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管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性。指出企业管理学是指导人们如何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门科学。它是管理实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反映,是管理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它来源于管理实践,接受管理实践的检验,反过来又指导管理的实践。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合理组织生产力,即如何根据国家计划、社会需要和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合理地组织产品的生产过程。
完善生产关系主要是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的协作关系和分配关系,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经济责任制等。在上层建筑方面,主要是研究如何结合企业实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计划,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健全规章制度。上述三个方面是紧密结合不可或缺和割裂的。第二种意见认为,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干部的管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指出,不能把经济管理关系简单地归入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经济管理关系是一种声体的、综合的社会关系的运动规律。它虽然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但是生产关系要通过经济管理关系,才能对生产力发生作甩。由于经济管理学涉及的知识非常广,一些同志就认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具有多层性的特点,它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诸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等关系”,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经济管理学要涉及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但那不是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首先,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层性的特点”,并不意味着管理科学什么都研究。其次,经济管理学不是经济学加管理学。有的同志认为,经济管理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论断是与并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经济学加管理学不可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学科,仍然只能是两个学科,单纯的相加法,创立不起经济管理学。第三种意见认为,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的问题。狭义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管理原理、管理职能、管理者、管理方法、管理历史与管理效果等。
(二)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坚持职能与过程、历史与现实、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1)职能与过程的统一。管理过程就是管理职能的运动过箱。职能和过程不可分。我们把职能与过程作为一种观察问题的方法,绝不能把职能和过程看成互不关连的两个东西。目前,不少的管理理论专着把管理职能和会理过程机械的分开,这是不可思议的。正如物质离开运动一样的不可思议。
(2)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就是对历史既不因循守旧,又不能不要民族传统;对现实,对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既不能照抄照搬,亦步亦趋,又不能孤陋寡闻,闭门造东。
(3)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经济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要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必须特别注意认识管理艺术的特点。管理原理偏重理性,管理艺术注重情感。过于强调所谓理性,就会导致一种抽象的、无情的哲学,使事情僵化,缺乏灵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管理艺术的地位将显得更突出和重要。研究经济管理学必须坚持逻辑思维方法与形象思维方法的统一。
另一种意见认为,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莲本研究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现代管理学的基本方法。必须坚持这一指导龠则,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系统分析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具体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有:(1)历史研,究法。主要对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纵向的历史考察,以寻求并继承规律性的东西。(2)比较研究法。是通过横向的比较来研究不同国家,在不同社会制度、环境、历史文化条件下,它的管理思想、理论方法与效果,从而寻求管理的规律性。(3)观察研究法。观察要客观,顺乎自然。要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来安排。(4)调查研究法。司以调查过去,也可以调查现状。调查要有程序。(5)试验研究法。是在约束条件下,有自的地揭示管理规律的方法。(6)案例分析法。这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一:般性规律的方法。(7)综合研究法。若干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往往能更有效地揭示’管理的规律性。
关键词: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历程;目标;对策
中国林业的发展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领域里的重要分支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向着可持续、循环经济的科学化方向拓展。探究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林业学科发展至今,它也面临着现代经济形势下林业经济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等的变革挑战。如何适应现行林业的快速发展,是林业经济管理学首要的目标。针对以上问题,下面具体阐述一下。
1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1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林业经济管理学的不断规范,以及科学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了林业。各个国家对林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这就是产生林业经济学的起因。由于林业产业产生的利益分布不均,在林场主和森林工业资本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人们为了能够从林业产业当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开始着手对林业资源展开调查。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学科的重要分支,很多研究人员都开始从事研究林业经济的问题,这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不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对资源的滥采滥伐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现在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生态环境破坏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灾害与次生灾害。随后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也融入了生态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体系,这就是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1.2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情况
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是始建于1959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国10多所林业高校布点,并且30多年来为我国的林业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量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人才。中国在经济建设的初期,林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空前加快。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林业经济问题,在建设初期,我国并没有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有的只是针对性地对农业经济中的一部分林业经济问题的相关研究。当时我国缺少专业的人才来解决林业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与经济问题,所以当时的林业迫切要求开设林业经济管理方向的科学研究。同时我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形成了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在初期,我国开始对林业展开研究,我国首先向其它林业上相对发达的国家借鉴学习,在通过对苏联林业经济体系的研究后,我国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各高校加大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近年来,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方向的研究上颇有建树,以及渐渐地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
2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目的
林业领域的相关学科种类繁多,林业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经济科学与环境、资源、生态等学科的交叉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这其中有林业经营管理学和林业经济学等学科。森林产业的产值巨大,林场主,客户,林业衍生产品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还与另外两个体系发生了影响关系,分别是生态系统和环境协调发展系统。林业本身就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采的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开采。有人说,开采生态资源就是破坏生态。这句话并不正确。在开采森林资源的同时做到合理开采,种植树木,协调好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林业经济管理学在这里就起到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应运而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的发展让林业经济发展得到了深化,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也是的利益最大化,资源再生最大化。林业经济管理学就是这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学科,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这就是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成立的重要目的。
3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未来发展的对策
3.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国的国内经济形势的特殊情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挑战是来自于林业的快速发展。所有经济形势的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人才的供给。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体系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木材和林产品贸易是一个专题,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质量的把关,都需要相关人才的管理。林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难以把控的领域,林业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宏观管理要求也较为严谨。林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就对管理者有着多知识领域的要求。管理模式往往需要开拓创新,同时从业人员基础的理论知识要相当扎实,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且实现再创造。林业经济管理学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3.2科学团队的建设。理论研究产生科学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研究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团队。一个分工明确的理论团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并加以分析,往往能够产生新的理论,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经济的理论指导,也是联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是可持续的,高效能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科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完善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健全学科理论研究。我国的林业科学研究在应用到实际当中有一定的困难,科学的团队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研究出现代化的设备,投入到生产当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做到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污染环境,不造成资源的浪费。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经济学、农(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林)业技术经济学、农(林)产品营销学、农(林)业政策学、农(林)业概论等、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农产品加工概论、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经济调查与方法、政治经济学、经济法、国际农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会计学原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基本原理。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毕业后既可以至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行政、人事)、市场分析和营销策划等工作,也可以进入大中型农牧企业和食品加工贸易企业、与农业和食品产业有关的金融投资、流通贸易、加工运输、科技开发、新闻传媒、咨询服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农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产;
3 农/林/牧/渔;
4 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5 新能源。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销售助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销售助理。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3.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农(林)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动态;
最早提出学习型组织的一些概念可以追溯到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吉瑞斯(ChrisArgyris)和舍恩(D.A.Schon)。1977年阿吉瑞斯有《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组织中的双环学习》,首次提出“组织学习”的概念,并于1978年与舍恩合著《组织学习:一种行动透视理论》,详细地并正式界定了“组织学习”概念,同时也对“组织学习”类型进行了划分。他们认为学习可以划分三种类型:适应性学习、单环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并提出创造性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发展阶段,这种学习方式能对组织规范进行探索与重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企业界和管理思想界,出现了推广和研究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并逐渐风靡全球。美国的杜邦、英特儿、苹果电脑、联邦快递等世界一流企业,纷纷建立学习型组织。初步统计,美国排名前25名的企业,已有20家按照学习型组织的模式改造自己。已经成为时代标志的著名的微软公司,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倾心建立学习型组织。1994年,随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的出版,是学习型组织发展的一个新高度,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对学习型组织更为广泛的兴趣、研究与实践,圣吉要其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完整地提出了组织发展的最高目的,即在个人价值得以体现的同时,也使组织绩效大幅度地提高,他提出的五项修炼组织模型的开创性工作,为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001年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全世界掀起了一个实践的,世界500强的许多公司都在试图建立公司长久的学习架构。之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更因为实践学习型组织是一项长久的战略安排,很多人和企业在经历了热热闹闹的启动之后,发现很难入手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学习型组织渐渐地从“热潮”趋于“理智”,这是一种回复理性、回归本色的表现,表明学习型组织将以一种更为成熟的姿态,使企业组织的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入人心。
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要点
由于圣吉在对学习型组织方面的突出贡献,现在理论界一般以圣吉提出的五项修炼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基本框架。
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我们首先要对学习的方式有一定的认识,学习一般有三种类型: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这三种方式是不断深入的,个人学习是基础,而学习型组织是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另外,学习型组织对人性的假设是“自我超越人”,区别以往的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其最大的特点是把组织成员看作不断成长的、可以通过学习而不断提高的。
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必须具备五项技能,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以及系统思考。
*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就是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学习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的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
*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一个看待旧有事物而形成的特定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一旦形成,将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某个固定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发生的问题,并用习惯的方式予以解决,这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会影响我们看待新事物,影响我们采取正确的行动。而培养良好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有效和及时的决策,进而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学 研究性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在农学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兴趣虽浓,但主动性不够,往往停留在上课听听,下课翻翻,考试力求过关的低层次上。因而,主讲教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程设置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何在农学专业的教学中开好这门基础课程,提高实际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参与意识,达到教学的目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研究性教学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思路。本文是利用研究性教学的成果来构建农学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的教学模式,并进一步探讨教学改革的方向。
1 《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1.1现实的情况
“研究性教学”是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尽管研究性教学被提出并受到我国教育界重视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却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并有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反映在专门的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和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而在《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方面却略显不足。
在我国农学专业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做了一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创新,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的纯理论的满堂灌式教学,初步形成了以理论的系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总的来说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导的落后教学模式,也没有从理念、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全面实现突破。现阶段,时代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知识为主导的全方位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远未形成。
1.2实施《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意义
从“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的成果来看,“高校研究性教学”更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在高校的课程建设上,有些教师在诸如物理、化学、经济、统计和市场营销等领域的课程上做了“研究性教学”的改革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农学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改革方面,成果还很有限。因此,探讨农学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解决《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还因其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可以带动农学专业的其他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以提升专业层次的连动效应。
2《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研究性教学是教学的全方位创新,因而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2.1明确《农业经济管理学》在农学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学》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经济学、管理学、农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农业经济管理学基本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在农业生产、科研等过程中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农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任务,正确处理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2.2确定《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首先,在本课程的基础教学目标上让学生从更大宽度和深度上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索引资料的查询、阅读和研究,以及运用相关理论解释和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可以实现从内涵和外延方面深化对《农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的理解。其次,通过更多的媒介和渠道强化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感性认识。第三,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的专题理论研究,增强对这门课程某个理论或知识点更高层次的认识。最后,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内容体系的专题实践,实现对这门课程某些教学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实践锻炼。
2.3确定《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内容
(1)创新教学理念。改革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的理念创新。只有研究性教学理念先行,才能使师生同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改革的开展和深入进行。实施者应重点探讨教师和学生应如何构建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理念创新的体系,撇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研究性教学的指导下,推陈出新,初步生成适合本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在教师和学生中推广并形成研究性教学的基础模式。
(2)改革教学内容。研究性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实施者要根据《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有选择地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下转第59页)(上接第50页)进行改革突破,逐步形成开放性的,并具有传统教学优势的《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研究性教学内容体系。
(3)改革教学形式。研究性教学有多种教学形式,如科学研究教学形式、课堂探讨教学形式、实践性教学形式、课外活动教学形式以及网络等多媒体探询式教学形式等。因此,教师要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研究、选择并实施研究式的教学形式。
(4)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传授知识,而研究性教学遵循的是适合《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由开放地开展探究式学习体验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系统知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则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这种教学将彻底打破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互动性、实践性和探索性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习与探索,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5)课程考核的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更多的是检验教学结果的闭卷式考核,考核的内容多是主讲教师讲的知识体系,只侧重基本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专业技能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教学在强调知识体系考核的同时,更注重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核。这就要求实施者要能研究出多元化、多层次、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案,并制定出本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2.4选择和设计《农业经济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
根据《农业经济管理学》的课程内容,和农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选择和设计相应的研究性教学方案和评价体系。
(1)从拓展理论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案。该方案必须强调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探索相紧密结合。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报纸、杂志等渠道,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阅读、理解和讨论,分析相关案例,并对相关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
(2)对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内容,设计专题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案,在老师进行讲解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在该方案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老师在承担教学和组织学生研究评价双重角色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实施研究。该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实践探索能力为主要目标,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优势,实现教学相长。
(3)组织学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进行现场教学或实证性研究性教学。该方案强调教学建立在现场指导或实证性调研的基础之上。把现场指导、调查分析、学生讨论、实证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总之,《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随着此项研究的逐步深入,必能改变该课程教学中满堂灌式的教学现状,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葆华,高启达.《社会学》课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西部科教论坛,2009(5).
[2] 招清.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1):30~31.
[3] 陈静.《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