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一、明确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教师教书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会他们如何去发现世界的真谛、善良和魅力;教会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注自然,关爱生命。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关心学生自身的成长,促进其思想、智能、情感、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三重三轻”: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不能很好地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德育教学,使得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当前德育教学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能很好地将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起来,不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开创教育改革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区别以往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教育教学方法。要想育好人,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去研究教育对象,去思考教育方法,用灵魂去感动,用人格去熏陶。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从知、情、意、行多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促使构成学生品德诸要素之间相互促进和发展。

二、立足讲台,创造教学的美感

文道结合是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讲,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气质、性格、智慧,才能及教材内容,使自己的教学达到一种美的境界,创造一种教学的美感,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活泼鲜明。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种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不甘平庸的勇气和决心,对自己的教学艺术要有执著的追求。在教学中,重视教学美的创造,它包括语言美、情感美、内容美、气氛美等。教学美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展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抓住教学美的功能,以文雅谦逊的气质美、端庄大方的教态美、生动幽默的语言美,工整规范的板书美,博学机敏的智慧美、敬业奉献的心灵美,去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去影响学生的智能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教学美的愉受,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想象、思维、理解等心理活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教学美来源于教师对教材的精通,来源于教师本身的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教师只有吃透教材,领悟教材的情境,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教学的美感。相反,在教学中如果是照本宣科,生硬地搬弄书本,那势必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美感可言。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组织和安排。教学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复习什么,提示什么,思考什么,解释什么,总结归纳明确什么,每一部分采用什么教具,什么学方法,占用多长的教学时间,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整个教学安排、严密、紧凑、具有逻辑性,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相互联系的整体美。同时,教师应当注意到语言是教学中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要求简洁、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逼真,甚至还需要有适度的诙谐与幽默。教师在讲解时务必要准确精炼,字斟句酌。关键词句要一字一顿,突出重点。在难点讲解时,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听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就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寓教于乐,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注意力,培养想像力,给以学生以美的感受。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保持饱满的激情,给人以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感觉。教师所讲的课要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自己必先为所教作品的情感所感染,而且在讲课中,教师由衷地陶醉在所教的内容中,自然地产生深刻的赞美或慨叹,要与作品的人物情感息息相通,该笑就笑,该哭就哭,从而对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学生会被深深吸引,并跟着老师的思维,自觉地进入教学内容的情境。美好的教学气氛可以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吸引到教学的情境中来。通常的教学气氛往往是严肃、认真、紧张、热烈,这些是课堂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如组织教学,学生迅速起立,老师居高临下目视全班,给学生以严肃的美。在讲解过程中,环环紧扣,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又创造了一种紧张、严密的逻辑美。适当插入相关的故事或幽默的语言或相关影片、音乐会创造一种轻松,愉悦,欢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多变的教学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趣味,感到学习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巧妙地使紧张,严肃、热烈的气氛与轻松,愉悦欢快的气氛有机地交融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一种很可贵的和谐、自然的教学气氛美。三、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由于现在不少教师是传统教育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要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重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针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采取有利的教育对策,提高育人质量。

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尊重、了解、理解和研究学生,施以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多鼓励、激励、赞赏,增强“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行”、“我还有潜力,我会更优秀”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关注自己的成长。要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不行,要研究爱的方式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文明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现代教育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乐观地面对生活与世界;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和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得到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在学校中,以至走向社会,能够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教育需要思想,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家,去解释教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规律,预见教育的未来。为此,更需要有思想的教师,用明确的、宏远的教育理想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去照亮学生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航程,去追求实现教育的理想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坚持用思想提升教育的品质。以德育人,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以美怡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努力成为学生愉快乐观学习、健康成长、自主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成为学生喜欢的有魅力的教师。一个有魅力的好教师如何尽展魅力,最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人格素养。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包括: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解学生的焦虑感;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并巩固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一个好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总有追求的愿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追求,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有位教师曾这样说:“我一直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在我们班里,每一名学生都在明媚的阳光中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感受成功!在工作中,我象保护露珠一样,关爱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我和学生是朋友,是知己,我们互融互助互爱,共同成长发展。”这也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理想境界。

四、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课程观受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在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受中国教育体制与思想的影响,传统的课程观往往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在教育中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把关注点全部集中在学生将要学习的教材知识内容,未能把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看成是课程的有机要素,这是传统课程观的一个误区。学生的学习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教师的讲授,另外一部分是学生的学习经验。由于教师的课程观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将造成很大的影响。比如,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合乎伦理道德教学方式与反伦理道德的教学方式、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彼此分离竞争的学习方式与彼此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等,带给学习者的学习经验是非常不同的。有的学习经验是消极的,有的学习经验是积极的;有的学习经验是有价值的,有的学习经验没有多大价值;有的学习经验与书本知识内容相一致、相协调,有的学习经验则与书本知识内容相冲突、相矛盾。积极的、有价值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今后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而消极的、无甚价值的学习经验将会妨碍学习者今后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不能仅仅把教师所要教的、学生所要学的预定知识内容看作课程内容的唯一要素,学生从特定的课题教学活动方式中所获取的实际经验,同样也应看作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仅仅把课程看作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不能从动态生动的角度看待课程的存在形式,这是传统课程观的另一个误区。在传统的预成性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只作为既定课程的阐释者与传递者,学生只是作为既定课程的接受者与吸收者,他们都是课程开发的旁观者与局外人。对于生成性课程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既是课程的传递者与吸收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建构者与创造者。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地提倡素质教育,但就教育实际情况与效果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完全摆脱应试的束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很多时候,素质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到了大学,升学的压力解除了,素质教育的推广应该是容易了很多。但事实是,很多学生离开了老师的管理与说教即放任自流了,不再重视学习,高校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时难以实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角度来讲,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对很多课程认识不足,很多学生会抱怨课程设置不合理,学起来没有动力。从教师角度分析,由于教师的课程观不够全面、科学,限制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现象在语文素质教育中也有所存在。

二、教育目标的思考

几乎每位大学生在接受大学语文素质教育之前,都已经上过至少10年的语文课。这些基础教育给了学习充分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应试的限制也扭曲了一些同学对语文的认识,尤其是理科学生,很多提到“语文”二字就头痛。因此,大学语文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根本目标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具体目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

目前,社会上普遍反映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写作能力有限。因此,高校的语文素质教育一定要承担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任,通过探索与改革,实现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事实上,写作能力的高低既与写作知识掌握情况有关,同时与写作者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很有关联。因此,在大学开设“应用写作”是非常必要的。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设定为“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上,教师要通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引导学生梳理语文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语言之功,唯在其用。大学语文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运用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的文学、文化知识。尽管学生已经接受了十余年的语文教育,但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是零散的语文知识,对于文学、文化缺少系统的认识。因此,在大学语文素质教育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知识,形成系统认识。引导学生参与梳理已有的文学、文化知识,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习兴趣,甚至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对文学、文化知识的系统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渊源,为自己身为中华儿女而感到骄傲,加强民族自豪感。

(三)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完善学生人格塑造

通过高校语文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语文学习不能囿于课堂和学校,其学习范围的外延是生活,学习时间的外延是一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和感悟构成了语文学习的无限延伸,活动课程论所强调的“教育及生活”这一命题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是非常合适的。另外,开放式阅读以及各种途径的自主语言实践也是大学语文素质提高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开放式阅读和自主语言实践不仅仅是学习和提高母语能力的有效方法,更是每一个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良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方能广搜博取、开阔眼界、涤荡心胸,多听、多说、多写方能表达无阻,沟通无碍。通过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深入、透彻的认识;通过师生共同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人文部分的理解与认识,帮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取知识与力量。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审美鉴赏情趣,帮助学生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塑造。

三、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的推广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张家军,蕲玉乐,2004)近些年,“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比较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实际应用效果明显。但目前很多高校在扩招的影响下,合班上课现象比较普遍。教师感到当班级人数过多,班级规模庞大时,开展案例教学有一定的困难与挑战。本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这一困惑。目前我们采用的解决方式有两种:一是在第一次教学活动中即把班级所有成员分为不同的小组,选出组长,并按小组方阵排好座位。这样,当有讨论题目出现时,要求学生按照既定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另外,也可以在每次课前给出案例,让学生课下进行讨论,课上发言。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能推进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1 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2 推行素质教育,日常生活中严格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

管理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军训半个月,确立内务、纪律、队列等行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军训后认真抓成果巩固,长期坚持。平时各项工作都要定期进行检阅与比赛,检查评比结果与班级奖励挂钩,形成一种无形的推动力。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守时守纪、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增长了多方面的才干。

3 推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如每学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技能汇报、歌咏比赛、书法展览、法制讲座等活动来煅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质,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4 推行素质教育,强化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生活,自己动手,真正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经历,踏入社会就不会有那种陌生感和超重感,更不会感到在学校中所学的是无用论。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大学生素质的内涵

1.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定形的阶段,应根据他们的思想特点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大学生们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下,始终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品质。

2.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之后,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体表现在:爱岗敬业、勤于工作、积极进取;能够正确处理“责、权、利”三者的关系,当三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能够自觉地运用崇高的价值观去抵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是否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的源泉,有了知识才能具备改造世界和发展自己的本领。首先,应具有扎实精深的本专业、本学科知识;另外,应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通识性的知识,并且了解经济科学、技术科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向。

4.是否具有适就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素质人才能够通过实践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作为一名高素质的优秀的大学生,首先,应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的驾驭所从事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意识。其次,具有独立思考、敏锐观察、科学思维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能力。第三,具有能适应在快节奏、高效率、系统复杂、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的应变能力。第四,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并且在顺逆环境中,具有心理承受能力。

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坚定素质教育信念

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是学校的唯一宗旨。遍观传统教育现状既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现代教育则提倡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围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质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进行深刻的教育革命。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我们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勇当教育改革的先锋;坚定素质教育信念,勇开历史先河;摒弃观望、等靠思想和畏难情绪,克服困难,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

2.加强素质教育的科研力度

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提出了几年,但是,总的来说目前仍然处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实验阶段。我们应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索寻找开展素质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奠定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先决条件。

首先,要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研究。正确理解其基本的概念,分析构成人的素质要素,各要素特性及其形成和发展,把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开展素质教育的规律及有效性进行研究和探讨,便于追求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而通过科学的、系统的、综合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人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人特征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第三,对素质教育和传统教育两种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促进正确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质量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觉性。为此,应当加大素质教育的科研力度,利用报告会、座谈会、专题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

3.强化当前教学的薄弱环节

首先,应强化德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它决定着一个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教师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走出单纯的理论说教误区,讲求实际应用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增强时代感和现实性;在教学方法上,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开辟实践教学、兴趣教学的广阔天地,提高并调动学生对德育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应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当前我们正处于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文化日新月异。为适应新科学、新文化、新技术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加强文、史、哲、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建设,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打好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掌握探索和利用新知识、新技术的基本功。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加宽加厚基础理论,注重基础理论教学。

再次,要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性教育。当今社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渗透已成为科学发展的明显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广阔的科学视野。不仅要精通本学科,还要了解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及时掌握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及时了解到新的学术思想和科技信息,激发他们对相关学科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学校可以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多角度、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手段,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广泛性教育,解决学生知识面过窄的问题,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已掌握的知识,而且是一种很好的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情趣、思维、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去创造,体验和发现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一定要摒弃“上完课放散羊”的现象,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与学术讲座和社会性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内容丰富促人积极向上的第二课堂。

4.开展素质教育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首先,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要求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以改变目前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育人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举止言行、良好的师德教风影响学生,在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学内容上有意渗透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自己真正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次,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关。素质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首先要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观上来。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逐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随着21世纪的进入,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全国上下的普遍认可与重视。我国现代化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显然,高素质的人才得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兴衰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时展的要求。早在1977年罗马人佩西在《人类素质中》率先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人的素质问题。他认为:人类通过物质变革,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力量,从开始被动地接受自然到后来的主动改造自然,支配自然。而全球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环境破坏等等,严重影响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这种形势更加严重。所以,要使我国快速走向强国富民之路,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2.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素质第一。”的教育思想不仅为当今的大学教育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也使得加强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3.大学生素质现状的客观要求。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从而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加上近年来计算机和外语教学的普及,出现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和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其他课程的现象,导致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2)教材更新滞后,学科结构欠妥。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若不能将本领域最新、最高的科研成果及时地加入教材中去,就不能使学生及时掌握本科学的最新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科学素质很难令人满意。

转贴于  (二)实施办法

1.更新观念。首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正确地运用教育评价体系,对评价对象能起到一种激励作用,增进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其次,及时更新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由过去高校单一的知识传授观念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观转变;由过去的专业对口型教育向适应培养观的转变;从继承型、传统型教育向创造型、开拓型教育转变;由封闭型办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2.加强思想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两课”(课内课外)的主渠道作用和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能,努力抓好正面引导和反面教训的工作。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理性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教育的同时,随时引入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不足,正确对待各方面的挫折和困难,建立和健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调整课程设置,革新陈旧教材。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新形势,应该加强对学生通识教育,从而实现对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致人片面发展现象的矫正。所谓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给全体学生都开设人文、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的课程,实现文理渗透,增加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STS等综合课程,为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素质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为学生选择新版教材,保证学生站在较高的起点,创造出具有国际一流的新知识、新技术,成为高素质的科教人才。

4.加强实践环节。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对大学生增设必要的科学实验教育课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从事创新活动打好基础,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使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实现对学生人格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