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教师的佳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作文教学;积累习惯;观察能力;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志。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恐惧”作文,教师则感到作文难教。在新课改下,如何搞好小学作文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
善于积累是写好作文的有效方法之一,像语文基础知识一样作文也需要学生积累,比如,积累一些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在作文时可以借用或仿写。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好词佳句与精彩片段。教材中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提出了让学生背诵的要求,让学生在背诵中积累材料,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与意蕴。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好词佳句后,有词可用的感觉就自然流露
出来。
积累材料的有效方法还有倡导学生写日记,这是学生练笔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日记是个人内心的流露,学生通过日记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加之日记的内容很广,无论是听到的,还是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写进日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写日记,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方式。比如:可让学生把当天的最令自己感动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把看到的写下来。比如,校园的课外活动。学生兴致勃勃地玩的情景,让学生对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进行素描训练。通过对学生观察花园里鲜花绽放的情景,以及刮风下雨时的天气等。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上下学路上以及家中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与精确性,让学生从许许多多的感性表象中提炼出典型的写作素材来,提高文章的质量与可读性。老师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新教材的课文内容是十分丰富有趣的,很适合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训练。教师要依托教材,优化教学方法,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用书面语把思考出的见解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了《坐井观天》一课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青蛙已跳上了井沿,面对大千世界,它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在口语表达之后,把所想到的情景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与书面表达能力。学生会说不代表会写,哪怕只一两句,也给了学生一次练笔的机会。再如,在“写信”的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真情表达,充满情感地向远方的朋友、亲戚说说最近生活与学习的情况。这样学生的写信水平就提高了。另外,在语文课堂教学或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组织一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或是辩论会等活动,提高学生有感情地复述的能力,提高学生临场发挥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样,学生的阅读、口头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就能得到训练和提高,这为写作奠定语言的基础。
四、优化作文修改方法
小学生花了不少时间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时学生就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教师让学生再重新习作一次,学生的习作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培养学生作文自我修改的能力。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是学生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这样就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为主
评价小学生的作文时,教师要要以鼓励为主,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学生的作文,对小学生作文的赏识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这样便能显出教师的教育智慧。赏识小学生的作文绝对不是他缺乏鉴赏能力或作文水平低。小学生的作文属于起步阶段,就像小孩学走路一样,需要大人扶助与鼓励。在批改小学生的作文时,教师也要坚持以鼓励为主,在鼓励中指导学生写作,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要带着理解与尊重阅读学生的习作,用欣赏和赞美评价孩子的习作,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的一句赞美中,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望而生畏的想
法。点燃学生对作文的热情,使学生感觉到作文并不难写。作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
总之,小学作文的起步教学是很关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作文能力是否能顺利发展。当然,有了这样的意识还不够,还需要去探求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懈地努力,多实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多鼓励学生,相信只要勤于练习、讲求方法,一定会取得成效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82—01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口语交际课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教师应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交际,掌握交际的技能。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口语交际课呢?
一、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口语交际课中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情境,一种是类似于现实生活的情境,即生活情境。交际情境的生活化,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如,上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我们去“旅游”》这节口语交际课时,我紧扣单元主题导入交际话题,以学生平时积累的、熟悉的好词佳句打开话匣子。
【教学片段一】
1.课件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请学生背诵第十课《北京》一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者词语。
2.自由组成“旅游团”,轮流当“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在介绍的时候,要用到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看谁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吸引更多的“游客”。
3.上台介绍风景名胜,教师根据学生的精彩描述,归纳出好词好句,并让全班学生齐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兴趣。
二、积极创造实践机会
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流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新课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教师要尽量多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锤炼,从而达到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
如,在上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春天在哪里》这节口语交际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教学片段二】
1.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身边的春天。
2.师:上课前我们已经去大自然中寻找了身边的春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汇报一下大家的成果吧!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快说给我们听听吧!”
3.学生自由说话,教师相机指导。
4.课件出示如下句子:
(1)春天来了,我们去公园看到了_________;春天来了,我们在田野看到了_________;春天来了,我们在_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_。
(2)春天来了,我们来到茂密的小树林,听_________;翻过小山丘,来到小河边,又听_________;还听见了_________。
(3)一场春雨过后,我们推开窗户,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上一口气,啊!我闻到了_________。
5.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可唱,可写,可画。)
在这堂口语交际课中,我先让学生亲自去体会感受,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三、努力实现双向互动
在进行口语交际之前,让学生明确交际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明确要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在生活中与他人交流的过程。
【教学片段三】
在上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说说我自己》这一节口语交际课时,我明确了以下口语交际的要求:
内容:向别人介绍自己——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点、缺点等。
要求:抓住自己的特点,说真话。“特点”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如,贪玩、调皮、倔强、好问、喜欢读书等。
注意: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要注意倾听。等别人说完之后,还可以提问或进行补充。
教学内容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的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神往。
在新大纲中有这样一点要求:要在读中使得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每当老师读这篇课文,心中会想起一首诗来。诗中作者难以忘怀、不可割舍的地方,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去欣赏的。
2、老师朗诵《敕勒歌》
(通过诗朗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课文
(一)理请文章思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大草原的美丽和人们的热情?
2、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
1、教师导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草原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美好品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草原人民哪些风俗民情。
2、小组之间表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语言环境进行表演,进一步体会真情实感。通过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品赏佳句:
1、逐段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结合有关句子谈自己的见解。
(学生结合书中有关句子谈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多说,尽量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练习延伸;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象,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2、学生集体反馈交流。
3、动笔实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唱歌;可以为草塘说、写一些赞美的话……
(学生想象现在大草原是什么样的,并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意识。)
四、总结全文。
评析:
1、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
我通过“阅读文章——想象表演——讨论研究——品味欣赏——拓展延伸”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主动读书,乐意读书,学会读书,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效果。
2、让语文教学突出探究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从中达成信息交流,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感染。
3、让语文教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弘扬个性,使听说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比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赞美草原的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唱歌、可以为草原说、写一些赞美的话……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把课堂气氛推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丰富思想内涵,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厚积薄发,活水不绝
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症结在于腹中空空,冥思苦想、搜肠刮肚也无济于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怎样改变这种艰难处境呢?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因此,只有让学生不断从生活中吸取营养,作文才能春意盎然,意蕴常新。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通过观察指导,提高学生的描摹能力,要引导他们深入生活,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对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写出具体生动的观察日记来积累素材,丰富自己的题材库;为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还要要求他们在每篇日记下边画上一幅与内容相关或相符的主题画,图文并茂,画龙点睛,这对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又能开阔眼界,培养其竞争意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写作素材。如果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那么,他们将想有路头,写有源头。如,演讲比赛、手抄报、书画竞赛、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智力竞赛等,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失败到成功,由灰心失望到欣喜若狂,感触细腻,作文也自然就血肉丰满,颇具感染力了。利用各种节日活动,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让他们积累素材,如“妇女节”、“教师节”为妈妈和老师制作贺卡、献花或送小礼物等,让他们感受母亲的激动、老师的欣慰和自己的兴奋、幸福等情感碰撞的过程。让爱充满学生的生活空间,使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当他们情绪高涨,欲罢不能之时,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我口述我心,我手写我口,情真意切、异彩纷呈……学生真正成了作文的主人!
还要要求学生每天听新闻、收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并准备一个本子,随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不断从生活中引进鲜活之水,以弥补“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视野狭窄的不足。总之,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绚丽多姿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做生活的有心人,勤观察、勤思考、勤动口、勤动手,久而久之,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写作也就“发于心而形诸于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互改互评,百家争鸣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教学中,要尝试把学生从被批评的被动牢笼中解放出来。每次学生作文结束之后,要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再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组。评改时,先让作者朗诵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的意图。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在寻找别人成功之处学习借鉴外,还挑出别人习作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大家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作文形式当然也不能刻板划一;可以书面作文,也可以口头作文。课前三两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或叙事或抒情,或奇闻逸事,名言佳句,总之,把学生看做活的现实发展的主体,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精心构思,自然表达。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