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想赚钱

我想赚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想赚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想赚钱范文第1篇

一个周末,王戈和同事去北京路一家商业城购物,突然被一家饰品店的精品包给吸引住了,这时候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男生跑进来问店主:“请问有和张含韵有关的海报吗?”店主摇摇头说没有。

男生失望地走出了门口。而王戈盯着那个背影良久,突然心里冒出一个想法:既然中学生中的追星族那么多,他们当然喜欢收集偶像的形象和饰物。而且从她逛了这么多饰品店的经验来看,广州卖偶像饰品的市场几乎是空白的。要是开一家偶像饰品专卖店,肯定会火!

王戈为自己这个创意兴奋不已。但她还不敢贸然行事,她印了一批调查问卷,找了200个中学生作调查,询问要是有一家偶像饰品的专卖店,会不会光顾?结果问卷一收回来,回答“会”的是100%。这时候,王戈终于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她打电话回家向父母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后,开明的父母支持了她开店所需的资金,而她也马上递交了辞职信,信心百倍地准备大干一番。

她的“FNAs”偶像饰品专卖店”刚开业,马上受到了一些青少年的关注,大多数青少年看到这个名字和门外贴的大幅明星照都会进来看看。

不久,她开店的事情见诸报端,给了偶像饰品专卖店一个很好的宣传。果然,有了这些宣传后,店里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很快,偶像专卖店的商品基本都快卖空了,连旁边商场的人气一下子都飙升了不少,而这类商品的利润都在80―100%左右,所以赚钱空间很大,一个月下来,王戈的净利润竟然有了近1万元,比她工作时候可强多了。

一次,王戈得知周杰伦到广州开演唱会,马上把店里全部换成了周杰伦的饰品和T恤,那个月让她赚了将近5万元。

我想赚钱范文第2篇

按照当年的价格计算,全世界在2013年生产了大约60万亿美元的产品与服务。其中超过30%是由国际贸易完成的,即产品和服务的世界贸易额超过了18万亿美元,并且这种势头仍然在上升。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增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在全球的货物贸易额排名第二位,仅比美国少150亿美元。全球贸易处于低位增长,中国贸易地位继续提升。此外,中国的货物出口贸易额已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世界贸易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帕里克・骆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2011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额比美国少1000亿美元,2012年中国比美国少150亿美元。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货物出口为2.049万亿美元,进口为1.818万亿美元,相加可得总额为3.867万亿美元,按一年365天计算,中国每天贸易量为110亿美元,因此150亿美元仅相当于中国一天半的贸易额,按如此速度中国很快将会赶超美国。

为何要参与国际贸易

为什么各个国家都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这两个原因都是在解释国际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第一,各个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国家就像个人一样,当他们从事着各自自己擅长的事情时,就能够从中取长补短,从而中获益。第二,各个国家能够通过贸易能达到各自生产的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如果每一个国家只生产一种或者少数几种产品,就能进行大规模生产,达到规模经济。

假设有A和B两个国家,各自生产X和Y两种产品,在没有进行专业化分工时,A国生产1个单位X产品需要1个单位劳动,生产1个单位的Y产品需要2个单位劳动;与此同时B国生产1个单位X产品需要2个单位劳动,生产一个单位的Y产品需要1个单位劳动。如果A、B两国各生产1个单位X产品和1个单位Y产品,都需要3个单位的劳动消耗,两国共消耗6个单位的劳动。如果两国通过国际贸易各自生产擅长的产品那么两国的福利会大幅度提高,假设A国生产具有最高劳动生产率的X产品,B国生产具有最高劳动生产率的Y产品,然后进行交换,A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生产X产品,可生产3个单位X产品, B国将全部劳动3个单位用于生产Y产品,可生产3个单位Y产品,如果A、B两国生产的X、Y产品按照1:1的比率进行交换,那么通过交换后两国的消费水平均会增加,劳动生产力水平整体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用矩阵表示如图1:

以上阐述是对斯密绝对利益学说一个简单的实例证明,当然它存在着一个十分必要的假设即:一国如果要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就必须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在生产上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消耗的劳动绝对低的地位上,否则该国便不具备实际参加国际贸易的条件,或者该国在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有伤害。但是事实上各贸易参与国之间并非如此,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向我们展示的是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在生产任何产品时甲国劳动生产率均高于乙国,生产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的低位。此时,两家间依然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因为两国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并不是生产任何产品上都一样。

用矩阵表示如图2:

通过矩阵图可以看出分工前A国10个劳动共生产1个单位的X产品和1个单位的Y产品,B国3个劳动共生产1个单位X产品和1个单位的Y产品。13个劳动共生产2个单位X产品和2个单位Y产品。分工后,A国10个劳动用于生产Y产品,可生产2.5个Y产品,B国3个劳动用于生产X产品,可生产3个X产品,分工后同样是13个劳动共可生产3个单位X产品和2.5个单位Y产品。可见通过国际分工后进行国际贸易,可以提高两国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两国的整体消费水平。

通过以上两个简单的例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同其他国家取长补短,都能从中受益,从而拉动国内消费,使得国内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谨防出口贫困的发生

根据前文所述,国家参与国际贸易,都能从中受益,使国内福利水平提高,那么是不是不断扩大出口贸易量就能不断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呢?结果却因国而异,发展中国家要谨防发生出口贫困。

出口贫困增长的发生条件: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且为相对较单一的商品经济,出口的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初级工业制成品,科技含量较低,全世界市场销售的该产品很大份额都源自该国,从而导致该产品任何的出口增长都将会导致全世界该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这种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不会因为产品价格降低而增加销量;该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产品的出口,以致当国际价格的下降时需要靠出口更大量去弥补损失。出口贫困模型可用图三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张(PPC1到PPC2),意味生产能力的扩大。生产点从A1外移到A2,生产从第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TW1向外移至第二条TW2,表示生产力的增长。世界价格曲线TW1在生产扩大后发生变化,从TW1移为TW2,斜率表示价格,从效用的无差异曲线看出,Ⅰ的效用值大于Ⅱ,随着出口量的增长效用降低。

近年来我国沿海城市的就业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使得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企业大量增加,导致目前这类行业低价竞争严重,同时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如果照这种趋势发展我国很可能进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比如:纺织服装产品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出口产品种类,也是一个具有出口偏向性,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的行业,近年来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但是随着纺织品出口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该行业的统计数据却显示出口贸易环境正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该行业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贫困化增长”。

优质而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的最大比较优势,低竞争与低成本使中国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不断扩张;但如果继续过分仰仗这一比较优势,必然导致中国企业丧失进行技术与市场开发的能力,不得不进一步以更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竞争国外定单,导致出口量的增加严重依赖价格竞争。我国属于国际市场中的大国生产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任何增量的出口都将造成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而这类产品出口弹性小,不会因为价格变化而影响销量。而类似产品国内市场已基本饱和,对外依赖大,属于很强的出口导向经济,产量的增长直接结果就是出口的增长,这种增长导致价格下跌,利润下降,而厂商为了维持原有的利润水就会进一步扩大出口量,结果只能是价格进一步下降。出口量的增加反而使利润下降,由此恶性循环。

中国企业未来的对外贸易转型方向

对外贸易的繁荣不能靠单纯出口廉价劳动制成品和初级原材料来拉动经济,这样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可持续的,那么我们中国企业未来的对外贸易应向哪个方向转型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组合。我国产业结构单一是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不利地位的重要原因,我国口的纺织品、稀土原矿、煤炭等,均属于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不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从而导致了出口数量越多价格越低收入越少的情况。这说明中国的出口结构从长远看应给予以变化,结合本国的情况,尽早完成从初级产品加工向高层次产品转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技术进步与自主品牌的发展之路,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要进行产业升级,促进技术进步。我们要出台,并向全社会公布全行业的技术进步纲要,那么在这个技术进步纲要里面,我们要对需要攻关的一些领域,一些攻关的项目,做出非常明确的规定。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企业,包括我们的科研院所怎么根据产业升级的需要进行攻关、进行科研,来推动我们的产业升级。特别是加快技术进步,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工业企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推广工业生产作业的连续化、自动化和生产、经营管理的网络化。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并引导投资方向向坚持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向发展,反对和限制低水平、高污染的产业重复建设。

我想赚钱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转移 SPSS 因子分析 区域粘性 制造业

一、背景

中国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制造业的发展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但是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存在着区域差异,制造业的区域内转移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决定产业在区域间转移的根本因素是利益的驱动,理性的企业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回避经营风险,使得企业在空间上进行转移,而同类型企业在区域间的大规模转移,就形成了产业转移。可见产业转移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虽然国家政策在某些方面,希望推动一些产业的转移,但是政府意志并不是决定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所以,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制约着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

在分析哪些因素影响我国产业转移之前,首先要分析清楚目前我国产业转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来研究影响我国制造业区域间转移的关键因子。

1.我国产业转移面临的粗放型问题

由于政绩考核等原因,被转移区域的政府官员只看经济利益,对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产业一样照单全收,只重视资金转移和项目的数量,忽视了技术、管理能力和人才的引进。这种只重视规模和数量,忽视本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需要,一味承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做法是一个误区。 我国产业转移面临的劳动力问题

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分布不均匀问题。不仅表现在劳动力数量上,还表现在劳动者素质方面。目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都涌向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数量则不如东部沿海地区那么充足。另外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劳动者素质存在巨大差异。首先是由于东中西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东中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比西部地区普遍高一些,劳动者素质也相对高一些。加上中西部地区高素质人才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使得东中西地区的人才分布存在巨大差异。 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配套能力和市场化程度低

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要落后一些,交通运输能力也没有东部地区发达。由于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产业集群还具有规模经济和外部性。而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有限,产业链缺损、断裂严重,致使许多转移来的企业在当地找不到配套的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获得高品质、低成本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劳动力以及相关的会计、金融服务等。中西部地区相关产业配套能力的落后,严重阻碍了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低。由于政府的行政职能过强,非市场化运作过多,市场发育不完善,企业经营的各种费用偏高,经营手续繁琐,使交易成本增加。另外市场化分工不足。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大量东移,流动人口较少,使得市场容量较低,产业转入地的产品需求市场缩减。 我国存在着产业转移粘性

现行的产业转移理论说明,只要不同地区的产业间存在比较优势,就会出现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产业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就属于制造业的高梯度地区,中西部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相比中西部地区存在比较优势,但是实际上在我国并没有出现理论预期的那种大规模产业转移现象。主要就是由于我国产业转移面临的劳动力问题,中西部地区配套能力和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了我国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转移的粘性问题。

三、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制造业转移的关键因子分析

本文将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区域间制造业的各个因素做关键因子分析。首先是选取对产业转移有影响的指标。考虑到对我国省际间产业转移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以下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居民消费水平、煤炭储量、公路长度、土地面积、市场成交量、长途通讯、资本规模、发电量和建设用地。这些数据选取的是我国31个省2010年数据,来自《2010中国统计年鉴》。

将以上数据导入SPSS中,提取的因子个数是特征根大于1的。KMO检验的值为0.723,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值为0.000,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满足条件,可以用因子分析法,SPSS运行结果如表格1所示。选取的前三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0.640%,达到要求,SPSS运行结果如表格2所示。

碎石图,如图1所示。给出了12个特征根的变化情况。前三个变化非常显着,从第四个开始变化不显着,在第三个特征根那里出现了拐点。所以选择3个因子是比较合理的。

图 1

表格3是因子1、因子2和因子3的负载值表。为了凸显出因子的实际意义,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这是一种正交旋转法,使得公共因子的负载向正负1或0靠近,有利于解释公共因子的实际含义。

a. 3 components extracted.

表格4是旋转后的负载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因子1主要对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员数、资本规模、发电量有较大影响。因此把因子1命名为“产业规模”因子。因子2对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和居民消费水平有显着影响。因此把因子2命名为“劳工福利”因子。因子3对煤炭储量的影响显着影响,因此把它命名为“资源”因子。

四、结果分析

由前面的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在选取的12个对省际间产业转移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中,可以归纳出三个因子,它们分别是“产业规模”因子,“劳工福利”因子和“资源”因子。一个省的自身产业规模会产生一个极化效应或者扩散效应,对产业转移产生影响。如果是自身产业规模与其它两个因子,即资源和劳动力情况相适应,那么就可能产生极化效应,吸引其它省的产业向本省内的转移。如果自身产业规模与资源和劳动力情况不相适应,那么就可能产生扩散效应,本省内的产业向其它省转移。而“劳工福利”对产业转移也有影响。当劳工福利好的时候,如果是工资报酬高,那么会增加企业经营的成本,但是同时,如果消费水平也高,就会增加市场需求,对居民日常消费品的制造企业来说,是转移的动力。另外一个因子是资源。一个地区的资源储备量丰富与产业转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我想赚钱范文第4篇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存量固定资产;企业估值

自增值税转型改革实施一年以来,对我国经济复苏的推动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是,在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衔接阶段,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在企业估值过程中存量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处理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存量固定资产评估价值是否包含增值税存在很大争议,各专业评估机构采取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在2009年实行了消费型增值税后,在企业价值的评估实务处理中,有一部分评估机构剔除了所有固定资产的增值税;有一部分则只剔除了2009年以后购买的固定资产的增值税。此外,各种与税制改革相关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就企业评估这方面没有制定相应的措施。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企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企业估值方面的完善迫在眉睫。

一、增值税转型改革中企业估值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为了实现公司发展的战略和分散投资风险掀起了并购浪潮,企业之间的资产交易、兼并和联营等战略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这些战略决策都要求对企业进行评估。而增值税转型改革规定:自2009年1月1日以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可以计算抵扣,2009年1月1日以前购买的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不允许计算抵扣,即采取存量固定资产的方法。因为2009年以后购买的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允许抵扣,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所以在企业估值过程中确定这部分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时剔除增值税是合理的,也不存在任何异议:存量固定资产的增值税不允许抵扣,计入了固定资产成本,这使得在新的税制下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面临一个两难问题:存量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是否包含增值税。

二、税制改革对企业估值的影响

资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成本法和权益法等,在具体的资产评估过程中,评估人员会综合考虑评估的目的和交易对象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资产评估方法或者资产评估方法的组合。目前,我国资产评估采用的主要方法是以成本法为依据、权益法为参考,在此评估方法的组合中,企业评估价值是以各项单项资产的评估价值之和为基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权益法进行调整得到的。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估价值对企业整体评估价值的确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税制改革对一般纳税人企业估值的影响

税制改革中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与会计准则中的固定资产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的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在会计制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但不得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存量固定资产是指2009年以前购买的符合税法扣税规定的固定资产(在下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没有说明的均是指会计核算范围的固定资产)。目前,存在的两种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案:①剔除存量固定资产增值税的企业评估价值:AV1:A+X;②不剔除存量固定资产增值税的企业评估价值:AV1=A+x(1+17%)(AV:企业评估价值;A:除存量固定资产外其他资产的评估价值;X:存量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

由上述的①②式看,存量固定资产对企业评估价值的影响主要取决存量固定资产的规模,存量固定资产的对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则对企业评估价值的影响较大:反之,则对企业评估价值的影响较小。不同行业涉及到的存量的固定资产的比例也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税制改革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评估价值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为了进一步确定存量固定资产对企业评估价值的影响程度,文章分析了2009年进行资产评估的4家不同行业企业的存量固定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根据4家企业固定资产的详细资料统计出存量固定资产的金额,计算出反映存量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对总资产的影响情况的绝对数和相对数:根据存量固定资产的金额计算出其增值税额,也是在不同的评估方案下存量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对企业总资产的影响额;将增值税税额除以企业的总资产,得到存量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对企业总资产的影响率(如表1所示),进而可以考察税制改革对企业评估价值造成的影响。

由表1看出,税制改革对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的总资产的影响率和影响金额各不相同,增值税企业对乙的影响率最低,为1.65%。就数字而言。影响率不是很大,影响金额为500多万;对企业的影响金额最大,高达5亿多。这对一个总资产为60多个亿的企业来讲。不是一个小数目;增值税对企业丙的影响金额为88 77207747元,影响率高达12.33%,相对于企业的规模来说影响很大。企业丙所在的行业的其他规模更大的企业在这样的影响率下产生的影响金额会更大。由上述分析看,税制改革对企业评估价值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必须妥善处理,否则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在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时,如果对所有的固定资产均按不含税的价值来确定的话,意味着2009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在被合并时企业价值会大幅度缩水,在合作中得到的合并对价或者投资额度都将因此而减少,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税制改革对小规模纳税人企业估值的影响

小规模纳税人在此次税制改革中统一调整为3%的低税率,但不允许对增值税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企业将这部分税额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小规模纳税人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为了扩大规模,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商机而进行企业合并时,需要对其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剔除存量固定资产增值税的评估方法,也会面临企业价值缩水的尴尬。

三、优化企业估值建议

在税制改革中,对2009年以前购入的固定资产采取存量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使得2009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失去了很多享受扣税优惠的机会,如果在企业为重新发展采取兼并或者重组等需要进行评估战略方案时,采取剔除所有固定资产的增值税方法来确定企业价值,会给本来已经饱受金融危机破坏的企业增加难度。

我国税制改革过程中采取了存量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一方面是考虑到政府财政收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采取过渡的一种办法。关于企业估值方面的规定属于对税制改革配套政策的完善,不应该采取与税制改革相驳的办法,应该与税制改革保持一致,采用过渡处理的办法,使经受金融危机破坏的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能够尽快恢复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于在企业估值方面存在差异,不利于企业之间进行交易,也不利于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企业估值中关于存量固定资产的增值税问题应该统一做法,减少企业在战略合作中的障碍,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便利。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企业2009年以前购入的存量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保留其增值税的进项税;2009年以后购入的固定资产在进行企业评估时按照税法的新规定,参照不舍增值税的价格进行评估确定其价值更为合理。企业价值评估公式:AV=A+X(1+17%)(其中A:除存量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的评估价值;x:存量固定资产的评估价值)。

本文仅对增值税转型改革中有关企业估值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尚有许多与之相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考察和研究。但文中提出的关于区分转型前后的固定资产价值的估值方法,有利于企业真正减负,为企业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平台,也有助于稳步实现我国税制改革的目的――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美鸾,论增值税转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J]现代商业,21109(26):224-225

我想赚钱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由于林业资源可利用周期长,可利用资源面临枯竭等因素导致林业整体经济快速下滑。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改善林业经济局面势在必行。文章介绍了林下经济的意义,指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注重林下经济发展。

一、林下经济及其意义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研究和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下经济必须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军,因为国有林场是林业企业的主体,并且有很大的企业属性优势。

不论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民营的企业,同样是人在管理,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绝不是权属问题导致的,国有企业发展的障碍在于管理层及管理机制带来的问题。发展国有企业经济必须建立针对管理层的,可监控的、有问责约束、民主的制度来给予保障,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前提。国有林业企业更是这样,否则国有林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都将会被损失殆尽。

二、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

(一)便于政策的执行

不论是哪个行业,对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国有林业是林业的主力军,拥有相当多的优势。比如,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有稳定的行政关系、兄弟单位关系、技术信息关系和市场关系,对于各种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经营

林下经济是一种人工利用林地或改变森林群落结构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下经济的发展不适合私人随意的点状,相互无联系的布局,它的设计应该根据林地整体群落结构、林分、面积、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进行科学调查和设计,如果按生态群落的角度经营,一般来讲不必密植,不必集中,尽量仿原生态进行种植。这样的整体设计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的需要。因此,林下经济在整个林场内(或者整个林业局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大力量才能够快速实现发展。如此,只有以国有林场为主发展林下资源才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统筹安排和调度。

(三)有利于信息的利用

信息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前进方向的航灯,没有足够的信息就没有足够的分析和预测,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视觉、听觉和嗅觉,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由于国营林场有本行业多层、多种信息的渠道,比如政策的、上级单位的、科技的、市场的。所以在国营林场基层上很容易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得到信息支持。这是国营林场的又一个优势。

(四)有利于技术扶持

国营林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资源,又有自上往下的技术网络,对于发展林下经济中获得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没有更新技术的优势就如同没有了营养,没有了营养的适时更新。

(五)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场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很容易调度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对于林下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场在人力资源上也是一个优势。

三、多方向发展林下经济

(一)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

人类一些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人们把能源开发的对象无奈地转向了植物,玉米等农作物做了首选,但是这又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而能源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有望极大地解决能源危机,比如有荻、芦竹、象草、柳枝稷、草芦等。能源草一般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从化学组分上来说,能源草富含碳氢化合物,炭活性高,灰分含量低,热值高,适用于作燃料原料。因此,能源草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之一。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伴随石油燃料被新能源取代的趋势,短周期柳树矮林的栽培被引入瑞典。瑞典曾进行大量研究,寻找可通过集约经营生产能源的速生树种,结果表明以矮林形式经营的柳树是最适合用于生产能源的。瑞典通过栽培短轮伐期柳树矮林获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农地,所生产的生物量在地区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生产。可见,在林区发展能源型林下经济将是大有前途的举措。

(二)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下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养生、休闲、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旅游、绿化产业随之兴起,园林苗木业做为城市绿化、美化、环保的重要构成异军突起,发展强劲。而林区有大量的林地资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给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桦、油松、忍冬、山桃、刺楸、兰草、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绣线菊、芍药等。那么,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园林型的林下经济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外来园林植物进行种植则更有前途。

(三)发展畜牧业型林下经济

发展牧草地,池塘生态养殖,在林下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养鸡、鸭、鹅、雁等禽类,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下经济的首要模式。

(四)发展林药型林下经

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人参根等。也可以种植五味子、天麻、沙参、党参、玉竹、贝母、灵芝等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可观。

(五)发展菜果型林下经济

草莓、西瓜、甜瓜、菌类、蕨类、刺五加、刺老芽、大叶芹、山菠菜、薤白(小根蒜)、蒲公英等都是可以在林下种植的品种,应该以点带面形成特色和规模发展经营。

最后,林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村、农民的支持,所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佰顺.林下经济植物栽培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生命经纬biox.cn/content/20050414/10393_1.htm.

相关期刊更多

诗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

今日中学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山西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