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餐饮业管理

餐饮业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餐饮业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餐饮业管理

餐饮业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餐企业标准化CIS

问题提出

多年来,我国餐饮业一直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但数据显示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外资企业占了很大比例,百胜集团则以绝对的优势高居榜首(丁玉勇等,2009)。究其原因是经营管理方面的差距,特别是在标准化方面,中餐企业存在明显不足。

第一,总体管理制度缺乏标准化,效率和效益低下。

中餐企业多以手工操作、单店作坊式经营和经验管理为主要特征(李晓黎,2001),经营成本高,产业化程度低。而标准化能够将最优的实践经验加以固定并推而广之,利于优化企业经营各环节和流程,控制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第二,餐饮产品制作方法缺乏标准化,品质难以持久(李健等,2006)。

在中餐企业中,技术的传授以师傅带徒弟方式为主,产品质量完全依靠厨师经验把握。而餐饮产品制作和质量控制方法的标准化使良好的操作方法能够被推广,并大大降低厨师个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从而有效保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第三,企业难以“复制”,扩张之路困难重重。

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标准体系,许多中餐企业难以保证各分店的一致,严重影响企业的扩张。可见,标准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中式餐饮企业发展的瓶颈。中式餐饮标准化发展是中餐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CIS理论,对中餐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基于CIS的餐饮企业标准化系统模式

餐饮企业标准化是一个概念体系,涉及餐饮企业经营的多方面活动。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理论中理念、行为和视觉的分类思路比符合餐饮企业标准化的内容特点,可借以用于对这一标准化系统进行分类。

CIS意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指将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加以整合和传达,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从而营造最佳的企业运作环境。它由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及视觉识别系统(VIS)三个有机整合运作的子系统构成。所谓理念识别系统,主要指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取向、企业精神的结合体,包括战略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三个方面。行为识别系统指企业在其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经营活动。视觉识别系统是基于MIS,根据和一切经营活动有关的媒体要求,设计出交流的识别符号,以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内外群体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陈荣荣等,2001)。

借鉴该理论,本文将餐饮企业标准化系统分为理念标准化、行为标准化和视觉标准化。

(一)理念标准化

理念标准化通过行为和视觉的标准化体现,是最深层的标准化,是餐饮企业标准化的灵魂。它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标准化。首先,为了实现长远经营与竞争力提升,餐饮企业必须确立明确、统一的战略目标。其次,餐饮企业要使全体成员拥有一致的价值追求。在其指导下,餐饮企业要制定详细明确的行为准则,以规范全体成员的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追求。

(二)行为标准化

企业行为包括企业员工对内和对外的各种行为,及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行为。行为标准化是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对顾客的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它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内部管理制度标准化,即餐饮企业的人、财、物管理有一致的标准可依。在其规范下,应实现原料及采购、产品制作、产品质量及服务的标准化(于千千等,2008)。原料及采购标准化主要指为保证原料质量和及时、准确、充足的供应,对供应商选择标准、原料采购渠道和程序、原料质量控制等方面做出统一、明确规定。比如规定蔬菜必须从无公害种植基地采购。餐饮产品制作标准化指餐饮产品制作的程序和方法遵循统一、量化的标准。比如制定标准菜谱,对产品用料种类、数量及产成品规格等进行详细规定。原料及采购和产品制作标准化最终是为了实现餐饮产品质量标准化,即保证企业的每家店面每次提供的同一种餐饮产品都具有相同味道、外观、卫生状况及营养成分。为此,质量标准化中还需包含餐饮产品制作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及半成品、制成品的保存和处理要求的标准化规定。服务标准化指对企业的服务种类、内容、程序和标准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以向顾客提供持续一致、高质量的服务。

第二,营销标准化,即餐饮企业制定统一的营销目标和营销策略,采用统一的营销手段,努力塑造和维护企业整体营销形象。它一般体现在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产品标准化要求餐饮企业拥有统一的基本产品目录,在各家店面都提供相同种类的基本产品。定价标准化则表现为同一区域(比如同一国家)各店面的产品实行统一价格。渠道标准化是餐饮企业针对不同产品分别选择最优渠道并固定成企业标准,形成统一的渠道策略。比如,即食产品在餐饮店面中销售;而速冻产品则在超市中销售。促销标准化主要指餐饮企业对促销活动在促销方式、促销费用、促销时间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规定,以保证其在适当的费用投入下获得既定的良好效果。比如,规定新店开张时要在当地媒体进行一定程度宣传。

第三,扩张方式标准化。此处的扩张方式包括开发新产品、开设新店。新产品开发标准化指新产品的提出、研制、审批、试销及成为正式产品的程序、期限及物质、人力投入等都具有明确详细的规定。新店设立的标准化则要求企业设立新店时,设立方式(如特许经营、直营等)、店面规模、选址、加盟者资格(如果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原店与新店间关系等都遵循明确的标准。

(三)视觉标准化

本文的企业视觉指通过企业标识、商标、产品包装、企业内部环境布局和员工着装等媒介塑造和展现企业形象。视觉标准化是标准化的外显层,直接影响顾客对餐饮企业形象的感知。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经营环境标准化,指餐饮企业在店面装修布置(包括厨房、卫生间的布置)上遵循统一的标准。它执行情况是企业标准化程度的最直接反映。第二,设施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指餐饮企业所具备的餐饮产品制作器具、餐具、菜单和饮品单、卫生及安全保障设备和工具等物品的质量、性能、样式、数量等要符合统一的标准。第三,员工着装标准化,即根据企业内不同职位的特征与需要,为各岗位员工(尤其是直接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员工)分别设计不同的工作服,使员工的着装整齐划一并体现企业形象。

中餐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准化策略

(一)通过培养企业文化加强理念标准化

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Culture),是一个由组织成员持有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行为的共享的意义和信念的系统。标准化是形成、强化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统一、强势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利于促进标准化的顺利执行与实现。因此,在经营管理中,中餐企业首先应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促进整个企业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文化观念的形成,以实现理念标准化,并为行为和视觉标准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通过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形成行为标准化

消费者到饭店就餐的目的首先是品尝餐饮产品,满足果腹与享受美味的需求。因此,中餐企业行为标准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实现其餐饮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以持续吸引顾客。这要求企业针对原料采购到产品制作完成的每个环节制定严格、详细的标准。此外,餐饮产品的设计必须在基本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并及时开发新产品,以保证产品适销对路。服务质量的好坏对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对餐饮企业的声誉也有重要影响。因此,中餐企业要关注服务标准化,设计一整套具体、可操作、书面化的服务标准。为保证实施效果,企业要加强员工培训,并注重标准的量化。

(三)通过规范经营环境和员工着装实现视觉标准化

鲜明亲切的企业标识,统一、舒适的就餐环境,干净、整洁的制作设备和空间以及着装一致的员工都是企业的良好品质和优越档次的代表,对顾客尤其是潜在顾客有很大吸引力。因此,餐饮企业应针对店面设计、设备工具和员工着装等各个方面制定严格的标准,体现和提升企业的规范化水平与档次,使顾客获得统一的视觉感受,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的认知。

综上所述,标准化需要大量投入,基于CIS的中餐企业标准化系统的推行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对于资金较少的中小企业,要全面实行标准化比较困难。因此,餐饮企业在推行标准化时应结合自身实力,运用“二八定律”抓住重点,逐渐实现标准化(贺玲玲,2008)。

参考文献:

1.丁玉勇,程大进.以烹饪标准化促进中式餐饮标准化现化化发展.中国经贸,2009(10)

2.李晓黎.ISO9000与餐饮标准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1(12)

3.李健,李祝舜.现代中餐企业的标准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4.陈荣荣,刘英骥.现代企业形象塑造.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5.于千千,张雪占.论餐饮产品标准化管理.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餐饮业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在餐饮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其食品安全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做好餐饮业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已经是监督管理员必须解决的问题。1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题及原因分析

1.1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多头管理关于食品安全的管理问题,我国实行多部门分段管理,存在管理机构众多、管理混乱的现象。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成立起专门的、具有高度独立性的管理餐饮业食品安全的部门,而是由多个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监管食品安全,每一个部门管理相应的环节。另外,我国专门设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来辅助其他部门实行监督管理。从我国当前设置的监管部门结构来分析,多头监管的模式非常容易出现管理重复的现象,而且不同的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容易发生矛盾,可能会引发执法混乱。对大部分的监管部门来说,在实际工作中一直以责任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为指导,也就是说如果食品监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多个部门就会争相抢夺利益,反之,如果食品监管不力,出现了安全事故,监管部门就会互相推诿,都极力撇清自己的责任。

1.2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落后且不全面我国当前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存在滞后性和片面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当前,我国现行的餐饮业食品标准体系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可操作性较差。在这些繁杂的标准体系面前,小餐饮业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就会出现监督食品安全的人员越多,监管效果越是不明显的现象;第二,我国的现行标准处于较低水平,与国际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在国际先进标准中的采标率仅为23%,与国际采标率相差了20%,并且我国的餐饮业出现时间还很短,所以国际采标率只能处在较低的水平;第三,由于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不同标准之间难以统一。餐饮业食品标准可以被划分为四个级别,不同监管部门分别针对不同的级别来执行,每一个监管部门所参考的标准不一样,并且他们只认可自己采用的标准,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

1.3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检验条件并没有达到较高水平,所以我国只能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来检验检测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由于餐饮企业已经完全掌握了卫生监管部门的定期检查形式、程序以及时间,所以它们会在定期检查之前提前做好准备,检查之后就立刻回到老样子,导致定期检查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加上监管人员的人数限制,定期抽查的频率很低,这也难以保证餐饮业的食品安全。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监管部门很难对一些小型餐饮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检验检测手段,所以很难真正达到相应的卫生安全标准。所以,国家一定要保证检验检测过程中的充足资金,加强定期检查的力度,提高不定期抽查的频率,加大监管力度,建立起相对健全的检验检测体系。2加强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

2.1明确划分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尽管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由不同的监管部门来负责,可是却并没有明确规定出每一个监管部门的具体职责,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导致不同的监管部门遇到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执法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政府监管部门职能的发挥。要建立起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制,同时要有与之配套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各部门明确各自的权力与职责,不同部门之间各自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要提高监管效率,加大监管力度,同时不同部门之间还要协调合作,这样才能有利于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健全餐饮业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第一,当前从事餐饮业的人员素质水平相对较低,所以要对其培训一些检测食品安全的简便技术。第二,由于餐饮业的食品消费具有即时性的特征,所以很难在产品的最后阶段进行检验,如果餐饮企业的条件允许,可以安装一些监控装备,有利于监管部门全程监控餐饮企业制作食品的过程,从而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特别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的餐饮企业大规模安装监控装备,建立起餐饮业监控网络体系,推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重点研究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大资金投入。为检测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增强他们的检测技术,不同监管部门要及时沟通、共享的信息,拥有先进检测技术的地区要帮助落后地区提高检测技术,最终建立起完善的餐饮业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2.5建立餐饮业食品安全长效管理体系第一,要想建立起餐饮业食品安全长效管理体系一定要重视培训监管人员,同时还要制定有效的考核机制,每隔一定周期就要对卫生监督员实行考核,以便促进卫生监督人员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另外,卫生监督人员在参与卫生评审工作之前,首先要确保该人员顺利通过了考核,如果没有通过考核,则没有参与评审的资格。为了便于卫生监督员更好地理解培训内容,可以采用直观的培训方法,只有选择恰当的培方法,才能提高培训效果。第二,工商行政部门要认真审核新办证的单位,只有确定新办证单位达到国家各项要求之后才能发放许可证。卫生监督部门不能只重视日常卫生监督,也不能只关注预防性监督,一定要同时注重这两方面的监督。第三,要及时总结卫生整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提高管理过程中的法制化程度,建立起完善的执法监督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保证餐饮企业食品生产达到国家的卫生标准,提高卫生监督的实际效果。3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的事件频频出现,但也暴露了我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存在的问题,因此应该通过明确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健全食品安全监测体系以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餐饮业管理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餐饮业的卫生管理,规范餐饮业卫生行为,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和《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是餐饮业卫生监督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餐饮业的卫生监督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从事餐饮业经营活动(含外卖服务)并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宾馆、饭店、点心店、茶室简餐、咖啡厅、酒吧、以及单位和学校的集体食堂等。

餐饮外卖服务是指餐饮业经营者提供外卖盒饭、半成品套菜、家庭饮食等服务的经营行为。

第四条新建、扩建、改建餐饮业场所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二章卫生管理

第五条餐饮业经营者必须先取得卫生许可证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

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餐饮业经营活动。

第六条餐饮业经营者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星级宾馆应当设立食品卫生质量管理机构,配有合格的管理人员。

第七条餐饮业经营者应当根据《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做好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造成食物中毒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餐饮业经营者,必须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向县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协助医疗、卫生机构救治病人,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积极配合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开展食物中毒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第三章餐饮业经营场所卫生要求

第九条餐饮业经营场所应当符合《陕西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规定的场地要求:

(一)具有与供应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冷藏、原料储存、加工、洗涤、清洗消毒、烹调、就餐等专用场地;

(二)经营干点、湿点和饭菜的,经营场所的面积应分别不小于8、20、25平方米,兼营其他品种的,其场地面积需要另行增加;

(三)经营饭菜的,主厨房(含生加工、切配、烹调场地)面积不小于8平方米。餐厅50座以上的,主厨房不小于25平方米。餐厅100座以上的,主厨房不小于50平方米;

(四)厨房(包括主厨房、凉菜间、熟食卤味专间面积之和)与餐厅面积之比不小于1:2。咖啡厅、茶室、酒吧和其他不制作直接入口食品(如火锅、烧烤等)的,其厨房与餐厅面积之比不得小于1:3;各功能用房及其专用设施务必标识清楚,专间专用;

(五)厨房内净高度不低于2.5米并保持良好通风;

第十条餐饮业经营场所应当保持内外环境整洁并配备相应的更衣、盥洗、照明、通风、防蝇、防尘、防鼠、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其中存放废弃物的设施要加盖密闭,并及时清理。

第四章采购和贮存卫生要求

第十一条餐饮业经营者采购的食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规定,采购食品时从原料到成品应当索证,建立完整的索证资料和进货验收记录。

第十二条禁止采购下列食品:

(一)有毒、有害、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它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二)无检疫、检验合格证明的肉类食品;

(三)超过保质期限及其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

(四)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供应的食品。

第十三条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和良好通风,无霉斑、鼠迹、苍蝇、蜂螂。

食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禁止在贮存食品的场所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第十四条贮存、运输、装卸食品的工具、用具应当保持清洁,运输冷冻食品应当有必要的保温设备。

第五章餐饮加工卫生要求

第十五条食品加工人员的卫生要求:

(一)取得健康证明和培训合格证;

(二)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利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加工工作;

(三)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或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部应当用流动水洗手,并消毒;

(四)不留指甲、不涂指甲油、不戴戒指;

(五)不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六)服务人员应当穿着清洁、统一的工作服,厨房操作人员应当穿戴整洁的白色工作衣帽。

第十六条食品加工人员应当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使用。

第十七条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必须洗净,蔬菜应当与肉类、水产品类分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当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洗净后的食品原料应上净菜架。

第十八条用于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刀、砧、板、桶、盒、筐、抹布以及其它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并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

第十九条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以及半成品分开存放。

第二十条在烹饪后至食用前有超过2小时存放期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当经冷却后再冷藏。凡隔夜或隔餐的熟制品必须经充分再加热后方可供应食用。

第二十一条制作水果汁、蔬菜汁和水果冷盘的,应当由专人在专间操作。所需水果、蔬菜和所接触的工具、鲜榨机应当清洗,并经有效消毒。

第二十二条餐厅供应的熟食(冷荤、凉菜、冷菜)应在冰箱内留样24小时,每一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克。

第二十三条加工生鱼片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用于加工的生食水产品种为鲜冻的三纹鱼、金枪鱼、狮鱼、鲷鱼等深水海鱼、鲜冻北极贝及活的象鼻蚌和活的龙虾;

(二)加工场地必须专用、固定,与其它食品加工场地的距离不小于2米;

(三)加工用具必须专用,固定存放,使用前必须清洗消毒;

(四)加工与供应的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l小时;

(五)加工后的生食水产品应放置在食用冰中保存,并使用保鲜膜分隔。

第二十四条食品添加剂应当按照国家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使用。

第六章餐饮具的卫生要求

第二十五条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

大中型饮食业经营场所应当设有餐具湿热消毒设施。禁止使用一次性餐饮具。

第二十六条洗刷餐饮具必须有专用水池,不得与清洗蔬菜、肉类等其他水池混用。洗涤、消毒餐饮具所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必须符合食品用洗涤剂、消毒剂的卫生标准和要求。

第二十七条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贮存在专用的保洁柜内备用。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应分开存放,并在餐饮具保洁柜、贮存柜上有明显标记。餐具保洁柜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第七章餐饮服务和外卖食品的卫生要求

第二十八条餐厅店堂应当保持整洁。在餐具摆台后或有顾客就餐时不得清扫地面,餐具摆台超过当次就餐时间尚未使用的应当回收保洁。

第二十九条餐厅服务人员发现或者经顾客告知所提供的食品确有感官性状异常或可疑变质时,应当立即撤换该食品,并同时告知有关备餐人员,备餐人员应当立即检查被撤换的食品和同类食品,作出相应处理,确保供餐的安全卫生。

第三十条销售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专用工具分检、传递食品。专用工具应当定位放置,货、款分开,防止污染。

第三十一条供顾客自取的调味料,应当符合相应的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

餐饮业管理范文第4篇

一、财务安全性。餐饮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日常财务的复杂性,每天进出的账目特别繁复,如果单纯的人工操作就存在诸多隐患,单店如此,连锁经营就更是一件让经营者头痛的问题。

二、标准化。众所周知,中餐做连锁最难突破的是标准化问题,如果无法突破这一瓶颈就无法实现大规模经营运作。逸马首席顾问马瑞光表示,不少中餐连锁企业就是因为标准问题和连锁模式问题导致经营不善,比如马兰拉面、红高粱餐饮连锁等等。

三、先进性。先进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数据化,数据是最直观、明了的,通过数据,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进、销、存状况,财务报表、账务分析、日常运营等都可以通过数据及时到达管理层。

四、管理自动化。自动化管理可以满足及时、高效、客观等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要解决上面提及的四个问题,唯有通过计算机,即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对数据的及时记录和保存保证了财务安全性同时,信息化管理也可以保证实现标准化、先进性和管理自动化。

接下来,我们探讨餐饮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优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餐饮信息化管理是指针对餐饮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采用信息手段进行整合,从预订、接待、点菜、菜品上传到厨房分单打印、条码划菜、收银、经理查询、管理层掌控、信息分析、财务状况等实现全方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化。目前餐饮市场上使用的餐饮信息化管理系统大致有手工单据集中上传、PDA点菜和IC卡手持点菜、触屏操作等几种类型。目前这类产品和与之配套的系统都比较成熟,深圳市科脉技术有限公司凭借十年的行业基础和技术实力开发的天天饮食餐饮管理系统,在改造流程、强化管理、降低成本、堵漏节流、提升效率、美化就餐环境等诸方面已渐趋成熟并开始发挥巨大作用。

那么,实现餐饮信息化管理到底有哪些优点呢?

一、保证财务安全。可对每日情况,包括营业、销售、成本决策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查询及分析报表功能,且账务信息记录完整,并能严格杜绝收银及账务上的“跑冒滴漏”。

二、节省人力。餐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由计算机可以控制整个流程,从客人进酒店起,到客人离开酒店,从定餐桌、开台、点菜、厨房加工、就餐提供服务、结账、清台、财务,到采购等流程都有计算机的帮助酒店餐饮系统管理软件可减少服务员的人数,减轻服务员的工作量。

三、控制成本。餐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控制餐饮成本。 餐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全程跟踪一道菜的过程――哪个厨师做的、客人点菜后几分钟上的、什么时候退回来的、什么原因,甚至这道菜毛利率,各个细节都能一清二楚。每到月底,也可以统计某一道菜,卖出多少份,用了多少原料,赚了多少钱。也就是说,每一种菜品的投入产出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控制好了餐饮成本,可以最大化地优惠顾客,长久地留住顾客。

四、提高效率。系统的快速反应可以提高酒店的工作效率,提高上菜的速度,减少上错菜、掉菜的机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库存管理可以做好仓库中物品的“收”、“发”、“盘”、“存”,对有保质期要求的物品通过批号和保质期的管理,提高物品周转的合理性,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缩短物品出入库的时间,减少消耗,保证库存账面数据与实物量一致,为其他相关系统及时提供最新的物品库存信息;另外,利用厨房和点菜联网,包括有线或无线网络,每一菜单经餐厅或PDA点菜后,通过网络及时传送到厨房,以便厨房及时掌握所需,减少了服务员的跑动,加快厨房出菜速度,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

五、更加人性化的服务。餐饮管理系统软件在界面的设计上尽量做到人性化,菜单操作简单,界面直观,一般的操作都有提示,服务员使用起来很轻松。在预定、接待和收银这三个界面里,都能显示酒楼实际的台位布置,并且以不同的颜色来实时显示台位的预定、开单或用餐的情况,这样酒楼的前台预定和接待的管理就更加明了、更加科学、更加有序化。客人用餐完毕结账时,服务人员可到就近的上传机上打印出客人的留台单,以供结算用。结账由台面服务员同收款员配合完成。并可由收银打印出结算单;收银系统支持集团消费、会员卡、挂账、现金、支票、礼券等等多种付款方式,可根据酒店管理要求和在收银员权限范围内进行折扣和服务费等的使用。

六、改善酒店的管理水平。餐饮的信息化系统先进性与灵活性完美统一能使酒店的管理迈向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使酒店的管理信息化、现代化、高效化、先进化、标准化、规范化,真正走进国际管理水平的行列。

七、提供管理者决策的依据。通过餐饮的信息化系统,总经理查询决策系统的功能非常强大,可以查询营业收入统计、员工业绩统计、人均消费额、翻台率等;可以以图形或表格形式进行各种分析.财务状况分析、营销决策分析、营业收入分析等。能对餐饮企业的经营起到全面的辅助决策作用。

面对餐饮信息化管理在中国未来的运用前景,不管餐饮经营者还是IT服务商,我们都必须前瞻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在未来更好的利用餐饮信息化管理或提供更加完善的IT技术支持,我们都必须正确面对餐饮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信息系统的规范化。只有科学规范的餐饮管理信息系统,才能真正高效地为餐饮现代化管理服务。管理系统科学规范是指信息标准化和管理的规范化,这在餐饮现代化管理建设中是最重要、最严格的要求之一。如不严格执行。就会信息不畅,使数据收集、加工、分析等环节复杂困难。因此,只有科学、规范的信息管理制度才能搞好餐饮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二、系统发展的规模化。针对餐饮企业特点,要形成餐饮自动化的规模发展,在系统开发方面应有一定分工。一部分软件产业人员集中力量,开发出预留数据接口、能实现二次开发的标准应用版软件;其次,针对不同企业的二次开发,根据各餐饮酒家的具体情况,在标准版基础上为企业量身订做,满足企业的特殊要求;第三,销售和服务人员专心做好销售工作、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

三、技术与理念的统一化。在世界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餐饮信息化管理已十分成熟,基本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念的结合。餐饮信息管理要配合企业制度的改革,其工作的开展绝不是在现行的业务流程中增设一套并行的信息流程,或要求计算机去模拟现行的业务流程,简单地代替原本手工完成的登记、计算、结账和收银等工作。餐饮业的信息化管理应将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结合起来。

餐饮业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心理培训

中图分类号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15年8月,在温州一家火锅店,因为火锅加水产生纠纷,服务员朱某用塑料方盒盛了开水,直接淋到顾客林女士身上,造成受害人林女士全身浅Ⅱ度烫伤。事件给员工、顾客和企业这三方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关注企业员工心理问题,加强员工心理培训,做好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保证餐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餐饮业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餐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餐饮业招聘时一般要求年龄不超过25岁,所以服务员年龄一般偏小,而且,根据相关人力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在餐饮业中有接近60%的员工还是高中及以下学历,所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二)餐饮从业人员流动性高

餐饮业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工作内容简单重复,劳动报酬相对较低,员工对认可度不高,因此业内员工流动率每年维持在30%的较高水准上[1]。

二、餐饮业员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员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大量新员工进入餐饮企业,从“学生”变成了“员工”,这种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他们由“享受服务”向“付出劳动”、由“个体学习”向“团队合作”、由“考试及格即可”向“工作精细化要求”、由“个人影响”向“整体影响”的多角度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更多的是焦虑和不安,而且,由于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相对较弱,新员工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不适反应[2]。

餐饮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传统节假日更难与家人团聚,在服务过程中,顾客不够礼貌的态度都是导致员工心理不适的重要原因。此外,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员工简单、粗暴的管理极易造成员工情绪不良。

(二)员工缺少心理支持系统

大量员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陌生环境中,孤独感较为强烈。而且因为员工流动频繁,人际间的交流很少,缺少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对餐饮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心理问题的困扰,不仅是影响员工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更与企业工作绩效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对员工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工作绩效的改善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基于员工情绪管理能力的招聘计划

1.依据餐饮业的工作特点,企业在员工的招聘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员工情绪管理的能力的考察,尤其是对员工自我情绪感知、自我情绪调控、对他人情绪调控、以及情绪应用能力的评估。

2.企业要明确分析和界定不同岗位员工相应情绪管理能力的技能标准,为员工的招募与甄选提供明确的判断依据,以确定员工现有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否符合岗位的规范和要求。

3.利用合适的招聘测评工具来甄选员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最佳方法。招聘测评工具可从测评内容上分为知识考试、心理测量和行为观察三大类。知识考试测查的是应聘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包括专业知识考试和综合知识考试等。心理测量通过仪器或量表等工具来测查应聘者的某些特定的倾向、能力或人格,王要包括能力测验、兴趣测验、人格测验等标准化心理测验。行为观察法通过招聘者对应聘者语言、行为等外部表现的观察来评定应聘者的心理和能力素质,主要包括面试和情景模拟技术。例如,让被测试者身处所设定的人际关系环境里,当面对一些现实性的冲突和问题时,从他情绪变化、语言表情等方面测试无意识状态下的情绪反应来评估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3]。

(二)开发和完善员工情绪管理能力的培训体系

1.入职培训使新员工尽快适应企业文化。新员工培训不仅仅是技能、意识的综合训练,更重要的是正确、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打造。管理者要引导员工正确认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员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2.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培训计划。通过有效的心理培训,不仅有助于企业准确了解和把握员工的心理状态,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有助于改善组织氛围,提高员工士气,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3.运用多种培训方法,提高员工的情绪表达能力。一是通过讲授法使员工认清工作所需要的情绪表达规则,并认同这些情绪规则对完成本职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员工从内心深处愿意在工作中表达出与之相适应的情绪。二是通过角色扮演锻炼情绪表达能力,指导员工在其情绪感受与情绪表达规则不一致时,将注意转移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上,以改变不利情况,获得情绪型工作所要求的情绪体验。例如,引导员工与客人“角色互换”,设身处地地替客人着想,通情达理地谅解客人的言行和态度,为其提供最需要的服务。

4.企业要善于化解员工负面情绪。管理者首先要全面了解员工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如员工关系是否和谐、工作设计是否合理、利益分配是否公平等。其次,通过建立疏导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员工进行情绪疏导,尽力营造愉悦、和谐的工作氛围,给员工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培养与塑造高情商的现代员工。

餐饮业是以提供餐饮产品、各项服务和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的素质建设已经成为餐饮行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现代餐饮企业应掌握员工心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从招聘环节开始了解应聘者的个人特质和情绪控制力,并加强员工心理健康培训与管理,建立员工心理问题疏导的模式和长效机制,进而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菊芳.餐饮业服务员人力资源管理分析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