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四年级下册

诗歌四年级下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歌四年级下册

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第1篇

1937年8月28日,天昏沉沉的,在上海火车站的人们提着大小包行李,明显加快脚步,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一件坏消息,日本马上就侵略上海,急忙赶到安全的地方去。在人际茫茫的火车站中,三五成群的乞丐,特别显眼,只见他们穿着盖不住的衣服,伸出脏兮兮的手,不断向别人乞求什么的。可人们并不理会,快步向车队走去。

在众多人群中,有一对母子在火车站盘旋着,明显没有钱买车票,但又不想放弃,只好来回走着,怀中抱着不到两岁的男孩,母子旁边没有其他亲人了,显然易见,爸爸并不在上海,或是已经牺牲了。孩子也不时哭着。

就在这时,天突然沉下来,不时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人们知道,事情不妙,脚步从走改成了跑,远远看见飞机向这片地方驶来。那位母亲更是急得满头大汗,只听“轰”,一个炸弹从天而降,火车站里的人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来不及逃跑,人们就呼喊着着。

那位母亲抱着孩子飞快逃跑,可还是难逃一劫,孩子的母亲被钢铁绊倒了,一块石头朝她压来,她“啊”的一声惨叫,她用颤抖的双手抱着孩子,吻了吻,把他往空地上一扔,便死去了。

孩子惊慌的看着四周,到处都是尸体,横七竖八的尸体,便嚎啕大哭,似乎在说:“可恶的日本人,害我家破人亡,你们会家遭,你会遭到报应。”

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第2篇

一、转变文本呈现形式,梳理文章思路

非连续性文本融合了多种表达元素,如表格、图形、 符号、文字等,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的独特优势。在阅读内容与条理显得冗杂的说明文时,引导学生进行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如列提纲、画图表、填写表格等,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理解掌握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是教学的重难点。文章第四自然段篇幅较长,内容抽象。尽管作者在介绍时清晰有序,但当大量的信息通过阅读涌入到大脑中时,很多学生理不清条理,读文印象模糊。教学时可以运用表格辅助教学,使冗杂的条理变得一目了然。

二、整合信息联系比较,形成解释推论

在说明文的阅读中,学会整合信息,联系比较,形成解释推论是重要的阅读能力。在连续性文本中,关键的信息零散地分布在各个自然段中,不便于联系比较。而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能将关键信息集中呈现,易于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与比较,从中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与雷达》一课,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科学家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原理的三次实验,再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形成推论: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用“简图+文字”的形式呈现蝙蝠和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联系,形成解释: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蝙蝠的嘴,无线电波就相当于超声波,接收装置就相当于蝙蝠的耳朵,这就是仿生学。

三、图解理解困难语句,降难度增趣味

图解,就是利用图来解释或分析。说明文阅读中,某些语句意思比较抽象,或离学生的实际很远,仅依靠读文本,学生难以领会。此时,如果能化理解困难语句为可观、可感的简图,则能降低学习难度,便于阅读领会。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中,是这样介绍黄河成为“祸河”的原因的:“问题就出在这四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米-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一幅简图画下平常生活中见到的河,知晓河床和河堤的概念,了解平常河流地势低于两岸的特点。再尝试边读这几句话,边画文中的黄河悬河简图(如下图),了解黄河部分河段河流地势高出两岸的特点。通过做图解,相信学生对“悬河”的理解一定不再是朦胧的。

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第3篇

一、共同点

1、呈现方式局部相同

人音版2至6年级与人教版1至6年级的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主要是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拓展和实践练习。文字介入的方式又以句子的语气为标准大致分为提问式和叙述式两种。提问式即以询问的语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展开联想,完成对音乐知识、作品分析及音乐实践等方面的学习。叙述式是通过陈述提出要求,完成对音乐知识、作品分析及音乐实践等方面的学习。无论是提问式,还是叙述式,都以在问题提出的角度和达成结果是否具有唯一性为标准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主观题是针对具体内容提出明确要求或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对问题形成准确的认识或得到明确的指令,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性内容的了解。客观题是为锻炼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想象力而设立,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提问式主观题举例如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40页欣赏曲目《阿细跳月》的课后练习:听一听,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这条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乐曲主题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听辨能力。练习目的明确且答案具有唯一性。

人音版第六册第五课第29页欣赏曲目《猜调》的课后练习第一条:歌曲《猜调》中速度有什么变化?

提问式客观题举例如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5页活动“鼓声传情”中的第二条练习:在许多词语中都有“鼓”字,表达一种欢快的情绪,如“欢欣鼓舞”、“锣鼓喧天”等。你还知道其他含有“鼓”字的词语吗?试举几例。这是一条拓展性的练习,答案是多样的:意在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加深学生对“鼓”理解。

人音版第十一册第三课第23页中编创与活动练习:你知道美洲有哪些国家吗?你还听过哪些美洲音乐?在班上和同学们交流交流。这道练习是结合《多彩的美洲》的教学内容而设,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集体交流的方式了解美洲音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叙述式主观题举例如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6页唱歌曲目《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课后练习第三条:画出歌曲的旋律线,体会音乐的起伏。这条练习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歌曲旋律的进行特点。

人音版第十二册第三课《Do Re Mi》第25页第二条练习:对照五线谱和简谱,找出升fa、升sol、降si三个音的位置,并指出它们在键盘上的位置。这条练习旨在让学生熟悉两种记谱法。

叙述式客观题举例如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影视音乐》第31页的练习:向同学们介绍一首你最喜欢的外国影视音乐作品。这条练习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影视音乐作品,扩大知识面。

人音版第十册第三课第25页唱歌曲目《让幻想展翅飞翔》中,课后编创与活动练习:运用人声、自制乐器及其他各种乐器创作以幻想为内容的音响小品,并自己命题。这道练习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想象力等。答案无固定模式,呈多样化。

2、表现形式相同

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课后练习形式多样,可根据题型分为填空式、问答式、选择式和论述式四种形式。举例如下:

(1)填空式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2页欣赏曲目《中国娃娃》的课后练习:歌曲《中国娃娃》中,两条大河是__、__;四大发明是火药、印刷术、__、__;五岳是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人音版第七册第二课第11页欣赏曲目《乒乓变奏曲》的课后练习:听听音乐主题出现了( )次。并用图形或色块把变化表现出来。

(2)问答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1页欣赏曲目《梅花三弄》的课后练习:乐曲的主题重复了三次,每次重复有什么变化?

人音版第八册第五课第31页为欣赏曲目《彼得与狼》的课后练习:你能将每一件乐器与它所代表的角色用线连接起来吗?

(3)选择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9页唱歌曲目《绿色的歌谣》的课后练习:

唱一唱,哪一句旋律能更好地表达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练习中列出两条旋律供学生选择。

人音版第十二册第一课第12页欣赏歌曲《飞来的花瓣》的课后练习:聆听合唱《飞来的花瓣》,试着为A段和B段选择合适的形容词。在练习题中列出“激动、热情、亲切、诚恳、深情、沉思”六个形容词供学生选择。

(3)论述式

(4)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页欣赏曲目《天山之春》的课后练习:乐曲第一部分的旋律优美,富有歌唱性,请描述你所联想到的天山的美丽景色。

人音版第十册第一课第8页的欣赏曲目《春水》的课后练习:选择合适的节奏乐器,按照标出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也可以编创其他节奏试一试。

3、练习类型相同

人教版教材和人音版教材在习题设计上都分为:单元分散式练习和集中式练习两种。单元分散式练习主要是针对单元内的教学内容所设计的较为具体、较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作品。集中式练习则主要是集中对一个学期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巩固。

人教版1至6年级的教材中都有“我的音乐网页”综合练习栏目,此栏目设计了小乐手、百花园、金唱片、在线直播、七彩的旋律、音乐工作室、音频下载、小书架、音乐小词典、相关链接等内容,复习巩固一个学期中所学的内容以及介绍相关的音乐知识、文学知识、生活常识等,并综合了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方位、开放式的评价。

人音版教材设计了三种形式的集中式练习:游戏宫、音乐宫、万花筒。游戏宫中设计具体主题,让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学习音乐;音乐宫中包括了音乐的欣赏与听辨、乐器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乐理知识的复习、音乐会、自我测评等内容,是对小学阶段所学内容的复习;万花筒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而设,通过图片和剧照介绍乐器、歌舞、少数民族歌曲与舞蹈、演唱形式、演奏家、世界民族音乐等。

4、内容类型相同

人教版课后练习与人音版课后练习内容可以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的划分为标准分为四个部分: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1)感受与鉴赏

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与流派四大内容。在人教版和人音版的课后练习中则涉及到了除音乐与流派以外的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三个方面内容的练习使学生对乐曲的结构、旋律进行、风格、表现内容、情绪、速度、力度、节拍、节奏、演唱方法、演唱形式等有清晰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A、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表现要素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基础,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内容。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声音的感受与体验;对人声(童声、女声、男声等)和乐器声(常见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等)的感受与听辨;对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的聆听与体验;对音乐结构的感知。这些内容在人教版和人音版的小学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有所体现。举例如下:

a、对生活声音的感受与体验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元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人音版第二册第一课第6、7页练习:

b、对人声和乐器声的感受与听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6页欣赏曲目《山童》的课后练习:静静地听赏童声合唱美妙的声音,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这条练习主要是对人声的欣赏与感受。

人音版第十册第四课第30页欣赏曲目《秋收》的课后练习第二条:在这首乐曲中你听到了哪些主要的演奏乐器?这条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听辨乐器声音的能力。

c、对音乐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的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7页唱歌曲目《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课后练习:这是一首叙事性的歌曲,有三个部分组成。请你划分这三个部分。想一想,应该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速度、力度、演唱方法)?

人音版第十二册第四课第30页唱歌曲目《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课后练习第一条:《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音乐情绪如何?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和速度演唱?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力度、速度、结构、音乐情绪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唱歌曲。

d、音乐结构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9页欣赏乐曲《牧民的一天》的课后练习第一条:

人音版第十册第六课第44页欣赏曲目《京调》的课后练习第一条:这首乐曲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是重复还是对比?请用色块表示。

B、音乐情绪与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42页欣赏曲目《花好月圆》的课后练习第二条:这首乐曲结束时,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人音版第九册第五课第29页针对三首欣赏曲目《思乡曲》、《乡间的小路》、《谁不说俺家乡好》设计的课后练习:三首欣赏曲都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请你说一说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你能唱一唱自己家乡的歌吗?这条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在表现情绪上的不同。

C、音乐体裁与形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4页活动“绚丽多彩的舞剧音乐”课后练习:你还有哪些舞剧音乐资料,请向同学们介绍。

人音版第十二册第六课第56页唱歌曲目《一二三四歌》课后练习第二条:想一想,《一二三四歌》属于哪一种音乐体裁?

(2)音乐表现

音乐表现是音乐学习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旨在培养学生演唱能力、演奏能力及综合表演能力。它包括四个内容: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在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对这四个内容都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举例如下:

A、演唱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3页针对唱歌曲目《我爱银河》设计的练习:歌曲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对银河的赞美,你觉得应该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这条练习实际上是对学生提出了演唱要求,提示学生从音乐要素、演唱方法上分析歌曲,以达到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的目的。

人音版第十一册第二课第14页唱歌曲目《小黄鹂鸟》的课后练习:用轻快、活泼、赞颂的情绪演唱《小黄鹂鸟》。演唱轮唱部分时,要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把握稳定的速度。

B、演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9页欣赏曲目《火车咔咔咔》课后练习第一条:用口风琴或竖笛演奏第1-17小节。

人音版第十册第六课第43页欣赏曲目《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课后练习:一组同学演奏锣鼓经《慢长锤》,其他同学随锣鼓走圆场。

C、综合性艺术表演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36页《小小音乐剧》创编表演练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音乐剧。

人音版第八册第八课第51页欣赏曲目《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课后练习:长大后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请用歌、诗、画、舞来表达你的理想。这条练习可以说是由教材内容引申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想象能力、创编能力等。

D、识读乐谱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页唱歌曲目《小红帽》的课后练习:背唱歌曲,学唱歌谱。

人音版第十二册第三课第23页唱歌曲目《Do Re Mi》的课后练习第一条:对照你所熟悉的简谱来学习用五条线及音符记录音的高低、长短的五线谱记谱法。试一试边看、边听、边唱《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五线谱是很容易学会的。

(3)音乐创造

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一定的音乐材料来创造音乐的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人教版和人音版的课后练习中较为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设计了多种创造活动,如创编故事、旋律、舞蹈、歌词、声音、节奏以及利用现有的材料做乐器等。举例如下:

A、即兴创造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欣赏曲目《大海啊,故乡》的课后练习:歌曲中多次运用了×× ×. ××|×××- |的节奏,好像起伏的海浪。请你模仿这种节奏,即兴哼唱两小节旋律给同学们听。

人音版第十二册第六课第56页唱歌曲目《一二三四歌》的课后练习第一条:学会歌曲《一二三四歌》,体验并表现歌曲的情绪,想象歌曲塑造的音乐形象,即兴地编创动作,边唱边表演。

B、运用一定的音乐材料进行创造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9页欣赏曲目《火车咔咔咔》的课后练习第二条:设计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人音版第四册第五课第28页的练习:用打击乐编创猫和老虎的故事。

(4)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力等。在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中都体现了这一点,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有关地理、文学、绘画、生活等相关知识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欣赏和演唱的乐曲和歌曲。举例如下:

A、音乐与其他非艺术学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8页活动“黄河与长江”课后练习第一条:黄河的发源地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把黄河、长江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通过这条练习使学生了解黄河和长江的有关知识。

人音版第十二册第一课第8页欣赏曲目《行星组曲》的课后练习:你知道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名字吗?至今,人类都登上过地球之外的哪些星球?这条练习的出现源于欣赏曲目的名字,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天文知识和航天知识。

B、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页唱歌《梅花》的课后练习:收集有关梅花的歌曲、诗歌、绘画、图片等艺术作品,编辑一本小册子,相互交流、学习、欣赏。

人音版第八册第三课第15页唱歌曲目《大雁湖》课后练习:演唱《大雁湖》时,试着模仿蒙古族舞蹈动作做表演。

C、音乐与社会生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8页唱歌曲目《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的课后练习第四条:你知道“三峡工程”吗?它有什么作用?

人音版第十二册第二课第19页欣赏《运动会开幕曲》的课后练习第三条:你知道上面四幅图的国家及建筑物的名称吗?请标在( )内。

二、不同点

1、呈现方式局部不同

在谈到共同点时,曾说过人教版教材和人音版教材在大部分年级的课后练习的呈现方式都相同,而不同的呈现方式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人教版整套小学教材的课后练习基本是以文字为呈现方式的,提出问题的方式比较直接,而人音版小学教材一年级的练习设计都以图片的方式出现,基本没有文字说明。相对人教版小学教材来说,人音版小学一年级教材的课后练习提出的方式比较间接。

2、集中式练习内容不同

在集中式练习方面,人教版教材采用一贯制,从1至6年级统一设计了“我的音乐网页”这个综合练习栏目,通过以电脑网页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人音版教材集中式练习有三个栏目:游戏宫、音乐宫、万花筒。其中游戏宫、音乐宫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设计的。游戏宫运用于1至2年级,以主题游戏的方式进行综合练习。而音乐宫主要用于3至6年级,对所学知识以及相关知识进行练习。万花筒栏目则相当于人教版“我的音乐网页”中的“相关链接”、“小书架”、“音乐小词典”内容,都是对一些音乐知识的介绍,但不同的是人教版的“相关链接”、“小书架”“音乐小词典”部分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较为详细地介绍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家、器乐知识、音乐常识等。而人音版的万花筒部分是独立成一栏目,主要是以演出剧照、乐器图片来介绍音乐知识,没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3、主客观题比例不同

在分析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教材课后练习时,针对课后习题各种题型做了统计。具体统计如下:

根据表格统计,人教版教材课后练习题共有497道,其中提问式主观题有119道,提问式客观题有48道,叙述式主观题有195道,叙述客观题有132道。经计算,主观题共有314道,约占全部习题量的63.18%;客观题有180道,约占全部习题量的36.22%。人音版教材课后练习题共有629道,其中提问式主观题有128道,提问式客观题有34道,叙述式主观题有190道,叙述式客观题有200道。经计算,主观题共有318道,约占全部习题量的50.56%;客观题有234道,约占全部习题量的37.20%。

从以上数据来看,人教版教材的主观题和人音版教材的主观题在题量上都占到了全部题量的50%以上,但人教版教材比人音版教材的主观题量多了12.74%。而在客观题量方面,两个版本的百分比基本持平。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教版教材在主观题量上明显多于人音版教材,但两者在课后练习的设计思路上基本相同,都侧重于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都是通过问答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二是人教版教材和人音版教材都比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想象力。

值得一提的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整个人教版的图片式练习只有3道,只约占全部题量的0.006%,而人音版的图片式练习有77道,约占全部题量的12.24%。由此可见,人音版在练习呈现方式上较为多样化。

三、综述

通过分析与比较可以发现,人教版与人音版两个版本小学教材课后练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综合性。但其设计各有优劣。

1、人教版教材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练习,简单明了,较为容易让学生理解。人音版教材虽有多样呈现方式,但在图片式练习中未配有文字说明,练习呈现时较为间接、不够直观,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不易理解。

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第4篇

・以表现人物为中心;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言谈举止、细节描写来反映其精神面貌;

・人物都是置身于特定背景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记叙文的篇数较多,约占14%。笔者对此类文章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几点经验与同行分享。

一、紧扣文本特质,在语言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

文本特质是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只要抓住文本特质,即抓住了解读文本语言的“钥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乌塔》一文讲述了“我”在罗马旅馆里结识了特殊的“驴友”: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独自游历欧洲。文章内容浅显,侧重写乌塔的旅游路线、旅游准备以及对独自旅游的观点;首次出现了“间接叙述”的方式,且“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穿插运用,富有变化。对于乌塔的“独立”品质,由于国情不同,学生不能一味模仿,须辩证地认识。

教学时,笔者从文本特质出发,立足语言表达形式,以“旅游规划”与“旅游论坛”为平台,创设言语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语言、发现语言、运用语言,在言语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的品质。(见下表)

教学流程 学习活动 教学意图

制作

“旅游规划表” 默读第七自然段,提炼关键词,完成“旅游规划表” 提炼主要信息,感悟国外少年的自主独立

介绍

“旅游规划” 以“第一人称”乌塔的身份介绍旅游规划 将文中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

比较

“叙述方式” 把学生介绍的语言与原文一比较,发现文中“乌塔说”后面用“逗号”,并非“冒号”,人称“我”变成了“她” 通过比较,发现“间接叙述”

尝试

“间接叙述” 学生尝试着把文中的直接叙述转换为“间接叙述” 在语言转换中运用“间接叙述”

开展

“旅游论坛” 小组合作完成跟帖,对乌塔的做法发表看法 在跟帖、辩论中辩证认识乌塔的品质

二、围绕描写方法,在语言品味中感悟人物形象

1.聚焦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细节,能够看出人物的个性,窥视人物的心理,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写人记叙文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的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的。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写了接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内心痛苦难言,以及对遗体是否运回国所做的痛苦抉择。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腻真实,令人动容。如突闻爱子牺牲的噩耗,文章中这样描写:“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简洁的语言富含情感内涵。其中“吸、放”两个微乎其微的动作,却凝聚着的情感,平静的动作背后蕴藏着一个慈父心底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教学时,笔者安排了两次“感悟”:一是通过朗读感悟的失子之痛;二是补充毛家此前已牺牲的五位亲人的资料,感悟失去众亲之痛。又进行了两次“对比”:第一次,去掉细节描写后与原句比较,发现有了细节描写,句子表达更具体生动了;第二次,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常人失去爱子的行为表现,与失子后“平静”的行为表现进行对比,感悟亦父亦王复杂的人物形象,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与贴切。

2.联系环境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写人记叙文离不开环境描写,因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描写又反过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教学中,如能在“环境”与“人物”间寻找联系点,则事半功倍。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丰碑》时,为理解“丰碑”的含义与感悟老的形象,笔者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想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生:当时天气非常寒冷,环境非常恶劣,行军很艰难。

生:在如此寒冷的冬天,穿着如此单薄衣服的人,没想到竟是军需处长。

生:军需处长是军队里管理物资的人,应该不缺衣物,可他把衣物分给战士,自己却被冻死了。

……

把“军需处长”这个特定的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便会发现,一个最不缺衣物的人物,却因缺少衣物被冻僵,在大雪的覆盖下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丰碑,感受到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三、整合单元主题,在读写结合中迁移人物表达

现行教材按单元主题编排,在相同主题背景下,每篇文章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体观照下的部分。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执着的追求”为主题,表达不同的人对艺术专心致志、不懈追求的精神。其中《全神贯注》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鱼游到了纸上》则表现了聋哑青年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两者表达方法相似,都是通过人物的神态、举止来刻画其“忘我”,但表达的角度不同,呈现的人物形象也不同。教学时,笔者聚焦“忘我的境界”进行整合教学,做到同文中内容整合,异文间方法整合。

(1)理解想象,感悟“忘我”。学生朗读后,想象青年看鱼时的动作、神情,领悟“忘我的境界”就是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件事,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2)多篇整合,链接“忘我”。青年的“忘我”除表现在“呆呆地、静静地”神态上,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联系全文,寻找青年“忘我境界”的表现所在。

青年的忘我境界表现在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忘了……而前文《全神贯注》中写罗丹雕塑时忘我的境界则是“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罗丹的“忘我”表现为近乎疯狂般的自我痴迷。

(3)读写结合,迁移“忘我”。不同的人沉迷不同的事,“忘我”的表现不同。联系生活,选取某个人做事时的“忘我”场景,着重观察他(她)的神态、举止,写一个片段。

围绕主题,整合方法,链接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表达方法,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方法。在读写中“走了一个来回”后,学生对写人物的“忘我境界”,自然生动形象、精彩纷呈。

四、采用多种方式,在语言转换中提升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令孩子厌倦。教师要依据写人记叙文的文体特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1.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诗歌

有些写人记叙文通过写主人公的几个画面来表现人物形象,情节平坦,语言朴实,难以吸引学生,如把它转换为诗歌则学生兴趣高涨。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在金色的海滩上》,抓住小姑娘做好事的几个画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重组,最后形成一首儿童诗。既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诗意盎然。

在金色的海滩上/拾贝的小姑娘/留下了/一串/小小的脚印

在金色的海滩上/看衣的小姑娘/坚守着/一份/淡淡的承诺

在金色的海滩上/还贝的小姑娘/给了我_____/___________

2.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非连续性文本

有些写人记叙文通过对主人公的几个事例的呈现来表现人物立体形象,故事多,篇幅长,阅读很花时间。如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教学,直观简明,增强新鲜感。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可采用“KWL图表”教学:“K”是学生已知道什么;“W”是还想学习什么;“L”是学到了什么。聚焦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闰土形象的认识不断丰满。

3. 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故事复述

孩子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在故事的陪伴下成长。有些写人记叙文,年代久远,在学生的心中本身就是故事,且不少课文采用故事的表达形式娓娓道来,深深吸引了低段学生。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来教记叙文,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徜徉于故事长廊而流连忘返。

4.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动态表演

诗歌四年级下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歌教学 兴趣 口语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记得在师范学院实习的时候,大四的我们要给高一的学生上课,面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实习生都是绞尽脑汁,各出奇招。而有一个实习生在教授语法课时,用一首英文歌曲导入,并从中提炼出若干句子,这些句子都是一般过去式。学生很喜欢这样新颖的形势,而那位实习生的这堂课也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表扬。当自己也走上工作岗位后,看到教材或课外的英语歌曲时,常会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儿歌促进学生的学习。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英语教学阶段歌曲和歌谣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级(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唱简单的英语歌曲15~20首;二级(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表演英语歌谣或简单的英语诗歌30~40首(含一级要求),由此可见,歌曲与歌谣已成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每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都相应地配有英语儿歌、歌谣的学习。这些儿歌、童谣节奏明快,语言生动,富有童趣,易学易唱,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歌曲中的单词、简单句型一般重复出现,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的习得能力

但大多数小学生在学了几年的英语之后,基本上口语表达能力不理想,更别说完整地唱出一首英文歌曲。特别是农村小学,学生的英语口语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农村孩子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而和城区孩子比起来,农村孩子英语学习起步普遍比较晚,因而英语口语积累不够,更羞于表达。

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到英语教师较流利的口语,但学生每周一般只能接触二到三次,每次仅四十分钟,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并且有些学生甚至在英语教师上课说英语时,起哄或吵闹,这又影响了其他学生英语的学习。而且,目前社会上尤其是农村,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少之又少,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家长不重视。在小学阶段,家长其实还是以语数学习为关注点。学生心理上不存在英语这一区域,英语的好与坏是次要的,只是副科,家长关心的也只是语数成绩,至于英语极少问起过,更别说给孩子创造条件了,连督促孩子读外语都很难做到,家长不重视,孩子更无所谓了,老师只能干着急。

二、英语儿歌之于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积极意义

1.儿歌有助于小学生英语口语节奏的把握。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Howard Gardner在20世纪80年代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列举了八种天生智能。他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该理论强调人的智能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差异性。

其中,语言智能就是指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即灵活掌握并运用语音、语义、语法的能力,肢体动觉智能是指控制审题动作并灵巧处理事物的能力。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包括舞蹈、表演(歌曲歌谣、戏剧、小品)角色扮演等;音乐节奏智能指对于节奏、音调和旋律的感悟及直觉能力,和利用音乐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音乐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学生的听力,从而对外语语音产生相应的影响。

课改向来要求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因此多元智能开发能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课堂上英语歌曲、童谣的学习涉及英语语言的模仿和学习。可以提升和锻炼语言智能。

2.儿歌有助于激发小学生英语口语习得的情感因素。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解影响深远。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构成:习得―学得区别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自然顺序假说。

儿歌、歌谣作为教学材料有大量自然口语输入可以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克拉申还认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有时会影响语言的习得,而音乐和歌曲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语言的真实性,激发习得语言的兴趣。

3.儿歌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不喜欢机械的背诵和记忆。他们感兴趣的是玩游戏、看动画片、唱歌、表演,对生活和学习具有较强的想象力。他们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选择的歌曲童谣应该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语音、语感的良好形成。

三、儿歌童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在学习就常听老师建议我们多听英语歌曲,英语电台。而同学也常在一起学唱英文歌曲,给单调的英语学习增添不少乐趣。而且不知不觉地感觉语音、语调较之前有较大的改变。小学英语处于起步阶段,应该以激发学习的英语的兴趣为主。听学儿歌、童谣既有趣又有效,通过不同形式的律动感染,英语歌曲歌谣可以渲染学习情趣,丰富词汇,感知语音、语调等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1.运用儿歌感受语言。许多优秀的英语儿歌不仅有抑扬顿挫的节奏,而且还有生动、优美、丰富的意境,其语言精练,响亮押韵,琅琅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只有当学生喜欢上英语课,才会有兴趣

(1)激发对口语表达的兴趣。儿歌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结合学习内容,开展操练活动,既能强化重点,又能避免操练形式的程式化和机械化,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和乐学状态。例如:在教PEP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On the farm一课时,可以在课前播放英语歌曲《Alibaba’s farm》或者《The farmers in the dell》。歌曲中出现多个将要教学的单词,听的时候一来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二来提前出示某些单词和降低了学习难度。课后再播放时又能巩固新学知识。

(2)感受英语的语言特点。英国著名语言教学专家路易.亚历山大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听懂的比重占90%。母语习得的过程证明,言语吸收总是先于言语表达。因此,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中一定要多让学生听,增加语言的输入。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在教材中没有很明确的任务,也不强调语音理论的学习。再加上农村学校的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课外英语口语训练,发音,语调和节奏等都成为学习的难点。而歌曲童谣一般都有押韵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训练感受语音的特点。

【案例】

PEPEP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let’s spell部分只出示了单词,y在词尾发/i/的音规律。这个音比较难读准。所以教师按教学设计教授完这组单词以后将个别单词以歌谣形式再次出现。学生觉得很新鲜,对这个字母的发音也巩固了许多。

【案例】

英语歌曲有声、有韵、有调、有曲、有情。唱一首英语歌曲不仅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而且要讲究字正腔圆,即元音饱满,可拖音,辅音短促有力,不能拖音。在听并模仿歌曲中注意重读与非重读音节;又能模仿标准的单词,如PEP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歌曲《An apple a day》,歌曲优美,这首歌曲中“An apple a day”有两个连读,“keep the doctor away”中“doctor away”是儿化,只有准确把握连读、儿化才能把歌唱准唱好。所以,平时这样的歌唱多了,听多了,学生自然就能习惯这些语音现象。

(3)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对字词含义的感彩理解程度。语感是无形捉摸的,须通过大量实践来感知和体会的,若以正确的音调,潜心诵读,反复品嚼那些优美韵文,则能早见成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简单易学的地道英语儿歌就是一个很好地演练方式。有专家说语言是要讲究声韵的,但不是要脱离日常生活语言的,只有在活的语言中学习语言,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如PEP

英语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首儿歌: “Father and motherJ,come togetherK.Brother and sisterJ,play togetherK.”这首儿歌中有声降调的练习,这是英语单词和句子朗读中常碰到的现象,学生模仿老师和录音可以不断的纠正自己的语音语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语感。

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朗读儿歌的基本技巧,在朗读中进行重读、连读、停顿及升调、降调等方面的练习,通过范读、跟读、试读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良好的语感。

2.利用儿歌丰富语言积累。英语儿歌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拐杖。学习儿歌是语言学习入门阶段必要而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儿歌既能帮助儿童巩固所学的单词、句型。儿歌是少儿口头传唱的歌谣,它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是语言的启迪,是孩子最有效的学习工具。

(1)唱儿歌记单词。单词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英语口语表达是否流利离不开大量词汇的积累。平时单词学习免不了反复机械的朗读、拼读。而部分学生有口无心地念着,一个单元下来记不了多少单词。一个单元中的单词基本上是同一主题的,而这样就可以利用某一首儿歌将其中的单词替代进去而让读、记单词变得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

PEP三年级下册中一个单元的单词是关于水果的,课上让孩子们读、画等动之后,对单词比较熟练,为了巩固记忆,教师将学生曾经学过的歌曲《Ten little Indian boys》 进行改编,把该课时中的单词一次带入这首儿歌吟唱。

虽然单词带入时,为了不给记单词增加负担,尽量不根据句中的数字改变单词的单复数,但学生跟着曲调唱得很投入。甚至要求把没有在ppt课件中出现的单词也带进去唱。这样的编唱方式很新颖,对于这样的记背形式毫不排斥。在课后对两个平行班比较中发现,学生对单词印象唱儿歌的班级比不唱儿歌的班级要深刻,要牢固。

【案例】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这首儿歌包含了身体的一些部位,学生在对单词比较熟悉的情况下,边唱边指出自己的身体部位。在轻松的氛围中活学活记单词,也能及时巩固和复习单词。

(2)在唱析结合中巩固句式表达。“析”不是指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感悟。英语歌曲中含有一定的词汇量,学生学唱的过程也是对词汇的一种积累过程。同时小学英语各种句式的语法结构都能在相应的歌曲中体现。像日常用语中的疑问句对应的歌曲有《what time is it》、《my new teacher》等;包容现在进行时的有《song of the season》、《what are you doing》等;与祈使句相关的有《weekend》、《let’s have a picnic today》等。

【案例】

在回答Do you like…?这一句型时,很多学生容易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说:Yes,I like./No, I don’t like.为了纠正这一错误,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童话人物融汇在自编的歌谣中,孩子们十分喜欢,几分钟后就能朗朗地诵读了。

Do you like Snow White? Do you like Snow White?

Yes, I do. Yes, I do. She is so lovely!

Do you like the queen? Do you like the queen?

No, I don’t. No, I don’t. She is so ugly!

在熟练歌谣后,在问该句型,学生回答起来要轻松自如多了。

【案例】

PEP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Let’s sing: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这首歌曲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儿歌。在教学中,教师根据音乐配上春、夏、秋、冬四季和本单元的重点句型: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 What can you do in…?等。同学们在不经意的歌唱中,已经掌握了本课重要的单词和句型,寓教于乐。

(3)巧用儿歌,渗透文化差异。学一门语言,必须去掌握它所反映的文化,即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本身的同时,也要大量接触所学语种的文化,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

歌曲常常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人们的喜怒哀乐,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有人说歌曲的不同风格本身就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其歌唱的内容也无不深深的打上了时代和文化的烙印,文化教学可以以英文歌曲中挖掘出大量的文化瑰宝,比如:圣诞节的时候教学生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jingle bells...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已正处在西方国家通过歌曲再介绍相关的对话节知识,学生对西言社会文化会了解更多更深入,更有兴趣和体会,所以,恰在此时当地运用英文歌曲会促进文化教学,可以使学生从歌曲中学习外国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

3.吟唱儿歌,激发积极情感态度。英文歌情感丰富,令人身心愉悦。这取决于它的情感表达能力。它能创造一种令听者放松的氛围,使听者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完全被吸引而不会感觉到紧张或羞涩,在全体或小组一起演唱或说唱时能形成较强的安全感,更乐于亲近英语。

(1)调节情绪,营造氛围。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学起来常感觉吃力,农村小学的孩子学了一年英语以后部分孩子就渐渐丧失了说英语的兴趣。

而儿歌它能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中,学生在听、唱英语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亢奋、激动的表情、行为都说明了这一点。在听唱中,许多后进生也会跟着节奏哼唱。如:在教学完 四年级下册“on the farm”这一单元后,给学生播放课文中的儿歌“Mary has a little lamb”,看着视频,听着旋律,略微有些沉寂的课堂立刻活跃起来。许多孩子跟着唱起来。

(2)学习歌词,表达情感。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不能缺少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英语课文中也有很多关于家庭、朋友的主题。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学生在学完知识要点后可以相应地让孩子们互相之间或者对父母用学过的句子表达特定的感情。儿歌是最为他们所接受的学习材料。人教版英语Book2中有一首看似简单的儿歌“Father and mother”,教师带着孩子们深情演唱中体会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I love my father. I love my mother. They love me.课后要求他们回去对父母说出这几句话,孩子们欣然接受。

(3)跟唱儿歌,丰富课余生活。目前看来,学生的学业压力较重,英语课堂时常重复跟读练习,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教材中简短有趣的儿歌,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动起来,表演出来,提高口语能力的同时也能缓解学业的枯燥。比如:在学习了一年半的英语之后,501班开展诗歌诵读表演的班队课,作为班主任,笔者积极鼓励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英语儿歌,准备道具,课后排练,分小组表演。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其中。

四、结语

儿歌童谣学对于学习英语的孩子们来说是多方受益的学习辅助手段。如果用笔试成绩来衡量,也许唱歌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教师应该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兴趣,时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儿歌童谣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Just for fun! 让孩子们在有效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更多的快乐。由于笔者任教班级少,所以很多活动可以有效开展,班级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较浓厚,儿歌吟唱的参与度也较其他班级高。但由于教学课时偏少,歌曲教学只是被运用在课堂的少许环节中,教师们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没有充分利用歌曲所具备的一些优势并将他们具体运用到英语歌曲教学中,儿歌利用率不高,口语表达机会也不够多,这些都是今后需要思考改进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曾琳琳.小学英语歌曲歌谣教学的现状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3.

[3]方娴.浅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歌谣的设计与运用[J].学周刊,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