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写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①选择新闻人物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
②凸显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其思想发展的过程③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的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
④在社会生活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2、新闻特写的写作要领有哪些? P527
①抓准“镜头”
②要有精彩的细节描写
a、 细节要有特点
b、 细节要有动感
③要抓住新闻事实的写
④要情景交融地写
⑤善于运用背景材料烘托和凸现
a、 背景材料,特别是当它独立成为一个背景段落时,
一是要挑选那些本身具有镜头感的背景材料,二是
要尽量把它们写的有镜头感。
b、 大量背景材料的运用要讲究巧妙,位置要灵活,最
好是把背景和新鲜的的事实描写自然而有机地融为
一体,成为一个新创造体、新的镜头,从而在全文
中居于更突出的地位,加强特写的立体感与纵深感
3、通讯的基本特征 P315
①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
②真实、有时效性、所报道的事实有新闻价值
③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满足欲知
详情的需要
④通讯报道的事实更形象、生动,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
原生形态,更具感染力
⑤文体较自由
⑥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⑦体现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⑧多用详述和描法表现事实
⑨与消息相比,通讯时效性稍差
4、通讯写作中主题的提炼方法和选材方法 P352
提炼主题:①依据事实,提炼主题
②预设主题+事实印证
选材方法:①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②围绕主题选材
③选材忌重复
5、怎样写好事件通讯 P432
①要迅速赶赴事件现场,收集目击材料
a、 亲历事件,捕捉现场素材
b、 采访事发之后的现场
c、 请事件当事人陈述事件的经过和现场素材
②清晰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情节和转折点
③从事件中提炼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
④展示事件的关键场面,捕捉事件的戏剧性情节
⑤选择恰当的结构方式
a、 单线条过程结构法
b、 “多线条过程”结构
⑥写好事件中的人物
6、什么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有哪几种类型?有什么作用P195新闻背景:宏观意义:就事物产生和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
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狭义: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
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类型:1、历史背景 2、地理背景 3、知识背景 4、人物背景
5、事件背景 6、政治背景 7、原委背景
作用:①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②揭示事物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③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④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⑤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⑥介绍新闻人物满足读者好奇,阐述人物行为合理性⑦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1、 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请你谈谈对“用事实说话”的理解
2、 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请你谈谈新闻角度对新闻写作的意
关键词 新闻写作;采访;新闻调研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9-0016-02
1 现代新闻制作流程与制作技术
随着人们对新闻报道关注态度的改变,现代新闻制作较以前应经有了很大不同。不只是报道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扩展,现代新闻的制作流程和制作技术也进行了大幅度革新。
1.1 现代新闻制作流程
现代新闻制作有着一套严格的流程,相比以前不需要具体策划的新闻制作方式,现代新闻制作更为严谨、科学。
首先要举行新闻的选题会议,会议上由各新闻专栏记者、各新闻栏目编导等新闻制作的负责人提交各自的策划案,进行会议研讨以确定新闻选题方向。
然后是记者的实地采访,策划案通过以后,各负责人自己或者选调记者深入实地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搜集新闻所需的详细事实。
最后是新闻报道制作,专栏记者根据自己采访所得的事实进行主题提炼加工,通过新闻写作的各种方式制作成新闻作品;栏目编导则根据选调记者采访获得的新闻事实组织新闻报道的录制。
1.2 现代新闻制作技术
现代新闻制作技术的革新主要是依托新闻报道媒介的变化,之前新闻的主要传播媒介是报刊、电台广播。而如今,随着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现代新闻传播媒介大量涌现,使得现代新闻制作技术日益复杂起来,但应用最多的有还是下面几种。
1)报刊写作编排技术。报纸、刊物等纸质媒介的写作编排技术在今日依然是一种主要的新闻制作技术,其主要特点是不受播出时间和篇幅限制,在报道深度广度上有较大优势;
2)电台、电视数字制作技术。电台、电视制作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制作技术,通过画面、声音等元素,第一时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
3)网络、移动终端传播技术。网络、移动终端传播是目前新兴的新闻制作技术。数量大,使用方便,速度也快,是最有潜力的新闻制作技术,不过此种技术目前对新闻事实的审核不足,存在大量虚假讯息。
2 现代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
2.1 现代新闻采访
现代新闻的制作技术虽然有很多,但是不管哪种制作技术都离不开新闻采访。因为新闻采访是获取新闻事实、发掘新闻线索、整合新闻资源所必需的。
不同的是,由于现代的新闻制作对新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求的提高,导致现代的新闻采访产生了一些变化。
1)新闻采访目的
通过选题策划会议,记者已经明确了本次新闻采访的主题,因此采访主要是掌握与主题有关的新闻事实、新闻线索。记者必须依靠自身的新闻敏感性,采访中多听多看,要及时主动地捕捉新闻事件、新闻线索新动态。
2)新闻采访时间
现代新闻媒介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所以采访的时间必须要尽量缩短。短时间内掌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基本原因以及某一些细节,依靠自身积累的新闻资源对新闻事件、新闻线索迅速进行整合,并作出回馈。
3)采访形式
新闻事件、新闻线索是不断发展的,都有相应的前兆、发生、、结尾阶段。现代的新闻采访记者一定要多跑、多问、多看、多记、多想,把采访活动放在每一天,每一刻。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
2.2 现代新闻写作
现代新闻写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写作,它还包括了电视台的新闻摄制、网络新闻网页的编辑编排等,其他一切用于组织新闻各要素、整合各项新闻资源、提炼新闻事实并完成新闻报道的各项技术手段和方式都称之为新闻写作。可见,现代的新闻写作的含义已经相当丰富。
3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间的相互关系
3.1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新闻采访获取的新闻事实、新闻线索以及相关新闻资源是新闻写作的内容来源。因此,新闻采访活动做的是否深入广泛,决定了新闻写作的是否深入广泛。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新闻线索越深入、越详细,写起新闻报道来就会越顺利越顺手,而不至于文思枯竭、思路闭塞。可见,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高质量的新闻写作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新闻采访配合才行,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3.2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升华
在新闻界有这么一句话“叫七分采,三分写”,道出了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
七分采,说的是一份成功的新闻报道70%的时间和功夫是花在新闻采访获取新闻事实、新闻线索以及有关新闻资源上的,而剩下的30%的时间和功夫是花在新闻写作上的。这恰巧证明了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而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升华。
1)新闻写作进一步明确新闻采访主题思想
新闻写作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这与新闻采访尽可能获取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有关的信息明显不同。新闻写作将新闻采访获取的一手资料、二手资料等信息分门别类的加以分析,精心提炼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主题,然后围绕提炼出的主题进行新闻素材的布局谋篇。
2)新闻写作进一步明确新闻采访获取的舆论引导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对舆论引导是不加区分的,虽然也有就某一方舆论的问题提问,但那是为了收集更多的新闻事实、新闻线索。而在新闻写作中就不同了,需要结合政府政策,社会主流舆论方向对采访获取的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加以筛选,做出主流的舆论引导,不过要和自身的舆论观点区分开来。
3)新闻写作进一步明确新闻采访获取的新闻要素
新闻采访获取来的新闻事实、新闻线索比较庞杂,各个人的说法、看法也都一样,因此,没有明确的新闻要素。而新闻写作必须通过对新闻采访获取的新闻事实、新闻线索的分析、提炼,将其中的各个要素重新的排列组合,才能形成正式的新闻报道。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而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缺少任何一面都不能形成成功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黄柳菱.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误区及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48-50.
[2]徐晓红.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J].活力,2012(16):124-124.
[3]吕灵芝.浅论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0(18):168-168.
一、新闻写作叙述视角概述
新闻写作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闻叙述视角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传统全知全能的单一视角已经转变成了以全知全能视角为主,全知全能、人物有限、纯客观以及复合多种视角并存的多元化视角。
1.全知全能视角。叙述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来进行叙述,不受任何限制。它既可以描述人物内心的想法,也可以畅所欲言地评论某个事件,叙述者说的也许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
2.人物有限视角。叙述者始终从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一旦确定目标,所有的信息都会围绕人物的知识、情感以及知觉来表现。叙述者无权叙说人物不知道的信息,视点人物可以是一个人或是多个人。
3.纯客观视角。它其实是以非人格化的视角来叙述,反映的往往是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以及环境,不能分析人物的内心和评判事物。相当于用一台摄像机在观察人,纯客观视角也不是真正的“纯客观”,因为摄像机后面还站着人。
4.复合视角。从本质上说,叙述视角问题其实是叙述者权力自限问题,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叙述策略。确定了叙述目标,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叙述角度和叙述数量。叙述者为了实现某些效果,会在叙述过程中适当地转换视角,既可以叙述更多的信息,又不影响读者的判断。
二、叙事视角下新闻写作的改革
从叙述视角、叙述主体意识以及叙述结构模式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可以将1979年至今的新闻写作改革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生动—信息—调整—专业。
1.1979年~1984年:生动。
这6年时间是新闻写作创新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个时期,全国拨乱反正,新闻报道程式的单一化和教条化成了人们批判的对象,改革应运而生。这个时期,在提倡创新的氛围中,新闻界开始出现各种创新和试验的事例。从叙述视角的变化来看,虽然这个阶段还是以全知全能视角为主,但也开始探索纯客观视角、人物有限视角以及复合视角,其中,人物有限视角得到了成功的运用,为新闻形象性和生动性的增加奠定了基础,使新时期的新闻改革走出了一大步。从叙述结构看,摆脱了过去新华体垄断的局面,诸多文体开始登上新闻舞台。这时“散文式新闻”成为各种新闻的总和。它成功地打破了报道模式的单一化,使新闻结构创新迈出了第一步,对后来的新闻写作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2.1985年~1991年:信息。
80年代前期,新闻写作的改革更多的是记者在集体意识下对表现技巧的改良,但80年代以后的改革,记者对新闻主体的角色进行了重新构造,对传统单一宣传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新启蒙思想的兴起,对新闻写作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作为知识分子的记者,开始站在怀疑和批判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原来视作真理的观点,开始对事物真实的复杂的面目进行深度报道。这种深度报道形式是这个阶段最具活力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倡导的研究问题、参与实践以及调查社会的报道方式,还原了新闻报道的真实面目,同时也使新闻报道更具真实性。
3.1992年~1996年:调整。
新闻写作改革在这5年时间属于一种调整阶段,原因有两点:(1)1992年以后新闻写作在叙述视角、叙述结构以及第一人称新闻等方面变动不大,在方法上也没有什么创新和突破。(2)这个阶段对叙述主体意识和叙述模式的调整基本和80年代保持一致。第一人称新闻依然呈上升趋势,但有不少记者开始热衷讲述人物同故事和记者同故事,体验式新闻也曾风靡一时,但记者最终还是回到了中介者的身份。
4.1997年~2006年:专业。
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这个阶段的新闻写作在改革的路上又迈出了一步,从新闻文本内容以及样本统计的数据来分析,它的主要变化在于新闻趋向专业化。从1979年第一届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到2006年第16届新闻奖作品中可以发现,1997年以后的新闻变得条理清晰、语句简短朴实,同时直接引语地位突出,话语更加偏向民主化。这些变化都表明,这个阶段的新闻写作改革在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更加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也多了些人文关怀。
总之,新闻写作改革在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后,逐渐趋向成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新闻写作最终会回归新闻的本源。
参考文献:
[1]姚晓丹:《叙事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第4期
[2]罗鸣灶:《叙事学视野中的都市新闻写作》[J].《城市党报研究》2010年第6期
应景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根据银行部门的一些活动写成。例如,上街宣传反假币、哪家营业部门开张等等。
表扬式稿件:这类稿件往往是写优质服务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常的稿件不是写这位营业员技术比武受到表彰,就是写那位营业员不怕辛苦兑换残币。
汇报式稿件。这类稿件的特点是事无巨细,只要与银行有关,都要写到稿子里去,唯恐少写一条,就会冲淡主题。这类稿件多取材于半年总结、年终总结或对某件事情的汇报。
专业式稿件。写这类稿件的人,确实对金融业务很在行,因此,稿子中出现了许多行话和专业术语。特别是在专业术语方面,什么存贷余额、银行承兑、贴水贴现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四类稿件,媒体很难采用,因为,它犯了新闻的大忌。
一是新闻不新。应景式和表扬式稿件,从时效上看,是近期的,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认为它就是新闻。这两类稿件所涉及到的事,有的是例行公事,比如反假币宣传,每年人民银行都要下来搞这个活动,早已不是新闻。有的是银行的基本工作,像兑换残币、说文明用语、对客户优质服务。这还用得着写稿子表扬?
二是主题模糊。像汇报式稿件,一二三四五,样样都想写清楚,从班子建设到抓职工素质提高,从开拓业务到两个文明建设,从各项管理到严格考核,事情确实不少,但是哪条也没写明白,导致重点不突出,主题难现。
三是有碍解读。像专业式稿件,且不说其水平高低,就凭那一句句行话和一组组专业名词,就不符合媒体对金融新闻的要求。作为媒体,不只是面对银行部门的业内人士,在更大的范围内面对的是其它层面的读者,若发表这类专业式稿件,就有碍于他们解读,同时也不能达到宣传银行的目的。
就银行写银行,是定位不准的症结所在
在银行部门写金融新闻的人,总是以为,我就是写银行的事,这还存在定位问题?其实,这是种错觉。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对金融新闻来讲,它首先是供媒体传播的新闻。这就是说它不能仅仅局限于银行系统认可,关键是要向社会上,要让银行系统以外的读者能明白,从而理解和支持金融部门的工作。如果社会上的读者不认可,你写的即便是银行发生的事,但也违背了事实的“新闻性”这一基本要求,这种金融新闻写得再长再多,也没有实际意义。
再从阅读效果上看,金融新闻必须有其通俗性。可是银行部门的人写金融新闻,在这方面考虑欠妥当。他们把金融新闻等同于本部门、本系统的汇报材料和工作简报,只求自己和领导看得懂,却忘记了金融新闻的真正读者大多数是外行这一特殊性,因此,对些名词术语不做解释,对一些新闻事件的背景不作交待,这就背离了金融新闻的初衷。因为,你的本意是要让更多的人去读它,而更多的人却看不懂,这不是白耗费自己的精力吗?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银行部门的人写金融新闻时,在定位上存在着一个最大症结,这就是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对金融新闻定位,因此,他们所写的金融新闻就很概念化,大多失去了新闻性。
社会价值是新闻定位的重要标准
要走出金融新闻的定位误区,笔者认为,银行部门的人必须跳出本系统的圈子,站在更广的社会层面,像一般读者那样,去分析金融现象,目的就是从中挖掘出金融新闻的社会价值。达到了这个目的,金融新闻定位的问题就可得到基本解决。
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写本系统的金融新闻,要认准其新意所在,除把握好时效性以外,最关键的是内容要出新。这倒不是说,一些原来的题材不能用,而是要看它的社会价值。例如,写金融部门的管理问题,如果站在银行角度,就管理论管理,可能会觉得总是这一套,了无新意,但是若把它按社会价值定位,就会发现常写常新。这是因为,站在了客户的角度看银行管理,站在了竞争的角度看银行管理。这方面会对银行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写金融新闻的人通过比较后,就可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关键词 新闻写作学 研究对象 系统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严格说来,新闻写作学还不成其为“学”,它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迄今仍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或学说,还处于前科学或潜科学状态,因为,既往的探索还未能准确地把握住其研究对象。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的命名就是对这门学科的总体对象的概括表述,因此,“新闻写作学”的总体对象当然就是“新闻写作”。然则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总体对象在研究之前是一个未知数、一个“空框”,只有在研究实践中把握住了它的各个具体的侧面及各种内外联系,才能填实这个“空框”,使它从模糊空洞的概念“显形”为清晰具体的学科对象。准确确定科学对象绝非易事,从研究者的角度看。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中,科学对象常常只是研究的“日标”而未“显形”为确切、实在的东西,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作为规律和本质的对象并不具有直接呈现性,而是深隐于纷繁杂乱的现象之中的,所以,人们对科学对象的认识和把握总得经历漫长的试探、摸索过程。在初期的研究阶段中,人们关注和所能抓住的通常都是对象最表层、最具“客体(对象)性”的突出现象。
长期以来,我们的新闻写作研究就处于这样的初级阶段:注目于新闻写作活动中最表层、最具“客体性”的现象,尚未抓住新闻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本质矛盾。汗牛充栋的各种“新闻写作基础”、“新闻采写通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实用新闻学基础”专著和教材,基本上都是以各类新闻文体和新闻采写技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学术思路和愿望是:通过分析、梳理各类新闻文体的构成因素及采写方法,追溯性地“反推”出新闻写作活动的规律。然而,这样的思路并未顺利通向预期的目标,其达成的结果是弄清了,新闻文奉、文体“是什么”,而没能探明新闻文本、文体“产出”的内在机理。这样的学术研究实际上并不是“新闻写作学”,而是“新闻文章学”(或“新闻文体学”),“有意栽花花不发”的原因就在于学术愿望与实际对象的隔离一设定对象与客观对象不统一、希望研究的对象与予以研究的对象相偏离,
马克思指出,进行任何一门科学研究,首先都必须把握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主体”,‘也对此作了精辟论述:“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一门科学的对象。”。也就是说。科学对象或学科研究对象,就是某一现象领域的基本规律、本质矛盾。所以,要准确、完整、具体地把握新闻写作学的对象、范围,必须对新闻写作的实质即“特殊矛盾性”进行分析。
新闻写作是新闻写作者以特定的文化心理、认知结构为中介,感受现实生活获取事实信息并以特定体式的篇章化的书面语言予以如实表达的一种行为活动。因此,制作文本的行为活动实质上是写作者的心理活动。从共时性的角度看,这种心理活动是由多种相互依存的心理机能、心理因素(如感知觉、思维、情感、动机、意志等等)交织成的一个复杂结构;从历时性的角度看,它是这些相互联系的心理因素协同活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写作者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存在,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写作心理结构的建构、心理过程的进行与外在客观世界息息相关,客观世界不仅是写作心理活动的反映对象,还是写作心理活动的生成来源。
所谓“生成来源”,既指写作时的感受、思想、情感等等认识、体验来自于、受制于被反映的客观世界,还指写作者的“先结构”――性格气质、思想情趣、经验知识、技能技巧等等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也来自于、受制于客观世界。在写作全过程中,“先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在大脑中以“文本图式”的形态指引着写作者的写作行为,在任何一次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它都是先在的。但是,这种先在的心理结构并不能先于客观存在,它必然是写作者所经历的客观生活即“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理积淀,是由“存在”所决定的“意识”。
简言之,包括新闻写作在内的一切写作都是一种行为活动,这种行为活动是写作者的一种心理过程、心理结构,该过程、结构既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多种心理因素构成的,又必须依赖于与外部世界不断发生联系交流才能得以确立和发展。
还须特别指出,上述分析、描述显示,写作这种行为活动实际上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而进行的,它的特征完全符合系统论鼻祖贝朗塔菲对“系统”的界定:“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元素的复合体”或“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写作行为既然是一个系统,研究它的时候就必须有整体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要把构成这个整体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都纳入研究的视野,而且要把各部分、各部分与整体、整体与外在环境联系起来研究。既往的新闻写作研究之所以在对象把握上发生偏差,就在于他们把“新闻写作”这个总体对象的某些局部元素当成了整体,之所以使研究呈平面无序状态,则是由于未能找到这些局部元素之间深刻复杂的内在联系。
通过以上的描述和分析。大抵可以作出这样的表述了:新闻写作学的总体研究对象是新闻写作行为,新闻写作研究的终极目标(深层本质对象)是这种行为的基本规律。
新闻写作行为是一个整体系统,这一整体系统的所有内外联系――内部各组成部分和外部各影响因素一都是新闻写作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即对象范围)。
在具体研究对象中。对整体系统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主要对象(即马克思所说的对象“主体”、所说的“特殊矛盾性”),着重研究主要对象可收“纲举目张”之功效。新闻写作学的主要的具体对象,就是新闻写作行为的那些最基本的内外联系因素,它们是:新闻写作行为的过程;新闻写作行为的主体;新闻写作行为的环境或背景系统;新闻写作行为的诉求对象;新闻写作行为的成果。现对这五个方面的因素略作阐释:
新闻写作过程――新闻写作行为必然地体现为一个过程。新闻写作过程从显性或外部行为的角度看,可以粗线条地划分为“物”(采访以获取新闻事实材料)――“意”(运思以分析、整理、提炼材料)――“文”(行文以“外化”思维成果)这五个大的阶段,这三阶段也可以细化为聚材(采访、观察、查阅等)、选材(鉴别、筛选、整理素材)、定体(拟定或确定具体的新闻体裁)、炼意(从材料中提炼主旨)、结构(谋篇布局)、行文(动笔成篇)、修改、定稿等等环节。在这显性、外部行为过程中蕴藏着的是写作主体的感觉、知觉、记忆、动机、注意、兴趣、思维、情感、灵感等心理活动汇合成的“心理流”,它们协同工作于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是外部行为过程的深层内部机制。研究新闻写作过程既要探求和把握其外部流程的环节、模式及其变通灵活性,也要透视显性过程背后的心理
机制,由表及里又由内及外地揭示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新闻写作主体――新闻写作行为的主体就是新闻写作者。无论是把握新闻写作对象、确定新闻写作目标。还是展开新闻写作过程、完成新闻文本,都是新闻写作主体的“所作所为”,是他的心灵(心理结构、心理功能)的外化或物化,新闻写作的全部奥秘都集于写作者一身。因此,新闻写作主体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是新闻写作学研究的中心。但要注意,写作主体研究不同于写作过程研究,写作过程研究重在揭示写作过程中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机制,即研究主体的写作心理过程;写作主体研究则重在揭示写作者应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即研究写作主体的心理结构与建构。换言之,对主体的研究旨在透视新闻写作主体的生成原理,探讨如何建构新闻写作者的优化的文化心理结构。新闻写作学研究的最大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写作者,主体研究的意义正在于此。
新闻写作的环境系统――即新闻写作主体置身于其间的客观生活(自然、社会、人生),是新闻写作行为系统所依存、归附的一个宏大的“基础”系统。它既是新闻写作主体反映、表现的客体对象,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又是新闻写作主体心灵建构的源泉,是可以“内化”为主体的新闻写作文化心理结构的客体――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信息进入主体的视野、胸怀,必将造就或影响主体形成某种文化心理结构。把新闻写作行为系统置于宏大的客观环境系统中进行考察,不仅研究两者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更注重研究两者的转换、交流关系(主要指研究新闻写作者应当吸纳哪些客观生活因素以建构优化的心理结构),将有利于发现新闻写作行为的深刻规律。
新闻写作的诉求对象――新闻写作行为的诉求对象是读者。读者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读者是新闻写作行为系统的外部客观环境,他们独立于新闻写作行为之外,是新闻文章的接受者;另一方面,读者又是写作行为系统的内部构成因素,是新闻写作主体的一种“写作意识”。怎样理解读者是一种“写作意识”呢?其一、读者的需求、读者的接受能力、读者的注意和兴趣、读者的预期、读者的种类等等构成的“反馈系统”将从多方面制约新闻写作行为,每一个新闻写作者在写作之际,这个“反馈系统”都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其头脑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其文章写作。其二、每一个写作主体都既是传达者又是接受者,写作过程同时就是阅读过程,文章思路的更移或伸展、词句段篇的斟酌或确定、结构章法的调整或确立等等,都渗透著作者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存、经验积累、思想倾向、审美情趣、技能技巧等文化心理结构而进行的阅读评估,都是在边写边读、写读交融的过程中完成的。由此观之,读者当然就是写作主体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是可以置于写作主体范畴中进行研究的对象。
无论是作为深刻影响新闻写作行为的外部环境系统中的元素,还是作为新闻写作行为系统内部的构成因素,读者都是新闻写作研究的重要对象。
新闻写作的目的与成果――它是指新闻文本。由于进行新闻写作主体研究存在着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大脑及其运作机制迄今为止仍是“黑箱”,无法清晰透视――所以人类自有写作行为以来,对写作的研究就专注于写作的成品,写作成品的显在、直观性使其具有研究的便利性。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往的研究多注目并停留于新闻文本构成因素的平面而静态的分析,这样的研究固然有重大价值。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新闻文本这种“特殊的语言组织”的“特定规律、结构和手段(devices)”(伊格尔顿语);然而停留于结构主义的研究是不够的,还应当有着“建构主义”式的追根溯源,由终端产品的形态“反推”出其生成的机制机理,因为新闻文本不仅是新闻写作的终点,而且也包含着写作的起点,暗示着写作的目标、目的。写作始于写作目标的建立,写作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完成这一预期目标。主体在开始写作之时,头脑中“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写作活动成果的模样,它“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进行这样的建构主义式的研究,将可能发现生成、建构新闻写作主体的机制,曲径通幽地窥破大脑“黑箱”中的“物――意――文”生成转化运作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