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分级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我国有国产电影保护计划,特定时期国外电影是无法引进的。
2、由于国内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所以有些大尺度电影,只能通过删减镜头之后才上映,但是像《死侍》这样的R级大片,全是粗口、暴力、血腥镜头,删都没得删,就只能不引进了。
3、国外电影尤其是恐怖片引进的尤其少,因为广电总局规定恐怖片里面不能有鬼,所以像《招魂》这样的恐怖片就不能引进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对于数以百万在60年代的007电影中平生头一次看到追车戏和性场面的婴儿潮一代男性来说,当赌场、比基尼、杜松子酒和各种新潮装备的图像涌入男性大脑时,这首主题曲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熊熊烈火,打开了原始欲望的开关。
哈佛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尤金·贝雷辛说,“对许多男性而言,这首曲子释放了不可战胜和富有吸引力的感觉。男性将这首歌与力量、成熟和男子气概联系起来。它就像童年时的棒球手套或父亲的须后水的味道。”
007主题曲也和父亲紧紧联系在一起。在1968年制定当前的电影分级制度之前,多数电影院都禁止青少年观看成人主题的电影,除非有成年人陪伴。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临床精神病学教授、《男性大脑》一书的作者卢安·布里曾丹说,“这意味着大多数男孩子都是和爸爸一起看这部电影的,他们将其视为一种成人仪式。这种经历只会增强这首曲子与长大成人之间的联系。”
据乔恩·伯林盖姆的《邦德的音乐》一书所述,007主题曲的想法始于1961年底,当时《诺博士》的联合制片人艾伯特·布罗科利邀请作曲家蒙蒂·诺曼为这部电影作曲。1962年初,诺曼写下了这部影片中那些加勒比风情的曲子。
接下来,布罗科利找到了电影作曲家约翰·巴里,他的John Barry Seven摇滚乐队创作过一些很成功的作品。巴里为诺曼的旋律线加上了配器──但他感到他的配乐还需要一个主导“声音”来象征007的男子气概。乐队的主吉他手弗利克建议把调子从A小调降到E小调,让曲子表现力更强。我们所熟知的这首主题曲就这样诞生。
为何男性认为深沉的吉他声和灵动的小号声如此迷人?布里曾丹博士说,“曲中有一种动作感和有节奏的摇摆感,这释放出一股多巴胺──它告诉男人世界尽在他们掌控中。”
那么女人呢?她说,“她们会想起一个年代,一个她们所梦想的帅气潇洒的男性让她们神魂颠倒的年代。”
关键词:医疗真人秀;艺术化;分级制;平衡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2-0008-02
目前电视真人秀在中国发展如火如荼,节目类型多样,医疗类真人秀相较其他真人秀多采用纪实风格,更加严谨真实、刺痛人心。无论是深圳卫视复播的《来吧,孩子》,还是东方卫视的《急症室故事》都采用固定机位,24小时“零打扰”拍摄,最大程度地再现疼痛,引发对生命的敬畏,使紧张的医患关系重新得以审视。
医疗类真人秀不可避免地展现病患疼痛与治疗的真实镜头,它真实记录了生死瞬间,然而这些镜头对观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例如,深圳卫视医疗真人秀节目《来吧,孩子》因镜头血腥、尺度过大而停播。不少观众表示,节目中抢救过程的紧张感与真实的疼痛是他们不选择观看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在真实展示疼痛与生命伦理的现实呈现之间取得平衡是医疗真人秀的普遍困境[1]。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两种解决路径:一是内容的艺术化处理,淡化暴力;二是采用分级制,力争保留真实。
一、内容艺术化处理淡化暴力
内容艺术化处理可以从两个层面解决,首先从技巧层面借鉴电影剪辑的手法,其次从符号角度建构仪式感来获取安全感,它们的现实前提在于尊重生命、尊重观众。
(一)电影剪辑手法 淡化不适感
医疗类真人秀如何保持“真”的同时又能保证视听的舒适一直是两难问题。电影的剪辑手法,特别是蒙太奇手法一直被广泛运用在电视节目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血腥、暴力等画面对人们的冲击。例如在武侠电影《英雄》中,剑锋上的一滴血代表了飞雪与如月的生死对决,有效地解决了电影中的暴力难题。因此,医疗类真人秀可以借鉴一些电影的剪辑手法来淡化画面内容的“暴力”[2]。
首先,在剪辑节奏上,通过张弛有度的剪辑来消除观众对急症室救治过程的不适感。《急症室故事》的剪辑节奏张弛有度,特别体现在节目的不同人物故事的串场上。例如2016年6月6日的《三千元纠纷致男子被割喉》节目先讲述了父亲吴华波押存折为儿子准备手术以及儿子进行手术的紧张过程,然后用一段解说进行巧妙地过渡:“父母就像是孩子的超人,在有限的生命里给予孩子无限的力量”,同时搭配轻松的音乐,整体节目的节奏变缓,给下一个人物王青阳出场留下缓冲空间,起到了很好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从画面剪辑的角度,可以选用一些远景、全景镜头或者局部特写过渡镜头来呈现真实病痛,对一些不得不展现的血腥镜头,可以采用打马赛克或者模糊镜头予以处理,从而消除观众的不安感。在《来吧,孩子》采用固定机位获取待产妈妈分娩的第一画面,真实性毋庸置疑,但是表现出来的画面还是让人产生不适感[3]。例如《来吧,孩子》第一季首期节目,特别是片头小孩出生,脐带牵连,浑身带血,同时伴有母亲们生产时的惨叫声,几个片段集中编排极富冲击力。生孩子的画面持续了近12分钟,紧张的面节奏一时间让观众很难接受。因此随后的第二期节目没能如期播出[4]。
(二)符号化仪式感 建构安全感
仪式感的本质在于获取安全感。影视语言的符号化对于建构仪式感有重要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暴力美学”这种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例如,韩国历史电影《鬼乡》中最后的镜头――招魂少女恩静为静敏招魂,虽然展现的是通灵的桥段,但是恩静的舞蹈《鬼乡祭》将归乡的蝴蝶符号化为死去归来的亲人灵魂,同时配合乐器的使用,正是由于这种庄严仪式感,很大程度上解构传统意义上鬼故事的恐怖,甚至使之看上去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医疗真人秀的观众在窥看病人隐私的同时,也身临其境地感受病人的不适与疼痛。因此可以通过医院先天特有符号化仪式感的建构,来消解观众对于电视画面内容带来的不安全感。
首先,从医疗流程角度,将挂号、诊断、缴费、检查、治疗这整个流程符号化,画面场景的选择更为开放,而非单独集中在手术室和急症室等较为封闭场所,加强仪式感的叙事,淡化血腥救治的最后一环,从而减轻观众的不安感。例如急症室抢救现场,若能有效利用手术室指示灯符号、医疗仪器显示符号、钟表指示符号以及手术中的各种声音符号,能够很大程度消解血腥镜头画面带来的不适感;其次,从病患本身角度,无论是贫窘的民工、百万富翁,还是孱弱的老人、强壮的青年,虽然身份各异,但在病魔面前疼痛是相同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符号:患者。通过病患身份的符号化――病号服,来给观众建构一种安全感:在这里,我们都一样。例如《急诊室故事》的拍摄并不会影响医院的日常工作,事实上,由于摄像头固定且医务人员不得与拍摄方接触,医院自始至终对所有病患一视同仁,实现医疗公平[5]。
医疗流程的符号化与病患身份的符号化,通过对电视画面中真实疼痛的解构,完成了观众对于自身安全感建构,从而实现了医疗真人秀中“真实”与“现实”平衡。
二、电视节目分级制力争真实
电视节目的分级,一方面表现为电视节目的接触渠道,另一方面表现为电视节目内容本身,两者本质上都是基于观众的意愿与需求最大程度地保持医疗真人秀的真实。当然这里的真实不等同血腥,而是真实的人性。
(一)传播渠道分级制
医疗真人秀的主要播出平台是电视与互联网。对于受众来说,电视更多表现为被动接受,线性传播,而网络媒体则表现为主动搜索,双向传播。因此基于接受类型的不同,在内容分发上也应不同。例如鉴于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受众群广,强制性接受,对内容的要求更加审慎和普世。因此,电视版本的医疗真人秀需要对其中的一些血腥、不适的镜头进行删减、遮挡或模糊。网络版本的医疗真人秀,用户选择性接受,更多地是主动搜索,观众事先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对节目中的血腥镜头,也不会产生过强的不适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节目整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另外可以针对特定人群,比如准爸爸妈妈,剪辑出针对性的版本,为这类人群提供一项产前知识普及和心理疏导服务。
(二)节目内容分级制
以影视剧分级制为例,美国对电影实行五级制。目前内地对影视节目还没有建立相关的分级制度,也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由此国内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内容尺度并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6]。
不同的节目内容如何进行分级,需要广电管理部门尽可能听取包括专家学者、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在内社会各界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举行影视剧分级听证会,并且要赋予影视剧生产制作方异议和申辩的权利,建立相关的异议和申辩制度,使医疗真人秀节目内容分级有章可循。例如,根据医疗真人秀内容的血腥程度、程度对其进行加权分级,确定各等级下相应的受众群。而不只是简单粗暴地对某些含有血腥画面的真人秀节目一棍子打死,直接叫停,不利于此类型真人秀节目的发展。
总之,分级制的目的不在于抹杀医疗真人秀中真实记录,更多地表现 “真实”与“现实”的博弈,也可以理解为“供”与“需”的关系。分级制的建立,使各方需求得到满足,通过内部的动态调节机制,最终使得“真实”与“现实”之间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三、结 语
从供给的层面看,医疗真人秀无论是通过剪辑手法还是建构仪式感,都是为了从尊重生命与伦理这一现实把握平衡;从需求的层面看,医疗真人秀节目分级制的建立,则更多是从纪实镜头下的真实人性把握平衡。另外,展现疼痛,并不是医疗真人秀揭示医患关系的唯一方式,挖掘人物背后真实的故事,展现医疗的人文关怀,尊重生命,更应该是真人秀应该坚守的真。医疗节目不仅是展现痛苦与案列的记录仪,更是一把解剖社会与人心的手术刀。正如《来吧,孩子》的总制片人易骅表示:“这不是在围观隐私,而是在为生命加油”。其实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单独地展现表面的病痛,只是真实的一个小的方面,如何透过人物背后的故事,挖掘人性背后的真与美,才是节目中最大的“真实”,也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张祯希.“直播”进入急诊室,你准备好了吗[N].文汇报,.cn,2015-01-20.
[2] 王志敏,张梅.暴力在呈现中消解的艺术――中国武侠电影研究[D].重c大学,2014:54-55.
[3] 陈烁阳.节目播孕妇生产全程“为生命喝彩 为生命加油”[EB/OL].中国青年网,,2014-05-11.
[4] 高星.医疗类真人秀的媒介伦理研究――以深圳卫视《来吧孩子》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20):51-52.
[5] 朱建辉,王韬.医学伦理视角下的《急诊室故事》解读[J].医院管理杂志,2016(1):92-94.
[6] 徐红.从X级到NC-17级――谈美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发展变化[J].艺术百家,2003(4):55-58.
因此,前两天有朋友问我“电影票那么便宜为啥还要在家里打造家庭影院呢?”这个问题挺好,因此我想跟大家说说这其中的缘由。
观影环境
恰巧微信朋友圈里有个朋友发感慨:就只想安静看个电影,结果右边的情侣秀恩爱,左边的大叔打呼,前面的小娃大喊大叫,后面的大妈打电话,你们是约好了来包围我吗?
以上的这些基本就是商业院线真实的观影环境,回想一下去商业院线基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这都还不是全部,你还常常能碰好事者在给你剧透的,让你无比扫兴。还有些总爱晚到的主,电影开始后才姗姗来迟,到处找座位,你不得不看着一个个黑影遮挡着屏幕精彩的剧情。更有些看个电影恨不得昭告天下的,手机对着屏幕一个劲猛拍,那手机亮亮的屏幕让你以为在看演唱会现场。而商业院线的工作人员也是巴不得电影快放完,尾声主题曲一响,大灯一定开启,可怜很多电影制作方拍摄的片花和片尾曲多半观众是看不到也听不到的。
所幸是现在有成熟的家庭影院解决方案,大家去参观古代的达官贵人的宅子,是不是有个直观的印象,就是宅子里的戏台是标配,那时候看戏就跟我们看电影一样,有公共的戏台,但是有消费力的主可不愿意去鱼龙混杂的场合听戏,于是就有了自己家的戏台。现在也如此,有了家庭影院,你就不用再被这样的观影环境困扰,一家人一起看,那场面多温馨。
观影效果
说完观影环境,再看看观影效果,现在电影的拍摄和录制技术日新月异,视频已经开始迈入了4K的时代,而音频也进入了全景声的时代,在国内还是有部分影院也第一时间搭建了新的器材以实现最炫的效果。可是事实上,很多商业院线的观影效果只能用及格线去衡量,首先从视觉上来说,因为运营成本的考虑,所以很多商业院线的放映亮度远低于标准,这在放映3D影片的时候尤为突出,你很多时候是看不清楚影片应该展示的色彩层次的,更别说有的院线的视频放映设备基本就是个出厂默认设置,缺乏专业的维护保养,加上工作人员的不专业,导致商业院线只是能看得清图像的居多。声音的部分就更加惨不忍听,由于多数商业院线的建设都是在商场建造完毕后才得以入驻,建筑原始的声学条件就很糟糕,加上后期设备调试的粗糙,让商业院线的声音也只能满足让每个人都听到这个基础要求,什么低频的力量感,高频的清脆就基本不能指望,而影片最需要的身临其境的包围感更是荡然无存,这点上比起美国的院线来还是差距明显。
家庭影院就能极好的规避以上问题,目前家庭影院的打造基本上是和房子装修同步,动手早一点的家庭影院规划应该在土建之前,这就从建筑本身可以规划出更适合影院的空间格局。当然如果你找到一家专业靠谱的家庭影院定制安装公司,那么在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几乎每一步都是为你量身打造的,而最终呈现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无疑是更加完美的。
观影内容
最后我们来说说商业院线可能唯一能拿出来说说的观影内容,大家之所以愿意去商业院线看电影的另一大理由就是很多影片是全球同步上映的,因此等不及片源出来后在家庭影院里观看。凡事都有两面,这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其实也并不能阻挡你在家里整一个家庭影院。大家都知道,国内还没有电影分级制度,因此无论影片是那里出品的,只要在国内上映,就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因此很多电影因为要通过审查,就被剪得支离破碎,有的甚至到了严重影响剧情,还有些片子更是为了通过审查拍摄两个版本的结局,一个在国确庞常另一个在其他地区放映,你愿意看这样的影片吗?还有个更重要的事实,每年国内引进的影片的数量是有限的,很多影片根本都没有机会在商业院线上映,尤其是一些小众但不失水准的制作,看不到是非常可惜的。
关键词:电影教育 人格构建
据2009年针对全国部分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外娱乐方式有57.7%的学生选择看电影,有11.9%的同学年观影量在50部以上,有22.8%的学生年观影量在20―50部,有18.9%的学生年观影量在11―20部。电影正以其无限丰富的内涵,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关于电影在大学生人格成长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价值,国内学者对此虽有认识,但研究并不多。
一.美英对电影教育的重视
电影既是受教育者的成长环境,也是教育资源。美英等国都重视电影教育。据美国70年代关于影视相关内容与个体的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表明,三者是正相关关系,而且正是由于影视相关内容所引起的观察习得与态度转变导致了这种正相关。美国的学界一直关注电影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1968年,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度正式颁行。
英国电影教育专家也在持续探索,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针对电影格调低下的内容,提出挑选适合儿童的影片。后来,提出学生不应该过分保护,他们也应该经历现实的风雨,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其后,专家们重视小观众观影过程中情感体验和兴趣,以实现价值观的传达。到二十世纪50年代,强调要通过各类型和品质的电影,多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样态。
美国电影基金会开展了“电影的故事”工程,旨在通过教会学生批判性地理解电影,了解并学习影片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和艺术等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电影艺术及其所蕴含的价值。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普遍的问题与人格构建
从小学直至大学,当代大学生主要把受教育当成攫取安身立命的工具和手段,以知识获得为目的,缺少对人终极价值、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追求。造素养的匮乏,思维的多维发展受到限制,从而与变革期社会对多维人才的需求形成紧张关系。因此,抛弃“知识本位”,建设“人格本位”的文化价值设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人格是人与人区别的独特的心理结构,其养成过程与成长事件相应而生,所以,心理学家凯利说,人格是自我的建构系统,也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人格总是在生活事件中形成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产生相应的行为。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认识,构成现实的自我。
电影也是一种生活实践,为大学生人格构建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电影对人格建构的可能性
电影承载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其创作者思想的自主性表达,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传递了创作者的深层精神追求。
1.电影帮助大学生求真。在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热爱发明创造的小宏,发明的微型磁力机器人、超级战斗装置、以及哥哥发明的治疗机器人大白等,让观众应接不暇。相比于美国人的想象,在当今中国,孩子在最富想象力的年纪,被父母和老师告知,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成年人以过来人的自信,指点着孩子们的人生,诸多条条框框,让孩子们错过了许多美妙的人生风景。大学时期是想象力丰沛的时期,面对中美两国人想象力对比,在校大学生应该看到未来中国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由电影引发的危机感,对大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促动。
2.电影帮助大学生求善。在电影《阿凡达》中,面对被侵略的的潘多拉星球,美好的一切不再存在,生命被杀戮,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面对异域星球我们真的需要武力来征服吗?美丽的世界和矿藏带来的经济利益机比,真的一文不值吗?在摧毁一个美丽星球行动中,人类呈现出来的是智慧还是愚痴?当我们面对人类科技的进步,我们不禁要问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人类要提升什么才能避免这一切?答案呼之欲出,即是必须与其他生命的平等相处,尊重他们,世界才能免于人类因傲慢与无知带来的重大破坏。
3.电影帮助大学生求美。美的价值,直接指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是美好生活的源泉,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美这一高尚的目的,他们不可能对生命珍惜,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必然不珍惜他人的生命。
在张艺谋电影《英雄》中,英雄既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围棋,书法,剑,古琴,山水,竹简,弓箭,威威楼宇,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英雄电影的画面,极具中国画的意境。
英雄还是一场哲学的绝唱。当秦王论剑之时,无生无死,气吞山河,悟出剑法的“第一层境界,讲求人剑合一,剑就是人,人就是剑,手中寸草也是利器;其第二层境界,讲求手中无剑,剑在心中,虽赤手空拳,却能以剑气杀敌于百步之外;而剑法的最高境界,则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怀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杀,便是和平。”剑法因此成为剑道,中华文化之美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