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研组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坚持理论学习,认真撰写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教师》中的《如何上好解决问题课》,还学习了《教师博览》的《一位年轻校长对青年教师的十条建议》一文,让全组教师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组织教师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论文的撰写正是我们组的弱项,因此,加强论文撰写方面的培训已经成为我们组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本学期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每星期开展听评课,我组教师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认真撰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撰写,既要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也要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因此,教师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期中交流是每位教师都有丰富的内容,大家互换教学反思本,即检查又互学。并有多篇反思上传到校园网上发表。
一.坚持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专业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本学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挖掘校本资源,发挥学校骨干教师作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1、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解读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讨论,更新观念,探讨新策略,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
2、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教研组利用每个星期四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培训,学习各年段的教材介绍和优秀课改案例,了解教研课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几年来,数学教研组每年都有论文获奖。每年都有论文在刊物上发表。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信息技术组的老师也在这个学期立足实际、搞好教学,并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个基础上,还为各级信息技术竞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现将这个学期教研组工作总结如下:
1、 立足实际、搞好教学。
我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拥有一些转学生,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这些转学生之前从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是个空白,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开关机的方法,而其他的学生呢?已经会在网上邻居查找游戏,知道怎么将一个文件夹共享、隐藏、给共享加访问权限,有的时候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我们组的老师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
2、 立足教学、搞好教研组工作
在教务处的要求与指导下,这个学期的教研组工作是非常正常的,每个月都有教研组工作小结,集中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落实,并有记载,每月至少有一次专题性理论学习,内容针对强,且有带头中心发言,积极参加教研组的课堂教学专题性研究。每月组内至少开出两节研究课,每月至少听课四节以上。并做好听课笔记。
3、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组内三位教师平时注重自己的文化、业务学习,能攻记一本教学理论书,泛读两种以上杂志,撰写一定质量、教学论文,卡片摘记每月十张以上。任何教学活动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条主线,信息技术更是如此。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笔者参加了xxxx年浙江省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备课会,参加了温州市低年级信息技术备课会,组内三位老师参加了市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讨会。笔者制作的两个课件被市电教馆评为两个一等奖,在该次评比中一等奖仅十三名,为我校争得了荣誉。
4、 竞赛辅导成果较好
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共有教师24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8名,“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优秀学员1名,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展秀婷特级教师工作坊成员1名,南宁市教学骨干6名,南宁市良庆区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1名。该教研组积极进取,勇于变革,不断激发教师的教研活力,提升教师素质,逐步形成了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教研文化。该教研组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校其他学科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风气。
变革:焕发新活力
说起本校的数学教研组,大联小学的校长黄英仁感慨于该教研组的巨大变化。他说:“以往数学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时,多数老师只是听中心发言人讲,即使有些老师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可由于组内成员多,很多时候还没轮到自己发言,活动就结束了。现在,教研活动在小组内开展,规定每人必须参加,人数少了,人人都有机会发言,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教研组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收获教研成果?2010年,李为定副校长决定改变数学教研组原有的结构设置,把教研组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组,三个年级组的组长根据本组的教学实际,组织组内成员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如每个学期开学伊始,各年级组的每个成员都要提出2—3个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感到困惑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组长将问题集中起来,确定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本组的教研主题,然后紧密围绕教研主题,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主管三个年级组的教导主任李菊娟要参与并指导各年级组的教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各年级组的组长要与组内成员共同完成整个学期的教研任务,并及时进行阶段总结。变革后的数学教研组分工明确,教研工作有的放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黄洁彬老师是数学教研组中年级组的组长,2012年秋季学期,在征集大家的意见后,她将组内老师普遍感到困惑的“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作为本组的教研主题。确定了主题,组员们开始了思考和探索,在对比课改前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后,他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课改前,在教学“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学方法单一,但学生学得扎实;课改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倡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计算出错率却增加了。如何让学生既能扎实掌握传统算法,又能开动脑筋,掌握多样化的计算技巧呢?黄洁彬带领组员们积极探究、实践,通过反复分析组员古迎春老师的《用一位数除三位数》教学案例,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失误并非因为基础知识没掌握好,而是由于粗心、马虎,没有进行检验,书写不规范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组员们提出了培养中年级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具体要求,并把这个要求坚持不懈地落实到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普遍形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个主题研究也解决了我的教学困惑。”古迎春老师这样说道。
和中年级组一样,在2012年秋季学期,低年级组针对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问题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高年级组则以组员杨健梅老师参加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解决问题”专题赛课活动为契机,集体深入研读、对比教材,研究“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开展了“如何有效使用主题图”的专题研讨。
变革后的数学教研组,其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明显增强,各年级组都有了明确的教研方向和主题,并且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研工作的主角。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的变革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研工作效率,使数学教研组焕发出新的活力。
结对:携手共成长
为使新、老教师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还实施了“青蓝工程”,让新、老教师“结对子”,建立“师徒”关系,开展“传帮带”。老教师给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青年教师给老教师讲解教学新理念和新技术,“青蓝工程”不仅提高了结对双方的业务水平,还增进了教师间的情谊,营造了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联小学青年教师陆秋月对自己在2010年上的那节公开课记忆犹新:“由于课前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准确,抓不住教学重点,课堂很混乱,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课后,陆秋月的“师傅”梁明巽老师主动找到她,和她一起重新研究教材,一起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及点评,一起准备教研活动材料。每次陆秋月上课,只要有时间,梁明巽都会到她的班上听课,课后从教材解读、教学预案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细致地指导陆秋月。同时,陆秋月经常抽空听“师傅”讲课,虚心请教。经过一个学期的“帮带”,陆秋月的教学水平有了全面提升,在2011年春季学期“解决问题”专题赛课中,她荣获了校级一等奖,她的课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在陆秋月进步的同时,梁明巽也受益匪浅,她说:“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不仅是师徒关系,还是同伴关系,我常常从陆秋月身上学到不少新东西。原本我在计算机操作、电教平台的使用等方面不是很熟悉,在陆秋月的帮助下,现在我学会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可以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了。我希望我们继续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011年9月,刚毕业的杨贵玲成为大联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跟许多新教师一样,杨贵玲在工作之初也遭遇了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教学环节不清晰、无法有效调控课堂等问题,这让她感到异常沮丧。时任数学中年级组组长的李菊娟老师看出了杨贵玲的忧虑,主动与她“结对”,建立“帮扶”关系。针对杨贵玲初入职的教学问题,李菊娟采取“青年教师上好一节课”的策略,让杨贵玲在备课时做到依据课文内容确定“教学主题”,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教学思路”,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流程,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杨贵玲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教学业务,并在2012年南宁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现在我学会了抓住教学主题,掌握了有效调控课堂的技巧,教学流程清晰了,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了,李菊娟老师的帮助和教导让我深深受益。”对于自己的成长,杨贵玲这样说道。
“青蓝工程”有效地整合了教研组内的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快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步伐。教研组还以“青蓝奖教”的形式评出校内“优秀教师”“优秀团队”,以评先进为载体,帮助这些优秀的教师和团队推广经验,催生持续发展的动力。
两年多来,大联小学的数学老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不断成长进步,在各种赛课活动中频频获奖,共有300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获奖、发表。2009年,谢肖英老师主持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广西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研究》获得研究成果一等奖。目前,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还承担了南宁市良庆区“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之策略研究》等6个课题的研究,并参与广西“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A类课题《南宁市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教育改革样本实验。
示范:带动多方多学科
数学教研组在教研方面的良好进展,在全校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教研组的发展。
“我们平时也开展教研活动,请专家来校指导教师教学,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听课,但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语文教研组组长黄彩雯说,“现在,本校数学教研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多次向他们学习取经,并且邀请李为定副校长来指导我们开展教研活动,去年以来,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教研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2年秋季学期,语文教研组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契机,把“聚焦课堂教学”确定为教研主题,生动活泼的讨论活动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
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的辐射、引领作用还延伸到了兄弟学校。2012年6月,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来到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连山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在此期间,该教研组开展了“如何有效使用主题图”专题教研活动,引发了连山小学老师们开展主题教研的兴致。在连山小学教师们的邀请下,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派出组内各年级组长进行帮扶指导,就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如何收集和确定教研主题进行了详细讲解,主动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在共同开展教研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连山小学的老师们提升了教研水平,大联小学的教研活动则得以深化。
一、小学数学教研组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调查的几所学校的教研组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研组缺乏共同的专业愿景
教研组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更没有共同的专业愿景。教师个人自由发展,都是各管各的。教研组长只起到“传话筒”的作用,没有规划团队发展的方向,没有起到引领整个团队前进的作用。
2.教研组成员缺乏工作热情
年龄偏大的教师,倚老卖老,以经验型教师自居,满足现状,不乐意接受新力量的冲击,大多处于职业倦怠期。有些青年教师受到教研组文化的同化,也不求上进,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只求稳住饭碗;极少数积极向上者,有时还被视作嫉妒、攻击的对象。这样的工作状态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不好的教研组文化。
3.教研活动形式化
教研活动每两周一次,要求定时、定点、定主题。但实际上因为没有行政人员参与,所以经常偷懒,基本没有真正地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内容无主题,缺乏针对性、实质性,只是传达上级的任务。组织形式过于散漫,有时干脆不活动,美其名曰:“自学”;或者为了应付检查,前半场装样子宣读理论,后半场就是聊家常。只有课例研究活动除外,因为有专家和行政领导参与,所以相对而言效果要好些。但是因为组织纪律不够严格,不自觉的老师在下面交头接耳,很不尊重上课老师。评课也只是专家重点点评,然后几个自认为有经验的评几句,而其他教师“头一低,嘴一闭,眼一垂”就把教研活动的时间打发掉了。这样的课例研究活动,对于上课者本人来说,每一次的体验与反思,就是一次超越自我的过程,但是对于其他听课教师,受益不大,因为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活动。每学期课例研究活动只有两人上课,其他教师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没有具体的任务,主体的激情没有被激发出来,也就没有参与的热情。
4.教师缺乏研究意识
首先,由于学校管理以教学质量来衡量和评价教师的水平,并与绩效奖金挂钩,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利益。于是,一些课堂效率低下的教师面对“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自身的专业成长,对教研活动的感觉反而是负担;其次,一部分教师没能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缺乏研究意识,只是想当然的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思路,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行为,教学能力没有随着教龄的增长而增长。
5.教研组内人际关系不和谐
教研组的文化氛围过于严谨,教师在教研组内有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于大部分教师把教研组的上课活动看成是体现自己上课的水平。上的课,说的话,似乎都在比较一个教师理念的领先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另外,在外界的压力下,把追求高分数认定为高教学质量,从重视毕业班分数下移到重视每个年级的分数。教师们把高分数也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筹码。于是,坦诚、真实的对话少了,自私、狭隘的不和谐之音油然而生,内部的隐性竞争心照不宣。教师间没有思想的碰撞,只是守着固有的思想,阻碍了教师的成长。
6.数学教研组缺乏“数学味”
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应体现数学味。不少教育专家一再呼吁:领会课程改革的理念固然重要,而掌握、弄懂新课程中的知识尤为重要。但实际上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与数学学科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小学教师中的老教师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后升入中师,中专或大专毕业,继续教育大部分教师都选择的是教育学专业,而不是数学专业。所以,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教研组活动也只是针对课、研究课,没有深入的学习纯数学的理论,或者数学史,而这部分知识恰是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教好数学的基础。因此,有些教师无法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无法深入研究教学,直接地影响了教学工作。
另外,教研组虽有工作计划,但缺乏制度的保障;或者教研有制度,但具体落实缺乏措施或措施管理不到位,如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奖励机制,教研组形同虚设。
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使得学校的教研活动虽组织健全,却未真正成为教师继续学习与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教研组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研组文化建设的策略
1.确立数学教研组具体的核心价值追求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制定好核心价值追求。它是教研组每个成员的共同愿景,共同的发展目标。数学教研组文化创建的最终目标是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成长,教师的发展,归根结底,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共同愿景的制定必须综合考虑大家的建议,核心价值追求必须符合数学学科特色,体现数学学科思想。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让思维的翅膀自由飞翔,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等等。
2.逐步内化和提升教研组组长的文化管理意识
随着学校工作“重心下移”到各个教研组,教研组长的管理意识不断增强。教研组长不仅要有对事、对人的管理意识,还要有文化管理意识。就数学教研组而言,教研组组长在文化建设中,不再局限于对事务性工作的设计,而是把重心放在对每一个教研组成员的解读和扩展其发展空间上学会解读教师,读出教师的个性,读出教师的弱点,读出教师的发展空间,以此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教研组文化的新生。
3.培育多元化的教研组文化氛围
(1)营造和谐的氛围,构建民主型教研组文化。学校的管理形式决定了学校的文化氛围。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前提是管理要民主,评比要公正,所以需要变革学校的管理形式。管理者必须在观念上牢固树立民主平等思想,校长要时刻叮嘱自己做一个与大家平等的普通人,这样才能具有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公仆意识,才不致于凌驾教师、学生之上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在决定学校的所有事情上,都要把民主精神作为前提。其他中层管理人员,教研组长等,也应如此。应该秉着为学校、为教师服务的精神,而不是养尊处优,只会指挥教师做这做那。
(2)以任务驱动促进内在需要,构建学习型教研组文化。学习型组织――教研组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构建学习型教研组文化,需要靠外部的推动和教师自身的努力配合。可以将“任务驱动法”运用于教师管理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每个月头由教导处,教研组长商量、讨论,开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菜单,规定月底上交,再有科研组成员,进行无记名打分、评比、奖励,对特别不认真者给予警告与处罚,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菜单内容可以是教育日记、教育随笔、案例研究、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等。最初教师会当作任务来完成,但是在多次的评比后,会养成一种反思、研究的习惯,或者说尝到了其中的喜悦,慢慢地内化成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样,学习型教师慢慢增多,学习型教研组文化也就慢慢形成了。
(3)以研促教,构建研究型教研组文化。
1)以生活素材为资源,培养问题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初源泉,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学生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将静态的知识建立在动态的问题之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实现自主构建。
作为数学教师,要有敏感的问题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多观察身边的数学现象,反思与我们数学的本质关系;可以多看数学教育杂志以及纯数学理论的书籍等等,积累更多地数学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2)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课例研究是最好的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途径。教研组要经常开展磨课活动。即教师与教研组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循环过程,目的是通过“磨”达到“合”──教与学的融合,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磨课是多层次、多方式、交叉进行的,比如:有师徒结对的磨课、备课组合作的磨课、教研组围绕主题的磨课、跨学科的磨课、校际联合的磨课、在研究人员支持与引领下的磨课等。磨课的重点是磨教学设计,关键是看教学行为的改善,落脚点是教学效果。
3)以焦点论坛为平台,内化专业理论。在课堂教学研究后,教师们都产生了许多想法。要给教师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将教学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内化专业理论,将理论与实践融合,促进教师对某个数学知识或教学方式等形成更高的认识。例如,本校数学教研组开展了校级“上课+论坛”的教研活动,将课例研究活动与论坛合作教研相结合。根据教研组确定的主题,一位老师开展实践研究,一位老师进行论坛式研究。
4)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每学年根据学校大课题的方向,每个教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作为学校内部的小课题。可以自己单独进行,也可以开展合作研究。优秀的参与区课题的申报,其他的作为校级课题。在平常的教学研究中,开展与本课题有关的活动研究,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后,进行经验总结,课题结题。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教学实践上,教师都能有很大的收获,教师的科研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4)学会系统思考,构建反思型教研组文化。
1)个体反思。教师的反思精神和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索,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就提出过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也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是每天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可以是对学生某种行为的反思,还可以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等等。可以采用教育随笔的形式,研究日记的形式来体现出来。
2)群体反思。群体反思是个人反思的补充。个人反思有一定地局限性,群体反思可以综合大家的智慧。在集中观课、说课、评课中,大家针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想法与建议,思维碰撞,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更进一步。因此,群体反思必不可少,它可以促进个人的再次反思,更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5)合作共赢,构建合作型教研组文化。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必定是一个团结奋进,合作共赢的集体,合作精神是教研组文化形成的标志和灵魂。只有帮助教师建立合作共赢的价值观,才能齐心协力搞好教学工作,发展好教研组。学校布置的任务要求组员共同完成,做到分工不分家,使教研组充满凝聚力、向心力。但是合作并不代表同化,在一个教师群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非常重要的。所以更应该营造一种教师内部协作竞争的氛围。另外,可以建立数学学科网站,大家可以在网上互相交流、切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定期整理和收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论文、集体备课教案、说课资料、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参考资料、拓展资料和课件等等。这样不仅把教师的智慧结晶及时保留下来,而且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4.以实施效果的反思和评价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