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草原老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要想让学生在这么短的40分钟时间里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内涵,除了读还是读。同时,让学生通过文字的研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动感的大草原的画面,并在欣赏草原画面的同时再运用文章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样使得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草原的“美”而开展教学,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教学预设】
一、课前谈话,想象草原的美
1.热身:板书“草原”, 让孩子通过汉字想象画面,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画面。
2.说明本堂课需要锻炼的能力:敢于发言、富于想象、善于表达。
二、引入课题,期待草原的美
1.在6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走进大草原采风。这一次采风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辽阔的大草原,去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
2.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了解草原的美
1.自由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读通课文,圈出难读的字词,读后思考:老舍先生描绘的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反馈。
(1)字词:蒙古包 好客 同行 似乎(指名读,纠正错误的读音)。
渲染 勾勒(根据两幅画的特点区分不同的意思)。
(2)文章内容,指名学生说。
小结:这些美丽的画面其实我们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成两个方面,那就是景和人。板书:景 人。
四、细读风光,感受草原的美
引:是呀,草原上那美丽的风光让作者流连忘返,草原上那热情好客的牧民让作者难以忘怀。接下去就让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大草原,去感受那里的自然风光。
1.熟读第一段。
2.抓“面”,感受整体美。
(1)浏览第一自然段,快速找出一个能概括草原特点的句子。
(2)反馈,出示句子: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指名读。
②体会草原的特点。
换词,体会草原的“大”和“绿”。
给“一碧千里”找近义词。
换词,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望无际,而并不茫茫。
跟原句比较,了解“一碧千里”既可以体现草原的辽阔,又可以体现草原的碧绿。
删词,体会草原的“净”。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少了什么内容?知道茫茫的意思吗?(出示茫茫的解释:无边无际,看不清楚。)
通过比较、朗读,学生在不同的语言训练中感受草原明净的特点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简洁和精炼。
找词。文章中,不仅是这个句子体现出了草原的“大”“绿”“净”,还有好多词也能体现草原的这些特点,请从句子中圈出来。反馈;要求找完整。
(3)听朗读,想象画面——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简洁的换词、删词、找词等等方法,让学生快速地感悟草原上自然风光的特点。采用想象读,就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字中读出画面,真正感受到草原的美和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情感。】
2.抓“点”,感受细节美
引:同学们,你们的朗读已经让老师深深地陶醉在那辽阔的草原里不愿出来了。难怪,作者一到草原,就想高歌一曲呢!其实,作者不仅带我们感受了草原整体的美,更用一种精笔细描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草原上的羊群和小丘的美。
(1)找相同,了解描写方法。
自由读两个句子,从中找出两个句子在描写上的相同点:都采用比喻,这样使句子更加生动;都运用了一些颜色词,这样就让读者感受草原上的色彩美。板书:采用比喻,加入色彩。
(2)感情朗读两个片段。
引读:
就在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上,羊群——
就在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上,小丘——
是呀,这种境界是如此使人惊叹,又是如此叫人舒服。难怪作者站在草原上既愿——,又想——。在他的眼里,连那些静立不动的牛羊也仿佛是在——
【设计意图:研读文字,了解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和语言特色,为下面的一个环节——表达草原“美”做好铺垫。】
五、课堂练笔,表达草原的美
1.同学们,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是不是就是老舍所描写的那样,只有羊群和小丘呢?(图片出示:草原上的小河、草原上的野花、草原上的蒙古包等。)
草原美丽吗?你们能不能像老舍先生那样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把草原的美景通过语言描绘出来呢?
学生练笔。
2.交流。
我有一双穿越时空的翅膀,我想到北国的漠河享受冰雪,我想到南国的大理去体会风情,我想到内蒙古的大草原去策马奔驰,感受原生态的乐趣……正是这些让我有了穿越时空的翅膀,寻找世外桃源。
穿越时空的我,来到了内蒙古草原,与老舍一齐访问了陈巴尔虎旗,正如老舍说的那样,草原上是绿的世界,一碧千里,羊儿成群地在草原上行走,想一朵朵白色的花,草原上的男女老少热情好客,蒙古包中香气扑鼻,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等摆上桌来,看得我直流口水,姑娘们在人群中跳起了民族舞,小伙子们一起赛马,蒙汉两家其乐融融,两族人民情深似海。
穿越时空的我,来到了风火山隧道,科技人员面对种种困难,绞尽脑汁,面对恶劣天气和严重缺氧,他们仍以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使我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终于,世上无难事,他们历经艰险,终于修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拉萨遥遥在望。
哈哈哈……”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从蒙古包内传出来,蒙古包里,一片欢腾的情景。小孩子偷偷地拿着奶豆腐吃,汉族小朋友和蒙古小朋友拉着手一起玩,他们有时在蒙古包内嬉戏打闹,有时跑出去在草地上躺着,望着明朗的蓝天,咿呀咿呀的说着什么。沉鱼落雁般的鄂温克姑娘,在空地上跳着奔放的舞蹈。看!她时而踮起脚尖,原地打转,时而双手高举过头顶,转着花。一个汉族小伙子似乎被姑娘优美的舞蹈给深深吸引住了,他凑上去,和着节拍和姑娘一起跳,迎着姑娘娇滴滴的目光。干部和七十岁的老翁端着飘香的马奶酒向老舍先生敬酒,老舍先生端起酒杯,眼一闭,头一仰,酒就沿着口腔“咕咚”一声滑入肚里。大家随着嘹亮的歌声打起节拍,听者有的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优美的旋律,有的低哼着同样的歌,还有的拉着姑娘的手,翩翩起舞……
太阳已经偏西,这丝毫没有影响大伙的热情。大家酒足饭饱之后,来到草地上,两个虎背熊腰的蒙古小伙子摔起跤来。只见摔跤的两人相互架着对方的肩,这个的腿一扫,另一人一个趔趄,赶紧抱住对方脖子,往左一歪,右脚同样一扫,对手就嘭然倒地。汉族的客人拍起手来,整个草原都沸腾起来。夕阳余辉笼罩着一碧千里的草原,大家的心里涌起无限的惜别之情。
是啊!有谁舍得这如诗如画般的景色,又有谁搁得下那似海深。似血浓的情意!
1、呼伦贝尔草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她以草原的垄断性、野生动植物的珍奇性和民俗的独特性,被国家列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
2、呼伦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莫尔格勒河,九曲回环,蜿蜒如练,被作家老舍称为“天下第一曲水”。
3、凤凰山庄:位于牙克石的东南部的沃野南沟,距市区8公里,距海拉尔80公里,位于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的交汇处扎敦河畔。展示森林风光。
4、呼和诺尔草原是呼伦贝尔五大景区之一。因青色的湖而出名。
(来源:文章屋网 )
一、了解作者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内容摘抄一点,并熟记于心。不在乎多少,仅凭兴趣。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完成预习任务。
二、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读
(1)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
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2)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预习”中有这样的问题:“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3)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预习”中提出:“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象草原的美景,直至成诵。
2.画
(1)画段儿,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2)画圈儿,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画出,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造句。(3)画需认字儿,对照课后要求“会认”的生字在课文中画出。(4)画疑难处,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画出。(5)画好词句儿,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妙词佳句用波浪线“~~”画出。
3.思
在边读边画的同时,一定要用心思考。从字里行间寻找自己的答案,提出疑问。
长此以往,将预习内化成一种自觉行为,将为自己的学习减轻很大的负担,感觉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