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我们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月食现象。
3.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1)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2)地球仪的用途:有利于人们知道地球的全貌;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纬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形状都是圆;②长度不相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最短的纬线是南极点和北极点。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④纬线相互平行
划分方法:赤道为0°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划分为9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南纬、北纬辨别:纬度向南越来越大为南纬;纬度向北越来越大为北纬。
重要纬线:
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回归线(南北纬23.5度):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限,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极圈(南北纬66.5度):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极昼极夜的最南、最北界限。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地区(0°—30°);中纬度地区(30°—60°);高纬度地区(60°—90°)。
5.经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
,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特点:①形状都是半圆;②长度都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④所有经线都相交。
划分:从0°经线起向东、向西各分为180°;0°经线向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向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东经、西经辨别:经度向东越来越大为东经,经度向西越来越大为西经。
重要经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180°经线:既是180°E又是180°W。习惯上称作180°,没有东西经之分
20°W和160°E经线: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
20°W以东、160°E以西的半球为东半球
;
20°W以西、160°E以东的半球为西半球。
如果面对你的是180°经线,则左边是东经,右边是西经。
6.经纬网:准确描述一个地点的地理位置,例如北京:北纬40度,东经116度。
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注意: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其他地点位置的描述都由一经一纬组成,且要注明东西经南北纬(0度纬线、0度经线、180度经线不需要代号)。
7.地球自转:
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运动。
运动方向:面对地球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顺时针方向。
周期:一天(或24小时)。
地理现象: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和时间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8.地球公转
定义: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地理现象:四季变化和五带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地理现象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四季的变化
9.地球公转示意图:课本P13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
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例子:北半球冬季为科学家去南极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此时是南极的夏季,气温较高)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21
6.22
9.23
12.22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
月份
半
球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1、2月
北半球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南半球
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
10.五带的划分:
划分依据: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23.5°N~23.5°S)之间的地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23.5°N~66.5°N)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23.5°S~66.5
°S)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的四季变化现象明显。
寒带:北极圈以内(66.5°N~90°N)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内(66.5°S~90°S)为南寒带。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11.地图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2、比例尺: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换算时注意单位统一;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表示方式:1.数字式2.线段式3.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米或千米)
大小判断: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13.方向:①通常情况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画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③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4.图例:熟悉常用图例。P14
15.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如果A地海拔为800米,B地海拔为-500米,则用加法,A地B地的绝对值800+500=1300)
16.等高线:
定义: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的连线。
特点: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
17.等高线地形图:
18.地形判读:
等高线数值越大,地势越高;等高线数值越小地势越低。
等高线密集处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处表示坡缓。
19.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冰川。
五种地形的判读P17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等高线周围非常密集,中间非常稀疏。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海拔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100米以上);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等高线中间稀疏,四周密集。
20.地形剖面图:能够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21.基本概念:大陆(亚欧大陆最大,澳大利亚大陆最小);岛屿(位于北美洲的格陵兰岛面积最大);大洲(亚洲面积最大);半岛(阿拉伯半岛最大);
从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2.海陆分布状况
①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的说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②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绝大部分都是海洋。
23.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课本P29
图2.6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25.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顺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6.大洲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峡。
28.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顺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30.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人为因素)。举例:
①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地壳的变动)
②
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海平面的升降)
③
荷兰的填海造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
31.
板块学内容: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
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图P37)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32.
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洋是海与洋的总称,洋要比海大
重点地图读图指导: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读方位。(小河、村庄图)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读出某的经纬度位置及判断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所属的高、中、低纬度,两点间的相对位置。
3、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图,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七大洲轮廓,三条重要的洲界线。
4、判读:大陆、海峡、半岛、大洋、群岛、岛屿。
5、等高线地形图:识别陡坡和缓坡,山顶、山谷、山脊,海拔和相对高度。
6、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名称。
7、常用图例识别。
8、五带的划分图。
9、地球公转示意图。
10、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轮廓图。
一、相同点:
1、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设计在内容上都表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几方面音乐教学内容:
1)感受与鉴赏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和音乐知识的必要途径。在感受与鉴赏的教学内容中涉及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风格与流派、音乐体裁与形式四个方面的教学要点与知识。人教版与人音版的习题设计中都包含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将分别进行陈述。
①对音乐表现要素教学内容的习题设计
音乐表现要素包括音色、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结构等音乐构成的组成部分,这些要素是形成音乐不同风格、情绪、特点的重要依据。对音乐的鉴赏需要对音乐各种表现要素的熟悉了解,也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必要手段。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音色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第23页欣赏《丰收锣鼓》,习题为:“按照乐曲中主奏乐器出现的顺序填写序号”。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天山之春》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中第二题为:“判断下面两首乐曲片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都是为培养学生对音色的听辨能力,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音乐的熟悉和了解,积累音乐语言。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力度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时代》第9页欣赏《飞来的花瓣》习题为:“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强弱对比非常鲜明,你听出来了吗?请你找出乐谱中的力度记号。”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缤纷舞曲》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中第三题为:“聆听《波莱罗》舞曲,感受、体验乐曲的力度变化,说说它在力度变化方面的特征。”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都是通过感受、体验作品中力度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c.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速度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第4页唱歌《青春舞曲》习题为:“请你用中等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月光》课后习题第四题为:“聆听刘天华作曲的二胡独奏曲《月夜》,比较第一、二段极慢板与第三段快板在音乐表现上有何不同?”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都是通过对音乐作品中速度变化的体会,使学生感知速度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具有什么样的意义,进一步在实践中感受速度在音乐作品中的使用特点。
d.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节奏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锦绣山川》第28页欣赏《太行颂》习题为:“这首歌曲中有许多地方使用了附点、切分节奏,欣赏时注意体会它们表情达意的作用。”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轻歌曼舞》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四题为:“伴随下面的旋律,敲击两种探戈节奏,体验它们的音乐风格。”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是通过欣赏、实践,让学生体会不同节奏的律动特点、音乐表现特点,进而加深对不同节奏的认识。
e.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旋律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祖国颂歌》第14页欣赏《祖国颂》习题为:“以谱例第一个音作为横线所在位置,按音高变化画出旋律线。”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荧屏乐声》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二题为:“聆听电影插曲《冰山上的雪莲》,依照图形谱随着音乐唱一唱,试着分析在哪里?为什么旋律越唱越高,然后急转直下结束在底音“6”上?它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旋律进行的特点,进而了解旋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和重要地位。
f.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反映音乐表现要素——结构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学时代》第6页习题为:
这首歌的音乐结构是:A AB ABA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西北放歌》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聆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判断音乐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请用图形谱画出它的结构及音乐特征。”
这类习题都是针对音乐作品结构而设计的。通过类似习题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不同结构和结构划分方式,了解结构对理解音乐作品的作用。
②对音乐情绪与情感教学内容的习题设计
不同的音乐作品会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能够正确分辨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用语言描绘音乐作品的情感是感受与鉴赏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作品情绪和情感的辨别、体会和实践做出了相应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二单元《歌剧之夜》第1 6页欣赏《猎人进行曲》课后习题为:“请你说一说这首歌曲是用什么情绪演唱的,表现怎样的情景?”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梨园金曲》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一题为:“分小组、按角色,用赞颂、自豪的情绪演唱《唱脸谱》。”
这类习题的设计多是通过欣赏作品,感受音乐作品传达的情绪和情感,进而了解音乐作品在表达不同情绪和情感时的方式和手段,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③对音乐体裁和形式教学内容的习题设计
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体裁和表现形式,音乐体裁包括进行曲、夜曲、艺术歌曲、交响曲等,音乐形式包括独唱、合唱、独奏、齐奏等,对不同音乐体裁和形式进行介绍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不同的习题方式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积累。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体裁和音乐形式分别设计了习题。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体载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9页欣赏《月夜》的习题设计为:“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与人声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你能结合欣赏这首歌曲,说说钢琴伴奏的作用吗?”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难忘岁月》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倾听《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体会抗日军民誓死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的坚强决心和英雄气概。”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都是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体裁,并认识不同体裁的音乐特点。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形式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环球之旅——北美掠影》第42页欣赏《红河谷》,习题为:“试将《红河谷》的齐唱与合唱形式作一比较,谈谈他们给你带来的不同感受。”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西南情韵》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一首混声合唱曲。它包括了、 、 和 四个声部。此外还有 参与其中。
这类习题都是针对作品的音乐形式设计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知识的积累,并认识到不同音乐形式具有不同的音乐表现力,进而了解到音乐的多样性。
④对音乐风格和流派教学内容的习题设计
对风格与流派的了解是欣赏与鉴赏内容的重要部分,音乐风格和流派代表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音乐的特点及发展,增加学生对风格和流派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如对西方维也纳古典乐派进行学习,将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体载奏鸣曲、交响曲以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作品内涵。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风格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梨园撷英》第31页: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情的黑土地》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五题为:“聆听音乐片段,将具有东北风格的歌(乐)曲选出来,并在其序号后面的括号里打钩。”
这类习题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听赏让学生分辨不同的音乐风格,对作品音乐风格形成感性认识。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流派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西洋乐话》第31页: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月光》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六题为:“搜集有关印象主义(印象派)的绘画、诗歌、音乐,了解它产生的时代以及艺术上的价值。”
这类习题是围绕音乐流派进行设计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音乐特点有所认识,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
2)表现
表现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是充分体现音乐实践性的重要途径。通过表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增加学生的自信。音乐教学中的表现包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练习来提出要求和加深认识,也是课后习题设计的重要针对性内容。在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表现方面的习题设计内容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演唱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唱歌《送别》的习题为:“背唱《送别》,从中体会歌曲的抒情意境。”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瑰丽的电声》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一题为:“学唱《大海啊,故乡》。试一试将歌曲中的主导节奏用‘强强弱’的方法演唱,体会一下大海波涛起伏荡漾的感觉。比较一下第一、三、五、七句中的。大海啊。每次演唱时有何不同?哪一句像在低吟轻叹,哪一句像在动情地呼喊?以你喜欢的方式演唱。”
这类习题都是对唱歌教学提出的要求,通过类似习题设计让学生学习唱歌的知识、技巧,并熟悉一部分歌曲,进而表现歌曲表达的情感和内容。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演奏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之声》第9页竖笛教学: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四题为:“自己选择乐器,练习演奏《翻身农奴把歌唱》。”
这类习题都是对演奏教学提出要求,增加学生对乐器的认识,并提高演奏能力。
c.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综合性艺术表演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环球之旅——北美掠影》第43页音乐活动:“为《红河谷》配上简单的动作,边唱边表演。”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梨园金曲》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聆听《智斗》,判断三个角色各属于哪个行当?试着分角色做表演。”
这类习题多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综合性表演,是对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增加学生音乐实践的机会。
3)创造
创造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即兴创作和用音乐材料进行创作,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在创造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对音乐创作材料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对音乐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也就对创造的难度有了新的要求,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阶段教材针对初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即兴创作和运用音乐材料与手段进行音乐创作设计了相应的习题。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即兴创作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冬之旅》第49页音乐活动《铃儿响叮当》习题:“以小组为单位,为第一段歌词创编动作,并勇敢地在大家面前表演。”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一题为:“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美丽的村庄》,根据歌曲的意境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活动。”
这类习题多强调即兴性,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临场发挥,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应力、观察力和对临时事件的控制力。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运用音乐材料与手段进行创作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狂欢节》第11页习题:“请你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歌曲编配伴奏。”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乐海泛舟》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四题,“用你喜欢的变奏方式,为下面的旋律写两个小变奏。”
这类习题是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的手法和技巧,利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对音乐创作知识的积累。通过练习,锻炼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4)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是以增加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内容的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看待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审美能力。音乐与相关文化在教材中的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这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整体认识。在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的习题设计中表现如下:
a.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与社会生活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第49页音乐情景剧习题:“请你谈谈自己保护动物的经历以及保护动物的意义”。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绿色家园》课后习题第五题为:“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地方被列入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试用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介绍给大家。”
这类习题通过音乐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社会属性的认识。
b.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与姊妹艺术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第44页习题为:“说说你喜欢哪些影视音乐作品。为什么?”
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难忘岁月》课后习题第四题为:“了解《四渡赤水出奇兵》《保卫黄河》《游击队歌》各表现了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情景?看看相关的歌舞、绘画、雕塑、书籍、电影、电视等资料,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
这类习题通过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增加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了解,并了解同一题材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增加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c.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中针对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习题设计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第25页习题为:“同学们,请你创作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并为它选配背景音乐。”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雪域高原》课后习题第六题为:“在中国地图中,把自治区用色笔勾画出来。你听过、收集过哪些藏族歌曲?把这些歌的名字写出来,唱给同学们听听。”
这类习题是借助音乐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历史、地理、人文风貌,对加深学生对音乐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学科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
2、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课后习题都要以文字的方式形成,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拓展和实践练习。文字介入的方式根据语气表达不同主要分为两种形式:提问式和叙述式。提问式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展开联想,完成对音乐知识、作品结构及音乐实践等方面的学习。叙述式是通过陈述提出要求,完成对音乐知识、作品结构及音乐实践等方面的学习。无论是提问式,还是叙述式,在问题提出的角度和达成结果方面都可以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主观题是针对具体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或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对问题形成准确地认识或得到明确的指令,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性内容的了解。客观题是为锻炼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想象力而设立,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提问式主观题举例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边寨飞歌》第30页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习题为:“你能听出为这首歌曲伴奏的特色乐器吗?”
此处针对欣赏作品《月光下的凤尾竹》提出问题:你能听出这首歌曲伴奏的特色乐器吗?并给出两个答案进行选择。问题提出的目的十分明确,答案也十分明确,目的是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到《月光下凤尾竹》的伴奏乐器是葫芦丝,并认识这种乐器。答案具有唯一性和针对性。
提问式客观题举例如下:
人音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非洲的灵感》第1 7页中“实践与创造”第五题:“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议论一下在现代音乐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非洲音乐的影响?你印象最深的非洲地区音乐有哪些?介绍给老师和同学们。”这道习题为拓展学生对非洲音乐的多方面了解而设,每个学生的理解和回答都是不一样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学生对音乐多方面的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答案具有多样性和发散性。
叙述式主观题举例如下:
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电子空间站》第48页:
这道习题是为训练学生对音高的认知能力而设计的,题目中明确提出了需要学生完成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录音写出正确的答案。
叙述式客观题举例如下:
人音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9页中“实践与创造”第一题:“用满怀深情的歌声唱好《让世界充满爱》(全曲的第二部分)。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学其他段落,并在集体活动中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唱。”这道习题用叙述的方式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提出要求,目的是锻炼学生识谱能力和自学能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是对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习题虽也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提出要求,但着重点与主观题不同,结果没有统一性,而是对学生客观能力的一种认识与提高。
3、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课后习题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填空式、问答式、判断式、选择式、论述式。
1)填空式
填空式是采用填空的方式进行习题设计,目的是通过填空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并学习用文字的方式解释音乐。例题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边寨飞歌》第33页欣赏《母女夜话》习题: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西南情韵》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一首混声合唱曲。它包括了 、 、 和 四个声部。此外还有
参与其中。
2)问答式
问答式是采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习题设计,目的是通过问答有针对性的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掌握要学习的音乐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分析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题如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狂欢节》第13页欣赏《百鸟朝凤》习题为:“你能想象出唢呐模拟了哪些动物吗?”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经典交响》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二题为:“聆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比较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有何不同?《命运交响曲》第四乐章的音乐情绪与第一乐章有什么不同?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判断式
判断式是采用听音乐做判断或根据给出的音乐知识点进行判断的方式进行习题设计,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分辨不同类型的音乐和掌握不同的音乐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例题如下: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唱天地》第21页音乐活动:
人音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情的黑土地》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五题为:“聆听音乐片段,将具有东北风格的歌(乐)曲选出来,并在其序号后面的括号里打钩”。
4)选择式
选择式是采用根据教材中给出的习题内容进行选择,得出正确结论的方式进行习题设计。目的在于通过选择让学生对音乐的不同风格、流派、表现情绪等有正确的判断,并积累音乐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锦绣山川》第34页习题: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行进中的歌》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四题为:
聆听三首进行曲片段,将它适宜的演出场合填入()内。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手( )
A婚礼仪式 B葬礼仪式 C迎宾仪式
D博览会开幕式 E学校运动会开幕式 F国家庆典活动
5)论述式
论述式是让学生收集资料或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论述的习题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学生对音乐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并能够用语言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第44页习题为:“说说你喜欢哪些影视音乐作品。为什么?”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瑰丽的电声》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五题为:“听电子合成器或电脑多媒体演示音色与节奏变化,讨论并预测电子音乐可否取代人的歌声和各类中外乐器的演奏?”
二、不同点:
1、呈现方式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呈现方式上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为:
1)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分散在每单元中,多显示在教学内容的下面。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之声》第7页。
2)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集中在每个单元的后面,统一在一个栏目“实践与创造”中。在这个栏目中,设计了与每单元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包括对教学要求和音乐实践性的练习等。如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歌剧世界》的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
2、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虽然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但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在习题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比较直接、简单明了,多是针对教材中的音乐作品明确提出问题或教学要求,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狂欢节》第13页欣赏《蜻蜒点水》的习题为:“乐曲部分在情绪、速度等方面都有一些变化,你听出来了吗?”
2)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在习题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比较婉转,提示性和暗示性较多,如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属一个世界》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三题为:“音乐能表现光明、美好的事物,也能表现黑暗和残暴现象。聆听乐曲《祭献之舞》,你能否通过音乐感受以少女祭祀大地仪式的野蛮、怪诞?你认为在这首音乐中旋律和节奏谁属于更重要的地位?你是否喜欢这种音乐,为什么?”
3、习题设计角度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在设计角度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设计多针对教材内容提出一方面的教学要求,问题多比较简明;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的习题设计往往针对一个作品提出几方面的教学要求,综合性比较强。举例如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第33页欣赏《万马奔腾》习题为“这首乐曲描绘了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你听出来了吗?”
这道题是针对《万马奔腾》音乐作品提出的问题,问题的直观性很强。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属一个世界》课后习题“实践与创造”第二题为:“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和《手拉手》片段,了解这两首歌曲的创作演出背景。试着随音乐唱一唱《我们同属一个世界》B段和《手拉手》合唱部分,体验其节奏及演唱的特点。说一说这两首歌曲表达了人类哪些共同愿望”。
这道题也是针对欣赏教学提出问题,但问题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样。
2)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除在每单元设计了针对音乐教材内容的习题外,在七年级上册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单元《旋转舞台》,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七年级上学期学过的音乐知识进行回顾,通过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乐器的音色、音乐表演形式、音乐体裁等加深印象,实际上也包含着对小学阶段音乐知识的一种复习。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除设计了每单元的课后习题外,在每册教材的后面增加了“音乐是我的好朋友”栏目,通过习题的方式进行自我测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每册学习过的音乐知识,拓展教学内容。
4、主客观题比例不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在问题设计的主、客观倾向上有所不同。根据统计,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采用提问表述方式设计的习题共有82道,采用叙述表述方式设计的习题共有111道,习题总数为193道,其中主观题为51%,客观题为49%。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中采用提问表述方式设计的习题共有72道,采用叙述表述方式设计的习题共有97道,习题总数为169道,其中主观题为26%,客观题为74%。人教版教材习题中主、客观题的比例基本持平,人音版教材习题则以客观题为多。
三、综述
通过对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课后习题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人教版和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在习题设计方面各有优劣:
1、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习题设计分散在单元教学内容中,与音乐作品结合紧密,直观性、操作性较强;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习题设计统一在每单元的后面,从教材体例上看比较规整,但学生学习时缺少直观性。
2、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习题设计针对性强,问题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理解。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习题设计综合性强,问题角度比较多样、拓展性强,但教学中存在材料上的难度,操作性容易受到影响。
3、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除单元中的习题设计外,在七年级设计了独立的习题单元,对知识进行回顾,目的在于在学生刚刚进入初中时期对学过的音乐知识进行整理,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形成系统性认识;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除单元的习题设计外,在每册后面设计了独立的“音乐是我的好朋友”栏目进行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每册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加深学生的认识,但由于初中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很难有时间进行大量习题教学,操作上有很大难度。
关键词:中学历史;插图;教学作用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某种憧憬和追求,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插图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科学、准确地把握图画内涵的前提下,要运用生动、精炼、直观的语言对历史图画进行细腻描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述人教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笔者和学生一起了解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关于交子究竟什么样,为什么会出现,如何使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笔者充分利用课本关于交子的两张图片,和学生一道读图、看图、分析图,甚至饶有兴趣地和他们分析交子图片上的文字。分析完后,提出问题“对比北宋的交子,请你说说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民币和它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现实感很强,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纷纷举手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利用多媒体把整幅《清明上河图》搬上银幕,同时进行配音解说。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追寻着历史的足迹,看到了宋朝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耳边仿佛听到了街上小贩们的叫卖声,再配合课文中的几幅插图和设置的相关问题,使本课的知识点很快得到了落实。
二、简单实用,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谓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
比如,在讲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时,首先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朱元璋画像进行描述,接着出示朱元璋的另外一种画像,同时进行说明。朱元璋的相貌一说其方面大耳,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说其脸颊狭长,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麻子,可以说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究竟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在位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这样通过利用教材的插图,简单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诱发了学生急切了解新课内容的求知欲望。
三、巧妙设问,培养能力
观察是识图的首要步骤。学生对某一插图的观察应首先让其明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历史教师巧妙设置问题了。而探究式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在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导决定着探究能否真正展开,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价值性决定着探究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让学生观察“半坡彩陶盆”时,就这样设问:①这幅图给我们哪些信息?②照图上的信息逻辑,如果彩陶盆上有多个符号,可能会是哪些?有可能有水稻和木结构房屋的图案吗?这样问题一出,学生积极思考,踊跃查找书上相关内容,各个学习小组也纷纷议论、酝酿……这样的问题设置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教师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体验到了学习之乐,教师也从一味讲解、讲述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具有共同主题或共同表示内容的历史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有利于积极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例如,讲述“北宋东京城”时就把《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两幅城市布局图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北宋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思维分析能力,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插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历史自学能力。
比如,在讲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教材有一个“动脑筋”栏目: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而在书本第3页又展示了“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现代人头像”三幅插图。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先自己看图,然后再请学生总结出他们之间的异同。这个教学过程看似简单,但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化难为易,突破要点
针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尤其是抽象的知识,如果离开插图教学,往往重点难以突出,难点不易讲清。教师运用插图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则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如在学习元朝行省制度前,笔者先出示汉唐版图和元朝疆域图进行比较,强调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进行有效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指导学生在地图中找出中书省和其他11个行省,指出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提问我们处于什么省?从而理解“我国省级政府设立始于元朝”。
如“为何未能使近代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是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一个重点又是一大难点,使用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内容中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插图就可形象地浅化这一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外观上是中国封建传统宫殿式建筑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厂房和高大烟筒,对此教师可加以启发,由学生思考这一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以及与在本质上的相似点,即洋务派只不过是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满清封建主义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师夷长技以自强”,学生在这种形象类比的轻松一笑中,深刻地认识了的本质所在。
五、资源整合,优化复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插图作为考试内容中一个重要板块已不容置疑了。利用教学插图来复习历史知识,不仅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比如说,在复习“赤壁之战”这一节内容时,并没有直接问同学赤壁之战的时间、作战双方、结果等等内容,而是从给学生看一张教学插图开始的。笔者把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104页的插图《曹操慌忙逃走》印发给学生,请学生看图思考:图中曹操为什么慌忙逃走?他当时从哪里逃走?要逃到哪里去?学生看图思考后一一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但复习了知识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看图、辨图的能力。
很多时候,一幅插图可以反映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个知识点,而多幅相关插图放在一起则可以反映几个相似或相关的事件或知识点。结合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图,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领海、内河航运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比较地图册或教科书中的《形势示意图》、《第二次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的内容可以结合此图分析)等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就是诞生在最早成为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既有恶劣的消极作用,也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六、自己动手,以图创新
1.自制图表,体验历史
新课程目标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特别提出:“初步掌握识读和使用历史图表的技能”,平时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识别历史地图和各种图片资料,学会读懂各种历史表格,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些简单历史地图,绘制表格,在体验、理解、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一)时,指导学生制作《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简表》。
通过表格绘制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学会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和文化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整合插图,激感
每学期笔者都会利用插图进行活动课教学。如“我心目中的唐王朝”一课,学生利用网络下载各种相关的图片,剪切、复印,自己动手归类比较,并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字介绍,做成历史小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高度热情,又体现了历史教学课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在动手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充满好奇,不断迸发出奇异的思维火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了问题,激发了更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插图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插图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历史信息、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一、利用历史活动课,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历史讲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所以历史活动课更需要学生收集大量的史实资料,比如专题讲座、历史故事、演讲会、主题会、历史影评、历史人物的评析、学史心得和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等,与说写有极大关系的活动课。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收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思考、编写材料,向师生进行展示,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以及文字表达、创新思维的能力。如我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二编写历史小故事》的活动课时,学生都积极地查寻资料,并进行精心地筛选,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资料,围绕主题编写。很多学生编写的故事生动、有趣,而且观点明确,体现了史论统一的思想,在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和高尚情操
历史课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传统道德的教育。历史活动课同样具有这一功能,比如,历史字画欣赏,历史图片、历史歌舞、戏曲、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这一类的活动课,涉及许多传统文化和美德,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收集、收藏、欣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强美育教育,弘扬民族传统,增强学生特长爱好,培养对艺术的欣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要求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能为画面配上文字说明,从而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三、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动手,提高了操作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操作技能,同时可以培养一些良好的品质。历史学科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很多,如绘制历史地图,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制作竹木简、钱币、兵器、农具等,编辑历史小报,制作历史幻灯片等,这类活动课在制作展示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加以考证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历史,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比如我在复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时,针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这一特点,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绘出政权更替示意图。我在复习英、俄、法、美、日、德等大国历史时,让学生尝试利用年代尺,按照时间顺序描述各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以及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这样年代尺就像一条金线,各个时间点发生的大事就像颗颗珍珠,一条色彩斑斓的项链展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了复习历史时由点到线再到面,使历史知识更加简洁、清晰,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青少年都有争先恐后、不甘落后的心理,因此,在活动中,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采用奖励机制,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比如世界近代史讲完后,正好是星期五,放学时我告诉学生,下星期我们准备举行一次历史故事会,主要围绕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哥伦布、华盛顿、林肯、拿破仑、章西女王、伏尔泰、牛顿、爱迪生等)来讲,每人任选一个来讲,双休日做好充分的准备。故事会上,学生们热情高昂、气氛活跃,而且效率极高,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被其他同学的情绪感染,主动参与到其中,与平时判若两人。通过这次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原来苍白的历史人物变得丰满起来,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五、利用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与外界的接触不多,可以说社交能力极其有限,而历史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走进他人的机会。比如在社会调查与访谈这一类活动课中,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会,活动空间非常广阔,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有关史料等方式,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接触社会,进行调查、访问,增长知识和社会交际能力。它可以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感性化,并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社会实践应用结合,开阔学生视野,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各种优秀品德。
[关键词]电子书包;历史课堂;预习;资源共享;批阅练习
[中D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7202
电子书包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多样化的辅助教学功能,迅捷有效的信息交流等。它可以在历史课堂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前预习推送,及时回传,掌握学情
初一、初二阶段的学生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前预习任务即使有预习导学案,可真正完成的学生并不多,所以历史教师想通过课前预习反馈了解学情,做到课堂讲授有针对性、目标性,有时真的有点困难。电子书包的使用解决了笔者的困扰。
如讲授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备课时笔者梳理了全文,设计了5个问题:后对内改革首先在哪儿开始?农村改革实行的政策是什么?对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哪个城市有“一夜崛起之城”之称?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的?笔者通过电子书包系统的“课前预习”功能在上课伊始就将问题“全班推送”给学生,由学生细读课文,各自在pad上自主完成并“提交”。在学生提交的同时,电子书包已对学生的作答进行了批阅,即时呈现在大屏幕上。其中第二和第五题学生的错误率较高,尤其是第五题达到了80%左右,很明显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课前预习”并及时批阅回传这一功能让笔者全面了解了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知道了学生的疑点和困惑在哪里,接下来的授课该如何开展也就心中有数了。
二、联网方便快速,实时查阅,消除盲点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或许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教材内容相对以前而言有了较大删减。但我们都清楚现在主动接触历史知识的学生很少,他们不爱阅读各种历史书籍,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书本及课堂上教师的传授,这样的历史知识储备难以构架知识体系。电子书包的“网络资源”功能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们仍以《改革开放》一课为例,对于农村改革“为什么要实行”只在教材的小字部分简单介绍了一下,其实施过程就“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两句话。如何达到课程标准中“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这一目标要求呢?利用电子书包备课时,“网络资源”功能让笔者眼前一亮。
因为备课时笔者自己也通过百度百科查阅了“”,它对的介绍极为详细。课上笔者将事先找好的网址直接发送给学生,学生重点浏览了产生的背景及变革、确立的过程。学生利用2分钟时间浏览了这样一个较完整的演变历程,再用2分钟时间讨论,很快就总结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原则,并且记忆效果好,印象深刻。
三、资源人人共享,丰富灵动,激活课堂
如果说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资料是教学中的参天大树的话,那么图片、动画、影音就是辅助教学的一朵朵美丽而绚烂的小花,它们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灵活、生动。
通常我们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较少,备课时教师要花大量精力去查找符合所讲知识的图片等资料,有时还不一定找得到。但在电子书包的资源库中几乎每节课每目知识都有配套的图片资料。
在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的“文字的演变”,书本仅提供了两幅图――《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和《早期甲骨至大篆体“马”字的演变》。只凭这两幅图和书本简短的文字介绍如何达到课标中“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商朝甲骨文的特点及影响”这一要求呢?在笔者一筹莫展时,点击打开了电子书包的资源库。与之相关的资料全部涌现出来:最早发现甲骨文的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图像、最先确认甲骨出土地点为小屯村的学者罗振玉的图像、甲骨祭祀狩猎刻辞图、有关金文介绍的文字及图片、金文拓片、金文书法、补充的小篆和隶书的“马”字。笔者将这些资料与书本文字介绍合理编排、讲解,或在PPT上呈现,或让学生来说,整个课堂显得活跃而灵动。那些久远而深奥的文字演变让学生觉得十分有趣,并从中掌握了知识,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图片只是将历史静止化地呈现于纸上,而音像资料则可以将多种信息动态地呈现给学生。
如在讲“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佛教时,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播”,电子书包为此提供了时长为2分14秒的简短视频。精美的画面、动态的传播路线、生动的解说,将枯燥的佛教知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再多说什么,佛教的诞生地、佛教教义、传播路线等基本知识都已刻在了学生记忆深处。
电子书包提供的图片、影视资料活化了教材,激活了课堂,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更使学生乐学、爱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即时批阅评判,快速反馈,增效课堂
通常课堂练习教师只能抽几个学生小组及时批阅,然后根据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讲,全班批阅一般不太可能,而电子书包特有的即时评判、快速统计反馈功能则帮了教师很大的忙。学生提交了之后,全班答题情况在大屏幕上即时呈现,电子书包平台还提供了答题的统计数据,甚至是每一个选项的被选情况。
初三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时,笔者引导学生做了一个单元练习,其包含20道选择题。
学生提交后,电子书包的统计情况如下:5道选择题全部正确,另外15题的正确率是87%、92%、53%、41%、32.5%……并且还将每个选项的被选情况统计出来了。下面是其中一道正确率只有32.5%的题目。
下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A.皇帝制
B.郡县制
C.中央官制
D.中央集权制度
统计情况显示,选A的学生占14.2%,选B的占3%,选C的占50.3%,选D的占32.5%,笔者马上根据平台显示分别从选A、C、D的学生中各叫一人回答,分别说说自己审题时的想法、判断的依据等,从而暴露自己答题思维,同时也从别人的分析中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此根据统计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特别是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重点评讲,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