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培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以南宁市为例,首先从运动服装等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和休闲养身分析了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发展现状,基于此,对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展开了SWOT分析,最后提出了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市场培育相关策略。
一、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发展现状
休闲养身体育主要是指由人民群众在平时生活的节假日或者余暇时间中的休闲体育与养身消费行为而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量。随着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要日益加大。
1.运动服装、装备、器械的销售情况
由于假日期间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健身和出行,引起对运动服装,装备的更多需求量,同时,许多体育商场在假日推出减价销售、换季销售、有奖销售等多种促销手段。据调查2008年10月份南宁百货大楼、百盛、梦之岛等商店的销售量均不少。在消费人群中,年轻人以买运动鞋者居多,中老年以健身器材为主。人们以耐克、彪马、阿迪达斯、kappa等知名品牌为首选品牌,其中以耐克、阿迪达斯销量最大。表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信誉、品牌,同时表明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还有很大差距。
2.体育竞赛表演
羽毛球、健身操、游泳、网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已成为南宁市民们周末或工作之余经常参与的活动。由于这些项目易学、易掌握,对场地、器材、服装要求不高,消费不必远行,符合了大多数市民的需求,在假日中便异常火爆。南宁市各大高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等,均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假日休闲中对体育的需求。
3.体育旅游和休闲养身
南宁市有利的地理环境及良好的气候特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体育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国家旅游总局曾将1996年的主题定为“度假休闲年”,2001年又将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一系列全国及地方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路线,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在南宁市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许多户外项目像攀岩、徒步和漂流等项目因为市内较少,花费时间太长,均需等待假期。目前人们外出旅游更愿意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据调查南宁市周边地区拥有体育游乐设施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南宁市A级景区内涉及运动项目如摩托艇、水球、射击、温泉等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数量众多的游客。然而到城市周边郊区参与的体育旅游,仅仅是兼有体育项目的常规旅游,离真正的体育旅游还很远。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应该是那些路途较远、目标明确、过程艰苦,对体能和意志要求较高的活动,像登山、穿越、漂流、探险、自行车长途旅行等等。南宁市市民参与的人数比较少,这主要是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观光、购物、餐饮、休闲等层次上。
据调查,除此之外,南宁市体育的经营实体,以商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休闲养身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如温泉谷、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健身俱乐部等。另外,休闲养身体育健身技能的培训、辅导和咨询,为群众组织编排各类竞赛,提供竞赛服务的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应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的有偿服务,为某些患有慢性疾病和身体局部组织损伤的病人,提供运动处方、医疗保健加传统体育医疗康复方法,为提高大众锻炼身体的时效性、趣味性而开展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等均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从世界产业发展大趋势看,当前体育产业是一项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兴朝阳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在欧美国家,体育与经济发展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促进社会就业、扩大和拉动下游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休闲养身体育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参与;(2)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很大。南宁现有几多万人口,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加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需求层次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休闲养身体育消费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体育健身娱乐业逐渐兴起,南宁约有70%以上的人每年都会在运动上有所花费。
2.劣势分析
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决定该地区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南宁正处在发展加速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还不是很活跃。目前大多数人们还处在过渡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正处于增长时期。南宁市居民整体收入偏低,很少投资于有偿健身;会选择有偿健身的无偿替代产品;余暇时间也相对较少;对竞技表演业的需求不高。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休闲养身体育认为管理最差的最多,占总被调查人数22.5%,接下来依次是接待19.2%,交通16.8%,场所品味和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主要表现在场所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接待差主要是硬件设施差和服务水平不高,交通主要是距离太远;场所品味与特色主要是场所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主要是从事专业休闲养身体育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够;最后是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
3.机遇分析
休闲养身体育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休闲养身体育是满足市民追求健康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关注日益提高,休闲养身的需求应运而生。同时,随着我国法定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带薪度假的逐步实现,居民已不满足现有的大众运动方式,追求健康、康寿等与生态休闲养身相结合的高品味、高端的运动方式日趋为人们所青睐。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养身体育是参与体育消费新潮流,细分南宁体育业市场,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需要。
4.威胁分析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才相对匮乏,这种人才的缺乏不仅体现在休闲养身体育系统内部,体育经营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体育经营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南宁在吸引和保留优秀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使得休闲养身体育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5.SWOT分析结论
根据前面对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结合SWOT分析表明,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目前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总的消费量比较低,而且对中高档的需求量比较少;而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还是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基础,在广西地区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因此,要拓展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市场,就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从根本上来说,在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外在因素,只能顺应它,利用它,而关键在于对休闲养身体育发展的重视和实际支持的力度,其中做好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的培育是关键中的关键。
三、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对策
在当前产品以及开发手段高度雷同化的今天,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在市场运作方面坚持运用市场培育策略。
1.市场培育原则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首要的便是各方对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高度的重视,在运用现代化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与管理思维指导下,结合竞争力培育与市场基础,制定符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场所市场培育策略,并站在全局性、前瞻性和对抗性的市场培育战略高度。当前,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应当抓住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机遇,做好迎接产业发展挑战和区域性品牌的市场竞争,从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2.加大各方对市场培育的支持力度
(1)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必须改革长期以来束缚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多元化主体投资,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
(2)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和引导。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发展休闲养身体育业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将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同时结合南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3)加快休闲养身体育设施的建设。一方面,面向市场盘活现有休闲养身体育场馆设施;另一方面,要通过整体式布局使用权的招商进行综合开发、运作和多种经营,以加快新休闲养身体育场地的建设。
另外,还应做好大力培育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加大休闲养身体育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培养休闲养身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布局等工作。
3.转变观念,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
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经营者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弥补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建立效益机制,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经营抓管理,管理要以效益为中心,在保证正常运作下,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积极探寻适应南宁市民需求的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项目。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人才力量搞培训。其次,以“全民健身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地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体育不但可有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2]卢晓梅: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墓金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3]赵鲁南: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运作条件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4):64~66
一、 培育武术市场的意义
1. 传承文化,促进交流。
武术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武术消费的娱乐性、趣味性活动中,可以感受到传统体育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促进了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外好者通过练武了解和认识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
2. 培养品德
“尚武崇德”、“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尚武崇德不仅能很好的陶冶情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而且通过武术市场消费,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丰富现代社会的健身手段以及社会生活
当今社会的健身娱乐市场是蓬勃发展的,中国武术体现了修身、养性上。如太极拳、太极剑等项目可明显改善老年人的免疫技能,提高生活质量。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此外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
4. 拓展体育市场空间
与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相比,武术更平民化、大众化,对一般体育消费者而言,他不一定需要专门的技术训练,也不太需要苛刻的外部条件,这为大众参与和消费提供了较好条件。
二、 武术市场培育的可行性
1.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体育市场消费
居民收入的提高带来的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与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相对应的是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同时体育市场兴起的社会因素为武术市场培育的可行性提供了必要条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结构出现的积极性变化,应该说是体育消费在我国兴起的直接原因。因为,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尤其是城镇居民已达到的消费水平,使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而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又证明了这中能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体育消费实践。
2. 国民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意识的提升也促进了体育消费
当前人们的健康意识生活质量意识会逐步加强。这是因为,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自然增长的需求有了实际的货币支付能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需求的满足主要是通过消费这一环节实现的,其中体育消费是满足人们健康需求的主要消费形式,也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体育消费正是在国际潮流的带动下开始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一种消费时尚,很多人参与体育消费,尤其是年轻人将这种消费看成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标志。
3. 余暇时间增多为体育市场消费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一定的余暇时间是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劳动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均有所缩短,余暇时间明显增多。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体育消费产生客观上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健康投资的消费观念,二是要有实际的支付能力,三是要有比较充裕的余暇时间。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居民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为体育消费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不断深化的体育体制改革也促进了体育市场消费的兴起
4. 武术运动及其衍生的资源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
现今许多的社区、厂矿企业等健身点以武术作为健身项目的人群越来越多,以及参加武术馆、社训练的青少年也日益增多,据统计中国的武术人口以近一亿人,此类人群对于武术专用的衣服、武术器材、武术教材的需求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另外武术还可以产生丰富的旅游资源,河南省以“少林拳”和“太极拳”办起了“登封少林武术旅游节”,吸引了大批旅游者。
5. 充沛的人力资源和完备的竞赛制度
中华武术人才辈出,远一点的有戚继光,近一点的有李小龙,而今天柳海龙等也更是家喻户晓。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武术传播发展和武术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到目前,我国拥有高级武术教练数百人,获得高级段位称号的有近四百人,高水平运动员近千人,国家级、国际级裁判员达200多人。目前为止除武术世界锦标赛、亚洲锦标赛外有武术这一项的赛事还有亚运会、全运会、全国锦标赛等。诸多的赛事促就了完备的竞赛制度,同时各色各样的比赛造就了各地建造了相当数量的武术馆,并且赛事通过媒体的转播使得武术深入人心,走向世界。
6. 武术受体育运动细分化的影响
当今的体育市场的细分化已越来越明显。人们对种种的体育运动的喜好程度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人们的生长环境、主观认识、各人的个性特征以及个人的经济实力。武术鲜明的文化特征以及几千年来孕育的人文环境使得武术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显赫的;习练武术的参与者可以儿童可以是青少年也可以是老年人,其不受练习者的年龄限制;武术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一小块空地、赤手空拳就可以进行习练。这些武术特点使得武术受体育细分化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三、 武术市场的培育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是比较迅速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也相继走向市场,得到了较大发展。于光远教授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1995年下半年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无疑对体育工作者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观念,那就是:“发展体育产业,增加体育消费”。启动武术市场笔者认为要做以下方面着手。
1.青少年是体育消费的主流,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和需要,将武术运动进一步引入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实践,培养武术运动的骨干力量,加强武术运动的普及,
2.要加强武术运动的宣传,让武术运动深入人心、深入生活,使其从乡村走向城镇、走向机关、走向企业;
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武术馆或武术俱乐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吸引人们进行娱乐和消费。
4.消费者也要不断更新观念,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身能给您带来健康和欢悦的体育消费,发展和繁荣民族传统体育市场。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细胞、社会大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不能与市场毫无关联。相反,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体系,这正好是最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并发挥作用的空间。据此,笔者提出了校园文化市场的概念,并结合组成这个复合概念的相关概念,如校园文化、市场和文化市场诸概念,对校园文化市场作出如下界定:校园文化市场是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其教育和娱乐功能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中介,是实现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者、提供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
1把握好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解决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
培育校园文化市场,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特别是解决校园文化市场深层次的价值取向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校园文化市场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是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设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的市场产品才具有时代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给予人们充足的精神营养;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的市场产品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的校园文化市场才能繁荣兴旺,才有广阔前景。
同时,还要提倡多样性,这既是党的文化工作的“双百”方针在校园文化工作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广大大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更是文化主旋律本身的要求。因为文化主旋律内涵丰富,反映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产品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上要求多样化,而且更因为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校园文化产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
2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的结构,解决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和娱乐师生两个功能,要坚持用健康、文明、格调高尚、师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优秀精神产品和娱乐方式,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市场,不断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负有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消费,提高广大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责任,要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师生宣传介绍高雅文化、严肃音乐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以重大“红色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一二·九”爱国运动等为契机,用征文、演讲、辩论、革命歌曲演唱等形式,加大校园政治文化、高雅文化的市场占有率,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提高师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文化欣赏层次。要以提高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先进性为先导,以广泛性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精品战略,组织好校园文化精品的创作和生产,通过实施校园文化精晶战略,创造一批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学校特点的,深受师生喜爱并有社会影响的文化力作,不断提高校园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冲击力。
同时,要抓好“雅”、“俗”兼顾工作,雅的主旋律的东西是实现校园文化教育性的需要,而校园通俗文化也是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实现校园文化娱乐性的需要,它在师生中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它有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特殊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缓冲器”、“剂”,同样不能被忽视。要针对校园娱乐场所、设施不足的现状,在学校政策措施导向下,重点用市场的手段,实现校园文化娱乐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适应和满足校园娱乐文化市场的需求。
3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严格有效的管理是校园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没有有效的管理,校园文化市场就难以健康地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繁荣。而这种有效管理是建立在校园文化市场繁荣和发展基础之上的,离开繁荣和发展的管理,就失去了工作的中心,就有可能成为阻碍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桎梏。抓管理,首要的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管理的法规和制度。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文化部门要对校园文化市场进行界定和规范,并制定和颁布管理法规;另一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工作部门,要结合各高校校园文化市场发展的实际,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市场行为,让更多更好的校园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其次是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打击校园文化市场中的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维护合法经营的正当权益。再次是要坚持“扫黄打非”,净化校园文化市场。另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的非市场化管理,即那些不能被市场所包容的文化因素的管理,诸如政治文化类、思想教育类、纯艺术类等内容,校园文化管理部门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来保证其在校园文化市场中的份额,不能让“俗”的挤掉“雅”的,非主流的冲淡了主流的。
4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产业,健全校园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所在。对高校而言,问题在于校园文化有没有产业化的条件和可能。应该说,有一部分校园文化是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如文化演出团体就可以作为市场主体进行产业化运作,形成演出产业公司;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科研院所也可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开拓科研文化产业,形成研发一体的产业集团;还有图书出版发行产业、体育服饰、设备产业、音乐美术品产业等等。
在建立校园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学校作为管理主体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以前归属学校管理的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文化单位进行产业化改造,变主要靠学校经费投入为通过产业化改造达到经费自给自足,变高校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
5认真研究和把握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增强校园文化的市场效益
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开展教育活动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规律;一是自主性和非强制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关系,教育者不具有强制力,受教育者具有自主自愿的较大自由度;二是寓教于乐,形式多样;三是关注热点,紧跟时代。市场规律主要表现在自由、竞争、效益等方面。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善于研究和把握这些规律,重点要做好这样几点:
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受教育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提供什么,即校园文化建设要时刻以社会发展和教育对象的需求为中心来开展。同时,时刻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它决定着我们下一步的“生产”计划和“生产”目标,决定着校园文化市场的有无及大小,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
第二,要注重校园文化产品的“包装”。这主要是从形式上要求校园文化要形式多样,为广大受教育者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有了好形式才能承载更多更好的教育内容,才能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校园文化市场建设要弘扬传统文化,高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具有无限神往,又具有完善自我的内在需要,校园文化工作者要因势利导,把大学生的这种内在需要转化为现实的需要和行动。
6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地区性校园文化市场
市场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而校园文化市场目前却是条块分割的、封闭的。这是由于我们以前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市场的客观存在的结果。现在要改变这种状况,最便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高校间校园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高校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相互竞争、共同提高。可以以省市为单位,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和协调下,对高校校园文化资源进行协调配置,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形成各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相互促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碰撞中得到优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市场与社会大文化市场的对接与融合。
7用市场文化激活校园政治思想文化市场
校园政治思想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政治态度、思想和感情在高校校园的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和深化主流政治思想文化在大学生中认同和接受的程度。如何更加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呢?我认为可以借助市场文化激活大学生对校园政治思想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在理性思索中接受和认同主流政治思想文化。
这里所谓市场文化是指观念形态在市场中的积淀和积累,是社会文化市场中的精神和魅力。就是说一旦建立了文化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对各类文化产品、活动、现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吸引力、渗透力、辐射力的综合效应,具有一种非人为的张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作用下,可以激起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思索。而且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等,都是同政治思想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和观念,这本身也会激发人们对政治思想文化的兴趣。由此可以推论,我们借用市场文化观念,或许会对大学生接受主流政治思想文化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市场经营者队伍
关键词:水权交易市场;交易主体;可交易水权;水权交易平台
在2014年水安全保障讲话中明确要求“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水利部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培育水市场,逐步建立国家、流域、区域层面的水权交易平台”。2014年以来,水利部组织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推动建立中国水权交易所,一些地方也积极探索水权交易和搭建交易平台,在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方面迈出积极步伐。市场运作有自己的规律和逻辑,水权交易市场的培育既要遵循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律,也要从我国国情水情出发,与水权交易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本文在分析水权交易市场现状和面临障碍的基础上,从市场的基本要素入手,探讨水权交易市场培育中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水权交易市场现状和面临的障碍
1.水权交易市场现状
我国水权交易是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逐步开始探索的。进入21世纪,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亟须引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水权交易探索应运而生,水权交易市场开始萌芽。2000年,浙江省义乌市和东阳市签订有偿转让横锦水库部分用水权的协议,开创了我国水权交易的先河。2002年,甘肃省张掖市作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选择临泽县梨园河灌区和民乐县洪水河灌区试行农民间水票交易。2003年起,宁夏、内蒙古开展黄河水权转换工作试点,由工业企业向灌区投资节水,灌区节约的用水指标转让给企业,截至2012年年底黄委已批复两自治区水权转让项目39个,节水工程投资25.12亿元,转让水量3.37亿m3。2011年,新疆吐鲁番市探索实行政府有偿出让水权,新增取用水的工业企业与政府签订协议,并交纳水权转让费,政府通过组织建设水库、改造灌区、实施节水等方式,解决企业用水问题。2013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组建水权收储转让中心,作为自治区水权收储转让的交易平台,推动开展跨盟市水权转让工作。2014年,新疆玛纳斯县成立了全国首个灌区内部的水权交易平台———塔西河灌区水权交易中心,试运行的两个月期间完成交易水量20万m3。这些交易案例从各地实际出发,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市场机制,一些地方还制定了交易规则,可谓我国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雏形。但总体上看,我国水权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这些交易案例大多是由政府主导操作的,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不清;二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明显,市场供求机制、价格调节机制、竞争机制尚未在交易中发挥有效作用;三是水权交易平台建设刚刚起步,缺乏有效的水权交易运作体系;四是市场交易规则尚不健全,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等规则基本处于空白;五是交易风险防范、第三方影响评价等机制尚未建立,市场监管基本处于缺位状态,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不足。
2.水权交易市场面临的障碍
当前,我国水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还面临着以下障碍:(1)法规有制约我国目前与水权交易有关的法规主要是《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取水条例》)和《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这两个条例分别对取水权转让和南水北调跨省水量转让作了原则性规定。总体上看,目前谁能开展水权交易(市场主体)、能对哪些水权开展交易(可交易水权)、怎么开展交易(交易规则)等水权交易关键问题,尚缺乏通用的法律规定。同时,《取水条例》将取水权初始配置方式限定为政府行政配置,排除了市场机制的运用;将取水权转让标的限定为通过节水措施节约的水资源,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空间。(2)实践不充分目前虽然有了一些交易案例,但水权交易的范围、方式方法尚在探索之中,在定价机制、农民和生态环境权益保护及补偿、利益相关方参与等方面还未形成有效的做法和经验。(3)基础工作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控制不严。目前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虽已基本分解完毕,但用水总量尚缺乏严格控制,导致缺水地区的交易需求不迫切。二是水权归属不清晰。目前多数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尚未批复,取水许可管理不够规范,水资源确权工作刚开始起步,水权主体和权利内容尚不明确,制约了水权交易的开展和交易市场的形成。三是水资源监控能力弱。2013年统计结果表明,全国约38%的工业和70%的农业取用水还未进行监测计量,50%的水功能区没有监测手段,52%的省界断面未开展水质监测,难以为水权交易提供技术支撑。
二、对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关键问题的思考
1.水权交易市场的性质和要素
水权交易市场是市场的一种类型,是进行水权交易的场所和制度的综合,是交易双方依据法律规定进行水权交易的载体和机制。与其他交易市场相比,水权交易市场是一个准市场,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1)水权交易市场是准市场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市场我国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取用水户只能取得水资源使用权,取用水户在开展水权交易时,只能转让使用权,而且要接受所有权人的监管,不能损害所有权人权益。同时,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多功能性、重复利用性等特性,水权交易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必须加以严格的用途管制和交易监管,防止其他取用水户利益和生态环境受损害。(2)水权交易市场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水资源供需矛盾达到一定程度,通过行政手段配置和调剂水资源成本过高时,为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才有开展水权交易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国外开展水权交易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智利、墨西哥等,水权交易也不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活跃,只是在部分地区和一定条件下才比较活跃。虽然水权交易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但是其市场的基本要素与其他市场相比是基本一致的,主要包括:①市场主体,由交易主体和监管主体构成,交易主体包括出让方(卖方)和受让方(买方)。监管主体一般为政府或机构。②可交易水权,即权利人可据以开展交易并获益的水权。③交易平台,即可供交易信息和开展水权交易的有形或无形场所。④交易规则,既包括规范水权交易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度,也包括水权交易的实施细则。⑤市场监管,即政府以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身份对水权交易进行监管,以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2.培育水权交易主体是水权交易市场形成的前提水权交易主要体现为出让方将水权转让给受让方,因此是否存在需求较强的受让方和有水权可供出让的出让方,是水权交易市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就培育水权交易市场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交易主体进行培育。对此可从两方面入手:(1)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推动形成水权买方用水总量控制的重点是严格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红线考核,促使缺水地区和企业通过水权交易满足新增用水需求。对于达到或接近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如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区,通过严格考核,使区域和企业新增用水需求通过交易来满足。对于已经超量取用水(含超采地下水)的地区,如内蒙古沿黄地区,在实行严格考核的同时,也要允许开展水权交易,通过实行“边超用,边节约,边还账,边出让”,既解决新增用水需求问题,又逐步解决超用问题。(2)开展水资源确权,培育形成水权卖方明确水权归属是水权交易的前提。通过水资源确权,可以将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落实到一定区域和具体的取用水户,并使区域和取用水户可以对富余的水资源开展交易。根据水权交易的不同需求,要开展不同类型的水资源确权。一是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向下逐级分解的过程中,确认区域取用水总量和所能享有的部分所有权人权益,为开展区域间水量交易提供依据。二是规范取水许可,确认取水权,为开展取水权交易提供依据。探索对通过水权交易有偿取得的取水权进行确认,允许其出现减产、转产或破产等情形时开展取水权再交易。三是确认灌区内用水户的用水权,为用水户间的用水权交易提供依据。
3.扩大可交易水权是水权交易市场培育的关键
水权交易市场是“准市场”,并不是所有的水资源都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为此,在培育水权交易市场过程中,除了明确交易主体之外,还应当明确哪些是合法的可交易水权。现有法律法规仅规定取水权可以转让,而且严格限定于节约的水资源,导致可交易水权远远达不到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要求。在培育水权交易市场的过程中,有必要对现行法规进行必要的突破,扩大可交易水权的种类和范围。(1)与水资源确权相结合,明确可交易水权的类型一是伴随着区域取用水总量和权益的确认,允许区域间在协商的基础上,对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内或一定期限内富余的水量进行交易,交易水量纳入出让方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二是伴随着取水权的确认,除了允许权利人转让采取节水措施节约的水资源之外,还可创设取水权出让金补缴制度,权利人经审批机关同意并补缴取水权出让金后,可以转让非节约的水资源。三是伴随着灌区内用水权的确认,允许用水户协会之间、农户之间开展用水权交易,用水户节约的水量还可实行政府回购。(2)建立闲置取用水指标认定和退出机制,盘活闲置水权在严控总量的基础上,能否有效盘活存量,将成为水权交易市场培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也是扩大可交易水权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的关键是建立闲置取用水指标的认定和退出机制,对于取用水户(重点是工业企业)未按许可的水源、水量、期限取用的水指标或通过水权交易获得许可、但未按相关规定履约取用的水指标,通过一定的程序认定为闲置水指标。其中,对于通过取水许可无偿配置的闲置水指标,由政府无偿收回;对于通过交易有偿取得的闲置水指标,可以到市场上交易或由政府回购后适时投放市场。(3)试行政府有偿出让取水权,扩大可交易水权的范围水权交易制度的推行,对政府配置新增取水权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避免出现有的工业企业(含服务业,下同)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有偿取得水权,而有的却可以通过向政府申请取水许可无偿取得水权的不公平现象,必然要求政府审批新增取水许可环节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在同地区同类型新增取水权都通过有偿方式取得。从水权交易市场上看,能否试行政府有偿出让取水权,避免同一地区出现取水权配置的“双轨制”,也是市场培育的关键所在。与区域间水量交易、取水权交易、用水权交易都属于二级市场不同,政府有偿出让取水权属于一级市场,共同构成水权交易市场体系。从可交易水权上看,政府可有偿出让取水权的范围包括尚未配置的取水权或收回的闲置取水权,以及通过投资节水、回购等方式收储的取水权等。今后伴随着相关实践探索的深入和配套制度的完善,政府可有偿出让取水权的范围或将逐步扩大。
4.搭建水权交易平台是形成水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载体
水权交易平台是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对于降低交易成本、规范交易行为、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培育水权交易市场过程中,应当把搭建水权交易平台作为重要内容。(1)结合水权交易类型和规模,因地制宜开展水权交易平台建设参考土地、林权、碳排放权等其他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经验,水权交易平台的建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成立的水权交易平台,一种是依托现有交易平台开展水权交易。从全国布局上看,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国家层面的水权交易平台建设,成立中国水权交易所,为跨流域、跨省区水权交易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推动区域和流域层面的水权交易平台建设。一些水权交易需求量较大、条件较成熟的区域和流域可以单独建设水权交易平台;但更多的还是要利用现有的资源交易平台开展水权交易,这样可以起到利用现有平台成熟做法、节约平台构建成本等作用。(2)探索建立水权集中收储制度,充分发挥交易平台的水权调蓄功能水权交易推进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买方对水权的需求与卖方可出售水权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不一致甚至脱节现象。为此,在搭建水权交易平台过程中,可参考排污权交易和国外水银行的做法,充分发挥交易平台的水权调蓄功能,探索建立水权集中收储制度,由水权交易平台(如水权收储转让中心)开展水权回收回赎、集中保管、重新配置后出售等业务,使平台能够对多个来源的水权进行优化重组,除基本的“一对一”交易外,还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形式的交易。
5.建设市场规则体系是水权交易市场运作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的有效运行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其中完善的市场规则和监管制度尤为重要。对于水权交易市场而言,制定市场规则和监管制度并有力地执行,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水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措施。目前我国水权交易市场的规则体系还尚属空白,需要不断加以构建和完善。水权交易市场规则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一是市场准入规则,明确水权交易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准入审核、备案等;二是市场交易规则,明确不同类型水权交易的条件、可交易水权的范围和类型、交易价格、交易程序等;三是第三方影响及风险防范规则,明确水权对第三方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影响补偿、风险防控措施等;四是交易监管规则,明确水权交易市场监管的主体及权责、监管手段和程序等。
三、对策建议
1.深刻认识培育水权交易市场的重要意义
目前有关各方对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意义、水权交易的作用及其范围等问题还存在不同认识,有必要通过座谈、研讨等方式,在水利系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同时,要加强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提高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社会参与度,为推动水权交易市场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2.在水权试点中积极探索水权
交易市场培育的方式方法也要看到,受水资源的流动性、季节性、多功能性、重复利用性、不可分割性等特性所决定,水权交易存在很多不易界定的问题,交易主体和交易区域限制比其他自然资源交易的限制更多,水权交易市场的培育更为复杂,需要试点先行,在条件成熟后加以推广。目前水利部已选取内蒙古、甘肃、河南、广东等省(自治区)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浙江、河北、山东、新疆等一些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开展水权交易。要充分运用水权试点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水权交易市场培育的方式方法,摸索适合我国国情水情的水权交易市场建设路径,为在更大范围内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提供示范和借鉴。
3.稳步推进水权交易市场法规建设
伴随着水权试点的逐步推进,稳步推进水权交易市场法规建设,为水权交易提供法规依据。一是启动修订《取水条例》,按照水权交易市场培育的要求,扩大水权交易类型和可交易水权范围;按照权利保障的要求,加强用途管制,转变行政监管方式等;按照水资源“有偿取得+有偿使用”的思路,逐步对工业企业新增用水实行取水权有偿取得。二是研究制定水权交易管理办法,建议在《取水条例》规定的取水权转让类型基础上,总结各地水权交易探索和经验,研究制定能够涵盖多种类型的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可交易水权的范围和类型、交易主体和期限、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交易平台运作规则等。三是开展水权交易平台建设。在建立水权交易平台的地方,由平台制定水权交易的操作细则,包括受理转让申请、转让信息、组织交易签约、交易资金结算、交易保证金管理、交易争议调解等,增强水权交易的可操作性。
4.加强水权交易市场基础工作
加快推进江河水量分配工作,抓紧完善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提升应急机动监测能力。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为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 南宁市 休闲养身体育 市场培育 策略
一、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发展现状
休闲养身体育主要是指由人民群众在平时生活的节假日或者余暇时间中的休闲体育与养身消费行为而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量。随着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要日益加大。
1.运动服装、装备、器械的销售情况
由于假日期间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健身和出行,引起对运动服装,装备的更多需求量,同时,许多体育商场在假日推出减价销售、换季销售、有奖销售等多种促销手段。据调查2008年10月份南宁百货大楼、百盛、梦之岛等商店的销售量均不少。在消费人群中,年轻人以买运动鞋者居多,中老年以健身器材为主。人们以耐克、彪马、阿迪达斯、kappa等知名品牌为首选品牌,其中以耐克、阿迪达斯销量最大。表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信誉、品牌,同时表明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还有很大差距。
2.体育竞赛表演
羽毛球、健身操、游泳、网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已成为南宁市民们周末或工作之余经常参与的活动。由于这些项目易学、易掌握,对场地、器材、服装要求不高,消费不必远行,符合了大多数市民的需求,在假日中便异常火爆。南宁市各大高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等,均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假日休闲中对体育的需求。
3.体育旅游和休闲养身
南宁市有利的地理环境及良好的气候特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体育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国家旅游总局曾将1996年的主题定为“度假休闲年”,2001年又将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一系列全国及地方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路线,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在南宁市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许多户外项目像攀岩、徒步和漂流等项目因为市内较少,花费时间太长,均需等待假期。目前人们外出旅游更愿意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据调查南宁市周边地区拥有体育游乐设施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南宁市A级景区内涉及运动项目如摩托艇、水球、射击、温泉等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数量众多的游客。然而到城市周边郊区参与的体育旅游,仅仅是兼有体育项目的常规旅游,离真正的体育旅游还很远。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应该是那些路途较远、目标明确、过程艰苦,对体能和意志要求较高的活动,像登山、穿越、漂流、探险、自行车长途旅行等等。南宁市市民参与的人数比较少,这主要是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观光、购物、餐饮、休闲等层次上。
据调查,除此之外,南宁市体育的经营实体,以商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休闲养身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如温泉谷、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健身俱乐部等。另外,休闲养身体育健身技能的培训、辅导和咨询,为群众组织编排各类竞赛,提供竞赛服务的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应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的有偿服务,为某些患有慢性疾病和身体局部组织损伤的病人,提供运动处方、医疗保健加传统体育医疗康复方法,为提高大众锻炼身体的时效性、趣味性而开展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等均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从世界产业发展大趋势看,当前体育产业是一项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兴朝阳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在欧美国家,体育与经济发展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促进社会就业、扩大和拉动下游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休闲养身体育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参与;(2)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很大。南宁现有几多万人口,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加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需求层次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休闲养身体育消费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体育健身娱乐业逐渐兴起,南宁约有70%以上的人每年都会在运动上有所花费。
2.劣势分析
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决定该地区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南宁正处在发展加速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还不是很活跃。目前大多数人们还处在过渡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正处于增长时期。南宁市居民整体收入偏低,很少投资于有偿健身;会选择有偿健身的无偿替代产品;余暇时间也相对较少;对竞技表演业的需求不高。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休闲养身体育认为管理最差的最多,占总被调查人数22.5%,接下来依次是接待19.2%,交通16.8%,场所品味和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主要表现在场所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接待差主要是硬件设施差和服务水平不高,交通主要是距离太远;场所品味与特色主要是场所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主要是从事专业休闲养身体育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够;最后是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
3.机遇分析
休闲养身体育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休闲养身体育是满足市民追求健康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关注日益提高,休闲养身的需求应运而生。同时,随着我国法定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带薪度假的逐步实现,居民已不满足现有的大众运动方式,追求健康、康寿等与生态休闲养身相结合的高品味、高端的运动方式日趋为人们所青睐。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养身体育是参与体育消费新潮流,细分南宁体育业市场,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需要。
4.威胁分析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才相对匮乏,这种人才的缺乏不仅体现在休闲养身体育系统内部,体育经营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体育经营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南宁在吸引和保留优秀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使得休闲养身体育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5.SWOT分析结论
根据前面对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结合SWOT分析表明,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目前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总的消费量比较低,而且对中高档的需求量比较少;而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还是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基础,在广西地区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因此,要拓展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市场,就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从根本上来说,在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外在因素,只能顺应它,利用它,而关键在于对休闲养身体育发展的重视和实际支持的力度,其中做好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的培育是关键中的关键。
三、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对策
在当前产品以及开发手段高度雷同化的今天,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在市场运作方面坚持运用市场培育策略。
1.市场培育原则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首要的便是各方对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高度的重视,在运用现代化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与管理思维指导下,结合竞争力培育与市场基础,制定符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场所市场培育策略,并站在全局性、前瞻性和对抗性的市场培育战略高度。当前,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应当抓住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机遇,做好迎接产业发展挑战和区域性品牌的市场竞争,从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2.加大各方对市场培育的支持力度
(1)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必须改革长期以来束缚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多元化主体投资,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
(2)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和引导。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发展休闲养身体育业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将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同时结合南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3)加快休闲养身体育设施的建设。一方面,面向市场盘活现有休闲养身体育场馆设施;另一方面,要通过整体式布局使用权的招商进行综合开发、运作和多种经营,以加快新休闲养身体育场地的建设。
另外,还应做好大力培育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加大休闲养身体育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培养休闲养身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布局等工作。
3.转变观念,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
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经营者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弥补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建立效益机制,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经营抓管理,管理要以效益为中心,在保证正常运作下,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积极探寻适应南宁市民需求的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项目。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人才力量搞培训。其次,以“全民健身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地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体育不但可有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2]卢晓梅: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墓金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3]赵鲁南: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运作条件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