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文学作品

古典文学作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典文学作品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1篇

古典文学作品随文写作语文教学一、随文写作的概念

所谓随文写作,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因“文”而异进行写作训练,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可以随文而教,以读促写,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以现代作品为读写范本居多。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进行随文写作训练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初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不良现象

语文教材所选的古典文学作品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的佳作,既能赋予学生写作需要的思想情感的给养,又能提供写法技巧的借鉴等。教学中仅仅把它们当作阅读教材来使用,人为地致使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脱节,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使学生无法实现有效积累。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追赶进度而草率结束新课,或者在刚刚引发了一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戛然而止,硬生生的将学生对古典作品“一探究竟”的探究欲望给扼杀了。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这就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文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多角度、多层次阅读文本,探索文本,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如果对古典文学作品教学过于草率,只一味追赶进度,就无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进行随文写作不仅符合学习的迁移规律和阅读的心理过程,而且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是切实可行的。

三、初中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随文写作的策略

1.在“牵引”中积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果说课堂上刚接触到的语文教材是一颗项链中最耀目的珠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牵引就是一条链子,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去自己的记忆仓储里搜寻同类的“珍珠”,然后串起来。在这一类拓展延伸里较为简单的操作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话题从时间角度、空间角度或者逻辑方面进行材料搜索,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完全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宋诗《过零丁洋》的教学时,扫清词句障碍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天祥可以说是一个在国难当头时,临危不惧,深明大义,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者,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的人还有许许多多,请列举一二,并用几句话概括其事迹。

学生纷纷动手,概括出古代的屈原、岳飞、辛弃疾以及现代的钱学森等事例。一节古诗教学课,不仅让学生在古诗的理解鉴赏上有所收获,也可以为其写作“追求”“爱国”等类别的作文积累充分的写作素材。

这种素材积累的引导方式对理科较为强势、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较为弱势的同学,这些同学往往在写作中很难在生活中选取材料,做不到“以情动人”,但能在这一种类型的作文中找到极佳的契合点,有教材文本阅读做铺垫,在语言表达上也显得更为顺畅。这种“牵引”式素材积累的引导对九年级学生积累素材、灵活运用现有材料,提升作文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2.于“类聚”中组合,引导学生的文本体认

类聚即归纳,简而言之就是将几篇文章中相似的材料整合在一起。这里的“相似”是指可以论证同一论点,即可以写入同一话题当中去的。具体而言,首先要仔细的解读每篇文章和每一则材料的内容,其次要全方位地分析它们蕴含的哲理,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最后找出内容和哲理相同、相似或相反、相对的,把它们整合起来。

例如,教授完《岳阳楼记》后,我设计了一堂这样的整合课。

一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四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共同明确:文章都在借景抒情,借自然美景抒发个人心中郁闷之情。

二问:四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回答:感觉作者的思想境界有所不同。

三问:请同学们考虑用上述四个材料,采用“面对……(人物名)……”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来论证这个观点,最好能排出合理的顺序。

学生思考后动笔进行梳理,回答:

面对风景清幽的小石潭,(柳宗元)抒发心中郁闷,却难以排遣;面对空澈澄明的月色,(坡)携友共赏月色,闲情间强颜欢笑;面对阴晴不定的洞庭湖,(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天下为己任;面对滁人欢游的琅琊山,(欧阳修)醉卧其中,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在这个材料整合之后的一次阶段考试中,一位学生的《聆听水声》一文中巧妙的将以上的几个事例进行了组合,令人耳目一新,文采之斐然。学生能学以致用,令笔者更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阅读,见证的是学生用青春和好奇去拥抱生活和感受世界的一段心路历程,是他们探索建筑自己美好精神家园的一串深深脚印。因而,利用教材中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类聚中组合,在组合中思考,感其情,动其心,达成学生对作品中真善美的深刻体认,才是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我分明的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这样的写作氛围里,一定不会感到无话可说。

行文至此,想起陶行知先生精辟的工具论:“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课文是例子,这个“例子”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最佳结合体。

3.往“纵深”处挖掘,触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余映潮老师说,我们要努力地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在进行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很多课文学生是学得意犹未尽的,于是笔者就顺势而为,不仅将教材作为阅读教学的例子,也同时将语文教材中的材料为“引子”,从各个角度,向纵深处挖掘哲理,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例如,在进行《智取生辰纲》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考虑,“智取生辰纲”这个题目还可以将它改为另外的题目吗?

有学生回答:丧丢生辰纲。

(2)智取是从谁的角度而言的,丧丢又是从谁的角度来说的呢?

学生回答:吴用(也有说梁山好汉的)智取生辰纲,杨志丧丢生辰纲。

(3)为什么用“丧”这个字?

有学生说到杨志卖刀,发配充军等情节,但略显凌乱。

我趁热打铁,下发杨志的有关材料。

(4)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再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考虑进行具体分析,今天我们可以从这些材料中得到哪些借鉴?

学生们讨论后回答。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典故;英文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235-01

1 引言

在英文写作实践中,典故的应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寥寥几笔,就将一切深意蕴含其中了。同其他任何先进和科学的语言一样,完美的现代英语表达体系也得益于历史中各种典故的滋养。从英语人物典故的三大来源来看:力大无穷的Hereules、冷酷无情的Shyloek、智慧超人的Solomon等等,都已经将人物形象生动的描述到了英语作品之中,成为家喻户晓的人名。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戏剧和钦定《圣经》,这三种文学现象构造了英语经典典故的王国,这也说明了英语典故一定程度上是多发源于文学领域的,这一历史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直到20世纪,人们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领域的新发展,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社会变革、政局动荡和战争风云让陈旧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人们开始慢慢接受新的事物,但所有新事物、新现象,以及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都要利用语言来表达和传播,于是,在这种社会情况下,一批继往开来的作家活跃起来,同时,由于这些作家反映现实的作品与人们的生活吻合、矢而久之,作家在作品中惯用或创造的表现形式、作品中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乃至作家本人的名字,都会被人们学习和引用。

2 典故文化与翻译

典故就是将诗歌中的古代故事和有历史的词语加以再次利用。从大体上看,英语典故主要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和《伊索寓言》等,它们在长时间的发展中,不断吸收欧洲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因此,在体现语言文化差异方面更优于其他作品,当中的语言更据由典型性和代表性。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将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他指出,语言是文化的形式,英语和汉语是两门语言,文字类型和系统都不同,组织方式和表达习惯也迥异。所以,翻译典故还要注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迥异,文化缺省是指译者在与对方读者交流时,由于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对译文文化背景的省略翻译。典故与其他语言现象相比有独特的一面,就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

2.1 译例分析

2.1.1 直译

所谓直译法,就是在根据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使用错误联想的情况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典故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不使用翻译语言来代替。这种方法有利于加强中国读者和观众对原始语言的了解和知晓,可以不断丰富其汉语的表达方式,能使东西方文化能更好的交融。典故成语是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也是将一个名族的多彩现象表达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力量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了,文化领域呈现出融汇通合的趋势。有的典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了,有的优秀典故还发展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宝库中,几乎家喻户晓。对于那些中国广大读者早已耳熟能详的外国典故,为了保证其的原滋原味,我们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直译出来,不需要加入解释性的词语。

例如:Everyone in the family bullied her and made her todothe housework.She was indeed a Cinderella.

译文:她们家的人都欺负她,强迫她做家务。她确实是个“灰姑娘”。

虽然“灰姑娘”是欧洲童话故事里的人物,但在中国,却是无人不知灰姑娘的故事,也将“灰姑娘”作为表示现在被压迫的女孩的名词。因此把“Cinderella”直译出来,不需要再加解释,这不但能增加读者的理解能力,还会激发读者的想象。直接翻译还保留了原著的味道,又能引起读者正确的联想。关键是,读者能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仔细品味这个名词的意义。

2.1.2 直译和增译相结合

增译也叫上下文增译,是在译文中明示出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不知道的意义。增译的过程其实是从外到内的,将原文表层结构还原成深层结构的过程,就是把原文省略掉的部分在加进来,将它的另外一层深意表示出来。

例如:The study had a Spartan look.

译文(1):这间书房有一种简朴的景象。

这种译文虽然用释义的方法解释了典故,并明示了在文章中的含义,但却失去了应有的名族内涵。“Spartan”是古希腊的一个重要城市,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十分关键的地位。“Spartan”可理解为“期巴达人,斯巴达式的”,斯巴达人在希波战争中勇敢抵御了波斯人的入侵,在伯罗奔尼撒之战中战胜了雅典王朝,斯巴达人是勤劳吃苦、勇敢的象征。在这个基础上,应翻译为:

译文(2):这间书房有斯巴达式的简朴。

译文(2):保持了原语的“洋”味,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同时较好地弥补了主义的丢失。

3 英语文学作品与圣经和神话典故

3.1 英语文学作品与圣经典故

西方作家大多都受到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是,这种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但这种影响却是十分积极的。例如:一些作家直接把圣经和神话故事当作写作材料,有的把圣经和神话故事的寓意加入到作品中,以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早期的英国文学与圣经和神话传说都有较深的渊源,因此,英语诗歌中也有大量典故的存在,读者掌握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作品。如威廉布•莱克的《羔羊》中的第二节:

Little Lamb,who made thee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Little Lamb,I'll tell thee,

Little Lamb,I'll tell thee:

He is called by thy name,

For he calls himself a Lamb.

He is meek and he is mild;

He became a little child.

I a child and thou a lamb.

We are called by his name.

Little Lamb,God bless thee!

Little Lamb,God bless thee!

诗的第一节是由一个小孩问一头羔羊,“是谁创造了它”,第二节做出了回答,“他也叫羔羊”。里面的“他”,不是其他人,而是耶稣,在《新约》中,耶稣称自己为羔羊,如《启示录》5:“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加入读者对圣经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很快速的理解这首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多次引用《圣经》典故和思想。《威尼斯商人》是将世界上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集中一体的杰作,剧中的安东尼奥是基督徒的,他的一言一行都蕴含了基督精神。当他舍己为人,借钱给朋友,帮助朋友还债时,表达出耶稣的一种博爱、仁慈情怀,在法庭上,他坚持正义,甘愿受罚,默默承受将要到来的苦难,将耶稣的奉献精神完美的呈现了出来。显然,莎士比亚是以基督徒为模型塑造了安东尼奥这一形象。

4 结语

英文作品的翻译最终目的,是要将读者带进这个作品的世界,理解该作品所表达的深意。王斌说“:把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各立于一根钢轨上,相互看得见,却永远摸不着。”问题就在于译者对作品的判读和读者对作品的判断之间的差异,在不影响译者理解文章的情况下,将原著中的真实含义表达出来,避免文化缺省失真,让读者更够更好的理解整个作品,明白当中的典故所要表达真意,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英文作品的典故应用中,《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它们也奠定了西方文学的基础。英语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典故,可以看出,《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对于西方文学的巨大影响。在理解英文作品时,只有对《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有大致的了解,才能明白作者应用这个典故的真正意思。读者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的有关知识,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甚至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孙雪娥,何树勋,廉洁.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J].商洛学院学报,2009,(5).

[2]李弗.不能不知的外国典故[J].幸福(悦读),2009,(4).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杜甫;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在广义上包括了先秦至清代末期的中国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文学概论等,狭义可以指中国古典文学,其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等,比如像《诗经》、《离骚》等,并且具有诗歌、散文、小说、诗词歌赋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真可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

提到“古典”一词,很多人会说起枯燥无味,说起陈旧无新意,很多人对其没有丝毫兴趣,也许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学面临的尴尬的境遇之一。几年前的一个短片《一场馒头引发的血案》成为恶搞的巅峰之作,恶搞是一种叛逆心理导致的一种现象与行为。恶搞本身并没有错,有时也无伤大雅,恶搞往往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项事情的关注度,“杜甫很忙”的第一张图出现在了高中语文必修三的语文课本上,在同学学习杜甫诗句的时候,不难想到,是有多无聊才会这样做古典文学。而这事在微博上爆红之后,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而由此产生的大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现状的关注。

中国古典文学目前一个问题是很多人认为其枯燥燥无味虽说现在有很多古典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为了白话文,但窃以为还是文言文有滋有味,但是问题是文言文的翻译有时十分麻烦,许多人没有将文言文学得炉火纯青,很多字词不理解,看了半天就觉得枯燥无味,兴趣索然,因此像《诗经》、《离骚》之类意境优美或者是有的辞藻华丽的文章摇身一变成为考试必考的时候,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不到其间的内涵与精髓,体会不到它的魅力,在同学们眼里最多的只有讨厌讨厌讨厌,翻来覆去的学习却并没有任何情感的体验,囫囵吞枣似的学习,加上心理上的反感与抵触,加之很多人不太了解古典文学作品,涉猎少,所以导致中国古典文学的现状如此尴尬。

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而古典文学却没有如此多的新鲜血液,由于时代是不断发展着的,新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层出不穷,不断有作家学者写出新作品,这也在冲击这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充满新鲜感,不断有新的作品加以补充,而中国古典文学却并不是这样,由于是古代这一客观因素,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数量几乎已定,经过几十年的人类的研究,甚至从古人就开始研究,很多作品已经被分析的干净展现在大家眼前,再次研究的价值已经所剩无几了,就算有也很少。

比如《红楼梦》这本书,“红学派”的人数相当多,经过大家翻来覆去的研究,《红楼梦》这部作品已经没有太多内容可以挖掘了,从文学价值到衣食住行都有所研究,几乎没有过多的价值再去深究。这就好比考古一样,文物终究会有挖完的那一天,纵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家作品众多,也依旧会有结束的那一天,没有过多新鲜血液注入也是造成这种使中国古典文学面临尴尬境遇的原因之一。

有的古典文学作品形式古板,记得前几年有一部作品叫做《明朝那些事》,这部作品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明朝的历史,大获成功,很多人都喜欢看,并且也有许多人照着这种形式写了《清朝那些事》等,这是为什么?一个原因就是将枯燥的历史转化为一种新颖的形式。所以说,中国古典文学也可以参照这个形式方法进行创新。

很多年轻人现在都非常喜欢读快餐文学,这样他们觉得方便快捷,并且轻松省事,比如说微博、人人上的段子,而且这些段子可文可白,抑或半文半白,并不拘泥与定式。古典文学最多出现的地方之一便是小学、中学的语文课本,很多人往往也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上的文言文而去学习一些古文,多是不明白真正的含义,于是大家都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而这也导致了古典文学出现“滑坡”。

古典文学里有很多包括了思想修养、伦理道德等优秀的品德教养,但是也因为此很多人认为是索然无味,有的人还会专挑其弊端,比如说其思想落后有的比较腐朽等,并且由于现在很多人生活节奏紧凑,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会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读古典文学作品,接收一下心灵上的陶冶,所以很多人会去选择快速的文学作品、新颖的文学形式来进行品读。

“快餐文化”的出现,与大家不重视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风浮躁,学生学习的风气浮躁,学者治学学风浮躁,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再像以前一样潜心研究问题,静静地研究古典文学,古典文学面临这样的冲击,不禁让人垂足顿胸。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选读 课程建设 实践

一.日语专业《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

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外语类人才培养的两大目标。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制定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日本文学课开设的目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通过文学课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还要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素质和气质。另外,还应使学生初步掌握文艺批评的方法,为将来从事日本文学研究、教学或撰写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其中,作为日本文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大学日语专业普遍设有《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授课对象多为具备一定日语水平的高年级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开设于本科阶段的第五或第六学期,是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建立日本文学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提高实际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实践

解读非母语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古代日语更加深了鉴赏的难度,学生会因为其晦涩难懂而觉得枯燥。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典文学的现实意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有所收获,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致力于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使学生做到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日语运用能力。

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根本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文学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选择性,对一些知识、古典语法点进行详细讲解,以便对考研和准备过八级的学生有所帮助;一方面,会找一些有趣的、和课本知识、时事等相关的、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做到难易兼顾,让参与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古典文学的乐趣,感觉上这门课有意义。

改革教学模式:采取Seminar“演习”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小组按 “文献检索自主定题主题发表教师补充讲解师生讨论总结讲稿”的步骤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对日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读,写,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学生考核与评价方式:学生在完成课堂发表之后,根据讨论辩论的结果和教师的建议,在原有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正式的书面报告提交,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期末学生在学期发表内容的基础上,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报告,以此来替代传统的卷面考试。另外,对讨论中提出独特见解和对课程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可酌情加分。

通过《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使学生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日本文化,并用开阔的视角比较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异同,加深对两国文学、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可以为其写好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关于《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思考

首先,作为以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需要结合日本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展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产物,对作品的解读和鉴赏不能脱离文学史知识而独立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历史和文学史知识,就作品周边(时代背景、文学概观、文学史地位)等方面展开调研,只有当学生了解了文学作品的背景、意义和动机,才能从宏观的角度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作品。同时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例如,介绍《竹取物语》、《伊势物语》等平安时代的作品时,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就汉文学的隆盛,和歌及女性文学的兴盛等时代文学特征,以及平安时代的政治经济特色等方面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第二,扩展课堂知识,引导学生从比较文学研究的角度进行鉴赏学习。众所周知,中日文学间存在着极深的渊源,这点在古代文学阶段体现的尤为明显。从上代、中古,至中世、近世,日本古典文学深受中国文学影响,很多作品中都有中国六朝、唐代、直至元朝时代作品的影子。基于课程内容的这个特点,在《日本古典文学选读》课程的学生发表环节,除了作品本身的介绍,同时设置“中国文学とのがり(与中国文学关系考证)”一项,使学生在了解日本古代文学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传统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讲解上代和歌集《万叶集》时,引导学生从题材、作品风格等方面着手,对《万叶集》与《诗经》、《文选》等中国诗集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一方面有益于学生从宏观上对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进行理解和把握,同时可以敦促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本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国学热”升温,古典文学价值重新被人们重视的今天,这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显然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在鉴赏过程中对常用的古典文法做适当的介绍和讲解。日本学者阪仓笃义认为,文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指导学习者关注一个问题,即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运用句子与句子的搭配或措辞的选择等表现方式而创作出来的,并使学习者有意识地去理解其效果。由此可见语言基本功对能否正确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义。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经过前期基础日语的学习,虽已具备阅读日语原文文学作品的能力,但是,由于还未学会和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以及日本古典语法,致使在阅读过程中,还无法解读出作者是借助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和技巧,来传达出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在对作品内容及相应时代背景的介绍的基础上,可以就经常出现的常用古典语法进行普及和说明,一方面有益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另一方面,也可对高年级学生顺利通过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士超.日本文学史课程教学思路新探[J].文学教育,2013(6):92-93

[2]刘劲松.日本大学本科Seminar课程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探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105-108

[3]韩春红,甄琦.试析比较研究在日本文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J].语文学刊,2013(1):89-90

[4]占才成.跨文化视野下的日本文学课程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3(1):135-136

[5]苏萍.反思性教学下的日本文学教学模式试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71-73

古典文学作品范文第5篇

一、以人为本降低经典阅读门槛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学生毕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兴趣点要摸准。最初的阅读应当选择一些容易为他们接受,比较浅显的作品。我的惯常做法是故弄玄虚讲故事,讲到紧要处就戛然而止,或者为某部作品编一个吸引学生眼球的广告词,来勾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借影视东风吹响经典阅读号角

利用最近影视播放的有关名著改编的作品,“诱惑”学生看原著,找影视改编的优缺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有一些戏说的影视剧,我就引导学生去读同时期的历史,比赛谁能找出戏说的成分,恢复历史原貌。例如,每回假期期间,电视台都会重新播放《西游记》,就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学生读原著,互相印证。不定期的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由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并发给他们有关的名著赏析,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感受原著与影视的不同表现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借历史资料再现经典名著语境

经典名著由于受时空所限,难以让人亲近。对于那些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作品,我通常给他们补充一些资料把经典来一个“包装”。其中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境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同时鼓励学生编演剧作,用今人的视角再现古典,感受经典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四、生生互动创设经典阅读氛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阅读、分享、体验快乐,就会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开展课前交流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可以导读名著名篇,可以谈阅读感受,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开展讨论辩论活动、阅读竞赛、表演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辟展示园地: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开辟“读书角”、“向您介绍一本好书”、“我的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利用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喜悦、成就感,将阅读形成习惯。

五、以诵读为主回归阅读经典模式

以诵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传统方式之一。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以引导学生高声朗读、反复吟诵,达到背诵程度为主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在语言教育史上,诵读作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是一以贯之的。

(一)古典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回归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以超常、顿悟见长,与之相对立,汉语的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尽管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但并不是任何思想都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汉语字词与世界其他语言种系相比,具有更浓的情感色彩,因此模糊性也就更为突出。古典文学作品作为用汉语表现的文学,其语言的模糊性、形象性、情意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作太多的科学的精确分析。像“春花”、“秋月”、“玲珑剔透”等词语就如金森先生所说的那样:“意义愈清楚,情感的寄托愈贫乏;情感的寄托愈丰富,意义愈不清楚。”

唐代杜牧《江南春》中,“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里的“千里”喻意极为模糊,但极言视野开阔,使意象更加深远。对于这些语言,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讲得太简略,学生是很难意会其中的意境的,无法产生共鸣。但如果分析得过细,意象将会支零破碎,意境全无,那就更无法感染学生了。而采用诵读,就可避免这种尴尬。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意境、感受形象、了解主题,教师只需适当讲解、指导,让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通过诵读,去“意会”,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此外,古人做诗讲究抑扬顿挫,做文讲究启承转合,这使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古诗韵文本身就有一定的音乐性、节奏感,其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深邃,决定了它最适合于诵读。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古典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古典文学作品尤其古诗韵文的阅读教学中采用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二)诵读自身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成为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1.诵读是理解的基石。首先,诵读能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感知的敏锐性。其次,诵读可以感知情境,对语言文字快速领悟。再次,诵读可以强化学生多种心理活动。在诵读中,面对感知的语言文字,感觉、知觉、表象、联想、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奔涌而出,闪电似地在头脑中浮现、编码、组合,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活动,从而获得对作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所以南宋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凡读书且要熟悉读,不可只管思。读得贯通后而义理自出”,还说“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的境地的。可见,诵读对于理解的确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2.诵读是积累的捷径。“记诵积累”是我国传统读书法的一种,读得多,积累得自然丰厚。对于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文言文)中的许多知识是需要记诵的。学生如果在阅读中能记诵较大量的古诗文精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畅意达、文从字顺。刘勰说“积学心储宝”,黄宗羲云“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中,始不为韪所压倒”,可见绵妙用。”而诵读正是把知识储存起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3.诵读是语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