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孤独的望

孤独的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孤独的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孤独的望范文第1篇

彻底孤独了

在这里

没有了朋友、

没有了同学、

没有了我自己的兴趣

我现在一切

都不同了

什么都没了

我伤心

我难过

也已经

没人可以分享

现在的我

什么都不会

被人

呼来唤去的

这种滋味

难受死了

我恨、我恨、我恨

永远的恨

我一定要坚强

坚持

永不放弃

为自己为我所爱的人

勤奋

奋斗

笑一笑什么都过去了

孤独的望范文第2篇

我会很轻易地喜欢上一个人,在伤害与疼痛过后,又很轻易地忘记这个人。我相信爱情,可我不相信爱情的永恒。我很轻易的就会被改变,但是现在我又做回了自己。王菲的《只爱陌生人》,“我爱上某一个人,爱某一种体温,喜欢看某一个眼神,不爱其他可能。”一遍又一遍的Repeat。不厌其烦。喜欢上了这个外表冷漠的女子,不可抗拒。

我是个怪异的孩子,有着多重性格。喜欢通过一个人的着装、言语、声音以及笑脸去猜测一个人的性格。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好玩的游戏,没有输赢。很多时候,我的笑容都混入了某种杂质。在混浊的空气中,它们显得有点脏。这让我觉得自己很讨厌。

在16岁以前,我一直生活得很安分,是个听话的乖孩子,标准的好学生。而在16岁这年,我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想,用巨大来形容并不夸张。我开始很不安分地学习以及生活。我开始逃课,开始对只学习的书呆子嗤之以鼻,开始不屑于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开始在不高兴的时候谁也不理。喜欢抽烟喝酒,开始打架。这并不是堕落。

不想禁锢自己的灵魂,我要把它们放飞,去寻找真实的自我,寻找快乐,寻找梦想,寻找自由。常常在夜里飙车,极限的速度。在风中感受自己的呼吸。累了,就仰起头,看天空弥漫着的色彩,浅水蓝,深海蓝,幽蓝……有几十秒钟,我的目光会定格在夜空上。我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想看什么。也许,只是想飞。而在仰望的过程中,前面除了可能发生的车祸,还有什么在等着我?

我仰着头问上帝,能告诉我什么是永恒?他说,没有。甚至我自己都不知道。永恒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它自古以来都只存在于儿门的心中,在心中扎根,然后跟着时间老去,枯萎。他的这些话直到现在我也不懂。

零污染音乐

我的生活没有支点,一直在摇摇晃晃的状态。而现在,只能用苍白来形容。昨夜我哭了,不停地喝酒抽烟。然后沉睡。下午的时候,一道阳光刺进了我的眼睛,我醒了。然后呆在家里用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写完了《聆听破碎》。小说中的男主角最终走向了末路。写到小说结尾处,我居然有种。我常常有意无意地追求这样的,很刺激。我从来都不追求永恒。男主角叶晟问我谁能告诉他什么是永恒。我告诉他没有谁。永恒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它自古以来都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在心中扎根,然后跟着时间老去、枯萎,在灰暗的天空下找不到落脚的地方,然后被放逐。我不知道这些破碎的语言,他听懂了没有。

夜里,关上房门,带上耳机。听许巍――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零污染音乐。听他的时候,我的灵魂已经在缥缈、悠扬、纯净的旋律中融化,即时的。然而,每当一曲结束,等待下一曲时,Discman里空气振荡的声音会让我的心瞬间丧失对任何事物的感觉。一片空白。

放肆的快乐

我想成为一个冷血的人,因为很少受伤。我知道这不是坚强,而是懦弱。我喜欢悲剧,因为悲剧最真实。我的感情细腻,对周边的事物超敏感,所以我会比别人更容易体会到快乐和痛苦。

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真正灵魂相通的朋友。读中学的时候,有一个晚上,我没有回家,而是跑去广场露宿,等待着天逐渐放亮,这是一种很放肆的快乐。一个人的生活,很好。尽管是孤独的。但是至少,不用强颜欢笑。

王家卫曾经通过欧阳锋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真正深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像陷入迷宫一样无计可施,无法依靠自己的智慧和信念去解开心中的情结。那样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炼狱。

难道我爱上你了么?

时文品读

曾经的我们总会很忧郁地认为自己是孤独的,在爱的牢笼里无法被人理解,总是千方百计的用各种愚蠢的办法来冲破这个爱的牢笼,我们管这种冲破叫“想飞”,可是当你真正地离开了“爱”后,你又能飞多高,你又会飞多久?

孤独的望范文第3篇

“谢谢我的团队,Carlos、Alex、姜山。谢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很感谢有你们陪在我身边。”李娜在当天发了一条微博,这是她8月初更新之后,发的第一条微博—伦敦奥运期间,中国奥运选手的微博“热火朝天”,在话题、争议满天飞的时候,她纹丝不动。与网络上的冷淡相比,李娜选择了在奥运期间出版自己的自传《独自上场》,与她同期推出自传的还有伦敦奥运卫冕成功的林丹。“想换个方式跟喜欢关心我的朋友和球迷沟通,也算是一个新的尝试。”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李娜对出自传的行为“轻描淡写”。

单飞做一个职业运动员

已经有媒体就奥运期间推出自传的运动员进行比较—“出自传林丹火爆李娜冷清,奥运成绩左右销量”、“在当当网的读者反馈中,仅有3条李娜自传的评论,远远低于林丹自传408条反馈信息”。

但这阻挡不了林丹在夺冠后对媒体表达“羡慕李娜”:“李娜就很好,她有自己的团队,而网球又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运动之一,有四大满贯,全球观众都爱看,整个职业的运作也规范。羽毛球却没有,还是集中在亚洲欧洲比较多。对运动员来说,哪怕是举重这种没人看的项目,付出都是一样的,但关注度不一样。”同时,林丹也指出了中国体育的某些现实,“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运动员,体制决定了我们必须要为国争光。”

李娜的幸运来自于2008年的“网球体制改革”。李娜、郑洁和彭帅等人主动要求“断奶”,脱离国家圈养体制,大胆走上“单飞”之路。李娜后来成了当之无愧的国际巨星。去年李娜在巴黎罗兰·加洛斯球场获得冠军后,有西方媒体甚至认为世界网球的格局从此要发生改变。李娜成为中国体育新名片,其影响力甚至要超过曾在NBA打球的姚明和男子110米栏的雅典奥运冠军刘翔,因为姚明只是打入了NBA,而同110米栏相比,网球才算世界范围内的主流项目。

“职业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大家肯定会觉得这两个名称没有什么差别,但对我来说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和体会。”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里披露“单飞”时的心态:

说实话,我的性格太直了,一些场面上的事情,我不会做,也不善于做,因此显得不合群,也让领导很难受,所以在国家队,我不算是很受喜欢的运动员,至少自我感觉是这样的。他们可能会想,羊群里怎么忽然就跑出一只骆驼来了?当然不会有人公开这么说,但那种微妙的距离感无处不在,没有赛事的时候,我基本没什么存在感,人家看我的眼神像是在看一扇玻璃门,穿过我的身体直达远方。当某项重大赛事到来之时,我忽然又炙手可热了。大家排着队亲切关怀,这给我关怀的啊……躲没地方躲,藏没地方藏的—躲球场打球都不行,人家照样能找到你。

“但长期这么相处下去,其实挺没意思的,我也难受,领导也难受。还是单飞吧,单飞就是双赢,大家都痛快。其实我跟国家队的关系也不算紧张,我们并没有多大的矛盾,某种层次上,我们其实还是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李娜说。

尽管没有明确指出具体事由,李娜在“单飞”一节中,还是多少写出了当年与国家队的龃龉。“有些事情有些时候没有得到及时的沟通,以讹传讹,已经离最初的原意有一些偏差了。等到队里的指示再一层一层反馈回来,最后到我这儿,也偏离了本意变得面目全非。有时实在匪夷所思,我只好去当面申诉,弄得队里也很吃惊:我听说的怎么不是这样呢?”

“现在自己做自己的主,担自己的风险,打自己的成绩,我觉得自己虽然比以前累了,但精神上比以前轻松了。现在挺好的,最起码不会为一些原本不该属于体育范畴之内的事分心。”这是她为自传取名《独自上场》的部分原因。

谈不上什么媒体误解

伦敦奥运,李娜单打首轮遭淘汰,双打次轮遭淘汰,短短不过几天。奥运之后的两站WTA顶级赛,李娜却先后战胜了大威以及强敌埃拉尼、A·拉德万斯卡、科贝尔等人,前后状态差异惊人。

“李娜180万伦敦一轮游,大满贯成绩刚刚的,为国征战却表现平平。你这是故意的还是有意的?”“奥运与职业赛哪一个重要?李娜分得很清!祝贺,巨额奖金可抵多少个奥运冠军奖金!”甚至还有人替她算了一笔账:

辛辛那提女单冠军头衔为她带来38.5万美元的奖金,折合人民币约245万元。而罗杰斯杯的亚军,已为她赢得了19.2万美元的收入,这两项加起来已经达到了370万元人民币。此外,娜姐还有望获得美网系列赛的额外奖金。不出意外,李娜在美网系列赛排名至少前三,如果美网夺冠,她将获得高达25万美元的额外奖金。如果她将系列赛排名提升到第一,且在美网夺冠,就能获得高达100万美元的额外奖金。(《奥运会打酱油职业赛打鸡血 三原因揭秘李娜战绩》,载《潇湘晨报》)

经历过太多复杂的争议,李娜始终不愿意解释,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关于奥运,她最终选择了不回答,还是那一句“奥运我尽力了”,不愿再多谈。据国内一些资深体育记者的说法,李娜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一直表现“冷淡”、说话直白,这也是她在国内报道中鲜有专访、采访的原因。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媒体误解,因为不可能每个人的想法一样,我出自传只是让大家多一些了解。我不太愿意去解释。我觉得,你如果认为这是杯子,我再怎么告诉你这是碗,你也不会相信,因为你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好吧,你说杯子,那就是杯子。”李娜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孤独的望范文第4篇

站在岛上,四顾茫茫,他的眼泪流了下来。难道自己的一生就在麻风岛上度过?

36年来,江志国一直守护在麻风岛上。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国里,他就是家长,病人就是孩子。

他是团风县麻风病医院院长。长期的孤岛生活,使他变得沉默寡言。他喜欢戴一顶黑色的遮阳帽,帽檐总是半掩着深邃的目光。在麻风岛上,他由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

1970年9月,22岁的乡村医生江志国被分配到麻风岛工作。一名老医生问:“年轻人,你犯什么错误了?到了这里,就是到鬼门关了!”

团风县麻风病医院始建于1964年。当时,岛上有81名病人,挤在20间破旧腥臭的茅草棚里。6名医护人员大多年老,年轻人都因忍受不了寂寞和偏见,纷纷调走了。他上岛的那天晚上,和3名医务人员共住一间草棚,床还是从一名刚刚去世的麻风病人屋里抬过来的。

岛上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一到晚上,野兽就来踢门。有一名医生的孩子放在屋里,竟然被狼叼走,只剩下一双鞋。站在岛上,四顾茫茫,江志国的眼泪流了下来。难道自己的一生就在麻风岛上度过?

两年后,江志国被任命为麻风病医院院长。此前,这里先后有8任院长,都是来去匆匆。他想,自己这么年轻就当了院长,肯定能干出点名堂来!

在几年间,他带领全院职工和有劳动能力的病人,没日没夜地干,种树、开荒、盖房、修路、打井、通电,使荒凉的小岛有了生机,病人全部住进了砖房。自1979年开始,江志国带领大家在岛上栽树。春去秋来,杉树、樟树、松树等长大成林,为岛上增添了绿色。为了防止有人偷盗林木,他们每天夜里巡山。有一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江志国为了追赶盗林者,差点翻船。最后,木材虽然追回了,他们却遭到了盗贼的殴打。

岛上有38名麻风病人,他们基本没有经济来源,前些年政府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费180元,后来又提高到了260元。但是,这些钱远远不够开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江志国带领大家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如今,岛上不仅有芝麻、花生、红薯、苦荆茶和蔬菜,还有板栗、柑桔、苹果、红枣等果树。吃不了的农产品,就拿到集市上卖掉。去年,剩余的水果、蔬菜卖了3000多元。

岛上还种植了各种花卉,以弥补经费不足。1989年,江志国到浙江金华学习花艺,并带回了优质种苗。自此,岛上有了茶花、梅花、桂花、君子兰、栀子花、铁树、榕树等,品种达三、四十个。仅此一项,每年能有两三万元的纯收入,这些钱基本贴补给了病人。

江志国的妻子童秋香,麻风病医院最老的护士,1973年上岛,1976年与江志国结婚。岛上的生活是枯燥的,也是寂寞的。早些年,岛上狼多。一到晚上,她就把门用木棍顶住,防止野兽袭击。夏天热得大汗淋漓,却不敢开门窗。有时,丈夫外出不在家,她心里发毛,就在门上吊一个铁桶,隔半小时敲几下,给自己壮胆。她有3个孩子,都是在岛上出生长大的。30多年来,她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麻风病人,为他们打针发药、缝补衣服、清洗被褥,从无怨言。

在外人眼里,麻风岛是绝望之岛;而在病人心中,却是希望之岛。

那年,一场罕见的龙卷风袭击麻风岛。傍晚时分,突然乌云密布,天昏地暗,平静的水库涌起了几米高的巨浪。碗口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屋顶的瓦片似纸片飞扬,整个小岛似乎都在颤动。顷刻间,屋倒墙裂,病人们吓得大喊大叫,哭成一团。

这时,江志国冲了过来,大声喊道:“不要怕,跟我来!”说完,他一边指挥医护人员转移轻病号,一边背起重病号跑。很快,病人们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一点人数,只有77名病人,还差一个。原来,烂腿的易以波还留在屋里。江志国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将易以波一把拉到背上。刚走几步,只听身后一声巨响,23间病房倒塌了,变成一片废墟。

在狂风暴雨中,病人无法过夜。于是,工作人员找来了木料,支撑起几间还未倒塌的病房,又在树林里搭了几间临时棚子,总算有了栖身之地。

第二天,江志国带领大家开始重建家园。当他正忙着指挥盖房时,家乡有人来送信:“你家的房屋被龙卷风揭顶了,你父母让你赶快回家修房子。”他想: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是该回去。可是,岛上这么多病人没处住,眼巴巴等着修房呢!于是,他对送信人说:“我这里实在抽不开身,你转告老人家,雇几个人修房吧!”说着,他将身上仅有的30元钱掏了出来,让送信人带给父母。消息传回,父亲拄着拐杖直戳地,大骂儿子不孝。当年10月,病房抢修完工,小岛重现生机。

然而,祸不单行。1995年6月,倾盆大雨连降数天,水库猛涨,很快便淹了小岛,病房被连排冲倒。面对又一场灭顶之灾,很多病人失声痛哭。

看着破碎的家园,江志国心如刀绞。他迅速向上级报告灾情,得到了8万元救灾款。为了节省经费,他带领医院职工和有劳动能力的病人当小工、搬红砖、运石灰,一干就是半年。

当时,岛上有两条小木船。江志国每天亲自划船往返8趟运砖,从天不亮运到天黑。砖一到岸,病人们再往工地搬运。最苦的要算运石灰了,因为天热,大家都穿凉鞋,没有任何防护,脚整天泡在石灰里。白天没感觉,一到晚上,脚上的皮肤大块大块地脱落,疼痛难忍。

就这样,他们建成新病房15间,维修病房20间,节约开支近两万元。当年12月,病人全部从帐篷搬进了新房。

在外人的眼里,麻风岛是一座绝望之岛;而在病人的心中,麻风岛却是一座希望之岛。经过治疗,这里先后有21人回归社会,走向新生。

唐氏三兄弟都曾是麻风病患者,老大、老二没有治疗,相继去世。老三也患上麻风病,村里人害怕传染,垒起了一圈石头墙,把他家围了起来,不让他出门。江志国知道后,把他接到了岛上,进行了精心治疗。两年后,他的病治愈了,医护人员把他送回家中,并告诉乡亲们:麻风病并不可怕,治好就不传染了,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如今,唐老三靠跑运输赚钱,家里盖了楼房,两个女儿也都上了大学,日子过得很幸福。

这一辈子,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麻风岛了。

为麻风病人送葬,是麻风病医院的一件大事。

1980年7月,一名30多岁的女麻风病人因患肝腹水死亡。然而,把尸体送到火葬场成了最棘手的事。听说是运麻风病人,不管是船工,还是汽车司机,要么不愿意拉,要么漫天要价。费尽周折,他们总算找到一辆手扶拖拉机。

到了火葬场,工作人员听说是麻风病人,立刻躲得老远,连尸体也不愿抬,他们让江志国等人自己动手。当医务人员通知家属取骨灰时,家属冷淡地说:“骨灰不要了,你们随意处理。”于是,他们只好把骨灰埋在岛上。

几乎每年的春节,江志国都是在岛上度过的。除夕之夜,沉寂的岛上响起鞭炮声。他和病人们一起包饺子,喝米酒,其乐融融。有时,他还亲自下厨,炒几个拿手菜。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他,过年就没了味道。

在社会上,“麻风病”三个字就像瘟疫一样令人恐惧嫌恶。有一次,江志国到武汉出差。下了长途汽车,天已经黑了。他找到一家小旅馆,拿出了麻风病医院开的介绍信办住宿登记。当服务员看到“麻风病”三个字,吓得脸色都变了,说什么也不让他住。一连找了几家旅馆,都是同样的遭遇。没办法,他只好找到湖北省卫生厅,才算解决了住宿问题。

更令他伤心的是,连亲人竟然也不理解。那年,他和妻子生平第一次到北京,看望妻子的哥哥。哥嫂都是国家机关干部,长期在国外工作,见到他们格外亲热。晚上,哥嫂邀请他们在家里包饺子。在饭桌上,嫂子随口问了句:“你们在哪儿工作?”江志国说:“我们都在县麻风病医院。”嫂子顿时愣了,笑容也消失了。哥哥马上解释:“他们是医生护士,不会传染。”可是,嫂子再也不说话了。直到吃完饭,也没开过口。本来,嫂子已经铺好了床铺,准备留他们在家里住宿。此时却突然改了主意,冷冷地说:“附近有个招待所,你们去住吧!”后来的几天,哥嫂再没露面,陪同他们旅游的计划也取消了。原来,哥嫂为此吵了架,嫂子把他们用过的碗筷都扔了。北京之行,伤感之至。两人无心久留,含着眼泪踏上了火车。

这些年来,江志国的心里似乎总有一个阴影,不愿与外界交往。他从来不走亲戚,也不爱交朋友,麻风岛就是他的全部世界。县里开会时,他总是独自坐在角落,从不与人同桌吃饭。因为他明白,别人尽管不说什么,可毕竟害怕麻风病。他不愿讨人嫌。

最让他寒心的是,他的3个孩子在学校里也饱尝冷眼。当年,他们住在岛上,每天孩子们天不亮就起床,坐40分钟的船,上了岸再走四五里的山路。尤其是碰上坏天气,狂风骤起,船在水中剧烈摇晃,险象环生。可当孩子们辛辛苦苦赶到学校后,同学们都喊“麻风婆”、“小麻风”。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同桌,有的还向他们吐口水。孩子们辩解道:“我爸爸是医生,不是麻风病人。”可是,他们稚嫩的声音,总是淹没在了一片哄笑之中。

孤独的望范文第5篇

王丕震也是绝无仅有的,不可复制的,我们以后可能不指望再有王丕震这样的现象出现,所以我觉得不仅仅在于他写了这么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而且他提供的文学作品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是把他看成是古典时代最后一位孤独的文学智者。因为是最后一位且是孤独的,所以我觉得可能以后不会再出现了。

那么我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孤独的文学智者,为什么是古典时代呢?当我拿到四箱书的时候,我大吃一惊,首先这个数量让我感到吃惊。当然,网络时代的今天,这个数字已经不足为奇了,我知道一些网络签约作家,他们几乎是每天要往网络上贴将近1万字,必须有1万字的容量才会增加他的点击率,这样的高产他们自己也叫做灌水。但是王丕震的高产,我想如果是跟灌水对应的话,他应该是注油,注进去的是油,油是可以燃烧的。所以我想王丕震他的意义绝对不在于数量。

我在翻阅王丕震的这些历史小说的时候,我想到与王丕震相类似的台湾作家,叫高阳,他也是专门从事历史小说写作的,其实高阳也是属于古典时代的,古典时代的文化市场,他也是产量很高,但是有一点高阳无法和王丕震相比的,王丕震是在晚年,18年的时间出现一个“井喷”,这18年写了142部书稿,高阳一共写了90余部,有105册,但他是从1951年开始专门从事写作,写了40来年,高阳的书在大陆几乎都出齐了。有个出版社主编当时说,中国大陆有11亿人口,也没有出过一个高阳。现在看来其实他说错了,至少他没去关注云南,在云南的丽江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王丕震在这样写作。

我为什么说他是古典时代最后一位孤独的文学智者呢?我觉得他的历史小说写作有其独特性,我把他的历史小说看作是知识审美的历史小说,他不同于当代文学流行的那种借古讽今的思维,实际上中国从新时期以后,基本上还是这种借古讽今的思维,即写历史人物,要把今天的观点放到这个历史人物中间,放在历史事件中间,把对现实的思考移入到历史中间去,基本上是这样的思维。而王丕震的小说是纯粹的、知识审美的历史小说,我觉得是缺乏市场,没有培育起这样的市场。我很赞成李建军说的一个词,就是王丕震的小说具有典雅性。

下面就我读的比较细的《陈圆圆》这部作品做一点分析:第一,不把历史当传奇来写,这是典型的知识审美式的历史小说的写法,虽然他是写陈圆圆,但是他既不夸大,也不丑化历史人物,王丕震笔下的陈圆圆是一个年轻貌美,才情并茂的古代女性,追求正常的和美生活,有着民间普遍的道德标准,他绝对不是把历史当传奇来写,他的历史小说基本上都是这个思路。王丕震看待历史是把历史看成是人的历史。100多部小说,基本上都是以人物为核心来写的,写人在历史中的遭遇、命运,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表现非常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