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白鹭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77—02
白癜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色素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色素减退、色素脱失。发病率在3.8‰~5‰之间。对患者美观及心理造成很大影响。目前白癜风的外用制剂有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鳞状酶抑制剂、补骨脂素及中药制剂。光疗有红外线、紫外线、308nm准分子激光等。我们对外用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神经鳞状酶抑制剂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稳定期不同部位的白癜风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治疗的80例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白癜风稳定期(临床+wood灯);(2)2个月内未接受过任何系统或局部治疗;(3)自愿接受他克莫司软膏和卤米松乳膏联合外用辅以NB-UVB照射治疗;(4)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青光眼、白内障及其他皮肤病患者;(5)排除对大环类脂类药物过敏者,对光过敏或有光过敏性疾病;(6)非妊娠、哺乳期患者。
1.2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年龄10-60岁,性别不限。其中女性38例、男性42例,病程6个月-30年。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采用0.03%的他克莫司软膏与卤米松乳膏交替外用,辅以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其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4岁(10-58岁),平均病程14.2年(6个月-30年)。对照组40例,采用0.03%的他克莫司软膏与卤米松乳膏交替外用。其中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35.2岁(13-60岁),平均病程15.1年(6个月-25年)。试验组皮损位于面颈部62片,躯干、四肢98片,肢端30片,皮损面积0.4×0.6cm2~10.0×12.5cm2。对照组皮损位于面颈部58片,躯干、四肢92片,肢端26片,皮损面积0.5×0.8cm2~9.0×13.4cm2。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皮损分布及皮损面积大小等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给予0.03%的他克莫司软膏(安斯泰来制药有限公司)与卤米松乳膏(香港澳美制药厂),每晚一次、隔周交替外用。同时辅以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仪(德国waldmann公司)照射。照射时患者佩戴紫外线防护眼镜,男性患者注意遮盖生殖器部位。辐射波长311nm,初始剂量为最小红斑量的70%(0.3J/cm2),以后每次递增20%(0.1J/cm2)。每次最高剂量不超过2.5J/cm2,每周两次。大部分皮损照射20-30次,治疗过程中若色素脱失区复色90%情况下结束治疗或进入巩固治疗。(延长窄波UVB的照射间隔)如发生水泡、痛性红斑等严重不良反应,暂停治疗。并予观察分析、对症处理,待症状消失后再给予出现副作用前一次的照射剂量照射。治疗第4、8、12、16周分别观察统计疗效。未完成四周治疗者统计不良反应但不统计疗效。
对照组单用0.03%的他克莫司软膏与卤米松乳膏,每晚一次、隔周交替外用。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采用其他治疗方法,疗程均为16周。
1.4 病情观察及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8、12、16周。记录皮疹的分布和面积、色素恢复情况、有无新发皮损等,并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疗程结束时判定疗效,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病学组有关白癜风的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复正常肤色;显效:白斑区色素恢复面积≥50%;好转:白斑部分消退或缩小,色素恢复面积10%-49%;无效:白斑区只有潮红、无色素增加或色素面积恢复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采用x2 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80例患者均按规定疗程完成治疗,两组患者疗效见表1,试验组有效率为65%,对照组为42.5%。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值=4.07,P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中有两例出现局部红斑伴灼热感,未经处理自行消退。1例出现毛囊炎症状,给予金霉素软膏外用处理后缓解,未影响治疗。试验组有3例出现疼痛性红斑,局部冷敷后症状自行缓解。1例出现水泡,停止照射并冷敷。一周后症状消失,再次照射时按出现副作用前一次的照射剂量照射,未有水泡再次出现。
3 讨论
白癜风是以表皮黑素细胞丧失为特征的皮肤病,病因至今不明。临床上有免疫、神经、遗传、黑素细胞自毁等多种学说。目前认为自身免疫学说占重要地位。大环内脂类免疫调节剂他克莫司是一种新型局部免疫调节剂。其主要作用的靶细胞是T淋巴细胞。外用他克莫司皮损局部免疫反应消失,使得残存的黑素细胞得以继续生长、增殖,或毛囊中的黑素细胞向表皮内游走、分裂、增殖,然后产生色素。同时研究还发现[2]白癜风患者白斑及其周围皮肤内IFN-γ、TNF-α、IL-10等细胞因子失衡,他克莫司软膏通过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的活性,进而阻断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使白斑区色素恢复。0.05%卤米松乳膏属于强效皮质激素外用药,可以改善局部免疫状态起抗炎、抗过敏作用,避免新生的黑素细胞和原有的活性黑素细胞进一步损伤,并促进黑素细胞的恢复。同时卤米松可能直接作用黑素细胞本身,刺激黑素合成并诱导病变皮肤恢复正常颜色。同时促进毛囊根鞘中未分化黑素细胞成熟、扩散等。窄波UVB是国内外治疗白癜风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见效快、不良反应小等特点。窄波UVB可刺激黑素细胞的增殖和移行,黑素细胞吸收窄波UVB能量后可刺激酪氨酸酶的活性加速酪氨酸酶的氧化和聚合,使黑色素合成增加[3]。同时UVB照射刺激角质形成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包括内皮素-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三烯等刺激黑素细胞增殖产生黑素并移行到色素脱失部位致色素恢复,或使皮损边缘正常皮肤黑素细胞向内移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本结果显示:0.03%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卤米松乳膏辅以窄波UVB照射治疗稳定期白癜风优于单用0.03%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卤米松治疗(P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白癜风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2010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6):373.
[2] Grimes PE,Morris R,Avaniss—Aghajani E,et a1.Topical tacrolimus therapy for vitiligo:therapeutic responses and skin messenger RNA expres- 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J].J Am Acad Dermatol,2004,51(1): 52—61.
关键词:《最后一只白鹭鸶》 反思
课程资源按其存在的方式分类,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两大类。教材、课件、课外参考资料资料、教学环境等都是显性资源。而教师素质、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经验等都是隐性资源。在这两种资源中,隐性资源比显性资源更重要。而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想实现课堂高效,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乐学,才能最大地实现课程资源的利用价值,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要学会取舍。力气要用在刀刃上
这篇课文在四次试教中,都有同一个问题,内容太多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在上课备课中我总觉得每段中都有重点:第3段中鹭鸶们的议论纷纷,第4段中自鹭鸶的不习惯,第5段中一些白鹭鸶飞走原因、大看板,第6段中最后这只白鹭鸶飞走原因,后面的遗失启事都是重点,这些对帮助理解最后这只白鹭鸶的内心世界都有帮助,好像都应该讲才行。去掉哪里呢?听课的同组老师也觉得每段中这些地方确实都是重点,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必须该舍则舍,必须腾出时间突出重点。经过反复思考讨论,确定将第六自然段和遗失启事作为重点来讲,其余段落略讲,只作铺垫。因而大看板只请读书最有感情同学读;用最后这只白鹭鸶看见看板的想法说出鹭鸶潭山庄修好将是多么令人向往。第4、5段只让学生找其他白鹭鸶飞走的原因简要概括即可,了解与此同时最后这只白鹭鸶还在坚守的想法。这样多出来的时间都用在体会第六段,最后这只白鹭鸶飞走的原因,他飞走并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生活环境严重破坏被逼而走,他对人类的信任被人类无情打击失望而走。
二、抓住主线不放。深入解读课文
本课课题是《最后一只白鹭鸶》,以此为题是有其用意的。表面上文中有一条明线――白鹭鸶们为什么要飞走?寻找白鹭鸶飞走原因这条主线成为推进课文情节发展的主要环节。最后这只白鹭鸶一直到最后才走,他一直关注着山猪潭的变化,他期待着人们将这儿开发成鹭鸶潭山庄――个更适宜于自己居住的美丽地方,因而在别的自鹭鸶飞走时他_直在憧憬、期待、坚守,他是那么地乐观,他是那么地信任人类,但人类的无节制开发无情地打击了他,让他不得不害怕地离开,虽然他不愿离开,虽然他还是那么留恋自己的家乡,虽然最后看见那群环保爱好者的遗失启事。因而文中还有一条暗线,即最后这只白鹭鸶的心理变化,他的内心世界很值得揣摩:当人变多别的白鹭鸶担心时他却没那么紧张,他对未来有着什么样的憧憬呢?他是一只多么乐观的白鹭鸶,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看板上美好的广告词。当环境开始恶化,当一些不习惯的白鹭鸶白鹭鸶飞走,他又在想什么?他还在等待,还在执着地坚守。当看板挡住回家的路线,山猪潭越来越小,只剩他一个,他又在想什么呢?他还在坚守,还在想着坚持就是胜利,也许现在的忍受换来的是将来的无比幸福生活。可环境还在一天天恶化,水田不见了,草地不见了,连夜夜栖息的相思林也被砍光了,连喝水都要当作稀奇古怪,他无法再在这里生活,他决定马上离开。看到这一切的遗失后,哀怨地盘旋在家乡上空的最后这只白鹭鸶心里是多么凄凉,他的希望,他的憧憬,他的信任,他的一再坚守苦苦等待,就这样成为泡影,再看到那则美丽的广告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这怎能不让他痛心疾首,这怎能不让环保工作者痛心疾首呢?文章以最后一只白鹭鸶为题,是要唤醒人类的环保意识,要引起我们人类深深的思考:我们发展经济能以破换环境、危害动植物为代价吗?我们能一再遗失动物对人类的信任吗?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制造暗示煽情效果
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以生动形象的资料,充分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不显露目的、用创设情境、优化情境的间接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就是暗示的作用。应该说暗示的效果就是氛围的作用,通过周围环境与儿童产生心理共鸣,随着情境的延续,学生的情感逐步加深。这样用无意识引导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这种最佳的心理驱动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在第6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找到“这里太可怕了”具体指什么后,让学生结合实际想象这些变化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后。课件中出现山猪潭环境被破坏的图片,同时伴着忧伤的音乐叙述最后这只白鹭鸶此时的生活环境的恶化,体会他的无奈、难过:曾经嬉戏的草地不见了,曾经夜夜栖息的相思林不见了,能捕捉鱼儿的水潭越来越小,连喝水都要当作稀奇古怪。面对美丽的消失、快乐的流逝,你的心情怎样?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在环境被破坏的直观图片感受中产生强烈的惋惜、愤怒之情,同时用忧伤音乐促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最后这只白鹭鸶的可怜、他的心痛、他的难过,学生的感受和白鹭鸶的心情混合在一起,在后面用“痛心疾首”这个词把这些复杂的感受概括出来了,至此不用多说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痛心疾首”这个重点词。接下来抓住这段中售楼小姐的话“你看!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呢!”咀嚼其话外话、弦外因,揣摩他们的真心话,体会人类并不是真的想与鸟类友好相处,人类是有我无他,有他无我。最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最后这只白鹭鸶是被逼无奈而走,设计了一个总结飞走原因的小总结:伴着哀伤的音乐,伴着老师忧伤的叙述,叙述的对象逐一从这段话中掉落,暗示着这一切的美好就这样遗失了。每一种东西的遗失、每一小句的掉落,是那样让人心痛、让人心情沉重,学生内心的沉重思考就这样引发,内心强烈的感受就这样油然而生,遗失启事的揭示也是恰到时机。对遗失启事的理解伴随着学生的朗读美丽的图片逐一消失,最后只剩一排排文字,惋惜之情尽在不言中,此时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不需多讲。
四、巧妙运用对比。增强内心感受
这篇课文中有3处强烈的对比,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对比加以巧妙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山猪潭前后的变化是第一个对比,导入时以回忆最后这只白鹭鸶生活的地方导入,优美、恬静的山村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好、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这些图片愈是美愈能为后面打好铺垫。这一张张优美的画面与后面开发开始后尘土飞扬、潭水日益变少、水田不见、高楼林立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环境被破坏后的图片的出现,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些图片对学生的心理震撼一定会非常地强烈,其学习兴趣也再次得到激发。
开发商大看板上的宣传广告与后面环保工作者的遗失启事也是鲜明对比。我有意让广告在遗失启事出现后第二次出现,让学生想象在一切的美好遗失后,还在山猪潭上空留恋的盘旋的最后这只白鹭鸶再看到这此时看来极具讽刺意味的广告会想些什么,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原来广告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虚假的承诺,人类践踏了他最宝贵的真诚和信任。
最后这只白鹭鸶前后的想法、与别的白鹭鸶的想法也是鲜明的对比,开始是那么乐观、相信人类,最后一再坚守后还是被人类吓坏了,决定马上飞走,没有迟疑,因为人类遗失了最后这只白鹭鸶对人类的信任!
五、读说结合。激感
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是要学生能在每节课中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悟。而在课堂中既要实现这些目标,又要学生乐于参与,就必须让学生和文本充分对话,产生共鸣。
一、依物寄情,托物言志
物,本来是无情的,但人是有情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对物的讲叙中,将自己的认识感受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听了之后,不仅能如见其物,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如教学《路》:
路,纵横交错,鳞次栉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山有山路,人有人路,车有车路,豺狼有豺狼走的路,但我这里要讲的是人生之路。人要有理想,要有奋斗的目标,要走自己的路。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叹前途无限渺茫、路在何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你们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不要犹豫不决、踯躅不前,不要再停留了,时间就是生命,别浪费了自己的大好光阴,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大胆地迈出你的脚步吧。
讲解《路》的巧妙之处,就是一下子抓住学生们最熟悉的脚步的路,对路进行描述,继而使学生们体验路的深邃寓意,使学生明白社会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托物言志,让同学们听后油然而生自己的奋斗目标、奋发之志。
二、借景即兴,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有时候要根据场合、环境等因素而临时进行即兴发挥。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景,激发其灵感,把自己的主观情意巧妙地融入具体的场景之中,因势利导,使学生融洽、相得益彰。
一天下午,我同平常一样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刚将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突然靠窗前一位大男生大声呼喊:“白鹭!白鹭!”大多数同学不约而同地向窗外望去。这时又从东边飞起了两只同样大小的白鹭,同学们更加骚动,很多学生干脆离开位置到窗前观望。我没有劝说也没有发怒,而是将计就计、因势利导,来了一个真正的情境教学。于是我也走到窗子旁边与他们一起看,并问他们:“白鹭漂不漂亮?”“能不能经常看见?”“想不想经常看见?”……约2分钟,白鹭一起向山林中飞去了。同学们纷纷回到自己的座位,但似乎尚未尽兴。我因势利导:“还想看见白鹭应该怎么办?”学生们有的说:“到树林里面去!”有的说:“保护环境!”有的想得更远:“实行计划生育!”……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压根儿就提不起学习的劲头,那一切便无从谈起。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会认真地学好。
在教学《明天的太阳城》这一说明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引导学生自主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提出:明天的太阳城展览馆里要招聘优秀的讲解员,如果你成功应聘,将如何向前来的参观者讲解这神奇的太阳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学生兴致勃发,举手如林。小小的创意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把时代的色彩融进课堂里来,让课堂上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这课堂实实在在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调动感官,让学生在多方参与中动起来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例如教《白鹭》,文中的“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是全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课件,呈现一组白鹭的图画让学生欣赏。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眼中的白鹭后,让学生用心读一读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然后,安排小组讨论、圈画、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本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充分活动,有了学生的全方位参与,有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 放飞心灵,让学生在个性解读中动起来
小学生的想像力很丰富,创造的火花时有迸发。如:“冰融化了,化成了春天!”……对此,教师不能无动于衷,而应当用心呵护学生这种创造热情。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索,让学生充分想象,去“标新立异” “异想天开”,发出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考。
记得第一次将简笔画运用于课堂上,是我工作的第一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题材的“文包诗”,教学课文时,很多同学对于文中“西望长安”一词很不理解。于是,我灵机一动,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和坐标图。同学们一下子就理解了作者思念的是“山之东”的兄弟,而“山之东”的兄弟也在“西望”作者王维。简单的一幅图,使文中的难点迎刃而解。
回想起课堂上的情景,我如获至宝。如果能将简笔画大胆地引进课堂,并相机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在教材内容与儿童思维之间架设起一座直观形象的桥梁,图文互补,巧妙结合,就能让学生通过简洁的构图,形象的画面,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奥妙无穷,领略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 “画”出情趣,激发兴趣
语文课上,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板书为切入口,把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得鲜活有趣,
巧用简笔画,活化语文教学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
记得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文中的小作者分别变成了“雨滴、小鱼、蜻蜓、蝈蝈、星星、新月、荷叶……”教学中,我依照诗歌内容快速地在黑板上绘出一片大大的荷叶,有的如清凉的小伞,有的如嬉戏的蜻蜓,有的如闪亮的星星……原本无精打采的孩子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简单的图画,引领他们走进了课文,融入课文的情境中了。语言文字本来就是一种美,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寥寥几笔,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文字这种难以言表的独特的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体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
二、 “画”出具象,加深理解
对于小学生而言,很快分辨出课文中描述的方位有点困难。这时,简笔画板书的优势就凸显出来。它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快速、准确、清晰地把握课文中的方位与景象。例如,四年级《天安门广场》一课,文中描绘的景物很多,方位错综复杂,为了帮助学生理清各个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我在教学时,采用了让学生“边读、边想、边画”的方法,抓住这部分的方位词,理清广场建筑物的方位关系。
不仅如此,简笔画板书还可以把课文中的优美文字变成美丽图画,从抽象变成具体,再从具体回到抽象,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例如,一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当学生读到“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不能理解,为什么小松树长得矮,却能看得远。我拈起一支粉笔,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山上画了一棵小松树,山下画了一棵大松树。就这么简单的几笔,刚才还没有领悟课文意思的学生恍然大悟。
背诵是积累并内化语言的一个基本途径。有些难背的课文,如果可以适时地根据内容,画出一些简单的示意图,就可以化难为易。例如,教学《荷花》一文,我让学生边读,边画千姿百态的荷花: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学生身临其境,仿佛亲临荷花池边,亲眼看到那一朵朵美丽的白荷花,因而印象特别深刻,背诵起来也比较流畅。
三、 “画”出意境,陶冶情操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但由于年代久远,比较晦涩难懂,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倦。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我尝试用图画板书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四下《绝句》一诗,区区28个字,向我们描绘了“流水小舟”“黄莺翠柳”“白鹭青天”“山峦积雪”,这些美妙的图片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在教学时,当学生读到“筛龌起棵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就随手勾画出“黄鹂”“白鹭”,巧妙借用简笔画这种形式,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画面,使无声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评析诗句,或看图或看文,用儿童特有的审美眼光去斟酌。不用老师过多的言语,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就展现在学生眼前。再如,《登鹳雀楼》这首诗,很多学生小时候就会背,但对于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不甚明白。课堂上,老师一边吟诵诗句,一边板画出诗中描绘的景色:远处的西山、落日,近处奔流不息、一泻千里的黄河之水……尽管时与作者相距千年,但是,学生看到黑板上的简笔画时,无须多做解释,就能明白诗中“依”“穷”“千里目”“更”等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在诵读中,体会到诗歌深刻的含义。
四、 “画”出乐趣,启迪智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形象、直观的简笔画,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一些课文,适当运用简笔画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语言文字训练铺桥引路。在教学《水乡歌》一课前,我在黑板上描绘了水乡的美景,不过,河面上只画了一只小船。当学生一走进课堂,就仿佛来到了这个美妙的世界。随着阅读地不断深入,学生不禁产生疑问:课文中写水乡船多,为什么只看见一只船呢?于是,很多同学跃跃欲试,想在这幅图上增添更多的小船。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板画活动,同学兴趣盎然。通过这一连串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朴实,而且与教师共同完成板画,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