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梁实秋雅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压负荷控制 电量控制多功能计量设备 设计要求 功能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普遍增长,拉动了电力需求的持续扩大,而电力的生产供应相对于需求显得日益紧缺,于是,对用电负荷进行科学化管理就成为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供电行业已完成企业化改造,电力已经成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商品,供电企业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降低不合理的线损,有必要依据用户资信等级的差别实行不同方式的电量控制措施。
供电部门以此为考虑,在已经成功实现对低压计量设备的革新后,计划对高压计量设备进行技术革新。为此,我公司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工时,全力开发出了能实现负荷控制和电量控制的新型高压计量设备(以下简称“本柜”)。
一、高压负荷控制、电量控制多功能计量设备的设计要求
1.结构设计要求
1.1本柜的设计应首先满足普通计量柜的基本要求:柜体的拼柜通用性、柜体全封闭、单个铅封实现对全部面板的闭锁。
1.2负荷控制、电量控制功能实现的结构保证:无论对负荷进行控制还是对电量进行控制,都需要由二次控制线路以及相关设备实现,由于配电设备位于用户现场,远离供电企业,保证二次控制线路以及相关设备不被人为破坏是首要考虑。同时,由装置实施的强制跳闸,如不对导致跳闸的状态进行符合预设要求的调整,则不可进行合闸操作。
2.负荷控制设计要求
结合湖北省供电公司的具体需要,本柜需采用目前该公司已经在低压计量设备中推广的上海协同WJ301系列双向终端作为负荷控制装置,配合供电企业负荷控制主站、中继站,实现对用户用电负荷科学化管理。
3.电量控制设计要求
本柜应采用IC卡式预付费终端,同时配合售电软件作为电量控制装置。供电企业可在营业部门建立IC卡预付费系统作为电量控制主站,由此可有效制止大量存在的拖欠大额电费却仍能继续用电的怪现象,良好地维护供电企业的经济利益,强化电力作为一种商品的市场属性。
二、负荷控制、电量控制的功能实现
1.结构设计要求的实现
根据对基本设计要求的分析,为保证负荷控制、电量控制能不受阻碍地实现,就必须在本柜装设并封入电源主开关以及电源电压互感器。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彻底保证控制功能的实现在结构方面不被人为阻碍,除非是涉嫌违法的暴力破坏。
考虑拼柜通用性:就需要考虑母排走向、母排位置、相间距离等问题,据此,我们认为电源主开关只宜选择与所拼柜型通用的主开关。那么,KYN28A-12中置柜的计量柜我们选择VS1手车式真空断路器;XGN2-12箱型高压柜的计量柜我们选择VS1固定式真空断路器;HXGN15-12六氟化硫环网柜的计量柜我们选择FLN36或FLN48六氟化硫负荷开关;HXGN17-12环网柜的计量柜我们选择FKN12压气式或FZN25真空式负荷开关。这样就保证了拼柜的通用性,使本柜的适用范围保持在很广泛的范围内,既可用于新建配电项目的建设,也可用于旧有配电项目的改造。
至于柜体全封闭:我们采取相应的结构措施将本柜的后封板、顶板、底板、左右侧板全部封闭,并从结构上保证不能从外部打开。
由于供电企业要求单个铅封实现全部面板的闭锁,那么就决定了我们对不同的面板必须进行联锁。这方面我们采取多个步骤的措施:a)机械联锁:由于铅封必须封在计量仪表室面板上,于是我们将上下面板进行机械联锁,保证在仪表室面板未打开的情况下另外的面板不能打开。b)电磁闭锁:电源取自电源PT,一旦电源PT失电,通过电源切换转而从计量PT取电源,继续维持闭锁,以保证供电企业维护人员的人身安全。c)开门报警:如非授权人员打开仪表面板或其他面板,均可进行报警并通过电台向供电企业报告。
2.负荷控制设计要求的实现
供电企业通过本柜采用的负荷控制装置,可对用户用电功率进行数据采集,并对用户最大负荷进行门限设定;该装置可实现智能化的电力负荷管理,对电力负荷可实施分时段控制。当用户超过门限值且处于负荷控制时段之内,由该装置发出固定频率的报警。如果用户收到报警后马上采取措施降低负荷至低于门限值,则报警自动消除。如报警次数达到预设值,则该装置自动进行第一轮的跳闸动作。
根据用户实际情况以及供电企业与用户达成的协议,第一轮所跳之开关可为电源进线柜主开关,也可设置为各级次出线柜开关。如实施第一轮跳闸后,该装置仍处于报警状态,则依次进行后继轮次的跳闸,直到负荷低于门限值,消除报警。
负荷控制电源采自本柜电源PT,为保证电源开关电动控制跳闸所需的功率,PT极限输出应达到500VA以上。
3.电量控制设计要求的实现
供电企业通过本柜所采用的IC卡式预付费终端作为电量控制装置,在营业部门建立IC卡预付费系统作为电量控制主站,该系统可预设催费报警门限值和跳闸门限值。用户使用IC卡通过一定方式购买一定的电量后,在该电量控制装置IC卡插口刷卡输入后,即可使用已购买的电量。当装置中余额低于报警门限值后,发出报警信号。一旦所购买电量已用尽或达到预先设定的跳闸门限值,跳主开关,并将其闭锁,使之不能合闸。用户只有重新购买电量,并申请供电企业相关部门解锁并合闸,才能恢复供电。
三、技术特色
综合分析市场需要、设计要求,以及各项经济指标,我们开发了负荷控制/电量控制多功能高压计量设备。目前已经完成样机的制作以及第三方试验站的型式试验,开始投入量产。根据对整个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对本设备进行了初步的技术总结:
1.良好的普适性
我们设计的本多功能计量柜具有应用范围广,能接受用户非标定制的特点,也就是普适性。它既能应用于新建项目的建设,又可用于旧有项目的改造,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非标定制。
另一方面,我们充分认识到,计量柜应从属于原有开关柜排列。于是,我公司对拼柜通用性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考虑,以确保不致破坏原有排列。
2.优秀的互换性
由于本柜需要实现负荷控制和电量控制,就有必要在本柜装入可对供电电源进行直接通断的主开关。这样,主开关的性能保证就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了,为了确保本柜不对用户用电造成影响,本柜所选用的主开关必须是行业常用的主开关,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一旦出现事故,可在第一时间内排除主开关性能损坏造成的影响。
3.闭锁的可靠性
供电企业在每台计量柜上只使用一个铅封,于是,为确保供电企业售电以及用户用电安全,我们实施了对柜体的全封闭,并对所有面板以及维护通道进行了可靠的联锁。以KYN28A-12型多功能计量柜为例:
供电企业铅封位于仪表门,而下门和后门属于维护通道,我们在下门立柱内加设机械联锁板,联锁板的控制端位于仪表门内。只有仪表门打开,并且提起联锁板,才可打开下门;同时,我们对后门进行特殊制作,后门关上后,通过架设在柜中的联锁杆锁闭后门,在联锁杆为打开的情况下,后门从外部不可打开。并且,我们还将后门的联锁杆与下门的联锁杆相关联,更确保了机械联锁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我们在下门联锁板上端装设了闭锁电磁铁,如果柜内有电,闭锁电磁铁吸合,即使打开仪表门,也无法打开下门,这就充分保证了供电企业维护人员的安全。
其他如XGN2-12、HXGN17-12、HXGN15-12等柜型的计量柜,我们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联锁措施,充分保证了柜体的安全和供电维护人员的安全。
3.充分的可扩展性
依据供电企业的实际需求,并根据我公司的技术分析,我公司认为: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负荷控制、电量控制等措施所需要的终端设备就会不同,我公司在设计时候对此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作为可扩展的措施,以便供电企业依据自身需要做出选择:
a)充足的控制终端安装位置
我公司对本柜的仪表室可扩展性能进行了重点考虑,供电企业可以有选择性地安装负荷控制终端、IC卡预付费终端、计量电度表、综合监控终端等,我们从结构上保证充足的安装位置和操作的方便性。
b)可选择的门禁控制系统
本产品在拥有可靠的机械闭锁、联锁以及电磁闭锁的同时,还可扩展安装各种不同的身份识别系统,以最大限度保障供电企业的供电安全。供电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定制。
4.完善的控制机制
本产品控制机制相当完善,可完整实现供电企业负荷控制、电量控制的要求:
负荷控制终端可持续对用电功率进行数据采集和比对,如果功率超过报警门限值,即由该终端发出每分钟一次的报警,此时用户值班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负荷直到低于门限值。如果报警到一定次数后,负荷仍未降低,则由终端发出指令开始第一轮次的跳闸动作,如仍未能达到要求,则依次进行后继轮次的跳闸动作,直至负荷低于门限值。最后一个轮次的跳闸动作对象为本柜主开关,此时相当于切断所有负荷电流,强制用户降低负荷。
电量控制终端可通过持续对用电电量进行统计,并随时与预设的最大可使用电量进行比对。一旦用电电量达到预设的报警门限值(该门限值应设为接近并小于最大可使用电量),则进行声光报警通知用户进行再购电。如果用电电量达到最大可使用电量,则直接对本柜主开关进行跳闸动作,并随即闭锁主开关,使之无法合闸。只有用户进行再购电并将数据输入电量控制终端,主开关才能解除闭锁,此时用户才可进行合闸。
摘要本文以艺术张力的理论视角,从语境叛逆、情境悖论两个层面分析透视了梁实秋《雅舍小品》中的艺术张力结构,旨在从艺术维度解读其文本生命的日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艺术张力 《雅舍小品》 语境叛逆 情境悖论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自1949年问世后,就广受好评:
“誉之者盛称篇篇短小精悍,举凡人性百态,顺手拈来,层层剥视,娓娓道来,深刻而又得体,风趣而兼隽永”。
其“先后印有300多版了,至今销售不衰”的发行纪录,创下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发行的最高记录。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雅舍小品》的艺术生命的日久弥新,其艺术张力大约是个中要义。
一 张力释义:洞穿感知的强大势能
艺术张力概念由美国现代诗人、批评家艾伦・退特最早提出。他在《论诗的张力》中说:
“我们公认许多好诗――还有我们忽视的一些好诗――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为这种单一性质造一个名字,以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些诗。这种性质,我们称之为‘张力’”。
张力源自物理学的一个概念。从物理学来讲,是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发生在内部的一种牵引力。如悬挂重物被拉伸的绳子内,被强压紧的弹簧等就存在张力。后来,这种物理学意义的力被借用到艺术研究中,指艺术文本内部诸要素的排列组合中生成的紧张关系,并聚增为超常的、可达情境极地的,洞穿读者惯常感觉心理的势能。
作为诗学概念,“张力”是上世纪新批评派对抒情文本魅力的勘探发现和对诗学理论的擦亮。被奉为“现代批评的顶点”,成为其理论标识。艺术张力强调艺术的独特维度与常态生活的分野。文学文本是否生成张力以及张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读者心理感知度。一般来说,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总是以生活业已形成的惯常图式为基本参照。对于力的感受和度量是以一个大体的常态为基准。如果使读者感知的受力打破了惯常心理状态,超过心理感知“度”,就会产生张力。而跨越的距离与常态心理基准越远,产生的张力强度就越大,作品就越具有触动读者感知的审美震撼力和感人殊深的艺术魅力。卡西尔言:“一切时代的伟大艺术都来自于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渗透。”
作为一种艺术思维与手段,文本张力的构建主要有两种基本范式:一是同质元素的叠加、聚增。“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乡土依恋,团圆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挥之不去的情结。因此,对中国古人来说,与家乡亲人的分离本身就令人黯然神伤,柔肠寸断。而对于那些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离别就格外让人悲不自胜。并且,多情的离别还发生在“悲落叶于劲秋”的时节。这样就在离别之痛中再添新愁。经过“离别”,“多情”“清秋”的逐层叠加、相互组接从而使离别之情被演绎、聚集、生成了一种能洞穿读者心扉的强大的势能。我们从逐步层层下压的弹簧中能感到类似的势能的存在。
另一范式是文本中异质元素之间的悖论式组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霞光万道,自然美丽无限,但同时又隐喻着人生的黄昏,生命的暮年。这样,自然的良辰美景与内心的萧杀秋景形成了巨大的两极反差而又相反相存;审美的悦心悦意与人生迟暮的忧患感伤造成了强烈的对立冲突而又悖论式地并存于文本。从而使整个诗行的语意生成、诗意构建聚集了一种能穿透感知的强大的势能和压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就属于后者类型的一个样本。
二 语境叛逆:“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
巴赫金认为文学总是对话性的,总是指向其他文本。如果把文学文本置于文化语境之外,那是不可理解的。《雅舍小品》写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抗战时期。当时整个社会充满着血腥与泪水,轰炸与杀戮,流离失所与家破人亡。面对社会的巨大痛苦和民族灾难,梁实秋并没有做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闲适文人。相反,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促使他投身于这场事关民族存亡的大。“七七”爆发后,北平陷落,梁实秋作为主张抗日的学者、教授,上了敌人的黑名单,处境危险。为此,他毅然写下遗嘱,割舍父母,告别乡土、校园,孤身南下,奔赴国难,置身于“烽火连三月”的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这使他亲历了这场血与火的国难,为国家的危亡牵肠挂肚;为大众的流离寝食难安。“日夜收听广播的战争消息”,“利用大头针制作许多面红白小旗,墙上悬大地图,红旗代表我军,白旗代表敌军,逐日移动地插在图上”,“看到津浦线上的白旗咄咄逼人,红旗步步后退,相与扼腕”。在空袭警报之声频频拉响的南京下关码头,他登舟前往长沙,抚念国难日殷,“看着船上满坑满谷的难民”,三餐难以下咽。在重庆,他亲历“五四大轰炸”,仓皇地厕身其里:爆炸声接连而至,声声巨响中尘埃弥漫,竹筑的房屋烧得噼噼啪啪地响,有如爆竹,山城淹没在一片火海中……。
陈思和认为在一个历史时期,往往会产生一些为人们认同的重大时代主题。如“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等等。这些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常常统领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走向和文学走向。中国新文学具有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在国难当头时刻,作家们纷纷“放弃了自己的个性追求”,放弃了“始终关注的启蒙主题,包括‘个性解放’或‘社会革命’的主题”,代之以齐唱救亡的时代进行曲,不约而同地担负起民族救亡的使命。“文学活动也转向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轴心”。作家们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产生了大量的反映民生疾苦与抗战斗争的“受难的散文”、“怒吼的散文”、“救亡的散文”。“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热门的体裁。战地通讯或有关抗战英雄业绩的报告在各种报刊上大量发表。”
然而,面对整个时代、社会发出抗战的吼声,在文学艺术纷纷以“铁肩担道义”的一片呐喊声中,同样饱受战火熏蒸炙烤的梁氏并没有与时俱进,却背离时代重大主题,逆反文学主潮,把笔触转向人性,将文学维度切入人生,气定神闲地讲述人生,谈论人性。在《雅舍小品》中,梁实秋说古论今,无所不谈;谈人道物,无所不写,唯独与抗战无关,与当下的时事相远。从作品中人们不仅感受不到重大的时代主题,也听不到万千民众流离颠沛的,就像中国宋元时代的山水画,外敌的入侵,现实的硝烟战火在作品中荡不起一丝涟漪。这样,“众鸟高飞去”的社会抗战语境与“孤云独去闲”的文本意象之间形成了两极强烈的反差:一方面是全民救亡图存的呐喊吼声,另一方面则是 “一地鸡毛”式的凡人琐事的娓娓讲述;一方面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战乱苦相,另一方面则是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般的安详与闲适。文本话语被推向与社会话语指向相悖逆的极端,造成两极强烈冲突又悖逆式的相互映照,凸显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张力效应。
三 情境悖论:“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审美心理学认为,态度决定世界样态。人以那一种态度看待世界,世界就向人呈现与之对应的那一方面图景。在感伤中,世界是一幅万物萧瑟的冷落清秋景象;反推回来,世界呈现什么图景,是与人所持的态度密不可分。佛家有“见心见性”之说。所谓心之有所想,眼之有所见。心性空间的净朗与阴霾,决定感官世界的阴晴雨雪。因此,对生活苦难,有人悲不自禁,有人则淡定平和。面对血与火的硝烟,身处颠沛流离的离乱生活、以悲为美的杜甫有着切肤之痛,并且把这种悲情愁绪演绎得哀转久绝,锥心泣血。而梁氏心性则具有一种彻悟了人生得失,洞穿了社会悲喜,通透了生活苦乐后的那种淡定与超然,使其感知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心理反映与生活境遇之间,与众不同。
以首篇《雅舍》为例。文本以两种话语展开,在两种话语相互映衬,相互抵牾,相互对照中构筑反差强烈的语义空间。一种话语面朝真实世界;另一种话语指向感知世界。文本中,“雅舍”且不说没有那种“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古代文人隐逸山林乡居的田园诗意,相反,它构建简陋的是“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的陋室。“雅舍”更非“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闲情雅致之所,而是人声喧闹,邻里相扰,鼠害成灾,蚊虫猖獗的户棚杂院。单就房屋基本功能来说,“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遇大雨“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此刻满室狼藉。”如果说这些生活困顿已经使人苦不堪言,那么,它本身还置身在内忧外患的民族灾难的时代环境之中。
在叙写过程中,作者将生活的百般苦楚层层叠加,把生命的千般艰辛步步递进,像压紧的弹簧,似充足了气的皮球,造成了文本内部强大的势能和紧张状态,使艺术品达成非常的语义或意境。从轰炸杀戮到流离失所;从居不避风雨到蚊鼠成灾,文本道尽了生活的水深火热,浓缩了时事的艰难苦恨。
然而,真正使文本“奇峰凸起”的,则是作者在苦难中“入水不孺、入火不热”的心性与人格,是面对严酷,身处逆境表现的淡定与从容。 在睿智和阳光心态烛照中,时事的艰难,生活的苦难,似乎已变得无足轻重和释然,没有常有的哀惋、感伤,没有怒发冲冠,也没有仰天长啸。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这种时事和人生,民族与个人的双度艰难苦恨之中,作者从中居然还发见了美,并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月夜图和一幅朦胧的水墨画: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庄子把“清”与“宁”作为宇宙之道的心灵至境。而至道之境、真切之心则以自然万物呈现出来的。“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齐物论》)禅宗也认为佛性往往从自然景物之中显现:“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珠禅师语录)可见,尘世不染、与世相隔的清澄静谧之境乃是梁氏追求老庄清明虚静、禅佛清空净洁情志的写照。月之清乃是心之清,景之静乃是性之宁。有学者评价,“当内忧外思生死存亡之际而安时处顺哀乐不入,不就是庄子哲学中时时夸赞的‘入水不孺、入火不热’的‘至人’、‘真人’、‘神人’的理想人格的变形和缩影吗?”。
如是,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形成了文本中异质元素之间悖论式的结构组合。在时事和人生,民族与个人内忧外患,生死存亡的双度艰难苦恨之中,文本没有悲情苦绪,没有哀痛伤感,凸显的是面对苦难“入水不孺、入火不热”的睿智和坚韧的人格力量:诗意、阳光的性情不是源自于人生的顺风顺水,而是发生在轰炸杀戮、流离失所的灾难中;月光山水的审美之花不是对优美清新的自然田园写实描绘,而是绽放在邻里相扰,鼠害成灾,居不避风雨的生活困苦中。这样,现实的水深火热与作者内心的淡定超然形成了巨大的两极反差而又相反相存;时事的严酷,生存的艰难与淡泊净朗的心性空间的对立冲突而又悖论式地并置于文本;生活的困顿,居不避风雨与诗情画意的审美画卷相矛盾抵牾而又相互映照,从而使整个文本的语意生成、诗意构建聚集了一种能穿透感知的强大的势能和压强。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参考文献:
[1] 梁文茜:《忆雅舍》,《新文学史料》,1993年第4期。
[2]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4] 梁实秋:《梁实秋散文》,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版。
[5]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7] 朱光潜:《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褴褛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礼服,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装。……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政治倾向。他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由人。”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自由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丐。──《雅舍小品·乞丐》
2、[每一个破落户都可以拿了几件旧东西来,这是不足为奇的事。国家亦然。多少衰败的古国都有不少的古物,可以令人惊羡,欣赏,感慨,唏嘘!──《雅舍小品续集·旧》
3、又有一位诗人名Kilmer,他有一首着名的小诗──《树》,有人批评说那首诗是“坏诗”,我倒不觉得怎么坏,相反的“诗是像我这样的傻瓜做的,只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树”,这两行诗颇有一点意思。
4、外国的风俗永远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奇的居多。新奇就有趣。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雅舍小品·洋罪》
5、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雅舍小品·中年》
6、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作自己衷心所愿意作的事。有人八十岁才开始学画,也有人五十岁才开始写小说,都有惊人的成就。“狗永远不会老得到了不能学新把戏的地步。”何以人而不如狗乎?──《雅舍小品续集·退休》
7、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境界。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向笑胜似千言万语。──《雅舍小品续集·沉默》
8、鲁迅死前遗言“不饶怒人,也不求人饶恕。”那种态度当然也可备一格。不似鲁迅那般伟大的人,便在体力不济时和人类容易妥协。我僵卧了许多天之后,看着每个人都有人性,觉得这世界还是可留恋的。不过我在体温脉搏都快恢复正常时,又故态复萌,眼睛里揉不进沙子了。 ──《雅舍小品·病》
9、“蒙娜丽莎”的微笑,即是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会心的微笑,只能心领神会,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雅舍小品续集·读画》
10、莎士比亚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女人吃亏。越是柔韧的东西越不易摧折。──《雅舍小品·女人》
11、希腊哲学家哀皮克蒂特斯说:“计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气。在从前,我每天生气;有时每隔一天生气一次;后来每隔三四天生气一次;如果你一连三十天没有生气,就应该向上帝献祭表示感谢。”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雅舍小品续集·怒》
12、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雅舍小品·中年》
说梁实秋是一朵花,这是冰心对好朋友的调侃。说梁实秋是集性、情、趣合一的好朋友,这是对朋友的赞誉。虽然男人是一朵花,这题目有些别扭,可冰心赋予那么多内容在里面,梁先生也不好拒绝,这也让人不免猜测,年轻时梁实秋是如何对待女性朋友,才得此美称有真诚、有关爱、有情调、有趣味,除此之外还应该有高尚的品格,才能当得此话,才能从别人心中掏得出此话。
梁实秋该是什么花是每年五六月开花的矢车菊是常青藤是百日草不知其后他们是否接着此话题下去,不过,以冰心的目光衡量,朋友中如花之人实在是少,男性更无担当之人。
冰心给梁先生一句话的诗,自己早已找不到底子,若干年后,梁先生把底稿寄给她。朋友之细当以此小事就可看出。若只说细字,很多人做得到,如天冷提醒你加衣;你忘却的生日,他偏偏记得;你有苦诉,他静静倾听,并借一双肩膀给你靠一靠;你有难处,不与他讲,他绝不会刨根问底,尊重你如同尊重他自己。
有情调、有趣味的朋友也多。外出游玩,带一块他山之石给你;写出一首小诗,与你分享、探讨;替你挡下其余的酒,微醺最好;一杯茶,妙语连珠,到兴处,让你觉得花更多的时间也值。但是,所有的都凑上了,只一颗真心,无利无欲,纯然关爱,又与情人之爱相别,守好这个尺度就不简单,特别是男女朋友之间,因此,像花一般的男性朋友少之又少。你有如此之多的优点,想不爱上也难。
15岁就在上海荣膺“歌星皇后”的韩菁清多才多艺,竟与初次相识的梁实秋从古文谈到书画甚至莎士比亚,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与酣畅。从此,二人开始了轰动一时的“忘年之恋”。
以前梁实秋认为情人们只有在不能相见的情况下才求助于情书这一紧急措施,直到他遇到了韩菁清,即使天天能见面,他仍在两个月中写了20多万字的情书。
他的情书没有地址,没有邮票,没有邮戳。
一早他就在楼下“仰望”七楼的窗帘,直到看见过惯夜生活的韩菁清中午起身窗帘启开时,才上楼面呈情书。
他已经71岁,却有着年轻人一样的热情与勇气。
30岁的差距,对有些人来说已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年龄鸿沟,但梁实秋以他的毅力与文采跨越了一切,来到韩菁清的身边。
虽然这种“才子佳人”式的爱情很常见,但因为是“白发红颜”的版本,顷刻间成了台湾的焦点新闻。梁实秋的朋友劝他“悬崖勒马”,梁实秋的学生们还成立了“护师团”反对这婚姻,可是他们阻不了邮政的工作,更阻不了年逾古稀的梁实秋的热情与决心。他在小别台北的两个月中,写了20多万字的情书,常常早上一封,中午一封,晚上又一封。为节省邮费,他的信纸往往正、反面都写满字,他去买邮票,一次就是100张。真是鱼雁频传总忘年。
1975年5月9日,梁实秋与韩菁清举行了婚礼。
婚后的日子里,两人的情书并未因距离的缩短而中断,反是更加频繁了。款款深情,尽在信中。署名“秋秋”的无数信中,有热盼“清清”回来的,有思念至心神不宁唯有写信的,有谈家中琐事的,有关于日程的妥帖安排的。在梁实秋妙笔生花的笔触、风趣幽默的叙述之中,殷切关心显而易见。
二人恩爱了13年后,梁实秋撒手西去。
韩菁清还是会给已故的丈夫写信,只是,化成了随风飞扬的纸灰与墓前的缕缕不可捉摸的轻烟。
延伸阅读:著名作家对爱人的遗言
英国剧作家韦策利长于讽刺幽默,其妻是再婚者,与韦策利结婚时,韦已入垂暮之年。1716年,韦策利命在旦夕,其妻还很年轻,他对娇妻的最终之语竟是:“你向我发誓吧,绝不再跟老头结婚!”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40多岁才与钟情于她的人结婚。那时,夏洛蒂名声正盛,人们希望她有新作问世,她却因受早年贫困生活的折磨而一病不起。1855年,夏洛蒂临终前,对丈夫留下饱含深情的话:“噢,我该不是要死了吧?上帝不能分开我俩,我们是多么幸福呵!”
俄国著名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经历坎坷,弥留之际他对爱妻道出沉痛之言:“可怜的……亲爱的……我能给你留下什么呢?亲爱的,你今后的日子该多么难呀!”
法国小说家都德以《磨坛书简》《富豪》等著作闻名于世。1867年,都德与德行高尚的尤丽亚·阿拉结婚。尤丽亚·阿拉有很深的文学修养,也写过一些作品,婚后,她竭尽全力,帮助丈夫写作,都德对她感激不尽。都德临终时,无比爱恋地望着夫人:“完成我的著作吧!”
柯南·道尔是英国著名的侦探小说家,他患病期间,妻子对他无微不至地照料、护理。1930年7月7日,在永别人间之前,曾当过医师的柯南·道尔由衷地向妻子表示最后一次感谢:“我该为你做个奖牌,上面刻上‘所有护士中最杰出的女性’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