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评价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23-03

作者简介:高胜强(1957―),江苏海门人,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海门市货隆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只有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对语文课堂教学情况实施评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并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而言,以下几方面内容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一、评课必须看教师的语言文字及解读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是多方面的,而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基本功有普通话、汉字书写、教学语言的表达、语言文字的解读(包括语感)等。

关于普通话,教育行政部门有明确的规定,而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则更高,足见普通话这项基本功对于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与之相关的是教学语言的表达,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规范流畅、形象生动、节奏鲜明。

关于写规范汉字,有些人认为这项基本功过时了,其实不然。事实情况是,目前的教师队伍包括语文教师的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并且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有些教师并没有自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汉字书写水平越来越差,但从未想过这与当今教师队伍书写水平的整体下降有着必然的联系。

教师基本功的核心内涵,应该是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的解读能力。对于语言文字的解读是否深刻与教师的语感有关,但又并不完全取决于语感。对于语言文字的解读更是一种分析和概括能力,这也是一项基本功,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基本功。虽然教师没有必要将文本解读的结果全部教授给学生,但它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流程设计的基础性条件。在对文本的解读分析过程中,解读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读出许多别人读不出的隐含于语言文字中的信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往往会产生令人拍案叫绝的教学效果。如有教师在准备《七颗钻石》的教学时,针对“钻石”为什么是“七颗”而不是“六颗”“八颗”的问题,她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丰富知识,结合查找资料,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对“七”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并列举了大量佐证材料。结果,她的课不仅让听课者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深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思想的把握,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语言文字的解读是开发教材资源、制定课堂教学计划进而实施教学的基础,没有深刻的解读分析就难以形成有见解、有特色、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教学靠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语言文字及解读的基本功。

二、评课必须看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否有明确的语言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是一种手段,同时它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或重点,缺少语言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虚假的目标,最起码是被异化了的语文教学目标。因为缺少语言及语言表达方式训练的所谓语文课,往往混淆了语文课与政治课、历史课等课程的区别,这样的语文课难以称作是真正的语文课。

语文课堂中的语言教学一般有三方面内容:积累词语,丰富语言;欣赏语言文字文本,这往往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运用等角度去实施训练;品读和赏析语言的表达方式,这往往以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的方法结合一定写作艺术的分析角度去实施训练。通过这三方面的训练,我们可以逐步实现增强学生语感、增强其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和情意素养的目标。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一至五课为例,配套教参在确立五篇课文的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时基本上都有语言教学的内容:“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学习运用这些修辞方法;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语言。”(《为你打开一扇门》)“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繁星》)“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冰心诗四首》)

小说、散文等艺术性较强的文本的教学如此,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性文本的教学同样如此。如苏教版教材课文《奇妙的克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论美》《创造学思想录》,配套教参在确立这四篇课文的课堂教学目标或教学重点时分别纳入了如下语言文字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准确而朴实的语言”“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感悟‘随录式’文体的语言特点”。

三、评课必须看课堂教学过程是否突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

古人对文本阅读的过程早有论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而阅读教学的过程与之是相通的,所谓“循文入义,披文入情”,这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就是语言教学,凡教材内容的分析、作者情感的解读、课堂教学诸多环节的处理都应抓住这一本质特点,任何缺少语言鉴赏与分析的教学都是空洞的教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力求使语言的赏析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避免架空的分析。

事实上,专业性强的语文教师往往都是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或以读为本,含英咀华,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形象,体会情感;或扣词析句,牵一“词(句)”而动全“文”,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深入,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或读写结合,立足文本,拓展训练,在感悟与表达中,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另一方面从语言形式中使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方法,习得写作的技巧。那种离开语言环境,就内容分析内容或就人文内涵进行过度开掘的课体现不了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如有教师在教学《枫桥夜泊》时,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人的“愁”,紧紧抓住了“对”“眠”,巧用江枫渔火的“对”(陪伴)体会诗人无“对”的孤独与凄凉,巧借江枫渔火、小桥、客船、大地的“眠”感受诗人“难眠”的痛苦与忧伤。这样对于学生而言,“愁”字就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真切体验的情感了;不再是“只可意会”的精神领域,而是能够触摸、能够言传的情景交融的内心体验了。

又如,在《伟大的悲剧》一文的教学中,有教师以最后一段的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设计了文本解读的思路: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1.文中“不可战胜的厄运”有哪些?

2.斯科特及同伴同“厄运”进行了怎样的“搏斗”?

3.探险队员们“无比高尚”的心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个问题统率了全文的内容,而且显出内容深度的层递关系,以此引导学生层次清晰、重点鲜明、简洁高效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的实施带来了便利: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课堂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语文教学和语言训练需要“留白”,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如果盲目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不顾实际地一味进行图文呈现,就会削弱语文教学的效果,甚至破坏学生脑海中由语言训练而收获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情景。因此,要使课堂教学突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教师必须对各种教学手段作出智慧的取舍。

四、评课必须看学生课堂语言训练的效果是否突出

良好的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良好的语言训练效果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语言训练效果的反馈和检测又是其他诸多方面的学习效果检测的重要途径。

语言训练的内容面非常广: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训练的方式方法千变万化,但是从语言运用形式看,无非就是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两种方式。

课堂语言训练的效果是否突出首先要看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面是否广泛,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语言训练是一种低效的训练。教师应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坚决改变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局面。

课堂语言训练的效果是否突出,主要看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参与质量。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语言训练及其反馈检测当作是语言本身的检测。良好的语言表达本身固然能够看出学生的语言训练效果,比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展开辩论时语言表达是否规范、连贯、得体,乃至生动,但其背后还蕴含着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情感意识以及对文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所以,从某种角度说,看学生的课堂语言训练的效果是否突出,实际上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知识掌握是否深刻,思维是否被激活,情感体验是否充分。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善,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大多还是老一套,“满堂灌”,一讲到底,生怕讲不到遍数,生怕学生不懂,事实上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生动的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效果不会太好,这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希望看到的,这也不是我们语文老师预期的目标。

实践证明,长时间机械性的模式会因为缺少变化而使人产生疲劳,精神处于抑制状态。比如,高速公路不是笔直而是设计成弯曲的,笔直的公路容易使驾驶员疲劳驾驶,易使驾驶员放松警惕,发生车祸。我们的课堂也一样,单一的模式会让人疲劳、欲睡。相反,我们语文老师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引入讨论,改变单一的一讲到底的模式,我想学生不致于在多变的课堂上昏昏欲睡。

比如,我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一堂课一讲到底,可谓辛苦异常,处处为学生想好了,生怕学生不懂,但这“满堂灌”的模式,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从学生的眼神中我读出了迷茫,毫无生气,读出了“累”字。课后调查,学生反馈:“我们只是接受,没有思考,没有消化,思想处于僵化状态。”另一堂课,我讲得很少,让学生自己讨论,课堂气氛明显不同,我自己也上得很轻松,我从学生的眼神读出了“精神”,有了生气,有了光芒,这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例如,在学习《七颗钻石》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神奇的水罐神奇在哪里?神奇的水罐因为什么而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变得富有生气。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要用哲学的思维看问题,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语文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语文课堂讨论尤为重要。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就是用课堂上的讨论来激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模糊的认识变得明晰,散乱的知识变得系统,零星的感悟变得更加完整,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创新了思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在讨论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例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上《狼》专题的时候,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讨论题:“你认为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同学说:“我读了《蒲松龄》笔下的狼,我认为狼很贪婪,如果它得到骨头不再穷追屠户,也不至于落到身首异处的下场”;有的同学说:“读了毕淑敏笔下的《母狼的智慧》,我认为狼对它的孩子有慈爱之心,不像我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狼追捕其它动物时的残忍”;有的同学又说:“我还从电影上看到狼与人和谐相处,说明不是每条狼都是凶残的,也有它善良的一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个中道理,看待事物要有多个角度。

三、有利于得到学生的反馈,提高教学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躲于勒”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

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菲利普夫妇良心发现,可怜于勒,把他接回家;于勒赚了一大笔钱,菲利普夫妇和他相认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躲于勒”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内涵,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在语文课堂讨论中,难免会有不同意见,会有不同的看法,往往就某一问题会发生争论。在争论中,观点和认识得到肯定的学生,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会大大增强,从而使他更积极地参与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观点和认识受到否定的的学生,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可以发现自己思考问题角度的偏颇,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维过程,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观点认识得到补充,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广阔,能使学生进一步超越自我。

比如,在《父母的心》一文的教学中,同学们在讨论文中的父母的形象时就发生了偏差:有的同学认为,文中的父母不负责任,既然家庭贫穷,不能养活孩子,就不要生那么多的孩子;有的认为,文中的父母把孩子送给别人的行为是很负责任的,自己不能养活,但总要让孩子生存下去,说穿了,还是为孩子着想。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在接下来的班级讨论交流中,他们的意见被尊重和包容。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包容别人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语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比如,在小组讨论中,我发觉,小组之间在暗暗较劲,今天这个小组表扬得最多,课后成员们很是得意“我们小组最棒!”其他小组在接下来的课上会表现得更好,从而扩展到整个班级,总要争个“谁第一、谁第二”来,这有利于“互助”、“合作”、“上进”的“ 团队精神” ,形成良好的班风。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很是羡慕在听公开课时,名教师执教的课堂上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不止一次地感叹,我们的学生要是也能有这样的表达能力就好了。的确,由于个人能力的原因以及所处地区的农村初中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现状,我们的课堂上、作业中,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书面表达能力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会碰到,一堂课上,学生表达的机会很少,老师出于不放心的灌输形式仍然存在,学生的表达能力缺少提高的氛围和机会,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多方面寻找培养学生良好表达能力的途径,切实让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能表达的愉悦学习的人。

【案例一】

支教的X老师执教“七颗钻石”和“狼专题”的部分激励性语言的运用:

“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

“别紧张,你的想法挺好,能把想法说清楚吗?”

“你理解对了,要是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

“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

“你读得这么好,老师真高兴,教教同学,当小老师行吗?”

“没关系,老师相信你会改正。”

“这个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表演一下?”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XX同学请坐,谁来帮帮他?”

“XX真聪明,答到点子上了?”

“我们班同学们的知识就是丰富。”

“刚才的两个同学很勇敢,谁还敢挑战他们?”

【案例二】

一位老师在执教“紫藤萝瀑布”,与学生作如下对话:

师:大家预习时就知道,作者的弟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按照常理,作者这时候应该十分焦虑悲痛,可老师不明白的是,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她看到紫藤萝还会产生“喜悦”的情绪,这岂不是有违常理吗?下面我们就来好好研究这个矛盾——一个焦虑悲痛的人怎会一下子变得“宁静”“喜悦”。

生:因为作者看见了美丽的紫藤萝花儿。

师:你是说,只要看见美丽的花儿,人们的悲痛之情就会缓解,甚至还会转悲为喜吗?

生:不是,只有遇见紫藤萝花才会这样。(有学生露出疑惑沉思之色)

师:如果我们在医院门口都栽种紫藤萝花儿,是不是心理诊所就都不需要了?栽种一些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就可以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了嘛!

生: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见到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觉得花儿仿佛有了生命,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所以会带走焦虑和悲痛。

师:但老师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紫藤萝花儿就能够带走焦虑和悲痛呢?

生:虽然作者很是焦虑悲痛,但文章后面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个体生命虽然有止境。人类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作者从花的生命力中感悟到人生的美好。

在目前的日常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有人在班级听课时,我们都希望班上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多举手,甚至有时在听课前一天特别叮嘱学生,明天有领导和老师来听课,课上一定要敢说、多说。在经过一番叮咛之后,也许那堂教研课上孩子们举手的稍微多了几个,但好景不长,慢慢地,课堂又会回到原来一样的沉寂状态。这种现状,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不得不令人反思。在平时的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发现,学生不愿说,甚至到了高年级干脆不说的现状,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自己造成的。

我想,高效的课堂必定是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共同思考的课堂,那就需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愿意倾听、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站起来回答,有想说、乐说的愿望。案例一中的X老师通过他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表达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语言对学生课堂表达欲望的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别紧张,你的想法挺好,能把想法说清楚吗?”——这位有“想法”的学生分明是一个很聪明,但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这应该是一个没有回答出问题的中等生或后进生。案例中X老师及时的鼓励性点评很好地呵护了那些基础薄弱,不善言谈学生们的自尊,让他们感觉到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只要有了思考即便是答错了老师也是认可的,再加上平时适时表扬这些学生的点滴进步,包括他们课堂上经过思考后的好的、精彩的答案,久而久之,孩子们在课堂上就有了敢说、想说的欲望。X老师的两堂教研课上学生参与积极,乐于表达,特别是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都有举手表达的欲望,这与老师平时重视学生课堂表达愿望,对学生有效激励是分不开的。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师道尊严”,但是,殊不知,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害怕教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想,只有老师真正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发自内心地“移情”于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会克服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课堂和课后敢说、乐说、善说。

其实,让学生想说、乐说,除了需重视对学生个体的鼓励性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小组竞赛机制。我想,在小组中引进竞赛机制对于调动学生表达愿望的作用丝毫不得小觑,有不少中等生、后进生,经过思考也能获得一些自己的感受,可是他们向来是属于徘徊在“说”与“不说”之间的一类人,现在引入小组竞赛机制后,他能毫无疑问地选择“说”,因为小组需要他“说”,他“说”的动机能得到认可,他不是为自己,他是为集体而战斗。有很多学生向来没有信心主动回答问题,可是现在的形势要求为了集体的荣誉必须站起来,在小组竞赛或考核机制下,他不站起来,他的组员会“胁迫”他站起来,几次之后,他的声音就逐渐大起来了,他的表达就能逐渐清晰起来,此时老师适时地为他送去掌声,沉默寡言的他就会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表达得很好。当然,个人评价也好,小组激励也罢,都是为了找出学生语言表达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针对具体的问题,对症下药,找出应对解决的办法。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想法,我们也不要轻易地给予否定,而应该从中找出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找出问题的原因,点评的范围也要全面、细致,从内容、语言、态度、情感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进行评价。总之,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方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层层递进,不断进步,从而变得乐说、善说。当然,我们解放学生的嘴巴,方式还有许多,比如让学生自评、互评、开放表达。总之,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表达愿望的非智力因素都要充分运用起来。

当然,让学生敢说、想说,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方面对教师而言也许只是较低层次的要求,运用于各门学科知识,也许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因为老师们只要牢固树立一种对学生多鼓励、多激励的意识就可以了。但语文毕竟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对语文老师专业素养的要求就比较高了。在平时的课堂上,语文素养特别好的学生,无需引领,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考虑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种种生成。

在上面的案例二中,我们发现,这位老师很好地进行了有效的预设,并非常重视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教者别具匠心的预设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想表达,乐于说。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现状而生成的。比如在老师提问“那么,如果我们在医院门口都栽种紫藤萝花儿,是不是心理诊所由都不需要了,栽种一些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就可以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了?”之后生答: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见到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觉得花儿仿佛有了生命,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所以会带走焦虑和悲痛”。这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过程,一个必然的、真实的过程。这种看似荒诞的提问,实际上就是激发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的兴趣,击败教师貌似强词夺理的设问。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乐于思考,并从文本中寻找答案,有效表达。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太缺少这种本来应该属于语文课的原汁原味的东西了。这样的追问,这样的生成怎能不让学生产生对话的冲动以及强烈的表达愿望呢?

相关期刊更多

青少年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保定市文联

黄河黄土黄种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新语文学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