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营范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营范围,亦称营业范围,是指由企业章程规定的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在国外的公司法律制度中亦称为企业法人的目的范围。我国目前关于企业经营范围的规定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民法通则》第42条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13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可以修改章程,改变经营范围,但是应当办理变更登记。”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范围不仅是企业向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的事项之一,是企业开展具体经营活动的依据和规范,也是法人章程的必要记载事项和法人内部自律性管理所遵循的依据。
关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性质,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一是权利能力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是对于法人活动范围的限制,也就是对于法人权利能力的限制。法人超出其民事权利能力范围所实施的民事行为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应该说主张经营范围是对法人主体一切商事活动的完全赋权,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一律视为无效法律行为。二是行为能力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不是对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而是对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法人的权利能力具有平等性,只是其行为能力受其经营范围的限制,超出经营范围的活动为效力待定,如果事后经修改章程取得行为能力,则该行为可以因补正而具有完全效力。三是内部责任说。认为经营范围是法人内部关系的准则,仅为股东限制董事或经理人滥用权利、追究董事或经理人责任。以及要求责任人赔偿公司损失的依据。公司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对外当然有效,而不论相对人为善意或非善意。四是代表权限制说。认为经营范围不过是划定法定代表人对外代表权的范围,而这种对外代表权的限制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法人超出经营范围以外的行为属于超越代表权的行为,应为效力待定,存在予以追认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企业经营范围是企业民事权利能力的一部分,但不是其民事权利能力的全部。商事活动中,企业作为商事主体,需要自主选择从事经营活动,而国家从实施产业政策、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交易安全等方面考虑,为这种经营活动划定了边界,这就是经营范围。企业经营范围对内规定经营管理者的权力边界,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对外则是企业作出的某种声明或承诺,它使交易相对人因知晓企业的经营范围而获得与之进行交易的便利,企业超出经营范围的行为,其效力视情况而定。
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法律效力和主要功能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对商事登记进行统一立法,经营范围登记的效力问题在理论和实务界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许可主义、公示主义(亦称“抗辩主义”)和折衷主义三种观点。
许可主义认为经营范围登记属于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对企业的一种赋权行为,未登记,不生效。其主要依据是《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而《行政许可法》明确将企业登记纳入调整范围,经营范围作为法定的企业登记事项。自然具有许可性质。公示主义认为“登记”为行政机关利用其公信力,向不特定对象公开企业相关信息,以维护交易安全,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公示主义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观点。折衷主义认为“登记”兼有许可与公示两种效力,不能一概而论。其主要依据是《公司法》第12条的规定。
我们认为。我国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现实状况应为折衷主义,即企业的经营范围由投资人在制定企业章程时加以约定,但同时又被作为法定登记事项。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审查核准: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改革方向则是公示主义。基于这一思路,研究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方向。确立和保留企业经营范围登记制度。应发挥如下四种功能:
一是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决策参考。通过经营范围登记,政府可以对相关行业发展施以影响和控制,落实国家行业准入政策;通过相关统计分析,可以掌握市场主体的数量、资本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资本进出动态,修订完善产业政策,有效实施宏观经济调控。
二是维护交易安全。通过企业登记信息公开、营业执照记载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开企业的经营范围,方便判断交易对象的资格和履约能力,降低交易成本,维护交易安全。
三是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在股权的高度分散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日益分离的情况下,使投资人知晓并确保其投资用于其成立公司的目的范围,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经营管理者则据此对股东做出承诺,确保股东的投资将用于章程约定的经营项目。
四是方便国家税收征管。登记机关通过经营范围登记确定企业的经营项目,税务机关则据此确定征税科目,从而明确具体的征税对象、范围和幅度,保证国家税收征管的有效实施。
三、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的主要弊端
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的许可主义色彩和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存在三大主要弊端。
一是章程规定与登记确认之间存在矛盾,影响企业意思自治和经营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范围的选择和确定属于投资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当然,其前提是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法律规定),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主导和安排有着本质的区别。基于这一价值判断,新修订的《公司法》第12条首次将公司的经营范围的决定权交给了股东,即由公司章程规定,这无疑是立法朝着市场规则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该条又同时规定公司经营范围应当依法登记和变更登记,体现了立法者的谨慎和矛盾,带有明显的“转轨”痕迹。
这一制度设计看似兼顾了企业意思自治和政府有效管制两大目标价值,实则使权利(权力)归属不清。依法登记作为必要条件,使股东自治权不能完全落到实处,必须经过与行政机关的谈判沟通过程,其权利实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人员的素质和当地依法行政的水平。而章程规定又使登记和变更登记的性质和效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同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情况瞬息万变,需要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迅速判断、迅速决策和迅速实施。而登
记程序从咨询、材料准备、提出申请到作出登记决定,在各环节高效顺畅的情况下,至少也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完全可能使那些循规蹈矩的企业错失商机。新修订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一般超范围经营的处理作出了较为宽松、温和的规定,既可以看作是对《公司法》第12条的应和,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上述制度缺陷的补救和矫正。
二是企业设立登记与特定行业许可实施顺序颠倒,妨碍了企业设立行为。在正常的企业设立过程中,投资人在制订章程、缴付出资、建立组织机构之后,需要先取得主体资格。解除验资专户的资金冻结,征用土地、建设厂房、购买设备、招聘人员,开展各项筹备活动。另一方面,行业许可部门也需要根据申请人的资金、场地、设备设施、人员资格等实际情况,判断申请人是否符合许可条件,科学合理地作出准予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因此在逻辑上。应当是企业取得主体资格在前,行政机关准予行业许可在后。但现行的行业许可多数为企业登记的前置许可,要求相关企业在设立登记前取得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否则不予登记,即“许可在前,登记在后”。这一制度安排明显存在逻辑问题,也给企业的设立行为制造了不少障碍。《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工商部门与质检部门围绕食品生产许可是否前置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尽管《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援用旧例,最终支持了工商部门的意见,但质检部门的许多观点不无道理。
三是经营范围登记有许可之名、无许可之实,工商部门登记管理权责失衡。无法加以引导和规范的无照经营主要有两大成因:一是从事特定行业的申请人无法取得前置许可(或不具备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起码条件,或因取得前置许可成本过高);二是经营场所不具备工商登记条件。前者由来已久,与现行企业经营范围登记制度相生相伴:后者则是近年来城市大规模征地拆迁和国家对“住改商”的一系列限制性政策所造成的。数量上前者居多,是产生无照经营的首要原因。
无照经营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挑战国家法律规定和行政管理秩序,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必须依法查处,问题是应该由准来查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先把经营范围登记的本质和无照经营的成因弄清楚。《行政许可法》把企业登记规定为一类行政许可,但经营范围登记并不具有“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许可属性,企业经营范围中的许可经营项目由前置许可部门审查批准,企业登记机关依“葫芦画瓢”核定相关经营范围,不能视为“二次许可”:一般经营项目由登记机关依照章程、合伙协议予以登记,只在文字表述上进行规范。对这两类经营项目,登记机关都无需也无权进行实质意义上的许可审批。既然如此,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和《行政许可法》的“谁许可、谁监管”的立法精神,对未经批准从事许可经营项目的,理应由前置许可部门进行查处,无需前置许可的无照经营才应由工商部门进行查处。
但多年来企业登记与特定行业许可“挂钩”的制度安排,使原本的“无证”经营变成了“无照”经营,原本理所当然由前置许可部门承担的监管取缔责任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再加上《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在监管责任划分上模棱两可,一些领导和司法、监察部门片面理解,不问成因地把所有无照经营行为的查处责任归于工商部门,工商部门承担了不应承担的巨大责任和风险。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引发许多深层次矛盾的根源,其结果是,工商部门在登记上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看门人”。在监管上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打工仔”,在问责时成为前置许可部门的“替罪羊”。另一方面,由于有权无责,一些许可部门“只许可、不监管”,不能主动地、因地制宜地采取降低门槛、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改善服务等办法对无证无照经营进行引导规范。这个问题无疑是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中,工商部门最关心、最现实、最利益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触及,研究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意义就不完整。
此外,现行经营范围登记制度还存在若干技术性问题,如:不同类型企业超范围经营的法律责任规定不同,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待遇不公平:国家工商总局2004年梳理形成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目录》未适时更新,也未依法正式公布,个别项目(如环保)是否前置许可存在争议,登记人员审查把关存在风险隐患:2004年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滞后于经济发展。参考作用下降,部分新兴行业核定用语不统一、不规范:许可经营项目标注有效期和分公司经营范围不得超过总公司经营范围的规定导致多次变更,加重了企业和登记机关的负担;许可经营项目和一般经营项目分段核定的模式不能突出企业的主营业务,影响行业统计准确性等等。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登记机关依法登记、规范登记。
四、企业经营范围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各地工商部门立足当地实际,基于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在改革经营范围登记制度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创造出一些新鲜经验,获得了一些有益启示,但由于种种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北京中关村的“三句话”模式,其实质是放弃了经营范围登记,过于超前;一些地方通过个案或普惠政策形式,试行“筹建登记”、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两分离”制度,缓解了工商登记与行业许可的前后置矛盾,但由于法律支撑不足,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一些地方工商部门促成当地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划分无照经营监管责任,但协调成本较高,各地党政领导认识不统一。相关部门反应强烈,全面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
我们认为,在找到更有效、行政成本更低的办法之前,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实施的企业经营范围登记还有保留的必要,但必须加以改革。这种改革应当是立法层面、制度性的创新,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调整和细枝末节的修补:应当是站在建立完善统一规范大市场的高度统筹考虑,而不是寄望于地方各自为政的变通和突破。在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上,应当旗帜鲜明地确立公示主义原则,摒弃和修正带有许可色彩的各种制度安排。据此。提出如下两策供参考:
一是将企业登记与行业许可彻底“脱钩”,突出经营范围登记的公示作用。在立法上,明确企业经营范围由章程规定。未经依法登记和变更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在登记实践中,明确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项目和必要的用语规范外,登记机关忠实记载章程规定的经营范围。在规则上,明确企业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由企业自行报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经批准方可从事该项业务:许可经营项目申报审批的时间根据企业自愿和有关行业许可的特殊规定,既可以是在企业登记之前,也可以在企业登记之后。在技术上。为了维护交易安全,防止交易对象误认,可以将登记事项由
“经营范围”改为“申报经营范围”;还可以根据企业是否取得特定行业许可的情况,在该项目后加注“(已经许可)”或“(未经许可)”字样;企业经营范围变更的,可以在企业权力机关作出决定后1~6个月内申请经营范围变更登记等等。
【关键词】 工作不满意; 会计人员; EVLN模型
一、引言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一支队伍是不容易忽视的,这就是中国会计人员所起的专业作用。会计人员作为经济生活的管理者,他为经营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分析,同时也是决策执行的监督者和活动成败的反馈者。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和经营者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会计人员是国际会计制度在中国企业通用化的先行者;是国际会计制度在中国企业本土化的践行者;是企业完善会计制度的实现者;是企业强化会计制度的约束和监督者等等。然而,当前中国企业会计人员存在着严重的因工作不满离职的倾向增加和频繁的人员流动的现象。企业会计人员离职会带来很多弊端:一方面会造成企业财务机密的泄漏,离职、培训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会造成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中因缺少关键的会计人员而错失良机等。这些不仅影响到企业自身和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影响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既然企业会计人员因工作不满的情境已经发生,那么如何在工作不满的条件下降低企业会计人员的离职倾向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文章将运用EVLN模型全面考察中国企业会计人员在工作不满意时的行为反应,以期帮助会计人员的监管者发现更加有效的监管措施,从而有利于企业自身和会计行业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
二、EVLN模型的理论基础及其在中国企业会计人员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Hirschman提出的EVL理论
Hirschman(1970)首次较全面地提出了个体对所在的社会系统工作不满意时至少会产生三种行为——退出(Exit)、呼吁(Voice)和忠诚(Loyalty),即EVL理论。
Hirschman认为退出是指如果个体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自己的境遇不会有所改善,就会表现为与所在社会系统中断关系的行为;呼吁是指个体总是尝试着改变其现状,并不是一味去选择逃避,常常表现为试图从各方面影响社会系统,从而引起组织或管理层注意的行为;忠诚是指个体如果遇到破坏性的情形时,既不选择退出也不选择呼吁,他们会选择继续坚持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直到工作变好的行为。
(二)Kolarska,&Aldrich,Rusbult,&Zembrodt提出的EVLN理论
Kolarska,&Aldrich(1980)在Hirschman(1970)的基础上研究了消费者对产品不满时,会选择沉默和不作为,即他们认为的应该有第四种行为。虽然Kolarska,&Aldrich没有明确指出“忽略”一词,但是这第四种行为就是“忽略”的意思。
Rusbult,Zembrodt,&Gunn(1982)首次明确地提出“忽略”一词,他们在研究中把这种漫不经心、缺乏关心、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的行为称之为忽略(Neglect)。这种行为包括漠不关心(Rusbult,Zembrodt,&Gunn,1982)、旷工(Hammer,Landau,&Stem,1981)、错误率上升(Petty,&Bruning,1980)。
(三)Farrell发展完善的EVLN模型理论
Farrel(1983)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了忽略行为,并用破坏—建设性、主动—被动(积极—消极)两个维度将工作不满化分为退出(Exit)、呼吁(Voice)、忠诚(Loyalty)和忽略(Neglect)四种行为类型,从而形成如图1比较完善的EVLN模型理论。
第一维度是破坏—建设性维度,呼吁行为和忠诚行为是一种建设性的表达形式,个体就是以这种形式来维持良好的雇佣关系,同时保持满意的工作环境;与之相对应的退出行为和忽略行为却是一种破坏性的表达形式。第二维度则是主动—被动(积极—消极)维度,退出行为和呼吁行为是一种主动性的表达形式,含有努力解决对工作不满的意愿(Spencer,L.M.&Spencer,S.M.,1993);相反,忽略行为和忠诚行为被看成是一种被动、消极的表达形式。
Farrell认为退出是自愿离开工作的行为,个体既可以离开公司,也可以在该社会系统中寻求转换工作以离开不满意的工作;呼吁是强调在修复经营恶化和回到社会系统中以前绩效水平的条件下,它作为关键的核心要素和恢复机制,只有在大量的员工参与下才能起作用的行为;忠诚是指耐心等待社会系统变革好转,并相信社会系统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与Williams,Konrad,&Scheckler(2001)的研究一致;忽略描述了个体对工作不满之后所产生的懈怠和轻视行为,包括漠不关心、旷工和错误率上升等,由此会带来社会系统中生产效率低下,并借机来警告管理层(李晓慧、王璐,2010)。
(四)EVLN模型理论在中国企业会计人员应用中的可行性
企业法人申请开业登记注册书是指企业在开业前为取得法人资格而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的申请登记注册所使用的专用文书。它是国家对企业法人资格及其生产经营事项予以法律上的认可的法定程序。工商企业只有经过核准登记,才能具有法人资格,获得名称专用权,才能刻制公章、签订合同,注册商标,刊登广告,申请银行账户,取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利。
企业申请企业法人登记注册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第一 有符合规定的名称。企业名称是企业的名字、字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名称权属于企业专有,非经转让等合法转移方式,其他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如果企业因名称相同发生争议时,则要按申请登记的先后顺序处理,后申请登记的企业必须更改自己的名称。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名称应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登记,企业名称只有经过核准登记,才能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获准登记的名称不得使用。
第二 有企业自己的组织章程。章程是企业公开向社会声明其性质、宗旨、任务、组织制度、活动方式、业务范围等情况的法律文书,是申请企业登记必须提交的墓本文件之一,也是企业登记注册后的行为准则。
第三 有国家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或企业自己所有的财产,并能够以其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 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构、财务机构、劳动组织以及法律或者章程规定必须建立的其他机构。
第五 有必要的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第六 有与生产经营规模和业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第七 有健全的财会制度,能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编制资产付债表。
第八 有符合规定数额并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注册资金。注册资金是企业实际拥有的全部财产在法律上的体现。它由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两部分组成。我国企业登记管理法规对企业法人注册资金的最低额度是,生产性公司的注册资金不得少于30万元;以批发业务为主的商业性公司的注册资金不得少于50万元,以零售业务为主的商业性公司的注册资金不得少于30万元;咨询服务性公司的注册资金不得少于10万元;其他企业法人注册资金不得少于3万元。
第九 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不得从事非法经营。
第十 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属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实行许可证、资格证制度行业的,需要有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企业法人申请开业登记注册书的结构与写法
企业法人申请开业登记注册书为表格化文书,由封面和比文两部分组成。
(一)封面
主要包括标题、组建单位、组建单位负责人。申请日期等几项内容。组建单位须盖章,组建单位负责人须签字,申请日期应年月日俱全。封面下方印有“小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了商行政管理局制”字样。
(二)正文
由申请开业登记事项和提交文件、证件及有关部门意见两大部分组成。
1.申请开业登记事项
(1)企业法人名称:根据我国《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11条,“企业应当根据其主管业务,按照同类行业标准划分的类别,在企业名称中标明所属行业或者经营特点”。企业名称通常由企业所在地区名称、字号、所属行业(或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等几个要素组成。如“西安黄河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西安”是地区名,“黄河”是字号,“机器制造”是所属行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组织形式。有一‘些历史悠久字号驰名的企业也可以不冠行政区划名称。企业不得使用法律禁止使用的名称,如不得使用对国家、社会或者公共利益有损害的名称,不得使用外国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名称,不得使用外国文字或汉语拼音字母组成的名称,不得使用数字组成的名称。除全国性公司外,企业不得使用“中国”、“小华”等宇样的名称。只有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业名称,才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2)住所:指企业法入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我国《民法通则》第三十九条规定:“法人以它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主要办事机构是指企业法人的核心组织。住所应具体到市(县)、区(镇,乡)、路(村)、号。
(3)经营场所地址:指企业具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地点。一般情况下它与企业法人住所是一致的。企业经营场所的产权属于企业自己所有时,应提交有关的产权证明,如果是租用场所的,则应提交租用合同。
(4)法定代表人:填写代表企业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姓名。
(5)经济性质:指企业法人的所有制形式。确定企业法人的所有制形式应根据产权关系、分配形式、资金来源等进行。大体町分为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以及联营、合作经营等。
(6)从业人数: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业务人员和其他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的总和。各类人员的比例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技术开发能力的一个尺度。
(7)注册资金:是国家授予企业管理的财产或企业自身所有的财产的货币表现,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部分。企业注册资金应与企业实有资金相一致,与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相适应。企业申请开业登记注册资金数额应该有有关部门出具的资信证明或验资证明。注册资金的单位为万元。
(8)经营方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填写。工业企业可分为制造、加工、装配,修理等;商业企业可分为批发、零售、代购、代销、代储、代运等;建筑业町分为建筑施工、修缮、安装等;运输业可分为搬运、装卸等;服务性企业则根据具体服务项目而定。
(9)经营范围:指企业申请生产经营的产品、商品种类,品种和提供服务的项目。经核定的经营范围是企业法定的经营范围,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律界限。在填报时,一般要分别写明主营项目和兼营项目,主营项目要同企业所属行业相一致,兼营项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适当放宽,但不能同主营项目跨大类。经营范围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督检查企业是合法经营还是违法经营的重要依据,填写时要注意使用符合国家行业划分标准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企业经营范围的规范化用语。
(10)经营期限:这一项主要适用于联营企业,是指根据联营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确定的该企业经营活动的起、止时间。
(11)主管部门:写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全称。主管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审批同意成立该企业的要写明文件的文号及发文日期。
(12)审批机关:企业的生产经营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实行许可证制度行业的,须经有关机关审批,并写明审批文件文号及发文日期。
(13)经营场所面积:写清企业经营场所总面积和分项面积。分项面积包括生产加工占用面积、营业占用面积、仓库占用面积和其他占用面积四项。面积单位为平方米。
(14)企业主要设备和主要服务设施:填写本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主要装置、设施、工具等,如机械电子设备、交通运输工具、仪器仪表、计量器具等。
(15)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指法人企业下属的经济活动单位,包括分(子)公司、分厂、分店等。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另一种是不具备法人资格但依法核准登记其有合法经营权的。如无分支机构,本项可免填。
2.提交文件、证件及有关部门意见
(1)申请开业登记提交文件、证件:企业法人申请开业登记应提交的文件、证件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主管部门或赛审批机关批准该企业法人设立的文件。②企业法人章程。该章程应当经主管部门或者审批机关批准。①企业法人注册资金的信用证明、验资证明或资金担保书。④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公证明,包括主管部门批准任职的文件和附有照片的个人简历。⑤住所和经营场所使用证明,包括产:权证明、房产租赁合同等。房产租赁合同的租赁期限须在一年以—上。⑥其他根据工商管理机关要求应该出具的文件、证件。
(2)有关部门签署意见:主要由企业的主管部门或审批机关签注同意该企业设立并建议批准其开业的意见。须写清签署时间,并加盖公章,以示郑重和负责。
填写申请登记注册书还须注意以下两点:
关键词:贸易业务;风险;控制;欺诈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4.017
1贸易业务防范风险重要性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具体就是对企业目标的实现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大小。一般地讲,风险是指一件事产生我们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按照风险因素来自企业自身还是企业外部,企业经营风险可以区分为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
随着经济发展变化,中小企业贸易业务是商品流通中重要环节,业务形式和内容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控制贸易业务中,如何提前防范风险、控制风险,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贸易业务为主公司来说,贸易业务出现风险,可能造成巨大损失而倒闭,甚至背负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本文阐述的贸易业务风险控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全面的风险控制,而指贸易业务过程中的外部原因引起的风险与防范。从贸易业务的相关环节,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中小企业贸易业务风险控、制与防范。
2客户的评估调查与分类
这里所说客户包含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客户,与贸易业务相关的两个方面。在开始准备订立经济合同之前,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经营状况、商业信誉、履约能力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评估。
2.1合同主体资格调查
一般合同主体是指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包括企业法人、社团法人、行政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判断一个组织是否具有法人资格,主要看其是否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民政部门颁发社团法人登记证书、人事部门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等。上述执照或证书除了向供应商和客户直接索要原件或复印件外,还可以根据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http:///),列明的企业所在省份,输入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可以查询到企业登记资格情况、营业期限以及相应的年检情况等,来判定经营主体资格是否符合要求。网站进入界面如图1所示。
合同主体资格认定合格情况下,主要是对其资信进行深入调查。包括资产状况、经营范围、生产经营情况、与本企业贸易往来情况以及与其他客户往来情况等。
(1)资产状况调查包括注册资本、总投资和其他形式的资产、资产负债等。资产状况是客户经济实力和履约能力的标志。在上一节里营业执照和工商登记可以看出注册资本数额,是否全部到位,股东出资比例等。一般来讲,注册资本越大,该企业经济能力越强。其他财务指标,包括净资产、资产负债情况、银行信用额度及信用期限等。这些财务数据可能不公开,不便及时取得相关数据。但比较正规的企业一般有年度审计报告或上市公司季报年报获得。一些中小企业出具财务报表可信度低。
(2)客户经营范围及经营情况调查。客户必须在其经营范围以内从事经济活动。在订立合同前,必须提前审查合同项目是否超出了其营业执照上规定的经营范围。对于一些重要生产资料和特殊商品需要许可证经营的,还要求其出示生产许可证。对于超越经营范围经营的客户,原则上不予签订合同。
除了经营范围外,经营情况调查也是一项内容,包括生产能力、数量、质量、交货期等能否满足要求。生产能力包括单台设备产能,开工率,从而核算出基本生产能力。数量、质量、交货期调查,主要是针对合同约定的数量、质量是否能满足要求。同时,还要了解近年来盈亏情况,业务发展状况。以此判断客户竞争能力的强弱和发展潜力。有一些表面数据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比如采购或销售数量,员工人数多少、增减情况,员工资历、报酬以及员工工作满意度、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等,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企业经营状况。
在实际业务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对客户核心资料搜集不够理想,此时,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客户经贸往来资料、其他企业对其看法或评价,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3)如何搜集客户资料。对客户资料的搜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委托有查询资质的人员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询企业公司章程、注册情况、资金情况、经营范围、经营历史等,从而获得第一手可靠的信息途径。②涉及房产和土地部门,可以查询其权属信息以及是否有被抵押、查封信息等。③如果是国外(境外)客户,可以委托我国驻各国商务参赞处帮助了解,可以提供基本商业信息。也可以通过涉外业务的公司,如中国信用保险公司强大外国机构进行商业调查,并出具相关信誉报告。④正面与客户接洽,获得第一手资料。将希望了解的客户信息,直接与客户进行谈判、沟通索取资料。面对面了解客户经营品质,经营作风和能力。也可以通过派出考察组现场考察企业,包括办公场所、设施的情况。在与客户员工进行交流中掌握客户员工工资待遇、对本企业满意度等信息。
2.3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一、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很多企业缺乏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方向、经营目标的确定不够科学。很多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企业决策者经常难以摆脱对短期利益的追逐,很多前景很好的行业,你上我也上,“跟风”效应使企业都往一块儿“扎堆”,最终使行业出现过剩,过度竞争伤害的是行业内所有企业。近期的光伏产业、风电设备行业、有色行业、钢铁行业等等无一不是产业过剩所带来的恶果。其中虽然有政府引导不到位的责任,但企业自身经营战略的缺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2.我国的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上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每一个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工作发展计划进行资金的筹划和安排,保证企业内所有的活动都能够得到安排。在我国,企业主要根据上年度的决算数据编制下年度的财务预算计划,在预算之前,企业很少进行分析和论证,在预算之后,企业也很少进行反思和评价,这导致财务预算对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实现没有任何推动作用,反而容易导致企业内部费用虚增,效益低下。
3.“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仍未深入企业,大多数企业的财务预算都是由财务部门单独编制的,其他部门基本不参与财务预算工作的进行,这导致了财务预算工作曲高和寡,得不到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支持,最终使得财务预算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果。另外,很多财务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难以通过企业的财务会计数据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弊端和弱势,不能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4.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很多企业的领导者认为企业效益是第一位的,经营管理并不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工作,这种想打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只有良好的经营管理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很多领导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脱离企业的生产和业务,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停留在表面阶段,一些潜伏在企业内的深层次经营管理问题难以发现,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危机。虽然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已经认识到人才的作用,并积极地引入了一些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但是经营管理人员的变动幅度却很小,这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难以获得实质上的提高,加之经营管理者本身管理经验匮乏、管理专业能力不强,平时又鲜少有机会接受培训和再教育,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经营管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对策研究
1.明确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
为了更好地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首先应该确定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消耗的物资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以此确定实物量和价值量,以年作为一个会计周期,将目标分解到每一个职能部门中去,确定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研发部门的责任和权利;其次,企业应该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将职能部门每一个会计年度内的效益指标和分解到该部门的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对企业内各部门的经营效益进行调节和检查,使得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体系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战略目标实现。
2.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的主要经营范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企业要在市场中获得立足之地,并保持长久发展之势,就必须确定自身的主要经营范围,在确定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企业才有了多元化经营和差异化经营的基础。在生产经营范围的确定之上,企业切忌高、大、全,选取企业最有能力竞争的行业进行经营,企业才能获得持久发展。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抓住市场上任何一个适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抓住时机招聘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只有自身的主营业务确定并获取一定的市场地位,产业结构也相对稳定时,企业才可以考虑发展辅助业务,以配合主营业务的发展,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去扩宽营业范围。
3.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资金的周转率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整体的成本核算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整体成本低的企业才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应该想方设法控制成本,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扮演着血液的作用,企业要想不断发展和壮大就必须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如果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控制成本,也就间接地减少了资金的使用和占用,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不无好处。为此,企业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成本管理系统,运用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将企业内发生的各项费用通过配比和分配的方式归入到各项成本之中去,明确各项成本核算的范围。成本核算不同于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并没有专门的成本核算准则规定企业要怎样进行成本核算,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建立成本核算账目,整体的成本核算要求将企业所有部门的收支情况汇总之后找到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并据此设计成本控制制度,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企业应该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反应了一个企业在长久的经营发展中积累下来的,被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企业文化承载了企业内部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观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哲学,表达了企业的愿景。企业的愿景反应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给员工明确的方向感,良好的企业愿景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员工在企业的领导下实现个人价值。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意义重大,相较于硬性的规章制度而言,企业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完全展示出企业产品的特色,使得企业打造出一个知名品牌,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周建功 马国红 张 雷:成本管控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J].理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