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长城的手抄报

关于长城的手抄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长城的手抄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长城的手抄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兴趣 阅读趋向 课外读物

关于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就不能抱着一本教科书不放;相反,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领学生广泛阅读、遨游书海。阅读积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响亮地指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善于向学生推介优秀读物(经典美文、中外名著),并通过有效的指导,引领学生亲近书籍,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一、根据课文的体裁来推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体裁是多样的,有古诗、现代诗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抒情散文,等等。教师可根据课文的体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

推荐的读物可以与课文体裁一致。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选入了《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两篇神话故事。结合这两篇课文的阅读,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通过阅读,学生明白了以他巨人般的身躯变化成天地万物,女娲则是抟土造人的始祖;共公怒触不周山后,女娲又炼彩石补天,挽救了一个即将毁灭的世界。从课内外的神话故事中,学生感受到了远古时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以及面对天灾人祸决不妥协、勇于进取、渴望胜利的豪迈气概。又如,学习《牛郎织女》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等中国民间传说。这样的拓展阅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较为感性地体会到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这类体裁的文章在构思与叙述上的突出特点。

推荐的读物也可以跟课文体裁不同。如,学习苏轼的《望庐山瀑布》,笔者向学生推荐叶圣陶的《瀑布》——一首是古诗,一首是现代诗歌。后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通过三个由远到近的观察点:远听瀑布声,遥望瀑布状,近观瀑布形,写出了瀑布声、色、形三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同时,还欣赏了诗句所使用的叠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课堂上笔者指导学生用高昂、激动的语气诵读叶圣陶的《瀑布》,领略了诗句语言及节奏感的优美,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惊喜与感叹,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感情。这样课内外结合,学习这两首描写瀑布的诗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学生领会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大自然有着相同的热爱之情,以及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不同的描写方式。

二、根据课文的主题来推荐

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按照主题来安排课文。向学生推荐读物还要联系课文的主题——既可以跟课文主题一致,又可以跟课文主题相似或相关。如教学刘绍棠的《师恩难忘》一文,笔者向学生推荐了魏巍的《我的老师》和玛丽·安·伯德的《难忘的八个字》。通过阅读,学生从蔡云芝先生那似打非打的动作中体会出她对学生的爱心。蔡老师在课外教同学们跳舞,在假日里带同学观察蜜蜂、品尝蜂蜜,这哪像老师,简直是一位可爱的大姐姐。尤其是蔡老师爱用歌唱的音调教同学们读诗,在作者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爱好文学的种子,使作者终于成为一位著名作家。这种爱如春雨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与课文《师恩难忘》的主题多么相似。《难忘的八个字》,让故事中的“我”找回了自信,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伦纳德老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源于她那颗关爱残疾学生的美好心灵和她那慈母般的胸怀。笔者与学生一起欣赏这样的美文,一同感受爱心的巨大力量。让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分享交流中,不少学生表示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也要像伦纳德老师那样,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心。

又如,学习《陶校长的演讲》,笔者向学生推荐跟陶行知相关的文章——《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为了办学,先生舍得一切》。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了陶行知生前是那么深情、那么执著地爱着他的祖国,他的人民,他的朋友,他的孩子们。他那“爱满天下”的胸怀,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永远像无瑕的美玉——洁白、晶莹、闪亮。这样的拓展阅读,收获的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思想得以净化、心灵得以启迪。

三、根据学生的阅读趋向来推荐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心理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喜好表现出如下趋向:图画性的图文并茂性的文为主图为辅的纯文字性的。从阅读材料的内容看,大致趋向是由游戏性、故事性向知识性、专题性、古典名著类发展。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向学生推荐读物,要做到投其所好,根据阶段阅读趋向提出合理的读书建议。譬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单元以“宽容”和“爱”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后,笔者给学生作了这样的总结——孩子们,让我们记住作家刘墉的精彩话语吧:“爱是生活,是生命,如果真要付出爱,请伸手去做,别空口去说,因为,没有行动的爱不是真爱。我们来到世间,不是来恨,而是来爱;生命是为了学习爱,爱能包容一切!”当学生明白这段话的含义后,笔者又趁热打铁,向学生发出了阅读刘墉散文的号召。同时,还要求学生以“人间有爱”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手抄报中要有相关的阅读文摘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此外,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还选编了中国四大名著中的精彩篇章,如《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拓洪教头》等课文。学习完这些课文之后,笔者总会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少儿版四大名著,借此在班内掀起阅读名著的热潮,并适时地开展知识竞赛,以此检验和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关于长城的手抄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主阅读;质疑;自主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80-2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积极地以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努力构建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开展自主阅读就是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阅读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自主阅读,促进自我成长呢?

一、学会质疑,激发阅读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学会质疑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课堂教学的学问,首先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其次才是学会解答问题,正如朱熹说的“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算是长进。”如何“教其有疑”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想问、敢问、乐问。对于学生的提问,要多肯定,多鼓励。同时更要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如学习《夜晚的实验》就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谁在夜晚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这是什么实验?这个实验是怎样做的?这个实验的结果怎样?等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难点处质疑,如《爷爷的芦笛》一课中有这样一句“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沾点海水”、“长不结实”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另外还可在文章的矛盾处、重点处质疑,对文章的结构、写作方法、用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问题情境下,能调动认知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

二、学会选择,激活自主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给教师的建议》)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主演”为“导演”,从学生自主性活动的台前退到幕后,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需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的教学机制。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目标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发现,知识自己习得,方法自己运用,规律自己揭示,习惯自己养成,能力自己提升。学生是学习、实践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实践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服务者。必须重新审视教师在学生语文学习、语文实践中的角色以及恰到好处的作用,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重塑学生的学习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自主实践,大力创造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演好语文实践的“主角”。

语文自主阅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主动为基础,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运用多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教师的教育行为只是指导和引领,在教学《夜晚的实验》一课时,我让学生从自己的质疑里选择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探究。在学生探究学习时,允许他们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反映探究的结果。有的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实验的经过和结果;有的则用列表的方式来反映;还有的则图文并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反映探究的结果。也许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实验经过列出一张表,让学生对照课文来填一填,就算是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了。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将更为开放,应该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探究的途径、探究的伙伴、探究的呈现方式等等。开放课堂就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会选择,自主探究实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真正体验学习主体的成功之乐。 《埃及的金字塔》一课,重点介绍了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文章通过列数字、作比较、形象描述了它的宏伟和精巧。如何帮助学生真切地感悟呢?在具体教学中,往往会为学生选择好具体的参照物让学生来比较想象,这样的教学应该说统得太死。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身边的事物来自行比较想象。在感受塔的高时,学生们可以跟教学大楼比,可以跟广播电视塔比,也可以跟高山比。学生们自主选择,跟自己熟悉的事物来比较想象,不仅更容易产生真切的感受,而且感受会更深。在学习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介绍,有的画出了建造的结构示意图,有的拿出橡皮泥捏一捏建造的过程,有的通过语言文字来具体介绍。同学们在画、捏、写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从而更深切地体会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伟大。

三、学会联系,激情体验收获

开展语文自主学习必须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在《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事先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地预习,搜集有关金字塔以及像金字塔一样举世闻名的人类奇迹的信息。课上组织学生交流,课后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其中一个主题,编写一份手抄报。结果同学们编写的手抄报内容丰富多彩,有万里长城、秦兵马俑、雪域奇观布达拉宫等等。同学们在编报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学习了《海洋――21世纪的希望》以后,笔者让学生自行组织小组,去调查我们周围的水污染情况。同学们走出家门,观察附近的河流,走进环保局,采访有关专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我们的水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他们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还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介绍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笔者让同学们精读课文,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来设计,你会怎样用音乐来装饰这个城市呢?有的说:“把喷泉设计成萨克斯管形状。”有的说:“把草坪设计成一个高音谱号。”有的说:“把广场用音符装饰,踩上去会发出动听的音乐。”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同学们在想象的过程中,丰富了教材,美化了生活。课后让其画一画“我心中的音乐城”,并组织画展展出其作品。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知识的重组,而且能促进知识结构的活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自主阅读、探究学习的过程正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可以突破教师单科课程的限制,强化课程意识,提高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力,也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学会评价,激励自我成长

学习效果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归宿。学会自我评价就是要求我们改变单纯的教师独家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质量进行相互评价、自我评价,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做到目标明确、要求适度、可操作性强,这是实现学生自我评价的前提。教学过程中依托教材,努力构建自我评价机制,让学生自己或相互间做出评价,探索对错的原因,把评价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

预习检查阶段,对照预习要求,组织小组互评,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检查形式、检查内容都由小组研究决定。此时的评价可让学生了解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后的学习就更有针对性。

阅读理解阶段,对照近期目标,评价。阅读理解过程是近期目标不断达成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及时组织学生对个别目标的达成情况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解决,让每个学生及时明白是非原因,及时校正,保护学生的“求是”心理。

巩固检测阶段,对照学习目标,引导自我评价。对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回忆、自己检测,对照课本和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发现不足自己弥补,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掂量自己的学习能力,以此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我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学习,促进发展,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只有这样尊重主体,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落实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获取知识,锻炼才干,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得到有效地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总之,人是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真正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支持、帮助和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学会选择,学会评价,插上自主阅读的隐形翅膀。只有确保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使学生快乐地自主成长。

关于长城的手抄报范文第3篇

挖掘乡土资源,打造特色课程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材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地区差异、学校自身特色以及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适当调整,补充反映地域性特点的资源。如可以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风土人情、戏剧艺术、特色美食等富有特色的资源进行教学。

笔者所在的福建省厦门市是一个美丽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特别是当地小吃,已经融于厦门人饮食习俗之中,成为一种偏好,一种习惯,一种民风,也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时,一位本地教师,带领着学生充分挖掘厦门特色小吃文化,补充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厦门特色小吃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教学时,该教师创设情境导入:“老师想在中山路开一间厦门风味小吃店,让中外游客都能品尝到具有厦门特色的风味小吃。苦恼的是还没有定好菜单,所以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出谋划策一下,看看店里的菜单上,该有哪些厦门风味小吃?”然后,学生交流讨论他们所调查了解到的厦门风味小吃,如烧肉粽、土笋冻、海蛎煎、面线糊、炒面线、薄饼、花生汤、韭菜盒、炸五香、油葱果、沙茶面、虾面、东粉鸭、海蟹糯米粥、芋包、圆子汤、炸枣、糯米炸、贡糖夹饼等。接着,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竞赛:“看看谁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风味小吃介绍的最具体,让别人听后也会垂涎三尺,喜欢上这种风味小吃,那么我们就将这种小吃编进菜单里。”竞赛前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之后小组推荐出一名讲得最好的同学,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好简单记录,并进行适当评议和补充。最后,该教师进行总结:“今天,老师要谢谢同学们的帮忙,为我的风味小吃店想出了这么好的菜单,并且为这些小吃做了这么好的介绍,你们真是太棒了!”如此一堂“色”“香”“味”俱全的厦门特色小吃探究课,就在学生兴高采烈的竞赛活动中结束了。

结合社区资源,实现开放教学

新课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社区,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社区实际。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蕴藏于社会、社区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笔者所在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员工子女,学校所在的社区――寨上村便是他们的第二家乡。这些外来员工子女长大以后,也可能会和他们的家长一起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为厦门的发展做贡献。他们对寨上村所知甚少,就谈不上为这第二家乡而骄傲了。而据《寨上志》记载,寨上村已经有901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风物广博、璀璨,有很多深厚的社会资源,值得学生去了解、探究。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位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社区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社区,挖掘寨上村的历史人文,培养学生热爱第二家乡的情感。其中一个小组选择对寨上村的文物古迹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为“追寻寨上村的文物古迹”。 这个小组成员走进寨上村,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老人协会会长、社区主任等人员,还通过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或图片、报刊资料,深入了解寨上村文物古迹的保护情况,做好记录,并为文物古迹实物拍照,建档。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小组成员认真进行分析,撰写研究结果,编制手抄报,同时书面向社区、街道领导反映,并取得少先队的支持,向全体少先队员和家长们发出倡议,呼吁大家一起保护寨上村及厦门市的文物。任课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让各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交流。丰富的图文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带给学生视觉冲击,更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开展“追寻寨上村的文物古迹”等课题的研究,学生不仅了解了社区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情况,而且还增长了见识, 同时也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第二家乡的真挚情感。这种丰富的体验与收获,比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更深刻,更有意义。

参与社会活动,内化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因为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最终都是通过生活实践反映出来的。为此,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教育素材,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观察社会,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直接感知,内化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友爱残疾人》时,学生对残疾人的难处分析得头头是道,可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并主动向残疾人伸出援手。一位任课教师征得学校德育室的同意与支持,在课后组织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福乐家园。福乐家园里有一群智力缺陷的弱势群体,他们在这里边接受康复训练,边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这样,既能练手练脑,也能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这些在平常人眼里简单的工作,残疾人朋友做起来却颇显吃力。学生与福乐家园学员一起制作手工,在塑料板上钉上梳子的小齿,在制作中感受和体验学员的日常工作。福乐家园学员们一个下午的工作任务,在学生的帮助下,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回到课堂后,该教师让学生交流这次活动的感受。通过交流,学生们体会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自立、乐观的精神,也深切地体会到即使是弱小的生命也能绽放美丽的光彩,对残疾人的同情、友爱之情油然而升。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能丰富教学内容,体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生活性,又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的内化。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教学时空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注重使儿童发现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家庭生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如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等。因此,家庭资源也是丰富的课程资源,适时使用可将教学的时空延伸到课堂外,增强教学效果。

比如,三年级上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许多普通的劳动者,能初步体验到他们工作的艰辛,自觉做到尊重劳动者。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他们的家长职业类型多样,层次差异明显,主要以灰领为主,工种艰辛。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重要性和其工作的艰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一位任课教师在课前布置一项调查作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亲身体验父母的一天工作,记下父母亲于何时做何事,是否劳累?并拍下照片,写下自己的感受。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前,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调查。一个学生介绍到:“我的爸爸是个泥水工,在厦门这个城市干着又苦又累的活儿。从早上七点吃完早餐出门到工地,一刻也不得停歇,直到中午十二点半才吃上简单的快餐。我为爸爸擦着脸上的污渍,问爸爸累不累?爸爸笑着说,习惯了。我觉得爸爸好辛苦!正是因为有了很多像爸爸这样的工人,厦门市才能高楼林立。”话音刚落,孩子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笔者认为,这掌声,不仅是送给上台介绍的学生,更是送给他的爸爸。随着学生一个个上台发言,大家深刻体会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劳动,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劳动者的辛苦工作,从而发自内心尊重感激从事各种职业的人。

又如,在四年级下册《土地养育着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事先和家长们取得联系,鼓励家长尽可能利用假期带孩子体验家乡农村生活,帮助农民进行一定的农作实践,引导孩子主动积累。

整合学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教育中的各门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加强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进行学科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优化教学资源,将散乱的知识点织成网,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有一课《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魂宝》,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也有一个与这个专题相关的内容――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课文,文中还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插图。一位品德与社会教师发现后,带学生进学校电子阅览室上网收集关于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还与语文老师携手执教一节活动课,写介绍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导游词:要求学生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介绍景点风光也可以介绍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学生的个性发言、创意表达在课堂上精彩纷呈。别开生面的学科整合课,激发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既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又为相关单元专题的语文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又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走访遗迹看历史》时,为加深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位教师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联系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说说圆明园有着怎样辉煌的过去,它是如何被毁灭的?课文的标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何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通过回顾、讨论、总结,让学生体会到:“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奇迹。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连保护它的资格和能力也丧失了。国家的强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祖国文化财富的命运,我们应该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志向!”在学科整合中,学生以史为镜,对中国那段耻辱的历史了解更为深刻,振兴中华的信念更为强烈。

关于长城的手抄报范文第4篇

一、拓展作业内容

1. 作业的思维化

以前,总是认为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在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是让学生背课文,要么,就是把学生捆在练习上不肯放松,结果呢?学生对这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的乱做一气,怎么能升华呢?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元化教学,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因此,我认为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妨腾出一点空间,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例如,上完课文《找骆驼》之后,让学生想想有哪些找到骆驼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最佳?经过精心准备,孩子们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争论,想出了五六种找骆驼的方法。许多学生认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这种方法最好。当然也有人提出这种方法也有条件限制,即当时沙漠中不能有大风,否则扬沙会把脚印掩埋。这个作业设计立足于课文,激发学生创新火花,引起思维的碰撞。另外,改写课文、续编故事、表演课本剧等作业既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 作业的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作业仅仅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得。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如学了《爸爸的咳嗽》,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被污染,应该怎样制止人们任意污染环境的现象,怎样提高人们环保的意识?并写一份观察报告或合理化建议。之后,再组织学生搞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用生活中鲜明的例子来教育学生,不是更有效吗?

另外,由于我国的特殊政策,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娇生惯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社会上缺乏交际能力、理事能力。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目光仅仅囿于家庭、学校中。针对这些情况,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作业内容,利用作业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利用“三八妇女节”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过节日,可以为妈妈献一首歌儿,可以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可以写一首小诗或做一张贺卡献给妈妈。教师节,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小制作,或画一副画写上最喜欢的话,献给最竟敬爱的老师。重阳节,布置学生为家里的老人过节,或采访作过贡献的老人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关心他人,尊敬老人的教育。再如让学生定时看电视,看时事新闻,然后谈感受。真正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中国,看世界,关注社会新动向,不仅利用作业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作业的自主化。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接受同样的知识自然有快慢。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也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以一改过去的命令式、强制式,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差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因此,我往往在一个大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如教完《田忌赛马》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八个词语“疑虑、胸有成竹、垂头丧气、目瞪口呆、轻蔑、挖苦、得意洋洋、讥讽”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A 层次:1、抄写词语。2、从这八个词语中挑选4 个造几个句子。

B 层次:假如你是齐威王的谋士,你有办法帮助齐威王在第二次比赛中取胜吗?如能,请你将第二次比赛改写一下,尽可能多地用上上述八个词。

C 层次:根据所给八个词语写一个有趣的故事。

二、丰富作业形式

实践证明,采取丰富多采的教学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这让我想到作业也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我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容,将作业融于游戏、制作、观察、调查、画画、表演之中;将文学、科技、美术、环保等融为一体,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愿学、乐学,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 个性化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这一类型的作业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自定作业,培养其特长,发展其个性,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如在学习完《荷花》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观察荷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荷花记录下来。结果,孩子们兴致高昂,有的画成水彩画,有的画成油画,有的摄影,还有的写成了简单的散文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后,在班级中搞了作业展评,学生们很高兴。通过这次作业,不仅丰富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走进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2. 实践型作业,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更深刻。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唱一唱、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海洋,充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启发了思维,激发了想像。如学了《称象》,让学生回家自己做做这个实验;学完《大象博士请助手》一课后,小组表演课本剧,体会做人要有礼貌;上完《春风吹》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课外学唱几首关于春天的歌曲。 转贴于

3. 合作型作业,促进学生多向交流。

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已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往往不够,因此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作业已不在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社区、家庭以及他人协同合作,所以,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学生作业的重要理念。

4. 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及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例如在上完课文《动物过冬》之后,学生对于动物冬眠这种现象很感兴趣。

因此,我让学生深入研究一下青蛙是怎样冬眠的。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观察青蛙冬眠前作了哪些准备,研究正在冬眠的青蛙与死去的青蛙有何不同,看看冬眠结束后的青蛙是怎样的状态?从课外书、网上查查有关青蛙东面的知识等等。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对青蛙的冬眠有了比较系统的的深入的了解。

5. 鉴赏型作业,给学生拓展的机会

这一类型的作业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观赏资料及线索、背景介绍进行鉴赏活动,一方面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如学了《月光曲》之后,让学生亲耳聆听一下贝多芬的《月光曲》;学完《桂林山水》、《长城》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图片,张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并结合开展了“江山如此多娇”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

6. 创编型作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创编型作业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改、说、唱等形式再现、拓展、延伸课文内容,或加工、整理、采集、剪贴、展评与课文有关的图文资料,编辑专题手抄报、电脑报,或根据对诗文的理解进行书法、绘画创作等。

三、优化作业评价

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 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是我们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作业的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另外,在评价方式上,应提倡多元评价,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1. 分层评价,鼓励为主。

对于分层布置的作业,采用分层评价。只要学生完成了其相应层次的作业,便可以得到肯定。例如:全做对的,即可得一面小红旗;书写工整的,在小红旗后面再加一颗五角星;有进步的,再画上一个笑脸娃娃或写一两句评语。这一面面红旗、一颗颗五角星、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富有期待、鼓的话语,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更加喜欢做作业。

2. 亮点评价,激励当先。

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时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即可得五角星一颗;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即可得笑脸一个;有的学生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即可得大奖一个并获“作业能手”称号。

3. 多向评价,共同参与。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单向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处于“休克”状态,不利于学生纠正错误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们改变过去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为多向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真正培可让家长也参与到评价系统中,请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社会上的表现做正确客观的评价。

4. 多次评价,体验成功。

对多数学生来说,很难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而且也不易养成主动改错的习惯。但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与鼓励,都希望获得成功,如果学生每次体验到的都是失败,他们就会变的心灰意冷。为此, 我们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自评、互评、师评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次评价,若修改正确,同样可以得到红旗、五角星、笑脸娃娃。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