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性化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个性;差异;趋同;个性化教育

人的个性具有社会性、主体性、独特性。个性发展是指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包括积极个性品质的形成、发展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克服。个性化教育是有意识地形成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品质,防止与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跨世纪的教育必须是把发展社会和发展个体有机统一起来的,在普遍的基础上强调特色的教育。

一、 个性和个性化教育的内涵解析

(一) 个性的内涵

当个性的内涵通过教育的内化及外化双向运动而被展示出来的时候,我们便称之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同时对个性的差异与趋同作出相应的处理。为此,具体分析个性的差异与趋同问题就非常必要。

个性表现为人的个体差异,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从生理的方面讲,不同个体的肌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质地是有差异的。从心理方面讲,更多的表现为大脑的神经功能的差异,它直接影响到思维、情绪、学习、行为等活动。这种差异的成因目前我们研究的不够充分。其中的某些差异虽然与生理基础有直接关系,但更多的却是大脑功能方面的。以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讲,有的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有的则十分敏感;有的举止安静,有的好动;有的处世合群,有的离群寡居,这些都是心理差异在社会适应性中的表现。如此可见,教育中考虑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实质上也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心理差异的一个问题。

人的个性除了有差异而外,更有趋同的内容。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趋同理解为“群性”或“群体性”。当然,这种趋同既有生理的基础也有心理的基础,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也就是说,无论个性的差异怎样大,内容如何丰富,都是人的个性,总有共同或一般的心理和生理基础,总不会超过“人”这一范围。个性中的趋同性或相似性保证了现代教育大多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完全的个别的教育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因为它与社会化的总目标不一致,个性的差异只能作统计学的处理。在此意义上,发展个性的教育也就是使个性的差异趋同的教育。

从差别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上来把握人的个性问题,就会顺理成章地把人的个性理解成“人的个体在自身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形成起来的、使其成为他(她)自己而不是别人的所有综合特性”,这样,个性与人性就是非常相近的概念了。承认个性的差异性(或差别性)是教育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的认识前提;肯定个性的趋同特征,则是保证教育教学从总体上齐头并进的理论基础。所以教育学中的个性应该是兼顾差异与趋同的个性。

(二)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个性化教育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的相应的教育。作为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不等于个别指导,而是在教育过程中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毫无个性,没有任何兴趣的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爱阅读的书籍。使每一个学生在某一个领域、在某一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个性化教育包括以下四层含义:一是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二是指教育的个人化或个别化(包括教育应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和职业选择等);三是指教育的特色化(包括有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科研优势,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四是指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个性化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具有鲜明良好个性的人,又为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 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

要促进学生独特性发展,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性,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给与不同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同时也要把握好个性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讲过:“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个性是不可重复的,个性与独特性相联系。独特性,可能表现在智能方面,也可能表现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可能表现在审美方面。只有发展学生独特性的教育,才是个性化教育,这样培养独特性的教育应当是有特色的教育。以这一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培养目标上有特色,这种培养目标具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因此,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是一致的。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特点,以不同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使学生既达到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其个性独特性。我国有些学校概括出的“合格加特长”,就是独特性教育目标的一种模式。

二、 个性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实践及其要求

个性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而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发展又是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我国,个性化教育在教学模式中即将占主导地位。

个性化教育在我国虽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却已涌现了大批教育改革思潮,如:整体化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提法虽有不同,但实质与目的却是一致的。学生个性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难的课题,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个性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实体,并没有专门的教育阵地,也不是脱离现有的教育体系另外去组织什么专门的教育,而是要将学生的个性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广义的教育活动而言,则必须面向社会开放不断从社会中汲取养料,利用社会的各种成果来实施个性化教育,目前最有成效的就是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运用于教育,使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从理想向现实前进了一大步。

(二) 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个性教育理论研究,不能简单地把个性教育等同于兴趣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教育等,不能把个性教育看作仅仅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个性教育是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品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所讲:“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

(三) 教育者本人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教师的个性、思想、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对受教育者有着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应具备饱满的热情,良好的心态,渊博的知识,极强的创造力,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思维,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与众不同的个人品格等等。

(四) 在民主化基础上的个性教育才是平等的教育,因为个性属于全体学生,在不平等基础之上的“精英教育”将无异于封建时代的贵族教育,不过那是连资产阶级也都为之痛恨和摈弃的制度。

三、 促进个性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途径

(一) 通过情感教育,弘扬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区别人与人之间个性发展状态的标志,自主性的人是客观环境的支配者和控制者,是自己活动的主人,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盲目受客观环境的支配,也不是盲目顺从他人的意愿。自主性的人能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具有自律性。弘扬人的自主性、主体性,应当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1.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就是要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强、自觉的人。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宰自己。正如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的潜力有多大,自己都要认识到”。自主意味着自己能管理自己,能独立自主地作出决定”。其次,要让学生敢于面对生活的挑战,让学生有经受挫折的耐力,有面对困境的韧性,有摆脱困境的勇气。

2.发展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措施,是在教育中要相互信任,要有适度的期望和激励。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相互信任,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来教育。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给学生以重任,关心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为学生自主观念的确立开辟道路。同时,教育者要满怀期望地对待每个学生,这样往往会产生“皮克马利翁效应”,因为期望意味着一种关心、一种信任、一种鼓励。这种期望必须是符合实际的,不能过高过低,要为学生领会,为学生感动。教育者还要建立激励机制,以形成学生的激奋心理。

(二) 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独特性

长期以来,我们以往的教育统得过死,从教育目的、制度到课程、教材、教育的形式、方法无不强求一律,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似乎是一个模式铸造出来的,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事实上,人与人是不同的,就性格来说,有人坚定果断,有人优柔寡断;有人自制力强,有人任性。不同的性格特征要求有不同的教育形式、方法,要反对片面强调整齐划一的倾向,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独特性。

1.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包括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特长、需求、信念、情绪变化、家庭状况、价值标准等。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实践中十分重视了解和研究学生,他一生中曾研究过3700个学生,而且给每个学生做了详细的记录。如果教师不去了解、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也就无法开展科学有效的教育。

2.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不排斥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要在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就必须从他们的个别情况出发。另一方面,统一要求在一般情况下能正确反映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学生的要求。有针对性的教育,必须是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是引导学生以不同学习方式达到这些要求,是在达到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特殊的才能、特殊的兴趣、爱好。

(三) 通过启发手段及审美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表现为不拘泥原有的形式、范例、观点,通过自己的智慧运作而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观点、见解。人类个性的丰富性正表现在其创造性上,创造性是个性品质的核心和灵魂,是个性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

1.启发式教育一改过去“你讲我听”的教育手段,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发散式地思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态度,掌握探究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的一切潜能都释放出来。“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代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现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2.实施启发式教育,要求教育者创设一定的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每一个学生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其实,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地灌输知识,而在于培养既有知识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完整的个性

个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个性的一切特征、品质共处于统一体中,个性发展是各种特征、品质在相互联系中的发展,不是一部分一部分进行的,个性成长具有完整性、多面性、同时性。个性又是在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性的完整性、多面性依赖于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活动性质不同,对个性产生的影响不同。

1.不同的活动内容对个性的完整发展是有利的。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和爱好;体育活动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体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公正观念、竞争意识、超越意识等;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质。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完善学生的个性。

2.活动形式不同对个性的完善有不同的作用。个性只能在具体的活动形式中得以形成和发展,个人不进行某种具体形式的活动,就不可能具有某种相应的活动能力,以能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志的个性发展水平就不可能得以提高。另外经常交换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活动的需求,强化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培养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3.交往是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交往对人的个性也产生重要的影响。个人随着自己交往范围的扩大,其个性发展日益丰富。个人与个人之间不断进行交往,不同的交往对象给个人以不同的影响,使个人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征;个人与不同群体进行交往,便接受不同群体的影响,就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群体特性。

因此,教育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在活动和交往中培养学生完整的个性。教育活动和交往是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组织起来的,是在教育者指导下进行的,避免了其它性质活动所具有的盲目性和复杂性。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学生坚强、刻苦的个性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具有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利用这些因素,丰富、完善学生的个性。

本文的撰写完成,首先要感谢指导教师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本文从选题、开题到完成,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李老师的心血,使本文每次的修改都得到一次完善。在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李老师给了我很多学术上的指导、鼓励和鞭策。在论文成稿之际,特向副教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国强.个性化教育需要个性化教师[J].北京教育,2007,4:13

[2]江泳.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策略[J].职业时空,2007,5:5-6

[3]黄荣贵.试论个性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15-18

[4]王兴君.关于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22-26

[5]陈瑶.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塑造[J].教育教学研究,2007,2:148-149

个性化教育范文第2篇

一般的观点认为教师的个性是在一定个人个性的基础上赋予了教师职业所特有的个性,包括教师个人自身的个性和教师职业的个性。教师个人的个性是从心理学上对个人所下的定义,是指一个人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教师职业的个性是指教师职业给这个群体的特殊规定性,适应教师角色规范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教师个性的显现和张扬离不开教学这个大舞台,因此,研究个性化教学是对研究教师个性的关键所在。

教师个性是教师个体个性和教师职业个性的统一,同样,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是由教师的个人个性和教师职业共同决定的。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征和需要形成符合教学规律和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有创造性的教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不仅强调学生间的差异,也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重点突出;不仅强调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笔者认为,教师个性化教学在当前更注重教师的个人个性在教学中的运用。从教师的职业个性来看,我国的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师职业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学模式已经固定化,教师缺乏了自身的个性,教育也因此失去了活力。教师自身个性的作用往往是隐性的,力量却是不可忽视的。

二、加强教师个性化教学的价值分析

个性教育不仅包括对学生的个性的培养,也包括对教师个性的培养;不仅包括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包括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教育也是对教育理念的升华,因此加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

“为人师表”是教师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这也深深的扎根在人们心目中。教师个性及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无论是在学识上还是在人格上对学生的表率和导向功能都是毋庸质疑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手段和方式的简易化和丰富化,教师学识地位的表率逐渐弱化,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所张扬出的个性更为学生推崇。这种人格魅力是潜移默化的,出自于教师自然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多方面深层次的。

教师个性化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形成有驱动作用。个性化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个性化教学由于灵活多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目光;个性化教学丰富多彩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起到了个性教学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注重学生间的差异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对发挥其特长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师个性化教学有利于提升教育的价值

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的重要条件。人的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教育价值和尊严的提升。之所以个性教育在当前倍受人关注,是因为个性教育与创新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是高分低能者。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对于为什么中国本土教育培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问题就找出其根源了。个性教育的产生,它孕育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培养多样化的有个性的人才,使个体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张扬与呵护,促进个体的创造性的发挥,只有这样,教育的价值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

3.教师个性化教学有利于教师个性的施展和自身的成长

传统文化中,教师在教学时受多种因素制约,比如说,繁重的教学任务、固定化的教学程序、教师应有的威仪等都对教师个性化教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了自己的个性,也就是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自己的思想,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进行教学,那教师就真正成为了没有思想、没有创造的工具了。个性得不到施展,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就难以得到提高,修养得不到提升,教师的成长也就因此而停滞不前。

教师个性化教学对教师的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把创造性的个性内化到教学活动中,是教师在教的内容、教的形式还是在教的类型及风格上的经验的总结和新问题的探索,这使教师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个性化教学给予了教师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这也就自然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也就因此得到了提高;教师高尚人格力量有利于教师威信的确立,教师高尚的人格不仅可以感化别人也能促使教师对自身的人格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三、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首先要有先进科学的教育新理念。信息时代,事物变化非常迅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育观念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而教师是打破这种束缚的先驱者:在教学程序设计上,教师要灵活多变,反对固定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的教学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等,反对一味的寻求量化的教学;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反对乏味的讲授垄断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优点来评价,反对单一的分数评价法。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需要来定位自己的教学,从而做到满足学生的需要。

个性化教育范文第3篇

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说:“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他方面的成功”。我们首先要承认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爱好、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为基础,以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心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帮助下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让学生认识自己,显示“自我”的存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形成学习团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多元的评价、教师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运动兴趣、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形成“终身体育”作为目标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展示、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精神,培养、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体育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分析:

1.公平性。体育个性化教育是真正的公平化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以适应并促进个性发展的方式,实现具有完善个性的人的培养。比统一的、一刀切的、统一进度的体育教育更具公平性。

2.定向性。个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定向性。像特殊的心理需要、兴趣、爱好、气质、才能性格都是如此。通过调查表明,学生自身条件与家庭影响、教师的个人特长、学校的传统项目等因素,影响着学生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要关注学生心理定向性,积极作会因素来影响和引导学生,使学生深入了解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的意义。自觉地、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所需要从事的运动项目。

3、多样性。不仅包容多种有益的教育方法,还在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块的构建、体育评价机制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兼容,以适合个性不同的学生发展的需要。

4、全面性。全面发展即指和谐发展。体育个性化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强调诸要素和谐发展。使学生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体育个性化教育,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全面的和谐的独特整体。

三、体育个性化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育个性化教育离开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正如苏联学者科恩指出的,“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它不仅能够成功的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同样《学会生存》中也指出: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

2、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多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我发挥。准备活动的小组自主练习,小组学习方式的自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多采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器材,一物多用等等,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们性格各异,在课上表现及反映也有所不同,个性化教学不是盲目的顺从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任其自流。如果那样,势必会影响整个班的教学秩序和效果,但如果看见学生稍微有点分心,就用斥责与惩罚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则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

3、 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其思想基础是个性的差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课堂组织应依据课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形式,教师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要有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建议多采用以下组织形式:①兴趣分组。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组织成多种班组或组别。由于整体的成员,都是因为喜欢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②性格分组。这种方法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进行技术学习和练习时,按照两种性格类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这种分组教学方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做到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让全体学生在心理、身体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③友伴型分组。这样有利于组内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间的公平竞争。分组时,要设立组长、副组长,平时注重对组长的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4、 合理评价学生

要注重目标全面系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定性评价,注重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把评价作为一种期待,尤其对学生暂时表现出的不尽人意之处,更应巧妙地运用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地期望,以便使学生进而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

5、要注重教师的个性影响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有益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把个性教育落实到行动上,而不只是口头上的口号。

6、处理好全面性培养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关系

在重视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明确社会性培养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将二者统一起来,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前,在一些地方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只肯定活跃的课堂气氛,否定严格的课堂纪律;不分场合地肯定学生个性极度张扬;教学中有章不循,有纲不依,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放弃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取消学生以为枯燥无味的队列队形与中长跑练习;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作全面地分析,简单的以学生喜欢不喜欢,主动不主动来肯定或否定一堂课,甚至提出要为“放羊式”教学正名。这些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方建新.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问题初议[J].学校体育, 1989,⑶

个性化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刊1996年5月曾与广东教育学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教育研究中心”联合组织广东第一次公民教育研讨会,会后编发了笔谈和后续的有关论文,对公民教育的基本性质、任务及其在境外的历史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引起了学术界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把讨论引向深入,促进公民教育及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刊1998年10月31日与广东社会心理学会及广州师范学院社会心理研究所联合组织了“公民教育与社会心理”研讨会。这次会议,在个体心理和思维的发展与社会心理健康、公民教育的整合模式等方面的认识有所拓展,对公民教育的性质、任务等方面也有新的认识。这里编发部分文章,希望能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学校公民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它涵盖了思想品德、政治意识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公民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理论、实践和现实三个层面来加以阐释。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人的公民意识的培育,都是在人们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学校公民教育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因此,学校公民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定它首先必须促进人的社会化,实现为一定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这是教育的本质所规定的。同时,公民教育的这种社会属性并不必然意味着否定个体的存在和个性化的发展。个性化即个体的主动性、自觉性、能动性的发挥。人的社会化的本身就包含着对人的个性的肯定,因为,公民教育的社会属性总是通过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体现的,总是通过促进个体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来实现的。因此,真正的公民教育,应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从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来看,也体现了公民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方面的统一。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全社会认同的五项价值观念基础之上,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协商共识,关怀扶持,同舟共济,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也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正确价值观念的良好公民。因此这些学校的公民教育的内容也大都从个人修养、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政府、个人与世界、个人与环境这样几个基本关系点来构建,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则涉及到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公民责任、国家意识、道德观念等等。个性教育是日本战后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们所说的个性,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个性,而且也意味着家庭、学校、企业、国家以及时代的个性,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等弊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

个性教育中尤其包含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使它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由此可见,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在学校公民教育实践中也是密不可分的。

个性化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个性 情绪 环境

幼儿的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而形成特定的幼儿内部的需要,不仅能让孩子自己主动进行的活动,也是能幼儿健康成长。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对孩子积极标定给孩子带来的不一样的人生。一年级时教师的评价说明这个孩子是积极上进的,当我们期待一个人向好的方面发展时,就应该在该方面给他以好的评价,以激发他的内在动机。换言之,即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就将其评价为怎样的人。

美术活动《美丽的蝴蝶》中,是为了让孩子解不同蝴蝶的形态,学习对称剪纸的基本方法,发挥想象剪出美丽的蝴蝶。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画蝴蝶完整的形状已经基本掌握,只是现在要让幼儿画半只蝴蝶的形状,如何引导幼儿是关键,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借助了图片和图示的对比方法。我首先请幼儿观看了不同形态的蝴蝶,请幼儿观察一下蝴蝶的翅膀的形状,再将蝴蝶只显示一半请幼儿按照老师的方式将纸头对折,再靠折痕画出蝴蝶的半边身体的轮廓,结果幼儿都很喜欢动手来做,最后再请幼儿观察一下自己用对称剪纸做出的蝴蝶,小朋友们说蝴蝶的翅膀一样大。随着这样的习惯慢慢养成,孩子的想像空间我们是无法匹敌的,他们自编故事随处而发,这对我们的常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送玩具宝宝回家”让孩子养成玩具归类放习惯但幼儿喜欢几种积木混合玩,有一些小型的穿珠和雪花积木,把几种玩具的玩法开发的很彻底,但是也给玩具的归类整理带来了麻烦,还漫游道理地说,说他们做好朋友了,有的说妈妈买回来的青菜没吃完,放冰箱里了,这样的情节,比老师编的还要好,每周一次大整理成了必要的常规。给孩子创设充满乐趣的生活故事环境,培养健康的心境,枯燥的常规的巩固变得有趣,幼儿自主又积极,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乐趣无限。

那么我们作为一线的老师,能为孩子创造那些完美的环境呢?

一、物质环境

1、美丽的大环境。尽量为孩子创造美丽、整洁的教室环境,生动的主题墙、色彩斑斓的挂饰、形象的操作材料等,为孩子提供一个美丽的活动场所。

2、充分的教学准备。给孩子美丽的示范画、生动形象的教具。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敷衍了事,其实这些都不可忽视。

二、心理环境

1、教态。每次公开课,我们总会评价某个老师教态亲切,可是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试问自己是否真的像公开课一样的认真“演出”,给孩子一个美丽的人物形象呢?

2、言行举止。人们总是说身教重于言传,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格魅力的传播!因为,我们一日活动都和孩子在一起,不单单教学活动,很多生活习惯和细节都在里面!如果我们展现的都是完美的(当然人无完人,尽量吧),那么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坏习惯,因为这些他们都不曾有表象,又怎么会呢?例如,孩子从未听到过脏话,他又怎么习得脏话!

教育的成功是孩子人生的成功,其根本就在于教师、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消极的“标定”,给孩子的是沉重的打击,而积极的鼓励,它激活的是孩子生命的潜能和力量。因此,请善待每一个孩子,因为他们的未来就在我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鼓励的话语、每个温暖的拥抱里、每一个充满着爱的行动里。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笨”孩子,但是“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之所以显得比别人“笨”,是受周围人的种种影响。生活中父母或师长总是有意无意地用语言和行动对孩子的不成熟行为标定为“笨”:有时父母长辈及老师或许是带着爱意的一句句“真笨”、“小傻瓜”“小笨蛋”?……有时当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为了表示谦虚,当着孩子的面说“不行”、“也挺笨的”“没有礼貌”?等,使孩子接受到的都是消极的信息,而且这些长辈的“说法”往往很快就会传导给孩子的同龄人,他们可能自觉不自觉地一同认定他真的很“笨”。如此一“标定”,你想,孩子还能不成为一个真正“笨”的人吗?

《纲要》指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只有教师用心去关怀,用情去感化,孩子的心理会获得健康地成长。审视教育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找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学研究,为了使自己的教育获得成功,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2]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