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渊明的诗

陶渊明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陶渊明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陶渊明的诗范文第1篇

1、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2、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3、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著作有《陶渊明集》。

(来源:文章屋网 )

陶渊明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79-01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田园诗创作的第一座里程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贡献甚大。他的田园诗平和散淡,自然纯朴,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为历来诗家所赏识。其素淡的风味,脱离了华丽的词藻,于内心,返归于自然,如风行水上,水到渠成,并非特意刻画所能达到的境界。现在,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谈一下我的拙见。

一、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恬淡自然,醇厚隽永是陶渊明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清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中可见绮丽。

二、高远拔俗,浑然天成

陶渊明田园诗大都是抒情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像一股清泉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陶渊明绝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追求形似,他笔下的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那在南风吹拂下张开了翅膀的麦苗; 陪伴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以及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归巢的春燕,无不富于情趣。诗人特别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孤云、归鸟。在这些景物上,体现着诗人自身的性格,通过它们表现自己的坚贞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感情。特别是,由于他的爱好和描写,在后人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周敦颐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是有根据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使人在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可引人到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很少被人们留意的极平常的事物,陶渊明却写得如此具体、亲切、生动,体现了他对这一切的真挚感情。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意境,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巧妙衬托出诗人安恬自得的心情。《饮酒》其二“青松在东园,众草没有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苍松兀然独立的形象,这同诗人“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的细节动作连在一起,使人觉得那苍松就是诗人的知已,也是他兀傲自负个性的象征。在诗人笔下,这些似乎随意点染的景物同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谐地交融为一体,情中有景,景有有情,耐人寻味。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物象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因而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陶渊明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实态度 农事的歌咏 自然景物 创作风貌

一、现实生活态度的表白

陶渊明弃官归田,在其一生及其对现实的态度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他之出仕,如其《饮酒》中所说:“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是为了免受饥饿。他在《归去来辞》中表白说:“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其实这还只是部分的理由,也是他为人平实自谦的表现,他在《拟古》诗中说:“不怨道里长,但畏人我欺”。辞官归去而避开其所憎恶的污浊世俗,即显示了他对于当时现实的深切批判。而他由入世而至于逃避现实,也就客观地揭示了当时现实的黑暗。

陶渊明到田园后的生活情况,在其诗中有着较充分的反映。他的许多诗篇,描写了他亲身参加农业生产的活动和感受以及生活景况。尽管他亲历了农业劳动的辛勤,并饱尝了生活的艰困,但他却能“竟抱固穷节”而毫不动摇,在《饮酒》(其九)中展示了诗人的形象性格,我们除了感到诗人如何纯朴可亲,更重要的是通过他对田父斩钉截铁的回答,感到他固穷的意志多么坚决!他与屈原的处境虽不同,但他们反抗恶势力而不与之合作,虽备历困厄而毫不改变初衷,其态度之纯正坚决则完全是一致的。这种死守善道而坚贞不屈的精神,正是我国知识分子高尚品质的体现,对后世的文人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如上所述,可见陶渊明在其诗中所反映的生活和情感,无论其表现的状态怎样,都是与其所生活的现实密切相连的。他对所不满的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而与之毫不妥协,使读者充分感到他的个性之坚强、人格之高尚。而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也在其作品中获得某些曲折的反映。尤其在当时文学创作的风尚下,一般着重追求形式的美,而缺乏真实生活内容,而陶渊明却以其诗篇充分地表达其生活实感,给读者显示出一个完整的诗人精神面貌,就是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使他的诗篇在中古时期闪耀出清美的光辉。

二、别开生面的农事歌咏

在作为周代诗歌总集的《诗经》中,有过许多关于农事的叙述描写。如《风·七月》,《大雅》的《甫田》和《大田》以及《周颂·良耜》等,是其较著名的。以后很长时期,再难见到关于这方面的歌咏,这大概是因为农业在周初开始受到重视,故在这时的诗歌中得到较多的反映,以后习以为常,便很少被作为创作题材了。陶渊明之能把农事生活形为歌咏,是有着多种的原因的。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文人,与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有着不可分的关系的。他由于痛恶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并感到置身其中的危险,便决意隐田园。但由于他的土地不多,为了生活,他不得不能加部分农业生产劳动,因而对农业劳动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对农村生活有较深的爱好,于是有关这方面的叙写,就自然地成了他抒情中的部分重要内容了。

陶渊明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在他的诗中有着较全面的反映,如:《归园田居五首》之二在日常一般生活中,处处表现了对农事的关怀,可见他在农村中生活的融洽,似乎农业生产支配了他的整个精神世界,而农村生活中那种淳朴气氛也反映得非常真切。他由于在人生中途才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能力和又红又经验当然很缺乏,因而效果不太好,以致生活并不丰足。他在《乞食》诗中描写他在生活困难时求得朋友救济时的状态和心理,可能不免夸张了些,但是基本属实的。

三、融注深情的景物描写

陶渊明以对农村生活喜爱的心情,描写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如:《归园田居五首》之一。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中的“墟里”句,便是从陶诗的“依依”句化出,浓德潜评《归园田居五首》说:“储,王极力拟之,然终似微隔。厚处朴处,不能到也。”正精要地道出了王的“墟里”句所以微逊陶的“依依”句之所在。又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给人以夏日异常清美的阴凉之感。下句用一“贮”字自然地加强了上句“蔼蔼”的程度,使人俨如面对夏天里一片浓密的树林。由于夏日的强烈,便使人感到浓密的树林,集中了人们需要的阴凉,这里“贮”字即体现了人们这样的心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五首》之一,这诗充满着欢意的自然景物中,融合了诗人自己的畅适心情,禽鸟得意的歌唱,与诗人畅适的胸怀多么和洽!而这些形象鲜明生动的自然物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又多么接近而易于感受!

四、溃世独立的艺术风貌

陶渊明的诗范文第4篇

人不到渐近中年的时候不能懂得陶渊明,人没有在城市生活的经历,也不能懂得陶渊明。

近段我一直在读《陶渊明集》。这是我从故乡漂泊到另一个据称要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城市的第三个年头,也是我的人生年轮向中年迈进的时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深宵的窗外喧嚣依然盈耳,而这些清新醇厚的诗句却能使人宁静,让冬夜温暖。

我终于明白了少年时代为什么对陶渊明扦格难入。因为其遣词不华丽精致,境界仿佛又远不如唐人的雄浑博大,更因为他描写的诸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场景一点儿都不新奇,对一个向往外面的世界仿佛有种种雄心壮志的少年来说,哪里会有吸引力?这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娓娓话家常,即使积淀了他的人生经验,却只会让少年厌倦一样,只有在少年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会懂得那些家常话中的真意。正如陶翁所说:“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关于陶渊明,历代多以“隐士”视之,我期期以为不然。隐士应该是“穴居野处”,不与世人交往,仿佛满世界除了他自己,都是俗子,而陶渊明何尝如此?他所不愿交往的只是当世贵人,大官送他酒肉,“辄麾去之”,而对于乡邻们,却是“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杀了一只鸡,也不忘把近邻邀来作快饮呢。历代所谓隐士中,不论真隐还是假隐,个个都有严峻的外表,而陶翁却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田园让陶渊明有了强烈的归属感,获得了精神上的极大愉悦,运用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陶渊明可谓形成了一种“自我实现”。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要“自我实现”是并不容易的,因为要经过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尊敬需求等多个层次,可是在陶渊明这里,他的“自我实现”却似乎十分简单,乌纱帽一掷,带几本书,盖几间草屋,其“自我实现”的成本仿佛是非常低的。

陶渊明“自我实现”的成本是否真的很低,历来有不同看法,如鲁迅先生就说陶渊明“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篱旁边饿死了”,我不知道先生所说“生财之道”何所指,倒是在陶诗中看到,陶翁经常是会陷入穷困之中的,只不过他把这种低层次的需求看得很轻而已。导致陶渊明“自我实现”成本很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昔日乡村人际关系的简单和淳朴。陶诗中有不少与乡邻们交往的内容,无不隽永有味,其中一首《乞食》最有意思。“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乞食陶翁之窘迫、欲言又止,和主人之善解人意,真是跃然纸上!现在这样的主人和客人,即令是在乡间,还能寻得到吗?

陶渊明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儒学原典 仕 隐 陶渊明 道

关于陶渊明思想的来源,历来争论不休。各家尽管主张不一,但在论证方向上却大同小异。其实因为陶渊明受到魏晋时期发达的博物学影响,读书较为庞杂,这也可以从他的诗文中看出。因此,他在诗文中引用一些别家的观点、思想也是很正常的,并不能因此说明这种观点与思想就是陶渊明思想的主要来源。本文认为,陶渊明的思想主要源于儒学原典思想,我们先探研孔子的关于仕与隐的融通性思想,然后从陶渊明的人生轨迹与诗文反映的观点来证明这一点。本文观点当否?敬请方家赐教。

一、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

一般认为,儒学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在于其积极进取,治世安民的人生态度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成为士大夫的人生取向。因此谈到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多强调其积极入仕的价值观念,而忽视了另一面,也就是他的隐逸思想。

仕与隐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其结合点恰恰在于“仁”。即:孔子的理想人格无论是仕还是隐,都能够体现“仁”,孔子主张入仕,以济苍生,但这是有条件的,如果“道不同”,则坚决不能入仕,不能同流合污,而应该隐,隐同样可以达到仁。所以说孔子思想中“仕”与“隐”是相辅相成的,是孔子“仁”学的完整系统,单纯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会破坏孔子仕隐思想的融通性。

孔子主张入仕,这在《论语》许多篇中都有体现,此不赘述,但是孔子并不认为只有入仕才能体现“仁”,而且在孔子一生中,也并不像我们所认为那样,在为了仕而奔波。虽然孔子固然有奔走于列国,甚至由此而困于陈,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还有大量的时间他是用来传道、授业、学习、编修古典书籍等事业上。

下面我们看孔子关于“隐”的态度,实际上,非“仕”既为“隐”。关于隐士的记载,最早见于史籍的当是《论语》一书,《微子第十八》篇曾提到长沮、桀溺两个隐士。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子路评价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的评价也是孔子的意思,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这类隐士的态度是反对的。但是《微子第十八》篇还提到其它隐者:“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击,不辱其身,伯夷、叔齐!’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将隐士分为三类,对这三类人,孔子的认为“我则异于是”,也不赞成,但同时也认为“无可无不可”,并不反对。

后来孟子在《孟子•万章》篇也谈到到伯夷、柳下惠,还论到伊尹和孔子:“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共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穷而不悯……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包括后来的孟子对于隐者的态度是很赞赏的。而在《微子》篇的开始,孔子对于作为隐士微子的态度就更为明显地赞许:“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将之提高到“仁”的高度。

二、陶渊明的宗尚儒学原典思想

陶渊明以儒学原典为宗,这种思想贯穿其一生的。年近而立的陶渊明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开始入仕,关于东晋南朝寒门士人起家的年龄,我们可以参考南朝齐的规定 :“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陶渊明作为寒门士人,以近三十的年龄入仕是正常的。对这次出仕的原因,《宋书•隐逸传》说是陶渊明“亲老家贫,起为州祭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其《饮酒》十九也说:“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已。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但从陶的诗文中我们看出家贫并应该是他出仕的直接原因,这个时期陶渊明也没有家贫到那种程度。其出仕,主要还是为了实现其济世之“猛志”。陶渊明一门世代为官宦人家,他在《命子》诗多有对祖上显赫政绩的夸耀,他也想效仿先祖,建功立业。《影答形》诗说:“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表达了他内心隐秘对名的期待。另外,陶渊明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更直接说到孔子思想对他的影响:“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其《时运》诗也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这些都表明陶渊明的思想中,孔子的言论深入其心。但现实远比他想象复杂,政治生活并不适应陶渊明的性情,以致于他深感“志意多所耻”,第一次出仕,只维持了很短的时日。

其后,在约三十年中,陶渊明还有四次出仕。据袁行霈考证:一是约在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或三年历时三年在桓玄幕府中任职;一是元兴三年(404年)不到一年时间任刘裕镇军参军;一是时间更为短暂的于义熙元年(405年)任刘敬宣建威参军;另外一次即是为时八十天的彭泽县令。

袁行霈推断:“陶渊明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开始入桓玄幕,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冬辞彭泽令,前后八个年头。这正是晋末政局最动荡的八年。陶渊明不早不晚偏偏在这时出仕,先后入桓玄、刘裕、刘敬宣三人的军幕,置身于政治风云的漩涡之中,这不是很值得深思吗?”

纵观渊明一生, 有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自二十九岁初仕,十余年间, 陶渊明是在仕与隐,仕禄求生和志向不遂间徘徊, 最后在义熙元年作了归田园的抉择。无论是少年,壮年还是晚年,孔子思想都是陶渊明思想来源的主流。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陶渊明诗中所提到的“道”,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道”都是指向孔子主张的“道”。我们试举几例: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虽然孔子并不赞成学农,但很明显,“忧道不忧贫”是从《论语》中间接借用的一句,这里的先师指的自然是孔子。

《荣木》其二∶“采采荣木,于兹托根。繁华朝起,慨暮不存。贞脆由人,祸福无门。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这里的“道”与善并举,我们知道,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以善为终极目标,所以这里的“道”,自然是指的孔子原典的“道”。

《影答形》:“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华,邈然兹道绝。”在议论了生与死之后,提出了“道”,似乎近于道家的游仙之“道”,但值得注意的是,他认为这种“道”已经不存在了。而且诗后文又说“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这四句则既否定了 “道家”之“道”,又强调了孔学主张的“善”,鲜明地表达陶渊明崇尚儒学原典思想。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负疴颓下,终日无一欣。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这首诗对于我们探讨陶渊明宗尚儒学原典思想很重要,因为文字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陶渊明认为“道丧向千载”,一般认为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从孔子卒年到陶渊明写这首诗时间相距约为十个世纪,孔子之后没有传人很好地承继他的“道”。如果将这首诗与他另一首我们上文提到的《饮酒》诗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句相联系地看的话,就能更好的看清陶渊明的观点:他认为孔子的原典是记录在“六经”中,这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后来的儒家传人思想都是远离了“道”。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陶渊明的思想来源主流是孔子原典而非孔子以后的儒学。陶渊明这种观点也是受到后汉未学术界以及魏晋以来玄学等的影响而生发的。

从孔子“仕”与“隐”的融通性及陶渊明的人生轨迹,以及陶诗中所提到的“道”,我们可以说,陶渊明的思想主流是以孔子原典思想。虽然魏晋以来,社会思潮玄学影响较大,陶渊明也不可能不受影响,以及由玄学带来的一些道家因素,但无论如何孔子原典思想是陶渊明的思想来源的主流,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

[3]《陶渊明集》(晋)陶潜撰,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5。

相关期刊更多

周易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干燥技术与设备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杭州钱江干燥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