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决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差,是指对话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从而导致双方在信息拥有上的差异。信息差的存在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英语教学也一样,要想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会话交流,就必须在会话双方之间制造信息差,使他们产生想从对方了解有关信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产生开口说英语的动机。有了信息差,会话才是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但有时教师创造的信息差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书、铅笔等等的单词时,有的教师直接拿着书、铅笔、卡片问What’s this? 这属于明知故问,不符合学习规律;再如,在复习词汇时,教师常使用单词卡片进行复习。有的教师直接拿着十几张卡片,一张一张地让学生猜测卡片上的单词,很明显这种信息差太大了,几乎是瞎猜。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各种活动创造有效信息差,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1.借助图表创设信息差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图表或表格的方式创造信息差。例如,操练句型“When do you …?I…at…”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表格,引导学生相互调查作息时间并填写表格。调查活动能促使语言交际信息差的自然产生,有利于激发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
2.通过竞猜游戏创设信息差
猜谜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猜谜过程中,交际一方通过猜测,获取另一方的信息,填补交际双方的信息差,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书、铅笔等等的单词时,事先用小手帕把铅笔、书等盖起来,慢慢的一点点地露出来,一边露,一边让学生猜说,最后老师教授。此外,竞猜的形式还有很多,如:看看猜猜(look and guess), 听听猜猜(listen and guess),摸摸猜猜(touch and guess),尝尝猜猜(taste and guess),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创设信息差。
3.在情景对话中创设信息差
情景往往能较好地体现语言交际的信息差,促使学生在充满信息差的语境中自然、真实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在情景对话之前,必须作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首先,学生要能够通过教师的教授掌握活动所必须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理解它们的含义,才能够在活动中恰当的使用。进而,教师布置活动的任务,通过合作,使用语言功能句式获取未知信息。
二、情景化问题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际。如果我们能够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实地运用语言,必将激发学生真实的兴趣,从而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效。《英语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各种情景没有创设好,甚至没有创设,最终导致学与运用脱节,或者误导学生。
创设情景,最常用的是直观情景创设法,即利用图片、实物、投影,录像等为学生创设出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情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一般的名词如动物名、文具用品名、交通工具名称,教学时更需要采用此法。总之,直观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深深吸引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是创设情景的最佳方法。如在教学句式Can I have a pear?Yes, you can时引入所学的水果食品,把它们搬进课堂。先用Have a pear,请学生吃,再用Can I have a pear? 句式让学生要东西吃,活学活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吃得有劲,学得有效。
三、互动性和主体性问题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以学生作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诱导下形成交际能力是该学科的目的。英语交际互动式教学课堂信息输入量大,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由“主导”变为“从旁指导”。教师要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多说多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用饱满的教学热情、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还可以多鼓励学生,并作为学生的一员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和谐的课堂气象,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积极性及学习自觉性都随之提高,学习效率也必然提高。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引言
自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到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致使高校毕业生人数随之逐年增多。大学生毕业人数迅速地从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13年的699万,目前高校毕业生待业率约在15%左右,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待业水平。大学毕业生的明显增加令全国都意识到就业难这样一个问题,而身在非重点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就更加明显。
由于高校就业评估问题涉及相关因素繁多,评价难度较大,传统的评估决策方法对于这种多属性决策问题解决效果往往不很理想,因此将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高校就业评估中,对于深刻分析就业优势,评价就业标准,总结就业经验,实现自主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校就业问题的历史成因
自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及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也随之逐年增多。2000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和难度;人才地位的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计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
(二)高校就业现状分析
第一,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地域不平衡性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同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第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同样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就业竞争愈演愈烈,高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当前的大环境,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较高。
(三)影响高校就业的现实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一个人出生后面对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境况、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日常行为都会对孩子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孩子对职业的选择和定位。
2.学校教育
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水平以及老师的行为举止对于正在逐渐学习和接触新事物的孩子来说都可能成为左右其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因素。
3.社会环境
社会形势的变化和金融走势的情况都会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而这时就需要学生把握信息和机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正确处理就业观与社会形势变化的关系。
4.性别
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一些职业不适合女性去工作,同时女性需要生育和抚养孩子,而企业还要在这方面给予一些较男性特殊的待遇,因此性别因素对于就业来说还占一些比重。
5.工作经验
企业需要高效运转,当然会选取能更迅速融入集体的员工,这对于应届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学生应该为这种因素影响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模糊多属性决策
(一)多属性决策
多属性决策是多准则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多目标决策一起构成了多准则决策体系,是运筹学与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不确定多属性决策理论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随机型、模糊型以及描述性决策理论与方法。其实质是:利用已有的决策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一组有限个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或择优。自1957年Churchman等人提出多属性决策以来,基于经典多属性决策(含群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趋于完善,然而,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人类思维的模糊性,我们遇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大部分是不确定的、模糊的,称之为模糊多属性决策。
多属性决策是指在考虑多个属性的情况下,选择最优备选方案或进行方案排序的决策问题,是现代决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方法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1]。
(二)模糊属性
在模糊多属性决策中,人们在对诸如学生的综合素质、汽车的性能等进行评估时,一般喜欢直接用“优”“良”“差”等模糊语言形式给出,即从模糊语言评估角度定性描述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由于这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目前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几十年来,有关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模糊多属性决策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上,目前都还很不成熟,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有关决策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针对模糊多属性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探索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理论,不但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还可促进模糊决策科学的发展。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类思维的模型性,对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2]。如文献[3]对属性权重不能完全确知、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且决策者对方案有偏好信息的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属性权重和属性值均为三角模糊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报道较少。为此,本文给出了有关三角模糊数的运算,借鉴了三角模糊数距离等概念,给出了一种三角模糊数决策矩阵的规范化公式,然后引入理想点的思想[4],提出了基于理想点的三角模糊数多指标决策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所需信息小,易于计算机或计算器上实现。
三、基于GIOWA算子三角模糊决策算法
(二)基于有序加权平均算子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6-7]
基于上述模糊语言标度和GIOWA算子给出多属性群决策方法,步骤如下。(1)对于某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属性xi在学生uj下的模糊语言评估为rij(k),建立相应的评估矩阵Rk。(2)利用GIOWA算子g对评估矩阵Rk中第i行信息进行集结,得到属性xi的综合属性评估ri(k)(i∈N,k=1,2,…,t)。(3)对ri进行排序,选出调查结果中对高校就业影响较大的属性。
四、算法应用
针对高校就业影响因素分析,给出的多种影响因素,并对其中五个待评估属性进行评估,由3位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得到评估矩阵R1,如表2所示。
模糊语言评估排序:x4>x1>x2=x3>x5影响最大因素x4;按数排序:x4>x1>x2>x3>x5,影响最大因素x4。
五、总结
关键词:
文童编号:1003-4625(2009)08-0119-02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对办学条件的急迫要求,通过银行贷款扩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校通过银行贷款克服了因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困难,实现了自我跨越式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贷款规模的急剧膨胀对国家金融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高校巨额贷款也成为目前困扰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现实性问题。
一、高校贷款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教育规模快速增加,而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增长规模与之不相适应,使高校出现了巨大的资金缺口。商业银行面对超额准备金率,急于减少闲置资金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高校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信用等级,收入稳定且受政府的担保和支持,最受银行青睐。目前,多数高校贷款数额大,少则数千万,多则数十亿。吉林大学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2007年3月底自曝负债数额高达30亿元。
根据《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贷款在15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到2006年底高校贷款规模为4500-5000亿元。教育部直属高校贷款数额一般均高于地方高校。原因在于部属高校能够得到政府重点扶持,贷款风险相对较低,银行担心程度不高,贷款额度随意性大。高校往往对自己的偿还能力估计不足,“狮子大张口”的巨额贷款,使高校负债如同滚雪球,越滚越大,高校不得不借今天的钱还明天的债。
此外,地方高校随扩招人数急剧增加,其基础设施相对不足与在校生人数增长较快两者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急需国家财政拨款以外的资金来解决自身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银行对高校承担风险能力的预期较高,因此对地方高校放款也相对较高。高校对贷款的如何应用缺乏长期、合理的统筹安排,片面追求办学规模,重复建设导致资金浪费严重。
二、高校巨额贷款引发的问题
高校贷款目的就是应对扩招所带来的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但巨额贷款具有两面性,是一把双刃剑,不适当贷款可引起种种问题。
1 对高教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学校信用和信誉的影响
对于一个贷款金额数亿的高校来说,光每年需要偿还的利息就高达几千万元,对于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拨款、学生学杂费的高校来说,偿还贷款本金的能力极其有限。公办高校要么没有足够能力偿还贷款,引起财务危机,影响自身发展;要么大胆尝试,采取一些营利性的方式,为高校减轻财务压力,但是这严重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的原则。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的发展。高校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采取营利最终将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目前高校对贷款产生的高额利息能够按期支付就不错了,按期偿还本金就显得力不从心,高校一般做法是贷款展期,或是借明天的钱还今天的债,这将严重影响自身的信用等级和信誉度。
2 对高校财务的影响
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给予大力支持,允许高校运用财政、金融和信贷等手段,使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鼓励高校利用贷款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改扩建,高校对银行的贷款依赖性程度大。当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时,经济形势的变化将对巨额贷款的高校带来较高的经济风险。当财政拨款花费殆尽,负债累累的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根本不具备企业的利润补偿和资金循环功能,出现现金流量枯竭、流动资金短缺、日常开支难以维系的局面,高校只能贷新款还旧债,负债积累,若此种方式难以持续时,高额贷款将成为银行新的不良债务,形成新的金融风险,不但给高校带来较大的财务危机,严重影响学校事业的发展,并成为政府沉重的负担。
3 对高校教学教育质量的影响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高校,其贷款主要用于学校新建、扩建或改建。由巨额贷款引发的高校财务危机,学校将会通过扩招学生、增加学费收入或缩减日常开支等办法来解决。目前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已受到限制;每年5000-8000元的学费给许多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通过增加学费来减轻学校经济压力的可能性不大;那么高校为支付巨额贷款产生的利息,只能另谋转嫁危机的办法――不得不对用在培养学生、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方面的日常开支进行缩减,使部分教学科研人员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学校整体师资及教学质量下降,这与通过贷款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初衷相违背,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解决高校贷款的对策
高校贷款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高校贷款问题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问题,它涉及银行、政府乃至千家万户,需要高校、银行、政府三管齐下,兼顾银行与高校的利益,共同努力,着眼于大局,保证高校健康持续地发展。
1 政府加强监管,改革高校运行体制
政府是还贷的最后责任者,高校是贷款的主体,又是贷款的受益体,政府要发挥高校投资的主导作用,加强监督不能让高校盲目扩建,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保证资金能够有效地用于适当的扩建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和教师科研水平上去。
解决高校巨额贷款问题,必须首先依靠政府提高学校融资能力,建立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高校市场运作机制和体制。政府可以尝试对有条件的部分高校进行体制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校并对其进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这样既能聚拢社会闲置资金,又能提高高校融资能力,降低财务风险;政府增加教育事业拨款,加大政府贴息力度,学校逐步偿还贷款本金;优化高校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高校融资支持体系,完善教育捐赠等法规,使教育捐赠有法可依,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风险意识,跟踪调查贷款使用情况
放贷前认真评估高校贷款能力,理性决策,对高校偿还能力做充分必要的可行性评估,防止贷款的主观随意性,充分了解并掌握高校的招生情况、学校声誉、信用等级及高校的会计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风险;放贷后定期跟踪调查贷款使用情况,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定期分析贷款高校财务报表,保证贷款利息及本金的安全。另外,督促高校按期还本付息,降低信贷风险。
3 高校加强防范财务风险,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融资能力
高校应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认清银行贷款的性质,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作为贷款的主体,贷款规模的决策要慎重,要对自己的贷款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定位,既不能超出自身的偿债能力,又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运行。投资决策必须做好规划,使高校资金稳健、高效地运作,对债务风险及时做出正确的预测,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并化解风险;坚持综合、统筹和平衡的理念,强化预算管理,量入为出,保持收支平衡。
高校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和使用资金,挖掘自身潜力;采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开发、转让专利技术、引进社会捐赠、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招收外国留学生增加学费收入等方法缓解资金困难;开源节流,勤俭节约,严格控制招待费、会议费,车辆费等支出;节约建设资金,反对铺张浪费,避免追求形象工程,量力而行,重视成本管理,缩小建设投资规模,优化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财务;报销难;科研经费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32.26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呈多样化,办学经费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给高等学校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各经费主管部门对于经费管理要求不相同,一方面使财务人员日常处理的业务不断增加、经济业务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师生报销时间增加而出现“报销难”现象。
1 高等学校“报销难”的现状
1.1 预算编制不科学
虽然高校管理层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十分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年前已开始部署下一年度的预算计划,至少实行“二上二下”预算申报方式,但是有的职能部门对预算编制重视不够,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认为有钱报销就行。有的为了本部门多争取预算指标巧立项目申报经费、也有的对本部门经济活动及市场的变化没有进行细致的预测及分析不足,或者凭经验申报预算计划,出现了预算计划不足的现象,财务处预算部门对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性质不可能详细了解,无法核准每个部门确实需要的经费。有的项目在上半年已用完指标而无法报销只能往后推,下一年度开账才报销又影响当年指标。有的部门因对个别项目预算计划不周而在报销过程中进行预算调整造成后面报销人员需要等待导致出现“报销难”现象。
1.2 预算控制执行不力
有些高校虽然制定预算管理制度、财务处设立专门的预算科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管,定期对学校总体预算运行情况和部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严禁各部门不合理超支使用经费。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反映一定时期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状况,仅限于提供历史数据和解释财务处信息。而对于影响学校收入变化的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问题缺乏系统分析,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缺乏规律性认识。[1]高校预算下达后,时有高校领导不全面考虑学校总体规划,随意批准个别部门追加用款计划的情况,致使用年度预算执行超出计划。有的部门个别项目上半年已用完其全年指标,预算执行不按计划,财务审核人员报账过程中遇余额不足,还得耐心地查找可报销的项目,增加了财务审核的时间,影响工作效率。
1.3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规定脱离实际
随着国家一系列科技改革政策的出台,高校科研项目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纵向类科研经费主管部门对经费管理有不同的管理办法,特别在劳务费、咨询费等人员支出产生差异,有的项目做了大量工作而劳务费比例却与付出不成正比,老是报怨搞科研不如卖鸡蛋;由于纵向经费在项目结束后收回余额,而属于国库拨款渠道的经费每年年终收回未使用额度下一年度三四月才下拨经费,每支付一笔款都要填一张支票后再上国库网申请支付令,最多时有人报28张发票均为不同的公司,有时上午的支票没开完,下午又有类似的情况出现,造成排队的人可能等几个小时也无法报销。横向经费合同大多对经费预算没详细规定直接费用的分类,也没有规定间接费的比例,项目组除了必要的材料费外,大多以报销会议及调研差旅费支出,有的凑一把发票到财务排队让财务人员挑合格的报销。每到年底或者课题中期检查、结题或为了达到国库资金支付进度,报销成为老师的头等大事,老师让学生停下实验凌晨四五点钟到财务排队,有时出现网上约不到,现场排不到的现象,财务人员也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突击办理报销业务。“报销难”成为对财务处报诉最多的问题。
2 解决财务报销难的办法
2.1 加强预算编制的管理
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是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制度保证。制定切实可行的预算管理办法,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才能收到实效,使用预算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2]。学校应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宣传工作,使用各职能部门领导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树立预算管理观念,主动参与预算管理,配合财务部门做好本部门的年度预算计划工作。预算管理部门对各职能上报预算计划进行科学分析、调研,找出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意见,不能随意增加预算和削减指标。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充分考虑市场变化、国家政策的变动,充分了解各部门的实际需要及学校的整体发展计划,使预算指标编制及时、更科学、贴近预算目标,才能顺利办理经济业务报销,而不需要因办理一项业务多次往返财务处耗费时间。
2.2 确保预算的执行
预算计划经学校批准下达后,各部门必须按照核准的预算指标开支经济业务,杜绝预算外支出。在预算运行过程中确实遇上国家政策调整、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致使原预算难以执行或对预算结果产生重大差异的情况,应严格按照预算调整的程序对相关项目预算指标做适当的调整,以保证预算执行的刚性。财务处通过财务软件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向部门主管发送预算运行数据,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比例与项目研究计划期不同步的要提标课题组按预算进度报销。各部门主管也可登录财务网查询其分管项目开支明细,以便有计划安排报销工作,也避免到财务处排队报销时才发现预算指标超支而浪费时间和造成报销拥堵。
2.3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灵活性
科研经费拨款管理部门对高校科研项目预算要结合高校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经费管理模式,加强科研绩效评价,对按时完成了科研任务纵向课题,完成了课题结题验收检查的,结余经费应该留在学校用作科研人员的劳动奖励,或者作为学校科研活动的启动资金。横向项目按委托合同完成委托方的实验并提供结果,项目经费中间接费部分应由项目组决定劳务费发放比例预算,避免项目组凑发票来报销。对于那些未按时按质完成科研任务,不管纵向或横向课题,其科研经费由学校统筹安排,以便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议国库拨款提前在1月,以便增加用款时间。提倡同一购货单位实行定期结算付款,如一个月开一张发票并附清单,以便减少报销次数和等候时间。
3 结 论
解决高校 “报销难”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高校除了建立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清晰的报销流程、增加报销岗位外,各级主管财务的领导也要熟悉高校的财务制度、明确各自负责的经费使用范围和审批权限,能按预算计划审批原始凭证,以提高学校的报销效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纠纷 问题 解决策略
随着高校教育管理纠纷法律制度建设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已经迫在眉睫。高校教育管理纠纷具有多样性,面对性质不同和纷繁复杂的教育管理纠纷,单一的解决机制和方法已经力不从心,要求人们要加强理论研究工作,对国内外有效策略进行借鉴,改进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办法。下面,笔者就浅析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相关解决策略。
一、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措施存在的问题
在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过程中,学生申述是主要的方式。在高校学生进行申述的时候,对其申述进行受理的部门不固定,无法对受理部门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这便降低了学生申述的有效性,无法解决学生申述,甚至有些学生的申述石沉大海。高校学生实施申述的目的就是为了对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进行解决,改善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学生申述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申述程序不明确,使得申述缺乏可操作性;学生在申述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导致申述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与此同时,在高校学生申述的各个程序衔接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漏洞。在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程序中,行政复议至关重要,已经成为有效的行政途径。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其受到相关法规限制,其功能无法有效、完全发挥出来,使行政复议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最后,在高校学生遇到纠纷的时候,诉讼是一种有效解决纠纷的手段。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法院并不受理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这使得解决高校教育纠纷受到了限制。
二、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的相关解决策略
(一)高校教育管理纠纷协商解决策略
协商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纠纷需要高校学生和管理者持有相互尊重的态度,并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解决纠纷问题上意见达成一致,自觉履行约定义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教育管理纠纷中,不管是为了节省费用,还是为了节省时间,当事人双方都会首先想到并选择协商解决。如果经过协商以后最终没能解决问题,再采取其他的解决方式,例如申诉方式、调整方式等等。比如,有些高校在制定重要制度和采取重要改革措施前,都会采取听证程序。听证程序自身也是一种协商,学校会与学生进行协商,对于做出的管理决定争取民意,尽最大努力消除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纠纷和分歧。通过听证协商以后,高校和学生之间经过合意、妥协以及沟通,疏解了高校与学生的纠纷,还可以对一些引发诉讼的纠纷加以规避。
(二)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调解解决策略
调解是指第三者参与到纠纷事件中,对当事人进行排解疏导,使得当事人双方对争议进行沟通和协商,找到产生分歧的地方,使双方达成协议,将纷争消除。调解解决纠纷的第三方参与者可以是民间组织,也可以是行政机关,其中,民间组织包括教育社会团体、教育中介组织等,行政机关必须与高校相关。在调解解决的过程中,由持中立态度的第三方来进行组织调解,这样可以使高校学生与管理者尽快得到和解。在调解解决过程中,调解组织没有任何权利施加外部强制力,更不能迫使高校学生或者管理者在违背其意愿的情况下,接受任何预定。调解解决的优势就是其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调解解决具有很高的调解教育管理纠纷能力。通过调解解决,不仅能够尽早发现纠纷,还可以促进当事双方达成和解。
(三)高校教育管理纠纷仲裁解决策略
仲裁是一种十分传统的解决纠纷的方式,属于民间非讼诉解决范畴。人们对于仲裁比较熟悉,但是,还没有建立起高校教育纠纷仲裁解决的相关机制。为了有效化解高校教育纠纷实践,必须要建立起教育管理纠纷的仲裁机制,仲裁机制具有高效益、公正、专业等特征。高校教育管理纠纷仲裁解决是指高校学生以及管理者达成合意以后,向教育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由教育仲裁委员会来对教育管理纠纷进行裁决,仲裁解决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四)高校教育管理纠纷申诉解决策略
在高校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时候,如果高校学生认为高校管理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和行为,和高校管理者产生了争议或纠纷,这个时候,学生便可以要求复查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行为,并且要求重新处理。高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学生申诉委员会是主要的申诉单位。申诉已经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解决纠纷的途径,有利于很好地解决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管理纠纷。通过申诉解决纠纷,当事双方在良好的环境中开展理性对话,都可以对自己的意思进行表达,有着充分、平等说理的机会,这样便可以缓解双方的分歧和冲突,通过对高校的教育管理行为进行重新审查,最终可以做出公正、公平、公开、客观的决定。
三、结语
在高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之间、学校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例如《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教育管理纠纷解决的过程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仍然无法得到保障,解决纠纷的效率也比较低。因此,高校必须要明确解决教育管理纠纷的策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胡天生,高峰.构建高校与学生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1(8):68.
[2] 陆在春.我国教育仲裁制度的重构与完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