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1988年,夏尔(Shall)曾提出建构主义学习应具备积极性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四个核心特征。1998年,Roben-JanSimons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还应具备学习的诊断性和反思性两个核心特征。此后,高文又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还具有探究定向的学习、情境化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性学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特征。概括来说,建构主义学习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基于真实环境的、积极的学习
学习者处在一定复杂的、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或活动参与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
(二)是目标指引下知识建构的学习
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在既定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先前的学习内容相联系进行学习,并在对新信息加工的同时与其他信息相联系,在保持原有简单信息的同时理解更为复杂的信息。只有当既定的学习目标实现后,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才被认为是成功的。
(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求知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用发现、探索等方法进行学习,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可进行自我监控、测试、检查,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起着引导、辅导、支撑、激励等的作用。
(四)是社会性的学习
当学习者遇到问题时,可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或请教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与周围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是社会性的学习。
网络课程主要由网络课程教学环境、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导航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络课程建设,并采取适当的技术来表现或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特征。
二、网络课程教学环境
网络课程教学环境是网络课程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为学习者提供的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教学资源、完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的辅助环境。目前网络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一是提供一个类似现实世界的虚拟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等);二是提供一个可以与他人进行通信、交流的社会环境(如:聊天室、专题论坛等)。
(一)虚拟环境
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与课程内容相符、与现实环境相似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比,虚拟环境既能保留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也能排除现实环境中会对学习者学习的干扰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虚拟环境能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世界处于不同时空的场景置于同一环境下,也能创建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出现或不能到达的环境,使学生处于更加形象逼真的环境中。虚拟环境的创建满足了建构主义学习对真实环境的要求。
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的虚拟环境允许学生对其中的对象进行符合规则的操作,虚拟环境系统能自动地对学习者的动作或行为做出相应判断,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技术特征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使网络课程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的积极性要求。
(二)通信、交流环境
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可以给网络课程添加一些帮助学习者学习的网络通信交流工具,如,电子邮件、论坛、BBS、聊天室等。借助于这些工具,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学习者或教师一起进行讨论,或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些活动,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教师,可以主持在线讨论、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师辅导、指导、激励的作用。通信交流环境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使学习者可以进行协作式学习,使网络课程具有社会性学习的特征;另外,这样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提出、讨论并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式学习,使网络课程满足一定自主学习的要求。
三、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网络课程应能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因此,网络课程应设置有以下的主要内容:内容提示、主体教学内容、参考文献资料、测试评价等。
(一)内容提示
是为了帮助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而专门设置的提示性内容,如前导课程、学习者必备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简介等。这些提示性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确立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使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累积性、目标指引等特征。
(二)主体教学内容
应按知识点进行组织,并遵循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性的原则,配以教学活动、学习时数、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资料等。从内容来看,主体教学内容给出了学习每一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参考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习者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但如何完成知识单元的学习,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确定。从学习方法来看,学习者既可以根据课程所提供的学习方法、进度等辅助信息进行学习,也可自定学习步调、方式,但无论采取哪一种,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不断的分析各种资料,从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即学习者必须用发现法、探索法等学习方法从各类资料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来完成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学习单元,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查阅课程所提供的参考资料或通过与他人协商的方法解决。总体来说,主体教学内容这样的选择和组织既能满足学习者主动性地位要求,也能体现教师的辅导性地位。
(三)参考文献资料
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就一门课程而言,其参考资源可能是无限的,但在课程的具体建设中,教学参考资源的选择和组织应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要能帮助学习者发挥学习主动性。面对无限的信息资源,网络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资源都包括到课程内容当中,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典型性、代表性的资源加入到课程内容当中。这一方面有助于课程的建设开发,另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索性学习。
参考文献资料的内容涉及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能辅助学习者将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建构。相互联系的参考文献资料还具有一定的提示功能,可以引导学习者思考用那些知识来解决当前问题。所以,有效的选择和组织参考文献资料,可以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一条高效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使网络课程表现出累积性、社会性的学习特征。
(四)测试评价内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一方面要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并控制学习进程,另一方面还应能自行评定学习行为。为此,网络课程应设置测试评价内容,在评价系统的支持下,测试评价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评定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并能对学习者做出必要的指导。根据学习过程,测试评价内容应包括:课前测试、单元测试和课后总结测试的内容。课前测试内容用于在学习者进行学习前的测试,以此确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并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过程的建议;教学单元测试内容用于学习者完成一个知识单元的学习后,自我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达到单元学习目标;课后测试内容用以测定学习者在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后是否达到课程学习目标。针对单元、课后测试内容,评价系统允许学习者将自己的测试结果与他人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自身在整个学习群落中的状况,以便及时的调整学习目标;也可以将现有的知识与课程学习前的知识进行比较,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信心。同过网络课程测试内容及测试系统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自我监控、测试、检查等活动,使网络课程具备建构主义学习的诊断性和反思性的特征。
网络课程上述四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将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才能使网络课程充分体现出建构主义的学习特征。
四、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
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引导学习者学习行为,帮助学习者顺利的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它与网络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有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的网络课程中,导航系统是联系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主要纽带,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要由它来帮助完成,因而对于导航系统的设计也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可以自定学习方式、自定步调、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些都需要有导航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实现这一目的,可以使用超文本、超媒体、动态网页编程和网络数据库等技术构建网络课程的导航系统。借助于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以网状结构进行组织,在网状的知识体系中,学习者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根据个人情况自定学习方向,实现发现式学习;借助于网络数据库技术,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获得其学习的进程状况,形成自定学习步调的学习过程;借助于动态网页编程技术,使课程能及时的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反馈,实现交互式学习;借助于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的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实现社会性学习。
【关键词】高职 网络程序设计 网络课程 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073-03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从传统的基于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其中网络教育因其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培养学生在传统课堂中难以实现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而成为高职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网络课程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现代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程序设计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桌面程序设计转向网络程序设计。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近年来,网络程序设计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Web网站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开发的基本方法,通过讲授目前流行的Web开发技术及数据库访问技术,培养学生从Web程序设计开发、网站建设、设计到实现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小型Web应用系统的开发。本文拟以网络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对网络课程设计进行探讨。
一、网络课程设计理念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和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着眼于弱化网络程序设计的难点,强调学生动手开发能力的培养,探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抽象、难于理解、学习困难的特点,为降低学生的学习复杂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新授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理论知识教学以任务驱动为单元,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践,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
对综合课的教学,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典型的小型Web应用系统案例包括留言板、BBS论坛、聊天室、新闻公告系统、文件上传系统、在线购物、网上书店等。利用案例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加以概括性整理和深化,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逐步递进,最终使学生形成综合网络程序设计的应用能力。
本课程所有的理论教学、课程实验、综合实训,都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二、网络课程的具体设计
(一)导航设计
网络课程信息量大,涵盖媒体素材多样,包含文本、图形、课件、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素材,内部信息之间的关系也较复杂。因此,除在信息结构上要合理设计外,对信息的导航策略要求也十分高。要求导航设计要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否则,学生容易迷失方向。基于导航要求清晰准确这一网站设计思路,将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网站所有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整个网络由“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两大部分组成。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向学生全面介绍整个课程的实施方案,让学生了解课程的教学安排,以便制订具有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界面设计如图1所示。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界面主要包含5个栏目:一是课程简介,包含课程简介,师资队伍两个二级栏目;二是教学大纲,包含课程教学大纲,综合实训大纲两个二级栏目;三是课程特色,包含课程特色,发表文章两个二级栏目;四是教学条件,包含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两个二级栏目;五是教学手段,包含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两个二级栏目。单击“进入”按钮可链接到“课程网络学习平台”。
“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是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向学生提供可通过因特网自主进行学习的完整的网络课程,界面设计如图2所示。
“课程网络学习平台”界面包含9个栏目:一是电子教案,包含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所有教案;二是电子课件,包含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所有课件及所有案例分析课件;三是教学录像,包含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所有教学录像,在每章的教学录像中浏览者可随意控制要播放的录像内容;四是实训教程,包含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教程和综合实训教程,共有12个实验和4个典型案例分析,所有实验和案例都可在线演示;五是技术专题,提供该学科当今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配合教学内容的一些资料,有利于学生进行扩展学习;六是教学资源,提供一些网站制作素材,供学生们在制作网站时使用;七是在线测试,包含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自测题目及其自动评判系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进入在线测试模块,在“在线测试”模块中,选择要测试的教学内容,即可进行自测和自评;八是师生论坛,提供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包含对本课程常见问题的讨论及其解答,输入公共账号和密码即可登录该论坛,亦可注册新用户后,再登录,九是动画演示,包含所有原创动画,通过Flas演示来讲解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二)论坛设计
为便于师生讨论和教师答疑,建立“师生论坛”作为交互讨论平台。教师固定时间和学生同时在线,就可以实时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果教师不在线,学生还可以留下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也方便教师上线后回答。
“师生论坛”包含用户注册、用户登录、发表新帖、回复帖子、浏览帖子、用户信息等功能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师生论坛”是一个典型的网络应用系统,为方便论坛的维护和扩展,需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注册学生属于普通用户,普通用户可以发表帖子、回复帖子、浏览帖子、浏览整个论坛信息;任课教师具有管理员权限,管理员可以对整个论坛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系统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三)在线测试设计
为了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实现考试功能与教育评估和教育管理功能的高度结合,使考务工作自动化,设计了一个在线测试模块。在线测试包含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自测题目及其自动评判系统,在在线测试模块中,学生可以评价其自主学习的效果,为教师提供教学分析的依据。
根据网络考试的特点,将在线测试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模块进行设计。前台主要用于考生注册、登录、在线考试、查询成绩、退出系统。学生注册并登录后,即可选择考试内容进行在线测试。前台功能结构如图5所示。后台主要用于管理员对管理员信息、考生信息、考题信息、考生成绩信息等进行管理。教师或管理员登录后,即可进入后台对所有考试信息进行管理。后台功能结构如图6所示。
“在线测试”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考试模式。这种模式,为学习者创造了一种新的考试环境,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考试。学生通过学号注册成功后,输入自己的学号和密码登录进入前台,按步骤依次进行选题和答题,答题完毕后系统会自动评分,并给出考试成绩,解决了在考试后等待考试分数通知的问题。管理员或教师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可进入后台,对考生信息、考试信息、管理员信息、考试题目等,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管理,系统工作流程如图7所示。
三、网络课程设计的优点
上述网络课程设计存在如下优点:
其一,网站制作技术多样化。网络课程的前台采用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作为开发工具,后台采用ASP+Access进行设计,所有页面采用CSS+XHTML进行布局,界面设计新颖合理,教学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栏目设置合理,导航方便。
其二,教学录像浏览方便。在网络课程中,浏览者可随意控制要播放的教学录像内容。教学录像窗口采用框架结构布局,由三个区域组成,左上角是视频音频播放区,可任意调整视频窗口的大小,适应学生个性化的浏览要求。左下角是文字索引区,可随意选择需要播放的章节内容或知识点。右边是屏幕流播放区,播放教师计算机的屏幕内容。
其三,实验教程可实现在线演示。利用网络程序设计具有操作性强和可再现性的特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实验教程在线演示”功能,使学生能够很直观地感知程序的运行结果,提高学生运用程序设计知识解决实际编程问题的能力,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其四,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动画演示栏目,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其五,师生论坛交互友好。论坛给师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为网络的互动提供便利。通过论坛,师生得以更方便地交流,更便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者可以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其六,在线测试题库丰富。在线测试系统建立了覆盖所有知识点的题库,方便学习者自主测验、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从而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调整学习进度,使网上学习更有效。与此同时,教师(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以上网络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在配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网络课程教学中,还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多样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怀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2]刘占东.高等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2012(6)
【基金项目】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B193)
关键词:学习策略网络课程元认知学习方法
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带来新的活力,网络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和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而与网络课程的质量有关系的不仅是其所用的技术,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许多网络课程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而没有考虑到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问题,学习效果往往不明显。就此,本文提出了学习策略导引的网络课程设计思想,阐述了实现这种设计思想的具体方法。
一、网络化学习中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现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学习策略是信息加工的方法,也就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第二种认为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技能,也就是说,学习策略不包括学习方法或技能,而是指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对学习的控制和调节的手段。第三种综合了以上的观点,认为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这两方面相统一而构成学习策略。这一理论如果应用于网络学习之中,笔者倾向于第三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认知、反馈、调控和优选学习方法的一系列过程的总和。详细地说,学习策略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1、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人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任何事项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认知监控。对于学习者,元认知指的是学习者对于自己兴趣、能力、信心等特征的认知,对学习任务性质、难度的认知,以及对学习成败的估计,它是学习策略的核心。
2、学习调控。指学习过程、学习情绪的反馈和对它们的调节控制。
3、学习方法的优化选择。对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对比、选择、整合,得到优化的学习方法。在现代的网络化教学之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化的学习不仅应让学生学习特定的知识,而且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策略,以适应学习的自主化、终身化的发展趋势的需要。
二、学习策略导引的网络课程设计思想
网络课程是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因依托于网络而具有共享性、非线性、交互性和时空的非限制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便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怎样有效地利用这些特点,已经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教学思想、学习理论与技术如何有效嫁接的问题。笔者根据网络化学习的特点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特点,提出了学习策略导引的网络课程的设计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不仅仅让学习者学到特定的知识,还要让学习者学会“怎样去学”,为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形成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活动,不可能由外人将一个好的学习策略强加给学习者本人,但是可以对学习者的认知行为加以引导,使之向预定的目标发展,也就是说可以引导学习者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策略。而网络课程正是一种适于引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学习策略的知识载体。因此,在设计网络课程的时候考虑到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导引,可以使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怎样有效地学习。由于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因此在设计网络课程的时候要重点考虑如何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前面提到,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也就是学习者要知道做什么;元认知体验是学习者保持和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让他体验到,用原来的方法不容易解决问题,而用现在学到的新方法容易解决问题;认知监控是运用自我监控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即学习者要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设计网络课程的时候灵活地运用这些元认知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法是人们学习活动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采用的程序、方式、手段。不同的学习方法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网络课程设计中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对于网络课程的内容,可以从学习行为顺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学习中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和手段来确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在设计课程内容的同时,应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设计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性的提示,引导学习者使用最佳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策略导引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型
关键词:格式塔理论;认知图式;社会交往
一、格式塔理论的应用
视觉心理学的基础是格式塔心理,格式塔理论主要探究知觉及其与学习的关系,将格式塔理论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运用它的图-底的对比性、简洁性、接近性、相似性等知觉定律。
图-底的对比性,阐述的是这样的规律,当眼睛看到两件或多件物体时,会因种种的视觉数据,如线条、边界、形状、明暗等,或是通过物体互相重叠遮挡,而辨别其中一部分为形象, 一部分为背景, 形象和背景是明确区分的, 所以在具有一定配置的视觉空间内,有些对象突现出来形成主体,有些对象则退居到衬托的地位而成为背景,一般来说,主体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主体就越突出而成为我们视觉感知的对象。根据图底原则,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正文或图形应当与背景有足够的反差确保背景不影响主体信息的清晰度,以便学习者容易辨别所需了解的信息。一般来讲,浅色的背景上用深色的文字或图像,深色的背景上用浅色的文字或图像,例如,白色的背景上用黑色、蓝色、红色或绿色的文字,蓝色的背景下用白色的文字,而黄色的背景上用黑色的文字是最清晰的。
简洁性,Kohler(1947)和Koffka(1935)的理论研究表明,个体总是无意识地根据先前的经验简化他所要感知的内容,当呈现一幅复杂的图形、图像时,浏览者会将它简化为他所能理解的形式(Smith-Gratto & Fisher,1998-99)。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网络课程的页面设计中,首先,在网页界面的结构设计中,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网格结构,结构的设置应尽量简单明了,符合人的视觉流程,也符合人们对于规则形的喜好,使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需要的信息。其次,在网络课程中使用图形、图像时,要避免包含有分散其内容的元素加入,图形、图像元素应该是清楚、明确的,容易被学习者所理解的,否则,就会使学习者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困难。另外,在进行文字编辑时,应该考虑编辑的最终效果,文字应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避免页面繁杂凌乱,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使人易认、易懂、易读,不能为造型而编辑,忘记了文字是本身是传达内容和表达信息的主体。在字体的选择上,虽然可供选择的字体很多,但在同一页面中,字体种类最大不多于四种,这样才不会显得花哨,字体的选择应依据段落大小和内容层次,由重到轻,由粗到细,字号的选择也应依据内容层次由大到小,但到了节以下的层面,可以选择同一字号但选择不同的字体加以区分,在文字密度方面,文本应该以短小的组块形式出现,并且应该经过编辑,以简化内容。
接近原则和相似原则的本质上都是简化和整体化知觉对象的组织原则,与前面的简明原则类似,人们在倾向于简化认识对象的同时,也倾向于将近似,接近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也就是说如果不同的文字或图形元素在屏幕上的位置靠近,学习者就比较容易把它们看成是属于同一个整体。根据这一规律,如果界面元素在功能上或内容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就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较小的空间距离,做到“物以类聚”。比如,页面中用以解释图形或用以表明某一部分图形的文字就应当紧挨其所指的图形或部分图形。同理,使不相近元素远离,这样学习者能很容易看出界面中各部分的功能,能由一组元素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属性推知其它元素的属性,减轻认知负担。
根据相似性规律,人们容易把外表相似的物体看成整体,看起来相似的界面元素容易被认为从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相似的功能,这样在页面设计中,就可以应用形状、颜色、动态变化等构图要素,使相同或相近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外观,无论它们在空间位置上远近,或呈现时间有先后,都能被看作一类元素。例如在页面中,加下划线的文字都会被看作关键词语,同样颜色的按钮被认为有相似的功能,同样布局和风格的页面能加强网络课程的统一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有一些来自于认知理论的方法可用于网络课程的设计中,例如,认知地图或认知网络,以及激发先前知识等。
皮亚杰把认知结构称为图式,图式是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皮亚杰认为个体通过建立框架或图式来帮助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而每个人的图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结构来帮助指导学生图式的形成。认知组织图和概括是认知地图的形式,认知组织图包括层级图或流程图样式的结构图、几何形状与线条连成的图形组合、文字和线条构成的纲要图等。这些图形显示了学习者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概括在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图形化的指示物,它提供了信息的概述也能作为一种相同的方式来应用,例如,在网络课程中,呈现课程、童、节有时甚至是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目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结构化和组织他们所学的内容。
激发已有的知识是认知理论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中的另一种方式,奥苏贝尔和认为新的材料应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是相关的。个体已建立的已有的图式及信息的模式来自于已有的经验,通过激发已有的知识,使得新信息的学习更加容易和有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先前的知识,除了学生的回答,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体态语言来决定学生是否具有必要的先决知识,这一点在网络课程中是比较困难的,教师无法感知学生的体态语言,因而需要利用其他的方法。在网络课程中,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习者回答,这种做法类似于前测,但目的不同,也不需要做统计处理,对学习者回答的反馈要详细,而不是简单地指出对错。简单的做法是只提出思考问题,而不要求应答。另外,还可以利用邮件列表、讨论组和聊天室等,对相关知识进行问答。用问题形式唤起已有知识,要与新信息的呈现结合,形式要自然,不应占用过多资源。
调动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先行组织者,用言语或图形,把先前学过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关系表示出来,例如语音或文字陈述、文字提纲、内容结构图等。先行组织者既可以调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又可以帮助学习者组织新的信息,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意义联系。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另一个对网络课程设计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些特征适合于网络为基础的活动。这些特征包括:学习者对意义的构建,社会的交互帮助学习者学习。
Von Glaserfeld(1998)阐述学习者构建学习的意义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这于皮亚杰所阐述的认知图式的形成是相关的。每一个个体有一个独特的心理结构,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创建意义。
通过创建一个联接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结构和联接他们的经验。换句话说,网络课程中能够包括这样的活动,要求学生创建自己的认知地图(认知组织图和概括)。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应该允许学生选择所参加的活动的形式。一些学生创建一个认知组织图,另外的是一个概括。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到一个活动中,使他们创建一个外部的结构,能够反应对这一主题的内部的概念化。
建构主义也支持在学习过程中的社会交往。个体感知和理解世界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交往可创建在理解上的共同之处。社会交往提供对经验的解释及对世界学到了多少依赖于个体之间的交往。语言是个体创建意义的主要的工具,而且,Vygotsky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语言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意义被创建,要求个体交互和交换想法以便能够达到对一个给定概念的理解。事实上,社会的交往确实可增加学生的经验。
在网络课程中交互的实现可通过聊天室、E-mail、公告板。学生被提供了需要通过小组而不是个人来完成的问题和活动。目前,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中提供了师生交互的平台,主要包括聊天室、E-mail、公告板这几种形式,但真正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却不近人意,在公告板中讨论的贴子数量很少,许多是为了参加评审而组织撰写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实现交互的有效性,需要注意,教师是交互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评价者,引导者,其作用至关重要,对于一门课程,公告板中讨论应设几个主题,规定学生参与讨论的最少次数及期限,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要计入最后的成绩,教师需经常关注讨论情况,对学生的问题应及时回复。
参考文献:
以J.S.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民航运输英语口语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设定民航运输英语口语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模块和学习任务实施进行分析。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职业英语网络课程在培养学生在实际职场环境中的真实交际语言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发现学习;网络课程;职业英语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现代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有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强的实务型人才。这其中就包含一项重要的能力,即职业转换能力”[1]。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必须结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范围内以英语为工具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并为其未来的职业转换和职业提升打下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在实际职场环境中的真实交际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当前英语教学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职业英语教学改革而言,通过网络课程方式,将职业英语教学资源进行有目的的整合与完善,个性化的定制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丰富的资源库使其置身于真实的职场语言环境,线上交互方式对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网上测试系统进行学习成果的检验,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将来的职业转换能力,显然是有帮助的。
一、理论基础
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罗姆杰.S.布鲁纳(Je-rome.S.Bruner)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为高职英语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和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认知体系”[2]。在他看来,学习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中的发现确实影响着学生,使之成为一个‘构造主义者’”[3]。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开展的主题感兴趣,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把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储存,以便以后在一定的场合下予以运用。“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4]。英语学习有其特殊性,学习结果不能过于看重知识点的掌握,而是素养的形成。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发现式学习为学生主体的的自主探究过程提供可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获得自主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网络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民航运输英语口语课程是一门针对民航类非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需求开设的课程。课程设置基于对在校学生特征进行的分析,教学目标和内容定位紧扣职业岗位需求,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一)设置现状
在校学生英语程度大多处于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之间,个体差异大,存在基础薄弱和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针对班级规模扩大,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关注不足,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交互减少,课堂效果难以保证的现状,我校为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不同类别的英语口语课程。口语课程实施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40人。
(二)教学目标
据对民航企业进行的专业调研结果与对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和学生未来的就业结构进行的预测,我们将候机楼和客舱作为学生的备选就业岗位,确定包括售票服务、值机及行李运输旅客服务、客舱服务以及到达服务等民航旅客服务流程的教学任务清单。然后围绕实际工作任务,得出典型民航服务岗位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将来实际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英语应用能力。
(三)内容定位
民航运输英语口语课程内容设计以职业岗位技能为主线,内容按照乘坐飞机的顺序涉及订票、机场咨询、安检、登机、空中服务、各类机上问题、着陆和到达等近二十个专题。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场景为主轴,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体系。
三、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在民航运输英语口语网络课程的设计上,遵循四个原则:
(一)发现学习原则
要保证学生在网络学习的主体地位,应该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实施个性化发现学习的环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主题,调控学习进度,并对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这就要求网络课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有方便灵活的检索方式,并能实现学习过程与进度的自动记录。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以课堂外的异步学习为基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英语网络课程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二)情境体验原则
职业英语的特点在于其贴近行业的实用性。要充分发挥网络多元载体的优势,以尽可能直观、形象的方式,体现真实的职场环境和语言应用场景。学生可以带着特定学习目的,探究工作中的具体事实,在模拟实景中反复操练,并将习得的技能转换应用到其他场景中,从而达到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提升的目的。
(三)实时交互原则
网络媒体是多点多向互动的。既包括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估、评价与反馈。网络课程的无纸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到有针对性的题库与学习场景,而多样的多媒体形式又使人机对话式的口语训练成为可能。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正在克服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只能进行客观性评价的局限,可以智能化地对英语发音和写作进行评测,交互手段日趋丰富。
(四)资源扩展原则
不能将职业英语网络课程仅仅当做一门课程,而更应当做一个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资源集成平台。要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突出资源的扩展性。开发者要提供该课程的主要知识构架和基本学习内容,包括课程涉及到的行业相关背景知识、专业术语等,并开放编辑、管理工具,方便教师随时添加补充。学生本身也是参与建立职业英语知识体系的主力,可以在自己建立的学习档案里,自主添加相关学习资源,并可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
四、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
民航运输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模块分为网络课堂教学模块、专业应用模块、管理模块和网络化自主学习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进行练习。
(一)网络课堂教学模块
网络课堂教学系统嵌入了具有完善且实用的教学功能和教学工具,网络课堂教学系统模块分为课程介绍、教学课件、教学音频、教学视频、课后作业、专业论坛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创造了基于网络环境下平等对话的平台,提供与师生以及生生交流平台。教师可通过网络系统增进与学生的互动,以集体辅导加个别辅导的形式,解决学习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小组协作式学习,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选择相应的学习流程、媒体进行自主学习。
(二)专业应用模块
该模块设空乘英语专区和地面服务英语专区,补充和民航运输相关各职能岗位的相关英语资源。空乘英语专区列有航空公司英语培训课件、乘务英语录音、乘务英语会话等栏目。针对空乘岗位,提供来自航空公司、培训机构等来源丰富的行业培训资源,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了解乘务英语考试大纲、学习空乘英语常用词汇和句型、准备空乘面试常见问题等。在地面服务英语专区,列有物流岗位服务英语、地面服务情境会话和广播英语等专栏。
(三)管理模块
通过语言学习平台创设学期学业成绩评估新模式,增加形成性评估在学生学业成绩中所占的分量,重视学习过程和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使学生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针对民航运输英语口语课程,学生的总成绩由学生平时课堂参与每个单元教学活动的次数、质量和完成授课教师布置任务的情况来构成,要求每位老师在学生完成每次活动后都必须做好详细记录(学习过程记录、作业情况记录、自主测试记录、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学业是否取得进步等)以作考核标准。
(四)网络化自主学习模块
网络化自主学习系统模块分为共享视频、口语课程库、语音课程库、电影视听、英语学习网址等。视听资料经过编辑,在该模块下,学生可以进行语音训练、跟读和朗诵、听写、人机对话等互动操练。有用的资源链接,为学生提供有用的校内校外链接,节省查找相关信息使用时间,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
五、网络课程学习任务的实施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口语课程学习并不脱离英语课堂教学,只是在进行好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应用的同时,重视发挥课外自主学习的辅助作用。民航运输英语口语课程教学采取基于任务的职业情境体验的教学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分三个阶段,环环相扣,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任务前阶段:核心任务涉及学习目标的制定以及任务的布置。学习目标的确定是活动的准备性环节。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明确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以此目标为起点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负责制定学习目标,有益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接着,学生着手各项准备,如决定学习材料的选取、制定任务的实施方案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提醒学生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合作学习等各种方式完成任务。任务中阶段:这一阶段涉及学生课堂或课后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课堂上,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运用情境交际、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电影配音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说英语的兴趣。课后,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在线学习。由于教师布置了明确的任务,学生会通过在线学习、同伴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的差异,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难以保证。因此,需要教师一方面通过网络监控功能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对学习上确实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帮助,尤其是加强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学生最终完成了任务,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汇报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任务后阶段:任务完成后,要对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真实性评价。教学中主要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如通过观察、问卷调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种方式的形成性评价,往往能让学生得到一种自我满足感,由此强化了他们对语言学习本身的关注和投入,从而使学生能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
六、结束语
网络课程设计要体现发现学习、情境体验、实时交互和资源扩展原则,在丰富的开放性资源库支撑下,配合以学习效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观察发现,网络课程构成的虚拟网络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情感交流方式发生变化,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往往被鼠标、键盘、屏幕等取代。在虚拟的网络中学习,学生反映容易产生身心疲惫、人际关系疏远等问题,容易出现学期开始热情高,学期中期和末期容易出现懈怠现象。实践中也发现由于设计和开发周期短,导致出现可提供的交互时间不足、针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还不充分、专业论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现象。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正确引导,不断完善网络课程的资源,丰富答疑系统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职业英语教学平台上更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真正达到职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者:韩涌波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新宇.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郭民.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0,(1).