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挖掘历史

挖掘历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挖掘历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挖掘历史范文第1篇

乡土历史取材于本地,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世代口耳相传。这些口碑资源深入人心,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学生从小接触乡土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的机会较多,因而对之已有或多或少的认识,教师运用本乡本土的历史充实教材内容,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方面特别强调:“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这给课堂教学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提供了平台。“乡土史”( 包括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等文字图片资源)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不但可以扭转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引入一些乡土史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调查,使学生通过进入历史,走入社会,走近生活,亲自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对未来的影响,锻炼自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自走访一些身边亲历“”的老人,通过收集本地有关的历史材料,发现历史,辨别真伪,并将整理的调查材料在班级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既丰富了历史材料,弥补了教材内容叙述的不足,还使学生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目前历史教学中基本上以教材作为全部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较为滞后。一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二是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使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三是从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看,对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导致一方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历史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造成乡土历史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四是从课程资源内容看,资源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教材结构单一,相应学科知识的发展和课程资源渗透与融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从内容上看,统编教材的内容,相对各地学生空间距离较远,难以满足各地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趣味上看,统编教材探究的内容不具有地方特色,难以激起不同地区学生的兴趣;从范围上看,现行教材注重全局的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难以拉近与不同地区学生的距离。

挖掘历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象数据 云计算 私有云 Hadoop

1 背景

目前气象预报主要使用4种预报处理方法:第一种是经验预报方法,在天气图形势预报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系统的未来位置和强度,对未来天气的分布做出预测;第二种是统计预报方法,通过统计某一现象在历史的特定环境条件下出现的概率,从而推测出在未来存在类似环境时出现的可能性;第三种是数值预报方法,利用大气运动方程组,在一定的初值和边值条件下对方程组进行计算,预报未来的天气;还有一种是集成预报方法,即把不同预报方法对同一要素的多种预报结果综合在一起,进而得出一个优于单一预报方法的预报结果。

气象数据独立存在几乎没有价值,但往往配合其他数据,就会产生综效。从海量的气象数据众挖掘与其他商业活动的关联,从而实现精准营销和精确预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空管局气象中心有着海量的气象数据,包括了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MM5,WRF等气象数值预报模式每天的计算量更是惊人。气象预报的精度也从几百公里、几十公里提高到几公里,大大增加了模式的计算量。这需要配置很高的硬件才能实现,目前信息中心的数值预报每个计算模式是4台linux系统并行运算,该模式对硬盘的可靠性要求高,节点的接入和去除也比较复杂。因此如何高效的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挖掘气象历史规律,有效地存储、处理气象大数据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在,云计算技术可以为气象大数据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2 Openstack建设私有云

OpenStack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发的,以Apache许可证授权,并且是一个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项目,它是一个云平台管理的项目。部署OpenStack主要有三个核心开源项目,Nova(计算)、Swift(对象存储)和Glance(VM存储库)。Nova提供了跨服务器网络的VM实例的管理,它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为未知物理硬件和系统管理程序提供了一种计算编排方法。Swift项目可通过配置了普通硬盘的标准服务器提供可伸缩的冗余存储集群,可用于主要是静态数据的长期存储。Glance为Nova能够使用虚拟磁盘映像提供了一个存储库,提供了一个API来注册磁盘映像,还提供了磁盘映像校验和、版本控制(和其他元数据)以及虚拟磁盘验证和审计/调试日志.

目前全国七个空管局的气象中心信息室之间网络连接,数据共享。用于报文和气象产品分发的通信机为类linux系统(AIX或者linux),本文构想七个空管局气象中心用openstack搭建一个私有云。服务器、网络、存储的虚拟化,不但合理使用了各局之间的硬件,而且实现了数据的异地备份,节点的添加和去除也很方便。

该云计算数据中心整合了存储系统、刀片服务器以及小型机等,通过虚拟化、自动化、虚拟存储等技术将气象数据处理业务系统集成统一管理,构建了统一架构的应用服务平台,针对各种应用的维护、管理、升级均在服务器端实现,减少各地区管理员的维护和日常工作任务。云计算数据中心的用户交互接口以Web方式向用户提供。首先是针对物理资源虚拟化,虚拟化机制将具体的物理计算特性加以封装隐藏,对外提供统一逻辑接口,从而屏蔽物理设备多样性带来的差异,实现了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目录服务是用户可以访问的服务清单,监控统计用于监控用户申请资源的运行情况,进行用户使用节点情况的统计。用户端在原有较低资源配置情况下实现远程高强度计算和大存储容量的工作。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空管局气象中心信息室的资源难共享、数据不一致等问题,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当然也可以在一个中心单独部署,方便管理和维护所有应用。

3 用Hadoop挖掘气象数据

3.1 MapReduce处理技术

搭建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方便了系统管理,也为hadoop云计算软件的工作提供了基础。Hadoop包括Hadoop内核、MapReduce、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以及一些相关项。

MapReduce通过把对数据集的大规模操作分发给网络上的每个节点实现可靠性,每个节点会周期性的把完成的工作和状态的更新报告回来。如果一个节点保持沉默超过一个预设的时间间隔,主节点记录下这个节点状态为死亡,并把分配给这个节点的数据发到别的节点。每个操作使用命名文件的不可分割操作以确保不会发生并行线程间的冲突;当文件被改名的时候,系统可能会把他们复制到任务名以外的另一个名字上去。如图1所示。

(1)与传统的计算方法相比,基于mapreduce模型编写整编算法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mapreduce计算模型是分布式的,它充分利用了多个节点的计算能力和 I/O带宽,将原本集中在一台单机上依靠顺序运行的算法改为可以并行运行,使得在较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利用了现有空闲资源。

(2)map和reduce之间的中间结果不需要程序干预平台,本身会将所有map出的结果进行处理,省去用户程序中对大量中间结果的存储和处理,简化用户程序逻辑。

(3)mapreduce 计算模型下任务运行更灵活。由于计算任务本身无需对数据源范围进行框定,所以可在不修改任务界面和程序的情况下,完成对不同时间段历史资料整编值的计算。

3.2 气象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是气象数据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已知数据集中发现各种模型和概要的过程,其实数据挖掘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首先利用一些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检查,从某一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可能对数据做一些修改,然后又回到开始,应用其他的分析工具,获得一个不一样的或者更好的结果。尽管如此,数据挖掘不是分析方法的随意应用,而是精心安排和摄入考虑,决定什么才是最有用、最合适的一个过程。数据挖掘的过程可简要归纳为:问题定义、数据清洗与集成、数据选择与转换、数据挖掘算法执行、以及结果的评估与表示。

目前,气象数据挖掘的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分类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关联规则及孤立点分析、回归分析、依赖关系分析等,目前,有人采用聚类方法对气温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很好的气候区划结果,还有人采用粗糙集方法对台风路径进行预测。

3.3 实例

本文设计了一套测试方案,包括云平台集群构成、系统环境参数、并行任务、数据自身存储结构等。通过修改平台本身各项参数配置以及测试数据存储形式,分析云计算平台中map-reduce计算模型运算时效的各种因子,目前新疆空管局信息中心数值预报系统为4台linux并行,本文模拟该环境,虚拟化出4个系统,每个系统配置相同,系统版本为linux的一个分支CentOS 7,主节点配置IP地址为:192.168.2.1,其他3个分节点配置IP为192.168.2.2,192.168.2.3,192.168.2.4.

测试使用了MM5的计算,根据计算测试,比较和分析传统计算模型与mapreduce模型的计算时效量级。云平台的管理上更便捷,云计算平台的计算能力和运行时效与云平台集群构成、系统环境参数、并行任务、数据自身存储结构以及服务器性能、最大并行任务数、单个任务计算量、平台稳定性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任意两参数之间也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hadoop在任务调度时,任务初始化时间和寻址时间在任务整体运行时间的比例是决定任务时效能否提高的重要标准。由于基于传统小文件方式运行的任务初始化时间和寻址时间占总体任务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可优化空间较大。

4 小结

目前空管局气象中心的数值预报的并行预算,节点管理麻烦,存储管理相对云平台也不可靠,使用openstack搭建空管局气象中心的私有云,在现有基础上将民航气象中心及全国七个地区民航气象中心构成为八个大型航空气象计算和存储中心,该云中心拥有十到百万亿次计算能力和TB到PB级产模式。服务器、存储、网络均虚拟化,不但简便了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减少故障率,更是在此基础上搭建hadoop的云计算,数据挖掘历史数据。MapReduce分布式处理技术可以有助于气象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本文设计的云环境下的气象大数据服务框架为气象行业大数据服务奠定基础,提供了一个技术参照。云环境下气象大数据的服务与应用可以加速气象行业信息化进程、加快各地区空管局气象部门信息共享、完善异地灾难备份方案。云平台的适当应用能解决现有气象业务中一部分科学计算任务面临的问题,所以探索和开展基于云计算平台的通用大数据量科学计算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彭九慧,丁力,杨庆红.几种降水集成预报方法的对比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05):520-523.

[2]朱珠.基于 hadoop 的海量数据处理模型研究和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7-20.

[4]万至臻.基于mapreduce模型的并行计算平台的设计与实现[M].杭州:浙江大学,2008:17-21

[5]张强,熊安元,张金艳等.晴雨(雪)和气温预报评分方法的初步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9,20(06):692-698.

[6]金之雁,颜宏.数值天气预报并行计算模式的设计与可行性讨论[J].应用气象学报,1993,4(01):117-121.

[7]沈文海.从云计算看气象部T未来的信息化趋势[J].气象科技进展,2012,1(02):49-56.

挖掘历史范文第3篇

毛凯琳女士和纺织行业媒体谈到服装市场现状时说到,“目前,中国消费者在挑选纺织品和服装时更关心产品质量和安全。因此,生产商们努力研究最佳可能解决方案,通过优质安全的纤维材料和新科技运用,生产出优质,安全和可靠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美国棉花一直以其优良的品质和在种植过程中的严格监管而享誉业界,并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的欢迎,这可以从展会现场的繁忙窥见一斑。

在W2D02展位上,CCI展示了COTTON USA商标认证企业和品牌最新一季的服饰与产品,包括太平鸟旗下童装品牌minipeace, Batty Boop, Elle,李维斯旗下童装品牌Levi’s Kids, Teelocker, 联邦三禾纺织贸易有限公司(Fujian Federation), 七匹狼(Septwolves)等。

毛凯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棉花生产率先实行最佳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主要环境指标。过去四十多年间,美国棉农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包括,每产出一磅皮棉减少土地使用31%,降低土壤侵蚀68%,减少灌溉水量75%,节能31%以及减少温室效应22%。

美国棉花公司全球供应链营销亚洲副总裁石田克郎先生指出,“通过创新技术、流行资讯和技术支持,CI能有效地帮助纺织品公司扩大棉制品商机。”而美国棉花公司全球供应链营销部门副总监William Kimbrell先生谈到,“在我们的展位上,参观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到CI全系列棉制品面料开发样品和创新技术成果,我们还为参观者介绍了2015/16春夏流行趋势。”

继去年美国棉纺企业成功访问上海后,今年的10月8日至12日,美国国际棉花协会又在广东省广州市组织了一次全供应链市场推广活动。在CCI的协助下,美国棉纺企业Buehler Quality Yarns, Frontier Spinning 和Parkdale得以与25家中国本土企业进行了会晤,并参观了位于广州市的6家工厂。在历时1天半的内部贸易洽谈会后,美国棉纺行业代表又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当地多家纺织厂,会见了厂家的原料采购经理并探讨了中国企业对产品的需求。

美国国际棉花协会中国总监毛凯琳女士介绍,自2012年CCI安排美国棉纱行业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至今,美国棉纱厂商向中国出口棉纱同比增加了192%,累计出口量达到3.7万吨。2013年前8个月美国棉纱销售额达到1.2亿美元,远远超过去年同期的4400万美元以及2012年全年8400万美元的销售总额。美国向中国出口棉纱的形势持续向好。

挖掘历史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管理教学设计知识流程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存在于每一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可是随着知识量的增加,知识爆炸又使人们很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人们如何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教育是知识密集的领域。如今,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习方式以及管理理念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面对动态的、多变的教学系统,教师要吸收新的理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才可以保证成功的教学。

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很有经验,有的经验不足,如何让一些好的经验被大家共享,如何让没有经验的老师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有价值的帮助,如何让这些教学设计的知识在组织内能够得到积累,共享和应用,知识管理是起源于商务经济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不应当仅仅被看作是存在于经济领域中的孤立单元,其理念有必要渗透到与知识活动紧密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去。如何借鉴和学习知识管理的思想来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知识管理简介

(一)对知识的再认识

1.知识的分类

知识管理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知识的分类。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外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Know-What)—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Know-Why)—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3)知道怎么做(Know-How)—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4)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知识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第一种分类的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属于显性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后两类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属于隐性知识,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

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

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在其著作《创造知识的公司》中提出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

(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群化;

(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外化;

(3)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融合;

(4)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内化。

转化模式如图一所示:

3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

所谓知识管理是组织采取的有意识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三、教学设计与知识管理

(一)教学设计所呈现的特点需要知识管理的思想

1.教学设计专家和学科教师都是组织丰富的知识资源

教学设计一直被认为是进行成功教学的关键,正因为如此,教学设计专家设计了很多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有着抽象而精美的逻辑。他们把这些模式交给学科老师,希望得到“充分”应用。与此同时,老师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有自己的设计思路,并把自己的设计付诸实施,得到很多的经验和知识。当老师们在这个设计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这些脱离实际的模式并不能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原本应该进行密切合作的教学设计专家和学科教师之间无法进行交流。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专家和学科教师都是组织丰富的知识资源,采用知识管理的思想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原因如下:①学科老师的教学设计知识很多处于隐性知识的状态,是组织最大最丰富的资源。②各种各样的教学设计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应用才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教学设计方案。③知识不是自上而下的流动,而是自下而上的流动。即教学设计知识不是由所谓的教学设计专家强加给学科老师,而是老师之间进行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

2.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个过程

教学设计不单是一个过程,也不单是一门技术,对于教师来说,它是教师必备的能力。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能力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对于教学设计的水平暂且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水平是指懂得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工具,但是缺少实际操作的经验的能力水平。比如刚进人教学领域的老师,他们只是具备理论上的一些知识,还不具备实践的经验。中级水平是指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和实践的经验,能够利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工具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水平。高级水平是指具有丰富的教学设计经验,并且可以运用所掌握的教学设计经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如何提高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实践证明,“在做中学”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在做中学”是指在老师的实际教学中,根据需要提供帮助。这些帮助从哪里来,我们可以采用知识管理的思路把这些“帮助”形成知识库,进行有效的管理,让高级水平的教学设计者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变成显性知识,同时让中低水平的教学设计者者从知识库中得到及时的帮助。

(二)教学设计中知识管理框架的建构

构建教学设计中知识管理的框架,必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教学设计知识流程的分析

知识流程是组织的核心资源—知识在组织内各个驻点之间为创造价值而形成的一系列积累、共享、交流的过程。知识驻点是知识价值的增值环节,知识流程就是知识在不同驻点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流动形成的。

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知识流程,仔细的分析其流程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知识的基础编码与标准化机制

(2)知识的分类与模块化机制

(3)文档的积累与更新机制

(4)外部知识的内化的机制

(5)知识重用与授权机制

(6)知识地图与知识搜索机制

2.本体分类

所谓本体分类就是一套表达术语的定义。其核心的作用就在于定义教学设计领域的专业词汇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系列概念的支持下,知识的搜索、积累、共享也成为了可能。

3.框架建构(如下图所示)

本框架如图2所示:

(1)门户系统:这是用户进人知识管理系统统一的人口,用户通过界面对知识的分类,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使用他所需要的功能。

挖掘历史范文第5篇

一、操作类实验

所谓操作类实验,是指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它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及活动过程,能够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

1.利用实验,让插图“动”起来。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配有插图。通过看图,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但插图都是静止的,如何化静为动呢?运用实验就是一种好办法。

在教学第四册语文中的《雷雨》一文时。我首先在课前准备了一只能移动的“蜘蛛”,让“蜘蛛”从教学挂图的网上垂直向下移动,并画上一条细的直线,当作蜘蛛的丝。这样一来,不需我多费口舌,学生对“垂”字的意思便心领神会。再如“蜘蛛又坐在网上”这句话为什么要用“又”字呢?我只把那“逃走”的蜘蛛再移回去,学生就能体会到这个“又”字的妙处了:蜘蛛本来就坐在网上,是被大风吓跑的,现在风停雨止,所以它又回到原处了。第七册语文中的“趵突泉”,图为三个大泉眼“冒,冒,冒,好象永远不感到疲乏……”。教学中,我让一名学生上讲台用一根吹管向水槽中的水吹气,学生听着“咕咕”的水声,看着翻滚的水流,自然就能体会到大泉眼是怎么冒的,并进而体会到大自然的力量有多伟大!

2.利用实验,让情境“创”起来。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意义的情境创设是他们(学生)始终以积极态度参与的无形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积极主动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脑。

在教学《刻舟求剑》时,我通过实验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讲台正中摆放着一个透明的盛着水的大玻璃水槽,用一个无盖长方形的塑料盒作“舟”。在塑料盒的尾部放着一把小刀,把小刀推入水中,同时在该盒上用彩笔做上记号,然后让“小船”驶向对岸,问学生:“在做笔记的地方的水底下能摸到小刀吗?谁上台来试一试?”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并很快明白,原来掉剑做记号的地方不是停船时做记号的地方,船再移动,位置在变化。此举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3.利用实验,让难点“易”起来。

在《捞铁牛》一文中,铁牛是怎样离开水底,并被捞上岸来的,学生较难理解,是该文的难点之一。如用常规教法,恐难奏效。但利用实验却能使难点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我是这样教学的:用一个透明的玻璃水槽作“河”,用两个小铁盒当作两条“船”,用一个小铁块作“铁牛”。从“铁牛”分别牵出一根绳子拴在两个铁盒的中间。铁盒里各装了相同重量的钩码,然后同时从两个铁盒由小到大逐步取出钩码,随着钩码的减少,绳子越拉越紧,最后“铁牛”终于脱离了水底,再慢慢移动铁盒靠“岸”,“铁牛”就慢慢地被拉回了“岸”边,这样,把平常不易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从而突破了难点。

4.利用实验,让写作“活”起来。

写作课常常让不少语文教师和学生头疼。多数教师教学时,往往讲讲习作要求,简单提示习作内容,就放手让学生写,这样的指导,学生往往无话可说,即使写出来的也是空话、套话连篇。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到了学生感兴趣的实验,何不把实验引进作文教学中来呢?经过充分酝酿,我指导学生写作《鸡蛋能掉进杯子里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我说:“同学们,我们下节课做实验……”学生一听,都欢呼雀跃起来,“为了做这个实验,请每个小组(5人)准备鸡蛋一个、硬纸片一张、顶针一个。”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看见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每个小组桌上都整齐地摆着上述用品。我把从仪器室领来的烧杯发放到每个小组,并装上三分之二的水。在讲台上,我用硬纸片盖上水杯,硬纸片上放顶针,再把鸡蛋竖在顶针上。学生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伸长了脖子,露出既兴奋又疑惑的神情。我板书题目:《鸡蛋能掉进杯子里吗》,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有的说鸡蛋会打碎……学生争执不下。我说,大家不必争了,试试不就知道了吗?只见我手指对着硬纸片迅速一弹,纸片被弹飞,鸡蛋和顶针一块落入水中,鸡蛋完好无损。学生都很惊诧。我说,同学们可大胆地试一试,于是,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做起试验来。趁着学生意犹未尽,我说,请你们拿起笔,把你想说的写下来。于是个个奋笔急书,课堂上再不见咬笔杆迟迟不动笔的现象了。从学生此次的作文来看,大多做到了内容具体,鲜活形象,有感而发。

二、活动类实验

所谓活动类实验,是指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从事的某种活动。小学语文“新大纲”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试验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机穿插活动类实验,显得尤为重要。

1.利用实验,巧妙导入。

《蝙蝠和雷达》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做个实验。”用手绢蒙住几个同学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结果,有的同学把鼻子贴到下巴上,有的则贴到额头上。同学们笑得直不起腰来。“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贴错了?”学生答:“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对!他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被蒙上眼睛的蝙蝠会怎么样呢?”此时我再问:“为什么蝙蝠不会撞墙上呢?”有趣的实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欲探询究竟。

2.利用实验,精彩收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