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业信息化

行业信息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业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业信息化

行业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 教育行业 信息化 拓展策略 电信咨询

1 引言

2012年底,笔者为河北移动公司做了教育行业信息化拓展研究项目,旨在研究该省及石家庄市教育行业发展脉络,根据行业特色挖掘信息化切入点、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为教育行业市场拓展、需求发掘、营销策略开发指明方向,实现精细化的行业拓展;以需求为导向,梳理现有资源,为教育行业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方案;固化教育行业客户拓展案例信息库,实现行业拓展方法和手段的模板化、工具化;明确教育行业拓展目标客户的方法、手段、成功案例等内容。

中国移动在开展行业客户信息化拓展工作初期应该循序渐进,首先抓住各个行业的重点客户和核心需求,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做好短期及中长期规划,而不应该一开始就想把“市场大海”煮沸。有目标有把握地实施突击战,比为行业内所有客户提供“普适性”的解决方案要合理和有效。故本文将以此项目为雏形,简要探析中国移动行业客户信息化拓展工作。

2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

(1)教育行业信息化拓展战略方面

1)如何从行业维度构建营销服务体系?

2)教育行业信息化目标愿景是什么?

3)如何提升信息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如何引入符合需求和趋势的产品?

(2)细分市场及客户需求方面

1)本地区教育行业重点目标客户是哪些?

2)教师、家长、学生各有何需求?

3)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及盈利性教育组织分别有何信息化需求?

4)各目标客户群分别希望使用什么样的产品?

5)校讯通发展到现阶段,为发挥更大价值应如何改善?

(3)信息化拓展策略方面

1)河北移动未来几年在教育行业信息化方面做什么?

2)校讯通如何与信息化更紧密结合?

3)教育行业信息化项目拓展采取什么策略?

3 教育信息化需求与移动产品适配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具有五大趋势:

(1)多媒体化:丰富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场景、多样的表现形式,课件可重复。

(2)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学;探索式学习、增强学生创造力,将合适的知识提供给合适的学生。

(3)资源共享:公平学习;虚拟学习社区,打破地域限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4)双向互动:提升学习和教学兴趣;实时情感交互,增强沟通,全新体验的课本和课程,提升学习便利性和兴趣。

(5)泛在学习:“五个any”——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接入方式、学习任何课程。

教育行业信息化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包括了校园一卡通、多媒体教室、资源平台、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统一通信、智真高清、视频监控、应急指挥,以及学生管理、人事管理、教务管理、招生与就业管理等信息系统。因此需要根据本地实际选择目标客户和移动信息化切入点。

例如,要不要大规模投入校园一卡通建设?这是个具有二元矛盾与争议的问题,笔者在此作简要分析。

2008至2009年中国移动引入手机一卡通产品,借鉴了欧美运营商的案例经验,主推2.4GHz高频卡(以13.56MHz低频卡做补充)。但因中间环节和规模问题,换卡成本是欧美的两倍以上(欧美约3.5欧元/张,国内约100元/张)。后来因为客户属性及价值不同,分为企业一卡通和校园一卡通,企业具有较为刚性的考勤、消费、门禁等基础需求并且具有付费意愿,故企业一卡通有可行性和直接收益。但校园一卡通却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比如校方和学生都不愿付费,暂无刚性的手机一卡通使用需求。由于校园市场竞争加剧,运营商(尤其是处于下风的联通、电信)都将手机一卡通当做了提高校园市场占有率的捷径。不难看出,做校园一卡通并无收益,不做则会损失市场,这使移动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出现了一些被动的、在无客户需求和项目收益的情况下上马的校园一卡通建设项目。在这种局势下,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种博弈性的做法,即先借助与学校的关系签署一卡通排他协议,但不急于实施。渐渐地运营商也发现校园一卡通的软硬件问题,而且有些学校建设了一卡通,也达不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市场占有率仍得不到保障。原因很简单,现阶段的校园一卡通只能实现基础功能,替代不了原有的刷卡机具和学生卡;校方也不便做硬性规定,自然无法达到捆绑学生客户的效果。

行业信息化范文第2篇

以规划带动行业发展

新闻出版信息化“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网络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共享、业务有效协同、两化深度融合、标准体系完备的新闻出版信息化新格局,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明显加大,行政管理、公共服务、改革发展和“走出去”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新闻出版业的牵引推动作用明显增强,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根据这个总体目标,2013年我们将进一步明确任务与责任,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以顶层设计为前提,分步落实整合任务。信息化建设应该站在新闻出版行业全局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已经明确提出加强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引导,是提高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水平、推动新闻出版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地位,做好整体规划与总体布局,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科学制定规划,保证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集约化、应用平台化和服务整体化,扎扎实实地推进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

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新闻出版业是中国最主要的信息资源产业,为了使全行业的信息资源在更大程度上得到综合利用,形成规模效益,就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新闻出版单位共同参与建设的机制,全面整合新闻出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2013年,我们要重点整合新闻出版信息资源,把对行业基础数据、内容资源数据、政务信息数据的整合作为规划建设的重点,实现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互联互通。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深化应用促进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需求。新闻出版信息化建设也应该以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信息技术与行业管理、业务应用的深度融合,使业务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从整体上提高行业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提升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探索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于新闻出版业的科学发展模式。2013年,我们将继续深化应用,用现代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为新闻出版业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使新闻出版业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以项目提升产业实力

2013年,我们会集中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示范项目和重大工程,扶持一批新闻出版信息化示范企业,通过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为行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样板。同时,应该加强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信息化工作的分类指导,促进新闻出版业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电子政务发展,提高行政服务水平。信息化建设是政务工作的支撑体系,要使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提高行政效能,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十一五”以来,国家版权监管平台(一期)、书号实名申领信息系统、全国图书在版编目系统已投入运行,新闻出版行业监管和服务信息系统(OA二期)、网络出版监管系统(一期)工程等项目进入验收阶段;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国家版权监管平台(二期)、出版物进口管理平台等投入建设;总署门户网站、国家版权局门户网站、中国扫黄打非网、中国记者网、中国农家书屋网等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实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与行业、公众的双向互动,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提升行政服务水平与能力。2013年,总署将根据“三网”(政务内网、政务外网、互联网)“三库”(基础库、政务库、内容库)“三平台”(公共服务、市场监管、政务管理)的总体框架建设“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综合平台”。该平台将对总署各主要业务进行整合,同时将新闻出版政务网、国家电子政务网和互联网进行链接,实现新闻出版电子政务“统一进口,统一出口,统一平台”。平台建成后,所有总署已建、在建和拟建的系统都将得到整合,各署管网站也将与地方省局网站、署直单位网站、行业协会网站、新闻出版单位网站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以新闻出版为主体的多维度、立体化政府网站体系将逐渐建立,全行业“一个平台、一张网”的建设目标将逐步实现。

抓好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署也计划在2013年继续建设一批行业性示范工程,通过工程成果的推广,解决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目前,有两大工程已经提上日程。一是“新闻出版信息资源库”。数据库建设是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信息化实现行业应用的具体体现。建设新闻出版信息资源库,可以规范数据存储、管理、交换、与应用,为政府行政监管、行业产业链应用、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撑;二是“出版发行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出版发行信息服务云平台这一信息中盘,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可以推动出版领域物联网建设。同时,通过推动全国新华书店信息平台、卖场平台、物流平台以及服务支持平台等有机链接,可以实现新华书店“一网通”,从而为读者提供书目信息服务,为企业经营提供市场信息,为总署进行行业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出台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重点工程项目一共有31项,而其中与科技、信息化、数字出版密切相关的就有17项,《新闻出版业科技“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中,也有很多与信息化相关的项目,这些都是2013年总署准备下大力气抓好的重大工程建设。

引导优势项目落实,借力发展带动全局。目前,从国家层面进行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已经有很多,如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财政部、及有关部门主导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财政部的其他相关重大项目;还有总署的重大科技工程改革发展项目库等,其项目建设成果会在行业内做示范推广。

2012年,总署把负责重大科技工程遴选、立项、监督管理与示范推广的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进行了调整,信息中心负责研发与管理,在此,我们呼吁广大新闻出版单位积极申报。除了国家的项目以外,各省还有一些文化宣传方面的发展资金,新闻出版单位,尤其是各地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报业集团,可以努力争取。这样多渠道并举、多条腿走路,新闻出版重大项目建设就能借力发展,带动全局。W

行业信息化范文第3篇

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趋势

在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当前的应用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电子商务应用信息维度较少。电子商务作为服务业的一种,其特有优势在于将传统线下交易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类信息化手段移至线上,从而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和安全性。但从目前电子商务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看,主要的信息流仍然是以商品的简单属性、价格、物流传递点信息为主,动态信息,特别是物流的实时动态信息、移动终端的资金流信息无论从技术端还是应用实现端的普及和成熟度都不够,线上与线下之间信息脱节现象仍然存在。

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当前国内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对于自身业务的信息化应用的特点认知度不够,积极性不足,企业内部对于电子商务业务的支撑无论是从信息系统的部署以及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成熟看与行业龙头企业相比均存在很大差距,而企业信息化普及率相对低下限制了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在商品信息、供应链体系优化甚至发票打印等环节都制约了企业电子商务前端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

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缓慢。目前,我国物流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尚不如意。据调查,GPS、GIS技术服务在大型企业的应用比例为和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比例都在25%以下,在中小企业基本上是空白,基础研究技术服务应用比例过少,整个行业的整合就相对困难。

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带来了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近程通讯技术(包括NFC、RFID等)的应用,手机上网用户规模的增加,以及各大电商企业的积极推动,中国用户的移动购物习惯正逐步养成,移动电子商务正逐步成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未来几年电子商务领域中,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移动电子商务的将进入实操性阶段,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产品信息管理应用逐步普及,与GIS、GPS等物流信息与管理技术深度融合的信息技术将呈现井喷增长。

在政府的扶持与鼓励下,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将日益完善。工商、海关、质检等机构将加快制订电子商务信用规范,指导建立电子商务纠纷投诉与调解机构,加强消费监督;未来3-5年内中国将建立覆盖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全国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快电子商务信用信息与其他领域信用信息共享;政府将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按照独立、公正、客观原则,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经营主体开展信用评价与认证服务;支持开展行业自律。电子签名、电子发票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加大。

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的总体架构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基础设施层、信息集成层、技术服务层、应用层和终端层。

当前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的终端层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为感知终端,其作用是通过信息终端和具有感知功能的移动终端,对于线下商品的属性、状态等信息进行数字化读取,从而完成线下到线上的信息传递,从目前的感知终端看,主要的设备有智能手机、照相设备、扫描设备、探测与传感设备等等,其中,智能手机终端对于二维码等线下信息凭证的扫描以及传感器对于商品属性状态信息和感知和传递是当前较为热门的应用方式;第二类为应用终端,主要是指用户通过信息化终端完成整个商品购买流程的载体,从传统的PC台式机电脑、笔记本电脑,再到手机和平板电脑,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互的终端设备都具备了电子商务应用终端的基本功能。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信息化终端层的应用情况看,感知终端的出现和普及实际上便是物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直接应用成果,通过物联网的RFID模块的推广普及,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信息采集和交互,并通过与各类智能移动的终端的互动,实现更大范围,更多维度的商业模式应用,充分实现业务创新,并增强各类服务的整合能力。当前,通过物联网的应用手段以及可以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大量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同时通过传感器、RFID、多媒体信息采集、二维条码和GPS等技术。传感器网络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传感器、RFID等数据采集技术所获取数据的短距离传输、自组织组网以及多个传感器对数据的协同信息处理过程。而移动互联网则为应用过程当中随时触发的信息提供了便捷快速高效的传输渠道,使得信息可以更快为应用终端所接收并加以应用。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信息化应用层的应用情况看,在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企业供应链优化应用当中,云计算技术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

企业供应链应用。基于电子商务的基本流程和内部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利用已有的云计算平台和服务,整合企业资源,改善企业流程,合理分配权限,利用广泛的“供应链云”实现全程电子商务的最终目标。在企业外部,电子商务企业通过与政府、上游供应商、产业链合作企业和消费者统一的信息流、资金流传输协议,实现电子商务和ERP系统的集成应用、业务规则、商品管理、营销管理、在线销售、客户服务、订单管理以及商品信息、营销活动定义、多系统订单捕获、订单配送、销售数据的收集和跟踪、客户行为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和营销功能。基础设备、平台和软件服务三个层次完成电子商务企业日常业务功能需求。

物流应用。在物流领域,物流行业企业正在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自己的企业私有云数据中心,采用虚拟化技术,把物流行业现有的物理资源进行云端化,通过基础设施的整合,物理设备资源使用的规范化、流程化等管理手段,把物流行业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服务器、存储、网络重新划分区域、机架、网段,最后梳理企业的各种业务应用,分配不同的虚拟化资源,进行部署和配置,通过数据中心自动化管理工具帮助物流行业实现灵活的业务驱动,其中包括智能监控、自动化部署,把简单的软件堆叠,变为深层次的业务整合和流程整合,以达到高度自动化的IT资源供给服务,真正实现云计算的价值。通过此类应用,在未来的物流行业应用当中,信息化在企业运营中的角色和定位将会发生根本变化,从传统对业务的支撑和适应转向牵引和使能,促使物流行业的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助力物流行业成为云端企业,最终成为高效的、创新的、绿色的云端企业,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节约资源。

另外,当前物流部分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开始应用物联网的相关技术和应用,在当前网络营销过程中,遇到的客户投诉很多集中在物流配送服务的质量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企业和消费者对物流过程不能实时监控所造成的。物联网通过对包裹进行统一的EPC编码,并在包裹中嵌入EPC标签,在物流途中通过RFID技术读取EPC编码信息,并传输到处理中心供企业和消费者查询,实现对物流过程的实时监控。这样,企业或消费者就能实现对包裹的实时跟踪,以便及时发现物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切实增强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满意程度。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应用层更多的是体现在应用体系当中,通过移动互联网络的信息传递和终端展示,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客户端、手持设备、短信等方式随时随地商家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最终展示,包括会员信息、商品信息、购物信息、支付确认、订单信息、商品送货信息等。同时,基于相关的系统和应用,用户能随时随地在网上安全地进行个人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因特网银行体系。用户可以使用其移动终端核查其账户、支付账单、进行转账以及接收付款通知等。

在电子票务和凭证领域,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用户能在票价优惠或航班取消时立即得到通知,也可支付票费或在旅行途中临时更改航班或车次。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技术服务层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数据分析部分,包括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和技术和手段;二是业务服务部分,主要包括ERP、企业业务流程管理、业务对象管理、商业智能、工作流管理等内容;三是展示服务部分,主要包括门户服务、内容服务与管理以及搜索服务;四是安全服务部分,主要包括身份认证、单点登录、权限控制、数字加密和远程安全等。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信息化技术服务层的应用情况看,云计算技术的推广普及极大的加强了电子商务信息化技术体系的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通过一定的调度策略,可以通过对数万乃至百万的普通计算机之间进行联合来为用户提供超强的计算能力,使用户能够完成使用单台计算机难以完成的任务。在“云”中,当提交一个计算请求时,云计算模式将根据需要调用云中众多的计算资源来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在云计算模式中,企业不再是从自己的计算机上,也不是从某个指定的服务器上,而是从互联网络上通过各种设备(如移动终端等)来获得所需的信息,因此速度得到了质的飞跃。另外,通过开放数据处理服务的应用可以高效的完成海量数据的价值挖掘,用户通过SQL语句便可以实现复杂的数据挖掘功能。

提高商业智能的服务能力。云计算使得商业具有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其系统的处理能力可以提高十几到几十倍,充分的保障了系统的智能性;云计算环境下,商业智能的信息共享效应将大幅提高,通过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可以通过强有力的信息共享、数据共享、计算共享等手段实现实体共享服务中心的功能;云计算能够使得商业智能系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并下载交易数据,能够执行更强的数据分析功能,运行更强大的业务活动检测工具,在业务发生的同时提供更好的信息反馈;云计算环境下系统处理的数据将具有更好的时效性,整个数据的挖掘过程将具有更好的开放性,从而满足企业对信息的时效性的要求。

通过以上功能的实施,技术服务体系可以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更好的商业智能支撑,降低企业的工作量和业务维护成本,促进其更好的开展服务。

物联网技术在技术服务层应用的最主要体现是在安全认证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完善产品质量监控的作用,在相关应用当中,从产品生产(甚至是原材料生产)开始,就在产品中嵌入EPC标签,记录产品生产、流通的整个过程。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只要根据卖家所提供的产品EPC标签,就可以查询到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关的信息,从而决定是否购买。

电子商务行业典型应用

移动电子商务系统移动电子商务系统应用背景。近年来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移动化进程,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近程通讯技术(包括NFC、RFID等)的应用,手机上网用户规模的增加,以及各大电商企业的积极推动,使中国手机用户逐渐养成了移动购物习惯,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商正逐步成为网络购物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以移动电话为载体的移动电子商务不论在用户规模上,还是在用户消费能力上,都优于传统的电子商务,其购物能力也高出数倍。预计未来3年内,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超过传统互联网用户;5年内,移动互联网业务规模将超过传统互联网业务规模。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步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会在短期内超越传统电子商务成为主流。

“十一五“期间,中国各大电子商务企业纷纷推出了移动客户端。消费者通过手机即可登录电子商务网站,同时可以用移动支付付款购物,可以实现注册、登录、收藏、浏览、搜索商品和支付等功能。目前,移动电子商务业务跨越C2C(个人对个人)、B2C(商家对个人)两大类。

电子商务企业手机客户端内容丰富,主营商品的类别方面,和PC 端传统的电子商务商品经营类别并无明显差异,产品类目丰富。在商品检索、商品信息展示等方面,采取了与PC端类似的方式,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在手机端进行购物时更容易操作,并可快速熟悉操作环境;订单支付方面,移动电子商务可以提供在线支付和货到付款两种支付方式;同时开设了扫码购物的功能和物流信息查询板块,以增强用户黏性。

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当中,移动互联网是核心的网络载体,当前的无线通讯网络已经可以基本确保信息的实时实地传输,先前广泛存在的短距离和封闭型无线网络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中转已经可以摆脱信息孤岛,实现与广域网范围的互联互通,未来随着4G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移动电子商务信息传输的容量和维度都会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另外,物联网技术结合各类移动终端的信息采集已经成为当前移动电子商务创新的重要源泉,行业涉及的商业信息由此可以得到极大的扩充,从而衍生出多样化的商业实施模式。

目前国内大部分景区依然使用纸质门票,而纸质门票具有防伪能力差、易损坏、验票时间长等缺点。在客流量比较集中的时段,会给游客的购票、检票带来很大的压力,耽误游客大量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建立一个景区电子门票系统,实现计算机售票、验票、查询、汇总以及统计和报表等门票控制管理功能。

行业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文博行业;影响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腾飞、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社会各方面的管理已是大势所趋。由于当前我国文博行业资源的复杂,管理方法的不尽完善 ,使得我国的文化遗产屡遭侵害。

在文博行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是指在文博资源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发挥数据库的作用,系统全面的对文化遗产等文博资源进行管理。文博行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在文博行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文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减小其工作负担,科学有效地对文博资源进行分类,便于日后的查找工作的进行。健全的信息系统,有利于促进文博行业工作效率的提高,改善当前文博行业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促进文博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升其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通过文博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其优秀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

2 文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对文博事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我国当前文博行业存在管理水平较低、人才匮乏、资金及人力投入不恰当等问题。

首先,我国文博行业管理水平较低。目前,很多文博企业对自己所管理的文化遗产等藏品的数量及种类不清楚,使得很多文化藏品被盗甚至丢失全然不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对文博产品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整体的管理水平较低。因此要不断提升我国文博行业的管理水平,引入信息化系统。

其次,我国文博行业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根据目前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数目来看,文博资源管理人才较少,且其教学内容一般不涉及文博行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此外,我国文博行业的工作者文化水平较低,高等院校毕业的相关专业人员很少,工作人员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直接造成我国文博产业的管理水平低,信息化技术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最后,尽管国家每年会投入很多资金到文化遗产等文博行业,但各单位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文博行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且不重视相关人才的引进,从而使得文博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3 信息化建设对文博行业的影响

在文博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符合时展的步伐,做到了与时俱进,有利于文博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信息化建设对文博行业的影响主要可以从对相关文化文博藏品的管理、文博行业观念的改变、文博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及文博行业管理效率等方面来体现,以下将从这四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3.1 有利于规范相关单位文博藏品的管理

当前,由于各单位对本单位的文博藏品管理不善,对其数量、种类难以做到心中有数,使得文化遗产等藏品被盗、丢失情况屡见不鲜。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文博藏品的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文博藏品的数量及种类进行计算。通过对文博藏品的归档管理,有利减轻文博事业工作者的工作负担,提升相关单位的管理水平,通过计算机的查询,能够直接把握文博藏品的数量、种类及其摆放位置,便于月末及年末对文博藏品进行核查。

3.2 有利于改变文博行业的传统落后观念

文博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行业,受过去的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甚至一些落后的传统文化依然存在其中。将信息化建设引入我国文博行业,使得我国文博行业在科学技术上能够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解决文博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文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有利于解放人力,给文博行业工作者充分的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促进其思想观念的不断提高。

3.3 有利于建设文博行业的人才队伍

在文博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对文博行业的工作者进行技术培训,提升单位人员的文化水平,使得其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其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优秀人才的引进是必需的,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是支撑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掌握着一个单位网络技术的核心。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文博行业的不断完善,每一名基层人员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是必需的,因此,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文博行业的人才队伍也将不断壮大,一方面,优秀的相关专业的人才会涌入文博行业,另一方面,文博行业的现行工作者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的提高。

3.4 有利于文博行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当前,文博行业的工作主要需要其工作者使用笔、纸进行记录,其工作量较大,工作效率也很低,而通过信息化建设,计算技术的应用,大大解放了工作者,减少其日常工作内容,避免重复记录所造成的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建立文博藏品的数据库,定义文博藏品的种类及内容,减少日常的工作量,使得文博行业的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由此,有利于文博行业工作者提高其社会服务的能力,更好的发挥文博行业的教育功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传统文化的更好保存与管理。

4 总结

文博行业的发展,直接关系我国传统文化得保存与传承问题。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利,降低文博行业的发展成本。当前,我国文博行业存在管理水平较低、文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较差、人才匮乏及对资金的利用等不充足等问题,因此,在发展文博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文博行业的管理效率,大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鼓励大学生从事文博行业的工作,合理利用国家对文博事业的投资健全信息化建设等。文博行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文博行业的管理效率,改变文博行业工作者传统落后的观念,建设文博行业的人才队伍,提升文博行业整体的文化素质与知识水平,促进文博行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狄辉,靳亚男,彭黎明.物联网发展趋势与文博信息化需求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年3期

行业信息化范文第5篇

回顾2013年水运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四大看点值得关注。

1 “大信息格局”基本形成

2013年,水运行业信息化以顶层布局和战略谋划为特征,在快速发展与理性思维中实现了新的跨越。

随着水运行业信息化规模基础建设逐步向集成应用转型,信息化发展面临“投资不等式”(即投资≠应用≠效益)的挑战。如何挖掘整体规模效益,如何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率,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数据表明,现阶段90%以上的应用需求都可通过小规模的信息化模式来解决实现。随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系统的复杂度、关联度将呈指数型增加,单纯“小”信息化带动“大应用”已困难重重。基于“大信息格局”规划未来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布局,是航运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3年年初,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了信息化、智能化的引领作用;9月,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10月,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强化了信息化在行业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

2013年,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四大重点工程”的稳步推进,从顶层视角编制了总体实施方案和工程建设指南,突出工程间的整体性、关联性和集约性,为后续实施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水运行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方案顺利出炉,首次基于行业层面,以全面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行业服务能力为目标,统筹推进行业信息化顶层互联、跨部门应用及业务协同;海事信息化在“海事信息化顶层设计”框架下,有序推进“一系统、两平台”(即中国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和海事协同管理平台、海事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破传统单项应用自成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同年,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区域的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前期工作稳步推进;11月,国家级行业物流服务平台建设纲要的出台,进一步促进了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融合和共建。

2013年,港航企业进一步强化了顶层思维和战略布局,高质、高效地推进信息化转型工作。青岛港实施了“信息化升级”战略,加速“港口信息化”向“信息化港口”转变;天津港以“世界一流港口、世界一流企业”为战略目标,积极推进港口信息化产业发展;连云港制定了“绿色低碳智慧港口发展战略”,促进港口转型升级;中远集团以打造世界航运领先企业为愿景,完成了集团信息化战略布局,将可持续发展与信息化有机结合,促进战略转型发展;中海集团加强统筹规划,重点推进集团信息化业务的全覆盖、系统的高集成以及应用的深融合;民营物流企业仁建集团应对国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新态势和机遇,围绕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制订了集团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推进了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历经大步伐的推进和投资困局的考验,水运行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日益成熟。航运界逐渐意识到,当行业信息化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范畴概念,而是与政策、体制、文化、法规等密切关联的社会性事务时,更需要理性思考和战略布局。正如美国施乐(PARC)首席科学家约翰布朗嗽:“冠专注于信息回然造成对社会环境的忽视!恰是后者有众人们该地认识和理解信息唬”以闯的工业嚼赐平幸敌畔⒒厝慌霰冢涑尚б不岽蟠蛘劭邸?

未来,基于哲学、社会、战略、系统层面建立的水运行业信息化“大格局”,将其纳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全盘规划中,顶层谋划、战略布局,行业信息化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应用前景。

2 “数据瓶颈”效应正在破局

2013年是水运行业的“大数据年”,各种基础研究、探索实践、交流研讨交织开展。

在大数据时代,谁获得了战略意义上的数据控制权,谁就掌握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随着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再加上持续低迷的全球航运市场,核心数据资源控制权的明争暗斗,成为了2013年不言而喻的事情。一方面,航运界在加强数据积累和沉淀的同时,人为地增加了核心数据获取的难度;另一方面,数据质量差、共享难、开放度低等“三大问题”,成为困扰行业信息化纵深发展的最大障碍。数据的自我封闭和人为割裂,无形地放大了“数据瓶颈”的掣肘效应并出现新的“数据怪圈”:有数据的不挖掘、不应用,想挖掘、想应用的却没有相应的数据。

为突破数据“瓶颈”和“怪圈”,2013年水运行业动作频频,相关的政策法规、方案设计、建设指南、工程实施齐头并进。在部级数据中心的框架下,全国水运行业数据中心建设方案顺利出炉,进一步推动了行业数据资源的聚集、整合和深度应用;8月,在交通运输信息化主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理清了新形势下行业数据共享应用和信息化转型推进的思路;9月,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强化了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和综合利用。

同年,海事云数据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全国海事系统基础数据的汇集和筛选,为下一步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应用奠定良好基础;上海航运交易所定期的《港航市场动态》、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定期的《水运决策参考》等,为行业提供了鲜活、权威、准确、系统的资讯服务;港航企业以数据资源为核心,积极建设信息枢纽平台,在数据积累和应用服务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例如:福州港通过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相关港口物流企业的生产动态信息,为目标用户提供完善的“一站式”综合物流信息服务,未来将重点推动口岸相关部门的信息互动;上海港在推进集团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升级、口岸协同发展;大连港依托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很好地满足了口岸监管机构、港航物流企业及货主等在物流操作、物流跟踪、通关监管、增值信息服务等业务方面的需求;尤其是由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启动的“中国航运数据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整合了我国港航领域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数据量突破80万条,与克拉克森和德鲁里的航运数据体系相比,尽管还不够成熟,但为未来大数据的挖掘、应用迎来了良好开端。

在用“数据和逻辑”说话的大数据时代,行业数据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数据资源的垄断和相互割裂,必然引发一种新的现象“纳什均衡陷阱”①,受伤害的最终还是水运行业本身。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创造使用、信息的开放共享乃大势所趋。只有打破信息不对称格局,建立开放、共享、创新、文明的水运大数据应用体系,终结“数据瓶颈”掣肘效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大解放”。

未来,随着航运界对大数据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大数据的应用将逐步变成常态,水运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建设将提速。

3 精细服务成为行业转型的利器

2013年的水运行业可用“乍暖还寒”来形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三大市场(集装箱、干散货、油轮运输市场)蹒跚前行,转型升级成为业界关注最多的话题,但如何转型、转什么型,一直是航运界争论的焦点。

2013年,为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相关指导意见先后出台:6月,加快物流业发展;9月,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12月,促进港口转型升级的调研全面展开。“转型升级”是国内各大相关论坛最为关切的话题。10月,中国港口协会主办的“2013年中国港航发展论坛”讨论了“转型与合作”的主题;11月,享有“海运达沃斯”之美誉的国际海运(中国)年会在宁波召开,业界权威人士热议了“经济变革中的航运”;12月,由中国航务周刊举办的“中国航运业创新大会”探讨了创新服务模式促进航运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2013年,国内航运业经营惨淡,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中海发展、中远航运等公司均告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航运巨头马士基超预期地实现了全年盈利,仅前3个季度就累计盈利11.97亿美元(第一季度盈利2.04亿美元、第二季度盈利4.39亿美元)。为应对全球航运业的严峻形势,2011年推出“天天马士基”服务模式后,又于2013年积极倡导和推动了P3联盟,引起航运界剧烈震动。马士基的“逆势”盈利,固然离不开其对市场形势的准确预判和成功的商业运作,但与其对行业态势、市场格局、港航动态、客户需求等内涵式挖掘和分析不无关系。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信息服务为核心,面向客户和市场需求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细化服务,才是马士基盈利的关键所在。

航运界在谋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学习和借鉴马士基的精细化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必然带来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产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革。在信息化时代,行业的转型升级必然烙上深深的信息化印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以知识化、服务化、共享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服务经济,正焕发着青春活力。根据阿里研究中心数据,2012年中国网络经济体规模为8.2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达47.8万亿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网络信息服务收入突破亿元,其中,信息服务亿元,同比增长32%。

对于水运行业而言,由面向供应链管理向物流需求链服务转型,提供精细化服务和增值信息服务产品,即时响应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利器。未来,精细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将成为衡量综合软实力的新基准。

4 启航的“智慧水运”

相对“大数据”的广泛理解和认识,航运界自“智慧水运”理念提出以来一直充满了种种疑惑和不解。

IBM公司于2008年率先提出“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理念,两年后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发展愿景,从而引爆全球“智慧风潮”。在此背景下,“智慧水运”理念得到萌芽和发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和示范试点陆续开展。2013年,“智慧水运”理念的实践逐步渗透到了行业监管、经营生产和运输服务的方方面面。惠州将2013年定格为“智慧港口启动年”,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在浙江宁波举办的“2013中国国际智慧航运高层论坛”上,就以“智慧航运”打造中国航运升级版达成一致共识。

2013年,各种“智慧水运”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浙江“船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广州“智慧港城”一期工程、长江“智慧巡航”工程、天津“智慧海事”二期工程、舟山“智慧港政”等。不少部门也在积极谋划2014年“智慧水运”实施方案。一年来,航运界的积极探索和努力,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智慧水运”的内涵,使之更加务实、接地气,从而有力地促进和加快了水运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