙事性设计方法。因此,更需要我们对一些国外优秀的博物馆叙事性设计案例进行研究。

二、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博物馆空间的设计原则

1.艺术性原则:博物馆空间设计的艺术性原则强调的是,室内空间设计形式与展览的主题内容相统一。通过符合展览主题内容的艺术氛围的营造与空间形式的结合,展示出展品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故事,将展览内容最有效的传递给观者。

2.以人为本的原则:所有的展示空间设计都应该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博物馆空间设计除了展示展品外,也提供观者教育、研究、交流。所以博物馆空间设计中人与物体、环境之间要达到和谐共存的生态平衡,给人舒适的、有效的、安全的和美的感受,。设计师要从人机工程、空间心理学、观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收程度等综合考量,进行博物馆空间的设计。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体现在博物馆室内空间叙事性设计中根据叙事的主题内容,利用博物馆内的三维空间构建叙事性展览空间,与空间特征结合,空间情节的塑造与展品内容融为一体,使整个空间从入口开始,通过内部景观、道路流线、公共区域直至出口等都变成了一个体现主题内容的叙事性场景,引领观者根据主要观览动线深入参观,从而达到博物馆最佳的展示目的。

(二)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的概述

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的概述包括叙事媒介、叙事手段、叙事结构。博物馆空间设计主要的叙事媒介就是展品和多媒体,如声、光、电等。以科技的力量来建立人与空间互动的平台,提升空间的感染力,使空间更具文脉、艺术感,也更加形象生动的传达展览的信息,完善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此外,陈列设备,展柜、展板、展台、展墙等也都属于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叙事媒介。将其叙事媒介组合在一起,产生的形式美是博物馆空间设计的叙事手段。博物馆叙事结构主要是研究如何将博物馆展示的各个内容串联在一起,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是由众多整体的小事件构成的,展品作为一个个事件元素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在叙事结构的带领下,有序的推动着整个展览的进行。

三、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博物馆空间叙事主题

一个博物馆空间要有明确的博物馆空间主题,才会给博物馆空间带来秩序感和富有特色的设计感,使得空间设计有理可依,营造出更具有展览层次和深度的空间环境体系;设计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展示内容,在大的主题范围内再赋予小的主题,使每一个展示区域,都有着鲜明的主题空间特征,让观者易于识别、区分、记忆不同的展览内容。有了叙事主题,博物馆的观览动线也可以随之展开,空间上也会更加流畅、整体。

(二)博物馆空间叙事内容

博物馆叙事性设计就是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结合故事,即把展示内容与展览背景有关的故事融合进博物馆空间设计中去。在博物馆的空间中引入的故事情节必须根据博物馆空间的主题来安排的,结合区域功能、空间体验进行组织安排。具有情节的博物馆空间能使观者感受空间结构关系,参与故事,并逐渐建立对空间的感知。

四、博物馆空间叙事性设计的应用――以韩国历史博物馆为例

(一)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概况

韩国历史博物馆,是韩国第一个国立近现代博物馆,拥有1500余件近现代史资料。常设展览面积达到3,000O,共分成4个展厅,每个展厅的设计都结合了尖端信息技术。

(二)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叙事性设计的主题与内容

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叙事主题为“my Document我们的纪录片”,设计师力图通过“纪录片”式的真实再现和引发观众共鸣的展览内容以及赋有历史基调的空间来营造一个讲述过往历史的博物馆。该馆的叙事内容从韩国的起源开始讲述韩国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变革直至今日的韩国成就,规划了个展厅,并且4个展厅都有单独的主题:

第一展厅“韩国的胎动”,主要描述了韩国临时政府和独立运动的情况及韩国政府成立前期的国家梦想和挫折。

第二展厅“韩国的基础建立”,在这个展厅中,3部分的内容根据历史的时间轴线环环相扣,构建了生动的韩国基础建立的历史,让观众可以很直观的记住韩国政府成立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历史事件。

第三展厅“韩国的成长与发展”,该展厅通过政策法令、经济、民众精神生活的革新3个部分进行故事的叙述,表面上看,没有按照一般时间轴划分的叙述顺序进行设置,实际上却是很好的对本来复杂的历史发展内容进行了梳理,让观众可以更加清晰的记住展览的内容。

第四展厅“韩国的先进化和世界战略”,该展厅故事线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了分类,通过众多的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动性装置,展现韩国在和平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大大提升了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引导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韩国历史博物馆的叙事性设计的表达手法

韩国历史博物馆叙事性设计表达手法多种多样,就叙事的组织方式来看,可以分为静态叙事、动态叙事、线性叙事3种。

1.静态叙事

静态叙事是指向观众再现某一时刻的重要事件和场景,加深观众的观展印象并产生联想。如第二展厅第三部分近代国家的基础构筑中,就利用了大量1:1场景模型还原了当时战后百业待兴,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社会场景,让观众透过这个情景再现,切身感受到曾经饱受战争之苦的先辈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顽强生存,对观众起到了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2.动态叙事

动态叙事指的是能够表现场景,实现人与展品之间互动,并带给观者真实的体验感。博物馆的动态叙事大多数用数字媒体或虚拟影像技术等来实现人与展品之间的互动,通过与观众互动的数码运营方式来加深观众的观展体验。在第四展厅中,利用数字媒体和虚拟影像,例如再现2002韩日世界杯的“红魔”拉拉队,博物馆提供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四周播放当时世界杯的影像,在正中设有一个拉拉队敲击用的鼓,观众可以伴着影像里的音乐敲鼓,重现当时现场充满节奏感的击鼓声,非常具有趣味性和现场带入感,让人在互动体验中切身感受到当时的宏大场面。

3.线性叙事

博物馆空间设计的线性叙事是根据展览主题,依据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将展览内容编排起来。在编排时不要仅停留于展品简单摆放的设计,要与博物馆的展览空间相结合,以便更真实生动的表现场地故事,增强展览空间的视觉吸引力,感染力,,让观者获得趣味、生动的观感体验。第二展厅“韩国的基础建立”中,就是根据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将展览内容建立起来的,讲述了从韩国政府成立开始到韩国民主进程取得胜利的过程。

五、总结

通过对韩国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即便是在较为古板的历史博物馆中,海外的博物馆设计师们也为其安排了丰富的故事线,叙事性设计在空间中贯穿,与空间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营造了充满感染力的展示氛围。故事线对观众的观展引导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展厅的不同内容做出了多样的叙事性设计,各个空间既有统一的框架,又各自保有独特性,而且不只是单一的在历史时间轴的基础来设定故事线,而是加以分析,深化归类,安排了多样化的故事情节,并且根据不同的情节辅助不同的展览方式,通过大量数字媒体运营方式来烘托故事的真实性,让观众身临其境,更直观的获得博物馆的教育信息。可见,叙事性设计对博物馆展示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威.城市空间的叙事性设计方法研究――以中国电影交易产业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2012,(12).

〔2〕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类学;博物馆;文创产品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22 ― 03

所谓博物馆,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博物馆一词的解释为:“征集、保护、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1〕博物馆是收集、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是人类文化记忆的载体,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对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作用日渐突出,而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类学的主要学科意义在于它对全球各种环境中人类文化的人文关怀,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学家所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描写、解释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多姿多彩的不同文化。〔2〕博物馆文创产品,依托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很好的发挥了其文化服务的功能。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创产品也是文化描写与解释的一种方式,这便与人类学的学科属性有其共通性,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视角予以浅析。

一、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家获得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参与观察、亲身体验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实地调查,进而获取某一特定区域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分析做好事实资料基础。从田野工作的研究角度来看,有主位与客位之分,主位是指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而客位则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3〕就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要做出大众喜欢的文创产品,除了要加大藏品研究、深挖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外,还要对博物馆的参观观众进行调查研究。对博物馆观众进行研究是博物馆学的一个传统课题,除了基本的对参观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访谈及问卷法等对观众进行调查研究,借以分析其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意愿倾向性,这对于开发出更切合博物馆主题、更符合观众意愿的文创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如人类学的主客位研究视角一样,在对博物馆观众进行文创产品的意愿倾向性调查时也要从这两个方面予以展开,一方面,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了解其兴趣爱好与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也要站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角度,结合自己馆藏实际开发有意义的文创产品。

二、文化深描

阐释人类学,认为人类学并不是探讨通则的实验科学,而是探讨意义的阐释科学,通过对人们行为意义的阐释去理解其行为本身背后的意义结构。马克思・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主张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性理解。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4〕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在观众调查阶段,除了要了解观众对展览的兴趣爱好外,还要知晓观众对依托展品或藏品所开发的文创产品的理解,进而在其理解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好的文创产品。就一件文创产品而言,它首先有其文物外在的含义,诸如外形、材质、尺寸比例以及实用功能等;其次有文物本身自己的文化价值内涵,其所承载的历史及艺术价值等;再次,由于每一个参观观众的知识背景及兴趣爱好各异,其对每一件的文创产品的欣赏和理解角度亦会不同,这也就需要对文创产品进行多层次、不同视角的理解与解读,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诠释。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精仿海晏河清尊,此文创产品装饰技法丰富多样,绘画水平高超,器型制作精美,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整件器物蕴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歌颂天下太平。〔5〕

三、审美情趣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而对审美的研究也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类学对审美问题的研究重点从最初对美的本质特征的界定,发展为对审美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再演变为通过对跨文化审美感知的探询而理解不同文化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与认知过程。博厄斯提出,与具体思想含义无关的形式上的美是最基本和主要的美感,当然,形式常常与不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艺术具有感彩,但内容相对于形式往往是附加的、后起的,并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常常发生改变。〔6〕审美具有主观性,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婴戏图硅胶杯垫,该文创产品以环保创新工艺之姿,将元代磁州窑婴戏图瓷罐,透过全新概念融合东方风格与个性化,经食品安全认证硅胶制成,方便清洗,具独特触感,增添您的个人生活风格,为最佳中华艺术融入时尚的生活用品。〔7〕熟知生活美学的人就会理解,杯垫虽小却会给桌面带来保护,给生活带来方便,其实在很多时候方便就是一种美,加上杯垫本身所带有的婴戏图案,便使此文创产品既有生活美学又有了深层次的文化意涵。

四、符号象征

人类学对象征的兴趣以及在广泛意义上的象征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文化人类学对象征的研究也可溯源到19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初,怀特也对象征文化进行了探索,他指出:象征符号使人类从动物转变为真正的人,而且人所具有的使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在本质上是积累的和进步的。象征符号是人类意识的主要功能,是我们创造和认识语言、科学、艺术、神话、历史、宗教的基础,是理解人类文化和各种行为的“秘诀”。〔8〕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具有典型性象征意义的藏品便成为文创产品很好的题材来源。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精仿后母戊鼎,该文创产品以馆藏后母戊鼎(是目前所知中国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器,亦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为原型,采用现代工艺缩小比例精心制作而成,器形协调、纹饰精美、很好的再现了国宝重器的雄美气韵,是权力与信誉的象征。〔9〕后母戊鼎作为国之重器,以此为依托开发的文创产品便具有重要的符号象征意义。

五、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一样,都主张文化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现象都应置于文化整体中去考察。正如他最清楚地表达的:“文化功能主义的看法定下了这样的原则:在每种文明中,一切习惯、物质对象、思维和信仰,都起着某种关键作用,有着某些任务要完成,代表着构成运转的整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马林诺夫斯基强调“个人”,他始终对人的本性或他称之为社会制度背后的“心理原则”保持的浓厚的兴趣,而拉德克里夫・布朗则强调“社会”。〔10〕但其二者无论是在社会抑或是在个人层面,都承认了文化所承载的功能。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因其所开发的门类不同,其功能亦会各异。比如服装服饰、文具用品等,除了其所附有的文化含义、文化功能外,其本身就具有使用价值,具有实用的功能。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婴戏图一家亲T恤,该文创产品首先具有实用的功能,本款一家亲女款、男款T恤为均码,和儿童款一起搭配选择成为时尚舒适的亲子装,是居家休闲、出门游玩的上佳服装选择。与此同时,亦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婴戏图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表达了人们祈盼“多子多福”的美好意愿,象征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并寓意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11〕

六、嵌合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的学术辩论声浪中崛起的实在主义学派,是经济人类学界除形式主义学派外另一个人数众多、影响广泛的学派。实在主义学派最突出的特点,是不赞同关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的形式主义看法,而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波朗尼提出了“经济被嵌合在社会之中”的重要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复杂的交织在一起。〔12〕因此,对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在合理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单霁翔指出,对于博物馆而言,其责任就是 “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使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相和谐,使博物馆文化与民众文化需求相协调,使博物馆事业与社会进步相统一,使博物馆社会效益最大化。〔13〕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产业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荟萃馆藏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玉器、金银器、钱币等种类的国宝精华为设计元素,开发了一系列蕴涵着独特文化意味的文创产品,使之成为“流动的博物馆”,真正做到“将博物馆带回家”;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让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平台传播得更远、更广、更久。〔14〕博物馆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博物馆要突出文创产品的文化意涵,强调其在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动承担起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七、关注异文化

人类学对异文化的关注由来已久,早期西方人类学研究非西方社会,着重研究遗留至近现代的原始文化。西方人类学者研究非西方社会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人类学者来说是异文化。异文化,英文作other cultures,或作foreign cultures等。“异”是与自己相对的,不同于自己的,即the other,译作“他者”。异文化不是研究者本身所源自和熟悉的文化,而是其他族群的文化。与异文化相对,本文化指研究者所源自的、长期生活于斯的本土的文化。在人类学者心目中,“异文化”一词没有歧视之意。〔15〕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耶稣受难记》明信片,该文创产品是根据“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的重要展品之一《耶稣受难记》制作而成,这件展品是美第奇家族和佛罗伦萨市民最喜欢的至圣天使报喜教堂中圣品柜柜门上系列绘画的一部分。这幅绘画清楚地表明了15世纪绘画创新与当时主要宗教团体必须“奉行的”宗教改革之间的紧密关系:直观明了的语言表现了耶稣受难的各个阶段,画面成为向信徒解释《圣经》的符号。这幅展品中对于和谐、透视、明亮空间的新的感受使它的系列叙述变得相当现代和富有现时性。该套明信片印制清晰,让人在愉悦收藏的同时,品味明信片散发出的浓浓艺术魅力。〔16〕 《耶稣受难记》明信片依据作为“异文化”的名作《耶稣受难记》制作而成,显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对异文化的关注,这也对跨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八、结语

综上,文创产品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业务工作,也是与社会大众沟通的重要方式与渠道,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藏品研究、社会教育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应该大力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而人类学注重对人的全面研究,主张通过文化来研究人性,人类学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有其文化上的共通性与实务操作上的相似性,因此,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和解读博物馆文创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8 .

〔2〕崔延虎.社会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3〕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253.

〔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5.

〔5〕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6〕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9).

〔7〕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8〕夏建中.文化人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88.

〔9〕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10〕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0-132.

〔11〕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12〕施琳.经济人类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216-217.

〔13〕单霁翔.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J〕.四川文物,2011,(1).

〔14〕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http://〔EB/OL〕.

参观博物馆有感范文第5篇

从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的创立到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其馆址和隶属关系经历过一些变化,加上时局动荡与经费严重短缺,博物馆事业曾屡遭挫折。但在创业先贤们的不懈努力和苦心经营之下,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与各项业务终于在艰难中起航。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筹设并直接管理的国家博物馆,国立历史博物馆掀开了中国博物馆事业新的篇章,也为近代文化政策的初创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国立历史博物馆的筹备期

关于国立历史博物馆的筹建,教育部当时责成社会教育司负责,并委派该司第二科科长周树人(鲁迅)勘选馆址。因国子监毗邻孔庙,内有辟雍、彝伦堂等建筑,皆与典制、学问有关,又藏有鼎、石鼓及前朝典学所用器具等,与历史博物馆的性质也很接近,遂经政府国务会议议决,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于1912年7月9日在国子监成立。教育部聘任京师大学堂文科教授胡玉缙为主任,并逐步明确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功能与定位:“历史博物一项,能令愚者智开、嚣者气静,既为文明各国所重,尤为社会教育所资”【参见并引自《中央纪事:历史博物馆之筹备进行》,原文载于《教育周报》(杭州)第48期,1914年8月15日】。

新创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馆址仅有前国子监衙署一座,计二百一十间,署东北隅附住房三百零四间半【数据参见“本馆开馆纪事”.原文载于《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列》(第1年,第2册),1926年12月10日出版,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部编辑,国立历史博物馆售品处发行】。博物馆藏品则多系国学故物,包括周代篮、簋、尊、爵等彝器,清代祀孔礼器、辟雍陈设、国子监所存各种书版、古文孝经清代盛刻石鼓等石刻、大成殿木质模型等等。这些文物虽然珍贵,但对于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而言,国立历史博物馆的藏品未免显得有些寒酸。所以,筹备处成立之后,除对原有国子临的物品进行清理、准备陈列外,开始积极到各地去搜集古物及发掘考古现场。至于“欧式博物馆房合之增建,陈列器具之制造”【参见并引自《教育部筹设历史博物馆简况(1915年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5页】等种种扩张计划,则限于经费的原因,并未大举兴办。

1913年,筹备处购得洛阳出土的汉魏至隋唐时代的屋、灶、车、马等明器,铜、石造像、墓志、陶俑和陶瓶、陶壶以及甲骨刻辞等文物。是年9月,为筹备“1914年万国书业雕刻及他种专艺赛会”,德国米和伯博士到教育部拟借用历史博物馆内物品数件,后函送拟借物品清单(11种),并且专门声明“物品皆用玻璃箱匣保护、标明为北京历史博物馆所藏”。11月,中国外交部致德国公函,同意其借用历史博物馆物品参加赛会;教育部同时令历史博物馆照清单将文物检送到部,当面与德国专业人员交接,并附送展出物品说明书【参见《教育部筹设历史博物馆简况(1915年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5页】。这是国立历史博物馆自筹备以来首次将藏品公开展陈。

为促成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及对外开放,1914年5月22日,时任教育总长汤化龙上《请拨国子监筹设历史博物馆呈并大总统批》,文中提到:“历史博物馆现就国子监地方筹办……本部现正设法进行,一候筹办完毕,自应正式开放。至文庙为尊师重地,现令筹办处暂行敬谨兼管,将来应否开放,应俟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后再行酌量办理。所有呈明旧国子监业经改办历史博馆并兼管文庙情形,谨乞大总统钧鉴,训示施行。”6月28日,时任国务卿徐世昌批令:“准如所拟办理。”8月15日,《教育杂志》和《教育周报》同时刊载《历史博物馆之筹备进行》,社会对于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开放表示出期待。

1915年8月,京师图书馆组织成立,教育部即令京师图书馆馆长就近兼管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亦将馆员酌量减少以节约经费。1917年,因原有馆址地处偏僻且屋合狭小,经教育部提议,将清故宫前部端门、午门房屋作为历史博物馆及京师图书馆的馆址。后因经费不足,教育部中止京师图书馆的迁移,国立历史博物馆单独迁入。1918年7月,教育部令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将端门、午门略加修葺,后将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辟为陈列室,开始组织金类、玉类、陶类、石类、瓦类、砖类等陈列。午门下东西庑各三间作为办公室,东西朝房作为贮藏室,端门城楼贮存重、大文物。

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的经费由教育部拨付。1918年,教育部规定国立历史博物馆每月经费为1000元,由部支领,其修缮、发掘、采购文物诸项临时经费,随时呈请报部,核实批给。但实际上,因政府经费支绌,国立历史博物馆每月经费不能按期支领,故而展览业务并未开展,主要业务工作只是通过政府调拨、发掘、征集和捐赠等方式增加收藏。1920年11月5日,教育部颁布《第486号训令》,派符鼎升为历史博物馆主任,改派原主任彦德为本馆名誉副主任。11月10日,下发《第123号部令》,派教育部办事员裘善元、部员龙沐棠兼任历史博物馆馆员【参见《部令第123号(派部员裘善元等兼充历史博物馆馆员)》,原文载于《教育公报》,1920年,第12期】。此时,在组织机构方面,除了主任主持馆中一切事物之外,其下还分为5股:(1)文书股;(2)会计股;(3)庶务股;(4)征集股;(5)陈列股。各股事务由馆员分别管理。

随着馆藏品的逐年增加及人员与基本体制的建立健全,国立历史博物馆于1920年11月正式成立。

二、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

成立后所举办的展览

国立历史博物馆成立之后,经费支绌,经常不能按期支领,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并没有停滞,调查并发掘古物、征集馆藏品、制作模型和图表等有关展览业务的基础性工作,均在这一时期得到推进,为展览制度的进一步创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发掘古物促成的临时性展览

1921年,河北巨鹿发现宋代故城,国立历史博物馆随即派馆员赴该地发掘,获得宋代桌椅及瓷器、杂件等共计200余件物品,运回馆中后举办了临时展览,并募款赈济河南宛属灾民【统计数据源于《中华民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历年工作简表》,参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一年度报告》】。展览开放之后,获得了社会的极大关注。1923年2月,历史博物馆从古玩铺购得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明代时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不久《时报》、《史地学报》等媒体便以《北京历史博物馆陈列古地图》为标题报道了收购地图的过程及博物馆展览的情况:“北京历史博物馆创设有年,陈列物品颇多……图共六幅,每幅长七尺宽三尺,自第1至第5幅有利氏题句,(款用大明万历壬寅年,即万历三十年,西1601年),且有李之藻、祁光宗等跋语,而图下又均附有注解,案史载利氏人北京见神宗,在万历二十八年十月,帝深嘉之,此图盖利氏在京时所作也。时日迁移,原图久已不见,辗转流入于某古玩铺,近某外人见之,已成议购买。北京教育会会员孙君闻知其事,亟通报该馆,该馆出巨资购得之。历史上之珍物,幸不留入他邦,亦幸事也。”【引自《北京历史博物馆陈列古地图》,原载于《时报》(4月),转载于《史地学报》,第2卷,第5期,1923年。】

调查并取得信息――调研并发掘遗址或收购古物――进行基本研究并形成展览,这样的工作流程在1921年至1923年间表现出制度化建设的倾向,馆里工作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也明显提升。同时,在博物馆展览完成初步制度化建设的阶段,出土文物已经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其多重意义获得了各方面的确认并经由展览彰显出来。1924年,教育部又派社会司科员兼历史博物馆馆员裘善元赴河南信阳州发掘古物多件,以此次新出土古物“能显出古代文明进化之痕迹,实有公开价值”,便新制玻璃柜10余架,自8月1日起举办专题展览,“既不须入场券,又不限何种人,诚完全公开之展览会也”。此次专题展览的详细展品包括:“(上古)石器29件,计石盘9件、石e11件、石刀5件、石斧3件、石板1件;(上古)残陶器18件,残陶器不知名者,4件,残鬲足5件,残鬲1件,纺器5件,舂器1件,残仓2件;(上古)玉器2件,计玉块、玉斧各l件;(上古)人骨10块;(汉)陶器19件,计瓿4件、瓶3件、罂4件、盎1件、1件、鼎1件、壶3件、灶1件、陶仓l件;(汉)瓷器9件,计磁盖l件、镫5件、磁m3件;(汉)砖9件,内有一块,刻‘永元十三年’5字,字画尚清晰可辨,书法极古拙可爱;(汉)铜器7件,金环1件,鼎足1件,钉32件,此物因剥蚀不堪,究竟为铜为铁,似犹有疑问;(东汉)铁器10件,甑5件、铁刀2件、镰1件、斧1件、锯1件;五铢钱63枚。”展览吸引了各界来宾参观,有金石家王国维、傅增湘、邵章、孙壮、金拱北等,北大古物研究所沈兼士、马衡、顾颉刚、陈垣等,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翁文灏等10余人,两院议员叶夏声、雷殷等200余人,教育部罗次长以次百余人,舒矣曼、福开森等50余人,共计8000余人。

(二)博物馆基本展览体系的形成

十四年筚路蓝缕之功,初步奠定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大致规模。至1925年,历史博物馆有馆合计端门1座,共9楹,为本馆正门;午门1座,计正楼9楹,左右室各3楹;东西两观方亭4座,2座各12间。午门俗称“五凤楼”,旧陈有钟鼓,博物馆正式成立后,钟鼓移至端门陈列。端门内东庑5间,旧为礼科公署,其东北为太庙右门,西为社稷坛左门,门3楹,东西向。又北,东西庑42间,均联檐通脊,东旧为吏科公署7间,户科9间;西旧为中书科直房6间,兵科、刑科公署各7间,又六科公所2间,余为各部院府寺监朝房,以上房间,博物馆成立后作储藏室。又北东出者日“阙左门”,西出者日“阙右门”,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旁门,又北、东、西庑各3间,旧为王公朝集之所,当时作为博物馆办公室,总计房室150余间。

因为馆藏物品自身的严重不足,加上博物馆制度建设尚处于草创阶段,初具规模的历史博物馆的藏品陈列,基本按照所藏物品性质进行大致分类。当时馆藏陈列物品约2000余件,共分为26类:(1)金类;(2)石器;(3)刻石;(4)甲骨刻辞:(5)玉类;(6)陶器;(7)明器;(8)俑类;(9)瓷类;(10)砖瓦;(11)木器;(12)兵器;(13)衣冠;(14)地图;(15)画像;(16)碑帖;(17)唐人写经;(18)宋代精椠;(19)板片;(20)明清诏令册命题奏;(21)试卷;(22)武试用品;(23)前代御用品;(24)现代国际纪念品;(25)模型;(26)影片。

(三)经费短缺对展览业务的阻碍

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建立体现出一种国家意志,也确定了近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国家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国立历史博物馆是在一种艰难而复杂的时局下发展起来的,其本身的筹建工作从一开始便陷入了窘境。可以说,经费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的筹建和展览业务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